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传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马径张氏》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777
颗粒名称: 一段传奇
页数: 4

内容

2016年4月1日,随着众多族人的到齐,在江北区马径村永思堂的门口,香案摆下,张氏家族的族长张惠康开始提醒族人整理衣冠,准备开始祭祀。在庄严的氛围中,按照辈分先后,70多位张氏族人纷纷向祖先拜大礼。
  这一天,张氏族人张国建说:“我要知道我是从哪里来的,我的根在哪里。”他特意从美国旧金山赶到庄桥马径村,就是为了参加这次祭祖仪式。因为“根”的牵引,许多和张国健一样的张氏后人回到了故乡,平日里,他们四散在世界各地,在祭祖前夕,他们从天津,从上海,从世界各地赶回。虽然路途遥远,但“家是我们的根,是我们一辈子的精神财富,无论到哪里,都无法割舍”。
  这一天,我们也正式启动了《马径张氏》的创作计划,但其实在此之前,通过实地走访和同族长张惠康的交流了解,我们就已经对马径村的张氏家族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这是一个人才辈出、历史悠久且传承至今的大家族,百余年来,他们遍布海内外,张斯桂、张斯枸、张鲁庵、张汝钊..稍一检索,能发现他们每一个都是各自领域内的翘楚。但在搜集资料及深入采访后才发现,在这些人物背后,还有更多故事与辉煌。百年间,中国由羸弱迈向伟大复兴,而张氏家族的一个个传奇人物恰恰就是时代发展变迁中的一个个缩影,或者说,他们的名字就是一个时代。
  “童姚马径张,银子好打墙”是一句在宁波江北流传已久的老话,其中的马径张,说的就是马径村的张氏家族。从这句老话中可以看出,张氏族人,大都可以选择一条分外顺遂平坦的道路,过上一段富足安康的人生。但显然,他们并没有仅仅背靠着这座大山,而是各有取舍地画出了一道道波澜壮阔的生命轨迹。这种取舍,本身就很值得钦佩。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时代的代表者,往往引领着这个时代的前沿,而要做到这一点,他们更加需要超脱于这个时代。
  于是在他们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学制枪炮水雷、水路运输、测量之术,并参与了洋务运动的张斯桂;可以看到闪烁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新强国”的思想火花,历任随员翻译官、随员参赞官,出使英、法、美等国的张斯枸;可以看到善制印泥,收藏了历代名家印章印谱,被誉为“海内第一家”,又绝不藏私,将全部收藏捐献给国家的西泠印社早期代表人物张鲁庵;可以看到在男女平等绝不普及的年代,中国杰出女性的代表人物、女诗僧、社会活动家张汝钊..还有既将“张同泰”药号经营得有声有色,又热心公益,修建张苍水墓道,修复四明公所,出资修化纸闸,保护了慈东镇西十万亩田地的“张同泰”的历代传人们。
  每书写一笔他们的故事,我们这些笔者便多了解了他们几分。渐渐的,一种感情油然而生:仰望他们,就是仰望一个时代,一种精神,一份信念..回过头去,也就更加理解了张氏族人称之为“一辈子的精神财富”的根源。
  “克勤克俭保世滋大,是彝是训进德无疆”“天下无不是底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孝友家风绳其祖武,诗书夙好诒厥孙谋”……在张氏祠堂,家风家训显得古朴又处处可见,无不彰显着这个百年家族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而在这些家风家训的背后,是无数族人共同缔造的浙东大家族的共同记忆,也承载着宁波这座城市的璀璨文化。
  感谢张氏族人张惠康、张立法等诸位老师的热心帮助与不吝指导,才让这本书最终得以面世。创作伊始,“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百年家族”,只是存在于个人心中宽泛的标签。随着了解的深入,张氏家族的代表人物却纷纷跳出了这个标签,展示出他们独立丰富的人格和一段段真正“传奇”的人生。
  更加令人欣慰的是,这种“传奇”,依旧在天涯咫尺的那些张氏后人们身上上演,永不落幕。

知识出处

马径张氏

《马径张氏》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分人文篇和人物篇两部分,具体内容包括:“童姚马径张,铜钿银子好打墙”“马径张氏家谱家训”“马径张氏宗祠”“村内社庙”“村内桥亭”张斯桂兄弟——最早睁眼看世界的宁波人“张汝钊——人生没有白走的路”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