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传统民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赐慈城:解读中国古县城的标本》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665
颗粒名称: 【六】传统民俗
分类号: K892.2
页数: 54
页码: 167-220
摘要: 本文讲述了慈城镇风土人情、岁时习俗和故事传说,是民众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文化财富。
关键词: 江北区 慈城镇 民俗

内容

风土人情、岁时习俗和故事传说,是民众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文化财富。那里保存着民间实践经验、民间信仰、民间文学、民间艺术以及天文历法等各类民俗文化遗产,在人民生产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作为古县城的慈城,保留了其他地区不少已消逝的传统风俗习惯,留住了民间文化之根。这些风情习俗是慈城先民对天人、群己、义利等关系的约定,有着自身特定的文化内涵。今将慈城主要风土人情和岁时习俗加以列举,以大众化的视角回味传统,寄托情思。
  一、独特的风土人情
  历史上作为慈溪县城的慈城,地理位置优越,环境得天独厚。数千年来,先民们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辛勤耕作,与大自然和谐共存。这里既留有各地汉民族丰富多彩的风俗共性,又具有独特风格的地域风情。据旧县志:“邑有董孝子之遗风,人知孝爱乐循理旧矣。皇朝以来,杨公适,杜公醇,又以行义为之师表,自是文物益盛。”宋王荆公安石亦云:“慈溪小邑,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无水旱之忧也。无游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杂,有以自足,故其人畏刑而易治。所见之士,亦多美茂易成也。”至近代,慈溪风俗更独特,有与宁波及邻县语言发音明显迥异、更接近北方普通话的慈城话,如方言“奥松(叔叔)”“奥姑(姑姑)”“奥舅(舅舅)”“奥婆(对外婆辈的人的尊称)”等慈城特有的对长辈叫法;有八月十六过中秋的风俗;有慈城特有制作方法而闻名海内外的精美食品水磨年糕;有慈城独有制作工艺和烹饪技巧的横包粽与乌馒头;有更完整地保留古代遗风的独特婚嫁礼仪。以下分别从土语、饮食、行业、土风这几个方面一一举例,以展示慈城风土人情的独特之处。
  (一)土语
  慈城流传有土语:“冯家屋、俞家谷、钱家吃。”冯家屋,又称冯半城,指县城一半的房子是冯家的,暗语冯家自汉朝至今一千多年来,几十代诗书相传,人才辈出,到清朝乾隆年间已出了56位进士。同时财丁两旺,族分六支,支支家大业大,名闻四海。又指著名作家冯骥才祖上那一脉,在清康熙以来靠经营药材致富,在县城五马桥一带,占地五六万平方米,建造了数十幢高楼大宅,规模远超东边的慈溪县衙,俨然是城中之城,惊诧县里的四方乡亲。
  俞氏是清初以来发家致富的慈城名族,相传祖上发财太公为慈溪县北乡人,明末清初靠卖泥螺为生,一年夏天路过慈城小东门,见自己担里泥螺颜色有点不好看,就到旁边的河埠头清洗,不料泥螺担翻进河里,他在摸泥螺时摸到一甏金子,从此发财。先买下小东门冯氏占地上万的一座大屋,俗称倒墙缺俞家,再在四明山、三北等地买下数千亩良田,此后每年秋收时节只见谷船一船船从小东门运进河边的一排谷仓,使慈城百姓都很羡慕。
  骢马桥下钱氏是慈城有名的大家族,祖上钱澍田在清乾隆时曾创办广东敬修堂大药号,他的后裔中出了一位著名书法家钱罕。相传钱氏把广东人善用善做的药膳带回了故乡,并经常请慈溪县头面人物来家品赏,连许多见多识广的乡绅和官宦也吃得目瞪口呆,善做食物的钱氏开创了家乡饮食新理念,也留下“钱家吃”的俚语。
  慈城有句俚言:“保长吃鱼吃肉,甲长奔上奔落。”民国时慈溪县推行保甲制,县政府下层管理机构为保甲单位,即十户为甲,十甲为保。当时规定甲长是无报酬的,保长是有报酬的,而报酬是一保之内住户按规定支付的。保长除了完成其他工作外,最重要的任务是三天两头征收税款及包罗万象的大大小小的捐款。有些住户一时手头紧,无法支付各种捐款,保长就带人三天两头来逼捐,惹得保内住户怨声载道,而保长乘机贪污受贿,营私舞弊。
  (二)饮食
  民以食为天,慈城人在饮食方面也独具特色。
  1.冯家做酒。慈城金家井巷布政房冯家做酒,会把热腾腾的黄酒倾入坛内,而在坛底预放一条鲜活的河即鱼。然后就把这坛子埋在地下。多年后,打开藏酒封泥,酒香扑鼻。坛子中的河鲫鱼宛如依旧活着,鳞鳍完整,熠熠闪光。但酒提子一下去,随着“咚——”的悠远之音,河鲫鱼倏尔消逝,溶化在酒中,无影无踪了。盖时日既久,鱼早腐熟,开坛振荡,接触空气,鱼就不再成形了。
  2.做年糕。每年冬至前后为乡村农闲季节,慈城许多农民会在家里做年糕,邻里的亲朋好友会前去帮忙。年糕以粳米为原料,干碾成粉或水磨粉,蒸熟后成粉化在石臼中捣烂再制成条状,块团是以纯糯米蒸熟为饭,也在石臼中捣烂,再揉成饼状。慈城产浙东优质粳米,做出来的年糕柔滑细腻,久浸不糊,久煮不烂。家中做年糕时,全家老小围着案板,亲戚朋友都参与到搡、蒸、搓的制糕过程中,还在做成的年糕、■上盖上红印,或用筷子头盖红印点。年糕团的馅,主人一般备有三北豆酥糖、赤砂糖、笋丝咸菜等多种。也可不加馅,随意捏出元宝、公鸡、白兔、鲤鱼等形状,很是讨小孩的喜欢。这一天是做年糕主人家最快乐的日子,满屋子热气腾腾,嘻嘻哈哈谈收成,吃吃喝喝增友情。
  3.乌馒头和横包粽。“端午乌馒重阳粽”,旧时慈城端午习俗与其他地方不同,不吃粽子,也不是纪念战国时的爱国诗人屈原,而是家家户户吃乌馒头。乌馒头为慈城特有的食品,它是用麦粉发酵,再掺以白糖、黄糖,蒸制而成。相传元朝末年,慈城乌沈弄口有家远近闻名的馒头店,老板乌杰,本是读书人,后弃笔归隐。秘密参加反元活动,组织慈溪民众揭竿而起,于端午之日将元朝官吏将士战败。而乌杰在胜利之日,拿出仿造起义时所摇门铃的托盖样子的馒头,分给百姓吃,老百姓将这种又甜又软、味道交关好的馒头,称乌杰馒头,后来顺口叫乌馒头。其他地方都是五月端午吃粽子,而旧时慈城习俗为九月重阳裹粽子吃粽子,一般是做四方形粽子,也称横包粽。相传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里人方山京中状元后,在重阳节这天回乡省亲,县令用方粽(寓意方山京中状元)馈赠民众,慈城百姓用方粽相互馈赠,以示庆贺。慈城方粽系用糯米制作,掺一点碱水,帮助消化,吃起来口味更佳,用大张毛竹壳包成方形粽子,如手掌大小。品种有赤豆粽、豇豆粽、肉粽等。
  (三)行业
  旧时慈城大街上每天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各行各业,生意兴隆。市面上各色人物,三教九流,热闹非凡。开店的都为了挣钱而拼命吆喝,跑腿的为了生存而四处忙碌奔波。
  1.救火会。旧时慈城内有六支义务救火会,俗称洋龙会。城中大关圣殿旁有“永安会”,以大街商店人员为主,还有附近居住的木匠、泥工等;东街以东庙为中心,称“安吉会”,以“脚板”(搬运工人)为主;骢马桥以南称“潜初会”,以南门居民为主;西街以西庙为中心,叫“永宁会”,以米厂、冯恒大酱园工人及西街商店为主;城隍庙旁边“天龙会”,以小西门居民及石匠、泥木工为主体;北门以小关圣殿为中心,称“东北会”,以向生记米厂和泥木为主。一旦发生火灾,救火队员个个神勇,奋不顾身冲进火场,灭火救人。每当救火结束,由负责人点名,发放点心票,凭票可到慈城下横街“泰昌”、莫家巷口“穗芳”领取由善士捐资的一份点心。
  2.三教九流。旧时指街上混着的各种社会地位卑下的特殊服务者,如从事剃头、修脚、搓背、穿寿衣、抬棺材、哭丧吹乐、撩屙缸沙者等,也指有小偷小摸行径、不干正事的一类人。这种人尽管自身处于底层,但多数对读书人从心底里都怀有敬意,都希望下一代不走自己的老路,而是脚踏实地,用心读书,将来出人头地而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
  3.鹅行跟。旧时慈城下横街中段的鹅行跟,南傍市河,北依下横街,是一块两亩多的场地,唯一的设施是一栋披屋临河而建,长约三十米,宽四五米,平时少有人进披屋买卖,仿佛只是为避风遮雨而建。鹅行跟是慈溪县专门开设鸡鸭鹅猪交易的市场。每天早上四五点钟起,从四面八方来赶集的乡民手提、肩挑、车载、船运自家圈养的活禽或刚出栏的肥猪,在鹅行跟的空地上吆喝叫喊,而上午九、十点钟后就逐渐落市了。
  4.南货店。有慈城莫家巷口的穗芳南货店,竺巷口的同顺南货店,乳龙堂对面的状珍(后改鼎懋)南货店,市心口的泰昌南货店,下横街的万茂、蒋万兴、蒋万丰、蒋万顺等数家。在这些商店里,山珍海味、南北果品,应有尽有。而特色是四季应时茶食,数不胜数,像穗芳、泰昌生产的油包,全用高级净白麦粉做成,用白糖、猪油、芝麻作馅,一口咬进嘴里,真是又香又甜,回味无穷。还有绿豆糕、核桃酥、豆酥糖等,产品质量均属上乘。
  4.嫁妆店。民国时,慈城下横街有一家三开间前店后厂的同和嫁妆店,顾名思义,即专门卖女儿出嫁用品的商店。店堂内摆满各式箱子、马桶、脚桶、锡瓶、铜火熜之类,每当上海最新产品上市,不出几天此店也摆上柜台,因为店家在上海专门聘请“包打听”探知这方面信息,雇用上海熟人四处出击,请信客三天两头从上海携回来货物。
