第一编 政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0007
颗粒名称: 第一编 政区
分类号: K295.5
页数: 49
页码: 65-111
摘要: 本编介绍了青田县建于唐朝上元二年(711年),名称源于山下田产青芝,设治于青田山下,因而得名为青田县。历史上,青田县曾被划归为松阳、括苍两邑之地,后于唐睿宗景云年间析置建县而成为独立的行政区划。县名别称为“芝田”。对于县名的起源,历代史书中有不同的记载,但都与青田山和山下的青芝有关。
关键词: 政区 地方史 青田县

内容

青田县建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
  “青田”之名,始见于南朝宋郑缉之《永嘉郡记》:“青田县有草,叶似竹,可染碧,名为竹青,此地所丰,故名青田。”(清孙诒让校集注明:南朝宋时青田未有县,此“县”字当“村”字之误。)
  至于县名的由来,历代史书中有如下记载:
  北宋《太平寰宇记》:“青田县本松阳、括苍二邑之地,景云中析置,因青(田)山以为名。”
  清康熙《青田县志》:“青田山,县北一里。旧志:山下有田,产青芝,故名。”
  《清史稿·地理志》:“青田,府东南百五十里,北青田山,县以此名。”
  清光绪《处州府志》:“青田山,县北一里,叶法善栖此学道,田产青芝,故名。”
  据此,因山下田产青芝而得名“青田山”,县治设在青田山下而命名“青田县”,别名“芝田”。
  第一章 隶属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今青田境域属瓯越地。
  秦统一六国后,征服瓯越和闽越,置闽中郡,今青田境域在其中。
  西汉惠帝三年(前192)五月,瓯越首领驺摇因助汉灭秦有功,封为东海王,都东瓯地,世称东瓯王,辖地包括今温、台、处(丽)地区。始元二年(前85),以东瓯地回浦乡建立回浦县。今青田境域在回浦县境内,属会稽郡。
  东汉初期,改回浦县为章安县。建安八年(203),分章安县南乡建立松阳县,今青田境域是松阳县的一部分,仍属会稽郡。
  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分会稽郡东部章安、临海、始平、永宁、松阳、罗阳等六县另设临海郡,今青田境域随属临海郡。
  东晋太宁元年(323),分临海郡温岭南的永宁、安固、松阳、横阳四县置永嘉郡,包括今温、处(丽)地区,今青田境域随属永嘉郡。
  南朝时,今青田境域隶属不变。
  隋开皇九年(589)废郡,改永嘉郡为处州,分松阳县东乡建立括苍县,今青田境域为括苍县的一部分。开皇十二年,处州改称括州。大业三年(607),改括州为永嘉郡。唐武德四年(621),复改永嘉郡为括州。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刺史孔琮奏请分括苍县建立青田县,隶属括州。天宝元年(742),改括州为缙云郡。乾元元年(758),复为括州。大历十四年(779),又改括州为处州,青田县隶属处州。
  五代、宋,青田县隶属不变。
  元时,青田县属江浙行中书省处州路。
  明时,青田县属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处州府。
  清康熙六年(1667),浙江省设杭嘉湖、宁绍台、金衢严、温处四道。青田县属温处道处州府。宣统三年(1911)十一月,浙江成立军政府,青田县属处州军政分府。
