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慈城的望族与名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赐慈城:解读中国古县城的标本》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659
颗粒名称: 二、慈城的望族与名人
分类号: K820.9
页数: 63
页码: 080-142
摘要: 本文讲述了慈城的世家望族都是经数百年上千年逐渐形成的,途径一般通过科举,经商以及技艺成为的和各个望族的名人的情况。
关键词: 江北区 慈城镇 望族

内容

慈城的世家望族都是经数百年上千年逐渐形成的,但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科举:从进士及第开始,做了大官,广置产业,子弟接着再中举,进入仕途,父子登科,兄弟进士,几代以后成为当地著名的乡绅官户。二是经商:以资产经营起家,再以资买官品,跻身于乡绅之列。因家里有钱,再培养子弟走上科举途径,几代以后也成为以科甲起家的望族。三是技艺:凭借高超的技艺,或书画,或中医,或手艺起家,成为一方的名人,再让子弟走科举仕途,几代以后成为当地有声誉有名望的家族。由此可见,无论经由何种途径走向望族,最后都是以科举仕途作为成功的标准。所以在明清社会,进士举人是氏族子弟光耀门楣的努力方向,而新科门第自然成了心中荣誉的殿堂。像庭院深深的状元第、榜眼第、探花第、传胪第、进士第、翰林第、甲第世家等,都是人人敬仰的丰碑。科举上连续取得成功的望族,大多意味着名人辈出。而今当你游走在慈城大街小巷,当年的政要官邸不时抬眼可见:莫驸马第、太史第、符卿第、布政房、福字门头、尚书第、冯宅、方岳第、董太守宅、颜御史房、大夫第、知县房等,比比皆是,让人流连忘返。
  (一)慈城冯氏
  慈城冯氏家族是浙东地区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声誉显赫的名门望族之一,为明清慈溪县最大家族,在县城慈城有着“冯半城”之誉。慈城冯氏始迁祖为大树将军之后朝散大夫冯冕(谥忠贞),汉建安六年(201)任句章令,后曹氏篡汉,他遂隐居于句章县金川乡(今慈城八字桥村一带),从此句章冯氏开始发族。慈城冯氏在宋末分为六大支派,即金川支、大街支、福聚支、西桥支、檡树支、大桥支。在唐时已建有金川家庙,宋时建有大堂,明时建有三大宗祠,即大宗祠、统宗祠、惠宗祠。后因子孙繁衍,分支立祠,建有积高堂、启承祠、观德祠、崇美堂、二梅堂、敬业堂等二十余座分祠和支祠。冯氏家谱,始迁祖汉忠贞公已绘像立谱,唐忠献公作谱记,唐天祐二年(905)御史公甚夷又修之。北宋、南宋各修宗谱一部。明清以来修过大小宗谱支谱,印本抄本有记载的达三十多种(这可能只是很少一部分)。现藏于各地图书馆及个人手里的家谱有十多部。
  慈城冯氏历代名人有:吴越尚书冯叔和;北宋义士冯制;南宋礼部尚书冯世亨,象山书院堂长冯宋兴;明河南监察御史冯泰,青州府教授冯吉亨,彰德府知府冯忠,淮王府长史冯厚、冯钢,河东运盐使冯志,高州知府冯本澄,礼部员外郎冯泾,刑部尚书冯岳,贵州道监察御史冯震,福建巡海副使冯璋,文学家冯光浙,湖广布政冯叔吉,翰林院庶吉士冯叶,礼部侍郎冯有经,四川布政冯成能,江西参政冯烶,太仆寺少卿冯若愚,都察院副都御使冯任,兵部尚书冯元飈,都察院右都御史,天津巡抚冯元飚,太仆寺少卿冯元飂,抗清志士冯京第;清广东参议冯偀,知府冯萼舒,员外郎冯栻;晚清富豪、藏书大家冯云濠,上海钱庄业领袖冯泽夫、冯莲汀,北京金石收藏家、书法家、实业家冯恕,天津实业家冯友苓;民国文学家、书法家、教育家冯君木,浙东大藏书家、文献学家冯贞群,河南报纸收藏家冯翰飞,上海烟画收藏大王冯孙眉,传奇作家冯玉奇,大律师冯堪,钱庄业巨子冯受之、冯春康、冯斯仓、冯味琴、冯燮之、冯芝汀、冯梅卿,旅日书画家冯雪卿,天津银行家冯吉甫;当代北京大学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冯定,世界知识出版社社长冯宾符,机械工程专家冯子佩,化工部副部长冯伯华,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党组书记(副部级)冯舜华,全国政协常委、监察部副部长冯梯云,杭州青春宝集团董事长、当代药王冯根生,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冯昭奎,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冯贝叶,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副政委冯海龙少将,上海复旦大学副校长冯晓源..