  5.箍桶店。旧时慈城德星桥北沿永明路,有一爿钱氏世传百年的箍桶店,三间店面,店主为人厚道,生意兴旺,做工精巧,誉满慈溪城乡,甚至上海、杭州、宁波也经常有人托人来要货。相传钱氏祖上有人曾去京城皇宫做事,后因年高体弱回到故里,告诫子孙隐姓埋名,在德星桥边开一家箍桶店,并立规传子不传女,传内不传外。
  6.大力士。旧时慈城市日,周围四乡八方的农民进城赶集,在车水马龙的市心口空地,总会有赤膊大力士腰缠麻绳,裸露肌肉大声卖艺。或头击石板,手举巨石,自云力大盖世;或口吞宝剑,指穿青砖,自喻功夫非凡;或舞刀弄棍,捕风捉影,自称天下第一。待表演时,下手总会拿帽子翻起当口袋,向周围的看客要钱,或拿出烂泥膏药高价向看客兜卖。
  7.扶乩请仙。旧时慈城人大多封建迷信,对扶乩请仙之类的骗术都信以为真。扶乩之沙盘架子的上横头有供桌,即普通的八仙桌,围着绣花桌围,香烛荧煌,鲜果供品,那是所请神道之位。一小姑娘半眯着眼睛扶乩写沙盘,所写“鬼画符”谓仙女在传神话,把天上菩萨、各路神仙的密语传告于天下,可解决人间疑难杂症。扶乩骗术一结束,就开始卖自制的所谓“仙药”,那是用香灰和松针之类做的,呈球形,灰黑色,摆在木盘子里,特意搞得香烟缭绕,与盖碗清茶一起供在八仙桌上,增强神秘感。
  8.堕民。旧时慈城东门外有条长百米的弄堂叫堕民巷,两旁住有数十户特殊人群——堕民,除了在这里群居外,其他许多人还散居在县内各处的祠庙里。明清时封建王朝规定他们不准读书,不准买地买田,不准与堕民外的人通婚,不准在城里买房居住,不准经商或结社。他们男的除做戏、理发外,多以丝竹吹唱娱人,普通人家有婚丧祭祀等大事时,常常雇用他们;女的专做送新娘子和服侍人的工作,或替妇人们绞面剃发。他们特有的生存行业世代相传,历代官方和民间皆歧视他们,而他们因长期遭受精神迫害又自视卑下。
  (四)风俗
  风俗是镜子,能照见一个地方的物质乃至更为重要的精神生活,代代传承。然慈城风俗生于此,长于此,因此十分接地气,从而更具有迷人的魅力。
  1.关帝庙庙会。关圣帝以其“仁、义、忠、勇”为世人敬佩,尊为英雄模范。慈城商人奉关公为武财神,遵行商业“诚信仁义”,和气生财。每年六月廿四关帝诞辰,商人会在大街大关圣殿举行关帝庙庙会。县商会就设立在关帝庙后院,这天组织商人,分行业进入关帝庙,燃香点烛,礼拜后在庙旁酒楼聚餐。所以慈城商人稳妥可靠,信誉卓著。而聚餐也是庙会重点戏,叫“吃关帝会酒”。在庙会上协调行业纠纷,清理往来账项,订立同业行规。在神前和同行面前许愿立誓,吃过关帝庙会酒后,决无反悔。
  2.四月半会。慈城最著名的迎春赛会是四月半会,相传是纪念张元伯、刘元达、赵公明、钟士秀、史有业五个人,人们认为他们死后的鬼魂能治病逐疫,便有好事先人在慈城东门外建庙塑像,叫五都神,庙称都神殿。每年四月十五日起到月底止,人们抬着偶像,前面排着各种仪仗、大旗、金鼓、台阁等,浩浩荡荡巡行城乡各地,叫“四月半会”。经过的地方都张灯结彩,摆设牲醴,演戏唱书,热烈欢迎,红男绿女,黄童白叟,人山人海,热闹非常。
  3.盂兰盆会:七月十五中元节,慈城寺观和民间当晚要举行放焰口活动,即盂兰盆会,以祭无主鬼魂。相传七月间阴司地府官开“鬼门关”,让阴司的鬼魂到民间自由活动,此时所有无人祭祀的孤魂饿鬼到处寻找食物充饥,人们为了免遭野鬼的骚扰,在中元那天举行“祭度”活动,超度孤魂野鬼。而城内居民沿街设祭,用米筛或门板摆设“檐下羹饭”,有鱼肉酒及馒头、南瓜、豆腐、毛豆等12碗。有些居民还要集资请和尚、道士、巫婆诵经念咒,大街商店门口都要悬挂蜈蚣旗,路旁焚冥锭、纸衣、纸车、纸马等。祭毕,供品送给乞丐。
  4.斯文会。旧时慈城各大姓望族都建有宗祠,每个宗祠除了有与其他祠堂一样的组织机构外,还建有慈城独有的社团——斯文会,即宗族筹集一笔专项资金,把族内有文化之人组织起来,每年在特定日子安排他们在宗祠内聚在一起,饮酒赋诗,交流信息。如冯氏、秦氏、三凤王氏等,以文相聚,以提升自己宗族的文化层次,对鼓舞家族的后人有无穷的鞭策和召唤的作用。
  5.兄弟登科。旧时慈城的老父亲最高兴的事之一是儿子登科,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夙愿,而兄弟登科更是喜上加喜。相传著名作家冯骥才高祖冯汝霆先生,多次参加乡试不中,后来他培养的两个儿子冯可礽、可镛,分别在咸丰元年、二年中举,为家族带来无限的荣耀。汝霆先生曾在故居前五马桥畔叫来戏班搭台演出五天五夜,以示庆祝,并重建自己家大门,把“兄弟登科”的砖雕匾额镶嵌在门上。
  6.哥哥抱上轿。旧时慈城人家办婚礼时,接新娘的轿子只能停在女方的大门外。待新娘吃好娘家准备好的最后一餐,梳妆打扮完毕,待在自己的房间里,必须等待由自家哥哥或堂兄、叔叔、舅舅从房间抱到大门外的轿上,这也许是怕她把娘家的风水带走。
  7.讨吃酒。旧时慈城新嫁娘娶来以后,第一次出门必限于喜庆等事,如果自己的戚族中没有喜庆事情,也可以到本来没有关系的人家去“讨吃酒”。例如某甲家有喜事,某乙或某丙家的新妇,不管认识不认识,有交情无交情,可送一封贺仪,乘一顶小轿,带一个喜娘,到某甲家去吃酒。当然也不是随便选的,也要门户相当,声誉较好。参加人家的婚宴,吃一顿喜酒,以表示自己做了新娘之后已经有一定经历,连别人家的婚宴都出席过,就不算“嫩头”了。某甲知是讨吃酒,必殷勤招待,还要解轿钱,付陪包。酒散即归,这是慈城妇女不轻易参与世事而崇尚妇德的古风。
  8.吃头口奶。旧时慈城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孩子出生后不是马上就喂奶的,要过几个小时,最好是在胎粪排出后。慈城人这头口奶可不是随便吃的,更不是吃自己母亲的乳汁,而是早就请媒婆联系好一家早于自己生产的良家产妇(指品德优良,身体健康,比选一般奶妈的要求高得多),请人把婴儿抱去吃人家奶娘的乳汁,叫作吃头口奶。
  9.吃倭豆。慈城立夏节家家户户吃“倭豆”。相传嘉靖年间抗倭英雄戚继光为了鼓励将士们奋勇杀贼,便当众宣布,杀倭寇一名,奖蚕豆一粒,并用线穿起挂在胸前,代表“倭头”,以后只要一看胸前便可以知道谁是杀贼英雄了。从此戚继光的部下便把蚕豆叫成了“倭头”,久而久之,慈溪的老百姓便叫惯了,都把蚕豆叫成了“倭豆”。立夏刚好逢新豆上市,孩子们还爱穿上一大串挂在颈上,摘一粒吃一口,像当年的抗倭将士一样,感到无上的光荣。
  10.点主。大户人家的父母死了,必请乡党中有声望的人,为他们的父母点主,称为大宾。点主的时候,陈设庄严堂皇的礼堂,大宾以外还有左右宾、大引赞,都穿蓝袍黑褂礼服,先鸣炮奏乐,告天地,然后入堂升座,孝子扶主出帏,交左宾,左宾呈大宾,大宾读主,先题朱笔,再盖墨笔,祝主;交右宾,右宾交孝子,孝子扶主入帏。礼毕孝子拜谢大宾,来宾纷纷贺主,这是子孙孝敬父母的董孝子遗风。
  11.请紫姑。旧时慈城人正月十四夜要邀请天仙,也叫请紫姑(即屙缸姑娘)问凶吉。相传屙缸姑娘是一位职位低微的小神仙,对凡人小事有所了解,所以大家乐于求教于她。旧时慈城姑娘们趁别人上街看灯的机会,抬着米筛把屙缸姑娘请到自己的屋里来问卜,据说屙缸姑娘有求必应。也有少女相约于屙缸边、猪栏里迎祭紫姑,并扶乩,以求卜长大后的智愚和婚姻。
  12.吃大户。慈溪县有一个吃大户的习俗,如果某大户人家儿子,因某事触犯了众怒,如仗势欺人打伤了穷人家的孩子,或满嘴污秽调戏良家闺女,或偷鸡摸狗干些下三烂的勾当,乡邻们就会自发组织起来与该大户人家评理,谈条件,要赔偿等。犯众怒者因害怕只得服软,请当地有声望的乡绅做和事佬。由犯了事的大户出钱出面,在村里摆上几桌像样的酒席,供乡邻们畅吃一顿或几顿,以示认错赔礼,在这个场合村民们自然会不客气地狼吞虎咽起来。吃大户的习俗,其实是农户、村民的自我保护方式,敢向大户人家叫板,警示那些大户人家,不得随便欺负别人。
  13.冬至夜里灶火旺。旧时慈城冬至夜还有一个较特别的风俗,就是要把灶洞烧得旺旺的,认为灶火旺,财气就旺,人丁就旺。这个习俗形成于明成化时,传说当时慈城云湖有户董姓大户,雇了个徐姓长工,这个长工干活十分卖力,又忠厚老实,深得董家的信任。做了几年积了一些钱,老婆也娶了,夫妻俩相亲相爱,勤俭持家,生儿育女,日子过得越来越兴旺。每年冬至,长工家把灶火烧得旺旺的,请董老爷家人来吃饭,年复一年,长工家日子一年比一年过得好,每年冬至请董老爷吃饭的菜也一年比一年多了。直到长工家冬至家里灶火越来越旺,而董老爷家断了灶火。过了许多年,徐长工家财丁两旺,而董老爷家断子断孙。此事传开后,慈城家家户户在冬至夜把灶火烧得旺旺的,吃饭要在自己家吃,再不会到别人家去喝酒。
  14.祭灶。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又称腊月二十三,是夜要“祭灶”,又叫“送灶神”。旧时慈城家家户户在灶头上贴灶神,上部绘一座宫殿,书“广德宫”,中间为神像,像下有五个小孩捧铜钱、元宝,寓“五子登科”“招财进宝”之意;左右联谓“上天奏好事,下地降吉祥”。相传腊月二十三夜灶神上天向玉皇大帝禀告一家善恶,至除夕返回,奉旨赏善罚恶,或赐福或降灾。祭灶时用白开水一盅,供“祭灶果”,还供有纸折神马,焚香燃烛。过了祭灶日去理发叫剃过年头,花费要加倍,洗澡也一样。祭灶果是由红球、白球、麻球、油果、寸金糖、脚果糖、白交切、黑交切等各种颜色的糕点组成,南货店用粗草纸包扎起来,传说是为了让灶君尝到甜头,粘住他的嘴。祭毕,将旧的神祇和纸马焚烧,谓“送灶”,祭灶果才由孩子分食。而慈城五马桥冯家,祭灶日子却推后一天,为十二月二十四,相传清初有位出门做生意的先祖,祭灶这天赶不回来,家人只好等他推迟一天。一般人家祭品都用纸马,而五马桥冯家没有钱,买不起纸马,只好扎草马当祭品。即使在发迹以后,五马桥冯家也习惯用一只草马、一只纸马祭灶,以示子孙不忘昔日苦难。祭灶一般由男人负责,妇女要避开,俗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在年三十夜,安贴新神祇称“接灶”。
