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城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北区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724
颗粒名称: 慈城镇
分类号: K925.5
页数: 47
页码: 105-151
摘要: 本文讲述了宁波市江北区的慈城镇的地理位置以及辖区等情况。
关键词: 江北区 地理 慈城镇

内容

概况
  慈城镇位于江北区人民政府驻地西北13.8千米处。行政区划代码330205103。东经121°21′一121°29′,北纬29°55′—30°03′。东与镇海区九龙湖镇、洪塘街道毗邻,东南与洪塘街道相连,南临姚江与海曙区高桥镇隔江相眺,西南与余姚市大隐镇以姚江为界,西与余姚市河姆渡镇、三七市镇接壤,西北与三七市镇相岙村以山为界,北与慈溪市掌起镇、龙山镇相邻,东北与镇海区九龙湖镇隔山为邻。人民政府驻古巷社区解放路8号。辖古巷、浮碧、望京、景明、慈湖人家、宝峰、云鹭湾、维拉小镇8个社区,东镇、北门、慈湖、上岙、毛力、毛岙、东山、东门、白米湾、观庄、湖心、南门、国庆、勤丰、新华、虹星、半浦、前洋、黄山、洪陈、杨陈、双顶山、龚冯、王家坝、三勤、浦丰、民丰、向上、三联、妙山、五湖、八字、五星、金沙、公有、五联、南联37个行政村,下设191个居民小组、383个村民小组。2016年末,共有户籍户数26163户,户籍人口58059人,以汉族为主,含满、土家、回、壮、苗等10个少数民族,共150人。另有流动人口30893人。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3.5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4.2千米,总面积102.3平方千米。
  慈城镇历史悠久,根据傅家山遗址考古挖掘发现,距今约7000年前就有人类在此居住。唐开元二十六年(738)设慈溪县城于境内,简称慈城。秦时属句章县。县治在本境内王家坝村西南面一带。唐武德四年(621)属鄞州,八年(625)属鄮县。开元二十六年(738)属慈溪县,县治在今慈城古县城内浮碧南麓。至民国初,境域分设为城内、外2个西屿乡,金川乡(部分),石台乡(个别)。民国八年(1919)分设城区和丈亭区,境内属城区、丈亭区部分。民国二十五年(1936),城区设孝东镇、孝西镇;丈亭区设云湖镇、赭浦镇、黄思乡。民国三十二年(1943),孝东、孝西2镇合并为孝中镇。民国三十五年(1946)政区调整后,设城区、东区、西区,境域属城区孝中镇,西区赭黄乡。民国三十六年(1947)复调政区,西区改设江屿乡、云湖乡。1950年2月调整区划;4月境域分属城关、云山区,撤销江屿乡,分设乍山、黄山、半浦乡,云湖乡析出妙山乡;7月,孝中镇分为孝东、孝西2镇。1951年8月,慈溪县孝东、孝西2镇合并建立慈城镇;同年,城关区分设鄮力乡、城东乡、半浦乡、狮东乡,云山区分设云湖乡、妙山乡、乍山乡、黄山乡,境内属城关区、云山区。1954年10月慈溪县治迁往浒山,慈城全境划归余姚县。1956年2月撤销城关、云山区;4月,赭山、半浦、黄山3乡合并为赭山乡,妙山、云湖2乡合并为妙山乡,城东乡划入狮东乡,鄮力乡划入汶溪乡。1957年1月建立中共余姚县姚东区委,隶属姚东区。1958年10月组建为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1月改称为慈城人民公社;8月,恢复慈城镇机制。1960年5月,慈城镇归慈城人民公社;10月,全境划归宁波市。1961年5月,慈城人民公社改建为慈城、云湖、妙山、乍山、半浦、慈东、裘市等公社(镇);9月,慈城区公所设立,下辖云湖、妙山、乍山、半浦、慈东、裘市、洪塘、费市8个公社和1个慈城镇。1962年12月,慈城区公所撤销,所属公社归属宁波市郊区。1983年,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分设,公社改为乡。1984年2月,新江北区成立,属江北区;4月,慈东乡并入慈城镇。1992年5月,妙山乡、云湖乡并入慈城镇,半浦乡和乍山乡合并为乍浦乡。2001年10月,乍浦乡并入慈城镇。
  境域地貌为北高南低,北倚熔岩丘陵,南俯湖绍平原,西临姚江谷地,东濒红层低丘。境内最高峰尖山,海拔385.7米;最低点湖心村,海拔0.7米。中间有慈江东西横贯,南有姚江横贯。沈阳至海口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设有慈城出口;宁波绕城高速公路自东向西南过境;有萧甬货运、客运铁路及高速铁路。有英雄、毛力、五婆湖3个江北区内最大的水库。有千年古湖——慈湖。千年古县城已得到保护开发。年平均气温16.7℃,最低气温﹣9.5℃,最高气温41.3℃,年无霜期为249天,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88.7小时,年平均降水量为1404毫米。耕地面积4.4万亩,林地面积5.3万亩。
  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8亿元。财政总收入15.04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56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000元。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42413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277.6亿元。有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企业1家,10亿元以上企业4家。其中金田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被列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161位,并在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中位居第14位。名优特农产品有慈城年糕、云湖杨梅、三勤白茶、夏黑葡萄等。
  2016年,有镇文联1个,下设6个协会;文化站1个,社区、村文化宫30个;公共图书室30个,藏书9.5万册。
  2016年,有幼儿园11所,小学6所,初中2所,普通高中1所,成人学校1所。有宁波市妇儿医院北院区等各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37个(所)。有体育场地44处,曾获得全运会银牌1枚。有敬老院1家,养老院1家,社会福利中心1家。
  境内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共有6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共有14个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保护点12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保护点53处。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座。国家4A级风景旅游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五星绿野农庄;浙江省最佳自然生态村毛岙村、妙山怡景农庄等。
  慈城镇是“中华慈孝之乡”“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宁波市首批卫星城试点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遗产保护奖。自唐至清,曾出进士三百余人,《慈溪县志·选举》载,全县518人,其中状元5人,榜眼1人,探花3人;官至宰相2人,尚书明朝就有6人,王傅1人,知县以上官员数百人。有驸马府、尚书第、进士第等古建筑不计其数。已得到保护开发成旅游景点的有古代学宫——孔庙、慈溪县衙、城隍庙、校士馆(考棚)、刑部尚书冯岳彩绘台门、冯俞宅、清道观、慈湖、宝善堂等,保护开发面积约占古县城的三分之一。
  社区
  古巷社区(Gǔxiàng Shèqū) 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距镇政府驻地北偏东400米。东起东城沿路,南接宁慈西路,西至解放路,北至太阳殿路。总面积0.6平方千米。1954年属慈城镇街道办事处。1984年属城东街道办事处。1997年12月属慈城镇街道办事处。2003年9月由原和平居委会与东街居委会合并,成立古巷社区。以辖区内古代有文种巷——砖桥之东南至大东门,故名。社区居委会驻东河弄4号。辖觉民路居住区、东镇桥街居住区、水门下居住区、朝北门头居住区、解放路北侧居住区、解放路南侧居住区、东横街居住区、光华路居住区、觉民南路居住区、竺巷东路居住区10个居住区。共有居民1302户,2902人。辖区内主要街路有光华路、觉民路、保黎北路、竺巷东路、解放路等。主要单位有宁波市慈城镇房地产管理所、宁波市古县城保护开发公司、慈城镇人民政府、宁波市慈城古县城保护与开发管理委员会、慈城镇医院、中城小学、慈城镇文化活动中心、普迪学校等。辖区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慈城古建筑群(含孔庙),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慈城大耐堂等古建筑群(含方家砖雕台门),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慈城光华路10号民宅,市级文物保护点冯氏节孝坊。
  觉民路居住区(Juémínlù Jūzhùqū) 位于社区西,觉民路北侧。东至保黎北路,南至觉民路,西至慈城房管所,北至东镇桥街与原解放河。临街路居住区,以所在地街路门牌号顺序编排。建于1986年,共有柳山庙沿等257间住宅,居民151户,502人。居民主要来源于慈城本地。
  东镇桥街居住区(Dōngzhènqiáojiē Jūzhùqū) 古巷社区驻地,东镇桥街两侧。东至东城河,南至朝北门头路,西至东镇桥,北至东镇桥街。临街路居住区,以所在地街路门牌号顺序编排。建于1986年,共有东河弄、东庙弄等189间住宅,居民94户,95人。居民主要来源于慈城本地。
  水门下居住区(Shuǐménxià Jūzhùqū) 位于社区东南,水门下路东南两侧。东至东城河,南至东门菜场,西至保黎北路,北至水门下路。临街路居住区,以所在地街路门牌号顺序编排。建于1998年,共有115间住宅,居民71户,178人。居民主要来源于慈城本地。
  朝北门头居住区(Cháoběiméntóu Jūzhùqū) 位于社区东,朝北门头南侧。东至东城河,南至水门下路,西至保黎北路,北至朝北门头路。临街路居住区,以所在地街路门牌号顺序编排。建于1989年,共有169间住宅,居民82户,80人。居民主要来源于慈城本地。
  东横街北侧居住区(DōnghéngjiēBěicè Jūzhùqū) 位于社区西北,东横街北侧。东至民权路,南至东横街,西至解放路,北至太阳殿路。建于1984年,共有132间住宅,居民82户,283人。居民主要来源于慈城本地。
  东横街南侧居住区(DōnghéngjiēNáncè Jūzhùqū) 位于社区西,解放路东侧。东至学前弄,南至光华路,西至解放路,北至东横街。临街路居住区,以所在地街路门牌号顺序编排。建于1984年,共有167间住宅,居民118户,329人。居民主要来源于慈城本地。
  东横街居住区(Dōnghéngjiē Jūzhùqū) 位于社区西,东横街南侧。东至民权路,南至普迪学校后原解放河,西至学前弄,北至东横街。临街路居住区,以所在地街路门牌号顺序编排。建于1986年,共有学前弄、茶坊弄、河头弄、教堂弄等204间住宅,居民85户,381人。居民主要来源于慈城本地。
  光华路居住区(Guānghuálù Jūzhùqū) 位于社区西南,光华路南侧。东至方家弄,南至南城沿路,西至解放路,北至光华路。临街路居住区,以所在地街路门牌号顺序编排。建于1986年,共有张家园、狮子门头、农行宿舍等324间住宅,居民256户,618人。居民主要为慈城本地人、农行职工等。
  觉民南路居住区(Juémínnánlù Jūzhùqū) 位于社区南,觉民路、光华路南侧。东至保黎北路,南至南城沿路,西至陶家弄、方家弄,北至觉民路。临街路居住区,以所在地街路门牌号顺序编排。建于1996年,共有龙舌路、方家弄、自新路等201间住宅,居民124户,401人。居民主要来源于慈城本地。
  竺巷东路居住区(Zhúxiàngdōnglù Jūzhùqū) 位于社区北偏东,竺巷东路两侧。东至东城河,南至东镇桥街,西至民权路,北至太阳殿路。临街路居住区,以所在地街路门牌号顺序编排。建于1988年,共有花园弄、袁家弄、叶家弄等416间住宅,居民239户,35人。居民主要来源于慈城本地。
  望京社区(Wàngjīng Shèqū) 距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0.7千米。东起解放路,南接中山路,西至西城沿路,北至勤丰村。总面积0.7平方千米。1954年属慈城镇街道办事处。1984年属城西街道办事处。1997年12月属慈城镇街道办事处。2003年9月,由原解放、中山、新生居委会合并,成立望京社区。因社区位于古县城西侧,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筑城墙后,大西门名望京门,社区以城门得名。社区居委会驻民族路57号。辖民主路居住区、民族路居住区、中华路居住区、尚志路居住区、解放路居住区5个居住区。共有居民1710户,3686人。辖区内主要街路有中华路、三民路、尚志路、中山路、永明路、民族路与民主路。主要单位有宁波市工人疗养院、宁波市江北区地税局慈城镇地税分局、宁波市江北区电信局慈城邮局、电信分局等。辖区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慈城大耐堂等古建筑群(含姚镆故居、桂花厅、刘家祠堂、冬官坊、恩荣坊、向宅)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慈城中华路79号民宅、周仰山宅,有市级文物保护点太平军击毙华尔处,有,
  区级文物保护点抱珠楼、郑家祠堂、普迪小学、前新屋冯宅。
  民主路居住区(Mínzhǔlù Jūzhùqū) 位于社区西,民主路西侧。东至民主路,南至中山路,西至西城沿路,北至中华路。临街路居住区,以所在地街路门牌号顺序编排。建于1982年,共有460间住宅,居民355户,757人。居民主要来源于慈城本地。
  民族路居住区(Mínzúlù Jūzhùqū) 望京社区驻地,民族路北侧。东至解放路,南至民族路,西至民主路,北至尚志路。临街路居住区,以所在地街路门牌号顺序编排。建于1989年,共有394间住宅,居民318户,668人。居民主要来源于慈城本地。
  中华路居住区(Zhōnghuálù Jūzhùqū) 位于社区北偏西,中华路北侧。东至县衙,南至中华路,西至西域沿路,北至抱珠山。临街路居住区,以所在地街路门牌号顺序编排。建于1989年,共有中华路、怀安弄、石柱弄、火神弄等347间住宅,居民323户,702人。居民主要为慈城本地人。
  尚志路居住区(Shàngzhìlù Jūzhùqū) 位于社区北,尚志路南北侧。东至解放路,南至尚志路,西至民主路,北至中华路。临街路居住区,以所在地街路门牌号顺序编排。建于1982年,共有尚志路、西莫家巷、三块桥板、沈家弄、子孙巷、雷家巷等220间住宅,居民156户,343人。均为本地居民。
  解放路居住区(Jiěfànglù Jūzhùqū) 位于社区南,解放路西侧。东至解放路,南至中山路,西至民主路,北至民族路。临街路居住区,以所在地街路门牌号顺序编排。建于1984年,共有解放路、中山路、王家大门、西经堂弄、永明路、倒大厅、玉皇阁弄等680间住宅,居民558户,1216人。居民主要为慈城本地人。
  浮碧社区(Fúbì Shèqū) 距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北1千米。东起东城沿路,南至太阳殿路,西接解放路,北靠慈湖。总面积0.74平方千米。1954年属慈城镇街道办事处。1984年属城东街道办事处。1997年12月属慈城镇街道办事处。2003年9月,由北门、尚志、新民居委会合并,成立浮碧社区。以辖区内县衙后浮碧山得名。社区居委会驻尚志路64-6号。辖太阳殿路居住区、莫家巷居住区、杨家巷居住区、中华路52—58号居住区、中华路居住区、三民路居住区、尚志路居住区、解放路居住区8个居住区。共有居民1558户,3203人。辖区内主要街路有中华路、三民路、尚志路、民权路、太湖路、解放路与太阳殿路。主要单位有慈城镇行政服务中心、慈城成人学校等。辖区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慈城古建筑群(含甲第世家、福字门头、布政房、冯岳彩绘台门、冯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慈城大耐堂等古建筑群(含莫驸马宅、贞节坊、程氏庆余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俞宅,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应宅、符卿第、慈城太湖路24号民宅,市级文物保护点陈氏坊、邵氏坊,区级文物保护点应家池、宝善堂、张尚书房、冯君木故居。
  太阳殿路居住区(Tàiyángdiàn Jūzhùqū) 位于社区东南,太阳殿路北侧。东至东城沿路,南至太阳殿路,西至民权路,北至金家井巷。临街路居住区,以所在地街路门牌号顺序编排。建于1982年,共有金家井巷、钱家弄等491间住宅。居民345户,730人。居民主要为慈城本地人。
  莫家巷居住区(Mòjiāxiàng Jūzhùqū) 位于社区南,莫家巷南侧。东至民权路,南至太阳殿路,西至解放路,北至莫家巷。临街路居住区,以所在地街路门牌号顺序编排。建于1994年,共有童家弄、井弄等218间住宅,居民153户,327人。居民主要为慈城本地人。
  杨家巷居住区(Yángjiāxiàng Jūzhùqū) 位于社区东北,杨家巷两侧。东至太湖路,南至中华路,西至民权路,北至慈湖。临街路居住区,以所在地街路门牌号顺序编排。建于1989年,共有九曲弄,营边弄等230间住宅,居民131户,234人。居民主要为慈城本地人。
  中华路52—58号居住区(Zhōnghuálù 52—58 Hào Jūzhùqū) 位于社区北。东至民权路,南至中华路,西至县衙,北至慈湖。临街路居住区,以所在地街路门牌号顺序编排,又因该居住区为省水文队职工宿舍,习称省水文队家属院。建于1976年,共有6层居民楼9幢,居民90户,181人。居民主要为省水文队职工、家属等。
  中华路居住区(Zhōnghuálù Jūzhùqū) 位于社区东北,中华路南侧。东至东城沿路,南至尚志路,西至民权路,北至中华路。临街路居住区,以所在地街路门牌号顺序编排。建于1989年,共有380间住宅,居民246户,489人。居民主要为慈城本地人。
  三民路居住区(Sānmínlù Jūzhùqū) 浮碧社区驻地,三民路两侧。东至民权路,南至尚志路,西至解放路,北至中华路。临街路居住区,以所在地街路门牌号顺序编排。建于1989年,共有224间住宅,居民117户,274人。居民主要为慈城本地人。
  尚志路居住区(Shàngzhìlù Jūzhùqū) 位于社区中,尚志路南侧。东至东城沿路,南至金家井巷,西至民权路,北至尚志路。临街路居住区,以所在地街路门牌号顺序编排。建于1982年,共有尚志路132间住宅,居民319户,619人。居民主要为慈城本地人。
  解放路居住区(Jiěfànglù Jūzhùqū) 位于社区南,解放路东侧。东至民权路,南至莫家巷,西至解放路,北至尚志路。临街路居住区,以所在地街路门牌号顺序编排。建于1984年,共有116间住宅,居民157户,349人。居民主要为于慈城本地人。
  景明社区(Jǐngmíng Shèqū) 距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偏北0.3千米。东至解放路,南至萧甬铁路,西至宁慈西路,北至中山路。总面积0.7平方千米。1954年属慈城镇街道办事处。1984年属城西街道办事处。1997年12月属慈城镇街道办事处。2003年9月,原德胜、支援、华联新村以及慈城火车站居民合并,成立景明社区。因社区地处古县城南,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筑城墙后,南门名景明门,社区以城门得名。社区居委会驻日新路37-1号。辖解放路居住区、车站路居住区、新弄居住区、中山路居住区、日新路居住区、鼎新路居住区、民主路居住区、华联新村8个居住区。共有居民1917户,5321人。辖区内主要街路有日新路、鼎新路、下横街(民生)路、民主路、永明路。主要单位有慈城供销社、环卫所等。辖区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慈城大耐堂等古建筑群(含周氏世恩坊),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周信芳祖祠、太平天国公馆旧址、太平天国兵营旧址。
  解放路居住区(Jiěfànglù Jūzhùqū) 景明社区驻地,解放路西侧。东至解放路,南至南城沿路,西至西城河,北至日新路。临街路居住区,以所在地街路门牌号顺序编排。建于1984年,共有414间住宅,居民268户,713人。居民主要为慈城本地人。
  车站路居住区(Chēzhànlù Jūzhùqū) 位于社区东南,车站路两侧。东至保黎北路,南至萧甬铁路,西至慈城站,北至宁慈西路。临街路居住区,以所在地街路门牌号顺序编排。建于2005年,共有202间住宅居民,居民119户,318人。居民主要为慈城本地人。
  新弄居住区(Xīnlòng Jūzhùqū) 位于社区中,新弄北侧。东至解放路,南至新弄,西至茅家水仓,北至民生路。临街路居住区,以所在地街路门牌号顺序编排。建于1997年,共有192间住宅居民,居民148户,348人。居民主要为慈城本地人。
  中山路居住区(Zhōngshānlù Jūzhùqū) 位于社区北,中山路南侧。东至解放路,南至民生路,西至民主路,北至中山路。临街路居住区,以所在地街路门牌号顺序编排。建于1997年,共有275间住宅居民,居民226户,502人。居民主要为慈城本地人。
  日新路居住区(Rìxīnlù Jūzhùqū) 位于社区北,日新路北侧。东至解放路,南至日新路,西至鼎新路,北至新弄。临街路居住区,以所在地街路门牌号顺序编排。建于1988年,共有538间住宅居民,居民536户,1566人。居民主要为慈城本地人。
  鼎新路居住区(Dǐngxīnlù Jūzhùqū) 位于社区西偏北,鼎新路西侧。东至鼎新路,南至日新路,西至西城河,北至民生路。临街路居住区,以所在地街路门牌号顺序编排。建于1991年,共有649间住宅居民,居民402户,1098人。居民主要为慈城本地人。
  民主路居住区(Mínzhǔlù Jūzhùqū) 位于社区北偏西,民主路西侧。东至民主路,南至民生路,西至西城河,北至中山路。临街路居住区,以所在地街路门牌号顺序编排。建于1987年,共有154间住宅居民,居民102户,318人。居民主要为慈城本地人。
  华联新村(Huálián Xīncūn) 位于社区西。东至西城河,南、西至宁慈西路,北至大西门外。临街路居住区,以所在地街路门牌号顺序编排。建于1991年,共有5层居民楼5幢,居民116户,458人。居民主要为慈城本地人。
  慈湖人家社区(Cíhúrénjiā Shèqū) 距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东1.5千米。东起湖心村,南临宁慈西路,西至清道观山,北靠山。总面积0.93万平方千米。2005年,为安置慈城古县城保护开发被拆迁户,在慈城镇新联村征用农地建造居民安置房,并于当年成立慈湖人家社区居民委员会。2008年12月新联村、后洋村撤村建居,2010年1月山东村、山西村撤村建居,4个村整体并入慈湖人家社区。社区居委会驻慈湖人家242号。辖慈湖人家、慈湖人家西区、慈湖人家北区、塘家湾、湖心别院、慈东居委会6个居住区。现共有居民3660户,8186人。以特有的古建筑文化和自然美丽的慈湖命名社区。辖区内主要街路有慈孝北路、塘家湾路。主要单位有宁波市江北区慈城中心小学、慈城镇中心幼儿园、塘家湾幼儿园、家家乐超市等。
  慈湖人家(Cíhúrénjiā) 慈湖人家社区驻地。东至湖心村农田,南至宁慈西路,西至慈孝北路,北至塘家湾路。始建于2003年,建成于2005年,共有5层居民楼89幢,居民1890户,3780人。居民为新联、后洋、山东、山西、白米湾村拆迁安置户等。
  慈湖人家西区(Cíhúrénjiā Xīqū) 位于社区西北,慈孝北路西侧。东至慈孝北路,南至宁慈西路,西至清道观山,北至塘家湾路。系慈湖人家第二期安置房,位于慈湖人家西侧,故名。建于2008年,共有5层居民楼55幢,居民1240户,3100人。居民为城区居民和新联、后洋、山东、山西村拆迁安置户等。
  慈湖人家北区(Cíhúrénjiā Běiqū) 位于社区北,塘家湾路北侧。东至湖心村农田,南至塘家湾路,西至慈孝广场,北靠山。系慈湖人家第三期安置房,位于慈湖人家北侧,故名。建于2013年,共有11—18层居民楼42幢,居民510户,1228人。居民为城区居民及新联、后洋、山东、山西村拆迁安置户等。
  塘家湾(Tángjiāwān) 位于社区西北,塘家湾路199号。东至茅家小河,南至塘家湾路,西至湖心别院,北面至山。因位于原唐家湾自然村,故名。建于2009年,共有2—3层居民楼88幢,居民20户,78人。居民为商品房购置户等。
