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录了宁渔30多年的历史画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潮起北岸:宁波文创港历史遗存口述史》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677
颗粒名称: 我记录了宁渔30多年的历史画面
分类号: F552.9
页数: 10
页码: 003-012
摘要: 本文是作者王松栽记述的宁渔30多年发展的珍贵历史画面。
关键词: 宁渔 宁波 野生大黄鱼

内容

那年刚毕业,我们班里一共有10个人进了宁波海洋渔业公司(简称“宁渔”),我是其中之一。当时被分配到这里是一件很让人高兴的事。其实早在几年前,我就陪人参观过宁波海洋渔业公司,那时这里的规模还不是很大,但冥冥之中我觉得这里就是我扎根奋斗的地方。事实也证明,从1964年成为宁渔一员起,到1999年底退休,35年的时间,我在这地方挥洒青春,谱写了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从基层到管理层,我知道自己可以在更高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带领宁渔走向辉煌的时代。
  我努力改革探索创新,统筹规划前景,但风云变迁,终究还是留下了些许遗憾..
  全国领先的宁渔技术
  我的家乡在舟山嵊泗大洋山,潮起潮落,渔获丰收是我最常见的场景。从小,我就觉得自己应该从事一些跟故乡有关的行业,更准确地说,是跟大海有关的事。从浙江水产学院(现浙江海洋大学)海洋渔业系工业捕鱼专业毕业后,我就来到了宁波海洋渔业公司。那一年是1964年,我被分配到生产技术办公室当一名技术员。
  作为一名技术员,一年中有3到6个月时间在船上搞各种测试。以前出海的时候,船长们多凭丰富的实践经验来判断渔场,后来,各种精密的仪器开始逐步上场,我也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1969年,我利用双曲线定位仪数据绘制出了“双曲线定位仪海图”,由于这是生产厂家在国内的第一台样机,各种测试花了我两三个月时间。而我画的图也成为全国第一张“双曲线定位仪海图”。后来这张图从宁渔走出去,推广至全国。
  这个东西有什么用呢?一般来说,一艘船出去捕捞,捕获的鱼量多少,得看渔场的区域定位得准不准确。而最早捕鱼,采用的是用六分仪测天定位结合水深来确定航位,大致判断鱼群位置。有了双曲线定位仪后,误差可以缩小到100米以内,再到后来,靠卫星定位,误差可控制到10米以内。那个时候,双曲线定位是一项全新的应用技术。因为学习不复杂,使用方便精准,两三年时间,就在全国各地推广开来了。
  对我们自己的船员来说,掌握了双曲线定位技术,他们胆子也大起来了,开始试着向外扩展渔场,还去过济州岛、钓鱼岛捕鱼,这为后来我们开展远洋渔业捕捞奠定了一定基础。
  可以说,当时宁渔的技术,在全国都是走在前列的。从6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参与了海上拖网下纲橡胶滚轮试用、拖网扩大网口试验、中层拖网试验、围网网具改进设计、海水温度计研制和实测推广,还有鱼类资源统计调查、主持第一台国内气象传真仪(样机)的试用推广..这些都为70年代以后,外海捕捞越冬大黄鱼打下了基础,在捕捞上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技术上的日益创新,让宁渔有了飞跃式的发展。
  我是技术员出身,能学以致用,是最欣慰的一件事。我很感谢当时技术科生产指挥所钟望云主任,因为他是科班出身,最懂得技术是“硬杠杆”,它能撬起宁渔的生命,也能拨开宁渔发展道路上的愁云。只要我们技术员提出想法,他都会支持,加上他经常邀请他在上海的老同学来公司试用推广新仪器,我们都算是借他的光开了眼界。
  金灿灿的东海野生大黄鱼
  你听过大黄鱼的叫声吗?“咕咕咕咕”,这么多年了,那声音时常出现在我的梦里,我好像听到它们在东海边上大声地歌唱,夹杂着海风,踏浪而来..
  现在要是有东海野生大黄鱼,我想几万块一条也有人会买。但即使再无比怀念,失去的终成为永远的遗憾。
  70年代初,越冬大黄鱼的捕捞,可以说是宁渔“独家经营”的。1974年初春发生的一件事,留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随着生产渔场的扩张,宁渔出去的一些渔船都陆陆续续发现过大黄鱼的踪迹。因为我了解大黄鱼的习性,它们喜欢低盐低温、流速较缓的水域,所以在渔船出发时,我都会告诉船长,可以到符合这些条件的渔场生产。
  3月18日,“宁渔606”行驶到大黄鱼的越冬场附近,突然在垂直探鱼仪上发现了一块奇怪的影像,疏散分布着,像毛笋一样,船长当即下令:“放网!”长达750米的渔网从船尾“吐”出,围成了一张直径250~300米的网圈,底钢缓缓下沉。不到几分钟时间,鱼群就被围困在了大网之中。
  浮子在浩瀚的海面上画出了一个包围圈,只见平日里白色的浮子此时犹如金子一般闪闪发光,拉起来一看:“不得了啊,都是大黄鱼!”船上所有人都沸腾了!随着吊杆的升起,围网里密密麻麻的大黄鱼“咕咕咕咕”大声地叫着。那叫声,此起彼伏,声声不绝。映衬着天空那片灿烂金黄的颜色,让船员们足足晃了几分钟才回过神来。那一天,“宁渔606”围捕了4万箱(约800吨)大黄鱼,满载而归!这无疑是宁渔捕捞大黄鱼史上的一次大捷。
  当时我的同事也在这艘船上,他就用相机拍下了这一幕。不知怎么回事,后来照片刊登到了报纸上,而这一登,就给东海野生大黄鱼招来了灭顶之灾。
  3月28日8点45分,“宁渔414”船在166-8区围捕到6~8万箱的大黄鱼,群众渔船立马跟上,疯狂开抢。你能想象这样的场面吗?百艘群众机帆船从四面冲入我们的250米围网圈中,发了疯一般抢鱼,我们被围困在了中间,不到4个小时,网中的大黄鱼几乎都被抢光了。
