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城端午节岁时习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慈城 中国古县城标本(下)》
唯一号: 112534020220000231
专题名称: 慈城端午节岁时习俗
文件路径: 1125/01/object/PDF/112510020220000025/001
起始页: 0216.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重午节、端阳节。此节正当盛夏之初,处在大忙之季,又是疾病、虫害及天灾高发之时。 旧时慈城这一天,家家户户门壁上要张贴“端午老虎”,画上孩子多是胖脸小辫,光头赤脚,胸系肚兜,露出两条粉藕似的圆腿。画中或二孩一虎,或二虎一孩,在追着老虎戏耍,十分讨人喜爱。这是用“百兽之王”来镇住蛇、蜈蚣、蜥蜴、蜘蛛、蝎子五毒。 慈城还流行削菖蒲为剑,折艾为旗,扎在一起挂插于门户、床头和灶上,说是能驱虫避邪。 此外,家家户户还要用彩线花布缝制成六角形、鸡心形、麒麟形等形状各异的香袋,贮以香粉、雄黄、朱砂等,外缠丝线,色彩缤纷,玲珑可爱,香气扑鼻,展示出妇女手艺的精巧。这些香袋悬于小孩颈项以驱邪,并臂缠五色线,男左女右,谓之缠手绳,又叫长寿绳。慈城人还要用雄黄酒喷洒屋角、床下、门后、天并等地,以驱邪禳毒;以酒脚雄黄渣涂在婴儿的手足、臂部,并在额头上涂一个“王”字以“避祟”。他们还烧苍术、白芷以祛虫害,谓之“薰蚊烟”。 这天慈城必须吃“五黄”。其一要饮雄黄酒。雄黄是一种中药材,有解毒杀菌之功效,把雄黄研末和菖蒲根屑一起加在烧酒内调和,谓之雄黄酒。慈城民谚曰:“喝过雄黄酒,百病都逃去。”其他四黄为黄鱼、黄鳝、黄瓜、黄豆芽。另外还要吃蜒蚰螺炖蛋、清炖癞蛤蟆,以为可清凉解毒,还有将蜗牛嵌入点心食之以避百毒。甚至那一日正中午看到的所有蛇虫百脚等小动物都能入药,这在后来演变成吃成药“六神丸”来防热毒。 “端午乌馒重阳粽”,旧时慈城端午与其他地方不同,不吃粽子,也不为纪念战国时爱国诗人屈原。慈城家家户户吃乌馒头、骆驼蹄糕和蜂糕,并用以祭祀先人馈送亲友。乌馒头为慈城特有食品。据传元朝末年,慈溪县城乌沈弄口有家远近闻名的馒头店,老板乌杰,本是书香弟子,后弃笔归隐,秘密参加反元活动,组织慈溪民众揭竿而起,于端午之日将压迫者——元军官吏将士打败。战败者乞求活命,愿以世代做贱业,这就是慈城东门外天门下堕民的来历。而乌杰在胜利之日,拿出仿造起义时所摇门铃的托盖样子的馒头,分给百姓吃,老百姓喜欢吃这种甜咪咪、柔软软、味道好的馒头,称之为“乌杰馒头”,后来顺口叫乌馒头。 老慈溪有些乡村也裹粽子,包成长方形,不是三角形,叫横包粽。 骆驼蹄糕是用面粉、麻油、黑洋酥、绿豆等做成骆驼蹄形状的糕点,味道油、脆、香。 蜂糕,因像蜂窝多空洞而得名,糯米粉发酵,撒上红丝绿丝,蒸熟切成菱形。有红白两种,松软爽口,酒香扑鼻。 端午节,慈城乡村又称为“重父节”(重午节谐音,有父亲节之意),一般女婿多备“端午担”礼来送丈人,少者4色,多者8色、12色,用幢篮盛之。其中黄鱼要成双,猪肉要蹄膀,老酒要陈年,鹅头颈涂红颜色,路上鹅叫得越响越好,说越叫越发,称吭吭鹅。丈人方也会备礼或从来礼中反送一部分,叫折礼。

知识出处

慈城 中国古县城标本(下)

《慈城 中国古县城标本(下)》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慈城的历史演变,地理环境,人文景观,重大事件,传统特色等多方面多角度反映了慈城的历史文化和独具的地域风貌。

阅读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