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江北区庄桥街道马径村祭灶、谢年、做年糕习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马径张氏》
唯一号: 112534020220000260
专题名称: 宁波市江北区庄桥街道马径村祭灶、谢年、做年糕习俗
文件路径: 1125/01/object/PDF/112510020220000029/001
起始页: 0063.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农历腊月二十三那天,家家户户都要祭拜灶神,这种仪式被称为‘祭灶’。通常用放在烤炉上方壁龛内的一小张画像或者是一幅草图来代表这位守护神。”这是英国人美魏茶写的1843年在宁波过春节的一段见闻,发表在当时的《中国丛报》上。 美魏茶1842年年底来到宁波,没过多久便遇上中国农历春节,他在宁波完整地度过了这个欢快喜庆、丰富多彩且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节日。 祭灶,在旧时宁波人的过年习俗中非常讲究,用净茶(白开水)一盅,供“祭灶果”,尚有纸摺神马,焚香燃烛。祭灶果数量虽少,一般一袋一斤,但有红球、白球、麻球、油果、寸金糖、脚骨糖、白交切、黑交切等8色,相传为使灶君尝到甜头,粘住他的口,以免他上天奏陈时说了“不该说的话”,影响家里来年福祉。 祭毕,祭灶果由孩子分食。旧时,孩子的闲食非常少,祭灶果是非常受孩子们欢迎的食物之一。现在,超市、传统老字号的糕饼店仍有售卖祭灶果。 农历新年前,家家户户去陈迎新、购置年货,这一习俗延续了千年。在1843年,美魏茶特别写到旧历年最后一天,“零售商店里挤满了顾客”“很多店家会延长营业时间,一般会迟1个小时”“在一年中仅此一天,百货商店会开放至午夜甚至更晚,依然灯火通明、熙来攘往”。 若论过年的食物,宁波年糕是一项极为重要的食品。1843年1月29日,也就是除夕这一天的日记里,美魏茶记述了宁波人做年糕的过程。 在过年的前期准备中,“对于‘年糕’或者叫‘节节糕’的加工制作是排在第一位的。这是一种米粉和水的混合物,需要用手来揉搓面团,在制备这样的面水混合物时要用很大的力气。然后再将面团放在盘子上,将其缩小成各种体积和形状的糕饼。糕饼师和甜食制造商都忙得不可开交”。 在老宁波人的记忆里,做年糕是互助式的:舂年糕,必须由力量强的男人来,手巧的可以捏元宝、鲤鱼等做谢年祭品,还有相应的年糕模板。 宁波家家户户做年糕,希望来年讨个好彩头。美魏茶所见,“凡是家人团聚的地方,展示和布置这些糕饼的场合都是让人感到非常愉快和活跃的场景”。 “家族里的所有成员都被分派了任务,特别是其中的年轻一代。在劳动中的嬉戏逗乐让这一圈忙碌的人都活跃起来。在大家族中,男人和女人都被召集起来协助准备工作。这些食物的储存量往往是巨大的。米面团的形状和制作模具多得数不清,每一块上面都盖上图案或用红笔装饰点缀。这种食物不是烤的,在吃的时候要用热水和加入少许糖的酒浸透。”美魏茶这样写道。 年糕也是“谢年”的一大供品。谢年,即鲁迅小说里的《祝福》,鲁迅描绘的是绍兴风俗,宁波的旧时风俗大抵如是。据《鄞县通志》《宁波市志》记录,岁终祀神,又称送年,是一年中祭神最隆重的一次。 谢年日子,一般拣在祭灶后至除夕前一两天。其中,供品有“五牲”或“七牲”,放置木质红漆祭盘中,全鸡、全鹅、猪头或整刀肉、满盘高叠的年糕必须要有。鲤鱼要活的金色雄鲤,鱼眼上贴圆形红纸,一般挂在供桌桌档,以防跳动。各种供品寓全福、年年高升、年年有余意。尚有“四盘调和”,即盐、酒、豆腐、葱,城里人家会增加水果、干果。

知识出处

马径张氏

《马径张氏》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分人文篇和人物篇两部分,具体内容包括:“童姚马径张,铜钿银子好打墙”“马径张氏家谱家训”“马径张氏宗祠”“村内社庙”“村内桥亭”张斯桂兄弟——最早睁眼看世界的宁波人“张汝钊——人生没有白走的路”等。

阅读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