  吴越尚书冯叔和,字伯通,慈城八字村石神桥自然村人,是慈城冯氏承前启后的先祖。他登吴越宝正三年(928)进士,官至尚书,晋太保,谥文直。劝吴越王钱俶纳土归宋。宋太平兴国三年(978),群臣受贺,冯叔和却独自辞归。他为人方正严毅,为官期间,存大体,不屑细。所以吴季时,兵戈无宁日,冯叔和独以身任国事,内外守备,上下帖然。墓位于慈城云湖长溪岭湾。
  冯布政房位于慈城金家井巷东段,西临“福字门头”,东连太湖路,是明万历年间湖广布政使冯叔吉故居,系明万历前期的代表性建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清雍正《慈溪县志》:冯叔吉,字汝迪,燮长子。年二十举嘉靖三十一年(1552)乡试第四名,次年中进士,除泰和令。未几,入为礼部主事。寻丁内艰中,蜚语被察,左迁两淮运判,擢徽州丞,迁池州守,进江西按察使,左迁山西参议,会盗掠芜湖,移江南兵备,升湖广右布政。丁外艰归,遂绝意仕途。曾自题:“二十登朝,五十归里。”颜其堂曰“留余”。卒七十有二。现存前进的东、中、西三厅,共十一间,硬山式屋顶,中厅三间两弄。施用五架梁和六架梁,后金柱用金童落地作法,柱头多施十字科,但不置平身科,无平板枋。童柱呈方墩状,梁栿用材粗壮,截面呈长方形,梁下施丁头拱,用鼓形柱础,台门正南三米处原有照壁下残存刻有卷草纹的青石质须弥座。据传,太平军进驻慈城时,曾在此设公馆。
  小东门冯宅位于慈城太阳殿路18号,俗称“禄字门头”,今名冯宅,是慈城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豪宅,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建筑由台门、倒座、照壁、二门、三台院、余屋等组成。该宅大门朝东,进深两间,前有八字封檐墙,下端有须弥座,中部磨砖,上部砖雕出牡丹,几何纹以一斗六升半攒,上置筒瓦。木构门额上亦置平身科两朵,为一年六升。天井尽头有一照壁,下为须弥座,中间方砖斜砌,左右两方柱,下为腰沿式柱础,上端中部分雕有牡丹图案、几何线条、“寿”字,并有雕花之雀替。二门为一砖雕门楼,上端亦有两个平身科,左右各另加半。院墙比较讲究,下部石质须弥座,刻卷草纹,上部平身科。院墙与正楼、厢房构成三间二弄三合院,中为天井,正楼重檐,用六柱,童柱为方墩式,柜头梁尾部下有丁头拱,前部置于檐柱夹之十字科上。檐檩无饰。柱础皆为珠式,明间有三重门,所有格子窗门,皆为小方格式。东厢房之窗前一桃栅栏,及保留一部分原建之舌形滴水瓦。据街坊耆老相传,此宅为冯家老屋,原二门上挂有一块冯氏“兄弟进士”木匾,因而推测,此宅原是明冯布政叔吉之弟工部司务冯季兆之旧居。冯季兆独子太常卿冯若愚,明万历丁未(1607)进士。冯季兆有三个孙子,其中长孙冯元飚,明崇祯元年(1628)进士,右佥都御史,巡抚天津;次孙冯元,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兵部尚书。
  福字门头位于金家井巷中段,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二门照壁的南端,有一砖刻大“福”字,故称“福字门头”。原为明万历时湖广布政使冯叔吉住处的一部分,后冯氏衰落,乾隆时转卖给应氏大姓。该宅有前厅、后楼。前厅五开间,通阔18.8米,进深9.9米,明间为抬梁式,平梁上支蜀柱,前中柱金檩下的童柱为方形,后金柱采用金童落地的作法。柱头施十字科,梁下施丁头拱,无平身科。前檐柱为小八角形,童柱下缘呈圆舌形,梁栿间隙用芦苇为芯,谷壳拌泥抹裹,硬山屋顶,明间后方两檐柱旁砌八字形墙,上端砖雕做出斗拱,后墙中间辟有衣架锦式门。朝北一面有门楣题额,上款书“乙丑冬月”,中题“泽流思顺”,下款书“陈鸣宝题”。观其建筑风格当为明代末期。后进为一个三合院,有左右厢房,皆为楼屋,经考证,前厅具明代建筑之特点和风貌,后楼建筑为清初期之风貌,迄今保存尚完整。
