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区图书馆
江北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江北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丁韪良(WilliamAlexanderParsonsMartin)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潮涌城北》
唯一号:
112530020220000774
人物姓名:
丁韪良(WilliamAlexanderParsonsMartin)
人物异名:
字:冠西
文件路径:
1125/01/object/PDF/112510020220000020/001
起始页:
0157.pdf
时代:
清
出生年:
1827年
卒年:
1916年
传略
丁韪良,字冠西,1827年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1846年毕业于印第安纳州大学,后入新奥尔巴尼长老会神学院研究神学,1849年被按立为长老会牧师。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派来中国,在宁波传教。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任美国公使列维廉的翻译,并参与起草《中美天津条约》。1862年一度回国,不久又来华,在北京建立教会。1865年为同文馆教习,1869年至1894年为该馆总教习,并曾担任清政府国际法方面的顾问。1898年至1900年,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丁韪良任京师同文馆和京师大学堂总教习达32年之久,是对晚清洋务运动影响最大的美国传教士,也是清末在华外国人中首屈一指的“中国通”。1916年12月,死于北京。 丁韪良于1850年6月26日抵甬后,全力以赴学习中文。他主动要求不跟别的传教士一起住在城里,以便于能跟当地中国人打成一片。时间不长,他就基本掌握了当地的方言,可以用宁波方言来布道,并且独创了一套宁波方言的拼音文学,反过来教当地人来用宁波方言翻译圣经。他很快又掌握了官话、文言文,并且花了九年的时间通读了所有重要的中文典籍。丁韪良不仅用文言而且用罗马字母拼音的宁波话编印了多种宗教宣传材料,是最早用拼音拼写宁波话的学者。在甬期间他主持翻译过《约翰福音》、《马太福音》和旧约中的大部分诗篇。著译有《喻道传》、《三要录》、《保罗垂训》、《公会政治》、《救世要论》、《地理书林》、《地球图》、《算法快懂》、《圣诗》、《福音道理邻近问答》等书,均由设在宁波江北岸的华花圣经书房出版发行。他于1854年编写出版的《天道溯源》,共97页,系据其在宁波传道时主持晚间布道的讲演稿汇集而成。曾被译成日文和朝鲜文,共印行过30余版,影响颇广,成为来华传教士学习的中文范本。在1907年广学会举办的一次投票评选活动中,《天道溯源》被选为最佳中文著作。丁韪良在宁波的十年,对其本人而言,是充满祝福与值得回忆的经历。在其自传体作品《花甲忆记》中,他详实地记录了在华生活的感受和他所观察到的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第四章的标题为“宁波的场景”,他称“宁波是一个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尽管你缺点很多但我爱你始终不渝的城市”。 丁韪良在中国生活了62个年头(1850-1916,中间有4年时间不在中国),多年从事翻译、教育的实际工作,曾创办北京崇实中学(即现在的北京第二十一中学),并长期担任中国著名教育机构——北京同文馆和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的负责人,在中国近代教育的酝酿和形成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丁韪良著述颇丰,曾第一次正式地、全面地将国际法著作介绍到中国,其《万国公法》中译本,曾请江北区庄桥籍的外交官张斯桂作书序。还著译有《格物入门》、《格物测算》、《西学考略》、《中国古世公法论略》、《陆地战役新选》、《北京之围》、《中国人对抗世界》、《中国人之觉醒》等书。
知识出处
《潮涌城北》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近代宁波外滩研究包括历史沿革、经济社会篇、公共事业篇、慈善公益篇、文化教育篇、人物篇、文献篇、附录等情况。
阅读
相关专题
负责人
职位
负责人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