  等我12点赶到的时候,现场一片狼藉,只剩下1.5万箱大黄鱼,其余被一抢而空。那一次,我们的围网也受到了“致命的伤害”。围网被群众机帆船缠住,叶子板还在那里空转着,一顶大网的三分之二都报废了。要知道,那顶大网值100多万!想想都觉得十分心痛。
  此后,每年的2至5月期间,我们都会来到这片海域捕捞大黄鱼,这个时候,不少群众的机帆船就会偷偷跟着我们出海。
  从此,越冬大黄鱼便成为群众渔船春汛生产的主捕对象。从索饵场追捕到越冬场,又从越冬场追捕到产卵场,大黄鱼年总产量年年下降,再加上幼鱼捕捞,资源面临枯竭。到80年代初,大黄鱼已经无法形成鱼汛,再也没有人进行专门的大黄鱼捕捞了。
  跨过半个地球捕鱼
  50年代初,公司创业者以一对100匹马力的小渔轮起家,后来将公司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现代化大型渔业企业,屹立在东海之滨、甬江之畔。那个时候,公司业务以沿岸拖网及近海捕捞为主。但到80年代初,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过度利用,仅靠传统的方式在东海、黄海捕鱼,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80年代,自我任公司领导开始,我就规划起外海和远洋渔业了。远洋渔业是利用世界渔业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领域,也是我们实行捕捞生产布局和作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包括过洋性远洋渔业和大洋性远洋渔业。那个时候我思考的是,如何用现有的渔船先发展过洋性远洋渔业,继而再往大洋性远洋渔业进发。这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投资,缺一不可。
  我们开始在生产布局上做调整,适当减少了近海捕鱼作业,发展围网,把部分条件较好的渔船转为外海和远洋捕捞。
  1987年4月10日,“海丰825”首航伊朗参加合作捕鱼,这是我们的远洋渔船第一次去外洋。而对船员们来说,这一次合作捕鱼,让他们大开眼界。
  真正的渔人、真正的捕捞汉子、真正的航海者,将走向深蓝、拥抱大洋作为最高追求。大洋深处,有别人难以想象的凶险,也有别人无法欣赏到的风景。对远洋渔业船队的“掌舵人”来说,他的血管里奔腾的是海水,他的记忆中回荡的是涛声,他的整个生命乃至灵魂都浸透着大海那蓝色的畅想。
  而后的4年多时间,公司又先后派出了6艘次渔轮,分赴伊朗、澳大利亚、索马里等国进行合作捕鱼,公司为发展远洋渔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这在当时来说,足以看出公司对发展远洋渔业信心十足。
  在与伊朗、索马里协作捕鱼期间,我们摸清了渔场底层鱼类资源及气象、潮流、水文等规律,为今后进一步发展远洋渔业打下了基础。但这些其实都是正式发展远洋渔业前的一些试捕作业。远洋渔业的真正发展是从90年代开始的。
  从1995年前后开始,我们购置了“宁渔802”“宁渔803”两艘船,远赴阿根廷外海钓鱿鱼,效益也不错。
  后来我们造了两艘大船,分别是“天祥”号和“天顺”号,两艘船一共投资了4000多万。造好后,两艘船在短短6个月的时间内,就获得了800多万的利润。按那个时候的利润算,我们4年就可以收回投资了。但后来发展远洋渔业时,因技术投资不足,且又重复了过去“跟着人家跑、听人家说”的路,海上生产局面十分被动,同时又缺乏主动出击的手段,2002年,公司转制后,远洋渔业发展势头渐弱。在宁渔历史里,这一页终究是充满遗憾的。
  那是我最满意的5年
  80年代,全国都很重视教育。1983年,在选拔新一任宁渔经理时,大家秉承“把知识人推到领导层上去”的核心宗旨,把我推了上来。我算是第一个有学历、技术出身的经理吧。
  从技术员到经理,这个转变其实是很大的。以前的我,只负责好技术就行,而现在,整个宁渔的统筹规划、渔轮更新、改善员工的生活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都让我挂心。
  因为各方面原因,我任经理的5年可以说是宁渔最辉煌的时期。5年里,宁渔的渔船数量达到了60多条,辅助船有20余条。1987年12月,公司利润达到2100万元,是公司经济效益顶峰期。那个时候,谁要是说自己是宁渔的员工,就会引来他人艳羡的目光。
  到现在,我家里还保存着上千张宁渔的历史照片。回想30多年,我从一名技术员到宁渔的经理,其间宁渔发生的大大小小事情我基本都在现场。
  稚嫩、青葱、坚韧、辉煌、落幕..宁渔就像一个人的人生,起起伏伏。现在听说那里即将要有新的“主人”,我既激动又期待。曾经的宁渔大地上,接棒者即将出现。
  我希望在原来的宁渔基地上可以建造一座“宁渔博览馆”,展示当时宁渔最为先进的设备、各种型号的船模,在博览馆里再现宁渔的面貌,留住宁渔的精神和记忆。
  不舍宁渔,希望以另一种形式再次“见面”!

知识出处

潮起北岸:宁波文创港历史遗存口述史

《潮起北岸:宁波文创港历史遗存口述史》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分为六部分,收录了《我记录了宁渔30多年的历史画面》《宁波海洋渔业公司的拓荒者》《黄金十年》《为海洋捕捞事业奉献了一生》《我为宁渔照顾后代》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松栽
责任者
葛波波
责任者
王松栽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宁波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