  15.掸尘。掸尘就是在年终前选择一日进行大扫除的意思。旧时慈城人掸尘日一般为十二月二十四,也有前后数天内进行。相传灶神走了以后,玉皇大帝派遣天神来代职,这位天神嗜好干净,如不洁净可能降灾,所以慈城家家户户一定要打扫洗刷得干干净净。一年一度的掸尘与日常所做洒扫庭院、拂拭家具等家常事大不相同。掸尘时要里里外外、上上下下都洗刷干净,整旧如新。客厅卧室,弄堂厨房,上至天花板,下至青石板,都要用掸尘帚刷过,用揩布擦过,用清水洗过。再至灶间的烟囱灰,也要疏通一下。对那些不需要的东西,该卖的卖,该弃的弃,该烧的烧,居室重新布置,给人以焕然一新的感觉。掸尘过后,有些长工拿好工钱离开大户人家,也急速回家过年,老话讲“廿五六不走不是人”(特指长工回家)。
  16.谢年。一般为十二月二十四至年底,慈城人掸尘之后就是择吉日谢年,意思是谢天谢地地保佑一家人平安团圆。谢年是祀神典礼中最为隆重的,时间多安排在下半夜,大约是为了准备齐全且安静的缘故。谢年是感谢上天有好生之德,降福于人间,一年来全家平安,诸业兴旺,祈盼来年更降好运,所以家家都以极其虔诚的感激之心来祭拜。
  谢年的供桌横摆成“品”字形,供品要“完全”“完整”,有整鱼,整鸡,整块方肉,鱼必用活鲤鱼,彩头谓鲤鱼跳龙门,为防止鱼弹跳落地造成不快,往往事先在鱼嘴里灌点老酒,祭拜拆桌后,鱼大都被主人拿到池塘或河里放生;鸡要雄鸡(绝不能用草鸡),汆得生点,样子要挺括,鸡嘴里叼一根生葱,寓生机勃勃;猪头为公认的利市吉祥物,一条猪尾巴可咬在嘴里,也可盘在后面,以象征全猪。若不用猪头则可用汆熟的方肉替代,这肉定要是含两至四根肋骨的前膈心条肉,喻明年日子“簇骨头新”。以及整盘的盐、血(熟猪血)、豆腐、年糕、金团、水果、酒等。供品上贴有红纸,放在祭桌上。谢年的八仙桌横放(以木纹走向为准),门不开,只开窗,因神从天上来,酒盏筷子摆十六副。祭祖时开门,好让祖宗进来,酒盏放十二只,闰月放十三只。祭拜时七烛高烧,香烟浓郁,一片热烈欢庆的气氛,这时若从天空纷纷扬扬飘下雪花来,则真是欢欢喜喜的年来到了。谢年的神祇挂在高背椅上,用两把香夹住椅肩。椅子搁在“稻斗”上,比桌面高出一截。神祇面向堂里背向青天,跪拜时从屋里向天外拜,与祭祖从外往里拜方向正好相反。拜天的人只限于男子,按照长幼秩序,当天要头脸干净,衣着清爽,跪拜三次(进神、上供、送神各一次),每次三跪九叩头,十分庄重。直至香烛点光,才算谢年结束。
  二、多彩的岁令时节
  作为慈溪县城的慈城,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文化深厚,社会安定。民间节日,法定节日(元旦、儿童节等,以阳历为准)接连不断,节庆活动贯穿四时,居民岁时习俗丰富多彩。
  (一)春节
  大年初一为春节,旧称元旦,始于殷商时期,旧时慈城人都特别重视,人人着新衣,穿新鞋、戴新帽,衣服里外三层(布衬衣、夹袄和外袍)新,以示辞旧迎新。谓穿未下过地的新鞋,在新年里可脚轻手健。家家户户都张贴春联、门神,悬挂灯笼等。一大早,开门放炮三声,也叫开门炮,以驱赶邪祟和防疫消灾。炮仗放得越高越响,示意新年越吉祥顺利。灶头要及时供好净茶和汤圆。慈城世家大族供奉祖先遗容画像于祠堂或中堂(堂前间),一般悬五代之内的祖宗像,称为“供影子”“供金紫(昔绘像者皆金冠紫衣)”,也称“喜神”,有单人画像,也有三五世合绘一幅的画,叫“代图”或叫“三世图”“五世图”。初一早上,家长率弟、子先拜于祠堂,顺序为先大宗,次小宗,在“喜神”案上,供上牲醴、茶果、年糕、粽子,烧香点烛,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有的至亲前来相贺,也要参拜祖宗遗像,拜祖一般从初一到初五,而后收起祖像,这种拜祠堂、祭喜神的风俗,反映了慈城人注重人伦道德的观念,也是封建宗法观念在心理上的反映。敬神祭祖后,就开始拜岁,各家幼者依序拜尊长。因旧时慈城多豪门大族,所以规矩特别严,拜岁先是同宗族拜尊长,门徒拜高师后是亲族间拜访,再是朋友间相互拜访。拜尊长一是拜家中家长,二是拜同族长者。家人依次行拜年礼,晚辈先向长辈拜年要压岁钱,然后平辈互拜。长辈要给小孩吃糖果,分钱包,祝贺他们又增长一岁。大家吃瓜子、花生、福橘、甘蔗,嘻嘻哈哈,其乐融融,随后由长辈带领小孩向亲友邻里拜岁,有些只派晚辈代拜,见面时,彼此满面笑容,双手抱拳,口说“恭喜发财”“新年好”,互道新年之喜。即使平时不大走动的亲朋,也借新春之际,相互拜访,联络感情。
  旧时慈城民间还产生了一些有趣的过年风俗,正月初一不扫地,如要扫地必须向内扫,不能向外扫,唯恐把吉利鬼扫出去。不乞火(不向别人借火点香烟),不杀牲,不动刀剪,不倒马桶,不洗衣裳,也不打骂孩子,不讲晦气话。在堂前或门前插上几枝冬青或柏枝,寓意新年生活节节高,青翠长久。还有初一开门出行,要选择“利方”而行。每走到一座庙,就烧一束香,要经历十庙而后止,故称“烧十庙香”;回来后还要把一炷香插在厅堂诸神之前,称“回头香”,烧香许愿,祈求神明保佑新的一年万事大吉。
  慈城人的春节十分讲究饮食,初一早上男女老少爱吃甜食,如糖年糕、豇豆粥、汤圆,寓有团团圆圆,年年高,一年甜到头的美好心愿。中晚餐主要吃除夕煮的满锅供奉神祖的年饭,叫“吃隔年饭”,又叫“万富”,意为万副家当,发家致富。有些人还会全家吃素斋一天,这天习俗的最大特点是尽量让家里日用器皿“休息”一天。
  旧时慈城人春节的娱乐活动丰富多彩,不是在家聚玩,就是四处闲逛。如大人挖花牌、打麻将、推牌九,小孩掷骰子、抛铜钿、玩接龙、打弹子、吹红毛人、踢毽子、跳绳、甩打煞坯、扯响铃、转风车、放鞭炮、敲新年锣鼓等,形式多样,男女老少,各有所乐。但一般是家里人自娱为主,不仅大人玩,小孩也允许与大人一起玩,有些是游戏,不属于赌博范畴。天气好的话更多的人选择外出游春。因初五之前,店铺大多停业,只得到大街上看彩牌楼或去城内外寺庙、宇、观游览。早上八、九点钟后,市心口人山人海,各类商贩设摊,主要出售儿童玩具及炮仗,各地江湖艺人占据有利地盘,吆喝声、欢笑声此起彼伏。慈湖是美不胜收的天然园林,更是游人的欢娱之地。
  拜庙岁,去永明寺、紫国庙、柳山庙、城隍庙、关圣殿、鲁班殿、纱罗庵,吉祥庵等处进香,去清道观撞钟。所到之处游人如织,香烟缭绕。
  大年初一晚上,未昏即眠,不点灯火,谓点灯将使得今岁蚊蝇多。睡前,放三响“闭门炮”。晚上守在家里不出门,俗称过“太平夜”。
  年初二起开斋吃荤,男人出拜亲邻,一般先至亲后远亲,少拜长、婿拜翁、侄拜姑、甥拜舅,称“贺岁”。贺岁要吃元宝茶(茶盖上放两只青果)。留客人吃饭称“岁饭”“岁酒”,有四冷盆:蚶子、蛏子、泥螺、白斩鸡。家有上海人回来的摆皮蛋、熏鱼、腊肠、肉松等上海食品。热炒有炒笋丝、黄芽菜、鲜鱼丝、油爆虾、油炸春卷皮子等,吃年糕汤等。四乡农民的车子灯、跑马灯、大头和尚等娱乐班子进城贺岁。去街上小摊买泥娃、泥狗、泥猴、泥公鸡,有的按下去会“哇哇”叫,有的吹起来会“吱吱”响。
  出嫁的女儿纷纷回娘家,路上行人熙熙攘攘,来来往往,很是热闹。妇女们带着儿女,携着大包小包的礼品孝敬父母,到娘家与父母兄弟姊妹欢聚一堂,共叙天伦。
  初五为财神日,慈城明清时期多经商世家,故最重此日。有的半夜三更到财神庙烧一炷香,叫抢财神,以图吉利。街上商店多设财神堂,大清早,供财神像,以猪、羊、鸡、鹅、鱼五牲为祭品,猪羊多扣头尾,中设一刀猪肉、羊肉,称“全猪全羊”,鸡、鹅、鱼须成双。所点龙凤烛又称“足斤”“脚缸烛”,称请财神。而后敲锣放炮开门营业,商店多设五色茶点恭迎第一个顾客,并呼其为“财神”,不管营业额大小均给予优惠,或对折付款或馈送礼品。若顾客红光满面,成交额又大,则预兆全年生意兴隆,称“接财神”;若开门后久无光顾,店主即焚香烛至财神殿祈拜或卜签,称“求财神”。商人若上年生意清淡亏本,则一家去寺庙敬神,路遇僧尼,则将其夹在中间过市,以为财神常附身僧尼,此称“兜财神”。这天店主请伙计喝财神酒,吃年糕汤。
  初六各家做新年羹饭,菜肴有八大碗、十大碗、十二大碗不等,必有鱼(谐音余)、豆芽(偕形如意)和豆腐、年糕,寓步步登高之意。
  初七求人丁,使家族人丁兴旺。
  初八祈五谷丰登。
  初九敬天神,玉皇大帝生日,清道观要举行“玉皇会”,道士和信徒都要进香,祭拜行齐天大礼以祈福延寿。
  初十敬地祇,慈城城里乡村,大同小异。再说旧时慈城人大多信佛,故初七夜走七座桥,且不走回头路,初八拜八个寺庙,俗称“走七桥”“拜八寺”,以祈避邪,祈年岁丰收。
  (二)元宵节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因是一年中最早的一次月圆,故称上元节,也因这个节日以张灯结彩为主要特色,故又叫“灯节”。
  旧时慈城人闹元宵是从正月十三开始的。十三日为“上灯夜”,十四日为“试灯夜”,十五日为“正灯夜”,十八日为“落灯夜”。
  过了初十后,家家户户忙于为元宵节制灯、买灯。花灯样式繁多,简易的有兔子灯、元宝灯、鲤鱼灯、宫灯、蛤蟆灯、荷花灯等,而制作精美的则有龙灯、狮子灯、船灯、嫦娥奔月灯、天女散花灯、孙悟空大闹天宫灯等。真是百灯纷呈。十三日“上灯夜”,做上灯羹饭迎接祖宗进城观灯。儿童多穿彩衣,以锣鼓为伴,谓之闹秧歌,这天晚饭家家户户吃芦稷汤果。
  十四日“试灯夜”家家张灯,户户结彩。门前、堂上、大街、小弄到处悬挂着五颜六色的花灯,在老县府、市心口、永明寺等地,还搭起牌楼、灯棚、楼棚,花灯高挂,雄伟壮观。这夜还有“照蛇虫”(或者叫“赶蛇虫”)的习俗,各家儿童用五彩纸灯遍照门后、墙角、天井、灶下,并唱俚曲“蛇虫去,金银来”。