  湖心别院(Húxīn Biéyuàn) 位于社区西北,塘家湾路145号。此地曾是花屿湖一角,故名。东至塘家湾,南至塘家湾路,西至姜官岭,北面至山。建于2016年,共有2—9层居民楼11幢,新建小区,暂未入住。居民为商品房购置户等。
  慈东居委会(Cídōng Jūwěihuì) 2011年由慈湖人家社区托管。居委会驻慈湖人家(一期)242号。管辖散居在毛岙村、毛力村、上岙村、东山村、东门村、山东村、白米湾村、山西村、南门村、湖心村、观庄村、新联村12个原慈东乡内的居民,故名。至2016年底共有居民705户,1471人。
  宝峰社区(Bǎofēng Shèqū) 距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1.5千米。东起宁慈西路,南、西接国庆村,北靠金田集团公司。总面积0.3平方千米。2008年6月11日,由新建成的四个小区组成,设立慈城镇西门社区居委会。2009年7月17日改名为慈城镇宝峰社区居委会。宝峰即大宝山代称。元代名儒赵偕,字子永,学者称为宝峰先生,隐居大宝山麓,曾于此创立宝峰书院。为体现千年古县城的特色,经向社会征询意见公示后命名。社区居委会驻宁慈西路1455号。辖枫湾家园、天慈良园小区、古城新境小区、走马街广场、枫林湾、香树湾小区6个居住区。共有居民1705户,4191人。辖区内主要街路有宁慈西路、庆丰路、胡坑基路。主要单位有三江超市、贝贝佳幼儿园等。
  枫湾家园(Fēngwān Jiāyuán) 宝峰社区驻地。宁慈西路1455号。东至宁慈西路,南至国庆河,西至香树湾小区,北至天慈良园小区。为慈城房产公司建设的国庆村村民安置房,以小区北方的枫湾得名。建于1998年,共有5层居民24幢,居民503户,1280人。居民为国庆村安置村民等。
  天慈良园小区(Tiāncíliángyuán Xiǎoqū)位于社区中,庆丰路87弄37号。东至宁慈西路,南至枫湾家园,西至香树湾小区,北至古城新境小区。因近邻慈城古县城,位于宁慈西路西侧,东侧绿化景观带天然水系珠联璧合,风景宜人,古朴清雅的建筑风格与山水画般的自然环境和谐相融,故名。建于2008年,共有3—6层居民楼14幢,居民320户,743人。居民为浙江各地及河南等地务工人员等。
  古城新境小区(Gǔchéngxīnjìng Xiǎoqū)位于社区西北,庆丰路56号。东、北至宁慈西路,南至香树湾小区,西至金田铜业集团公司厂房。寓意千年古县城中的现代新小区。建于2004年,共有3—9层居民楼38幢,居民522户,1508人。居民为本省、安徽等地务工人员等。
  走马街广场(Zǒumǎjiē Guǎngchǎng) 位于社区西南,宁慈西路1277号。东至慈城供电所,南至萧甬铁路,西至西城河,北至宁慈西路。小区结合慈城古县城中的走马楼风格组建,内以步行街为主,街街相通,设有广场,故名。建于2008年,共有2—5层居民楼34幢,居民72户,78人。居民为本省、江西等地务工人员等。
  枫林湾(Fēnglínwān) 位于社区西北,妙慈路299弄26号。东至妙慈路,南至宁慈西路,西至枫湾路,北至国庆村妙湾自然村。取唐代诗人杜牧《山行》诗句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意,“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之境,同时枫与湾保留了枫湾和妙湾的地名,故名。建于2012年,共有9—11层居民楼25幢。新建小区,暂未入住。居民为慈城镇西区拆迁安置村民等。
  香树湾小区(Xiāngshùwān Xiǎoqū)
  位于社区西南,庆丰路129号。东至枫湾家园,南至国庆河,西至枫湾河,北至古城新境。香象征美好,树寓意为生态,湾二面环水,故名。建于2012年,共有3—11层居民楼31幢,居民288户,582人。居民为浦丰村、民丰村拆迁安置户等。
  云鹭湾社区(Yúnlùwān Shèqū)
  距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南1.5千米。东起中心湖滨湖环路、汤山路,南至慈南街,西至慈浦路,北至慈水西街。总面积0.4平方千米。成立于2013年,以云鹭湾小区得名。社区居委会驻随园街42号。辖云鹭湾小区、碧湖花园2个居住区。共有居民392户,1009人。辖区内主要街路有栖霞路、滨湖环路、随园街、会秀街等。主要单位有江北新城外国语学校、乐溢幼儿园等。通803路公交车,设有停靠站和市妇儿医院北院终点站。辖区内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应修人故居。
  云鹭湾小区(Yúnlùwān Xiǎoqū) 云鹭湾社区驻地。随园街98弄26号、栖霞路218号。东至滨湖环路、汤山路,南至祝家街,西至慈浦路,北至修人街,共有8个地块,以随园街为界分南区、北区,每区各4个地块。小区设置水纹墙、水纹砖铺地、浅溪嬉水、月洞门、月形墙等多种空间形态,利用二十四节气甄选花卉树木,四季花香,造就白鹭栖息之地,故名。北区建于2010年,共有3—11层居民楼39幢;南区建于2014年,共有2—8层居民楼45幢,居民363户,936人。居民为商品房购置户等。
  碧湖花园(BìhúHuāyuán) 位于社区东北,锦绣西街77号。东至西官山河路,南至丽泽街,西至保黎南路,北至锦绣西街。寓意碧水蓝天,湖居生活,河景花园的生活理念,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故名。建于2013年,共有2—8层居民楼35幢,居民29户,73人。居民为商品房购置户等。
  维拉小镇社区(Wéilāxiǎozhèn Shèqū) 距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南2千米。东起西官山河路,南至祝家街,西接滨湖环路,北靠慈江西街。总面积0.24平方千米。成立于2009年,因维拉小镇小区得名。社区居委会驻随园街42号。辖维拉小镇小区1个居住区。共有居民20户,30人。辖区内主要街路有云山路、汤山路、滨湖环路、慈南街、慈水西街等。主要单位有维拉房产销售中心、银亿物业等。通803路公交车,设有停靠站。
  维拉小镇小区(Wéilāxiǎozhèn Xiǎoqū) 维拉小镇小区驻地。维拉小镇小区1—637号。东至西官山河路,南至祝家街,西至滨湖环路、汤山路,北至慈水西街,共有8个地块,以云山街、东晖街、日恒街为界分一期、二期。“维拉”意寓维护城市形象,拉动城市经济的使命。一期建于2009年,共有4层居民楼68幢;二期建于2011年,共有4—7层居民楼74幢。居民为商品房购置户等。
  行政村
  东镇村(Dōngzhèn Cūn) 位于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北0.5千米处。东临东门村,南临宁慈西路,西接解放路,北连北门村。村委会驻觉民路10号。因村处于慈城城区东镇桥(桥现已拆除)一带得名。是城中村,无自然村,有4个村民小组。共有村民152户,279人。民国前属慈溪县西屿乡右上午里二图、三图。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孝东镇。民国三十二年(1943)属孝中镇。1950年7月为慈溪县孝东镇。1951年8月属慈城镇。1954年划归余姚县。1955年为慈城镇下属东镇联合社。1958年称东镇生产大队。1960年10月划归宁波市。1961年属慈东乡。“文化大革命”中改名为朝阳大队。1981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东镇大队。1983年建立村委会。1984年8月慈东乡并入慈城镇,属慈城镇至今。现有耕地75亩,其中水田38亩,旱地37亩。山林215亩。主种水稻、蔬菜。2016年,粮食总产34.4吨。2016年,全村农业总产值71.93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20543元。
  南门村(Nánmén Cūn) 位于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0.2千米。东临东门、山西村,南接后洋村,西邻新华、国庆村,北连勤丰村、景明社区。村委会驻裘街。因村委会驻地在古县城的南门外,故名。辖裘街、夏家庄、刁街、泥堰头、楼家埠头5个自然村,共有村民364户,810人。主要由潘、罗、陈、陆、刁、徐、邬、林、田、李大姓组成。民国前属慈溪县西屿乡右上午、石刺里十都一图、二图。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孝西镇。民国三十二年(1943)属孝中镇。1951年8月属慈城镇。1953年称城东乡一村。1954年10月划归余姚县。1956年为余姚县城星城福合作社。1958年10月属余姚县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1月改为慈城人民公社。1960年10月划归宁波市。1961年5月属慈东人民公社。1983年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分设,公社改为乡。1984年8月慈东乡并入慈城镇,建立村委会,属慈城镇至今。现有耕地483亩,其中水田433亩,旱地50亩。山林2亩。主种水稻、蔬菜等。2016年,粮食总产100吨。主要工业企业有热处理厂、冲件厂、服装厂等9家。201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144万元,其中工业产值420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21554元。通336、337路公交车,沿途设有停靠站。
  裘街(Qiújiē) 南门村村委会驻地。共有村民77户,204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裘,因处于慈溪县(今慈城镇)城外一条小街上,故名。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都一图称南门外。
  夏家庄(Xiàjiā Zhuāng) 距南门村村委会驻地东南0.5千米。共有村民63户,112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夏,村以姓氏得名。村中原有明代房屋。《慈溪县志·选举》中载,明正统十年(1445)出进士夏时正,官至大理卿。夏时正世家慈溪,至其父始迁仁和。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都一图称夏家庄。
  刁街(Diāojiē) 距南门村村委会驻地西南0.1千米。共有村民107户,234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刁,因地处慈溪县(今慈城镇)城外一条小街上,故名。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都一图称刁界。
  泥堰头(Níyàntóu) 距南门村村委会驻地西北0.2千米。共有村民105户,235人。聚落呈块状。世居裘姓。旧时,在慈溪县城外筑一道泥堰(实为石堰)以防火,后人迁此定居,发展成村,故称。
  楼家埠头(Lóujiābùtóu) 距南门村村委会驻地西南0.2千米。共有村民12户,25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楼,自然村东靠池塘,有一河埠头,故名。村内原有一幢清代楼房,位于河埠头之西,宁慈西路拓展时拆迁。
  勤丰村(Qínfēng Cūn) 位于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1.2千米处,属城乡接合村。东临慈湖村、望京社区,南与南门村相连,西与国庆、妙山村相接,北靠山。村委会驻原大宝山采石场,取勤劳丰收之意,故名。辖峧头、陈家边、小西门3个自然村,共有村民92户,371人。主要由陈、钱、卢、王、周大姓组成。民国前属慈溪县西屿乡右上午里十二、十三图,十都二图。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孝西镇。民国三十二年(1943)属孝中镇。1950年7月属孝西镇。1951年8月合并为慈城镇,称八村,后改为宝山居民会。1954年10月划归余姚县。1956年由中山、德胜、新生、民主四个农业社合并为勤丰高级社。1958年10月属余姚县东风人民公社,为勤丰大队。1959年1月改属慈城人民公社。1960年10月划归宁波市。1961年5月属慈城镇。1984年建立村委会,属慈城镇至今。现有耕地589亩,其中水田538亩,旱地51亩。山林1290亩。原主种水稻,后改种苗木、茶叶、毛竹、杨梅等。主要工业企业有宁波江北慈孝机械厂、宁波市江北宝山机械制造厂、宁波市江北慈城西水表配件厂等15家。201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57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705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22270元。辖区内有市级、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各1处,有妙音精舍、迎宝庵等。
  峧头(Jiāotóu) 距勤丰村村委会驻地西北0.25千米。共有村民50户,185人。聚落呈块状。村民多姓。村东南原有1977年组建的妙山乡畜牧繁育场,原称妙山乡一牧场。1995年5月并入勤丰村。因地处大宝山麓,像一条蛟龙横卧,村庄处于山头,故名。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都二图称峧头。旧时,原护龙寺址称作上峧头。
  陈家边(Chénjiābiān) 距勤丰村村委会驻地北0.6千米。共有村民30户,127人。村落沿山呈带状。村民主姓陈,为慈城本地族系迁此。因陈姓始居,原有陈家祠堂,故名。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右石刺里十三图称陈家边。
  小西门(Xiǎoxīmén) 距勤丰村村委会驻地东北0.25千米。共有村民12户,59人,主姓陈、徐。陈属慈城城内陈氏分支,徐姓清时自温州迁此。因地处原慈溪县城的小西门外而得名。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右石刺里十三图称小西门外。村中有座迎宝庵,详见本书《名胜古迹·宗教场所》。
  北门村(Běimén Cūn) 位于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北1.2千米处。东临慈骆公路,南至尚志路,西到民主路,北濒慈湖,与慈湖中学隔湖相望,属城中村,村民散居城内。村委会驻中华路,因处于原慈溪县城北门,故名。辖烂塘景1个自然村,共有村民120户,300人。主要由陈、杨、刘大姓组成。民国前属慈溪县西屿乡右上午里七、八、十图,右石刺里十一图。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孝东镇。民国三十二年(1943)属孝中镇。1950年7月属孝东镇七村,后称北门村。1951年8月属慈城镇。1954年10月划归余姚县。1955年为新丰农业社。1958年10月属余姚县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1月改属慈城人民公社,8月属慈城镇。1960年10月划归宁波市。1961年5月属慈东公社,称北门大队。“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红专大队,后恢复为北门大队。1983年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分设,公社改为乡。1984年8月随慈东乡并入慈城镇,建立村委会,属慈城镇至今。现有耕地378.02亩,其中水田313.02亩,旱地65亩。山林386亩。主种水稻、苗木、毛竹、杨梅等。2016年,粮食总产30.39吨。主要个体企业有五金厂、塑料厂、中华楼饭店等7家。201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299.54万元,其中工业产值345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21331元。
  烂塘景(Làntángjǐng) 距北门村村委会驻地东北约1.5千米。从清乾隆时期开始到1992年有零星散户居住。1997年底,由村统一规划建造民宅,村逐渐扩大。传说乾隆皇帝打仗路过此地,兵卒因口渴用刀挖土掘井,取水解渴,形成烂塘似井,井与景谐音,故名。
  慈湖村(Cíhú Cūn) 位于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北1.8千米。东临上岙村,南为慈湖中学、慈湖,西邻勤丰村,北靠八面山。村委会驻大池头,村以慈湖得名。辖大池头、小岙、石苛子、姜家岙4个自然村,共有村民206户,475人。主要由姜、时、翁、王、陈、李、吕、沈大姓组成。据《慈溪县志·旧迹居址》记载,早期居民源自元代,后又有四川、温州等外来人员定居于此。民国前属慈溪县西屿乡右上午里十图。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孝东镇。民国三十二年(1943)属孝中镇。1950年7月属孝东镇。1951年8月属慈城镇。1954年10月划归余姚县。1955年成立低级社。1957年为高级社。1958年10月属余姚县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1月改属慈城人民公社,设慈湖大队。1960年10月划归宁波市,隶慈城镇。“文化大革命”中曾改名红卫大队,“文化大革命”后复称慈湖大队。1983年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分设,建立村委会,属慈城镇至今。现有耕地195亩,山林1533亩。主种水稻、蔬菜、茶叶、毛竹、杨梅等。2016年,全村农业总产值128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22604元。辖区内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姜家岙石翁仲,市级文物保护点慈湖遗址、阚山摩崖石刻,区级文物保护点时家、贞社旧址。
  大池头(Dàchítóu) 慈湖村村委会驻地。共有村民48户,85人。聚落呈块状。村民原主姓时,明代景泰年间居于此,现保存有时家古建筑群,占地面积上千平方米。因村南有一口大池,故名。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右上午里十图称时家。
  小岙(Xiǎo’ào) 距慈湖村村委会驻地西0.3千米。共有村民49户,89人,主姓滕、陆、胡。20世纪70年代从邻村迁入。因村在山谷最小的山岙中,故名。旧统称姜家岙。村中有民国二十三年(1934)民国政府拨款建立的小洋房,名贞社,已列入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苛子(Shíkēzǐ) 距慈湖村村委会驻地东南约0.1千米。共有村民38户,111人,主姓刘、张,民国时期从温州迁此。村庄前原有一只大石元宝,故名。
  姜家岙(Jiāngjiā’ào) 距离村委会驻地北约0.3千米。村内有翁家、王家、沈家等小地名。共有村民71户,190人。明代中期姜锦迁入居此。自明至清,姜氏共出进士4人,为官者迁居古县城尚志桥南,其中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进士、探花姜宸英居于尚志路64号一带,名姜探花第。岙中因姜姓世居,故名。南宋郡马林琮墓,葬于姜家岙。
  上岙村(Shàng’ào Cun) 位于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北2.2千米处。东与毛力村隔山为邻,
  ngàū南与北门村接壤,西接慈湖村,北隔山与毛岙村相连。村委会驻上岙,故名。辖上岙、下地洋、茅岭脚、邵夹岙4个自然村,慈湖逸墅1个居住区,共有村民661户,1046人。主要由陈、钱、王、姚、吕、冯、陈大姓组成。民国前属慈溪县西屿乡右石刺里飞凫村九都一图。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孝东镇。民国三十二年(1943)属孝中镇。1949年12月前称东胜乡十六保。1950年7月属慈溪县孝东镇八村。1951年8月孝东、孝西合并后属慈城镇。1954年10月划归余姚县,称上岙生产合作社。1958年10月属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1月改属慈城人民公社,称上岙大队。1961年5月属慈东公社。“文化大革命”期间改名上游大队。1981年地名普查时恢复上岙大队。1983年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分设,公社改为乡。1984年8月并入慈城镇,建立村委会,属慈城镇至今。现有耕地498亩,其中水田475亩,旱地23亩。山林2432亩。主种水稻,后改种苗木、茶叶、毛竹、杨梅等。主要工业企业有印刷厂、家用寒暑表厂、江北威尔压铸厂等18家。201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958.34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421.2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19856元。通339路公交车至上岙自然村,设有终点站。辖区内有市级文物保护点明墓前石刻。
  上岙(Shàng’ào) 上岙村村委会驻地。该村三面环山,自然形成山岙。共有村民193户,245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钱、王,为古县城内大户人家的分支。一说因村地处岙内,又在慈城镇的北方(上首),故名。又光绪《慈溪县志》载:“明钱文荐《上午岙》诗云:兹地岂北邙
  乱茔不可数。奠操人欲归,测影日方午。”扫墓之人在岙中见到日光,方知上午可归,故名上午岙,,简称上岙。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九都一图称上午岙。
  下地洋(Xiàdìyáng)
  距上岙村村委会驻地南约0.2千米。原属上岙自然村小地名,今分设。共有村民53户,96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世居钱姓,为慈城钱氏族系。据传,钱氏祖上有兄弟俩,成家后立户,分为上钱家和下钱家。下钱兄长到上海经商,发达后在下钱家建造楼房,改名下钱洋。后因战争,下钱家族败落。因下钱洋地势较低,被人们改称为下地洋。光绪《慈溪县志·选举》中载,钱氏在明、清两朝共出进士7人,是慈城地区的望族之一。
  茅岭脚(Máolǐngjiǎo) 距上岙村村委会驻地西北约0.5千米。原属上岙自然村小地名,今分设。共有村民78户,217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姚、王、吕、胡。姚姓系慈城姚家后裔。其他姓氏清末从镇海迁此。茅岭墩山岙中原有姚家状元大坟一座,石人、石马、长廊竖立两侧。原有坟庵——姚家庵。后因坟墓被盗,在移房时将村民迁移到茅岭墩下,故名。状元姚涞,明嘉靖三年(1524)进士。其父姚镆,明兵部尚书。父子墓相近。
  邵夹岙(Shàojiā’ào) 距上岙村村委会驻地东约1.2千米。共有村民167户,276人。聚落沿山呈带状。村民主姓邵。清乾隆年间,邵姓兄弟二人从洋市东邵迁此山岙内定居,繁衍成村。因村地处沿山的岙内,邵姓世居,故名。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九都一图称邵家岙。因家与夹方言音近,故今名邵夹岙。
  慈湖逸墅(Cíhúyìshù) 位于上岙村南约0.1千米慈骆公路旁。成立于2003年,由上岙村村委会托管。居委会驻地六脚亭。管辖慈湖逸墅内联排别墅25幢5层居民。以特有的古建筑文化和自然美丽的慈湖辅衬,故名。共有居民170户,212人。
  毛力村(Máolì Cūn) 位于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北3.7千米处。东与镇海汶溪交界,西至毛力水库,南与湖心村隔山相连,北靠孔家山。村委会驻孔家。毛力、毛岙历来统称“鄮里”,原名鄮里大队,后为方便书写,改为“毛力”,沿用至今。辖孔家、半山、胡家、王家4个自然村,共有村民200户,459人。主要由丁、陈、钱、朱、孔、胡、王大姓组成。民国前属慈溪县西屿乡右石刺里飞凫村九都一图。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汶溪乡。民国三十五年(1946)属洪塘乡。1950年2月属狮东乡。1951年8月属鄮力乡。1953年为鄮里二村。1954年10月划归余姚县。1956年4月属汶溪乡,合作化时分光明、田标两个低级社。1958年10月属东风人民公社,合并转高级社。1959年1月改属慈城人民公社。1960年10月划归宁波市。1961年5月为慈东公社毛力大队。1983年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分设,公社改为乡。1984年8月慈东公社并入慈城镇,建立村委会,属慈城镇至今。现有耕地336亩,其中水田269亩,旱地67亩。山林3387亩。主种水稻、苗木、茶叶、毛竹、杨梅等。主要工业企业有宁波市慈城毛力金属表带厂、宁升达工艺品厂2家。201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62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20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22162元。通339-2路农村专线公交车,沿途设有停靠站。辖区内有200年以上的桂花树2棵,莎朴树3棵,肥皂树1棵,据称为宁波周边最为古老的树种。这些古树已被宁波市园林管理处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有晚清木结构老屋六间,主人是孔氏后裔孔柒二。
