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区图书馆
江北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江北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宁波海洋渔业公司的拓荒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潮起北岸:宁波文创港历史遗存口述史》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678
颗粒名称:
宁波海洋渔业公司的拓荒者
分类号:
F552.9
页数:
10
页码:
013-02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海洋渔业公司的发展。
关键词:
宁渔
宁波
拓荒者
内容
1958年,当我们100多号人马的队伍从舟山开拔,第一次登临甬江北岸时,这里除了一个孤零零的冷库,四野望去,都是荒草地,我们就像是来拓荒的。
那个时候的宁波海洋渔业公司,只有10条拖网渔船,分别是2条100匹马力的铁壳船,4条200匹马力的木壳船,4条250匹马力的铁壳船。
到1984年我退休的时候,公司的渔船规模已经壮大到有50对拖网渔船、16条围网渔船、4条冷冻船、3条运输船、2条后勤船的规模。
经过20多年的开发建设,原本荒凉的甬江北岸也早已不复旧貌。以公司的码头和生产厂区为核心,包括各类渔业生产配套企业、商贸运输企业和生活居住区在内的宁波海洋渔业公司区域,算得上是宁波当时最繁华的地方。
发端于舟山
对出生在海边的我来说,靠海吃海,去海上谋生几乎是生来就注定的。
大概在11岁的时候,我就以一名船员的身份,登上岱山本地的渔船出海谋生。最开始的时候,只是在船上负责给船员烧饭,兼做一些杂活。穷苦岁月里,大人小孩都要想着办法养活自己。
没过几年,因为吃苦能干,我慢慢登上了甲板,开始负责甲板操作工作。大海的风浪很磨砺人,我成长得很快,20岁的时候,我就已经是一名船长了。成为船长,就意味着要独当一面处理好船上的各种事情,包括什么时候起航、去哪里捕鱼、什么时候返航,等等。不过,那个时候的渔船很小,出海也跑不了多远,对于真正的海洋捕捞来说,只能算是小打小闹。
1956年,浙江省水产公司(宁波海洋渔业公司前身)在岱山地区招收船员,我争取到大队里唯一一个名额。1956年6月,我正式成为浙江省水产公司的一名船员。
虽然早些年我就已经成为一名船长,但之前操作的都是木质帆桨渔船。浙江省水产公司当时的渔船虽少,但都是机械动力渔船,相比木质帆桨渔船,吨位也要大出不少,之前的操船经验并不好用。进入新的工作岗位,一切都要从头学习。
在那个政治挂帅的时代,进入公司的第一件事是政治学习。经过两个月的政治学习后,我开始在老师傅的带领下,熟悉机械渔船上的各种机器,这个时候才算正式培训的开始。在初步的岸上培训结束后,我们还要被分配到青岛、大连等地,去渔船上实践培训。
1956年底,我被分配到了青岛。在青岛,我重点学习的是甲板操作,主要是根据船长的指令,正确地完成渔网的收放工作。我在青岛学习了半年多,跟着渔船出海,跑了黄海和渤海湾的不少渔场。
那个时候的公司,管理非常严格。1957年夏天,我作为学徒回来,家里突遭变故,我的父亲和自己的孩子相继离世。按照当时的规定,我只能请假一天,匆匆忙忙回家去料理一些后事。在当时那个一穷二白、革命生产热情高涨的年代,大家都是这样一心一意抓革命、抓生产,我也没有什么怨言,家人也能够理解我的情况。
扎根甬江北岸
青岛培训回来后,没过多久,我们就开始谋划着要搬迁到甬江北岸的孔浦区块了。为什么要搬到孔浦,而不是留在离渔场更近的舟山?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舟山本地家家户户出海捕鱼,在本地,海产品没什么销路。我们作为专业的海洋渔业捕捞公司,捕捞上来的渔获主要是以计划指令的方式销往外地。而销往外地的渔获,大多要经过宁波才能转运出去。把公司迁到孔浦,我们就可以减少从舟山到宁波的转运流程。而且孔浦的江边就有一个冷库,我们在渔船靠岸后,第一时间就能把渔获输入冷库进行保存。至于当时的领导是否有其他考虑原因,我作为一个刚入门的小船员,并不清楚。
大概是出于以上考量,1958年,一支由带队领导、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等100多号人组成的骨干队伍,带着10条渔船,从舟山沈家门开拔,劈波斩浪来到荒草丛生的甬江北岸,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正式组建了宁波海洋渔业公司。
10条渔船,百来人的队伍,以现在的标准,或者宁渔全盛时期的标准来看,都显得规模很小。但在当时一穷二白的国内环境里,公司船队的规模还算是拿得出手。我们当时的10条渔船都是拖网渔船,分别是2条100匹马力的铁壳船,4条200匹马力的木壳船和4条250匹马力的铁壳船。
其中,4条250匹马力的铁壳船,是按照苏联人的设计在上海建造的,提供动力的发动机是参照美国技术做出来的,这些技术在国内都属于先进水平。
22年的老船长