  十五日为“正灯夜”,是元宵正日,也是放灯高潮。家家吃汤圆,以示合家团圆和睦。慈城汤团的芝麻或黑洋酥馅中有板油,咬开来流汁,趁热吃要细嚼慢咽,所以说“猪油汤团烫嘴巴”。饭后,亲朋好友三五成群,走街串巷,观灯游玩闹元宵。慈湖边、直街上、下横街,都成了灯的海洋,会集着各种精美的彩灯。灯会中还伴有猜灯谜、放焰火、奏民乐、玩杂耍等活动,成为人们赏灯闹元宵的活动中心。老慈溪十里八乡农民耍灯队、闹灯队再次进城。放灯进入高潮,街道上各色花灯齐放异彩,堂前挂元宝灯、走马灯,小孩拉兔子灯、老鼠灯。而乡村之间都流行“穿马灯”,游行灯队串村庆祝佳节,大的村落还会举行舞龙舞狮、踩高跷、搭台唱戏等活动。迎灯游行的目的在于驱瘟神,祈求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正月十八为“落灯日”,做落灯羹饭,送观灯的祖宗回去,闹元宵也就在这夜结束。慈城城乡妇女还有离家出游“走百病”(又称“走三桥”)的习俗。在这一天走过三座大桥,便可终年消除百病。城内妇人一般喜欢走骢马桥、德星桥、通济桥这三座城内高桥,而南乡妇女喜欢走夹田桥、三板桥、太平桥这三座横跨慈江的大桥。
  (三)立春
  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旧时,慈溪县知县于立春前一日以彩杖迎春。当天,知县从县衙至社坛祀芒神、土牛,然后下田扶一下犁把,举行试耕仪式,以示劝农,重视农事,祈求丰收。届时,雇一名乞儿穿官服,令其坐在翻过来的八仙桌上,由兵役抬着,跟在知县后面,称为“春官”,故有俗谚“叫花子做春官,亦有一日”。百姓以艾草拌和米粉做春盘、春饼,饮春酒,谓之“接春”“闹春”,祈求好收成。
  慈城乡间还有报春牛、送“春牛图”习俗。乞丐头肩背褡裢,手持青铜小牛,唱门报春,进屋后,以青铜小牛在米缸、谷包左右各绕三圈,边绕边唱“黄龙盘谷仓,青龙盘米缸”等内容吉利的歌谣,并挨户送木版印刷的“春牛图”。图中绘有牧童骑在水牛背上吹笛,或手牵牛绳走,或在看牛吃草,四周环以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和潮水涨落时辰,相传以此可预卜当年农事的忙闲。农户对报春者酬以钱或年糕。这天家中忌打破碗盏,说话也要避晦气,要讲吉利话以期太平。
  (四)清明节
  三月初过清明节,旧时慈城家家户户广泛开展扫墓、禁火、踏青、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而修整坟茔石作的土木活计则必须在清明前完工,一直到冬至都属禁坟期。一些在外的孝子贤孙往往请假回乡祭祖,返乡情结几乎甚于过年。人们既有对生死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乐声,展现了古县城特有的节日风貌。
  扫墓又称上坟,大人小孩到墓地祭祖,借以表达慎终追远的孝思。上坟祭祖的时间,一般为清明前后三天。上“头年坟”,须在清明节正日,时间以太阳还在山岗处为宜。
  旧时慈城多豪族聚族而居,每个宗族都建有祠堂,族人过世,将牌位放置祠堂供奉,故清明要进行“祠祭”。祭祖经费来源于祠堂田或祖宗田,由族人轮流耕种,轮到者谓之“值年”,由值年者主办祠祭和聚饮。聚饮按规定菜谱设“清明羹饭”,豆腐是必备的菜肴,凡族谱有姓名者均可人席,席间有一盘鹅头颈,必须由族长吃,意为“领头者”。还按人分碗或分猪肉。有的族里把妇女排除在外,或在有妇女吃的桌上减少酒的壶数。如男桌放两壶,有妇女的桌上放一壶。
  慈城人过清明,仪式较为复杂,而心意十分虔诚。各家门窗插柳,妇女发簪柳梢,小孩头戴柳圈,老人脚穿柳皮鞋。各家用糯米和黑树叶汁做“黑饭”,又称“乌米饭”用糯米做麻糍,上散松花,以艾青等的汁和入糯米粉揉透,以豆沙为馅,团色青碧,谓之“青团”。然后祭祖扫墓,随带锄头,以青糍、乌米饭、牲醴和水果祭坟。祭墓封土后,在墓上插柳或挂纸钱。再用红黑漆把坟碑的字涂新。
  明清以来,在慈城人的心目中,清明已不光是扫墓祭祖了,还借此机会进行郊游。再说此时正值天气转暖,陌上草木抽青,山野花香萌动,郊外风景特佳,人们在扫墓之余观赏青山绿水、秀峰怪石,挖掘小竹,采摘杜鹃花(俗称“拗喇叭花”,以便带回家中美化居室)。若打过雷也会挑些马兰和荠菜头,经冬的野菜特鲜美。老话说地菜马兰炒年糕,灶君菩萨会馋痨。然后便散坐在山间,席地野餐,各色酒菜糕点,尽情享用,颇有与先人共享天伦之乐的味道,亦颇具野趣。
  (五)立夏
  立夏在二十四节气中,系表明夏季开始的节气。因在农忙前,故又称“苦节”,农谚说:“吃了立夏蛋,眼睛苦呖烂。”旧时慈城乡村对此十分重视。
  旧时慈城人立夏要吃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和的粳米煮成的“五色饭”,后演变为倭豆肉煮糯米饭,称吃立夏饭。除了要吃新上市的樱桃、梅子之外,还必须吃脚骨笋和茶叶蛋。另外,还要吃带根软菜、红枣,吃炒蚕豆使牙齿坚硬,吃蛳螺使头脑聪明。小孩手背绕五色丝线称缠“立夏线”,孩童忌坐石阶,如坐要坐七根,方可百病消散,忌坐地栿(门槛),谓这天坐地栿将招来六月里脚骨酸痛,如坐了一道就须再坐上六道地栿合成七数方可解魇。
  脚骨笋,就是油焖整根小竹笋。慈城城外都是山,山坡上遍地生着这种小竹笋。立夏节吃的脚骨笋,与平时吃的不一样,长度多在四至五寸之间,且不可割开,每两根用一段细竹丝串住,细长的形状似两段脚骨,故名。按慈城人的习俗,立夏吃了脚骨笋,能使人全年体格硬朗。
  茶叶蛋,一般在立夏前一天用核桃壳或茶叶煮鸡蛋或鸭蛋,把蛋壳煮成赭黑色,有的则把蛋壳敲破,放少量食盐,以使茶叶味和咸味入蛋。第二天吃时,剥开蛋壳,异香扑鼻,味道特别好。孩子们把用线钩的蛋笼挂在头颈上,喜欢拣比茶叶鸡蛋还硬的茶叶鸭蛋。这天孩子们聚在一起“拄蛋”,互相较量谁的蛋更硬,以“拄”碎的为负,胜者负者都兴高采烈,笑声阵阵。
  立夏慈城还有“称人”的习俗。吃过午饭之后,各宗族在祠堂,无宗祠者在家的大厅、堂前或走廊梁上,悬挂一杆大秤,被称人双手拉住秤钩,两足悬空,由司秤人称体重。妇女和小孩称时,则坐在竹篮、竹椅或箩筐上称,以保安全。据说立夏称人可预防“疰夏”,也给节日增添了一分趣味。
  (六)端午节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重午节、端阳节。此节正当盛夏之初,处在大忙之季,又是疾病、虫害及天灾高发之时。
  旧时慈城这一天,家家户户门壁上要张贴“端午老虎”,画上孩子多是胖脸小辫,光头赤脚,胸系肚兜,露出两条粉藕似的圆腿。或二孩一虎,或二虎一孩,在追着老虎戏耍,十分惹人喜爱。意思就是用“百兽之王”老虎来镇住蛇、蜈蚣、蟾蜍、蜘蛛、蝎子这五毒。
  慈城还流行削菖蒲为剑,折艾为旗,扎在一起挂插于门户、床头和灶上,说是驱虫避邪。此外,家家户户还要用彩线花布缝制成六角形、鸡心形、麒麟形等形状香袋,贮以香粉、雄黄、朱砂等,外缠丝线,色彩缤纷,玲珑可爱,香气扑鼻,展示出妇女手艺的精巧,悬于小孩颈项以驱邪,并臂缠五色线,男左女右,谓之缠手绳,又叫长寿绳,用雄黄酒喷屋角、床下、门后、天井等地,以驱邪禳毒。烧苍术、白芷以祛虫害,谓之“熏蚊烟”。以酒里的雄黄渣在婴儿的手足、臂部涂抹,并在婴儿额头上涂一个“王”字以“避祟”。
  这天慈城人必须吃“五黄”。其一要饮雄黄酒。雄黄是一种中药材,有解毒杀菌之功效,把雄黄研末和菖蒲根屑一起加在烧酒内调和,谓之雄黄酒。慈城民谚谓“喝过雄黄酒、百病都逃走”。其他四黄为黄鱼、黄鳝、黄瓜、黄豆芽。另外还要吃蚰蜒螺炖蛋,清炖癞蛤蟆,以为可清凉解毒,也有将蜗牛嵌入点心食之以避百毒。甚至那一日正中午看到的所有蛇虫百脚等小动物都能入药,后演变成吃成药“六神丸”以防热毒。
  慈溪县有些乡村也裹粽子,包成长方形,叫横包粽。做骆驼蹄糕,用面粉、麻油、黑洋酥、绿豆等做成骆驼蹄形状的糕点,味道油、脆、香。蜂糕,因像蜂窝多孔洞而得名,糯米粉发酵,撒上红丝、绿丝,蒸熟切成菱形。有红白两种,松软爽口,酒香扑鼻。
  端午节,慈城乡村又称为重父节(重午节之谐音,有父亲节之意),一般女婿多备“端午担”礼送给丈人,少者四色,多者八色、十二色,用幢篮盛之。其中黄鱼要成双,肉要蹄髈,酒要陈年,鹅头颈涂红颜色,路上鹅叫得越响越好,越叫越发,称“吭吭鹅”。丈人方也会备礼或来礼中返送一部分,叫折礼。
  (七)七夕
  七月初七为七夕,是旧时慈城的少女节,因少女、少妇在此日乞巧、洗头,又称“乞巧节”“女儿节”“洗头节”。相传天上居于银河两岸的牛郎、织女于每年这一天在鹊桥上相会,织女用槿叶汁洗头,牛郎见秀发爱意深深,向织女求婚。故慈城民间以此为习,一早就到井里、河里打水,采槿叶搓碎调成胶状用以洗头。晚上妇女月下陈列瓜果,设香烛,以向织女乞巧,凡在月下穿过针眼者,穿得快者为得巧。有的面对星空,边祀拜,边念祝令:“北斗七星亮晶晶,念得七遍好聪明。”一气念成七遍乞巧。有些人深夜悄悄地驾着小舟到河边丝瓜棚下,或躲在葡萄棚下,屏息静听,如能隐约听到一点牛郎织女窃窃私语或低沉的悲泣声,就是“得巧”。
  许多人家还要做七夕“巧果”,用面粉拌糖,制成各种小巧的形状,放进油锅煎炸,炸得清脆,吃起来清香可口,除做巧果外,在糕团店里,还出售一种为七夕而特制的糕点,是用面粉为皮、酥糖为馅,在木模中压成两寸多长的织女形象,上下还染上红绿颜色,俗称“巧人”,也称“巧酥”。是上辈的舅舅、姑姑、义父购买后,赠送给外甥、内侄、义子等,民间称为“送巧人”。这天少女和儿童用“满堂红”(凤仙花)加少许明矾捣碎,睡前用豆叶或夏布缠指甲,一连三四次则其色深红,不仅美观,而且含吉利之意。还传说包过红指甲的手,腌咸菜、苋菜股、臭冬瓜不易坏,或者指甲不会变灰。
  七夕前后,慈城乡村有吃“童子鸡”的习俗,“童子鸡”是一斤多点的新鸡娘,锅底搁三块瓦爿放上陶罐炖,新鸡嫩,烧过三撮红稻草即成。吃法是一人吃一只,连汤喝光,谓可滋补。
  (八)中元节
