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北区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706
颗粒名称: 前言
页数: 2
页码: 1-2

内容

地名是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照牌”,也是人们用来识别事物的标志、表述思想的工具。地名的本质是“多媒体”,能体现媒介作用;又是无形的推手,有助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是社会组成必不可少的“代言人”。一个名正言顺的好地名,储存着无形的价值,是世世代代可以传承下去的宝贵财富。
  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大地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到处是日新月异的改革态势,大批农田不见了踪影,竖起了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许多古旧的村落被拆除,换来排排整洁的现代住房,可以说每个地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眼见着传统的、古老的、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标志性实体和名称,都渐渐地淹没在建设的浪潮中,甚至连保护都来不及即遭毁,很多地名消失殆尽,出现了“家难找,路难寻”的被动局面,因此,这些年来地名受到了人们的关注。认真地做好地名的普查、保护、收录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是民众的期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历史赋予的重任。
  江北是块宝地,山水田地相映生辉,自古是浙东沿海地区人类繁衍生息的理想之地。从史记的“周元王三年(前473),越王勾践城句余”,至秦时设句章县,唐时改称慈溪县,境内又有鄞县、镇海县所属区块,1984年才形成新的江北,行使市属区级行政体制,历时2400余年。经过风风雨雨的磨炼,江北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诞生的江北,既古老,又年轻,古老而有底蕴,年轻而有活力,为江北大地积聚了丰厚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资源,给江北的发展打下了良好而又扎实的基础。
  现在的江北地处宁波三江口的北岸,既是西北地区进出宁波城区的北大门,又是历史上沿海通商的重要口岸,地理位置显要,自然风貌独好,人文景观众多,文化内涵深奥。全区区域面积208平方千米,下辖7个街道1个镇,100多个行政村和社区,数千家企事业单位,在宁波市原老三区中属于大区,是地名引导我们有序地组建了一系列域名,使区域内有组织地成为一个整体。地名的定向和界定作用,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诸多方便。
  早在春秋时期,儒家就提出了“正名”的思想。后期的墨家提出了“以名举实”,对“名”的确定性做出了分析。荀子也提出了“名也者,所以期累实也”,认为名(词和概念)是对实(客观事物的真实性和本质)的反映,凡名必须副实,才是确切的名,否则即无意义。墨家又把名分为达名、类名、私名三大类加以区分。荀子进一步提出了共名和别名的分类法以及由别名到共名的概括法、由共名到别名的限定法,为人类奠定了取名的操作方法和基本规则。两千多年来,古人已经把取名当作一门学科,说明地名对一个地方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做好地名工作至关重要。
  《江北区地名志》是江北区历史上第一部地名志,是江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地方进程的重要依据和见证,关系到子孙万代的传承事业。由于江北历史延续时间长,沿革又呈多边形,存世资料难找,给地名志的编写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是众所周知的现实。故而,这次地名志的编写是在全区地名普查的基础上,通过梳理、充实形成文字资料,是地名普查后的成果转化。在全区地名普查人员、地名志编写人员及各有关单位、部门的共同努力和相互配合下,《江北区地名志》的编撰得以顺利完成,这是全区人民的一件大事、喜事、好事,值得庆贺。俗话说盛世修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江北区地名志》的诞生,顺从历史潮流,将成为江北地方的一种特殊文献存史于档,服务于社会。

知识出处

江北区地名志

《江北区地名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志记述的内容,包括经济机构实体、地理环境实体、自然风貌实体、民间村落、人文古迹等诸方面,以追溯地名的由来、演变、内涵、所在位置、归属为主要内容,把地名的现状与社会的发展融合在一起。

阅读

相关人物

傅贵荣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