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材公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潮起北岸:宁波文创港历史遗存口述史》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695
颗粒名称: 木材公司
分类号: F326.25
页数: 20
页码: 135-154
摘要: 本篇收录了《见证木材公司的兴衰变迁》、《下白沙路55号的跨世纪变迁》等文章。
关键词: 宁波 木材公司 木材经营

内容

见证木材公司的兴衰变迁
  原浙江省宁波木材实业公司副经理。
  从1976年到2003年,公司几经变革,名字也换了两个,我从一个车间工人做到调度员再做到副经理,在这里见证了木材行业的兴衰变迁。
  退伍成为车间工人,赴杭州学习
  当年我顺着知识青年下乡的大潮从上海到了余姚,随后到部队当兵,1976年复员后就被招到了位于江北的宁波地区木材公司。那时的宁波地区木材公司主要有两项业务,一是木材经营,原木购入原木销售,当时的销售对象主要是宁波地区所属的各县木材公司和一些大型直属企业。第二项业务就是木材加工,将四明山产的枝丫材加工成木片,制成纤维板;另外,根据用户要求将木材加工成板料。在那个计划供应的年代,用材单位均为国有企业,当时木材用量需进行计划逐级审批、核定,由于各种木材的出材率不同,经常会造成浪费,为改善这种情况,相关部门决定逐步减少以原料直接供应用材单位,而是以成品和半成品来供应,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
  那时杭州木材厂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我们公司就组织了一批人前去学习,我就在这其中。当时杭州木材厂做的主要是门窗,大料做大门窗,小料做小门窗,每道工序、每个设备我们分别有人员学习,就这样在杭州学习了半年时间。回到宁波后,就开始开展此业务,专门开设了门窗车间。当时由于设备有限,有些工序还做不到尽善尽美。
  到上海任职两年,经历公司首次变革
  在江北工作了两三年时间,我被派到了上海中转站。上海是当时公司采购的东北材的中转站,木材从东三省林区通过铁路运到大连,再从大连装船运到上海上港四区白莲泾码头,我们就在那里分装各自公司的货物。为了区分不同公司的货物,在大连港务局把木材装船前,就有工作人员在木材的两端做记号,宁波地区的代号是“△”,舟山地区、杭州地区也有各自的代号。
  在计划经济年代,每年的木材计划都是从国家下达到省,再由省下达到地区,每个地区木材公司按计划指标向原材料产地进行采购。当时国内的木材产地多在东三省,南方的产地有福建、江西、四川。各地区都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木材采购,这一做法不利于对木材资源的利用。为更好地将木材进行集中管理,并加强木材综合利用,省里和宁波地区相关部门经多次协商,最后决定将原宁波地区木材公司的原木生产和管理涉及的人、财、物、产、供销渠道都划归至浙江省木材公司进行经营,并成立浙江省木材公司宁波分公司。当时浙江省木材公司宁波分公司就成为全省木材的主要供应点和“仓库”。
  1982年1月,浙江省木材公司宁波分公司成立,原本宁波地区木材公司与之相关的人、财、物都转移到了新公司。我回到宁波后,也跟着去了新公司。当时全省绝大多数的木材公司和部门重点项目用材单位都要凭调令到我们公司采购木材。这样既方便了各用户单位,又能根据用材单位的需要进行树种串换。
  而随着国内木材资源的减少,从国外进口木材的数量越来越多,20世纪80年代宁波开港后,国外船只可以直接在宁波港口停泊了,不需要再到上海中转。当时宁波有三个港区,宁波三区是条件最差的港区,航道水深限制通航船舶最大吃水仅为5米;对船的长度也有限制,一旦船长超过120米,就只能停靠镇海港区。镇海港区可承载的货轮载重为16000吨,而美国材的3万~5万吨位的货轮就只能在北仑港停靠。
  负责调度工作,每天工作在场地上
  新公司成立后,承接的业务量越来越大,我在1982年回到宁波后,就被分到了公司业务科调度室,而在此之前并没有这个部门。调度室所管理调度的就是机械和人员。当时公司有自己的装卸队,有吊车、拖拉机、铲车等机械设备,同时需要木材归楞工和木材检验人员的配合。在木材装卸过程中,需要归楞工用钢缆把木材捆好,同时指挥吊车将木材吊到指定区域。针对相对短小的国内木材,通常会交叉着叠成一个正方体,既保证木材的通风,也提高了场地利用率,此时就需要归楞工配合吊车操作工,将木材归成整齐的一垛垛。
  当时,公司有自己的铁路专用线,多用以运输福建、江西方向来的木材,这些木材到了之后需要卸货和验收,我们就要及时调派人手。同时,一些运往省内金华、丽水、杭州、嘉兴等地区的木材也需要人员及时进行装运。调度室里每天都有工作安排表,除此之外,还要与铁路部门、港务局、海关等部门联系,清楚每天进出口的货物量。当时调度室就4个人,我每天基本都工作在场地上。
  那时候的工作,没有明显的淡旺季,但东北的木材一般在冬天砍伐,一则冬季木材质量好,二则河道结冰,运输也相对方便,到宁波就是上半年了。而四川那边的木材运输比较特殊,是通过木排的形式,到了江苏长江口岸的地方改扎成海排,因为松木和杉木本身有浮力,用拖轮进行运输。当时一个木排约有1000米长,相当于二三十个火车皮,到了码头再安排工人起排、验收。