  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民间称“鬼节”。旧时慈城家家户户要举行祭祖活动,俗称“七月半羹饭”。是夜在中堂或大庭摆上供桌,上面摆满菜肴、酒和饭,菜肴中鱼不用河鱼,一般用带鳞的黄鱼或黄婆鸡(黄姑鱼),随后燃烛点香,由家长带领家中成员拜祭,据说祭祀后按长幼辈分焚烧纸钱,谓给祖宗送财宝。度鬼,可解现世父母及亡世亲人的苦难。寺观和民间当晚要举行放焰口活动,即孟兰盆会,祭无主鬼魂。
  西悬岭脚下的陈家边凉亭,道光后每年举办盂兰盆会,为的是祭拜埋在附近山野的大宝山战役中为国捐躯的异乡亡灵。
  中元节慈城还有放水灯的习俗,当夜在慈湖、骢马桥市河及街边小河,居民自发三五成群组织放水灯。水灯是用竹篾、稻草或纸精心制作的法船,有些制作精巧的法船里边有亭台楼阁和住宅,一般还装进金刚罗汉等纸像,并贴上“慈航普度”等横额,中间插上点燃的蜡烛,放落水中,焚上冥纸,让它在水中自由漂,直至全部烧尽沉没为止,以超度溺水的无主孤魂。
  慈城在市河里有颇具特色的水焰习俗,从事河江上搞运输的船主,帮工为了祈祷水上平安,为了寻求心灵的安慰,一过七月就忙碌起来,筹集资金,筹划场地,选择时间,到七月十五那天,请来和尚念盘,搭起供案,下午起组成三艘船,首艘乘坐四十余位念盘的和尚,有的口诵咒经,有的手持乐器,吹吹打打,鼓乐喧天。第二艘满载冥衣、锡箔,各种纸钱密嵌在草绳间,船从学前埠头顺潮水穿城摇过东门,直达斋圣堂门口,然后把祭品撒在水面上,以慰水鬼水怪。第三艘放油灯,以草做成无数只草船,草船间蘸上柴油,点燃火种。草船浮在水面,随水漂流。坐在船中的二十余船民边划船边放油灯,忙个不停,所过之处,明亮异常,映红整个河面,而河两旁站满看热闹的人。
  放水焰的同时,还在河边空地搭起戏台,演唱滩簧戏,做转舌孩儿戏(似皮影戏)。
  (九)中秋节
  八月十五过中秋节,但宁波人的中秋节在八月十六。这个风俗源于慈城。据乾隆年间苏州人王椷笔记《秋灯丛话》中“风俗独异”一节记载,北宋末年,小康王赵构自建康(今南京)接皇位后,金兵大举南下,康王率朝臣和部分百姓南渡临安,东逃西躲,途中被金兵追赶,恰恰于八月十五这一天,逃到宁波府下慈溪(今慈城)一带躲避。当地百姓不忍心在皇帝逃难的这一天过节,就将中秋节推迟到第二天,从此便沿袭下来。800多年来慈城百姓一直坚守着八月十六过中秋的习俗。
  旧时慈城过中秋,月亮未升之时,家家户户便在庭院、楼台或道地上摆出八仙桌,设下供案,置上月饼、方柿、石榴、栗子、南瓜、糖果以及酒类。月亮初升,开始烧香斗,大户人家的香斗,斗为四方形,上大下小,用纱绢糊成,上缀以月宫、楼台殿阁、走马灯等。一般人家的香斗,是以纸糊成斛,内装沙,沙中插香,香高低分为七层,以成斗形。烧了香斗,在灯火辉煌、香烟缭绕情景中拜月,称“祭月”、“祀月”,或请“月亮公公”。拜月者多为妇女和小孩,成年男人一般不拜月。老慈溪有民谚云:“百物拜,步步拜,月亮菩萨拜一拜,聪明智慧到白发。”
  祭月之后,合家围坐在桌旁观赏月色,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而世族之家因读书人大多吟诗抒怀,共享天伦之乐。有些人喜欢静坐在慈湖边,仰观皎洁的月辉,俯视粼粼的水波,银白月影,兴味盎然。有些人到永明寺、清道观等清静之地,或登上石刺岭、西悬岭赏月,万里寥廓的江天如水,月光淡淡,如水墨画屏,更有一番景致。
  吃月饼是庆中秋的一个重要内容。据老慈城人相传,起源于元末明初。元朝统治者,为防止人民反抗,规定十家合用一把菜刀。汉人为了推翻元朝统治者,秘密串联百姓起义,在月饼里夹一张号召起义的小纸条散发每家每户。中秋之夜,人们掰开月饼,看了传单,雷厉风行,纷纷夺取菜刀,举行反元起义,不久取得了胜利。所以传统月饼每只都贴着一张小纸。数百年不变,以纪念当年的反抗和胜利。吃月饼的另一含义就是寓意家家团圆。慈城产月饼小巧扁平,有五仁馅、百果馅、芝麻馅、苔菜馅等,油酥很重,外皮很酥脆,一碰就掉渣。此时新鸭肥嫩,全鸭炖芋艿子为时新佳肴,俗称“芋艿鸭煲”。
  中秋之时,正是赏桂的好日子,旧时慈城满天桂香扑鼻。在赏月时,遥想月中桂,纵目欣赏桂树枝,全家人在婆娑桂影、皎皎月光下,如同置身于世外桃源。清道观有桂花厅,是观赏慈城美景的最佳地方,是夜慈溪县文人都聚集这里,面对明月,唱歌赋诗,其乐融融。
  另一个颇具趣味的习俗是“走月亮”。皓月当空,清光似水,冷辉如霜,景色十分迷人。慈城妇女衣着华丽,三五结伴,东荡西逛,游大街,走河边,在慈湖里泛舟,登阚峰赋诗,谈笑风生,往往玩到半夜方散。
  另外还有请桌神游戏。用一只脸盆,里面放满水,脸盆边上倒扣一张桌子,四桌脚朝天,由四个小孩每人用一根手指,如左手都左手,如右手都右手,轻轻按定一只桌脚,侧边一个烧香并念唱:“天转转,地转转,转来转去人也转,人转转,心转转,转来转去桌子转,桌子转,辚辚转,转来好运天天天,转来好运年年年。”反复唱几遍,桌子就自动会转动,人也跟随桌子转动,而且桌子越转越快,转动不停,甚至转动到令人喘不过气来,手想放开也不行。据说若要使其停止,就要烧符。
  而慈城四方农村都要举行演戏赛神活动,以祠庙为会祀神,以龙舟竞渡,谓之报赛,与全国各地端午赛龙舟不同,慈城中秋龙舟竞渡主要比锣鼓声激昂而不乱,比击桨整齐而有力,比踩艄姿态优美,比龙头翘得高,比龙嘴出水量大,但不比速度。
  (十)重阳节
  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旧时慈城重阳的节俗活动主要表现为酒馔祀祖、登高远眺、饮酒赏菊、赋诗唱曲、裹粽子等。这天亲朋好友相约结伴,身佩茱萸,携带佳酿,登上慈城石刺岭和西悬岭峰巅,极目远眺,一块块金黄的田野,纵横交叉的江河,各种绮丽风光尽收眼底,登上清道观百步阶,盘桓于云亭间,文人雅士赏菊赋诗,不亦乐乎。
  凡是去登高者都喜欢佩戴茱萸花,茱萸又名“越椒”,是一种药用植物,其味香烈霸道,有驱虫、除湿、逐风邪、治寒热等作用,所以旧时慈城人把它视为防病驱邪的神物。另外,重阳刚好秋高气爽,黄花盛开,不少人家在那天置办菊花家宴,菜肴十分丰盛。外出的人能回家的都赶紧回家中,与家人一起共享佳节。
  其他地方都是五月端午吃粽子,而旧时慈城习俗为九月重阳裹粽子吃粽子,一般是四方形粽子,也称横包粽。重阳还讲究吃重阳糕,即栗糕、菊糕,糕与“高”谐音,意为步步升高,兴旺发达。重阳不能登高者吃了糕也可聊以自慰。重阳糕是用米粉蒸制而成,是用红枣、栗子、杏红加粮做成的甜糕。色如栗壳,面镶芝麻、红丝、绿丝及果肉,糕底垫有竹壳。慈城西乡双顶山还要在糕上插上一面五色重阳旗,吃完糕,须改插在门上,或给小孩玩。
  旧时慈城还有重阳插彩旗习俗,旗一般用宣纸做成,有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大小不等。旗的边缘镶着纸做的流苏,旗的纸面上画着各种图案,在大街小巷中随风飘动,显得别有一番风味。
  重阳节慈城人又称为“重娘节”,类似国外母亲节。如果是“毛脚女婿”,这礼就比老女婿要上档次。有谚语谓“吃了重阳糕,永世记娘好”。这一天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过重阳节,看望母亲,感谢母亲。女婿都要带礼去送丈母娘,在娘家吃重阳糕。
  (十一)冬至
  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冬至大如年,皇帝老子要谢年”。旧时慈城人对冬至十分重视,每家每户都忙着祭祖,即做“冬至羹饭”。祭祖的菜肴非常讲究,通常需八大碗、十大碗、十二大碗,讲究的人家甚至要置备十六大碗。有宗祠的大族都开祠堂大门,用牲礼祀神祭祖,按丁分吉饼或分碗,女性不计在内,祭祀陈设禁用红色,烛用绿色,馒头盖蓝色戳子,以此寓意“压火”保安。而无祠堂的小户人家都在家里祭。祭罢祖宗,全族人或全家人都围坐而食。宴会毕,大家分猪肉及糯米块(麻糍)。冬至也可上坟(慈城特有风俗)。
  在冬至早上,慈城人都要吃冬至汤果,用水磨糯米粉搓圆子。若加番薯块、酒酿、糖,佐以胀粉,叫“番薯汤果”,寓意来年翻身,财富胀起。加青菜叫“青菜汤果”,有些世居大家用芦稷粉搓圆子,叫“芦稷汤果”。并在煮熟后先供奉祖先,然后再食。
  这天大人嘱咐小孩不可啼哭,也不可打骂小孩,不可损坏东西,否则视为不吉利。冬至夜,出嫁的女儿领回夫家。睡前须洗脚,谓之这夜洗脚,冬天可防生冻疮。东门外堕民要戴钟馗面具,手中持剑到城里脚埭家驱鬼,称“跳灶王”。
  “邋遢冬至干净年”,慈城人认为若是冬至下雨,新年一定是晴天,反过来冬至如果是晴天,新年必有雨。慈城人还说:“冬至月头,卖被买牛,冬至月底,卖牛买被。”就是说冬至在上旬,明年天气早暖,春耕提早,故宜卖棉衣,买进耕牛;若在下旬,明年天气迟暖,春耕推迟,故宜卖耕牛,买进棉衣,以备御寒之需。在冬至正时辰,抛掷萝卜至屋瓦上,经雨淋日晒成干后,收集挂墙上,称“冬至萝卜”,谓可治痢疾。据说冬至日最宜进补,所谓的“今冬补一补,来年打老虎”即是此意。这段时间里中医世家如“二成斋”“延善堂”号脉、诊方、煎膏,会格外忙碌。
  冬至前夜称“冬至夜”,这一夜是一年当中最长的。有“困困冬至夜,做做夏至日”之说。千百年来慈城人认为此夜梦较准,而求官求前程到清道观求梦最准。冬至夜慈城人称之为“清道观求梦夜”。这夜不但有从慈溪、宁波过来的人,而且有远从京城、苏州、杭州、温州、台州、绍兴等地赶来的求梦者。成千上万的人带着铺盖行李,涌向清道观,以问来年吉凶。他们把观内观外围得水泄不通,都想占据有利位置,早早和衣躺下,以祈求做个美梦。冬至早晨大人小孩都相互说梦,排队请道士“详梦”,或请长者为小辈“圆梦”,也有人请堕民“详梦”。做到好梦者,满脸春风,做到噩梦者,一脸懊恼。