  民国初期,废清代道、府、厅、州制。民国3年(1914),浙江省设钱塘、会稽、金华、瓯海四道,青田县属瓯海道。16年,废道,实行省、县二级制。21年6月,实行县政督察制,青田县先后属第十一区、第二特区、第九区、第七区、第六区行政督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均驻丽水)。37年5月,青田县划归第五行政督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温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田县隶属温州专区。1963年5月,改属丽水专区(1968年11月改丽水地区),迄今未变。
  第二章 县境变迁
  青田建县以来,县境经历三次变迁。
  明景泰三年(1452),巡抚孙原贞以青田地广为由,奏请分本县鸣鹤乡和柔远乡的仙上里、仙下里等地建立景宁县。青田县由23个都减为18个都。“其广轮之数,不下二百里”(清光绪《青田县志》)。
  民国37年(1948)7月1日,南田区的南田、西坑、三阳、黄坛、岙里5乡和万源乡一部分划给新建立的文成县。同年8月1日,永嘉县的温溪、贵、黄坦、霞嵊4个乡和林福、界坑2乡的一部分划归青田县。当时青田县的面积为2779平方公里。
  1961年10月,西岙、上横2个公社划给永嘉县。
  第三章 行政区划
  第一节 明清时期
  明洪武年间(1368~1398)造黄册定青田为3乡、18里、23都、252图。
  兴仁乡——自坊郭、一都至五都,共3里(和顺里、永惠里、钦明里)、42图。
  柔远乡——自六都至十四都,共8里(从教里、白岩里、乘轩里、南田东里、南田西里、仙上里、仙下里,彰化里)、136图。
  鸣鹤乡——自十五都至二十三都,共7里(曳练里、升天东里、升天西里,在上里、在下里、连云里、真固里)、74图。
  清康熙二年(1663)奉旨丈量,重划为18都、123图。后经多次裁并,至康熙二十年确定全县为6坊、18都、52图。
  清雍正六年(1728),因“图无坐落,原难稽查;且参差不齐,势难划一”(乾隆《续青田县志》),将图取消,按各都的自然地理及村落情况,每都划为10源,全县共计182源。源设源长。
  注:2村以上者,只标1个主要村名。
  光绪三十四年(1908)、宣统元年(1909)先后公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府厅州县地方自治章程》,规定县以下设置城、乡。当时全县划分为城区及彭括、山口、章旦、黄富、仁庄、石溪、大洋、仁驿、玉山、黄坛、鳌里、南田、黄严、大云、东平桥、西平桥、黄放口、海江、祯埠、祯旺、连云、芝溪、叶村、浮石等24乡。
  第二节 民国时期
  民国初期,沿袭清制。17年(1928)6月,实行村里制,全县编为3里、168村。18年,《县组织法》公布后,废村里,建乡镇,编阊邻,并增设区一级,至19年完成。全县设立4区、3镇、112乡、1832闾、8062邻。
  民国24年8月,并乡镇,废闾邻,立保甲。全县设4区、1镇、45乡、547保、5787甲。
  民国27年(1938)4月,全县改设5区,乡镇不变。城区辖9乡1镇,北山区辖7乡,南田区辖10乡,石门区辖9乡,海口区(27年12月曾改称“海口战时经济建设实验区”)辖10乡。29年2月,撤销北山、石门2区。调整为3区:城区和南田区各辖15乡镇,海口区辖16乡。