  孔家(Kǒngjiā) 毛力村村委会驻地。共有村民56户,137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世居孔姓,其广字辈从庄桥分迁来此。村以姓氏得名。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九都一图称鄮同口。
  半山(Bànshān) 距毛力村村委会驻地东北0.5千米。共有村民40户,99人。聚落呈块状。村民多姓,是1977年建造毛力水库时新建的移民村。村民来自水库淹没区的原林家、毛家、夏家、王街、童家桥、高岭岙、李夹岙,原名新村。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村建在半山,为与实地相符而更名。
  胡家(Hújiā) 距毛力村村委会驻地南0.1千米。共有村民51户,102人。聚落沿山呈块状。村世居胡姓,系镇海长石乡庶来胡家分迁来此。村以姓得名。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九都一图称踌躇岭脚。
  王家(Wángjiā) 距毛力村村委会驻地南0.05千米。共有村民53户,121人。聚落呈块状。原为裴家,因裴姓只有一女,招王姓男子为婿,后裔发展成村,遂改名王家。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九都一图称王界。
  毛岙村(Máo’ào Cūn) 位于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北偏东4.5千米处。东靠山,南临毛力水库,西隔山与五湖村为邻
  ,北靠山。村委会驻大路下,旧时称鄮里,因村位于鄮里岙底,鄮与毛音近,为书写方便称毛岙。辖大路下、方家、陈夹岙3个自然村,茂湖山庄1个居住区,共有村民206户,523人。主要由方、陈、邵、虞、周大姓组成。民国前属慈溪县西屿乡右石刺里飞凫村九都一图。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汶溪乡。民国三十五年(1946)属洪塘乡。1950年2月属狮东乡。1951年8月属鄮力乡。1954年10月划归余姚县。1956年4月属汶溪乡。1958年10月属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1月改属慈城人民公社。1960年10月划归宁波市。1961年5月为慈东公社毛岙大队。1983年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分设,公社改为乡。1984年8月慈东公社并入慈城镇,建立村委会,属慈城镇至今。现有耕地437亩,其中水田142亩,旱地295亩。山林3548亩。主种水稻、橘子、茶叶、毛竹、杨梅等。2016年,粮食总产15吨。2016年,全村农业总产值846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20050元。通339-1路农村专线公交车至大路下自然村,沿途设有停靠站。
  大路下(Dàlùxià) 毛岙村村委会驻地。共有村民81户,216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以邱、邵两姓为主。邱姓明万历间来自镇海区小洞岙邱,邵姓来自洋市东邵。另有陈、孙两姓,1970年建造毛力水库时迁来。因自然村在古时大路(实系乡间之通道)旁而得名。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九都一图称高岭脚。
  方家(Fāngjiā) 距毛岙村村委会驻地东北约0.4千米。共有村民40户,98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方,系今慈溪市方家河头迁来。因村世居方姓,故名。
  陈夹岙(Chénjiā’ào) 距毛岙村村委会驻地南约0.5千米。共有村民35户,89人。聚落为散列式。村民主姓陈,为慈城本地族系迁此。因村世居陈姓,又因三面环山,故名。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九都一图称陈家岙。因“家”与“夹”音近,遂演化为陈夹岙。光绪《慈溪县志·选举》中载,陈氏自宋至清共出进士15人,是慈城地区的望族之一。
  茂湖山庄(Màohú Shānzhuāng) 距毛岙村村委会驻地西北约0.2千米。建成于2008年,属新农村山庄式居民别墅区,因临近毛力水库,故名。山庄内有70幢2层居民楼。已有居民50户,120人。居民来源于宁波主城区、镇海等地。
  东山村(Dōngshān Cūn) 位于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北1.2千米处。东与慈湖人家社区隔山为邻,南接东门村,西临北门村,北连上岙村。村委会驻东山下西麓,因村在东山下得名。辖东山下、巽尖岙2个自然村,共有村民77户,162人。主要由陈、邓、叶大姓组成。民国前属慈溪县西屿乡右石刺里飞凫村九都一图。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孝东镇。民国三十二年(1943)属孝中镇。1950年7月属孝东镇。1951年8月属慈城镇。1954年10月划归余姚县,为成义社(初级社)。1958年10月属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1月改属慈城人民公社。1960年10月划归宁波市。1961年5月属慈东公社,称东门大队,后改为东山大队。1968年并入红专大队。1972年复为东山大队。1984年8月慈东公社并入慈城镇,建立村委会,属慈城镇至今。现有耕地38亩,其中水田28亩,旱地10亩。山林512亩。主种毛竹、杨梅等。主要工业企业有纸箱厂、地球仪厂2家。201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387万元,其中工业产值380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21377元。通339路公交车,沿途设有停靠站。辖区内有市级文物保护点小东门遗址、莲居庵、蔡氏庵。
  东山下(Dōngshānxià) 东山村村委会驻地。共有村民41户,86人。聚落沿山脚呈块状。村民主姓邓、叶、张。除张姓为世居住户,其余住户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从乐清、文成迁此。因坐落在东山脚下,故名。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九都一图称东山下。村中原有蔡氏庵,元至正间里人秦公辅建。据此推算,建村已有600余年。
  巽尖(Xùnjiān’ào) 距东山村村委会驻地北0.25千米。共有村民11户,25人,主姓陈,清咸丰年间从古县城内迁此。原为坟庄,后发展成村。因山岙在慈城东南方,故名。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九都一图称里外巽尖岙。
  东门村(Dōngmén Cūn) 位于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东0.6千米处。东临慈湖人家社区,南接山西村,西邻南门、东镇村,北与东山村、北门村相连。村委会驻东门外路135-1号,因地处慈城镇东门,故名。辖夹田桥、竹山湾、迎春桥、七板桥4个自然村。共有村民11户,27人。主要由丁、陈、朱、任、冯、马大姓组成。民国前属慈溪县西屿乡右上午里一图。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孝东镇十五保。民国三十二年(1943)属孝中镇。1950年7月属孝东镇。1951年8月属慈城镇。1953年称城东乡二村。1954年10月划归余姚县。1956年属余姚县,称狮东乡二村。1958年属余姚县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1月改属慈城人民公社。1960年10月划归宁波市。1961年5月属慈东人民公社,称东门大队。“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东风大队。1981年地名普查时,恢复原名。1983年成立东门村委会。1984年8月慈东乡并入慈城镇,属慈城镇至今。2012年,竹山湾、迎春桥、七板桥3个自然村整体拆迁,村民安置在慈湖人家社区。现有耕地200亩,其中水田195亩,旱地5亩。山林326亩。主种水稻、蔬菜等。2016年,粮食总产80.5吨。主要工业企业有宁波市三环钕铁硼磁业有限公司、宁波天宁服饰有限公司、宁波市甬陵轻工实业有限公司等25家。201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309.5万元。其中工业产值511.35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22500元。通339路公交车,沿途设有停靠站。辖区内有市级文物保护点小东门遗址。
  迎春桥(Yíngchūnqiáo) 原址东门村村委会驻地。拆迁后现存村民1户,4人。原村民主姓薛、顾,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筑城墙时始居。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右上午里一图中载有蒋家同、都神殿、堕民巷、斋僧堂、板桥头、清道观、姜过岭等地名。原民居住在迎春桥附近,后来人口增多,自然村渐渐扩大。村以桥命名。
  夹田桥(Jiátiánqiáo) 距东门村村委会驻地南1千米。共有村民8户,17人,主姓马、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设有慈江渔业队。渔民为方便在慈江捕鱼,在夹田桥两侧建造房屋,形成自然村,村以桥命名。
  竹山湾(Zhúshānwān) 原址距东门村村委会驻地东南0.7千米。拆迁后现存有村民1户,5人。原村民主姓王、丁。王姓从北仑柴桥迁来,丁姓于清道光、咸丰年间从北仑穿山迁来。因坐落于清道观山东南麓,多竹,故名。1988年,因建方向机厂,其余村民迁至竹山湾路两旁。
  七板桥(Qībǎnqiáo) 原址距东门村村委会驻地西南约0.5千米。拆迁后现存村民1户,1人。抗日战争时期,章姓难民逃难到此落户,逐渐形成自然村。村头有七板桥,村以桥命名。
  湖心村(Húxīn Cūn)
  位于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东2.7千米处。东与洪塘街道荪湖村为邻,南临观庄村,西与慈湖人家社区接壤,北与毛力村隔山相连。村委会驻湖心自然村,故名。辖湖心、汪家、菩提弄、笆篱张、七夹岙、大湾王家、大湾景德庵、大湾坟庵、大湾郑家、大湾白龙寺10个自然村,共有村民222户,408人。主要由汪、郑、王、陈、林大姓组成。民国前属慈溪县西屿乡右上午里八都二图。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狮山乡。民国三十五年(1946)属洪塘乡。1950年2月属狮东乡。1951年8月属城东乡称四村。1954年10月划归余姚县。1955年分为勤丰、勤俭、勤安合作社,后合并为城东高级社。19,56年4月属狮东乡。1958年10月属余姚县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1月改属慈城人民公社。1960年10月划归宁波市。1961年5月属慈东乡。“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改为红心大队。第一次地名普查时,改为湖心大队。1983年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分设,公社改为乡。1984年8月慈东乡并入慈城镇,建立村委会,属慈城镇至今。现有耕地1104亩,其中水田1034亩,旱地70亩。山林2094亩。主种水稻、苗木、茶叶、毛竹、杨梅等。2016年,粮食总产85吨。主要工业企业有鑫岳五金厂、唯一塑料制品厂、慈城海成仪表玻璃厂等6家。201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455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3500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20926元。
  湖心(Húxīn) 湖心村村委会驻地。共有村民9户,20人,主姓王、郑。清康熙年间建村。村原是花屿湖中心,唐贞元十年(794),刺史任侗劝民建筑,灌溉田畴形成湖,中有小墅、小山,春花明媚,故名湖为花屿。因村在湖中心而得名。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八都二图称湖心。
  汪家(Wāngjiā) 距湖心村村委会驻地东1千米。共有村民90户,100人。聚落沿山脚呈条状分布。村民主姓汪。据《汪氏家谱》(“文化大革命”间毁)载,汪氏祖先系南宋间从安徽徽州到此定居,现村中汪家系汪氏七十八世孙。村以姓氏命名。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八都二图称山沿汪。
  菩提弄(Pútílòng) 距湖心村村委会驻地西北约0.2千米。共有村民18户,40人。聚落呈点状。村民主姓王、叶。清康熙年间建村。因村处于两座小山之间,村民沿两山山麓建房,宛如弄堂,是通往村的必经之路,俗称步屿弄。传后有一僧路过,认为村名对村南龙王堂上的白龙寺不利,遂改为菩提同,后称菩提弄,沿用至今。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八都二图称菩提同。
  笆篱张(Bālízhāng) 距湖心村村委会驻地东北约1.5千米。共有村民12户,30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张,清光绪间从宁海迁来。因村周围曾围有篱笆,故名,亦作巴里张。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八都二图称笆里张。
  七夹(Qījiā’ào) 距湖心村村委会驻地北约1.7千米。共有村民32户,90人。聚落沿山岙东麓呈带状。明初,福建林姓兄弟迁此定居。村中始居戚姓,后戚姓外迁,民国初,村中已无戚姓。由于戚姓始居,“戚”与“七”音同,“家”“夹”当地音相近,为书写简便,遂改称七夹岙,沿用至今。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八都二图称戚家岙。
  大湾王家(Dàwān Wángjiā) 距湖心村村委会驻地西北约1.2千米。共有村民16户,29人。村民主姓王。因村落沿山湾而建,世居王姓,故名。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八都二图称大湾。王家原属大湾小地名。
  大湾景德庵(Dàwān Jǐngdé’ān) 距湖心村村委会驻地西北约1.5千米。共有村民12户,28人。村民主姓陈、黄。因村庄沿山湾而建,旁有景德庵,故名。原属大湾陈家小地名。
  大湾坟庵(Dàwān Fén’ān) 距湖心村村委会驻地西北约1.7千米。共有村民8户,20人。村民主姓陈、茅、叶。因村庄沿山湾而建,旁有坟庵,故名。原属大湾小地名。
  大湾郑家(Dàwān Zhèngjiā) 距湖心村村委会驻地西北约1千米。共有村民13户,39人。村民主姓郑。因村庄沿山湾而建,世居郑姓,故名。原属大湾陈家小地名。
  大湾白龙寺(Dàwān Báilóngsì) 距湖心村村委会驻地西北约0.5千米。共有村民12户,31人。村民主姓戴、谢、叶。因村庄沿山湾而建,旁有白龙寺,故名。原属大湾小地名。白龙寺,宋淳熙八年(1181)僧法杳建,明崇祯元年(1628)重建。据此推算,大湾一带建村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观庄村(Guānzhuāng Cūn) 位于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偏南3.4千米处。东临洪塘街道赵家村、荪湖村,南接山东、白米湾村,西连慈湖人家社区、湖心村,北靠白鹤山。村委会驻观庄,故名。辖后观庄、西河沿、湖塘下、山脚下、老鼠山、前观庄6个自然村,共有村民332户,735人。主要由陈、陆、应、张大姓组成。民国前属慈溪县西屿乡右上午里八都二图。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孝东镇。民国三十二年(1943)属孝中镇。1950年7月改属孝东镇。1951年属城东乡十二村。1954年10月属余姚县。1956年4月属狮东乡。1958年10月属余姚县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1月改属慈城人民公社。1960年10月划归宁波市。1961年5月属慈东人民公社,称观庄大队。“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新庄大队。1981年地名普查时恢复原名。1983年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分设,公社改为乡。1984年8月慈东乡并入慈城镇,建立村委会,属慈城镇至今。现有耕地1338亩,其中水田928亩,旱地410亩。山林877亩。主种水稻、苗木、茶叶、毛竹等。2016年粮食总产260吨。主要工业企业有慈城龙江水泵配件厂、江北工业泵配件厂、江北杰诚刀具制造有限公司等6家。201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507万元,其中工业产值400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19200元。通26、331、335、337、339路公交车,设有停靠站。辖区内有硖石庙、福田庵。
  后观庄(Hòuguānzhuāng) 观庄村村委会驻地。共有住户164户,333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陈、张、应。原名官庄,根据《慈溪县志》载:“元时,县官宷田,知县四百亩,丞三百亩,簿二百亩,典史一百亩,各置庄作俸,谓之官庄。知县田在官庄桥北,县丞、主簿田在鹏山西,典史田在眺头。”又云老陈家曾出大官,故名官庄。“文化大革命”中改名为观庄。现分为前观庄、后观庄自然村。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八都二图称官庄桥。
  西河沿(Xīhéyán) 距观庄村村委会驻地西北约1千米。共有村民39户,97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邬、戴、冯、史。据传,清廷镇压太平军后,该村重建。村中有条东北至南的小河,因村处于小河西沿,故名。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八都二图称西河沿。
  湖塘下(Hútángxià) 距观庄村村委会驻地西北约1.3千米。共有村民93户,204人。聚落呈块状。该村北面原为花屿湖塘,村在塘下,故名。村民主姓陈,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迁此定居,繁衍成村。据传村系以围湖填塘建房而成。清光绪六年(1880)建祠堂,已有130多年历史。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八都二图称湖塘下。慈城镇第二农牧场曾驻此。
  山脚下(Shānjiǎoxià) 距观庄村村委会驻地北约1千米。共有村民19户,45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华、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从余姚迁此,繁衍成村。因该村地处白鹤山脚下,故名。
  老鼠山(Lǎoshǔshān)
  距观庄村村委会驻地北约0.5千米。共有村民17户,56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罗、任、周、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山脚下、前观庄、后观庄迁入,逐渐形成村落,村以山命名。
  山东村(Shāndōng Cūn)
  原址位于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南约4.5千米处。东临洪塘赵家村,南连洪塘叶家斗村,西靠狮子山、姜湖水库,北与白米湾村、观庄村相连。因处在狮子山之东故名。辖礼睦庙、塔水漕、叶家、徐颜、翁冯5个自然村。2002年,因开发建设江北区投资创业,园区,全村除徐颜自然村外整体拆迁。村民安置在慈湖人家社区。2010年进行撤村建居。辖区内有区级文物保护点礼睦庙。
  徐颜(Xúyán) 距原山东村村委会驻地东南约1千米。共有村民60户,121人。村民主姓徐、颜,徐姓元末明初从慈溪迁此,颜姓清时从慈溪迁此。1949年前分为颜街和后堰头徐家两部分。1949年以后,以两姓合称为徐颜。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七都一图称后堰头。
  白米湾村(Báimǐwān Cūn) 位于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南3.3千米处。东与山东村接壤,南与洪塘曹隘村为邻,西靠狮子山,北至慈江。村委会驻白米湾,故名。辖白米湾、陆家、桂家、大宗、官二房、洪八房、鞍山、抱子庙8个自然村。主要由陈、钱、朱、曹、罗大姓组成。民国前属慈溪县西屿乡右上午里七都三图。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孝东镇。民国三十二年(1943)属孝中镇。1949年前称慈溪县狮山乡。1951年属裘市乡,称十三村、十四村。1954年10月划归余姚县。1956年4月合并属狮东乡。1958年10月属余姚县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1月改属慈城人民公社。1960年10月划归宁波市。1961年5月属慈东人民公社白米湾大队、姜湖大队。“文化大革命”时期改名为红湾大队。1981年地名普查时恢复原名。1983年建立村委会。1984年8月慈东乡并入慈城镇,属慈城镇至今。因江北区投资园区工业开发,2005年,官二房、桂家、大宗3个自然村整体拆迁;2010年,陆家、洪八房、鞍山、抱子庙4个自然村整体拆迁,村民均安置在慈湖人家社区。现有耕地1258亩,其中水田1200亩,旱地58亩。山林675亩。主种水稻、苗木、毛竹、杨梅等。2016年,粮食总产560.4吨。主要工业企业有宁波市江北慈城飞宇五金厂、宁波市叉车蓄电池厂、宁波江北岳忠机械配件厂等10家。201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204万元,其中工业产值319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21100元。通334路农村专线公交车至白米湾自然村,沿途设有停靠站。辖区内有区级文物保护点侵华日军狮子山军事遗址、白米湾老屋、陈家庆余堂。
  白米湾(Báimǐwān) 白米湾村村委会驻地。共有住户191户,346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陈、钱、朱。据传,古时该地为海湾,船只到此,因水道迁回,需要食一石米的时间才能出湾,曾称石米湾。后随自然条件变更,该湾土地肥沃,盛产大米,遂改名。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七都三图称石米湾。
  前洋村(Qiányáng Cūn) 位于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南3.3千米处。东临洪塘街道横山村,南濒姚江,西邻半浦村,北接慈城新城。村委会驻新屋,以旧时有前洋庙,故名。辖新屋、庙后陈、河东、河西、杨界、赵隘.、江口、时家、江西、东宅10个自然村,共有村民634户,1447人。主要由杨、赵、朱、陈、姚大姓组成。民国前属慈溪县西屿乡右安仁里安仁村十二都五、六、七图。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赭浦镇。民国三十六年(1947)属江屿乡第十一保。1950年4月属半浦乡,称第五村。1954年10月属余姚县,称半浦乡前洋高级农业社。1956年4月属赭山乡。1958年10月属东风公社半浦管理区,称前洋大队。1959年1月属慈城人民公社。1960年10月划归宁波市。1961年5月属半浦公社。1983年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分设,公社改为乡。1984年建立村委会。1992年5月半浦与乍山两乡合并,属乍浦乡。2001年10月乍浦乡并入慈城镇,属慈城镇至今。现有耕地1874亩,其中水田1724亩,旱地150亩。主种水稻、蔬菜、葡萄等。2016年,粮食总产58.3吨。主要工业企业有宁波汉普罗轴承有限公司、宁波江北华彩工艺品公司等。201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379.05万元,其中工业产值328.05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19607元。通333路公交车,沿途设有停靠站。
