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区图书馆
江北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江北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父亲的“背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走向海内外的江北人》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820
颗粒名称:
父亲的“背影”
分类号:
I267.1
页数:
2
页码:
171-17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海外留学人员董鼎山写的父亲的“背影”文章内容介绍。
关键词:
江北区
董鼎山
宁波市
内容
【作者简介:董鼎山,1922年出生于宁波江北岸,现居纽约。当代知名英美文学兼亚洲资料专家、美籍华裔作家。本文原载张放编《董鼎山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7年3月第一版)】
父亲的“背影”
中学生时代读新文学作品,印象最深刻的是高中教科书中朱自清的《背影》。真正的文学作品能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读《背影》后,我对自己的父亲也有了更亲切的感觉,往往注视他走开时快步的背影。成年以来,从不曾忘记这个形象,有时甚至在久远的记忆中把它和朱自清父亲的背影形象连在一起,我想不少读者都会有这类同样经验。读后四五十年,我们在怀念自己父亲的时候,还在想起这位名作家作品,这就证明真正文学的不朽性。
我不知怎么突然想到父亲的“背影”。当然父母的形象是经常不断留在脑海中的。一个偶然的遭遇或感触会扭动开关,把一段特别场景象活动影片一样在脑海中映演出来。我对父亲的最后一个印象也是他的背影。那已是30多年前的事了。我在出国前从上海回宁波告别。他送我上轮船时,在船码头向我招手告别,短短的逗留一下,就转身走开。
那时他以为我出国至多不过两年。
一般观念中的父母印象是“严父慈母”。我幼时印象恰恰相反。用“慈父严母”来形容似乎更恰当一些,母亲脾气急躁,对儿子的行为稍不如意,往往要严正处罚。我们被打屁股后伤心大哭,父亲在一旁看不过去,会含泪将我们从母亲手中抢过去。现在回想起来,这种温暖感觉还是难以形容的。这并不是说我们对“严母”的爱不怎么理解。她进入中年之后,也变为经常笑咪咪的慈祥的母亲。
父亲唯一动手打我的时刻,是他发现我的眼睛成为高度近视。那是我在初中毕业的一年。他看我常常眯眼看东西,要试试我的眼光,就叫我站在客厅门前,指认挂在壁上的字画。我看不清,他一时光火,拍了我的后脑,使我震眩而哭泣。倒是母亲在一旁劝解:说我的近视,不过是因为自幼爱看书而已。第二天父亲带我到一家眼镜店去配了眼镜,从此眼镜就成为我脸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出国之前,父亲恰因要处理宁波的店务,独自从上海回乡居住一个时期。我很挂念,临行前与弟弟一起乘隔夜轮船回宁波去探视。因为时间局促,逗留了一天当晚便乘轮船回上海。父亲已有准备,他接受地方报纸记者的访问。我们一到,他不给我们看当日报纸所载有关我赴美留学的小新闻。他叫了一桌筵席在店中款待我们,并请朋友与店中同事作陪。他为儿子出国深造而自傲。我们一起饮了酒,吸了烟。
那天下午四时,他送我们上轮船,道别后他在码头上逗留一下,向我们招手,就回身走开。他当然不知他将永不再见我。他的背影是我见到他的最后一瞥。
现在回想起来,哀伤之外,还有奇异感觉;他当时的年纪较我目前的年纪要小几岁。可在我的心目中,他总是一位慈祥和蔼的接近老年的中年人,而我只是一个青年。
父亲逝世的那年是我女儿碧雅出生的一年。但幸而他有机会看到我寄去的婴儿照片。据大哥说,他常携了照片,遍访邻居,很高兴的出示他那淡发的孙女儿照片。
碧雅刚过她的15岁生日。我不知她长大后将会怎样怀念她的父亲。
(1982年3月11日于纽约)
知识出处
《走向海内外的江北人》
出版者:天马出版有限公司
本书记述了走向海内外的江北人,包括综合篇、风华篇、乡情篇、近代以来走向海内外的江北人物名录的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董鼎山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