  29年11月,富堡乡分为富川、东堡2乡,裁撤锦水乡,分别并入石帆、祯埠和祯旺乡。31年10月六上乡改为尚义乡,次年8月,又改为忠义乡。33年6月南阜乡改为海口镇。36年7月,原46乡镇改编为34乡镇。城区辖11乡、1镇,海口区辖12乡,南田区辖10乡。除鹤城、港头、方山、四外、四内、阜山、三外、忠义、石芝、海溪、叶店、雁衢、章村、东山、南田、西坑等乡镇不变外,其他乡镇进行编并:五下乡一部分并入港口乡;山口、二外2乡合并,称竹山乡;六仁、奕城2乡各一部分合并,称奕仁乡;五下、六仁2乡各一部分与石溪乡合并,称五溪乡;东堡乡划为3部分:与富川乡合并称富源乡,与荷塘乡合并称荷池乡,其余部分并入湖川乡;高市乡、海口镇合并,称高市乡;祯埠、祯旺2乡和石帆、浮翼2乡各一部分合并,称祯埠乡;浮翼、石帆2乡各一部分合并,称浮石乡;鳌里、富岙2乡合并,称岙里乡;王宅、雅梅2乡合并,称黄坛乡;三滩、初阳2乡合并,称三阳乡;十源乡和万阜乡一部分合并,称万源乡;奕城、玉岩、妙厚3乡各一部分与徐白乡合并,称鹤云乡:玉岩乡一部分与北山乡合并,称玉溪乡;妙厚乡一部分并入岭下乡,妙厚乡改称廉正乡。
  民国37年8月,县境有更动,编 为33乡镇,各区所辖乡镇也相应调整。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5月13日,青田县解放。6月,废除旧区、乡机构和保甲制度,相继建立县、区、乡人民政权。全县划分为5区、1县属镇、33乡。
  万山区 1949年6月设立,区人民政府驻温溪镇。辖温溪、港头、贵岙、黄坦(原建国)、富源、峰山(原朝阳)6乡(镇)。
  水南区 1949年7月设立,区人民政府驻三外乡水南村。辖四外、四内、三外、阜山、竹山、方山、港口、五8乡。
  海口区 1949年7月设立,区人民政府驻高市乡海口村。辖高市、海溪、叶店、浮石、祯埠、章村、东山7乡。
  北山区 1949年7月设立,区人民政府驻玉溪乡北山村。辖廉正、万阜、岭下、玉溪、奕仁、鹤云6乡。
  船寮区 1950年5月设立,区人民政府驻荷池乡黄言村。辖东堡、湖川、雁衢、忠义、石芝、荷池6乡。
  鹤城镇 1949年7月2日设立,辖13个居民区。
  1950年8月,省人民政府颁布《乡人民政府暂行组织规程》(草案),根据“乡行政划分以人口为标准,并照顾经济、地理等条件”,全县划为68乡(镇)和1县属镇。
  水南区 1951年1月,区公所迁驻山口村。四内乡分为吴岸、南木宕2乡;五溪乡分为石溪、湖边、陈山3乡;四外乡分为五源、罗溪2乡;方山乡分为方南、方北2乡;三外乡分为章 旦、项元2乡;阜山乡分为阜山、双溪2乡;港口、竹山2乡不变。共15乡。
  海口区 高市乡分为海口、高市2乡;海溪乡分为东江、海溪2乡;浮石乡分为浮翼、石帆2乡;东山乡分为连云寺、黄肚2乡;章村乡分为赵庄、章 村2乡;祯埠乡分为锦水、祯旺、祯埠3乡;叶店乡分为舒桥、王岙2乡。共15乡。
  万山区 温溪镇分为沙埠、周岙底、温溪3乡(镇);黄坦乡分为小舟山、吴坑、塘坑3乡;贵岙乡分为塘后、贵岙2乡;峰山乡分为上横、石染、峰山3乡;富源乡分为乌泥塘、富源2乡;港头乡不变。共14乡(镇)。
  北山区 廉正乡分为坑底、妙厚、张口3乡;玉溪乡分为北山、白岩2乡;岭下乡分为岭根、林坑、阜口3乡;鹤云乡分为乌云、莒浦2乡;奕仁乡分为小奕、仁宫2乡;万阜乡不变。共13乡。
  船寮区 石芝乡分为石盖、芝溪2乡;忠义乡分为大洋、大路2乡;东堡乡分为小源、大云寺2乡;湖川乡分为高湖、良川2乡;雁衢乡分为黄放口、三房2乡;荷池乡不变。共11乡。
  鹤城镇不变。
  1952年4月,根据省人民政府《乡政权试行组织条例》(草案),调整区、乡、镇建制,改划为1直属镇、8区、112乡(镇)。
  水南区 竹山乡分为油竹、山口2乡;罗溪乡部分划入山口乡,仍称罗溪乡;双溪乡分为周垟、双溪2乡;阜山乡分为阜东、阜西2乡;吴岸乡分为汤垟、西天、吴岸3乡;五源乡分为洋心、仁庄2乡;南木宕乡分为孙山、小令2乡;港口、方南、方北3乡不变。共17乡。