  新屋(Xīnwū) 前洋村村委会驻地。共有村民23户,50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朱。2004年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时,朱家堰部分村民房屋拆迁后,在此建造新屋,故名。
  庙后陈(Miàohòuchén) 距前洋村村委会驻地东北1.5千米。原前洋村村委会驻地。共有村民60户,132人。聚落呈块状。村名主姓陈,清康熙十八年(1679)迁此发展成村。旧时,村前有前洋庙,村位庙后,故名。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二都七图亦称庙后陈。民国二十三年(1934)又有胡姓自余姚迁入。
  河东(Hédōng) 距前洋村村委会驻地北0.573千米。共有村民40户,88人。村沿河东,聚落呈块状。始居朱姓,元末明初从安徽凤阳迁此。因朱氏先居于旧时的堰旁,故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二都五图称朱家堰。1948年有倪姓从绍兴迁此定居,1953年有吴姓从余姚迁此定居。今地处慈城中横河之东,故更名为河东。2000年自然村部分拆迁,村民安置于新屋自然村。
  河西(Héxi) 距前洋村村委会驻地西北0.573千米。共有村民59户,129人。村沿河西,聚落呈块状。村民始居朱姓,与河东同族,后又有其他姓居民陆续迁入。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二都五图称朱家堰。今地处慈城中横河之西,故更名为河西。
  杨界(Yángjiè) 距前洋村村委会驻地东南1.7千米。共有村民115户,264人。聚落沿河呈块状。村民主姓杨、方。杨姓清嘉庆年间由赭山杨陈村分迁于此,方姓清道光年间自余姚丈亭方家迁此。因居住者以杨姓为主,又以河为界,故名杨界,俗称杨家。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二都六图亦称杨界。
  赵隘(Zhàogà) 距前洋村村委会驻地南1.3千米。共有村民144户,322人。聚落呈块状。村名主姓赵,北宋开宝五年(972)迁此。南宋庆元四年(1198),又有姚姓自庄桥姚家迁此。因先居者为赵姓,当地“界”与“隘”音近,故名。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二都六图称赵界。
  江口(Jiāngkǒu) 距前洋村村委会驻地东南2千米。共有村民72户,169人。聚落呈荷叶状。村民主姓陈、曹。陈姓于明嘉靖年间迁此,曹姓于清同治年间由慈城镇湖下漕分居来此。因村处于姚江北岸,官山江之会口,故名。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二都六图称刹之港口。
  时家(Shíjiā) 距前洋村村委会驻地东北1.05千米。共有村民45户,116人。聚落呈块状。世居时姓,与明代慈湖时家同族。后有陆姓在民国二十五年(1936)自余姚迁入定居。村以始居时姓得名。
  江西(Jiāngxī) 距前洋村村委会驻地东1.3千米。共有村民50户,110人。聚落呈方块状。村民主姓陈,与东宅陈姓同宗,清光绪年间自黄岩迁此。村处旧时宣德港西,原名港西。因港与江方言音近,故演化为江西。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二都七图称港西。
  东宅(Dōngzhái) 距前洋村村委会驻地东1.4千米。共有村民26户,67人。聚落呈块状。世居陈姓,与江西陈姓同宗。今又有胡姓居此。村处江西村之东,故名。
  半浦村(BànpǔCūn) 位于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南4.65千米处。东临前洋村,南濒姚江,西傍姚江,北连虹星村。村委会驻大会堂。半浦旧名鹳浦、灌浦、官浦,亦称半江。村以浦得名。辖大会堂、渡头街、前新屋、下新屋、塘路墩、周家、挨坝、九间头、孙家、老高墙、大道地、谷厢房、前八房、西河沿、梅汝湖、希贤房、解元第、中书第、大屋、东井头、九房、后八房、陆善堂、老染店、芝轩门头、进士第、老房27个自然村,共有村民628户,1499人。主要由孙、郑、周大姓组成。宋元鼎革之际,郑氏隐居于此,始建村落。民国前属慈溪县西屿乡右安仁里安仁村十二都四图、五图。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赭浦镇。民国三十五年(1946)属赭黄乡。民国三十六年(1947)属江屿乡。1950年4月属半浦乡。1954年10月划归余姚县。1956年4月合并属赭山乡。1958年10月属余姚县东风人民公社半浦管理区。1959年1月改属慈城人民公社。1960年10月划归宁波市。1961年5月属半浦人民公社。1983年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分设,公社改为乡。1984年建立村委会。1992年5月,乍山与半浦两乡合并成立乍浦乡,属乍浦乡。2001年10月,乍浦乡并入慈城镇,属慈城镇至今。现有耕地2501亩,其中水田2413亩,旱地88亩。主种水稻、蔬菜等。2016年,粮食总产698吨。主要工业企业有半浦砖瓦厂、宁波市江北恒康工艺玻璃制品厂、宁波半浦华升服装厂、宁波市江北乍浦通用机械厂等16家。201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7251万元,其中工业产值3860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22859元。通334路农村专线公交车至半浦村,沿途设有停靠站。2005年10月,被宁波市人民政府列入首批历史文化名村。辖区内有区级文物保护点半浦小学、半浦中书第、前八房7号民居、半浦茶栈旧址、老安仁庙、半浦郑氏九房民居、陆善堂民居、半浦周家祠堂、前新屋3号民居、周家62号民居、周家四扇墙门、周家44号民居、半浦益丰门头民居、孙衡甫故居、半浦大屋18号民居、大会堂10号民居、后八房12—14号民居、老房、陆善堂8号民居、半浦5—13号民居、九间头6号民居,共21处。
  大会堂(Dàhuìtáng) 半浦村村委会驻地。共有村民8户,20人。村民主姓曹、胡等。大会堂始建于1965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用于集会等活动。因村委会设于大会堂,故村以大会堂得名。
  渡头街(Dùtóujiē) 距半浦村村委会驻地南0.4千米。共有村民55户,118人。村民主姓郑、周。郑姓为当地郑氏同宗,周姓于清光绪年间自余姚三七市迁来。因半浦渡是千年古渡,系旧时慈溪县城通往鄞县的交通要道,人与货物往来密集,故渡口设有街市,村以此得名。《宝庆四明志》称鹳浦渡。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二都五图称半浦渡头。民国时,辟有灌江站、衍庆路等。村中原有清嘉庆十六年(1811)建三星阁、望江楼。有区级文物保护点渡头古灯柱。
  前新屋(Qiánxīnwū) 距半浦村村委会驻东0.6千米。共有村民37户,93人,主姓郑,清时从当地迁来,逐渐形成村落。旧时,当地江河通海,尽是咸水,人们习惯在建房屋前先掘井,靠井吃水,靠井前的房屋称前新屋,南近姚江,亦称上新屋。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二都五图称东边郑。下新屋(Xiàxīnwū)距半浦村村委会驻地东0.4千米。共有村民52户,105人,主姓郑,清时分迁至此建房定居,故名新屋。又因郑家分户建房,根据上下方位排名处于下方,故名下新屋。
  塘路墩(Tánglùdūn) 距半浦村村委会驻地东北0.6千米。共有村民12户,40人,主姓郑,与当地郑姓同宗。旧时有塘,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二都五图称大塘头。1958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重新筑泥塘以防涝灾,后住户陆续于塘墩建房,故名。
  周家(Zhōujiā) 距半浦村村委会驻地东北0.4千米。共有村民70户,143人,主姓周,清乾隆三年(1738)自慈溪县城迁来,发展成村。有周家祠堂、周家、周家前后进、四扇墙门4个区级文物保护点。
  挨坝(Aibà) 距半浦村村委会驻地东南0.3千米。共有村民15户,35人,主姓郑。此处原是民工管理住房,后郑姓在此建房,逐渐形成自然村落。因前面姚江涨潮时高,渡头街低,为了防水渗入,筑了一道坝,该村落挨着坝边建造,故名。
  九间头(Jiǔjiāntóu) 距半浦村村委会驻地西0.06千米。共有村民12户,30人,主姓郑。据传,明时郑瑞堂有三个儿子,五世同堂,人丁兴旺,建造了九间房屋,后逐渐形成村落,俗称九间头。
  孙家(Sūnjiā) 距半浦村村委会驻地西0.2千米。共有村民18户,45人,主姓孙。据传,明清时期有周家子孙很会做生意,房子越造越多,后转卖给孙家,孙姓在此定居,逐渐形成村落,故名。曾出中国著名银行家孙衡甫。
  老高墙(Lǎogāoqiáng) 距半浦村村委会驻地西0.28千米。共有村民25户,65人,主姓郑、张。据传明时郑瑞堂一族建造了老高墙,逐渐形成村落。已列入区级文物保护点。
  大道地(Dàdàodì) 距半浦村村委会驻地东北0.32千米。共有村23户,36人,主姓周,清时从慈溪县城迁入。繁衍迅速,建起四合院,迷信于大道地对冲,故在大道地东面打了一座墙,称阴阳门头,西边靠小河,中间有块空道地,故改称大道地。原属周家小地名。
  谷厢房(Gǔxiāngfáng) 距半浦村村委会驻地北0.2千米。共有村民13户,32人。村民主姓郑。据传明清时郑瑞堂家族所建,因农忙时经常用作堆放稻谷,故俗称谷厢房。
  前八房(Qiánbāfáng) 距半浦村村委会驻地西0.1千米。共有村民18户,56人。清时郑姓从大屋迁此,第八房子孙分前后两次建造房屋,先造的称前八房,后造的称后八房。凡位于半浦村西部的郑姓人家居处,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二都五图统称西边郑。
  西河沿(Xīhéyán) 距半浦村村委会驻地西北0.48千米。共有村民28户,65人,主姓郑,当地郑氏分支。光绪《慈溪县志·旧迹》载“西江书屋,郑性家园”在此,筑二老阁于居所东,待考。因村落沿西大河边,故名。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二都五图亦称西河沿。
  梅汝湖(Méirǔhú) 距半浦村村委会驻地西0.6千米。共有村民39户,93人,主姓郑。光绪《慈溪县志·旧迹居址》载:半浦原有小花屿,郑勋能为看见父亲郑竺墓,在小花屿前建望云楼,后逐渐形成村落。因小花屿多梅,后人改称梅汝湖。村落以此得名。
  希贤房(Xīxiánfáng) 距半湖村村委会驻地西北0.85千米。共有村民38户,110人,主姓郑、张。郑姓与半浦郑姓同宗。张姓于清咸丰四年(1854)从裘市迁此。以郑家三世孙希圣、希、希贤、希哲所造房第命名。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二都四图称稀一房。据民国《鹳浦郑氏宗谱》记载:“庙后宅,在职思堂之东数百步,君昂公之子孙析居焉,今名希贤房。”职思堂,光绪《慈溪县志·居址》载,郑光弼居处,中悬圣旨,四壁挂名贤题咏。郑光弼,字右君,号南凡,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以贡生授余姚县学训导,升安吉州学正,因触犯督学使者罢官归,后复为太平府教授。师从颜鲸,与钱仲选、陈应式、王应选称为颜门四弟子。70余岁卒。
  解元第(Xièyuándì) 距半浦村村委会驻地北0.8千米。共有村民4户,10人,主姓郑,当地郑氏宗族后裔。因祖先科举时得乡试第一名,故其宅称为解元第,村以此宅得名。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二都四图亦称解元第。
  中书第(Zhōngshūdì) 距半浦村村委会驻地西300米。共有村民35户,83人,主姓郑。明永乐年间至清光绪三年(1877)共出进士9人,官至御史、参政、知府不等。中书第是其中一位官员的宅第,村以此得名。该宅已列入区级文物保护点。
  大屋(Dàwū) 距半浦村村委会驻地西400米。共有村民27户,65人,主姓郑,当地郑氏同族。因该村落其中一处的房屋特别大,瓦片大且厚,俗称大屋,村以此屋得名。
  东井头(Dōngjǐngtóu) 距半浦村村委会驻地北300米。共有村民7户,16人,主姓郑,明朝永乐年间迁此定居,逐渐形成村落。因村东头有一口古井,村以此井取名东井头。半浦郑氏先居者。九房(Jiǔfáng)距半浦村村委会驻地西700米。共有村民15户,42人,主姓郑。村内有清
  代建筑,郑家第九房子孙所居,村以此得名。该宅已列入区级文物保护点。
  后八房(Hòubāfáng) 距半浦村村委会驻地西北150米。共有村民17户,42人,主姓郑。该处建筑始建于清中晚期,为郑家第八房子孙所居,有前后二进,俗称前八房、后八房,自然村以后八房得名。
  陆善堂(Lùshàntáng) 距半浦村村委会驻地西600米。共有村民13户,40人,主姓郑。陆善堂为清后期郑家子孙建造,是郑氏宗族行善施舍之处,村以此得名。该堂已列入区级文物保护点。
  老染店(Lǎorǎndiàn) 距半浦村村委会驻地东南360米。共有村民8户,20人,主姓郑。该处建筑为清代早期郑家子孙建造,早年开设染布店,故名老染店,村以此得名。该宅已列入区级文物保护点。
  芝轩门头(Zhīxuānméntóu) 距半浦村村委会驻地西500米。共有村民12户,30人,主姓郑。该建筑始建于清早期,门头名芝轩,前有一根很高的旗杆,自然村以此得名。进士第(Jìnshìdì)距半浦村委会驻地西北350米。共有村民7户,15人。村民主姓郑。郑氏后代得举进士后所居,故宅名进士第,自然村以此宅得名。
  老房(Lǎofáng) 距半浦村村委会驻地西450米。共有村民20户,50人,主姓郑。该建筑始建于明晚期,有院落三重,建筑二进,占地面积近1000平方米。因房子较古老,当地人称老房,自然村以此得名。该宅已列入区级文物保护点。老房,光绪《慈溪县志·居址》载“书带草堂”,郑启居处。郑启,字伯蕃,号荣期。父郑之璧,18岁殁于痘。母顾氏,逾月生启。23岁成诸生,,声誉远播。崇祯三年(1630),主考黄道周得郑启文,谓其充实闲整,定是名士卷上上,被副考填榜时忘之。以其子郑溱贵,封中顺大夫,按察司副使。卒72岁,称勉斋公。
  虹星村(Hóngxīng Cūn)
  位于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3.3千米处。东接前洋村,南至半浦村,西连赭山与杨陈村,北靠新华村。村委会驻严家池头,因合作化时期有虹星高级农业社,故名。辖宋家湾、陈广庄、周家庄、界址其、严家池头、田洋朱家、赭山街、塘路下8个自然村,共有村民534户,1237人。主要由陈、宋、朱、严大姓组成。民国前属慈溪县西屿乡右安仁里安仁村十二都二、四、七图。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赭浦镇。民国三十六年(1947)属江屿乡第六保。1950年4月属半浦乡称第七村。1954年10月属余姚县,称虹星高级农业社。1956年4月属赭山乡。1958年10月属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1月改属慈城镇人民公社。1960年10月划归宁波市。1961年5月属半浦公社,称虹星大队。1983年建立虹星村委会。1992年5月半浦与乍山两乡合并为乍浦乡,属乍浦乡。2001年10月,乍浦乡并入慈城镇,属慈城镇至今。2015年7月塘路下自然村因中波发射台建造整体拆迁。现有耕地2230亩,其中水田2072亩,旱地158亩。山林746亩。主种水稻、苗木、茶叶、毛竹、杨梅等。2016年,粮食总产1013.5吨。主要工业企业有宁波江北古林海桥电动车厂、虹星园艺中心、宁波市江北荣旺塑料制品厂等8家。201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3093.95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621.14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22195元。通334路农村专线公交车至8个自然村,沿途设有停靠站。辖区内有区级文物保护点钟塔。
  严家池头(Yánjiāchítóu) 虹星村村委会驻地。共有村民122户,243人。聚落沿赭山东麓呈带状。村中世居严姓,有长方形池塘,故名。据民国《严氏宗谱》载,严姓为汉高士严子陵之后,清康熙年间自余姚大隐石林迁此。民国二十七年(1938),又有徐姓自宁波避难至此。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二都二图亦称严家池头。
  宋家湾(Sòngjiāwān) 距虹星村村委会驻地西南1千米。共有村民64户,163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宋,祖先自余姚陆埠迁此。民国二十八年(1939),又有钱姓自余姚迁此定居。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二都四图亦称宋家湾。因始居宋姓,村靠赭山东南麓弯坡,前有河,故名。
  陈广庄(Chénguǎngzhuāng) 距虹星村村委会驻地东北1.25千米。共有村民89户,217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陈,祖先在清初从广东迁此。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二都七图亦称陈广庄。村中有广盛桥,村以陈姓与其祖籍广东结合得名。
  周家庄(Zhōujiāzhuāng) 距虹星村村委会驻地东北1.3千米。共有村民46户,122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周,清时自慈溪县城周家分支于此。1958年又有陈姓自陈广庄迁入。村以始居周姓得名。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二都七图亦称周家庄。
  界址其(Jièzhǐqí) 距虹星村村委会驻地东南0.75千米。共有村民125户,280人。聚落沿赭山东小河呈带状。村民主姓林,清同治年间迁此。后有颜姓自邻村严家池头迁此。据传,该村旧时以大桥头为界址,由此得名。“桥”方言音发为“其”,故今名界址其。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二都二图称格子桥林。
  田洋朱家(Tiányángzhūjiā) 距虹星村村委会驻地东南0.85千米。共有村民14户,40人。聚落呈块状。始居朱姓,村又建于田畈间,故名。民国三十年(1941)又有杨姓自余姚大隐姜岱迁此。
  赭山街(Zhěshānjiē) 距虹星村村委会驻地西北0.55千米。共有村民74户,172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严、颜、张等。清顺治十八年(1661),此地百货俱集而成街,名赭山街,每逢农历一、三、五、七、九为市日。街长0.25千米,有南北果品、茶食铺、肉店、鞋铺、酒作坊和小菜场等。今已改建为民居。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二都二图称赭山市,
  新华村(Xīnhuá Cūn)
  位于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2.1千米处。东倚慈浦公路,南与虹星村交界,西与杨陈村、朱家村接壤,北临慈江。村委会驻私营工业城新横三路20号,因1954年合作化时期有新华高级农业社,故名。辖太平桥、堵江桥、周家漕、横河头、张陆、缪家、黑白屋7个自然村,共有村民695户,1532人。主要由张、陆、缪、周、陈、徐大姓组成。民国前属慈溪县西屿乡右安仁里安仁村十都二图、十二都二图之中。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赭浦镇。民国三十五年(1946)属赭黄乡。民国三十六年(1947)属江屿乡第九保。1950年属半浦乡第七村。1954年10月属余姚县,称新华高级农业社。1956年4月属赭山乡。1958年10月属东风公社,称新华大队。1959年1月改属慈城人民公社。1960年10月划归宁波市。1961年5月属半浦公社,称新华大队。1983年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分设,公社改为乡。1984年建立村委会。1992年5月乡镇合并后,属乍浦乡。2001年10月乍浦乡并入慈城镇,属慈城镇至今。现有耕地1764亩,其中水田1641亩,旱地123亩。主种水稻、苗木等。2016年,粮食总产1014吨。主要工业企业有宁波市江北昌顺通用零部件厂、宁波市江北乍浦新华印刷厂、宁波市江北新华五金厂等12家。201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086万元,其中工业产值270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23448元。通333路公交车,设有停靠站。辖区内有区级文物保护点黑屋白屋。
  太平桥(Tàipíngqiáo)
  距新华村村委会驻地北0.5千米。共有村民112户,238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王、庄。王姓清道光七年(1827)自本乡王家(今已废为田畈)迁此,庄姓清道光十四年(1834)从镇海庄市迁来。村以太平桥得名。光绪《慈溪县志》记载:“太平桥,县西南三里,明嘉靖初建,上有屋;万历壬午重建,上无屋,而修广过于旧时。西北有亭碑,大书曰甬东第一桥。”1963年旧桥坍塌,改建为三孔公路桥。
  堵江桥(Dǔjiāngqiáo)
  距新华村村委会驻地西北1千米。共有村民52户,121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徐、裘。徐姓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迁来,裘姓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自温州迁来。村以堵江桥为名。光绪《慈溪县志》记载:堵江桥,县西南六里(堵江浦),一称多稼桥。清咸丰五年(1855)山寺僧宗传遗资建闸。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都二图称堵家桥。
  周家漕(Zhōujiācáo)
  距新华村村委会驻地西南0.97千米。共有村民46户,100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周,清康熙年间迁此。以周姓始居,东有河漕,故名。
  横河头(Hénghétóu)
  距新华村村委会驻地西南1.3千米。共有村民126户,281人。聚落沿横河呈带状。村民主姓冯,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自慈城分支迁此。民国三十二年(1943),又有徐姓由后洋村陆高地迁入。村前有横河头,故名。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二都二图称横河头。
  张陆(Zhānglù)
  距新华村村委会驻地西南0.5千米。共有村民141户,324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张、陆。据传,村始居张姓,称张家,清初有慈城白米湾村陆姓入赘张家为婿,子孙繁衍,村落扩大,改称张陆。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都二图称张陆。
  缪家(Miàojiā)
  距新华村村委会驻地东南0.7千米。共有村民154户,319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缪,清乾隆年间自余姚三七市移居来此,逐渐发展成村,称缪家。1951年,又有王姓自邻村石佛亭陈家迁入。光绪《慈溪县志》十都二图称石佛亭。亭建于慈城通往半浦道旁,有石佛,亭西有石佛庵,清顺治七年(1650)建,今俱废。
  黑白屋(Hēibáiwū) 距新华村村委会驻地南0.7千米。共有村民64户,149人。聚落隔河渠分南北两块状。村民主姓陆、张。陆姓先祖在闽经营木行,发迹后择此地建木结构楼房两幢,外墙涂黑色,称黑屋。清道光年间,陆氏之外甥张姓于河渠之北建高楼一幢,外墙涂以白色,称白屋。后黑白两屋逐渐成片相连,故以黑白屋为自然村名。民国三十四年(1945)又有王姓自柴桥迁入。