  冯氏彩绘台门位于慈城完节坊2号,为明嘉靖进士、南京刑部尚书冯岳故居的台门,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冯岳,字望之,嘉靖五年(1526)进士,历官南京工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刑部尚书等,为官清正,执法不阿权贵,年逾六十辞官还乡,在此定居,还乡时万历帝亲赐此宅,门前并造“完节”“淳德”二坊。此台门五开间,通面阔13.16米,进深7.05米,明间平身科有斗拱四朵,柱头斗拱为十字科,雀替与枫拱等采用透雕手法,刀法精巧。梁、枋和垫板等处,施白、红、青、绿等彩绘,题材有丹凤朝阳、白鹤牡丹、麒麟、卷草、几何纹等。大门两侧有须弥座、抱鼓石,梢间之前有八字墙,大门正南5.6米处有照壁,用方砖斜砌,下为石须弥座,浮雕麒麟与卷草纹,门前原有石狮一对,有旗杆石。该台门为浙东明代门楼彩绘和雕刻保存最好的一处,对研究明代宁波建筑装饰艺术和彩绘、雕刻艺术具有很高的价值。
  冯京第宅,相传在慈城大西门内刘氏府邸东侧。冯京第,明末清初学者,抗清志士,字跻仲,号簟溪,学者称簟溪先生。清军南下,南京、杭州等地失陷,他参加浙东抗清义军,南明隆武帝时任监军御史。后与王翊结寨于四明山,任兵部侍郎。永历八年(1654)九月,清军袭击舟山,冯正患重病,匿居于大岚的颧顶山,为部将出卖被俘,慷慨就义。有部下为他保留一只手臂。后人将王翊之首与董志宁之尸和冯京第之臂,合葬于宁波江北北郊乡马公桥边,称“三忠墓”,21世纪初三忠墓因城市扩建而迁往慈城朱贵祠后山,也算冯京第、王翊二人魂归故里。冯京第最有名之经历,为曾乞师日本,其事各种史籍所载不一。据《忠义录》记载:冯京第到达日本后,向日方乞师,江户幕府三代将军德川家光安置于馆舍,冯京第不肯就馆,哭其庭十四日,日夜不绝,幕府家臣们见之为异,皆环而笑之。德川家光以其事告于父亲德川秀忠,秀忠对他说:“明朝初年,胡惟庸谋反,我国原没有参与其事,而明朝竟以为我国串通之,诬我太甚。现在明朝灭亡了,关我们日本何事?而且现在国家安定,人民乐业,何必越过大海去兴兵戎之事呢?”德川家光以此言告冯京第,冯京第说之万端,终无法挽回其意,不得不返回中国。冯京第著作颇丰,有《浮海记》《三山吟》《中兴十二论》《簟溪自课》等书。
  冯云濠故居位于慈城五马桥东北侧,俗称前新屋冯氏。冯云濠(1807—1855),字文濬,号五桥,清道光十四年(1834)举人。他出生于药商世家,四世祖即为创办宁波大药号冯存仁堂的冯映斋。相传冯云濠在宁波药行街开设的“冯万丰”药号,是浙东最大的药材批发商号,当时宁波是全国药材营销中心。咸丰初因资助清政府30万两白银作军饷,去镇压太平军有功,受到清政府嘉奖,并取得免税贩运的特权,业务大振,在全国各地开设许多商号,迅速致富。而慈溪药材商人也有冒“冯万丰”牌号运销的,好多人发了大财。与他所处时代相同,当过慈溪知县、宁波知府,后任浙江学政的段光清所著《镜湖自撰年谱》一书写道:“慈溪冯氏巨富也,朝野闻名,有家财2000万”,“全国各地都有商铺”,“宁波东郊的几条街都是他的”。段和冯云濠兄弟都是朋友,应是十分了解他家情况的。冯云濠家有财产2000万两白银,这是多大一笔钱呢?当时全国一年的税收约为7000万两白银,著名的山西商帮和徽州商帮也无家族资产有2000万两者,即使被后代人奉为商圣的杭州“红顶商人”胡雪岩,其经商顶峰时资产也不到2000万两。当中国十大商帮之一的宁波帮,在上海滩风光最盛时,最富家族资产也只有1200万。可见冯云濠是清代国内最大的富豪之一。所以有人誉他为清代的沈万山,而清末宁波当地甚至产生谚语:“像不像,看冯霭云(小名阿荣谐音)样。”讽刺某人赚了一些小钱,却装成大富翁的样子。冯云濠经商成功后,生活十分简朴,平时喜欢看书写字,在家建造了一座浙江著名藏书楼——醉经阁,废寝忘食收集家乡文献,而藏书多善本。他同时又是一个十分豪爽的慈善家。光绪《慈溪县志》说他“好行善事,凡邑之浚河济荒等事不惜千金”。但他更是一个读书人,与同郡王梓材合作,完成了学术著作《宋元学案补遗一百卷》,北京大学出版社曾在2003年影印出版了此书。