  北山区 北山乡分为黄库、北山(白岩乡部分并入)2乡;万阜乡分为蒲州、万阜2乡;坑底乡分为李坑、坑底2乡;莒浦乡分为西坑、莒浦2乡;乌云乡分为城门、徐山2乡;张口乡分为张岙、张口2乡;白岩乡部分划归北山乡,仍为白岩乡;岭根、林坑、妙厚、阜口4乡不变。共17乡。
  温溪区 析万山区而成,区公所驻温溪镇。沙埠乡分为圩仁、东岸、沙埠3乡;塘后乡分为下贵、塘后2乡;小舟山乡分为葵山、小舟山2乡;港头、贵岙、塘坑、吴坑、周岙底5乡和温溪镇不变。共13乡(镇)。
  海口区 海口乡除部分划归雄溪、小海两乡外,其余分为海口、高沙(锦水乡部分划入)2乡;石帆乡除部分划归箬鸟乡外,其余分为陈山埠、石帆2乡;海溪乡分为西园、正教寺2乡;高市乡分为东源口、高市、雄溪3乡;东江乡分为东江、小海2乡;舒桥乡分为舒桥、箬鸟2乡;锦水乡除部分划归高沙乡外,仍为锦水乡;祯埠、王岙2乡不变。共16乡。
  船寮区 区公所迁徐岙乡船寮村。荷池乡分为洪府前、徐岙2乡;芝溪乡分为上〓、芝溪2乡;高湖乡分为旦头山、高湖2乡;大路乡分为小金、大路2乡;三房乡分为引坑、季宅2乡;良川乡分为外黄、良川2乡;大云寺、黄放口、石盖、大垟4乡不变。共16乡。
  万山区 区公所迁驻小原乡小源村。峰山乡分为黄洋、峰山2乡;石染乡分为泥坑、石染2乡;乌泥塘乡分为圩平、万山2乡;富源乡部分并入小源乡,改为平桥乡;上横乡不变。共9乡。
  城区 1952年4月设立,区公所驻鹤城镇,由原水南区和北山区一部分组成。湖边乡分为湖边、白浦、外路(章旦乡部分并入)3乡;石溪乡分为国洋、石溪2乡;陈山乡分为仁塘湾、陈山2乡;仁宫乡分为彭湖、仁宫2乡;小奕乡部分并入彭湖乡,仍为小奕乡;章旦乡、项元乡不变。共12乡。
  章 村区 1952年8月设立,区公所驻章村乡章村,由原海口区分出组成。祯旺乡分为吴畲、李村、祯旺3乡;浮翼乡分为坑口、大坑、浮翼3乡;章村乡分为吴村、章 村2乡;黄肚乡分为黄肚、黄寮2乡;连云乡部分并入黄寮乡,仍为连云乡;赵庄乡不变。共12乡。
  鹤城镇不变。
  1955年6月,城区增设城南乡。次年3月13日,温溪镇改称温溪乡。
  1956年4月1日,全县113乡合并为47乡。
  水南区 港口、油竹2乡并为油竹乡;方南、方北2乡并为方山乡;罗溪、垟心、仁庄3乡并为仁庄乡;小令、孙山2乡并为孙山乡;汤垟、西天、吴岸3乡并为吴岸乡;周洋、双溪2乡并为双垟乡;阜东、阜西2乡并为阜山乡;山口乡不变。共8乡。
  北山区 徐山、西坑、城门、菖浦4乡并为莒浦乡;李坑、妙厚、坑底3乡并为坑底乡;阜口、张岙、张口3乡并为张口乡;黄库、白岩、北山3乡并为北山乡;林坑、岭根2乡并为岭根乡;蒲州、万阜2乡并为万阜乡。共6乡。
  温溪区 周岙底、东岸、温溪3乡并为温溪乡;下贵、塘后、贵岙3乡并为贵岙乡;沙埠、港头2乡并为港头乡;葵山、小舟山2乡并为小舟山乡;吴坑、塘坑2乡并为吴坑乡。共5乡。
  海口区 东源口、高市2乡并为高市乡;高沙、雄溪、海口3乡并为海口乡;小海、东江2乡并为东江乡;西园、正教寺2乡并为海溪乡。共4乡。
  船寮区 洪府前、徐岙2乡并为船寮乡;石盖、上〓、芝溪3乡并为芝溪乡;大洋、小金、大路3乡并为大路乡。共3乡。万山区 大云寺、旦头山、高湖3乡并为高湖乡;引坑、黄放口、季宅3乡并为季宅乡;平桥、小源2乡并为小源乡;外黄、良川2乡并为良川乡;黄洋、峰山2乡并为黄洋乡;万山、圩平2乡并为万山乡;石染、上横2乡并为上横乡;泥坑改为西岙乡。共8乡。
  城区 原温溪区圩仁乡并入城南乡;白浦、湖边2乡并为湖边乡;仁塘湾、陈山2乡并为陈山乡;彭湖、小奕、仁宫3乡并为仁宫乡;国洋、石溪2乡并为石溪乡;项元、外路、章 旦3乡并为章 旦乡。共6乡。