  黄山村(Huángshān Cūn) 位于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4.3千米处。东起群英桥,南与洪陈村为邻,西至龚冯村,北濒慈江。村委会设在黄山自然村,故名。辖树桥头、计家山下、西朱家、杨家桥、新庵、新旗杆门头、西甸洋、讴思桥、西王岙、蒋家、西陈家、新屋弄、后新屋、大夫第、长桥头、大道地、下山茅家弄、石埠头、旗杆门头、王家20个自然村。共有村民562户,1454人。主要由陈、钱、朱、王、翁、张大姓组成。民国前属慈溪县西屿乡右安仁里安仁村十一都一至三图。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赭浦镇。民国三十五年(1946)属赭黄乡。民国三十六年(1947)属江屿乡十八村。1950年4月属黄山乡八村。1954年10月划归余姚县。1955年称建新低级农业社。1956年4月属赭山乡,称联勤高级社。1958年10月属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1月改属慈城人民公社。1960年10月划归宁波市。1961年5月属乍山公社,称黄山大队。1983年实行政社分设,公社改为乡。1984年建立村委会。1992年5月乍山与半浦两乡合并,属乍浦乡。2001年10月乍浦乡并入慈城镇,属慈城镇至今。2010年8月,石埠头、旗杆门头、王家3个自然村因建造江北连接线整体拆迁。现有耕地2110亩,其中水田1890亩,旱地220亩。山林686亩。主种水稻、苗木、茶叶、毛竹等。2016年,粮食总产1134吨。主要工业企业有宁波市江北环山铁路工务器材厂、宁波拉丝厂制钉分厂、宁波市江北乍山焊割工具厂等32家。201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824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7416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20159元。通333路公交车和334路农村专线公交车至龚冯自然村,沿途设有停靠站。辖区内有市级文物保护点乍山遗址。
  树桥头(Shùqiáotóu) 黄山村村委会驻地。共有村民31户,78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王,系本地王氏分支。因村位于树桥头,故名。
  计家山下(Jìjiāshānxià)距黄山村村委会驻地南0.5千米。共有村民13户,47人。聚落沿山脚呈带状。村民主姓计。光绪《慈溪县志》载:“计家山,县西南一十二里,相传有计然冢。”计然,春秋越国人,山以计氏得名,村以山为名。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一都一图亦称计家山下。
  西朱家(Xīzhūjiā) 距黄山村村委会驻地西南0.45千米。共有村民8户,26人。聚落呈块状。光绪《慈溪县志》称石埠桥。村民主姓朱,俗称石埠桥朱家。据《黄山小识》载,朱家始居计家山西麓,宋初西迁,在此定居。因与东边的朱家同名,1981年第一次地名普查时更为今名。
  杨家桥(Yángjiāqiáo) 距黄山村村委会驻地南0.5千米。共有村民98户,243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杨,村以杨姓建造的石桥——杨家桥得名。据《黄山小识》载,隋后期,前黄山南有杨姓居于河之南北,河上架桥,称杨家桥。明末,杨氏衰落,因无子嗣,招穿山张氏为婿,村落逐渐发展。原是乍山乡乡政府驻地,为工业、商业中心与住宅中心,有信用社、卫生院、邮电所、集市贸易中心等。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一都一图亦称杨家桥。
  新庵(Xīn’ān) 距黄山村村委会驻地西南0.7千米。原有孔家,后消亡。共有村民6户,17人。东沿计家山,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卢。清康熙年间,里人郑简山在此建家庵——永济庵。
  合作化时,庵辟为三勤高级农牧场。1963年形成村落,名新庵。含小地名徐家。
  新旗杆门头(Xīnqígǎnméntóu) 距黄山村村委会驻地西偏南0.45千米。共有村民4户,8人。村民主姓王,有清晚期驻日本使者王治本故居。与旗杆门头同族,因另立村落,故名。
  西甸洋(Xīdiànyáng) 距黄山村村委会驻地北0.5千米。共有村民65户,176人。村落呈小块状。含下山、八分头2个小地名。村民主姓王。因村落位于后黄山之西,周围田畴宽广,故称。据《慈溪王氏宗谱》载:淝公始居黄山西田洋,至今已延续23世。
  讴思桥(Ousīqiáo) 距黄山村村委会驻地西偏南0.5千米。共有村民16户,44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郁。光绪《慈溪县志》载:“鸥渚桥,县西南一十二里,一作讴思桥,因思宋令吴君潜之遗泽以名。”村以桥得名。
  西王岙(Xīwáng’ào) 距黄山村村委会驻地西南0.8千米。共有村民56户,102人。西倚计家山呈块状。村民主姓王,与黄山王氏同族。《黄山小识》载:黄山西有计家山、西王岙。隋初,始居翁、王二姓,后翁姓外迁,村落处于黄山之西计家山岙,故名。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一都一图亦称西王岙。
  蒋家(Jiǎngjiā) 距黄山村村委会驻地西偏南0.7千米。共有村民16户,44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蒋,村以姓得名。据《蒋氏宗谱》载:蒋氏先祖明洪武年间从奉化徙于蚌山(今称蒋家山)南麓。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一都三图称蒋家山。
  西陈家(Xīchénjiā) 距黄山村村委会驻地西北0.8千米。共有村民53户,124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陈,明嘉靖年间在此定居,村以姓得名。因与位于其东南之陈家同名,1981年第一次地名普查时更为今名。
  新屋弄(Xīnwūlòng) 距黄山村村委会驻地西0.2千米。共有村民30户,107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张,清末迁此定居。后村民建新房时,紧挨着旧屋,形成一条新的屋弄,故以新屋弄为名。
  后新屋(Hòuxīnwū) 距黄山村村委会驻地北0.2千米。共有村民7户,25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王。因新建造的房子在大夫第后面,故名。原属黄山小地名。
  大夫第(Dàfūdì) 距黄山村村委会驻地西0.15千米。共有村民56户,180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王。王氏是慈城地区的望族,自宋至清共出进士36人,官至尚书、都御史、御史、知府不等。因该宅为大夫所居,故名。原有雕刻精致的砖屏十余方,今陈列于保国寺中。原属黄山小地名。
  长桥头(Chángqiáotóu) 距黄山村村委会驻地东北0.2千米。共有村民21户,65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王,系本地王氏分支。因村位于长桥头,故名。原属黄山小地名。
  大道地(Dàdàodì) 距黄山村村委会驻地南偏西0.6千米。共有村民42户,83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王、张。因村中有大操场,俗称大道地,故名。2013年江北区政区图中标志为大稻地。
  下山茅家弄(Xiàshānmáojiālòng) 距黄山村村委会驻地西偏南0.4千米。共有村民40户,
  85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王,系本地王氏分支。因先有茅姓居此,又处黄山脚下,故名。
  洪陈村(Hóngchén Cūn) 位于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4.8千米处。东起杨陈村,南临姚江,西与王家坝村接壤,北与双顶山村相连。村委会驻洪陈,故名。辖洪陈、杨家、南沈家、冯家、小山、东房、夏家、傅家、皋拜桥、裴家10个自然村,共有村民501户,1095人。主要由杨、沈、冯、陈、朱大姓组成。民国前属慈溪县西屿乡右安仁里安仁村十二都一、二图。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赭浦镇。民国三十五年(1946)属赭黄乡。民国三十六年(1947)属江屿乡十一村。1950年4月属乍山乡四村。1954年10月划归余姚县。1955年称红云低级社。1956年4月属赭山乡,称乍山高级社,杨家和原包家自然村因洪灾并入。1958年10月属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1月改属慈城人民公社。1960年10月划归宁波市。1961年5月属乍山公社,称洪陈大队,原小山行政村并入。1983年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分设,公社改为乡。1984年建立村委会。1992年5月乍山与半浦两乡合并,成立乍浦乡,属乍浦乡。2001年10月,乍浦乡并入慈城镇,属慈城镇至今。现有耕地2481亩,其中水田2391亩,旱地90亩,山林257亩。主种水稻、苗木、蓝莓、葡萄、杨梅等。2016年,粮食总产1024吨。主要工业企业有采石场等个私企业9家。201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356万元,其中工业产值2000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21536元。通334路农村专线公交车至杨家自然村,沿途设有停靠站。
  洪陈(Hóngchén) 洪陈村村委会驻地。共有村民85户,201人。聚落呈块状。有小地名朱家。村以原主姓洪、陈而得名。据考,洪、陈二姓祖上于清乾隆年间迁此定居。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二都一图亦称洪陈。今村民主姓朱。据传,清初朱氏在此定居繁衍,故亦称朱家。
  杨家(Yángjiā) 距洪陈村村委会驻地西0.2千米。共有村民79户,182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杨,北宋时期由河南迁此,系杨陈村的杨氏分支,后繁衍成村,村以姓氏得名。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二都一图称杨井头。
  南沈家(Nánshěnjiā) 距洪陈村村委会驻地西北0.2千米。共有村民50户,100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沈。据《沈氏家谱》记载:沈氏祖上约于清道光年间自慈溪山北沈师桥沈家分支迁入。村以姓氏命名。因与原乍山乡之东沈家同名,1981年第一次地名普查时改今名。
  冯家(Féngjiā) 距洪陈村村委会驻地北0.6千米。共有村民43户,99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冯,系慈城冯氏分支,明崇祯年间与东冯家同时迁此定居。村以姓氏得名。因与原乍山乡之东冯家同名,1981年第一次地名普查时改名南冯家,亦称皋拜桥冯家。
  小山(Xiǎoshān) 距洪陈村村委会驻地东南0.9千米。共有村民97户,203人。聚落呈带状分布。村民主姓杨。据传,明末遇大旱,有杨姓在龙王堂开荒种番薯定居,因村庄北边有座小山而得名。光绪《慈溪县志》载:“篑山,县西南一十里,旧名小山,高五六丈,周围约里许,产方竹。”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二都一图称小山杨。
  东房(Dōngfáng) 距洪陈村村委会驻地东0.2千米。共有村民15户,19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陈。据传,清初陈氏支系在此建宅定居繁衍,以陈氏族系排行得名东房。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二都一图称朱陈。
  夏家(Xiàjiā) 距洪陈村村委会驻地东约0.5千米。共有村民38户,82人。聚落呈块状散列。村民主姓夏。据传,清初有夏姓率子女四人来此定居,繁衍成村。村以姓氏得名。
  傅家(Fùjiā) 距洪陈村村委会驻地东南0.5千米。共有村民34户,75人。聚落沿河呈弧形。村民主姓傅,明洪武年间从鄞州五乡碶傅家迁此定居,逐渐繁衍成村。原住蒋姓,后蒋姓外迁,村以傅姓得名。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二都一图称西庙傅。
  皋拜桥(Gāobàiqiáo) 距洪陈村村委会驻地北约0.7千米。共有村民21户,46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裘、冯。村以皋拜桥得名,俗称界牌桥,是皋拜的谐音。光绪《慈溪县志》记载:“皋拜桥,县西南十四里(洪陈浦)。西近城山古句章县治,有城山渡、洪陈渡(天启志)。”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二都一图亦称皋拜桥。
  裴家(Péijiā) 距洪陈村村委会驻地东北0.8千米。共有村民39户,88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裴。据传,村始建于南宋年间,以姓氏得名。村东北要道处有裴氏二十一世嗣孙裴全福在清光绪三年(1877)兴建的石凉亭一座。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二都二图称皋拜桥裴。
  龚冯村(Gōngféng Cūn) 位于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5.55千米处。东临黄山村,南接三勤村,西临余姚市河姆渡镇,北濒慈江。村以龚、冯姓氏得名。村委会驻下冯。辖下冯、里夹岙、龚家、上冯、孙邵、郑家6个自然村,共有村民331户,787人。主要由龚、冯、孙、邵、郑、沈、朱大姓组成。民国前属慈溪县西屿乡右安仁里沈村十一都三图。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赭浦镇。民国三十五年(1946)属赭黄乡。民国三十六年(1947)属江屿乡二十一村。1950年4月属黄山乡五村。1954年10月划归余姚县。1955年称合心低级社。1956年4月属赭山乡联勤高级社。1958年10月属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1月改属慈城人民公社。1960年10月划归宁波市。1961年5月属乍山公社龚冯大队。1983年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分设,公社改为乡。1984年建立村委会。1992年5月乍山与半浦两乡合并,属乍浦乡。2001年10月乍浦乡并入慈城镇,属慈城镇至今。现有耕地1466亩,均为水田,另有山林708亩。主种水稻、苗木、茶叶、毛竹、杨梅等。2016年,粮食总产857.3吨。主要工业企业有拉丝厂、海绵制品厂、水泥制品厂等7家。201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399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2600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20153元。通334路农村专线公交车至龚冯自然村,有333路公交车终点站,沿途设有停靠站。
  下冯(Xiàféng) 龚冯村村委会驻地。共有村民33户,80人。聚落呈块状。因自然村地处东北,近慈江,前方为上冯,故名。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一都三图称上下冯。
  里夹岙(Lǐjiā’ào) 距龚冯村村委会驻地南0.6千米。共有村民27户,60人。聚落呈带状分布。村民主姓沈。据传,东晋时有李氏在此定居。北宋时,沈姓迁入,建有沈村庙,李姓渐失。因该村位于乌石山北麓山岙,三面环山,始居李氏,原名李家岙,后无李姓,因音近改为里夹岙。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一都三图称李家岙。
  龚家(Gōngjiā) 距龚冯村村委会驻地西南0.5千米。共有村民74户,162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龚,祖先原籍福建,官居太子太傅,宋徽宗政和年间告老后迁居于此,《龚氏家谱》有记载。村以姓得名。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一都三图称龚冯。
  上冯(Shàngféng) 距龚冯村村委会驻地南0.4千米。共有村民54户,148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冯,为慈城冯氏族系。北宋时,冯姓祖先分二支择两地定居,位南近乌石山者称上冯。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一都三图称上下冯。
  孙邵(Sūnshào) 距龚冯村村委会驻地西北0.3千米。共有村民89户,222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孙、邵,村以两姓氏得名。据《朱氏家谱》载,孙邵位于陈村之北。孙、邵祖先原是唐初陈氏家族的管家,各在陈村之后东、西两地筑屋。至宋初形成村落,至今尚存宋建筑孙氏堂前。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一都三图亦称孙邵。
  郑家(Zhèngjiā) 距龚冯村村委会驻地东偏北0.35千米。共有村民54户,115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郑。据传,明中期郑姓两兄弟从慈城到此放风筝,风筝在现郑家处跌落,兄弟俩认为风筝跌落处风水好,就于此建房定居,逐渐发展成村。另传,有兄弟二人在此攻读,发迹后到此定居。原名蒋村,后以郑姓为主,改称郑家。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一都三图称蒋家园。
  双顶山村(Shuāngdǐngshān Cūn)
  位于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2.4千米处。东临新华村,南接杨陈村,西至黄山村,北濒慈江。村委会驻朱家,因村南有双顶山,故名。辖朱家北、朱家南、沃家、罗家、章尹、东陈家、叶家、冯家、何家、东后江沿、西后江沿、岑家、东沈家13个自然村,共有村民555户,1340人。主要由朱、叶、章大姓组成。民国前属慈溪县西屿乡右安仁里沈村十一都一图。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赭浦镇。民国三十五年(1946)属赭黄乡。民国三十六年(1947)属江屿乡十三村。1950年4月属乍山乡六村。1954年10月划归余姚县。1955年称红山低级农业社。1956年4月属赭山乡称乍山高级社。1958年10月属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1月改属慈城人民公社。1960年10月划归宁波,市。1961年5月属乍山公社,称双顶山大队。1983年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分设,公社改为乡。1984年建立村委会。20世纪80年代末,原朱家行政村并入。1992年5月乍山与半浦两乡合并,属乍浦乡。2001年10月,乍浦乡并入慈城镇,属慈城镇至今。现有耕地2686亩,其中水田2666亩,旱地20亩。山林76亩。主种水稻、苗木、茶叶、毛竹、杨梅等。2016年,粮食总产1300吨。主要工业企业有宁波市江北区宏峰焊割设备厂、宁波市江北区沪甬焊割仪表有限公司、宁波市海罗锁业有限公司等13家。201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1亿元,其中工业产值8000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22100元。通334路农村专线公交车经所有自然村,沿途设有停靠站。
  朱家北(Zhūjiāběi) 双顶山村村委会驻地。共有村民20户,50人。聚落北端沿路散列。村民主姓朱,明末清初从余姚迁此,有据可查已历12世。村中原有王、韩二姓,王姓多经商外迁,韩姓清时已绝。因朱家位于北面,故名。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一都一图统称双顶山。
  朱家南(Zhūjiānán) 距双顶山村村委会驻地南0.1千米。共有村民57户,116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朱。据传,朱姓于清乾隆年间从余姚陆埠来此卖盐而定居,后逐渐发展成村,因先已有朱姓定居在北面,该朱家位于南面,故名。
  沃家(Wòjiā) 距双顶山村村委会驻地西南0.9千米。共有村民57户,138人。聚落呈块状。原村民姓许,明嘉靖年间,柴桥沃姓入赘,后子孙繁衍,成村中主姓。而许姓丁户锐减,村遂名沃家。
  罗家(Luójiā) 距双顶山村村委会驻地西南0.9千米。共有村民45户,122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罗,村以姓氏得名。因有谢墅桥庵,亦称庵前罗家。光绪《慈溪县志》载:谢墅桥庵,明时本舐犊桥茶亭,清雍正年间改建为庵,罗氏祖先也于此时从余姚罗江迁此定居,发展成村。
  章尹(Zhāngyǐn) 距双顶山村村委会驻地西北0.9千米。共有村民91户,121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章、尹。据《章氏家谱》记载,章氏祖上于明初从余姚章家迁此,已延续二十余世;尹氏也于此时迁入,来处不详。村以两姓得名。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一都一图亦称章尹。
  东陈家(Dōngchénjiā) 距双顶山村村委会驻地西0.45千米。共有村民85户,211人。聚落呈块状散列。村民主姓陈,明嘉靖年间由慈溪县城东城沿分居于此,俗称双顶山陈家。自宋至清陈氏族曾出进士15人,是慈城地区的望族之一。因与双顶山西北的陈家同名,1981年第一次地名普查时改名为东陈家。
  叶家(Yèjiā)距双顶山村村委会驻地西南0.5千米。共有村民52户,180人。聚落呈块状散列。村民主姓叶,清雍正年间由慈溪县金川乡湖塘下市(余姚市二六市乡)叶家湾迁入。村原名双顶山翁家滩,后翁氏衰落,叶姓繁衍,遂名叶家。
  冯家(Féngjiā) 距双顶山村村委会驻地南0.2千米。共有村民38户,86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冯,明崇祯年间由慈城迁此定居,村以姓氏得名。因与南边洪陈村的冯家同名,1981年第一次地名普查时改名东冯家。冯氏是慈城地区名望最大的氏族,自宋至清曾出进士56人,为官者百余人,亦多商贾巨子,药业遍布各地。
  何家(Héjiā) 距双顶山村村委会驻地东0.1千米。共有村民25户,95人。聚落呈小块状散列。村民主姓何,宋末从绍兴会稽迁入。村以姓得名。
  东后江沿(Dōnghòujiāngyán) 距双顶山村村委会驻地北0.15千米。共有村民13户,30人。聚落沿江呈块状。村民主姓赵,清同治年间,堵江桥赵家因遭火灾而迁此。村后是慈江,宅沿江建造,又位于西后江沿之东,故名。
  西后江沿(Xīhòujiāngyán) 距双顶山村村委会驻地西北0.3千米。共有村民25户,51人。聚落沿江呈块状。村民主姓张,系原半浦乡张陆村张氏的分支,于明初迁此。清同治年间,堵江桥赵家遭火灾,建宅于东后江沿之西,故名。因本村后为慈江,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一都一图称后江沿。
  岑家(Cénjiā) 距双顶山村村委会驻地西南0.55千米。共有村民21户,70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岑,清乾隆年间从慈溪山北迁入,发展成村。村以姓氏得名。
  东沈家(Dōngshěnjiā) 距双顶山村村委会驻地西南0.55千米。共有村民26户,70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沈,清道光年间自慈溪沈师桥迁居于此。因与村南洪陈村的沈家同名,1981年第一次地名普查时更今名。