  著名哲学家冯定的故居位于慈城金家井巷布政房,原为明代湖广布政冯叔吉宅的一部分。冯定(1902—1983),笔名贝叶,1920年毕业于宁波师范学校,后考入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入莫斯科中山大学,1930年毕业回国,任上海赤色总工会秘书、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党刊编辑、新四军政治部宣传部宣教科科长、《抗敌报》主编,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传播工作。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建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副校长。后历任新四军第四师淮北区党委宣传部部长、淮安华中分局宣传部副部长、华东局宣传部副部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马列学院第一分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教授、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全国政协第二至五届常委,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市哲学学会第二届会长,全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顾问等职。著有《平凡的真理》《人生漫谈》等,主要论著收入《冯定文集》。
  当代文化大家冯骥才祖居位于慈城五马桥西北侧冯氏花园内。冯骥才是著名药号冯存仁堂创始人冯映斋九世孙,为当代中国著名作家、画家,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的“保护神”。1942年生于天津,身高192厘米,人称大冯。他以广博深厚的文化素养、思想深邃的写作风格,数十年来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享誉中外。已出版各种作品集二百多余种,其中《啊!》《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俗世奇人》等均获全国文学奖。根据《感谢生活》与《炮打双灯》改编的同名电影在夏威夷电影节和西班牙电影节上获奖。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日、俄、荷、西等多国文字,在海外出版各种译本数十种。他的绘画具有清逸灵透的个性气质,纯熟自如的笔墨技法,意味丰富的高超境界,被公认为中国文人画的代表。他目前担任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非物质遗产保护委员会主任、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文学自由谈》杂志和《艺术家》志主编,并任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等要职。前些年中国现代化的速度突飞猛进,不可避免地对几千年来老祖宗留存下来的许多文化遗产造成严重破坏。冯先生以公民和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大声疾呼,会后又四处奔走,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格外重视,使许多中国民间文化的瑰宝得到有力的保护。