  (十二)除夕
  旧时慈城谢年以后是过除夕,又称除岁,此月有三十称“三十年夜”,无三十称“廿九夜”。处于辞旧迎新的一年中的最后一天,也是最忙碌的一天。家家户户要换桃符、贴春联、易门神,房门贴写有“青龙吉庆”字样的青龙纸或笑呵呵的和合二仙。农家谷仓亦贴青龙纸。除夕先祭祖再吃年夜饭。
  祭祖完毕要开始吃年夜饭,有庆贺团圆和人丁康健的意思。全家老小围坐在一起,一个人也不能缺少,出远门在外的人,也会在这一天赶回家。
  年夜饭十分丰盛,桌上摆满佳肴盛馔。有热炒,还有冷盆。席间长辈尽量夹菜给孩子吃,讲吉利话,讨新岁彩头,盘中有全鱼不吃,须留至新岁,寓年年有余之意。年夜饭一般不吃饭,点心为热腾腾的猪油汤团,每个人都要吃几个,意为全家团圆,主食是年糕汤,意为生活年年高。青菜年糕汤一般不放油,都是以鸡肉、猪肉等汁水清汆,味道特别鲜美。
  另外除夕习俗还有淘米数斗,烧一大锅米饭,以备新年食用。用大碗或竹箩盛满白米饭,上放条形年糕两根,贴红纸,旁边将红枣、桂圆、荸荠插入饭内,放在堂前案桌上,叫“年饭”,到过年后蒸食,取岁有余粮之意。在房间床前,以米筛盛茶、酒、糕果搁凳上祀床神,俗叫床神为床公公、床婆婆,床公癖茶,床婆嗜酒,所以用茶祀床公,用酒祀床婆,祈床神保佑终岁安寝。将年夜饭吃剩的残肴,盛少许于一小碗内,上插红花,放在床底或阴暗角落,叫“老鼠粮”,俗称这一晚是老鼠成亲之夜,望来年鼠不再为害。要把次日(正月初一)需动刀的食物都切好。地也扫好,扫地时从外面扫进来,边扫边念“元宝扫进来了”,将畚斗里垃圾倒在灶前火缸里。扫地毕,洗净扫帚,柄上扎元宝年糕,敬扫帚公公、扫帚婆婆。其他如秤钩、菜刀、筷子笼等日用品上也要插上一块煮熟的年糕,以慰劳它们平时的劳作。四乡农村还要在地头祀“地孔大王”牛栏、猪舍、鸡笼、鸭棚等处各种神仙,祈求五谷丰登,家畜平安。
  除夕又是灶神下凡之日,灶神腊月二十三出发,月底回来,上天落地,一个来回只需七天,也够得上火箭速度了。在灶头新换灶君像前,摆放五盆煮熟的素菜,有绿豆芽、老豆腐、千层结、香干、花生,点香燃烛,敬供灶神。因灶君下界首先要清点名册,故那夜媳妇必须回夫君家过年。
  旧时慈城除夕夜米和水要满缸,希望来年缸缸满,瓮瓮满,缸里还要放上年糕、鱼、肉、饭四碗,含有吃不完用不尽的意思。附近乡村还有“青龙盘米缸,黄龙盘谷仓”之谚。
  慈城自古以来有重视人情的淳厚朴实的民风。吃过年夜团圆饭之后,家家户户灯火通明,著姓望族家高烧明烛,通宵达旦,有的燃一斤重的龙凤红烛,日落时点燃至初一日出时止,谓之“接光”。信佛妇女有的坐夜待晓,或径至庵堂寺庙坐夜“守岁”。
  守岁含有人们对逝去岁月的留恋之情。一家人团聚,边品尝瓜果茶点,边谈天说地,享受人世间的快乐。长辈要给晚辈一些压岁钱,富家给大洋,穷人分铜板,外包红纸,压于儿孙们枕下以祈好梦。当所有要办的事情都办完后,就准备放爆竹,谓之“关门炮”,随后关门窗。
  待孩子们睡熟后,大人就把新衣服一件件摆好,使孩子在新年里一觉醒来就能穿上。
  除夕与新春是紧密相连的两大节日,也是慈城民间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节日,所以其内容最为丰富精彩,辞旧迎新,寄托了慈城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企盼,对年成丰稔的祈求,同时也是全年的一段闲暇时光,阖家团圆,尽情地享受一年的劳动果实。
  当半夜清道观的钟声响过十二下以后,新年就降临了。
  三、神奇的故事传说
  神话传说是人们长期在与大自然抗争和接触中所写下的一部美丽史书,名人逸事不但是黎民百姓对英雄的歌颂和恶魔的鞭挞,而且是对平常生活融入的幽默和诙谐。慈城自古以来与神话传说紧密结合,名人逸事亦有其极佳的创作土壤。在天文、地理、科举、宗教、商业等各个领域都有生动奇幻的事例世代相传,它们饱含着古慈城人丰富多彩、热情奔放、瑰丽奇特的想象,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无论是妙不可言的神灵传说,还是精彩纷呈的民间故事,都是慈城这块宝地留给后人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计然墓与计然井:计然墓在今慈城西南11里计家山,山下是个只有几十户计氏独姓的古村,据史志记述,此山上有“计然墓”,安睡着春秋商圣计然之魂。另据村民藏《东浙计氏宗谱》载,他们的先祖计然与文种、范蠡同为越王勾践运筹帷幄,越王雪耻复仇后悄然隐居到这里,完成生命最后的旅程。家谱中的第一个像赞便是计然辛研公,像赞诗称“更辛为计,晋国之裔..献策匡济..翩翩世系”。计然又称计倪,一说姓辛,字文子,号渔父,春秋时葵丘濮上(今山东莘县)人。他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战略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史记·货殖列传》说范蠡曾拜计然为师。他教给范蠡“贵流通”“尚平均”“戒滞停”等七策,范蠡只用了其中五策,便使越国强盛,使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关于计然井,相传计家人为守计然的墓,从北方迁移到这山下居住生活,并挖了一口以祖先名字命名的井,计家人一直围着古井生活。计然井水平面呈梯形,四周由古朴长条石砌成,一看就知历史相当悠久。至今计家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住户还是计姓的人,尽管饮水条件已大大改变,但许多人仍然喜欢饮用,大有饮水思源之意。
  卧薪尝胆刺桐岭。在慈城西南十五里句章城西大山上,民间相传勾践在这里卧薪尝胆。此岭高一百多米,东可俯视句章城,南隔羊角尖峰俯临姚江,西北都是连绵的群山,确是既可隐居又不离闹市的风水宝地。相传越王被吴王俘虏后,成为亡国之君,受尽了人间的耻辱,就等待机会雪耻复仇。就潜身在越国后方基地句章城西的刺桐岭上,远离原都城会稽,又避开吴国盯梢的耳目,搭建茅屋,周围种满刺桐,每天洗心革面。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在公元前473年把吴国剿灭。
  始皇东巡至句章。句章县当时发生了一件足以载入史册的大事,即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东巡浙东,在句章县流连忘返游览三十余日。秦始皇服膺法家,也深受道家、阴阳家的影响,他强烈地感受到创建大一统王朝的重任与个人短暂生命的矛盾,祈求长生不老。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云:“过丹阳,至钱塘,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秦相李斯撰写的《会稽刻石》说:“卅有七年,亲巡天下,周览远方,遂登会稽。”《封禅书》云:“遂登会稽,并海上,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药,不得。”这就说明秦始皇确实亲巡过会稽,也曾亲自到句章祈海寻仙。清康熙《定海县志》也云:“秦始皇登会稽山,刻石记功,听徐市(福)言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始皇留句章三十日。”秦始皇旅巡句章的主要目的是想在海上寻访神仙,以求长生不老之药,使秦王朝能永世立于世上。
  始皇建造千人坛。秦始皇东巡句章时,在慈城王家坝村西侧的大湾山巅建立千人坛,至今山上尚见可立千人的平台。宋宝庆《四明志》云:“千人坛,在县(慈城)西南十五里,高数仞,其上可容千人。耆老相传云,昔秦始皇东游会稽,登山望秩,以求神仙。至此见群峰连延,东入于海,乃令方士徐福立坛祈祷,因以为名。”清咸丰间慈溪诗人张翊俊《千人坛》:“骊山之陵发于唐黄巢,阿房之宫毁于楚火烧。谁知遗迹犹在句章道,数仞缥缈干云霄。居人云是千人坛,秦皇此地求仙丹。当时徐福多狂诞,发人采药三神山。童男丱女浮海去,云涛雪浪神山路。海水茫茫望眼穿,神仙毕竟在何处?祖龙当死有神语,不死之药亦何补!吁嗟乎,英雄末路爱求仙,方士狂言能惑主。君不见,上元太乙工祈祷,真人应与天同老。可惜宫车晚出时,咸阳不是蓬莱岛!”据耆老说,咸丰时洋枪队攻打已占慈溪县城的太平军,从宁波开军舰顺姚江而上,疑见大湾山巅千人坛有房子,害怕有重兵把守,就用火炮把山巅打成稀巴烂。
  达蓬山顶寻神仙。始皇还命令徐福在句章县达蓬山寻三神山。宋宝庆《四明志》云:“大蓬山又名达蓬山,县(慈城)东北三十五里,山峰有岩,高四五丈,状如削成,有石穴深三丈,其岩有三佛迹,或云上多香草,故以为名。秦始皇至,欲自此入蓬山,故号达蓬山。”明天启《慈溪县志》引《剡源集》云:“文溪北引达蓬,土人相传,秦始皇登此山,谓可以达蓬莱而东眺沧海,方士徐福之徒所谓跨溟蒙,泛烟涛,求仙采药而不返者也。”说明秦皇在浙东巡行途中,有方士徐福再次主动求见,对秦始皇一番花言巧语后,表示“愿请善射与俱”,愿替始皇至蓬莱求仙药。因句章县东北五十里临海有达蓬山,于山巅可望见东海于缥缈之中,再听方士徐福三寸不烂之舌“指海谈神仙”,秦始皇遥见若隐若现的舟山群岛,恍疑为仙境蓬莱,于是便派徐福带数千童男女自句章港启碇,率众东渡求仙,徐福趁机脱祸而去。“万里西秦路,客魂遂不归。”明末著名思想家黄宗羲《达蓬纪游》诗有“东尽观沧海,往事一慨然。浪物鼓万叠,鲸背血千年。何物作始皇,于此求神仙”之句。今日本新宫徐福墓碑文也说:“放船于吴越之地者,遭风箭激,则必来于此。”上述这些资料阐述了秦始皇巡游至句章盼望得到仙药,徐福的船队在句章港扬帆东渡。