  杨陈村(Yángchén Cūn) 位于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3.6千米处。东临新华村,南连虹星村,西邻洪陈村,北接双顶山村。村委会驻杨陈,故名。辖杨陈、积家桥、苏梁、余家4个自然村,共有村民533户,1079人。主要由杨、陈、顾、叶、余大姓组成。民国前属慈溪县西屿乡右安仁里沈村十一都一图、安仁村十二都二图。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赭浦镇。民国三十五年(1946)属赭黄乡。民国三十六年(1947)属江屿乡十村。1950年4月属乍山乡三村。1954年10月划归余姚县。1955年称虹光农业社。1956年4月属赭山乡,称乍山高级社。1958年10月属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1月改属慈城人民公社。1960年10月划归宁波市。1961年5月属乍山公社杨陈大队。1983年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分设,公社改为乡。1984年建立村委会。20世纪90年代原苏梁行政村与杨陈行政村合并。1992年5月乍山与半浦两乡合并,属乍浦乡。2001年10月乍浦乡并入慈城镇,属慈城镇至今。现有耕地2358亩,均为水田。山林184亩。主种水稻、苗木、葡萄、毛竹、杨梅等。2016年,粮食总产350吨。主要工业企业有宁波亚宇清洁用品有限公司、乍山塑料厂、宇翔减压器厂等17家。201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585万元,其中工业产值270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32952元。通334路农村专线公交车至杨陈、积家桥自然村。辖区内有区级文物保护点后新屋、翰林第,有名胜古迹步云桥、寿母桥。
  杨陈(Yángchén) 杨陈村村委会驻地。有后新屋、河沿门口、药店门口、陈家、仁德堂等小地名。聚落呈块状。共有村民361户,707人,主姓杨、陈。村以姓氏得名。据传,杨氏祖籍河南,北宋时迁此。陈姓先于杨姓在此定居。村中翰林第是清同治四年(1865)进士杨泰亨故居。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二都二图亦称杨陈。
  积家桥(Jījiāqiáo) 距杨陈村村委会驻地东南0.65千米。共有村民53户,120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顾。据《顾氏丁簿》记载,顾姓居此已三十余世。光绪《慈溪县志》载:村前有积稼桥,因音近,当地称作积家桥、七家桥。村以桥得名。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二都二图称积稼桥。
  苏梁(Sūliáng) 距杨陈村村委会驻地西0.68千米。共有村民61户,128人。聚落呈小块状散列。村以原居苏、梁二姓而得名。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一都一图称苏梁余徐。村南傍苏梁河,有苏梁堰。今村中已无苏、梁二姓,主姓徐,居此已有二十余世。1975年因安仁浦河改道,姚家汇头村民迁此。
  余家(Yújiā) 距杨陈村村委会驻地西偏北0.7千米。共有村民58户,124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余,宋时迁此。村东桥头原有余氏第五代孙(一说第六代孙)宋嘉定七年(1214)进士余元廙所建的节孝坊。余氏原有大屋数进,毁于清咸丰年间。村以姓氏得名。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一都一图称苏梁余徐。
  王家坝村(Wángjiābà Cūn) 位于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5.2千米处。东与洪陈村交界,南濒姚江,西至三勤村,北与黄山村相邻。因村委会原驻王家坝自然村得名。20世纪80年代末,原陈郎桥行政村并入,村委会迁至陈郎桥。辖陈郎桥、竹桥头、焦家山、王家坝、张家、吴家6个自然村,共有村民432户,933人。主要由王、张、陈、何大姓组成。民国前属慈溪县西屿乡右安仁里沈村十一都一图、二图。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赭浦镇。民国三十五年(1946)属赭黄乡。民国三十六年(1947)属江屿乡十四村。1950年属黄山乡三村。1954年10月划归余姚县。1955年称东升农业合作社。1956年4月属乍山乡,称三勤高级社。1958年10月属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1月改属慈城人民公社。1960年10月划归宁波市。1961年5月属乍山公社东升大队,后改称王家坝大队。1983年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分设,公社改为乡。1984年建立村委会。20世纪80年代末,原陈郎桥行政村并入。1992年5月乍山与半浦两乡合并成立乍浦乡,属乍浦乡。2001年10月乍浦乡并入慈城镇,属慈城镇至今。现有耕地2177亩,均为水田。有山林406亩。主种水稻、苗木、茶叶、毛竹等。2016年,粮食总产1100吨。主要工业企业有宁波市江北金拓五金厂、宁波市江北跃新金属制品厂、宁波市江北区乍山熔切机具厂等7家。201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50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900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20524元。通334路农村专线公交车至王家坝自然村,沿途设有停靠站。
  陈郎桥(Chénlángqiáo) 王家坝村村委会驻地。共有村民75户,163人。聚落呈块状。由陈、郑、张、陆四姓组成。郑氏系半浦郑氏支系,最早定居于此,已历二十世。村内小河自北向南与村庄相融,河上小桥众多。光绪《慈溪县志》载:“郑郎桥,县西南一十五里(洪陈浦口),明冯维贤妻郑氏建。”村以桥得名。陈郎桥系郑郎桥之谐音演化。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一都二图称郑郎桥。
  竹桥头(Zhúqiáotóu) 距王家坝村村委会驻地北偏西0.75千米。共有村民59户,128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王、张。据考,今王氏居此已十八世,张氏于明晚期从穿山迁此。据传,村旁旧有竹桥一座,村建于桥头,故名。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一都一图亦称竹桥头。
  焦家山(Jiāojiāshān) 距王家坝村村委会驻地南1.55千米。共有村民28户,58人。聚落呈点状分布。据传,村始居焦姓,旁有山,故名焦家山。光绪《慈溪县志·山》载:“焦家山,县西南十五里,城山东,其东又有方家山、陆家山。”1993年《宁波市地名志》载:焦家山即城山,为古句章县城。城山渡原在焦家山边的谢郎闸一带,后因流水湍急,徙今城山渡口。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一都二图亦称焦家山。
  王家坝(Wángjiābà) 距王家坝村村委会驻地西南1.5千米。共有村民205户,446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王,从山西太原迁此,今已十八世。先此已另有王姓居此。因村世居王姓,又西近姚江,古有堰坝,故名。村南有勾章古县城遗址。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一都二图亦称王家坝。
  张家(Zhāngjiā) 距王家坝村村委会驻地北0.1千米。共有村民46户,102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张,为慈城本地族系。光绪《慈溪县志·选举》载:张氏自宋至清共出进士33人,是慈城地区望族之一。村以姓氏得名。
  吴家(Wújiā) 距王家坝村村委会驻地北0.3千米。共有村民19户,36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吴,元末明初迁此,村以吴姓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吴姓只剩2户。后有陈郎桥村民在原吴姓旧宅基上建房,人口略增。
  三勤村(Sānqín Cūn) 位于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6.3千米处。东临王家坝村,南濒姚江,西连河姆渡镇,北接龚冯村。村委会驻阮家。辖阮家、周家、张家埭、方家山头、网滩、城山渡、螺湾7个自然村,共有村民312户,748人。主要由周、张、方、阮、戴、胡、冯大姓组成。民国前属慈溪县西屿乡右安仁里沈村十一都二图、石台乡十六都一图。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赭浦镇。民国三十五年(1946)属赭黄乡。民国三十六年(1947)属江屿乡十四村。1950年4月属黄山乡四村。1954年10月划归余姚县,成立三勤农业社,意为勤俭建国、勤俭办社、勤俭持家。1956年4月属赭山乡,与王家坝、大山下、陈郎桥、杨家桥合并为高级社。1958年10月属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1月改属慈城人民公社。1960年10月划归宁波市。1961年5月属乍山公社,称三勤大队。1983年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分设,公社改为乡。1984年建立村委会。1992年5月乍山与半浦两乡合并,属乍浦乡。2001年10月乍浦乡并入慈城镇,属慈城镇至今。现有耕地1665亩,其中水田1558亩,旱地107亩。山林2118亩。主种水稻、苗木、茶叶、毛竹、杨梅等。2016年,粮食总产480吨。主要工业企业有宁波市江北绿茗白茶有限公司、宁波市江北诚宇锁业有限公司、宁波市江北三勤制衣厂等4家。201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77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230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23640元。通334路农村专线公交车至网滩自然村,沿途设有停靠站。村中有宁波市最大的白茶生产基地——三勤白茶源。
  阮家(Ruǎnjiā) 三勤村村委会驻地。共有村民47户,108人。聚落西沿乌石山呈带状。村民主姓阮。阮氏祖上阮华,字人杰,籍山西,东晋时贬句章,后隐居于此。村以姓得名。村后有同庆庵,建于南宋开庆年间(1259)。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一都二图称大山下。
  周家(Zhōujiā)距三勤村村委会驻地北偏东0.75千米。共有村民58户,138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周,明万历年间从慈城周家迁入,村以姓得名。慈城周氏自宋至清共出进士14人,是慈城地区的望族之一。
  张家埭(Zhāngjiādì) 距三勤村村委会驻地东偏北0.4千米。共有村民36户,81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张。张氏祖上茂六公于明晚期从穿山张浦迁此,发展成村。因村建于旧时的埭(即坝)旁,故名。后分支陈郎桥、竹桥头、石埠头等地。
  方家山头(Fāngjiāshāntóu) 距三勤村村委会驻地东偏南1千米。共有村民40户,94人。聚落中心呈块状,周围点状分布。村民主姓方。据《方氏宗谱》记载:方氏先祖山西人氏,宋朝时定居于该山之东头。方氏宗祠为慈溪出西门第一大祠堂,在慈城古县城内,曾出宋景定三年(1262)状元方山京。因村西有山,遂称方家山,村又在山之东头,故名。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一都二图亦称方家山头。
  城山渡(Chéngshāndù) 距三勤村村委会驻地南1千米。共有村民20户,47人。聚落呈点状分布。村背靠大湾山西南麓,面临姚江。村民主姓陈、黄。因村前是古渡城山渡,故名。据宋《宝庆四明志》载:“古句章县在今(慈溪)县南十五里,面江为邑,城基尚存。故老相传曰城山,旁有城山渡。”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一都二图亦称城山渡。
  网滩(Wǎngtān) 距三勤村村委会驻地西偏南1.5千米。共有村民52户,129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胡、戴、冯、林。因旧时村前为姚江浅滩,村民以捕鱼为生,常在这里晒网,故名。明成化《宁波府志》称网滩渡。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属石台乡十六都一图亦称网滩。
  螺湾(Luówān) 距三勤村村委会驻地西南1千米。共有村民59户,151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沈、姚、黄。因姚江流经村前呈弯曲状,江水形成旋涡似螺,故名。光绪《慈溪县志》记载:城山渡,县西南一十五里,旁有螺湾,有神螺居于江浒。螺光见时,天皆赤色,然必有洪水,居民以此为验。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一都二图称里外螺湾。
  国庆村(GuóqìngCūn) 位于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1.8千米处。东与勤丰村相邻,南临萧甬铁路,西接浦丰村,北与三联、妙山村接壤。村委会驻国庆花园。辖杨枝桥、下胡坑基、妙湾、枫湾、彭山、何家、上胡坑基、马路湾、樟树下、张家10个自然村,国庆花园1个居住区。共有村民448户,980人。主要由胡、朱、黄、潘大姓组成。民国前属慈溪县西屿乡右石刺里、右上午里九都二图、十都二图。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云湖镇。民国三十五年(1946)属赭黄乡。民国三十六年(1947)属云湖乡。1949年12月废除保甲制,建立村委会。1951年8月属妙山乡。1954年10月划归余姚县。1956年分别成立建设、建丰、建强等9个低级社。1957年国庆节期间,由低级社并为高级社,称国庆高级社。1958年10月属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1月改属慈城人民公社,为妙山管理区国庆核算单位。1960年10月划归宁波市。1961年5月属妙山公社,称国庆大队。1983年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分设,公社改为乡。1984年建立村委会。1992年5月乡镇合并后,属慈城镇。2003年因金田集团开发建设,马路湾、樟树下、张家3个自然村整体拆迁。2006年何家自然村整体拆迁。2008年彭山、上胡坑基2个自然村整体拆迁。2012年枫湾自然村整体拆迁。现有耕地350亩,其中水田330亩,旱地20亩。山林788亩。主种水稻、苗木、茶叶、毛竹、杨梅等。2016年,粮食总产30吨。主要工业企业有宁波安旺特种紧固件有限公司、宁波繁宇工程基础建设有限公司、宁波江北鑫源垫子厂、宁波江北牛牛机械有限公司、宁波江北万顺包装品厂、宁波亚泰基础工程有限公司、宁波金宝投资有限公司等。201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28亿元,其中工业产值8000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27203元。通336、337路公交车,沿途设有停靠站。辖区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朱贵祠、彭山塔,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忠墓,区级文物保护点坦园、朱贵祠凉亭。
  国庆花园(GuóqìngHuāyuán) 国庆村村委会驻地,妙湾自然村地段。成立于2007年,属宝峰社区。居民委驻地宁慈西路1488号。管辖国庆花园内13幢5层居民。小区共分两期,第一期竣工于2009年5月,第二期竣工于2013年12月。因位于国庆村区域,居民以国庆村民拆迁安置户为主,属新农村花园式建筑,故名。共有居民221户,458人。
  杨枝桥(Yángzhīqiáo) 距国庆村村委会驻地西2千米。共有村民75户,167人。聚落呈块状。村民姓氏较杂。彭山浦上原有用杨树(现已改成水泥桥)所造之桥,故称杨枝桥。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都二图亦称杨枝桥。
  下胡坑基(Xiàhúkēngjī) 距国庆村村委会驻地西南0.8千米。共有村民101户,232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胡,由上胡坑基分居而来。胡姓祖先填平一个大土坑,建房于土坑之上,故名胡坑基。后来胡姓分支至下横河以南建村,故称下胡坑基。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都二图称胡坑桥。桥,慈城地区古时方言音似“基”。
  妙湾(Miàowān) 距国庆村村委会驻地北0.6千米。共有村民51户,123人。聚落在山南麓呈块状。村民主姓王,慈城本地族系分居于此。因村建在原郑山庙转弯处,俗称庙弯,后因音近而改妙湾,沿用至今。光绪《慈溪县志·湾》中称妙湾。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都二图亦称妙湾。村中有古建筑群坦园,已列入区级文物保护点。
  浦丰村(Pǔfēng Cūn) 位于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西3.4千米处。东临彭山塔,南濒慈江,西靠王子浦河与民丰村为邻,北与三联村交界。村委会驻冯家。因村处在王子浦东,与当时民丰村成系列地名,寓盼丰收之意,故名。辖冯家、俞家、赵家、滕家、大屋、杨家(2013年已拆迁)、周家(2013年已拆迁)、许家(2014年已拆迁)8个自然村,共有村民185户,429人。主要由冯、俞、许、杨、赵、滕等姓氏组成。民国前属慈溪县西屿乡石刺里、右上午里十都二图。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云湖镇。民国三十五年(1946)属赭黄乡。民国三十六年(1947)属云湖乡。1949年12月废除保甲制,建立村委会。1951年8月属妙山乡。1954年10月划归余姚县。1956年建立浦丰、星跃、明星三个低级社。1957年合并为浦丰大队。1958年10月属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1月改属慈城人民公社。1960年10月划归宁波市。1961年5月属妙山人民公社。1983年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分设,公社改为乡。1984年建立村委会。1992年5月乡镇合并后,属慈城镇至今。2013年下杨家、周家2个自然村整体拆迁。2014年因高新园区筑路许家自然村整体拆迁。现有耕地1159亩,其中水田1070亩,旱地89亩。主种水稻、蔬菜等。2016年,粮食总产345吨。主要工业企业有宁波市江北区粮机砂轮厂、宁波市江北区慈浦滤芯厂等3家。201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347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114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19607元。
  冯家(Féngjiā) 浦丰村村委会驻地。共有村民55户,118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冯,为慈城本地族系。村以姓命名。村内原有十间楼房(1900年毁于大火),故亦称十间楼冯家。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都二图称十间楼。
  俞家(Yújiā) 距浦丰村村委会驻地东偏南0.1千米。共有村民36户,85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俞,始祖是木工,明嘉靖年间从镇海北迁此。村以姓命名。因村旁有小石桥,亦称小石基俞家。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都二图称小石桥。
  赵家(Zhàojiā) 距浦丰村村委会驻地南偏西0.5千米。共有村民35户,86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赵、滕、华。赵姓为慈城本地族系,为该村始居,故村以此名。因赵、滕、华各自分隔聚居,故又称滕华赵。赵氏族是慈城地区望族之一,自宋至清共出进士11人。明嘉靖年间曾出工部尚书赵文华。
  滕家(Téngjiā) 距浦丰村村委会驻地南0.25千米。共有村民23户,55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滕,宋时从山东迁此。村以姓氏名。因西靠近赵、华二姓村庄,故有滕华赵之称。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都二图称滕华漕。
  大屋(Dàwū) 距浦丰村村委会驻地西南0.5千米。共有村民36户,85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赵,为慈城本地族系,由赵家分迁来此,建有大屋三进(后毁于火),以后繁衍成村,村以大屋命名。
  向上村(XiàngshàngCūn) 位于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偏北4.5千米处。东临三联村,南连民丰村,西邻余姚市云山前村,北接五星村。村委会驻郭塘桥。因村原由向徐和上刘两个大队合并组成,取其首字命名。辖郭塘桥、裘谢、向家、上刘、皇桥郑家、翁家、朱家、徐家、张家9个自然村,共有村民207户,399人。主要由向、刘、谢、朱、张、翁大姓组成。民国前属慈溪县金川乡云山里二十五都三图、五图。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云湖镇。民国三十五年(1946)属赭黄乡。民国三十六年(1947)属云湖乡,称皇桥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盆山村。1951年8月属妙山乡。1954年10月划归余姚县。1956年成立胜利、郭丰、明星3个低级社。1958年10月属东风人民公社,3个低级社合并为皇桥高级社。1959年1月属慈城人民公社,为妙山管理区,妙山核算单位。1960年10月划归宁波市。1961年5月属妙山乡,分成向徐、上刘2个大队。1966年合并改称向上大队。1983年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分设,公社改为乡。1984年建立村委会。1992年5月乡镇合并后,属慈城镇至今。2007年9月张家自然村整体拆迁。2010年9月翁家、朱家、徐家3个自然村整体拆迁。现有耕地772亩,其中水田765亩,旱地7亩。山林238亩。主种水稻、苗木、茶叶、毛竹、杨梅等。2016年,粮食总产533吨。主要工业企业有宁波市江北区金汤种材料厂、宁波市江北向上线厂、宁波市江北向上飞鹰机械配件厂、宁波市江北远峰机械设备厂、宁波市江北顺吉米业有限公司、宁波市江北万成涂料有限公司、宁波市江北米业有限公司、宁波市江北向上铜阀门配件厂等8家。201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50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2100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23812元。通337路公交车,沿途设有停靠站。辖区内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王桥、郭塘桥,均为宋代古桥。
  郭塘桥(Guōtángqiáo) 向上村村委会驻地。共有村民10户,25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向、袁。“文化大革命”时原为知青住房,后转给本地村民居住。村以郭塘桥得名。桥东原有郭塘桥凉亭,“文化大革命”中期拆建造村大会堂,凉亭旧址改办农机厂。村落中原有向上小学,1994年学校撤并后转为厂房,该村现以向上村新建工业区为主。郭塘桥,始建于宋代,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裘谢(Qiúxiè) 距向上村村委会驻地西北0.2千米。共有村民18户,55人。聚落沿河呈带状。原世居裘、谢二姓,故名。现裘、谢外迁,主姓为邬,1960年从皇桥郑家迁入。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二十五都三图亦称裘谢。
  向家(Xiàngjiā) 距向上村村委会驻地东北0.3千米。共有村民51户,103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向,由慈城向家分迁于此。过去村稻谷箩上有“河南”字号,推测先祖从河南迁来。村以姓氏命名。据光绪《慈溪县志·选举》载,向氏自宋至清曾出进士5人。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二十五都三图亦称向家。