  (二)慈城杨氏慈城杨氏主要分为四大支派,即南宋心学大师杨简家族的慈湖与太湖路杨氏,明布政杨子器与状元杨守勤家族的察院巷与顺四弄杨氏,清父子翰林杨泰亨、杨家骥家族的杨陈村杨氏,另有杨家巷与中华路杨氏。慈城杨氏宋元以来共中进士11人,明清时有举人19人。南宋哲学家杨简,字敬仲,号慈湖,卒谥文元,慈城人,原住慈城西门外石鱼山(今称妙山)山麓,后迁居慈湖北,即老慈湖书院旧址,他的儿孙后又散居慈湖南岸华家巷一带。杨简为乾道五年(1169)进士,历官乐平知县、温州知府、宝谟阁学士。晚年他筑室慈湖,宣讲理学之妙,并开创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慈湖学派,学者称慈湖先生,也是宁波第一个走向全国的著名学者、思想家、哲学家。著有《慈湖遗书》《慈湖诗传》《杨氏易传》《慈湖家记》等。
  慈城察院巷是东城一条小巷,位于巷西头北侧,旧有杨状元第、会元门楼、经元厅等建筑群,明万历年间,被称为科举史上凤毛麟角的杨三元(乡试经元、会试会元、殿试状元)就出生在这里。杨守勤,字克之,号昆阜,孙仲孙,世思子。生而豪放不羁,为文千言立就。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会试、廷对均第一(会元、状元),授翰林修撰。未几母亡服丧。期满迁中允,主持顺天乡试。寻丁艰,再迁谕德,充东宫讲官。后为右庶子,兼侍读学士。万历四十八年(1620)以疾卒。为人温润,矜气节,重名行。为文不事雕琢,著有《诗经悬鉴》《宁澹斋诗文集》等。清朝嘉庆己卯(1819)榜眼杨九畹为其族孙。
  相传明万历状元杨守勤小时候在井边玩,不慎翻落井里,是路过的一位江西来的风水先生把他救起,并告诉他的父母,此井通海底龙宫,他们的儿子已拜见过龙王爷,将来一定非常有出息。当杨守勤及第登科之后,慈溪城乡的百姓对此井产生一种迷信,自家儿子启蒙时,都喜欢打一碗此井水给儿子饮用,大有望子成龙之意。
  杨榜眼第位于慈城三民路顺四弄,是清嘉庆榜眼杨九畹的故居。杨九1(1783—1842),字兰畲,号余田。嘉庆二十四年(1819)进士、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后任陕西道监察御史、庆阳府知府、广东南昭连道。子杨聿燕,副贡生。曾孙杨敏曾为光绪举人,1898年任宁波储才学堂(今宁波中学)首任监堂(校长),是民国才子陈布雷的丈人。
  (三)慈城桂氏
  四明桂氏,慈溪为宗。慈溪桂氏,即1954年后的慈城桂氏,以北宋桂堂为始祖,名人辈出,家族昌盛,是浙东桂氏的发源地和最大聚集地。南宋以来,进士及第者16人,明辟荐(相当于进士)5人,明清两代走出举人24人、贡生15人。有南宋理学家桂万荣、进士桂锡孙,明洪武左长史、帝师桂彦良,驸马桂慎,参编《永乐大典》的桂宗儒、桂宗蕃兄弟,正统湖广按察副使桂怡,景泰贵州按察使桂琛,成化御史桂镐,崇祯山西提学副使桂一章,清乾隆四川德阳知县桂滽,道光淮海河防兵备道员桂文耀等。当代有北京大学教授桂琳琳,清华大学教授桂立丰、桂伟燮,台湾大学资深教授桂裕,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桂晓风,上海著名诗人桂兴华等。
  桂万荣,字梦协,慈城桂氏始迁祖桂堂八世孙,慈湖先生高弟,登庆元二年(1196)进士。历任余干尉、平江通判、南康守、直秘阁、尚书右郎、宝章阁学士。告老还乡后,尝筑室东山之麓,创建石坡书院,读书其中。并取古人资于折狱者,类成《棠阴比事》一书行于世。从子锡孙,绍定五年(1232)进士。