  章村区 赵庄、吴村、章村3乡并为章村乡;大坑、坑口、浮翼3乡并为浮翼乡;吴、祯旺2乡并为祯旺乡;黄肚、连云、黄寮3乡并为黄寮乡;原海口区陈山埠、锦水、石帆3乡并为石帆乡;李村和原海口区祯埠2乡并为祯埠乡;原海口区箬鸟、王岙、舒桥3乡并为舒桥乡。共7乡。
  1956年9月3日,撤销城区、海口、船寮三区,所辖13乡和水南区油竹乡直属于县。同月24日,增设章村区王岙乡,水南区汤洋乡、垟心乡,温溪区孙坑乡,万山区平桥乡、平溪乡,北山区白岩乡。城南乡改名平演乡,原所属外旦、外路、郑坑下、水南等村与湖边乡湖口村另设城南乡,归县直辖。全县共计55乡。
  同年10月30日,恢复船寮区,辖海溪、东江、海口、高市、芝溪、大路、船寮7乡,油竹乡划归水南区,城南、平演2乡划归鹤城镇管辖。
  1957年10月4日,恢复城区建制,由原县属6乡和鹤城镇所属平演乡组成。
  1958年10月,全县实行人民公社制,县为人民公社联合社。下属8个分社(即原7区1直属镇),55个大队(即原乡)。11月9日,撤销联合社,8个分社改为公社,大队改为管理区。1959年2月24日,增设大田(属水南公社)、沙埠(属温溪公社)、大云寺、黄放口、石染(属万山公社)、石盖、大洋(属船寮公社)、阜口、上鸟(属北山公社)等9个管理区,全县共计64个管理区。
  1960年,为兴建瓯江水电站,鹤城镇移民,十二、十三居民区撤销。
  1961年10月10日,公社和管理区名称改为区、镇、公社。全县原8个公社改为7个区、.1个直属镇;原64个管理区改划为55个公社,其中原属水南公社的阜山、双垟2管理区,改称后分别划归城区和北山区管辖;原属温溪公社的沙埠管理区改为尹山头公社。10月下旬,原万山区的西岙、上横公社除上八奇生产队外,划归永嘉县。章 村区浮翼公社的“翼”改为“弋”。
  1962年7月23日,大洋公社并入船寮公社;白岩公社并入北山公社。
  1963年5月11日,撤销城区,原辖8个公社,除石溪公社归县直属外,余7个公社归鹤城镇管辖。同年,鹤城镇增设东门居民区。
  1965年3月11日,北山区莒浦公社的“莒”改为“巨”。
  1977年7月,恢复城区建制,由原辖7个公社组成。
  1978年4月,万山区小源公社改称东源公社。1979年3月,鹤城镇增设西门外、新建岭2个居民区。
  1980年7月,温溪乡改为温溪镇,原尹山头公社驻地尹山头村划入温溪镇;9月17日,尹山头公社迁往东岸村,改称东岸公社。
  1981年10月9日,水南区改称山口区,所属孙山公社改为小令公社;城区陈山公社改为金田公社,城南公社改为外旦公社。
  1982年3月27日,城区改称城郊区,石溪公社划归城郊区,平演公社改称前仓公社,原辖平演大队划入鹤城镇。鹤城镇增设望江、花园降居民区。
  8月17日,温溪镇升格为县属镇。
  1983年4月,全县计7个区、2个县属镇、52个公社、624个生产大队、4764个生产队。
  1983年10月,乡人民公社改为乡人民政府,原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原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
  1985年4月15日,山口乡改为山口镇;5月20日,船寮乡改为船寮镇;9月12日,东源乡、北山乡改为东源镇、北山镇。
  1987年9月11日,鹤城镇增设月里湾居民区。是年底,全县有2个县属镇、7个区、4个建制镇、48个乡、625个行政村、22个居民区、2871个自然村。
  鹤城镇