  句章情歌传天下。据《搜神后记》《幽明录》《太平御览》等记载,在汉朝时句章县流传着一首情歌,名叫“陈阿登弹琴歌,今学者朱秋枫考证后在所撰《浙江歌谣源流史》一书中提到:这是“宁波最早的情歌”。《搜神后记》原文说:“汉时,会稽句章人至东野还,暮,不及至家。见路旁小屋燃火,因投宿止。有一少女,不欲与丈人共宿,呼邻人家女自伴,夜共弹箜篌。问其姓名,女不答,弹弦而歌曰:‘连绵葛上藤,一绥复一絙。欲知我姓名,姓陈名阿登。’明,至东郭外,有卖食母肆中,此人寄坐,因说昨所见。母闻‘阿登’,惊曰:‘此是我女,近亡,葬于郭外。’”此故事发生在汉代的会稽郡句章(今慈城一带),这个地方有个男子,在东边乡野办事,办完事回家,由于路途遥远,当时又没有便利的交通工具,眼看天黑下来,快要来不及回家。半路上,他看见路旁有一间小屋,屋里篝火通明,一种柔和静美的感觉袭来。他于是决定在这间小屋投宿,第二天继续赶路。出来应门的是位少女。这位善良可爱的女子,为了避免与陌生男子独处一室的尴尬,也不愿拒他于门外,于是,她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她叫上邻家女子做伴,夜弹箜篌。第二天与卖食的妇人谈起此事,才知昨晚的女子是妇人近日去世葬在郭外的女儿。
  句章县令破案奇。三国时张举来句章当县令,因破案神奇,名垂青史。据《太平御览》卷二百六十七云:“张举,字子清,为句章令。有妇杀夫者,因焚屋言烧死。其弟疑而讼之。举按尸开口视无灰,令人取猪二头,杀一,生一,而俱焚之。开视其口,所杀者无灰,生者有灰,乃明夫先死,妇遂首服焉。政化流行,民歌遗泽。”
  会昌四年(844)龙打斗。会昌四年六月,住在慈城东五里花屿湖大湾深潭的年轻白龙,侦听到住在慈城西南八里赭山顶上的红褐色老龙要来侵犯花屿湖,抢人夺物,毁坏山岭农地。白龙气不打一处来,马上飞到赭山上空,和老龙激战三百回合,挟风携雨,电驰雷击,打败了老龙,老龙失败后只好仍回赭山枇杷潭居住。激战后姚江赭山段沿江田地忽然变为洪波,遂名幻江。白龙得胜后长吟三声,花屿湖百姓敲锣打鼓迎接白龙得胜回来,同时为感激白龙,就在大湾处建造了白龙寺,在村南建造了龙王堂,供奉白龙,分别由和尚和尼姑向白龙顶礼膜拜,希望它保佑大家平安。
  英台化蝶董溪边。《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北宋明州郡守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是最早撰写《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梗概的,关于祝英台祭墓,该文写道:“英台遂临冢奠,哀恸,地裂而埋葬焉。从者惊,引其裙,风烈,(裙)若云飞至董溪西屿而坠之。”是说祝英台的裙裾飞向空中,一直飘到董溪、西屿落下,而“董溪”“西屿”这两个历史小地名所指示的地理事物,都在今天的慈城。董溪,董孝子溪,也就是慈溪,位于慈湖以北;而西屿为唐宋时慈溪县五乡之一,因地处花屿湖之西,而命名为西屿,是围绕慈溪县治慈城的一个乡。由此可以推断,祝英台裙裾坠落的地方,化成美丽的蝴蝶的地方,就在今慈城北门外的慈湖一带。而《义忠王庙记》又说:“越有梁王祠,西屿有前后二黄裙会稽庙,民间凡旱涝疫疠,商旅不测,祷之辄应。”此“二黄裙会稽庙”,皆在今慈城南门外的狮子山下。据考证,黄裙,原是梁君,是慈城土语口传演变而产生的口误。
  许仙老家在慈城。《白蛇传》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娘子与许仙凄美的爱情故事更是为世人所津津乐道。《白蛇传》的故事虽然发生在南宋时杭州,不过许仙(也称许宣)的老家却是宁波府慈溪县,也就是今天的慈城。据清光绪十三年(1887杭州景文斋刻本《雷峰宝卷》,书中非但对法海提出了史无前例的批判,最突出的是说许宣是宁波慈城人。为了突出这一点,作者不惜先后四次反复强调。第一次就是许宣一出场,就自我介绍说是祖籍宁波慈溪县人;第二次是许宣为金山寺捐檀香,在善缘簿上写下“祖籍宁波府慈溪县人氏”;第三次是许宣出家后,姐姐抚养他和白娘子的儿子许梦蛟,姐姐对梦蛟说“你父祖籍宁波府,慈溪县内是家门”;第四次是许梦蛟赶考前去金山寺寻找父亲,许宣对他说:“贫僧俗居宁波人,慈溪县内我家门。”这四处明确提到许仙是宁波府慈溪县人,即今宁波慈城人。《雷峰宝卷》对当时流行的白蛇传说进行整理加工,是晚清以后关于白蛇传最全面也是最重要的版本,它将许仙的籍贯安在慈城绝不是随意的,一定有它的依据。虽然民间传说的很多人物都是虚构的,但不排除许仙这个人物的原型在慈城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可能。《雷峰宝卷》的大结局,是父成佛,母成仙,儿成状元。这个大结局,儒、释、道三教合流,是中国博大文化的胜利。正如清光绪间马如飞所作的南词《白蛇传》中所说:“三教团圆恨始消。”而三教融合,正是慈城的一大文化特色。
  蜘蛛结网救康王。慈城张果岭是八仙张果老修炼成仙的地方。山高林密,小康王小时候常到这个山上游玩。金兵绕道向王桥继续追来时,急得康王经过外婆家门而没有进去,一口气跑到张果岭。他熟门熟路,躲进了一个泥石洞。他一躲进洞,洞里有一只蜘蛛马上在洞口结好网。金兀术兵分八路,分片搜山,搜了一遍又遍。金兵走近洞口,见蜘蛛网封洞,就没有进去搜,先后搜了八八六十四遍还是没搜着。小康王死里逃生,全亏张果岭上这只花蜘蛛。以后就封这只蜘蛛为“花将军”,康王躲过的这只洞人们叫康王洞。
  土人拔桥救康王。在慈城西十里有一座王子桥,俗称廿板王桥,是宋代建筑,为宋高宗时代的原物,未见重建的记载,真是一个奇迹,现为宁波市江北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桥地处慈城通往西乡及余姚、绍兴、杭州的驿道要津,桥下的河港称“王子浦”,于是旧称“王子桥”。宝庆《四明志》记载:“王子桥,县西十里,金川乡云山里,以故老相传,后汉王修之建,遂以为名。”明代成化《宁波郡志》和嘉靖《宁波府志》中桥名都作“王子桥”。明天启《慈溪县志》又补“今有拔桥巷”。清雍正八年(1730)的《慈溪县志》则称此桥为“王桥”,并载:“县八里,宋高宗被金人追至此,土人拔桥得脱,俗呼‘廿板王桥’。”宝庆《四明志·叙遗》云:建炎三年(1129)十二月,宋高宗为逃金兵追袭,“车驾明州”。据传,当地人撤去桥板,宋高宗才逃过一劫。今存廿板王桥,原为三组排柱墩的四孔石梁桥,今存桥墩两个。每个有5块桥面石,桥面宽3.5米,总长16米。支撑桥面的桥墩由每组横排扇形的5条方柱石斜插河床内,与埋于河床的基底条石榫接。如今此桥桥墩仍完好,桥面已于前几年重修,历经来自北面长溪岭的洪水的侵袭800多年而不倒,足见此桥的坚固。
  慈溪小官抓大官。据《昭代典则》载,洪武十九年(1386)四月,宁波知府李仲文遣府吏马仁生到慈溪县巡察,府吏不遵守该县法规,被慈溪县丞秦仲彰解逮至京都,太祖甚嘉之,遂擢秦仲彰为宁波知府,降原知府李仲文为慈溪县丞。当时小吏秦仲彰之所以有天大的胆子,是因为有洪武帝颁布的法律为之撑腰,如《民拿害民该吏》《民拿下乡官吏》《阻挡耆民赴京》等,大意都是允许并鼓励老百姓扭送不法官吏进京,谁也不许阻挡,“其正官,首领官及一切人等敢有阻挡者,其家族诛”。
  三娘教子完节坊。相传今慈城太湖路上纪念冯岳的完节坊,是原三娘王氏贞节坊改造的。明初时,慈溪县城内有一薛姓商人,名唤薛行,家道殷实,素以贩卖为生,娶有妻妾三人。原配张氏无子;次妻刘氏,生有一子,取名薛倚;三娘王氏春娥,亦无生育,但为人贤淑,颇受邻里称颂。有一年,薛行往河南开封经商,不幸病殁异乡,幸有老家人薛保随侍在侧,于是含辛茹苦,搬尸还乡。薛家遭此变故后,家境日渐中落,大娘张氏、二娘刘氏相继改嫁,剩下三娘王氏,儿子薛倚及老家人薛保三人,依赖三娘王氏织绢出售,苦度光阴。三娘王氏春娥,出身书香门第,自幼饱读经书,颇有文才。她立志守节,培养薛倚成人,期望他长大后光耀门楣,所以她把薛倚送至邻近城墙下的一个书塾读书,放学回家后,又亲自督促其学习,薛倚倒也听话,学习刻苦。有一天,薛倚在书塾中受其他学子嘲笑,说他没有亲娘,没有人疼爱,他憋了一肚子气。放学回家,三娘叫他背书,他不但不背,反而以恶言顶撞,三娘一气之下剪断了绢机,闷坐机房,伤心落泪。薛保闻听此事,知道他们母子发生龃龉,连忙跪在三娘面前,苦苦相劝,三娘悲愤异常,举起家法,意欲责打薛倚,薛保又跪在三娘面前,情愿代小主人受责,不愿薛倚挨打,三娘被薛保这深厚的主仆情所感动,决定不责备薛倚,但今后责令他从严学习。薛保又规劝薛倚头顶家法跪在三娘面前思过,三娘双手扶起他主仆二人,从而母子和好如初。此后薛倚发愤用功,勤奋苦读,不断进取,终于在大比之年得中头名状元。受官后,他把家中变故以及三娘教导他的经过一一向皇上奏明,皇上恩准为王氏春娥立了一座贞节牌坊以示旌表。薛倚为官清廉,级级授升,后王氏随子搬家,离开了古城,薛氏故居就此数易其主。到了明万历时官至刑部尚书的冯岳宅原在骢马桥南,遭火灾后,买入颜家桥东这块三娘教子的旧址重建尚书第,薛宅从此归冯。京剧折子戏《三娘教子》就是据此事改编而成,实为一段佳话。
  严嵩托梦清道观。相传明朝时大奸相严嵩,年轻时是一位江湖先生,曾来慈溪清道观求梦。他梦见被众人绑在屋柱上,还被挖去双眼钉在房梁上。醒来后严嵩吓得浑身发抖,而观中仙道老丈没有一个能圆这个梦,最后还是十岁光景的赵文华,把严嵩这个噩梦圆成了美梦。赵文华说:“屋柱上面是栋梁,众人要你做‘朝廷栋梁’。加上柱子是‘木’,双眼也是‘目’,两字合成变成‘相’,先生来日必在朝中拜相啰!”严嵩听后一扫忧容,满怀欢喜地跳起来,把赵文华举上了天。