  帝师桂彦良宅(桂王傅宅)在慈城竺巷口双桂坊,为洪武皇帝师桂彦良所居。桂彦良,名德偁,字彦良,号清溪,以字行。少年慧敏,勤奋好学,就读于元朝理学大师创办的宝峰书院。元末进士,为包山书院山长,改任平江(今苏州)路学教授,后罢归。张士诚、方国珍先后相聘,均不就。明洪武六年(1373),授命征召入京,授太子正字,讲学于文化堂。明代开国初期,太祖朱元璋尊师重教,十分重视给诸王择师,时桂彦良与宋濂、孔克表、陈南宾、萧岐等宿儒,同为太子、诸王及功臣子弟师,其间桂彦良脱颖而出,尤受皇帝青睐。朱元璋称道他学识渊博,教学得体,能以“二帝三王、孔孟圣学为本”,汇聚历代治政之精华,联系明代国情之实际,以启迪后人,解当务之急。并特择他为晋王傅。明太祖朱元璋虽读书不多,但肯学习,吟诗作赋,善写俚诗。桂彦良常在帝前步韵应对。据载,桂彦良在御座前朗诵,书声琅琅,声彻殿外,左右惊愕。帝赞许他才思敏捷,应对从容,语出自然,诗风诚朴。可见桂彦良的辞章文笔,很配农民出身朱皇帝的胃口。桂彦良与宋濂(文士)、刘基(军师)齐名,偕为太祖三足鼎臣。而朱元璋却对桂彦良情有独钟,称道他“江南大儒,唯卿一人”。洪武十八年(1385)桂彦良告老还乡,潜心著作。他一生著作甚丰,有《清节》《清溪》《山西》《桂笏》《老拙》《中都纪行》《陶诗春和咏》等集。据载,连名噪一时的大学士宋濂读了他的著作,也感叹不已,自以为不如也。
  驸马桂慎是桂彦良的长子,由于桂彦良的关系,桂慎被明太祖朱元璋招为驸马。在慈城的竺巷口,有一座始建于明初的古建筑驸马第,清光绪《慈溪县志》卷四十三载:“桂王傅宅,县治南祝巷口,晋王傅桂彦良所居。袁学士第东,有桂驸马弄,彦良长子慎同居于此。”桂驸马弄内的桂驸马宅今部分建筑尚在,清时进行过多次修缮。然所存房屋不管楼房平房都有高高矗立的五马头山墙,而且驸马宅的特征是台门上面都有石鼓,进石鼓门即为驸马居处了。现在石鼓门及驸马住宅楼三合院还完整地保留着,其西南连接着为数不少的厢房,从外表看,整体结构还相当分明。
  今宁波市档案馆藏有慈城桂氏清同治年间抄本《四明桂氏宗谱》,此谱中附有清乾隆之前所抄录、成书于宋嘉定年间的《桂氏家训》。家训残存内容共五十五条,第七条中有教子用《三字经》记载。据专家考证,这是国内将《三字经》作为蒙学教材用以教育子弟的最早实践,也是使现知《三字经》的文献记载由明中叶一下子推进到了南宋中期,整整提前了近四百年。不但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称《三字经》作者是宋末元初宁波王应麟与广东佛山区适子两说的立论基础,而且客观上证明浙东是现知《三字经》最早的流传地区。
  (四)慈城向氏
  向氏是慈城著名望族。北宋真宗宰相向敏中的后裔于南宋时迁居至慈溪,即今三民路大耐堂地基。此后向氏分支向周边扩散,分居于五块桥板向宅、日新路向御史房、小关圣殿、向岙、向家村等地。向氏人丁并不兴旺,但科举毫不逊色,明清中进士6人,中举人13人。慈城向氏有元代学者向寿,明洪武献县令、义士向朴,弘治己未(1499)进士、廉州知州向锦,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大理评事向洪迈,及其子万历五年(1577)进士、礼部侍郎向东,嘉靖乙丑(1565)进士,湖广道御史向程,崇祯七年(1634)进士、南京太常博士向北,清顺治十八年(1661)武进士、泰州游击将军向腾蛟等。
  向氏大耐堂位于慈城镇三民路,原是向家祖屋的厅堂,系明代早期建筑,现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向氏宗谱》,引《宋史》所称“向敏中大耐官职”,为纪念先祖向氏故称大耐为堂号。大耐堂原悬有明代天顺间(1457—1464)题“大耐堂”匾及其他匾额十余块,在“文革”期间全毁,现仅留有照片。该堂为单檐硬山式三开间建筑,穿斗架的木结构厅堂高大,通面阔13.87米,通进深15.54米,面积200余平方米。大耐堂尚存歇山顶厢房,两次间与清前期所建的向宅东厢房位于一条南北向轴线上。厅堂明间梁架施中柱,前廊为船遵轩,抱头梁上支两座斗,施十字科。梁架上部之隔墙为芦苇芯,外抹掺有谷壳的黄泥,穿下施板壁,椽上铺芦苇望砖。现在基本上保持原貌,是宁波市具有代表性的明代早期建筑。
