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

知识类型: 地理名称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江北区地名志》
地理名称: 宁波市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
唯一号: 112533020220001699
文件路径: 1125/01/object/PDF/112510020220000028/001
起始页: 0301.pdf
地名类型: 经济文化区
层级分类: 文化教育
隶属: 宁波市江北区

参考方位

位于江北区洪塘街道鞍山村灵山(又名骠骑山)东南,藏于山腹中。

介绍

位于江北区洪塘街道鞍山村灵山(又名骠骑山)东南,藏于山腹中。占地面积13280平方米,建筑面积5700平方米,主管单位宁波市文化局。保国寺古建筑群在1961年3月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因内设博物馆,属市级单位,故名宁波市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保国寺的前身为灵山寺,后名保国教寺。根据清光绪《慈溪县志·寺观》记载:“保国教寺(原作甲乙律院。嘉靖、成化二府志作教寺),县东二十里,旧名灵山。保国,唐广明元年(880)置(嘉靖府志:始建于唐会昌中,废。广明元年赐保国额。《保国寺志》:广明元年,县丞昆山王轲状于刺史,乞赐寺额)。宋治平二年(1065)改赐‘精进院’额。后仍名保国,定成丛林。国朝顺治十五年(1658),僧石瑛重修法堂。康熙九年(1670),重修佛殿。二十三年(1684),僧显斋立石栏于净土池四围,建‘叠锦亭’,亭前有古枫,大三十围,青葱可爱。乾隆十九年(1754),僧体斋建钟楼。二十一年(1756)铸大钟成,重三千斤,慎郡王赐书‘钟楼’两大字。三十一年(1766),以石甃内外殿基。四十五年(1780),僧常斋重修二帝殿。五十二年(1787)重建法堂。六十年(1795),僧敏庵改造佛座。嘉庆元年(1796)重修殿宇(《保国寺志》)。道光十八,年(1838)重修。(按志:寺有‘云堂’,宋庆历间建,明崇祯,间更名‘元览斋’;又有‘清隐堂’,明弘治间建;关房在大雄殿东北,朝元阁在殿西,明道间建;迎薰楼在殿西南,僧元衍建。僧若斋记:十六观堂在法堂西。宋绍兴间建方丈。天禧间建下院,在山麓岭右,今俱废。”)《四明谈助》记载:“寺藏山腹,从溪边石径盘曲而上,松林阴翳。至半山亭少憩再上,数折入山门,殿宇修整,花木楚楚,寺僧殷富,颇知礼教。”如今保国寺依然保存着原来的风貌,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楼,两翼有钟楼、斋房、展馆等,集唐、宋、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的木结构古建筑于一体。大雄宝殿又称无梁殿,整座建筑没有横梁,不用钉子,不受虫蛀,不栖飞鸟,不结蛛网,国内罕见,历来被视作研究对象。博物馆内共设17个展室,有20世纪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与发现展、历代观音造像艺术展、国际友谊礼品展、明州风俗厅、青铜器陈列馆、钦赐龙藏、砖屏石刻、宁式家具、宁波花桥(俗称“万工桥”)、中学生书画廊等。山门前有盘山道,汽车可直达山门。宁波市旅游主景点之一。

知识出处

江北区地名志

《江北区地名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志记述的内容,包括经济机构实体、地理环境实体、自然风貌实体、民间村落、人文古迹等诸方面,以追溯地名的由来、演变、内涵、所在位置、归属为主要内容,把地名的现状与社会的发展融合在一起。

阅读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