  三级跳成为副经理,最多一年出差200多天
  1984年9月,公司根据上级部门要求进行企业整顿,并对公司的党政班子进行了调整,当时要求领导班子要有老中青三代人,33岁的我一下子从调度室的负责人成了公司的副经理。成为副经理之后,我主要分管基建和后勤。当时公司的场地都是泥地,一下雨拖拉机都要陷进去,很难进行正常作业,为此我们当时找施工队,自己找材料,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步把公司的场地、道路改建成水泥地面。原本的办公楼有些还是木结构的,也是在那时候全部重新改建的。
  那时候,公司里有食堂、冷库、阅览室、浴室。工人们晚上加班装卸货物,食堂会供应宵夜。过年前有货物要加急运输,员工工作到大年三十上午,公司会把冷库里的年货送到每个人手里,还派车送象山、宁海等地的员工们回家过年。由于公司的地理位置在当时相对偏僻,公司还自建了托儿所,帮双职工家庭解决了带孩子的问题,当时的公司厂区就像一个小社会。
  为了解决员工住房问题,公司在西草马路和生宝路自建了2栋员工宿舍,那时候还涉及3户拆迁户,我自己上门和他们谈,最后拆迁户和员工一起搬进了员工宿舍。因为员工有200多人,公司自建的宿舍还不够分,就在槐树路、新马路、王隘新村、工人新村等地又买了房产用于解决员工住房问题。到1997年左右,99%的公司员工都分到了住房。
  完成了基础建设,1987年开始,我就开始跑业务了,先是在国内跑。当时每年国家都有订货会,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各地都会开,行业内的相关部门也都会参加,了解每年的行业情况。
  另外,当时出国机会也蛮多的,在联络进口木材供货商签订合同的同时,也要到现场看看木材质量,监督装货。但进口区域相对狭窄,以俄罗斯、马来西亚、美国为主,到1992年、1993年,国家考虑拓展进口资源,就由当时负责进口木材管理的土畜产进口公司带着各木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到非洲、大洋洲进行考察,看看当地的新树种。那时候去的国家有喀麦隆、科特迪瓦、巴布亚新几内亚、新西兰,都是去的林区。当时一年最多出差200多天,家里人虽有意见,但也支持我的工作。到1993年,浙江省木材公司宁波分公司更名为浙江省宁波木材实业公司。
  这么多年来,公司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在计划经济时期,公司的效益相对稳定,每年的利润在一二百万左右。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双轨制”的出现使得公司的利润达到最高峰,当时年利润最多可达1000多万元。直至1997年,公司出现巨额亏损,资不抵债,公司的所有资产通过法院抵偿给了债权人。2003年,公司歇业,全部员工也在那时被买断工龄,结束了在浙江省宁波木材实业公司的工作。
  整理/王溪
  下白沙路55号的跨世纪变迁
  原浙江省宁波木材实业公司党委副书记兼工会主席。
  南濒甬江干流,北靠329国道,西邻宁波港务局宁波作业区和铁路宁波北站,水陆交通十分便利,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让下白沙路55号一直承载着物资运输的区位功能,从20世纪80年代的浙江省木材公司宁波分公司到现如今的宁波海恒储运有限公司,这一位置始终忙碌地运作着。
  历史变迁、事物发展总要遵循其规律,见证了这里曾经的辉煌,希望未来会有一番新景象。
  退伍归来进入木材公司
  我是上海人,1969年知识青年下乡到了余姚,1970年就当兵去了温州瑞安,1976年退伍被分配到了当时的宁波地区木材公司,就在现在这个位置,下白沙路55号。1976年和1977年两年时间,一共有30名复员退伍军人被分配到了宁波地区木材公司,因为大家大都不是宁波人,所以公司还安排了住宿,住公司的集体宿舍,两三个人一间,在当时来说条件算是不错的。后来公司在1978年和1980年两次向社会进行招工。那时候招收的大部分是宁波本地人,象山、宁海的也有不少。
  当时,我在业务科。由于业务往来的关系,公司在上海设有中转站,需要派人常驻上海,帮一些业务员安排住宿,我是第二个到上海驻点的,一待就是两年。这期间,随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我见证了1978年第一船国外进口的木材从上海进来,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通过水路进口的国外木材越来越多。一船木材运进来,不光有我们公司的,还有其他公司的,为了区别,我们会在自己公司木材的横截面画上一个“△”。计划经济时期,公司木材的来源地基本以国内为主,有东北的吉林、黑龙江,南方则以江西和福建为主,为此公司还配套了一条1.5千米左右的铁路专用线,连通宁波铁路北站,为木材公司专属,在运输木材的同时,也供周边盐业公司运输使用。
  经历公司第一次大变革