  五块桥板向宅位于慈城民主路70号,现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宅是清乾隆年间由江苏泰州游击将军向腾蛟之孙向恒升建造。由门楼、照厅、正厅、东西厢楼组成四合院,前有东西向的弄,弄口有冬官、恩荣二坊。大门前为八字形檐墙,石须弥座,石、砖构件都精雕细刻有卷草、仙鹤、博古、人物、花草、寿字等纹。正厅三开间,上柱十檩,施中柱、单步梁和双步梁及鹰嘴式瓜柱,前为廊,用抱头梁。门厅上有“进士第”“登科”前后二匾。正厅三开间重檐硬山式,原悬“裘带风高”匾。倒厅内原悬“麟阁完人”匾。东厢房与向氏的明代建筑“大耐堂”相连。全宅装饰题材,是乾隆年代五马头山墙、鹤、鹿、福、禄、夔、龙、竹、桃、葵、莲、卷草乃至博古、人物等,现保存完整,若加以修缮,定能重现乾隆年间建筑的风采。
  向氏恩荣坊位于慈城民主路70号,为向宅门坊,现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向宅与大门的恩荣坊均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此坊由向氏后裔向恒升承旨为其祖向腾蛟所立。向腾蛟,字文赤,顺治十八年(1661)武进士。历经守备,升江苏泰州游击将军,历官三十余年,年迈告老还乡,乾隆帝表彰其功绩,封为武骑将军,并下旨建坊。恩荣坊为单檐歇山顶建筑,坊高6米,面宽3.5米,用青红两种颜色的石料建成,屋面石刻成间瓦正脊,上有两个鱼形鸡尾,正面上部额枋正中悬一块双龙抢珠匾额,上刻“圣旨”二字,下额枋上中间有透雕的双狮舞绣球图,两边各浮雕一个龙头,北向上部额枋正中也是一块双龙珠直匾,阴刻“恩荣”,中间额
  枋横出阴刻“诰封三代”,枋北端有“乾隆丙申(1776)孟秋上浣吉旦”之款,南端有“儒林郎候选州同知孙向恒升建”的署名。此坊为宁波市保存完整的清建石雕牌坊。
  (五)慈城张氏
  张氏为慈溪县世族,最早出名为唐孝子张无择,此后名人辈出,科举发达。历史上张氏中进士33人,中举人41人。城内主要分居于东横街张太守房,中山路文武进士第,尚志桥东张尚书第,光华路张家园等地;城外散居于张陆、洪塘、马径、篱笆张、支浦张等数十个村落。
  张楷旧宅位于慈城东横街张太守房原百忍堂旧址。张楷,字式之,万历工部尚书张九德是他曾孙。生于建文元年(1399),逝世于天顺四年(1460)。永乐二十二年(1424)进士。宣德初,张楷试政于夏官,拜江西道监察御史。宣德六年(1431)考绩至行在因献圣德颂,正统初乃还,在任能辨疑狱。正统五年(1440)用大臣荐升陕西按察佥事理,理屯督赋、兴修水利,俱有成绩,寻迁副使。正统十二年(1447)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不久出任福建巡抚。天顺元年(1457),又转任南京都察院。张楷是明初著名诗人,张楷所撰《蒲东崔张珠玉诗集》二卷,包括诗一卷、文一卷,国内已失传,仅存日本刊本的《蒲东珠玉诗》,并附有著者张楷的生平事迹。张楷是当时书法名家,善行草隶篆,所著有《四经糠秕》《大明律斛律条撮要》诸书。张楷又是明初著名画家,他以画《圣迹图》名留史册。北京大学教授李零指出:“圣迹殿中的《圣迹图》从哪儿来,一般说法,它是从明正统九年(1444)张楷的线描本发展而来。张楷是明代早期人,它的《圣迹图》原本是石刻本,早佚。”
  张氏文武进士第位于慈城中山路文武进士弄内,是明代进士张瑭、张琦,武进士、榜眼张光故居。张瑭,字廷玉(宋张虙后裔),正统己未(1439)进士,为刑部主事。张琦,字廷珍,正统举人,天顺进士。张光,张瑭后裔,万历三十二年(1604)武进士、榜眼。
  张尚书第位于尚志桥东,是明工部尚书张九德的故居。张九德,字成仲,又为威仲,别号曙海,明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张楷四世孙,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历任松江知府、河东兵备、提刑按察使、延绥巡抚、工部尚书。今张尚书第为宁波市江北区文物保护单位。
  (六)慈城姚氏
