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区图书馆
江北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江北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慈城咸光饼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慈城 中国古县城标本(下)》
唯一号:
112534020220000221
专题名称:
慈城咸光饼
文件路径:
1125/01/object/PDF/112510020220000025/001
起始页:
0190.pdf
专题类型:
饮食
专题描述
观音堂附近的街上,有一家专做咸光饼的铺子。上午,他们好像不营业,到下午两点左右,他们才开始买卖。还在离他们店铺数百米外,即听到一片“啪、啪”的敲击声,有时一阵饼的香味送来,这意味着又一炉饼出炉了,小孩子放晚学回家,在父母处要来两分钱,就可以去买两只饼来一解馋捞了。 他们店的生意似乎颇好,总有好几个顾客立着等新鲜的饼出炉。有三四个人在店内忙碌着和面、擀饼,每只饼径长约八厘米左右,每擀好一只饼,他就调转擀杖来在饼的中间打上一个孔,“啪、啪”的声音就是这样来的。一个师傅负责烤饼,他将生面饼一只只贴在炉壁上,每炉约五六十只,中途还得用簇稻草往半熟的面饼上洒上点水。饼烤熟了,他就用只长钳子将饼一只只夹出来。如果顾客买的饼较多,他就用一根铁钎子,在末端的眼儿上穿上一根咸草,把饼一只只串上,让你提着回家。 上小学时听老师说,咸光饼应叫戚光饼,戚家军打倭寇时作军粮的。据说,因倭寇到处流窜,戚家军追剿时来不及做饭,所以将饼串成一圈挂在脖子上,可以随时充饥。当时觉得挺有趣,但也以为这只是种传说罢了,后来在明人陈洪谟的《继世纪闻》上看到类似的记载,只是他说“饼径寸余”,那就显得太小了些。莫非明时的饼做得更小一些?咸光饼只有浙东、福建沿海地区有,这里正是当年戚家军活动的地方,此亦可作为一佐证吧? 咸光饼除作点心外,还有一特殊用途:作上坟饼。清明扫墓,原是件大事,明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说:“越俗扫墓,男女袨服靓装,画船箫鼓,如杭州人游湖……虽监门小户,男女必用两坐船,必巾,必鼓吹,必欢呼畅饮,下午必就其路之所近,游庵堂寺院及士大夫家花园。”明人文章,或许有点夸张,宁波人扫墓,绝没有这样豪侈。虽是水乡,也从没听说雇船上坟的,听母亲说,我们家在聚族而居时,人口多,上坟时得雇十几乘轿子,妇女孩子都去。那时妇女平时不许随意出门,所以把清明扫墓视作难得的游春机会,也就难怪了。等我懂事时,一切都十分简陋了,清明当然还扫墓,但供品只草草的几样菜肴,仅一对提篮装着。但一挂鞭炮与两串咸光饼是少不了的,坟前祭奠之后,放挂炮仗,原意大约是为了驱山魈吧,却成了种通告:四周的牧童、村妇听得鞭炮声赶过来。每人分两只饼,用意是结缘,也有这样的意思:我们这坟后代还旺着哪,请多多关照。于是皆大欢喜而散。之所以选用咸光饼,也无非这饼便宜的缘故。 咸光饼因为擀得薄,烤得透,所以比大饼耐咀嚼,吃起来香。有讲究吃的人用两只饼夹上冯恒大的香干来吃,就像三明治那样,据说特别的香。只是要奔两地分别去买香干与饼,也太麻烦了,一般人大约不会这样讲究。咸光饼还可以用水先泡涨了,再用油来煎,撒上点葱花,味道挺不错;也可以像下面条似的做成光饼汤,放上点海蜒,病人胃口不开时,是很好的半流质食物。 据说烤咸光饼必须用木炭,所以现在没有做的了,偶然和友人说起来,觉得这种传统食品就这样消失了也怪可惜的。他说:“现在的孩子,连饼干也要进口的什么克力架、曲奇,谁还吃你的咸光饼呢?”倒也是。
知识出处
《慈城 中国古县城标本(下)》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慈城的历史演变,地理环境,人文景观,重大事件,传统特色等多方面多角度反映了慈城的历史文化和独具的地域风貌。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