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城面食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慈城 中国古县城标本(下)》
唯一号: 112534020220000216
专题名称: 慈城面食
文件路径: 1125/01/object/PDF/112510020220000025/001
起始页: 0180.pdf
专题类型: 饮食

专题描述

慈城的妇女都心灵手巧,会做几十种菜和各种点心,却不会做面食,不会蒸馒头也不会擀面条。当然不只是慈城人如此,南方人都这样。在日本人占领上海时期,粮食短缺,连粗糙的米也没有,只供应面粉,这可为难了上海人。上海人只知道面粉有两样用途:一是做糨糊,一是褙鞋面帕,而今要把糨糊当饭吃了,这可怎么办?他们把面粉兑了水,搅匀了,或者倒在锅里煎,这叫“流麦黄”,或者一勺一勺地倒进锅里煮,这叫“面疙瘩”。 慈城人平时不吃面食,只遇三种情况才吃:一是妇女坐月子和小毛头满月,吃糖汤面;二是祝寿,吃长寿面油包和“佛手”;三是送葬,在坟头上供白馒头。每个送丧到坟头的人,不管认得不认得都可领到一双白馒头。上供馒头是因为逝者去阴间路途遥远,山水艰险,带上馒头作干粮充饥。这恰恰反映了一个事实:慈城有些人的祖先是来自北方的,在丧俗中遗留了吃面食这一个习惯。 慈城的面食都是在“泰昌”、“穗芳”等南货店定做的,做工地道。白馒头又大又松软,夹一块红烧肉在里面,十分好吃。 新中国成立初期,慈城小东门外碎石公路边有一群妇女坐着敲石碴,从她们的发型和衣服来看,明显来自北方,可能是由政府组织“以工代赈”的灾民。有一次她们“闹事”不干了,理由是只让她们吃米饭不给馒头吃。慈城人听了当成新闻:“我们这里是鱼米之乡,给你们天天吃大米还有什么不对的呢?”后来我在北方工作了,才知道北方人普遍不爱大米,他们把凭粮本限量供应的大米领出来和我们换白面,这就是小品“换大米”的生活原型。当时动员南方人去“支边”、“支内”,遇到的一个困难,就是南方人怕到北方没有大米饭吃。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本性难移,食性难改”。

知识出处

慈城 中国古县城标本(下)

《慈城 中国古县城标本(下)》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慈城的历史演变,地理环境,人文景观,重大事件,传统特色等多方面多角度反映了慈城的历史文化和独具的地域风貌。

阅读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