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江北区大小麦种植情况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唯一号: 112534020220000017
专题名称: 宁波市江北区大小麦种植情况
文件路径: 1125/01/object/PDF/112510020220000012/001
起始页: 0577.pdf
专题类型: 粮食

专题描述

大小麦在境域的栽培历史至少可上溯到宋代,至明代,麦子已经成为缴纳税收的品种之一。清光绪《慈溪县志》记载:明嘉靖间,“花屿湖官田(今慈城镇湖心村)每亩课麦一勺三秒、米三斗五升”。 江北地区种植的麦类主要为大麦(含米麦),其次为小麦。解放前,本地大麦(指皮大麦)主要品类有六稜大麦和四稜大麦。解放后引进种植的大麦品种有二稜大麦及二稜的矮白洋等,另有少量的嵊县无芒六稜大麦。1972年引进推广二稜大麦早熟3号,因其多穗高产、秆矮抗倒、耐迟栽、熟期早(适合配套“麦—稻—稻”三熟制),为栽培面积最大、栽培时期最长的大麦品种。以后又引进舟麦1号、浙农大3号等品种,1991年始以浙农大3号为大麦当家品种。 米麦,又称裸大麦,江北地区种植过的米麦品种主要有萧山立夏黄及从该品种选育的757米麦。米麦因品质差,又易感严重的赤霉病,20世纪70年代大麦早熟3号推广后,不再种植。 1972年,大麦种植面积最多,全郊区达4.59万亩。80年代中期开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经济作物;21世纪初开始,建设用地增加,包括大麦在内的粮食作物栽培面积逐年缩减。至2008年,大麦种植面积下降到231亩。 境域小麦栽培面积一直不多,只有零星种植,又因其熟期长,不适合作三熟制配套品种,小麦逐渐移至旱杂地上种植,栽培面积进一步下降。解放前,江北地区栽培的小麦品种主要有光头小麦、有芒小麦;解放后引进推广南大2419、矮粒多、矮秆红、“908”等。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