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城重阳节岁时习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慈城 中国古县城标本(下)》
唯一号: 112534020220000235
专题名称: 慈城重阳节岁时习俗
文件路径: 1125/01/object/PDF/112510020220000025/001
起始页: 0221.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旧时慈城重阳的节俗活动主要表现为酒巽祀祖、登高远眺、饮酒赏菊、赋诗唱曲、裹吃粽子等方面。 这天亲朋好友相约结伴,身佩茱萸,携带佳酿,登上慈城石刺岭和西悬岭峰巅,极目远眺:一块块金黄的田野,纵横交叉的江河,各种绮丽风光尽收眼底。登上清道观百步阶,盘桓于云亭间,文人雅士赏菊赋诗,不亦乐乎。 凡是去登高者都喜欢佩戴茱萸花,“茱萸”又名“越椒”,是一种药用植物,其味香烈霸道,有驱虫、除湿、逐风邪、治寒热等作用,所以旧时慈城人把它看成是防病驱邪的神物。另外,重阳刚好秋高气爽,黄花盛开,不少人家在那天置办菊花家宴,菜肴十分丰盛。外出的人,只要可回家的,都赶回家中,与家人一起共享佳节。 其他地方都是五月端午吃粽子,而旧时慈城习俗为九月重阳裹粽子吃粽子,常见的一般是四方形粽子,也称“横包粽”。相传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里人方山京中状元后,在重阳这天回乡省亲,县令用方粽(其意为方山京中状元)馈赠民众,慈城百姓用方粽相互馈赠,以示庆贺。慈城方粽系用糯米制作,掺一点碱水(容易消化,吃起来更具有香味),用大张毛竹壳包成。方形粽子如手掌大小,糯米塞得很结实,要煮一个晚上才煮透,色深黄,咬一口满嘴清香。其品种有赤豆粽、豇豆粽、肉粽等。 重阳还讲究吃重阳糕。重阳糕即栗糕、菊糕,糕“高”谐音,意为步步升高,兴旺发达。重阳不能登高者吃了糕也可聊以自慰。重阳糕是用米粉加红枣、栗子、杏仁等蒸制而成的甜糕。其色如栗壳,面撒芝麻、红丝绿丝及果肉,糕底垫有竹壳。慈城西乡双顶山还要在糕上插上一面五色重阳旗,吃完糕,须将旗插在门上,或给小孩玩。 重阳旧时慈城还有插彩旗习俗,旗一般用宣纸做成,有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大小不等,在旗的边缘上,镶着纸做的流苏,旗的纸面上画着各种图案,在大街小巷风中飘动,显得别有一番风景。 重阳节慈城人又称为“重娘节”,类似于国外的母亲节。如果是“毛脚女婿”,这礼就比老女婿要上档次。有谚语:“吃了重阳糕,永世记娘好”。这一天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过重阳节,看望母亲,感谢母亲。女婿都要带礼去送丈母娘,在娘家吃重阳糕。

知识出处

慈城 中国古县城标本(下)

《慈城 中国古县城标本(下)》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慈城的历史演变,地理环境,人文景观,重大事件,传统特色等多方面多角度反映了慈城的历史文化和独具的地域风貌。

阅读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