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区图书馆
江北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江北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慈城中元节岁时习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慈城 中国古县城标本(下)》
唯一号:
112534020220000233
专题名称:
慈城中元节岁时习俗
文件路径:
1125/01/object/PDF/112510020220000025/001
起始页:
0218.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民间称“鬼节”。旧时慈城家家户户要举行祭祖活动,俗称做“七月半羹饭”。是夜在中堂或大庭摆上供桌,上面摆满菜肴、酒和饭。菜肴中鱼不用河鱼,一般用带鳞的黄鱼或黄婆鸡,随后燃烛点香,由家长带领家中成员拜祭。祭祀按长幼辈分焚烧纸钱,谓给祖宗送财宝,超度可解现世父母及前亡世亲人的苦难。 寺观和民间当晚要举行放焰口,即盂兰盆会,祭无主鬼魂。相传七月间阴司地府官开“鬼门关”,让阴司的鬼魂到民间自由活动,此时所有无人祭祀的孤魂饿鬼到处寻找食物充饥,人们为了免遭野鬼的骚扰,在中元那天举行“祭度”活动,超度孤魂野鬼。故慈城城内居民沿街设祭,用米筛或门板摆设“檐下羹饭”,有鱼肉酒及馒头、南瓜、豆腐、毛豆等12碗,居民还要集资请和尚、道士、巫婆诵经念咒。大街商店门口都要悬挂蜈蚣旗,路旁焚冥锭、纸衣、纸车柜、纸马等,祭毕,供品给乞丐吃。而附近云湖山区“祭度”与城内有所不同,一般于村口摆设香案,搭孤魂台,在两张并拢的八仙桌上摆佳肴12碗或16碗,还要摆三牲,即鸡、鱼、猪及水果。某些有钱的大村祭祀仪式请道士主持,叫乐队敲打乐器,让道士念咒作法。到凌晨给孤魂野鬼施舍食物,即在每碗菜中,夹出一点,和酒、饭洒在四周地上,插一炷香,烧一些纸钱纸马等。 西悬岭脚下的陈家边凉亭,清代道光后每年举办盂兰盆会,为的是祭拜埋在附近山野里的在大宝山战役中为国捐躯的异乡亡灵。 每当七月半中元节。三官殿供天官、地官、水官,分别代表上元、中元、下元。七月半为地官生日,因称中元节。地官能为百姓赦罪,是日三官殿拜忏醮做法事,法师一边用专剑挥舞焚烧着的咒符,一边将红枣、花生、炒米花等抛洒地上,让众人哄抢。 中元节慈城还有放水灯的习俗,当夜在慈湖、市河三河口方池的石栏旁及街旁小河,居民自发三五成群组织放水灯。水灯是用竹篾、稻草或纸精心制作的法船,有些制作精巧的法船里边有亭台楼阁及住宅,一般还装进金刚罗汉等纸人像,并贴上“慈航普度”等横额,中间插上点燃的蜡烛,放落水中,焚上冥纸,让它在水中自由飘落,直至全部烧尽沉没为止。慈城人以此超度溺水的无主孤魂。 慈城在市河里有颇具特色的水焰习俗,这主要为从事江河水运的船主、帮工举行。船主船民们为了祈祷水上平安,为了寻求心灵的安慰,一过七月,就忙碌起来,凑集资金,筹划场地,选择时间。到七月十五那天,他们请来和尚念经,搭起供案。下午起组成三艘船:首艘乘坐40余位和尚念经,有的口诵咒经,有的手持乐器,吹吹打打,鼓乐喧天;第二艘满载冥衣、锡泊,各种纸钱密嵌在草绳间,船从学前埠头顺潮水穿城摇过东门,直达斋圣堂门口,然后把祭品撒在水面上,慰以水鬼水怪;第三艘放油灯,用草做成无数只草船(草砖头),草船间醮上柴油,点燃火种,浮在水面,随水漂流。坐在船中20余位船民边划船边放油灯,忙个不停,所过之处,火焰冲天,映红整个河面,而河两旁站满看热闹的人。放水焰的同时,人们还在河边空地搭起戏台,演唱滩簧戏,做转舌孩儿戏(似同皮影戏)。
知识出处
《慈城 中国古县城标本(下)》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慈城的历史演变,地理环境,人文景观,重大事件,传统特色等多方面多角度反映了慈城的历史文化和独具的地域风貌。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