  上刘(Shàngliú) 距向上村村委会驻地西北0.5千米。共有村民73户,80人。聚落沿河呈带状。村民主姓刘,为慈城本地分支,宋时迁此。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二十五都三图称西刘。为与五星村的石道地刘家区别,俗称下刘。1958年公社化时改为上刘,意为力争上游。
  皇桥郑家(Huángqiáo Zhèngjiā) 皇桥,光绪《慈溪县志》作王桥,距向上村村委会驻地东偏北0.4千米。共有村民55户,136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郑。郑家原址在苏家畈,为补偿1958年修建英雄水库时云湖乡农民的土地,原郑家20余户住户于1977年搬迁至皇桥定居,名皇桥郑家。光绪《慈溪县志》载,原村落名“拔桥房”,属西屿乡右石刺里飞凫村九都三图,坐落于王桥脚东,有庵、凉亭。王桥亦称廿板皇桥,因桥面由二十块桥板筑成,故名。又传说康王曾过此桥,为阻金兵追击,当地村民把桥板转折(方言叫捻)过来,拔桥相助,故俗称捻板皇桥,村落取名拔桥房,俗名黄泥弄。旧时,此处为交通要道,通慈溪县城,有市集、当店等,故原桥西的歇脚凉亭很大。2007年12月,11户青田移民至此定居。皇桥,始建于宋代,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联村(Sānlián Cūn) 位于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偏北3.4千米处。东临妙金公路,南与浦丰村相接,西至中心河,北接妙山村地界。村委会驻卢家。1966年由当时妙山人民公社妙杨、黄家、卢汪3个大队合并而成,故名。辖卢家、双门头、黄家、杨家、小书房沈家、冯家庄、汪家、方家、妙山桥、智山房(2005年已拆迁)10个自然村,三联新村1个居住区。共有村民428户,1173人。主要由卢、黄、杨、沈、冯、汪大姓组成。民国前属慈溪县西屿乡右石刺里飞凫村九都三图。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云湖镇。民国三十五年(1946)属赭黄乡。民国三十六年(1947)属云湖乡。1951年8月属妙山乡。1954年10月划归余姚县。1956年4月分别成立黎明、联盟、黄一三个低级社。1957年合并为皇桥高级社。1958年10月属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1月改属慈城人民公社,为妙山管理区皇桥核算单位。1960年10月划归宁波市。1961年5月属妙山公社,分设妙杨、黄家和卢汪三个大队。1966年3月三个大队合并,称三联大队。1983年建立三联村委会。1992年5月乡镇合并后,属慈城镇至今。2005年,因建造杭州湾跨海大桥南连接线,智山房自然村整体拆迁,村民安置在三联新村。现有耕地1330亩,其中水田1218亩,旱地112亩。山林169亩。主种水稻、苗木、茶叶、毛竹等。2016年,粮食总产405吨。主要工业企业有杨圣红木工艺品厂、妙山机械五金塑料厂、道格磁性材料厂等17家。201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3055万元,其中工业产值2205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20962元。通336、337路公交车,设有停靠站。
  卢家(Lújiā) 三联村村委会驻地。共有村民110户,256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卢,从余姚迁此,村以姓氏命名。明天启《慈溪县志》已载有卢家,距今已近四百年。清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九都三图亦称卢家。
  双门头(Shuāngméntóu) 距三联村村委会驻地东偏南0.5千米。共有村民72户,179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沈,是原慈溪县的望族。旧时,村由南向北进出口各有一座大门,故名双门头。村内原有古建筑高大连片,今尚存部分。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九都三图称双门头沈。1958年公社化时将双门拆除,其中一个门头的遗址尚存。光绪《慈溪县志·选举》载:沈氏自南宋淳祐十年(1250)出进士沈发,至清雍正元年(1723)进士沈文豪,共出过12名进士。
  黄家(Huángjiā) 距三联村村委会驻地西偏南0.6千米。共有村民47户,131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黄,从慈溪田央黄迁此。村以姓氏得名。明天启《慈溪县志》已载有黄家,至今有五百多年历史。清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九都三图亦称黄家。
  杨家(Yángjiā)距三联村村委会驻地东南0.2千米。共有村民46户,137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杨、方、林。村以始居杨姓得名。又因村落沿小河而建,河上建有小桥,桥面可拔除,亦称拔桥巷杨家。原有杨家大屋,四面围墙高筑,占地上千平方米,今仅存基址。光绪《慈溪县志·选举》载,杨氏自宋至清共出过进士10人,是原慈溪县的望族。
  小书房沈家(Xiǎoshūfáng Shěnjiā) 距三联村村委会驻地西偏南0.35千米处。共有村民30户,179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以沈姓为主,约在150年以前,由妙山村坊沿分支迁此。因村中建有沈氏小书房,故名。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九都三图称小书房。
  冯家庄(Féngjiāzhuāng) 距三联村村委会驻地西南0.5千米。共有村民45户,118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冯、沈。据传,冯氏由慈城冯家分迁此地,与八字桥冯家、庄桥冯家、乍山冯家都是同族。村内尚有由坊沿沈家迁来的小书房沈家。村以主姓冯得名。明天启《慈溪县志》载有冯家庄。清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九都三图亦称冯家庄。
  汪家(Wāngjiā) 距三联村村委会驻地北0.5千米。共有村民29户,67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汪、陈。据传,汪姓先祖从余姚罗江汪家迁来。后有陈姓从云湖金夹岙来此做长工后定居,已有二百多年。村以始居汪姓得名。明天启《慈溪县志》载有汪家。清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九都三图亦称汪家。
  方家(Fāngjiā) 距三联村村委会驻地南0.3千米。共有村民16户,36人。聚落呈块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已有方姓,村名方家。后又有林姓、王姓迁入,故亦称方林王家。方家人后搬迁至上海,村名沿用至今。
  妙山桥(Miàoshānqiáo) 距三联村村委会驻地东1千米。共有村民9户,25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陆、杨。百年前已有陆、杨人家。旧时,山下有扶湖庙、妙山庙,二庙西北有座古石桥,县志称扶湖庙桥,俗呼庙山桥。1938年,村设邮政代办所,为与当时本县三北(慈溪北、余姚北、镇海北)的庙山区别,邮戳改用“妙山”,故名妙山桥。扶湖庙于1971年拆建成妙山小学,后成妙山公社驻地。妙山庙于1965年改办为妙山供销社,1979年拆建为妙山灯具厂。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九都三图称庙山桥。
  三联新村(Sānlián Xīncūn) 距三联村村委会驻地南0.65千米。共有村民24户,45人。村民主姓沈。2005年建沈海高速时,智山房自然村整体拆迁。后在黄家自然村南的田畈中建造安置房,故名。
  妙山村(Miàoshān Cūn) 位于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北偏西3.4千米处。东临勤丰村,南连国庆村,西接三联村,北靠五湖、八字村。村委会驻西桥头,以妙山桥得名。辖西桥头、东山下、孙家、坊沿、珠春岙、楼家沿6个自然村,共有村民462户,1069人。主要由孙、朱、楼、王、沈、任大姓组成。民国前属慈溪县西屿乡右石刺里飞凫村九都二图、三图。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云湖镇。民国三十五年(1946)属赭黄乡。民国三十六年(1947)属云湖乡。1949年妙山桥、双门头、杨家桥划入,合称妙山村。1950年成立童山、上孙、新农、珠丰4个低级社。1951年8月属妙山乡。1954年10月划归余姚县。1956年并为高级社。1958年10月属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1月改属慈城人民公社。1960年10月划归宁波市,为妙山生产核算单位。1961年5月属妙山人民公社,称妙山大队。1983年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分设,公社改为乡。1984年建立村委会。1992年5月乡镇合并后,属慈城镇至今。现有耕地1521亩,其中水田1401亩,旱地120亩。山林2146亩。主种水稻、苗木、茶叶、毛竹、杨梅等。2016年,粮食总产539.5吨。主要工业企业有精鹰剃须刀用品厂、老大房食品厂、妙达刀具厂等16家。201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493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120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23256元。通336路农村专线公交车,沿途设有停靠站。辖区内有市级文物保护点陈文谟墓。
  西桥头(Xīqiáotóu) 妙山村村委会驻地。共有村民151户,334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王,一支属慈城本地王氏族系,从上宅东山下迁此;另一支由山西太原迁来。村有石桥,横跨彭山浦河(今称东大河)上,原称西桥,居妙山桥之北,又村位于西桥两头,故名。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九都三图亦称西桥头。
  东山下(Dōngshānxià) 距妙山村村委会驻地东北1千米。共有村民43户,93人。聚落呈块状。村民原有沈、何、闻、任、缪、王姓。沈姓由坊沿沈家分迁而来,今无后人。其余各姓从蒿桥、慈溪、温州、余姚等地迁来。地处坊沿沈家之上首,当地俗称上宅。又因房屋建造在东边山脚下,故名。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九都二图亦称东山下。
  孙家(Sūnjiā) 距妙山村村委会驻地北偏东0.4千米。共有村民42户,97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孙,为当地族系分迁于此。村以姓氏得名。又因旧时村西南通彭山浦之小河畔共装有七部牛车盘(旧时灌溉农田之用),为与坊沿沈家区别,亦称七部车头孙家。光绪《慈溪县志·旧迹居址》载:“沈御史第,县西(北)五里,七步车头,云南道监察御史沈赉所居。”孙家,原属沈家,后转给孙家。沈赉,明弘治九年(1496)进士。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九都二图称七部车头。
  坊沿(Fāngyán) 距妙山村村委会驻地北偏东0.6千米。共有村民72户,185人。聚落呈块状。村中沈姓为明代沈御史后裔。本乡岭下,上宅、北山下诸沈姓均从此分出。另有罗姓,由余姚罗江迁来。宅前有牌坊,县志载为坊前,因“前”与“沿”音近,演化为坊沿。坊两边有独角石兽一对,今还存农户家中。村中有贡元门,清乾隆间造,太平天国运动时毁。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九都二图称坊前。
  珠春岙(Zhūchūn’ào) 距妙山村村委会驻地东北1.7千米。共有村民92户,223人。村沿山岙西麓呈块状。村民原主姓任、史。光绪《慈溪县志》载:东山,县西五里,其地旧名朱村,宋、元时梅花最盛,粲粲夹径路。现村中已无朱姓。任姓由余姚罗江入赘。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九都二图称朱村岙。1993年《宁波市地名志》更名为珠春岙。
  楼家沿(Lóujiāyán)距妙山村村委会驻地北偏东1千米。共有村民62户,137人。聚落呈块状。世居楼姓,故名。一说地形如蟾,有楼姓世居,故名楼家蟾;一说名楼家堰,因村旁浣头漕有闸,俗称堰洞,“蟾”“堰”“沿”当地音近,且“沿”字易写,故名楼家沿。明天启《慈溪县志》称楼家前。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九都二图称楼家堰。
  五湖村(Wǔhú Cūn) 位于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北5千米处。东与毛岙村隔山为邻,南与妙山村接壤,西接八字村,北靠山,与五联村相连。村委会驻湖头,因村中的五婆湖水库得名。辖湖头、里夹岙、楼家、丁家、上南岙、下南岙、岭下、北山下、浮上桥9个自然村,共有村民665户,1682人。主要由丁、陈、钱、朱、楼、沈、叶、罗大姓组成。民国前属慈溪县西屿乡右刺里飞凫村九都一图、二图。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云湖镇。民国三十五年(1936)属赭黄乡。民国三十六年(1947)属云湖乡。1949年12月废除保甲制,建立村委会。1951年8月属妙山乡。1954年10月划归余姚县。1958年10月属余姚县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1月改属慈城人民公社。1960年10月划归宁波市。1961年5月属妙山人民公社,称五湖大队。1983年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分设,公社改为乡。1984年建立村委会。1992年5月乡镇合并后,属慈城镇至今。现有耕地1630亩,其中水田1566亩,旱地164亩。山林4489亩。主种水稻、苗木、茶叶、毛竹、杨梅等。2016年,粮食总产200吨。主要工业企业有宁波市文华塑业有限公司、宁波市江北杰发磁业有限公司、欣启锯板厂等7家。201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962万元,其中工业产值200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16125元。通336-3路农村专线公交车至水楼自然村,沿途设有停靠站。
  湖头(Hútóu) 五湖村村委会驻地。共有村民82户,202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钱。因村在五婆湖口,故名。又与钱家相连,俗称湖头钱家。钱家属慈城城区钱氏族系。村东北原有姥婆湖,1953年改建为五婆湖水库,简称五湖。明天启《慈溪县志》称湖头。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九都二图分称湖头、钱家。
  里夹岙(Lǐjiā’ào) 距五湖村村委会驻地北1.5千米。共有村民104户,273人。村坐落于山岙中,呈块状。村名主姓朱,先祖兄弟二人来此烧窑,建房定居。旧时村民谷箩上有“沛国”字号。因村南北均为大山,称夹岙。原有里夹岙、外夹岙两个村庄,外夹岙已废。村口有稠木庙,已有140多年历史。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九都一图称里郭岙。
  楼家(Lóujiā) 距五湖村村委会驻地东偏北1.5千米。共有村民76户,189人。村沿山谷呈长条块状。村民主姓楼、水,故村原名水楼。早期有倪姓,与丁姓合称丁倪。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九都二图称丁倪。村中原有云居庵,遗址尚存。
  丁家(Dīngjiā) 距五湖村村委会驻地东偏北1.5千米。共有村民80户,188人。村沿山谷呈长条块状。村民主姓丁。《慈溪县志》载为丁倪。因村中无倪姓,故以丁姓得名。
  上南岙(Shàngnán’ào) 距五湖村村委会驻地南1.2千米。共有村民72户,169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陈。因村建于山岙,与北山下对应,故称南岙;又村在山岙上部,故名上南岙。明天启《慈溪县志》称上下南岙。村中原有崇福寺,于1967年建学校时拆除。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九都二图称上下南岙。
  下南岙(Xiànán’ào) 距五湖村村委会驻地南1千米。共有村民52户,145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叶。因村建于山岙,与北山下对应,称南岙;又村在山岙口(山岙下部),故名下南岙。天启《慈溪县志》称上下南岙。
  岭下(Lǐngxià) 距五湖村村委会驻地南偏西1.3千米。共有村民26户,65人。村沿山西麓呈块状。村民主姓沈。光绪《慈溪县志·旧迹居址》载,沈氏明正德九年(1514)曾出进士沈教,官至副都御史,其宅在孔家岭后岭下,故名。今沈氏为其后裔。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九都二图亦称岭下。
  北山下(Běishānxià) 距五湖村村委会驻地西0.5千米。共有村民83户,210人。村沿山南麓呈块状。村民主姓沈,系明弘治九年(1496)进士、御史沈赉后裔,由妙山七步车头迁来。因村建于北山下得名。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九都二图亦称北山下。
  浮上桥(Fúshàngqiáo) 距五湖村村委会驻地西1.5千米。共有村民90户,241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冯、罗。冯姓于太平天国时迁来,罗姓从坊沿罗家迁来。村中有浮上桥,村以桥得名。桥边原有亭,名友善亭,清杨陈翰林杨泰享题。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九都二图亦称浮上桥。
  八字村(Bāzì Cūn) 位于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4.8千米处。东临五湖村,南接妙山村,西邻五星村,北连南联村。村委会驻叶家,因村内中心河上有两座相邻的桥,呈八字形,故称八字桥,村因此得名。辖叶家、上皇桥、桥上、桥下、石神桥、季岙、郭塘岙、韩家、傅家9个自然村,共有村民345户,839人。主要由韩、付、叶、桂、冯、朱、袁、陈大姓组成。民国前属慈溪县金川乡云山里二十五都三图。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云湖镇。民国三十五年(1946)属赭黄乡。民国三十六年(1947)属云湖乡。1951年8月属妙山乡。1954年10月划归余姚县。1955年分别成立八一、新丰、新光三个低级社。1956年4月云湖并入妙山乡,三个低级社合并为八字高级社。1958年10月属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1月属慈城人民公社。1960年10月划归宁波市,为妙山管理区八字核算单位。1961年5月属妙山公社,称八字桥大队。1983年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分设,公社改为乡。1984年建立八字村委会。1992年5月乡镇合并后,属慈城镇至今。现有耕地1014亩,其中水田864亩,旱地150亩。山林2672亩。主种水稻、苗木、茶叶、毛竹、杨梅等。2016年,粮食总产370吨。主要工业企业有宁波江北荣和晓金属制品厂、宁波江北慈城红梅砖瓦厂、宁波江北通海通用零部件加工厂3家。201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016万元,其中工业产值750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18222元。通336路农村专线公交车至八字村,沿途设有停靠站。辖区内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郭塘岙汉代古窑遗址、八字桥遗址,有市级文物保护点季岙遗址、鸡步山遗址,还有新发现的距今约7000年的付家山遗址。
  叶家(Yèjiā) 八字村村委会驻地。共有村民10户,30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叶,从慈溪狮子桥迁来,至今已历八代。村以姓氏得名。
  上皇桥(Shànghuángqiáo) 距八字村村委会驻地南偏东0.5千米。共有村民24户,65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陈、冯。陈姓较早时从慈溪三北掌起桥迁来,后有冯氏从本地石神桥析分于此定居。因村在王子浦上游,上皇桥西北侧,故以桥得名。
  桥上(Qiáoshàng) 距八字村村委会驻地西0.2千米。共有村民25户,121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桂、鲍。桂姓属慈城桂氏族系,始迁自北宋。据光绪《慈溪县志·选举》记载:自宋政和八年(1118)出进士桂舟,至清道光九年(1829)出进士桂文耀,桂氏族共出进士15名,是慈城地区的望族之一。鲍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从黄岩迁入。桥头有百年古樟。因村位于八字桥上首,故名。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二十五都三图称八字桥。八字桥遗址在此。
  桥下(Qiáoxià) 距八字村村委会驻地西南0.3千米。共有村民44户,77人。聚落呈块状。桂姓始居,后又有范姓迁此,已历四代以上。因村位于八字桥下首,故名。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二十五都三图称八字桥。
  石神桥(Shíshénqiáo) 距八字村村委会驻地北0.5千米。共有村民85户,134人。聚落沿山东南麓呈块状。村民主姓冯。据《冯氏家谱》载:“冯氏自汉朝散大夫忠贞公肇迁以来,迄今一千六百年,发祥之盛,甲于通邑。凡我族属,统日金川,以公肇迁持居于邑之金川乡也。”村以桥得名。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二十五都三图称石人桥。因音近,今易名石神桥。光绪《慈溪县志·桥梁》中记载:石人桥,县西北一十五里,王子浦八字桥东北,桥西南有一翁仲(石人),兀立道旁,故名。石刻“古隆兴桥”,明弘治十三年(1500)建,清乾隆、光绪年间修。
  季岙(Jì’ào) 距八字村村委会驻地北1.5千米。共有村民64户,161人。聚落在山岙南麓呈块状。村民主姓朱。据传,该村原濒海,是舟船寄泊之地,又因地处海边山岙,故名寄岙。因音近,年久演化为季岙。村南原有季岙庙,1953年建校舍时拆除。20世纪60年代兴建水利时,在该村地段曾挖出粗大桅杆。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二十五都三图亦称季岙。
  郭塘岙(Guōtáng’ào) 距八字村村委会驻地西偏北2千米。共有村民25户,54人。聚落沿
  山麓东南呈块状。有小地名李家。村民主姓袁、李。袁氏始迁自明朝,为慈城袁氏族系。李氏外迁,今仅存2户。传说,该岙古时为海湾,村民以捕鱼为生,经常发生海难,家属在此哭祭,俗称哭塘岙。光绪《慈溪县志·岙·桥》载:谷塘岙,因其山谷深奥若堂,故名,亦称郭塘岙。谷塘桥,一作郭塘桥。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二十五都三图称里外郭塘岙。村北200米处有郭塘岙遗址。
  韩家(Hánjiā) 距八字村村委会驻地西偏北1.8千米。共有村民23户,61人。聚落沿山呈块状。村民主姓韩,是慈城韩氏族系,自宋至清曾出进士6人。村以姓氏名。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二十五都三图称里外郭塘岙。
  傅家(Fùjiā) 距八字村村委会驻地东北0.6千米。共有村民45户,136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傅,从八字桥自然村迁来,已历五代之久。村以姓氏得名。