  姚涞巧答御史对。明弘治六年(1493)的一天,左都御史王谟来到浙江慈溪县夹田桥下的三才庄进行私访。这里山明水秀,风景这样好,必是个出人才的地方。王御史想到这里,便走进村边的一座私塾。他一见教书先生,便问:“你教的学生,才学究竟怎么样?”先生笑着回答:“要说这些学生的才学,不瞒大人,好坏高低相差太大了。”王谟听后打算用对对联的形式考大家。先生表示胸有成竹。这时,王谟站起身来,隔着墙往外看,正好看到一个牧童手拿柳条,骑着一头黄牛,慢慢地向他走过来,心里一动,便出了个上联:“柳枝策指牛。”有个高个子学生便脱口对道:“枣条戳狗牙。”先生听了,把脸一沉,还狠狠瞅了他一眼。王谟却笑了笑说:“对是对上了,只是欠文雅一些。”这个学生却不服气地说:“大人的上联俗,还期望有一个不俗的下联吗?”王谟听了,非但没有怪罪,反而笑道:“说得有理!我再出一联,由你来对,好吗?”说着,又出了一个上联:“前殿走到后殿。”这个学生出口便对道:“东街跑到西街。”王谟一笑对先生说:“此生贱才也。”先生见王谟很失望,便上前说:“大人,这个学生平日里就很浮躁,且好在人前卖弄,请大人再出一联吧,这里有个高才生还没有开口哩!”王谟说:“也好。我就出最后一个上联。学生们若对不好,就由你来对。”他环顾一下学生和老师,便说:“三字经,百家姓,茅草小屋一先生,童子七八个。”先生一听,知道这上联难度不小,担心学生对不出。正在犯愁的时候,一个名叫姚涞的瘦弱学生“曾”地一下站了起来,不紧不慢地对道:“八大臣,九公卿,金銮宝殿一朝廷,天下十三省。”王谟一听,高兴地走上前去,轻轻地拉着他的手,夸奖地说:“对得好!从现在起,你如果再加紧努力,将来必成大器!”后来,姚涞真的考中了状元。
  布政设宴选女婿。相传明代万历年间,慈城湖广布政冯叔吉,人称布政公,因儿子嗜酒早卒,心甚悲伤,希望为自己特别喜爱的女儿选个好女婿,来弥补丧子之痛。经多方计谋,最后决定筵席上选人。择吉日良辰,贴出大红喜讯,办好馔肴,在布政房宅第内举行。凡在十五岁到十八岁之间的未婚青年男子,均可入筵候选。那一天布政房的大厅高堂摆满筵席,前来赴宴的人熙熙攘攘,好不热闹。这天东乡姜官岭下有个卖柴人,家有老母,相依为命。家贫,以卖柴为生。说来也巧,那天这担柴放在离布政房不远的大桥头,一直无人问津。他想起家中老母等他买米下锅,就心急如焚,于是争向过往人群兜售,但总没人要。有人揶揄他说“布政公在等你这位乘龙佳客”,有的怂恿他去碰碰运气,但他没加理会。有位老者善解他的心意:“你不去赴宴,你们母子二人受饿,你先果腹至少可先解决一个,然后再去为你母亲设法生活。”他想想这话有理,正好听见开宴热闹人声,毅然决定入席,担心没了柴担,还带着一条扁担。他没有非分之想,态度从容,不慌不忙地进入厅堂,坐在空位上,把所带的扁担垫在屁股下坐住,就这样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食毕,将欲离去。其实布政公一心要想挑个好女婿,在开宴后,一直来回于餐桌之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时与宴者交谈。他注意到这位后生,虽然穿着带有补丁的衣服,却显得整齐清洁,身体结实,脸庞生得额角方正,眉清目秀,气宇非凡。就宴时坐如泰山,吃似狼虎。又堂堂正正,且无矫揉造作之态,非等闲之人。凭其多年的世事经历和在官场阅人无数的经验,认为此人异于一般,就一眼相中。当下就留他到客堂,问过情况后,决定招选。这卖柴人一听要将他留下,不知是为了何事,不免有些后悔,不该听人之言前来度一饱餐,要累母亲挂念。布政公一听他对母亲如此关心,心中更加欢喜,自知没有选错人,便叫家人陪进客厅。问过情况,向他说明本意,一面差仆人去湖心张家送粮食银钱,那母亲果然在家门口等候儿子,见有人送钱米,不见儿子到来,心中不安,不敢接纳,只是声声问儿子在什么地方,这么迟还没回家。差人才对其母亲说明来意和告知他儿子中选之事,并征求意见。贫苦人家见有这种机缘,当然喜欢。再说新选中的女婿更换衣服后,由仆人陪送到书房读书。后来得知其常思母亲,布政公就接他母亲来慈城同住。一方面延请高师任教,自己也随时督教。经过几年的悉心教育,精心培养,他进步很快,才德兼备,后来果然考中进士,官至吏部尚书,他就是张九德,今慈城尚志桥东张尚书第就是他的故居。
  慈湖逆子拗孟公。碧波荡漾的慈湖上,一个孤零零的绿岛独立水中。这个绿岛就是拗孟公坟。相传明代的时候慈湖旁住着一户姓孟的人家,两夫妻结婚多年,一直没孩子。一直到40多岁时,孟婆才生了一个大胖儿子。孟公孟婆老来得子,对小孟是十分宠爱,小孟要狗骑,父亲就趴在地上让他骑;小孟拧着母亲的耳朵要她装猪叫,母亲也会答应。这样一来,小孟嘻嘻哈哈,两老的眼睛也笑成一条线,非常开心。但四周邻居看不过,说孝子孝子,就是孝顺儿子,对孩子溺爱不好。小孟被他爹娘这样宠着,越来越无法无天了,做事总是违背父亲的心意,大家都叫他“拗孟公”。拗孟公我行我素,不讲道理,不讲常情,总是喜欢和人“对着干”。譬如夏天烈日当头,父亲叫他乘凉,他偏要到日光下暴晒;冬天下雪结冰,父亲叫他穿得暖和些,他却脱去外套。家中缺少柴火,父亲叫儿子到山上去砍柴。拗孟公不声不响地去了,可他到山上却种了树,两手空空回到家里。父亲叫儿子去打黄酒,他儿子提回来的却是“白酒”,一尝,淡的,原来是慈湖的湖水..光阴如箭,日月如梭,老孟步入了花甲之年。有一天,他感到自己在世时间不多了,对儿子说:“在我临死时,能否答应我一件事?”儿子说:“什么事?”老孟说:“就是把我死后的坟,埋葬在慈湖之中,了却我的最后一桩心愿。”小孟望着父亲苍老的脸,听着他断断续续的遗言,内心百感交集。他心想,过去父子冲突,错在自己,再说自己毕竟是父亲的亲骨肉,于是欣然答应了。其实老孟就是怕小孟会拗着自己,把自己葬到慈湖当中,才在临终反着说话的。实际上老孟是想把坟做在山上。但老孟哪里知道,一直以来每次都拗着他的儿子,这次居然会听从自己的话。现在慈湖的西端有一座半球形大坟,人称“拗孟公坟”,坟上终年长满茅草。
  鬼魂求救谢家店。谢家店在慈城夹田桥南三里,清时邑人周若虚,久困场屋,在谢家店教读四十余年,凡村内长幼,靡不受业。一日晚膳后,在馆独坐,有学生冯某向前作揖,邀若虚至家,有要事相恳,言毕告别。辞色之间,甚觉惨惋。若虚忆冯某已死,所见者系鬼,不觉大惊。即诣其家,冯之父梦兰在门外伫立,见某,即挽留小饮。若虚亦不道其所以,闲话家常。不觉漏下三鼓,不能回家。梦兰留宿楼上,在中间设榻,间壁即冯某之妻王氏住房,隐隐似有哭声。若虚秉烛不寐,见楼梯上,有青衣妇人屡屡伸头窥探。始露半面,继现全身。若虚呵问:“何人?”其妇厉声曰:“周先生,此时应该睡矣!”若虚曰:“我睡与不睡,与汝何干?”妇曰:“我是何人,与先生何干?”即披发沥血,持绳奔犯。若虚惊骇欲倒,忽背后有人,用手扶持曰:“先生休怕,学生在此保护。”谛视之,即已故之冯生也。随亦不见。若虚喊叫其父,梦兰持烛上楼。若虚具道所见,梦兰即叫媳妇王氏开门,杳无声息。抉门入,则身已悬梁上矣。若虚协同解救,逾时始苏。因午前,王氏与小姑争闹,被责骂。短见轻生,恶鬼乘机而至,其夫在泉下知之,故求援于若虚。
  布雷巧拔钉子户。自1934年开办慈溪县县立初级中学后,邻县四乡青年纷纷要求入学者增多。原校舍日感逼仄,不敷容纳。1935年秋,校长陈谦夫先生,以筚路蓝缕、惨淡经营之心力,在有国家拨县税,并有旅沪人士秦润卿先生等人捐助的情况下,决定兴建现代式样之新型校舍。在选址问题上,考虑到原普济寺前东侧之老校舍的左右,为颜、向两宗祠所阻,无法展布新舍,最终选定在东沿谈妙涧,西接碧绣桥,即老慈湖书院地基加上周边空地。然而,征地拆迁过程中,节外生枝的麻烦事终于发生了。其中有一家寥寥庵,其当家师父起初满口同意,原拆原造迁移至北面百米时家边南首,但不久,竟受一个佛门居士张某和普济寺悟开和尚的唆使,以佛门为大的理由抗拒拆迁。那位居士亲自潜去奉化溪口,通过蒋介石的妹妹蒋瑞莲,向蒋氏家庵摩诃殿借来一张蒋介石母亲的照片,悬挂在寥寥庵大殿佛龛正中,并伪称蒋母生前曾到此庵拜佛诵经,遗愿要将此庵在原址整修扩充,还凭借佛教会写来的一封信作证。扬言此庵有上述一段历史关系,故而绝对不能更动等相威胁。陈谦夫校长闻悉后商诸地方人士,皆感棘手。几经考虑唯有亲自去南京与陈布雷商量,请求帮助。陈布雷时任侍从室第二处主任,他因陈谦夫不顾年迈体衰努力为地方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颇为感动,说:“待委座(指蒋介石)和颜悦色之时禀报请示。”不久,陈布雷伺机将此事向蒋介石面陈,蒋闻后大为震怒,以为他母亲生前从未到过慈湖,与寥寥庵的关系显属无中生有,有辱蒋家门楣,立即以军事委员会名义,电令宁波专员公署专员赵次胜清查严惩,赵次胜即令慈溪县县长戴时照遵办。慈溪县政府派警传讯寥寥庵当家师父,那当家始知弄巧成拙,颤抖不已,据实说出幕后指使者,并乞求恕罪。这时陈布雷也来函云:“如果女尼能前来认错,答应照原议迁庵,希望宁人息事,不累无辜。”数月以后,寥寥庵迁址建造告竣,昔日断壁残墙,倏尔焕然一新,那当家十分见情,一再向陈校长叩谢,事后陈谦夫将处理经过修书详告陈布雷,他阅后也颇为欣慰。

知识出处

天赐慈城:解读中国古县城的标本

《天赐慈城:解读中国古县城的标本》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介绍慈城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包括慈城七千年的文明史,以及慈城的街巷、城墙、古迹、建筑、宗教文化、名人与故居、风土人情与岁时习俗、民间故事与慈孝文化等,涉及慈城人文与历史的方方面面。

阅读

相关地名

慈城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