  1979年4月我回到宁波,被调到了人事保卫科,负责劳动工资这块工作。到1982年1月,原本的宁波地区木材公司被一分为二,其中浙江省木材公司宁波分公司归省林业厅管辖,木材厂则归属市林业局,两个单位以铁路为界,我留在了浙江省木材公司宁波分公司,也在那个时候当上了人事保卫科的副科长。
  当时的木材行业经营得都不错,宁波木材实业公司更可以说是风光无两。公司一共有4块场地,占地108亩,除了铁路木材专用线,还有千吨级木材专用码头。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由水路来的进口木材越来越多,载重也不是铁路能够承受的,所以码头必不可少。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公司同美国、俄罗斯、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新西兰、智利和香港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木材公司建立起贸易往来。
  1985年到1993年那几年可说是木材公司最辉煌的时候,一年的木材进出口量可达50万吨。铁路专用线则主要用于往省内外其他城市销售木材所用,那时常年经销各国各类进口圆木、锯材、胶合板和国内木材,批发供应省内外各木材经营企业和直接用材单位。有时候客商还会自己上门把木材拉走。
  当时公司有一座大型贮木材场,两座中型贮木材场,两艘500吨级以上船舶,各种车辆、重型装卸机械30余辆。公司的职工约有230人,有装卸工、销售人员,负责运输的、机修的,还有一支自己的车队,与兄弟单位相比,规模可算是大的了,并有一支技术熟练的木材检验队伍。
  见证木材公司曾经的辉煌岁月
  1984年,我任公司党委副书记兼工会主席。既然同事们这么信任我,推举我当工会主席,工作当然要做好。公司人员虽然多,但该有的福利都不缺。到了夏天吃水果的季节,我会和兄弟公司联系,葡萄上市了就找上虞木材公司,杨梅上市了就找余姚木材公司,把最好的水果发给员工。公司还有一个10吨级的冷库,是用来过年过节给员工发放水产的。
  当初还是宁波地区木材公司的时候,公司有辆大客车专门用来接送员工上下班,公司一分为二之后,大客车给了木材厂,我们也就开始骑自行车上下班。没过多久,1985年开始给员工分配住房了。住房户型有一室一厅、两室一厅和三室一厅,面积分别在三十几平方米、52—55平方米、67—68平方米。我先分到了西草马路的两室一厅,五六年后又搬到了位于槐树路的三室一厅里,直到几年前拆迁,这么多年一直住在江北。
  1993年,公司更名为浙江省宁波木材实业公司。那时候我们公司真是香饽饽,公司里有几对父子两代人都在这里上班的。可惜啊,辉煌一时,到了2003年,公司因为经营失误,资不抵债,只能把员工都遣散了,买断工龄,给了一笔安置费。
  宁波市江北海恒储运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
  从国企手里拍下这块地,木材专用线成了钢材专用线
  下白沙路55号这块场地是我们从宁波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手里接盘过来的,我们总共拍下了38亩,曾经的铁路木材专用线也被我们买下了,90米宽的码头我们买了一半。就民营企业来说,地块规模算得上数一数二了。宁波木材实业公司2003年歇业后,我们在当年6月成立了公司,把办公室简单装修一下就搬进来了,当时成立的是宁波市江北海恒储运有限公司,不久后又成立了宁波海恒物资有限公司,现在厂区门口还挂着这两块牌子。
  公司的主营业务是钢材销售、中转、装卸、仓储。公司配备了20吨级装卸吊机和25吨级的码头固定式起重吊机,还有20吨、25吨、32吨的行车各一台。公司里七十多个员工,一年365天几乎天天有人,过年了许多客户都要吃一些库存,所以大年初一都有人上班。早些年,从水路来的钢材大多是东北的
  口述人:谢维波
  货源,一船有3000吨或5000吨。明州大桥造好以后,大型货轮进不来,只能进1000吨的,货源也从东北转到了江苏。
  铁路的货源大都来自江西。但由于铁路的运费要比水路的贵,所以进货很少走铁路,那条铁路于2014年6月被拆除,我还特意去拍照留了个纪念。铁路一被拆,周边的盐业公司也搬了,没过多久,我们的海恒物资公司也注销了。
  公司的重心从钢材销售中转精简为货物储运,工作人员从70多人缩减到了30多人,员工工种以装卸工和吊机工为主。员工倒是轻松了不少,过年也能休息几天。虽然知道这里要被拆迁,但工人们仍在正常工作,厂区的空地上堆放的都是螺纹线材。这十几年,我们的办公环境真算是差的,晴天全是灰,雨天全是泥浆,每天上班都是蓬头垢面的,不过想想几年后这里就没了,也觉得蛮可惜的。
  整理/王溪

知识出处

潮起北岸:宁波文创港历史遗存口述史

《潮起北岸:宁波文创港历史遗存口述史》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分为六部分,收录了《我记录了宁渔30多年的历史画面》《宁波海洋渔业公司的拓荒者》《黄金十年》《为海洋捕捞事业奉献了一生》《我为宁渔照顾后代》等文章。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