  青田建县后,县治一直在鹤城镇。早时称县城、鹤城、芝城,后称城区,民国24年(1935)建立鹤城镇。
  古县城图古时青田有鹤,南朝宋《永嘉郡记》载:“青田双白鹤,年年生子,长便飞去”;南朝梁元帝萧绎作《鸳鸯赋》:“青田之鹤,昼夜俱飞”;唐杜甫《通泉县署屋壁后薛少保画鹤》诗云:“薛公十一鹤,皆写青田真”;清康熙《青田县志》则有“永乐庚子,鹤大集”“青田号鹤城”的记载。
  鹤城镇东、南,接前仓乡,西连外旦乡,北依金田乡,面积11.33平方公里。1987年有8899户,28662人,辖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西门外、望江、东门、新建岭、花园降、月里湾等17个居民区和第一、二、水南、平演等4个行政村、10个自然村。县城有街、巷34条。中国共产党青田县委员会、青田县人民政府设在鹤城中路
  鹤城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
  民国时期,鹤城镇工业仅有小型电灯公司、印刷厂各一家。36年(1947),有海味、肉铺、南北货、食品、水作、百货、绸布、成衣、棉花加工、制鞋、洗染、首饰、钟表、眼镜、旅馆、木漆、木器、中西药、文具、照相、刻字、烟业、香烛纸炮、粮食、理发等店辅166家,木行100余家。上店街、横街、大街是商业区。教育文化方面有初级小学3所、完全小学2所、简易师范学校1所,民众教育馆1所,民间剧场1座(时演时辍)。医药卫生方面有县卫生院1所、民间诊所5所、中西药店15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鹤城镇工农业发展较快。1987年粮食总产380吨;蔬菜基地283亩,上市1197.64吨;水果基地783亩,年产300.53吨。工业有国营企业10家,二轻企业22家,镇办企业17家、街办企业8家、村办企业37家。有国营商业47家,集体商业141家,镇办商业和个体店摊713家。
  1987年底,鹤城镇有小学6所(其中2所附设初中班)、中学3所,中小学生共6922人,已普及9年义务教育。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所,电视大学5个专业班。有托儿所、幼儿园(所)23所。文化体育设施有文化馆、图书馆、少年宫、电影院、大会堂和灯光球场等。医药卫生方面有县医院(病床200张)、鹤城医院,私人诊所4所,中西药门市部4家。
  鹤城镇对外交通方便,船只上行丽水、龙泉,下达温州。至1987年,除330国道线外,开辟14条县乡公路,通向42个乡镇。
  温溪镇
  位于县城东面13公里处,东界永嘉县,南隔江与瓯海县相望,西邻东岸乡,北接小舟山乡,面积15.64平方公里。原属永嘉县,民国37年(1948)8月,划入青田县,名温溪乡。1949年5月,改称温溪镇。1956年3月,又改为温溪乡。1980年7月为区属镇,1982年8月升为县属镇。辖5个居民区和温溪、大平、金坑头、汪坑、三个脑、下寮、西寮、学神、尹山头等9个行政村,15个自然村。1987年有3274户,13722人。1985年春,集资3000多万元,组织1000多人的施工队伍在1986年底建成车站路、温州街、处州街、水厂街。
  全镇有耕地2708亩,1987年粮食总产1575吨,人均口粮273公斤。近年开发江心大滩:培育573亩草地,养殖奶牛;植桑200亩,发展养蚕;栽植水竹200多亩和桔橙30多亩。同时,工业也得到发展。1987年有119家工厂企业(其中家庭工厂94家),主要有水泥、陶瓷、造纸、画帘、针织、农机、塑料、化工等。全镇农业、工业(除国营、二轻工业)总收入3160万元,人均纯收入751元。