  五星村(Wǔxīng Cūn) 位于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6千米处。东与八字村、妙山村为邻,南与向上村相接,西与余姚市三七市镇陆家岙自然村隔山相连,北靠山,与余姚市三七市镇相岙村以山为界。村委会驻阮夹岙。辖阮夹岙、谢家、盆山、溪塘头、石道地、蒋家畔、田畈7个自然村,共有村民540户,1039人。主要由孙、谢、范、蒋、董、刘、周七大姓组成。孙氏为唐朝都扈驾孙惟最族系。近代又出副军级军人干部夏炎,原名孙、东根,出生于盆山。刘氏是南宋礼部郎中刘扬祖后裔。民国前属慈溪县金川乡云山里二十五都三图、五图(谢家列入西屿乡)。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云湖镇。民国三十五年(1946)属赭黄乡。民国三十六年(1947)属云湖乡。1949年12月废除保甲制,建立村委会,名盆山村。1951年8月属妙山乡。1954年10月划归余姚县。1955年分设鼎新、同心、中心、红旗、联丰五个低级合作社,1957年合并称五星高级社。1958年10月属余姚县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1月改属慈城人民公社。1960年10月划归宁波市。1961年5月属妙山人民公社,称五星大队。1983年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分设,公社改为乡。1984年建立村委会。1992年5月乡镇合并后,属慈城镇至今。现有耕地1877亩,其中水田1786亩,旱地91亩。山林2638亩。主种水稻、苗木、茶叶、毛竹、杨梅等。2016年,粮食总产800吨。主要工业企业有宁波江北迅丰机械有限公司、宁波市江北慈城顺兴磁性材料厂、宁波乐华仕管业有限公司、宁波江北斗元液压有限公司等4家。201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166万元,其中工业产值800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20847元。辖区内有市级文物保护点五星遗址、新四军根据地之一的泗洲佛堂、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五星绿野农庄。北山中有天井潭,光绪《慈溪县志》载:县西北二十五里,茅山,宋刘扬祖隐居之地,有潭天成,名天井,扬祖汲处也。蜥蜴时出旱暵,祷之辄雨,人皆谓其精忠所致。俗名其山曰茅尖山。潭圆径六尺许,迤东北曰中潭,又有下潭。通336-1路农村线公交车至五星村委会驻地阮夹岙自然村,沿途设有停靠站。
  阮夹岙
  (Ruǎnjiā’ào)
  五星村村委会驻地。共有村民41户,87人。聚落紧靠山麓呈块状。现村中无阮姓,以董姓为主。余姚相岙董家称此村为隔山董家。因村建在山岙前得名。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二十五都三图称阮家岙。今村西北侧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绿野山庄。
  谢家(Xièjiā) 距五星村村委会驻地东南2千米。共有村民50户,105人。聚落呈块状。村世居谢姓,故名。光绪《慈溪县志·乡里》西屿乡九都二图亦称谢家。
  盆山(Pénshān) 距五星村村委会驻地东南1千米。共有村民158户,347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孙,从发现的墓碑查悉:孙姓始祖孙行仁宋末自山东逃难至此,繁衍成村。村原名文山。光绪《慈溪县志·舆地·山》载:“文山,县西北一十五里,山如覆篑,小而圆。”因山东麓早期有文照庙(明天启二年重建,清道光三年修,1956年拆除),山如是名,文山村以山得名。因“文”与“坟”音近,不吉利,又村落四周高,发大水时,如盆子盛水,迟迟始退,故更名为盆山。孙氏是大姓,数百人聚居,分为和二房、九三房、毛孙房、西明堂、四份队等分支。村中原有氏族宗祠老祠堂、新祠堂,高大雄伟,用材特别粗大,1968年拆建为生产队仓库和大会堂。光绪《慈溪县志·选举》记载:孙氏自宋至清共出过20名进士,其中宋代13名,明代6名,清代1名,是慈城地区的望族之一。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二十五都三图称文山。
  溪塘头(Xītángtóu) 距五星村村委会驻地南偏东0.25千米。共有村民34户,82人。聚落呈点状。村民主姓范。因村前有一条溪,溪北筑塘建屋成村,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二十五都三图称溪塘,为使名称顺,在溪塘后面加头。在阮家岙村东有范君庙,光绪《慈溪县志·寺庙》载:祀宋参知政事范仲淹。
  石道地(Shídàodì) 距五星村村委会驻地南偏西0.5千米。共有村民69户,147人。聚落在山东南麓呈块状。村民主姓刘,为宋刘扬祖后裔。祠堂建于村中山坡处,祠堂前有块晒场,当地人称晒场为道地,面积达数百平方米,全用石板铺成,故称石道地。光绪《慈溪县志·选举》载:刘氏自宋至清共出过28名进士,是慈城地区的望族之一。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二十五都五图亦称石道地。
  蒋家畔(Jiǎngjiāpàn) 距五星村村委会驻地东南1千米。共有村民60户,143人。聚落呈块状。世居蒋姓,从奉化迁来,至今已历五代。村以姓氏命名。
  田畈(Tiánfàn) 距五星村村委会驻地南0.3千米。共有村民58户,128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周、阮,以周姓为主。周姓为慈城城区周氏族系。因村建在填起的田畈上,故名。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二十五都三图称田畈周。
  金沙村(Jīnshā Cūn) 位于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北7.5千米处。东临镇海区,南连五联村,西接公有村,北靠慈溪市。1987年列为革命根据地村。村委会驻下庙,以金沙岙得名。辖下庙、王家园、大岙、杨家门头、秧田塍、路登陈家、上新屋、下新屋、后新屋、溪坑沿、山下、南货店、后溪头13个自然村,共有村民671户,1900人。主要由陈、朱、曹、王、叶大姓组成。是沿海地区最早的人类居住地。民国前属慈溪县西屿乡石刺里飞凫村九都内四图、外四图。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云湖镇。民国三十五年(1946)属赭黄乡。民国三十六年(1947)分设后属云湖乡。1949年12月废除保甲制,建立村委会,分设八村、九村。1954年10月划归余姚县。1956年4月属妙山乡,由4个低级社合并称金沙高级社。1958年10月公社化时,属东风人民公社,称金沙大队。1959年1月属慈城人民公社。1960年10月划归宁波市。1961年5月隶云湖乡。1983年建立金沙村委会。1992年5月乡镇合并后,属慈城镇至今。现有耕地913亩,其中水田754亩,旱地159亩。山林5913亩。主种水稻、苗木、茶叶、毛竹、杨梅等。2016年,粮食总产181.5吨。主要工业企业有宁波市江北慈城精艺塑料厂、宁波市统达金属制品厂、宁波市江北宇艺玩具厂等7家。201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3723.5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80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21217元。通336路农村专线公交车至金沙村,沿途设有停靠站。辖区内有区级文物保护点陈家祠堂、叶家大屋、关岳庙、陈家20号民居、槽碾、叶朴斋墓、溪坑沿民宅、曹氏民宅,有金沙岙抗日战争烈士纪念地,有桃花岭、石柱岭、夹岙岭等古岭栈道,已开辟为旅游登山步道。
  下庙(Xiàmiào) 金沙村村委会驻地。共有村民44户,100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陈,是慈城地区的大族,自宋嘉定十七年(1224)进士陈范至清共出进士15人。当地下庙有四柱相称,一柱称路登陈;二柱称路下陈;三柱陈、王并一柱,包括大岙朱姓、山下朱姓、下庙朱姓、杨家门头、陈姓、陆姓;四柱曹姓、王姓并一柱。庙成为出资姓氏宗庙。金沙村上有庙、下有庙,该自然村位于下庙,故名。光绪《慈溪县志》中此庙称钱王庙。
  王家园(Wángjiāyuán) 距金沙村村委会驻地东北0.85千米。共有村民20户,52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王,是慈城地区早期出现的姓氏,自宋端拱二年(989)出进士王慈,至清共出进士36人,成为慈城地区的望族。为官者多迁入城内居住。因是王姓人家滋生的园地,故名。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二十九都内四图亦称王家园。
  大岙(Dà’ào) 距金沙村村委会驻地东0.15千米。共有村民55户,112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朱。居住在岙底的称大岙朱家,居住在东南山下的称山下朱家。两朱同姓不同族。据传,大岙朱家先祖系元蒙古族人,定居于此已有六七百年,逐渐形成村落。因村落建在大山岙中,故名。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二十九都外四图称金沙岙。
  杨家门头(Yángjiāméntóu) 距金沙村村委会驻地西偏南0.2千米。共有村民54户,162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陆。据传,先有杨姓居住,逐渐成村,故名。后杨姓外迁,主姓陆,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九都外四图称杨家门头陆。今含关帝庙、陈家祠堂、新家桥。
  秧田塍(Yāngtiánchéng) 距金沙村村委会驻地东北0.8千米。共有村民13户,35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蔡,民国时期,有一户蔡姓从山上搬此居住,逐渐形成自然村。因村建在原秧田小路旁,故名。
  路登陈家(Lùdēngchénjiā) 距金沙村村委会驻地东偏北0.3千米。共有村民80户,230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陈。相传,陈氏生意做大了,就把宗亲一个个带出去,赚钱后又回家建房置业,故有大屋、上楼屋、下楼屋、竹水洋门、路下陈家之称。村以居住者姓氏得名。今含曹家(正曹家、里曹家、外曹家、西房曹家,先祖自鄞县姜山迁来)、袁家木匠作坊(1908年袁氏兄弟三人从宁海桥头胡外袁村来此修建会龙庵后定居,开木作坊)、石头王等小地名。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九都外四图统称藕田墩陈。
  上新屋(Shàngxīnwū) 距金沙村村委会驻地东偏北1千米。共有村民68户,205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叶,是慈城地区的大族,自宋绍熙元年(1190)出进士叶澄,其侄叶成绍定四年(1231)中进士,至清共出进士15人,为官者分居各地。另有商贾叶姓四兄弟出自金沙,赚钱后回家置地置房,老大称上新屋,老二称中新屋,老三称下新屋,老四称后新屋。此处为老大的住所。叶家宗祠在此。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九都外四图称叶家。
  下新屋(Xiàxīnwū) 距金沙村村委会驻地东偏北0.9千米。共有村民38户,116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叶,此处为叶氏老三的住所,故名。后新屋(Hòuxīnwū)距金沙村村委会驻地东偏北0.8千米。共有村民40户,128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叶。此处为叶氏老四的住所,故名。
  溪坑沿(Xīkēngyán) 距金沙村村委会驻地北偏东0.8千米。共有村民85户,245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以叶姓为主,有上门头、下门头、小门头之分。因分居溪坑两边,故名。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九都外四图亦称溪坑沿。
  山下(Shānxià) 距金沙村村委会驻地东0.1千米。共有村民50户,145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朱。因地处大山脚下,始居朱姓,形成村落,俗称山下朱家。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九都外四图称朱家。
  南货店(Nánhuòdiàn) 距金沙村村委会驻地东偏北0.3千米。共有村民46户,125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叶。有叶姓人氏赴南洋,清朝末年回来,在此建房开南货店铺,逐渐形成村落。村以南货店铺而得名。
  后溪头(Hòuxītóu) 距金沙村村委会驻地北偏东0.4千米。共有村民78户,245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陈。后溪头原来是一片果园,于20世纪70至90年代形成自然村,村后山脚下有条溪坑,称后溪头,故名。因2005年建门牌时与路下陈家合并,统称后溪头。
  公有村(GōngyǒuCūn) 位于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北6.75千米处。东连金沙村,南临英雄水库,西接南联村,北与慈溪市后茅山村接壤。1987年列为革命根据地村。村委会驻陈家湾村。1956年合并高级社,因公有办社最早且最大,遂称公有高级社,故名。辖陈家湾、诗冠头、牌楼干、张家桥、杨莫家5个自然村,共有村民463户,1111人。主要由张、陈、任、王、杨、莫、姚大姓组成。民国前属慈溪县金川乡云山里二十五都外四图。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云湖镇。民国三十五年(1946)属赭黄乡。民国三十六年(1947)属云湖乡。1949年12月废除保甲制,建立村委会。1950年2月设云山区隶云山区云湖乡。1954年10月划归余姚县。1956年4月由公有、公研、公合、公益四个低级农业社合,并称公有高级社,隶妙山乡。1958年10月公社化时属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1月改属慈城人民公社。1960年10月划归宁波市。1961年5月属云湖公社。1983年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分设,公社改为乡。1984年建立村委会。1992年5月乡镇合并后,属慈城镇至今。现有耕地523亩,均为水田。山林3143亩。主种水稻、苗木、茶叶、毛竹、杨梅等。2016年,粮食总产200吨。主要工业企业有立新五金厂、江北君越索具厂、宁波市江北妙达刀具制造有限公司等7家。201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50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2000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21024元。通336路农村专线公交车至杨莫家村,沿途设有停靠站。村中原有云湖寺、龙王堂、会龙庵(原云湖乡人民政府驻地)。辖区内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云湖窑址。
  陈家湾(Chénjiāwān) 公有村村委会驻地。共有村民163户,408人。聚落呈块状。原有陈家、刘家、周家、张家四个小地名。村民主姓陈、刘、周、张。陈家与金沙岙陈氏同族。据《陈氏族谱》记载:祖上明代从鄞县姜山迁此。刘家祖上明万历间为京官。因村前有一马槽,槽旁有井,原称马槽跟。周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仅剩一户,无子,招赘王姓,今仅有两户。张家祖上原为“堕民”。因村坐落于山湾中,住户先居陈姓,故名。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二十五都外四图亦称陈家湾。
  诗冠头(Shīguāntóu) 距公有村村委会驻地西偏北0.6千米。共有村民80户,173人。村民主姓任,占90%。聚落散列于东西两溪汇合的峡谷间。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二十五都外四图称水观口。因两溪汇合于村口,雨时,溪水奔泻,拥簇一起,水声浪花此起彼落,非常可观,故名水观口,后易称水灌口、水灌头,今又易名诗冠头。据《会稽典录》记载,任姓始于东汉末期,曾出任奕,字辉臣,句章人,官至御史中丞,学问深博,时人称其为“文章之士”,著有《任子》10卷,《四明丛书》1卷。
  牌楼千(Páilóugàn) 距公有村村委会驻地西0.4千米。共有村民90户,227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任。系新命名自然村,主要居住对象为诗冠头搬迁来的新建住户。因旧时该地有坟茔牌楼,故以牌楼得名。
  张家桥(Zhāngjiāqiáo) 距公有村村委会驻地南偏西2千米,英雄水库大坝外。共有村民2户,6人。村民主姓任,系本村任氏分支迁此。因村旁有座张家桥,故名。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二十五都外四图统称南将坛(原址在水库大坝里)。
  杨莫家(Yángmòjiā) 距公有村村委会驻地西0.5千米。共有村民128户,297人。村民主姓莫、王、杨。清朝前早有村落。聚落散居于山麓与溪流之间,据传,王姓祖上曾在此开榨油坊,故称王油车,光绪《慈溪县志》作黄油车。因村中原有莫姓,亦称莫家王油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尚遗有石碾、石磨。杨姓始于宋代,为慈溪县杨姓氏族,自宋至清,杨氏一族曾出进士10人。村口原有方井,又称方井头杨家。光绪《慈溪县志》称方井头。原杨家大门上曾悬有“清白世家”匾额。1960年后,原村址为水库淹没区,移至今址。2003年编制门牌时,杨家和莫家王油车两个村合并,改名为杨莫家村。村西侧有姚家,三面环山,形似燕窝,俗称燕窝姚,后分三房迁散,一房迁至杨家,一房迁至南联村李园岙,一房迁至金沙岙。原有陆家,光绪《慈溪县志·乡里》称庙后陆,俗称陆家地,早年迁居金沙岙。桂家,1940年迁至金沙岙,最后一户迁至五星村盆山。原有何家、包家、方家,早已外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方家仍存方氏香火堂。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二十五都外四图载有:方井头、燕窝姚、黄油车、庙后陆。
  五联村(Wǔlián Cūn) 位于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北5.55千米处。东与毛岙村隔山相邻,南与五湖村交界,西接公有村,北连金沙村。村委会驻东岙,1956年由民主、民生、公明、胜利、光明五个初级社合并五联高级社,故名。辖东岙、圣路头2个自然村,共有村民425户,987人。
  主要由朱、徐、方大姓组成。民国前属慈溪县西屿乡石刺里飞凫村九都内四图、外四图。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云湖镇。民国三十五年(1946)属赭黄乡。民国三十六年(1947)分设后属云湖乡。1949年12月废除保甲制,建立村委会,称六村。1950年2月设云山区,隶云山区云湖乡。1954年10月划归余姚县。1956年4月属妙山乡,称五联高级社。1958年10月公社化时属东风人民公社,称五联大队。1959年1月属慈城人民公社云湖管理区。1960年10月划归宁波市。1961年5月属云湖公社。1983年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分设,公社改为乡。1984年建立村委会。1992年5月乡镇合并后,属慈城镇至今。现有耕地520亩,其中水田500亩,旱地20亩。山林4169亩。主种水稻、苗木、茶叶、毛竹、杨梅等。2016年,粮食总产140吨。主要工业企业有互感器厂、宁波市江北力新五金仪表厂等3家。201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30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40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21229元。通336路农村专线公交车,沿途设有停靠站。辖区内有区级文物保护点徐宅、徐天泓宅。
  东岙(Dōng’ào) 五联村村委会驻地。共有村民313户,735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董、徐、方。该岙处于云湖五岙之东,故名。据传,村中原始居董姓,故亦称董岙。后董姓绝户,改住徐姓。徐氏在慈城地区自宋咸淳元年(1265)出进士徐斗明,至清共出进士7人。村中分为善房、前房、后房、高屋、上屋、新屋、麻地等小地名。原善房徐,建筑雄伟,用材考究,擂鼓门头,建英雄水库时,迁至岙底新屋。村以东岙得名。岙中旧时多梅花。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九都内四图亦称东岙,载有善房徐、承房戎叶、方家、上余、马地、小溪头、擂鼓门头等地名。
  圣路头(Shènglùtóu) 距五联村村委会驻地北0.8千米。共有村民112户,252人。聚落呈块状。村建于高岙岭西侧,入村为岭坡,有台阶数十级,似上峻岭,原名峻路头。村民主姓朱。据传,朱氏祖上曾教书,人称朱夫子,有圣人之气,故村又称圣路头。朱氏在明正德九年(1514)曾出进士朱良,官至廉使。村中有长生房、楼屋房、保六房、官财房、三二房之分,形成朱氏村落。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九都外四图称峻路头。
  南联村(Nánlián Cūn) 位于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6.8千米处。东连公有村,南临英雄水库,西与余姚相岙交界,北靠水流山,与慈溪市以山为界。村委会驻李园岙。因南将坛已为英雄水库,今辖李园岙1个自然村。共有村民257户,633人。主要由傅、姚、刘三大姓组成。民国前南联村属慈溪县金川乡云山里二十五都外四图。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云湖镇。民国三十五年(1946)属赭黄乡。民国三十六年(1947)分设后属云湖乡。1949年
  12月废除保甲制,建立村委会。1950年2月设云山区,隶云山区云湖乡。1954年10月划归余姚县。1956年4月由南将坛庙的亚平社和李园岙的先进社合并为南联(因李和联谐音)高级社,隶妙山乡。1958年10月公社化时属余姚县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1月改属慈城人民公社。1960年10月划归宁波市。1961年5月属云湖公社。1983年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分设,公社改为乡。1984年建立村委会。1992年5月乡镇合并后,属慈城镇至今。现有耕地229亩,其中水田90亩,旱地139亩。山林2594亩。主种水稻、苗木、杨梅、橘子、茶叶、毛竹等。2016年,粮食总产49吨。主要工业企业有宁波市江北区慈城裕达温度仪表厂、宁波市古城园林发展有限公司2家。201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354.25万元,其中工业产值352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21449元。通336路农村专线公交车至李园岙自然村,沿途设有停靠站。
  李园岙(Lǐyuán’ào)
  南联村村委会驻地。聚落居岙中呈块状。村含傅家、姚家、刘家、包家、杨家、吴家等小地名。村民主要由傅、姚、刘三大姓组成。傅姓居户占近半数,其祖上从鄞县五乡碶迁来。姚姓从公有村燕窝姚迁入,已占村民近半数,是原慈溪县姚姓氏族,自宋至清,姚氏族在原慈溪县共出进士20人。刘姓为原住户,是慈溪县刘姓氏族,自宋至清,刘氏一族在原慈溪县共出进士28人。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二十五都外四图亦称李园岙。

知识出处

江北区地名志

《江北区地名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志记述的内容,包括经济机构实体、地理环境实体、自然风貌实体、民间村落、人文古迹等诸方面,以追溯地名的由来、演变、内涵、所在位置、归属为主要内容,把地名的现状与社会的发展融合在一起。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