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湖

知识类型: 地理名称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江北区地名志》
地理名称: 慈湖
唯一号: 112533020220001705
文件路径: 1125/01/object/PDF/112510020220000028/001
起始页: 0303.pdf
地名类型: 自然地理
层级分类: 河流
隶属: 宁波市江北区

参考方位

位于慈城镇古县城北门外,距宁波市区西北15.5千米。

介绍

位于慈城镇古县城北门外,距宁波市区西北15.5千米。因东汉孝子董黯居住湖北,以其慈孝之迹名宅旁的谈妙涧为董溪,亦称慈溪。唐开元二十六年(738)设慈溪县。《慈湖遗书》:“溪以董君慈孝而得名,县又以是名,则是湖宜亦以慈名”,故名慈湖。慈湖在浮碧山北麓,紧贴阚峰,源水自八面山汇集而来,湖面呈腰圆形,因南西北三面环山,如同屏障,大风大雨时很少起波涛,民间把慈湖比作性情慈和的姑娘。慈湖原是天然湖,由八面山水冲刷而成。唐开元年间,县令房琯为灌溉民田,经开挖整理面积扩大至150亩。三国吴太子太傅阚泽,字德润,故居在湖北岸,故起名德润湖,又称阚湖。吴赤乌五年(242)阚泽舍宅为寺,渐渐建成浙东第一座佛寺——普济寺,定成丛林,湖改称普济湖。阚泽死后,把他,宅后临湖的山取名为阚峰以示纪念。后来,南宋哲学家、宝谟阁学士杨简(1141—1225),在董孝子宅附近筑室讲学,创办慈湖书院,宣讲理性之学,名声大振,学者称其为慈湖先生。晚年在明州城区月湖碧址设馆讲学,与舒璘、袁燮、沈焕并称为“甬上四先生”。其著作很多,其中一部分由门徒收编为《慈湖遗书》。为纪念慈湖先生,湖复名慈湖,沿用至今。慈湖分为东西两湖,中间湖堤直贯南北,堤上有石砌拱形普济桥,亦称彩虹桥,桥北为师古亭,原名涵碧亭,北宋天圣九年(1031),县令孙知古建亭于普济湖中。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知县胡观澜为祭祀疏浚慈湖的唐相房琯,重修涵碧亭时改名为师古亭。亭身由十二根石柱支撑,飞檐翘阁,彩绘缤纷,招四方游客小憩。1981年12月,师古亭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湖东旧有灵应庙,现辟为部队营房;湖南堤头立有“慈湖公园”石牌坊,坊东偏南有校士馆(俗称考棚)坊西有宝善堂;湖西湖中有传说中的“拗孟公”为其父所做的坟,今称水上坟,据说水涨坟高,,水落坟低,始终保持在这个水平线。坟北湖岸上有1989年发掘的慈湖遗址;湖北有革命烈士陵园和在普济寺、慈湖书院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有百年以上历史的慈湖中学,校园内还剩四棵古银杏树和“文武忠字”四个崖刻大字。唐朝大书法家奚虚己为普济寺撰写的《陀罗尼》经刻成的经幢已迁入保国寺博物馆。 慈湖与东钱湖、月湖旧时合称“明州三湖”。古代很多名人学者为赞美慈湖留下许多诗章,如南宋杨简《丁亥咏春偶成·咏湖》诗:“天造慈湖迥山尘,无冬无夏只常春。四由桃李转新锦,一邑风光让绝伦。涧水檐房谈妙理,山禽柳外说天真。杏坛无限难传意,付与凭栏寓目人。”明朝夏时正《行阚湖》诗:“雨后青山青不断,水田一望稻平铺。画船载酒看秋色,未必西湖胜阚湖。”共30人的诗词被载入史册。慈湖属慈城古县城国家4A级旅游景点。

知识出处

江北区地名志

《江北区地名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志记述的内容,包括经济机构实体、地理环境实体、自然风貌实体、民间村落、人文古迹等诸方面,以追溯地名的由来、演变、内涵、所在位置、归属为主要内容,把地名的现状与社会的发展融合在一起。

阅读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