  民国时期的商业,仅有新合兴、单昌记、程仁记、大欢喜和合作社等几家杂货店。1984年建立木材、粮食、水产、蔬菜、耕牛、仔猪、食品、竹木、柴炭等9个商品市场和350家个体服务店摊。
  温溪前临瓯江,潮汐日至,水路交通便利。1977年在距温溪东南4公里的下花门,建成省属温溪港,货轮航行于沿海及长江中下游,是丽水地区对外航运的唯一港口。1985年建立镇航运公司,有船舶121艘2497多吨位。陆路交通有330国道贯穿东西,支线公路可通贵岙和小舟山。
  镇内各行政村都有小学,已普及初等教育。有中学1所,幼儿园5所,电影院、转播站、电视差转台、文化中心站、区医院、镇医院各1所。
  章村区
  位于县城西北面,设立时以区公所驻地在章村而得名。1956、1962、1973年,先后以上寮村、浮弋村、浮弋口村为驻地,1985年迁至腊口村。1987年19471户,69782人。耕地31915亩,以农为主,特产油茶,有“浙南油库”之称。
  辖8乡、109个行政村,551个自然村。
  温溪镇
  船寮区
  位于县城西北面,区公所驻地初在黄言村,1952、1957年,先后迁至船寮村、芝溪村,1974年迁回船寮村。1987年18164户,67995人。耕地25381亩,以农为主,产茶叶、桔、米粉干等。辖7乡、1镇,103个行政村、436个自然村。
  万山区
  位于县城西北面,区公所驻地初在温溪镇,1952年4月迁至小源乡小源村(东源)。1987年14534户,57966人。耕地20275亩,以农为主,特产茶叶。万山乡万山村是老革命根据地。辖6乡、1镇,62个行政村、357个自然村。
  东源镇万山区域图续表北山区域图北山区
  位于县城西南面,区公所驻地在北山村。1987年有17492户,66125人。耕地27335亩,以农为主,产叶蜡石。辖6乡、1镇,79个行政村、627个自然村。
  城郊区
  初称城区,区公所驻地在鹤城镇。1958年11月改驻平演村。1961年10月迁回鹤城镇。1982年3月改称今名。1987年15852户,64324人。耕地28764亩,以农为主,产花岗岩、柑桔等。阜山乡是主要侨乡之一,清真禅寺为浙南名刹。
  辖8乡、102个行政村、432个自然村。城郊区域图续表续表续表
  山口区
  位于县城东南面,初称水南区,区公所驻地在水南村。1952年迁至山口村。1981年10月改称今名。1987年15848户,64339人。耕地26739亩,以农为主,产叶蜡石,石雕业发达。山口、方山、油竹是主要侨乡。辖7乡、1镇、91个行政村、307个自然村。
  1961年山口村1987年山口镇山口区域图续表续表
  温溪区
  位于县城东北面,区公所驻地温溪镇。1987年11136户,46462人。耕地21507亩,以农为主,产水竹、杨梅,矿产有铅、锌、高岭土等。
  辖6乡、66个行政村、137个自然村。续表续表温溪区域图

知识出处

青田县志

《青田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了青田县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以及风土人情,是一部门类齐全、资料翔实的地方百科全书。本书全面记述了青田县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以及风土人情,是一部门类齐全、资料翔实的地方百科全书。

阅读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