刚到孔浦的时候,我们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那个时候,我们一家人租住在一间低矮的民房里,大概住了四五年后,公司的建设慢慢搞好了,我才分配到了一间20多平方米的集体宿舍。
在那个“大干快上”的年代,大家并没有过多强调生活待遇,员工们最朴素的想法都是要抓好生产。也正是在这种氛围下,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在1959年当上了船长。
进公司才3年就当上船长,其实也离不开我之前在帆桨渔船上的经验积累。当时宁渔主要有船长、大副、二副、渔捞长以及普通船员几个级别,我因为之前的经验,在培训完后,直接就当上了渔捞长。当时,优秀的渔捞长只要通过相应的考试,可以直接提拔为大副或者船长。
从1959年当上船长,到1981年上岸工作,除了中间去军队服役的两年,我一直以船长的身份带领着大家出海捕鱼。
那个时候没有休渔季的说法,船况和海况允许的情况下,我们是常年不休在海上追逐鱼汛的。
那个时候的渔船吨位不大,也跑不了远洋,一般只能在东海、黄海等近海捕捞,一次出海只能坚持十一二天左右,再久的话,船上的物资就供应不上了。不过那个时候海里的鱼还很多,赶上鱼汛,我们一条200匹马力的渔船,一次就能捞回来40吨的渔获,整个鱼舱都塞得满满当当。
补给、出海、返航..作为一名船长,要负责的事情很多。每次出海前,都要仔细检查一遍船上的机器,确保能够良好运转。冰块、蔬菜、淡水、燃油等后勤物资,有没有按要求准备好,也要一个一个检查。出海后,去哪里捕鱼、什么时候放网、怎么躲避恶劣天气,更是考验船长的经验。
从海上带回来的丰盛渔获,支撑着宁渔的快速成长。冷库很快不够用了,公司就新建了容量3000吨的大冷库。捕鱼配套所需要的渔网厂、修船厂、造船厂,也纷纷在甬江北岸的荒草地上拔地而起。
随着公司的发展,渔船规模也不断壮大,更大更先进的渔船开始出现在宁渔的码头上。到1984年我退休的时候,公司的渔船规模已经壮大到拥有100条拖网渔船,16条围网渔船,4条冷冻船,3条运输船和2条后勤船了。
福利优厚的宁渔
当时的宁渔是省属公司,生产计划和渔获分配都是由省里面直接下达计划指令的。也正因如此,宁渔当时的地位很高,这也让不少员工和单位受益。
当时,刚成立不久的三院(现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因为物资计划调拨的原因,在新建医院大楼的时候,非常缺乏水泥、钢筋等紧俏建材物资。在宁渔,这些物资相对充裕。因为出海作业,船员很容易受工伤,公司对医疗救护资源需求较强。在这一背景下,公司当时支援了一大批建材物资,用于三院的建设。
对我个人来说,宁渔的工资福利在当时算很不错的。60年代,我作为一名船长,出海的月份,每个月能够拿到124元的工资,最低的时候,也能拿到40多元的基本工资。正是这些收入,帮助我养活了5个孩子在内的一大家子。
除了工资收入,公司还有其他福利。公司给员工专门配套建造食堂、电影院、澡堂和游乐园等生活设施,员工和家属当时都能够免费或者以优惠的价格享受这些福利。而且,当时的公司还会给员工分配住房。
我在宁渔一共分配了三次住房。最开始是在1963年,公司给我分配了一间20多平方米的集体宿舍,面积很小,不够我们一家人住。后来又分配了一套只有两间卧室的房子,炒菜都是公用厨房。最后一次,我分配到了一套70多平方米的楼房,这套房子我一直住到了拆迁。
一家人的奉献
从1958年踏上甬江北岸的大地起,我就把我的一家献给了这里。在公司里面,像我这样的也不少。
1958年,我到孔浦后不久,我妻子随我而来,也正式成为宁渔的一名员工。她当时是在拣鱼车间负责分拣渔获,一直干到1982年病退。
我的5个子女,也先后进入宁渔工作。大儿子从内蒙古支边回来后,被分配到宁渔当报务员。
大女儿在支农回城后,通过招工进了宁渔,后来随家属迁调到舟山海洋渔业公司。
二女儿夫妻俩,当时都在宁渔的船厂工作。
三女儿在我妻子病退后,通过顶岗的方式,在宁渔的氨机车间工作。
小儿子在我退休后,通过顶岗的方式,在宁渔的船厂工作,小儿媳妇当时也在宁渔的渔网厂工作。
在宁渔工作的28年,我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船上恶劣的工作环境和不规律的饮食,在我身上留下了不少毛病。到目前,我的胃已经切除了三分之二,我的肺叶也摘掉了一叶。
我把我的大半生献给了这里,见证了它的辉煌和落幕,只希望未来它能够发展得更好。
知识出处
《潮起北岸:宁波文创港历史遗存口述史》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分为六部分,收录了《我记录了宁渔30多年的历史画面》《宁波海洋渔业公司的拓荒者》《黄金十年》《为海洋捕捞事业奉献了一生》《我为宁渔照顾后代》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方珠球
责任者
王涛
责任者
方珠球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宁波海洋渔业公司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宁波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