  四明姚氏,源自慈城大关圣殿西民族路上的植本堂。姚氏祖屋,世称姚家大堂,又号“江南文献世家”,为慈城姚氏的大本营,是宋元慈溪县“姚、刘、冯、陈”四大望族之首。姚氏始迁祖为北宋姚嗣宗,天圣、明道间(1023—1033)为环州军事判官,监庆州粮料院,庆历间授浔州郡守,晚徙居慈溪之平政桥,即后代所建植本堂原址。“植本”为老姚氏宗祠的堂号,是宋姚榛所筑,并是宋末神童姚正子、明尚书姚镆等后世所居。慈城姚氏名人辈出,科举绵连,从宋至清中进士19名,中举人37人,其中姚颖、姚涞是状元。植本堂前原有“神童乡”门坊,是宋绍定间(1228—1233)县令叶汝明为七岁能文、九岁应举、咸淳庚午(1270)解元姚正子立。明正德三年(1508)知县倪璋重立。
  植本堂后面今存明刑部尚书姚镆故居,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姚镆,字英之,号东泉,弘治六年(1493)进士,授礼部主事,进员外郎,擢广西提学佥事,迁福建副使,未几改督学政。正德九年(1514),擢贵州按察使。正德十五年,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延绥。嘉靖四年(1525),迁右都御史,提督两广军务,兼巡抚田州,进左都御史加太子少保。嘉靖十三年,升兵部尚书总制三边军务,未赴任,告老归里。姚镆以清廉而闻名于世,据记载:“时天下布政使廉名最著者二人,梁材与姚镆也。”著有《东泉文集》若干卷。
  姚涞学士第是明代嘉靖二年(1523)状元姚涞的故居,在慈城中山路东段北侧。学士第的北墙外隔民族路,即姚涞祖居植本堂。姚涞,字维东、遂东,号明山,为刑部尚书姚镆长子。正德十一年(1516)中举,后数次会试均落榜。嘉靖二年进士第一(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次年为争“大礼仪”事,与学士丰熙等受廷仗下诏狱。后复官如故,未几寻充经筵讲官,迁左春坊左谕德,晋侍读学士。嘉靖十六年主持北冀乡试,取士甚多,所取试文一时为天下范式。同年归里服父丧,不久哀毁卒。姚涞长于经学、史学、诗学,时有“翰林三绝”之称。著有《诸边图》《明山文集》《国朝人物考》等。
  (七)慈城刘氏
  刘氏是慈城千年大族,自北宋从外地迁居慈城后,世代官宦传家,绵延数百年,人称诗书簪缨刘氏,是宋元时慈溪县“姚、刘、冯、陈”四大家族之一。慈城民族路上刘家弄刘氏宗祠世彩堂、刘氏桂花厅一带,就是刘氏发祥的大本营。明清后分居至慈城大西门、郭家桥、西莫家巷、刘马湖、罗江、妙山上刘、下刘村等地。刘氏是慈城著名的科举世家,历史上中进士27人,中举人49人。刘氏名人有南宋太常寺丞刘勉,嘉定进士刘厚南,景定刑部员外郎刘扬祖;明永乐编修刘本,天顺云南参政刘炜,弘治南京尚宝卿刘滂,嘉靖尚宝司少卿刘世龙,凤阳知府刘安,庶吉士、山东道御史刘士逵,湖广左布政使刘志伊,万历太仆寺少卿刘伯渊,光禄少卿刘宪龙;清康熙进士刘初吉,乾隆进士刘应麟,光绪进士、书画家刘一桂等。
  世彩堂位于慈城民族路刘家弄内,为植本堂姚氏的西邻,是慈城刘氏宗祠的堂号。该祠堂原为刘氏先祖南宋太常寺丞刘勉的故居,其子孙四世一门,人才辈出,祠周边一带为刘氏聚族而居之处。现祠堂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其他附属建筑均已毁坏,仅存三开间的厅堂一座,原有“世彩堂”匾额。世彩堂明间抬梁式,正贴为五架梁,上置西瓜柱,支三架梁,中间置脊瓜柱,蝴蝶木,瓜柱皆粗壮,柱头上置圆斗,开十字科,正贴之前二界用双步梁方斗十字科及单步梁,后全柱与老檐柱间用双步梁,方斗小字科及单步梁,后金檐柱间额上皆有平故枋。边贴施中柱。梁下普遍施丁头拱三架、五架,梁下丁头拱特宽。两山墙之封檐墙上部还保留着简朴而富有特色的曲线,以及部分古式瓦当(上有数道水波纹,下为阴阳桃纹)。檩子粗壮,屋顶硬山式柱础呈珠形。柱础最大的腹径在中间。围墙底部皆用条石,东北山墙间存有清嘉庆九年(1804)所立的《遵奉宪示永保祀产并免值役碑记》一方。此祠是宁波市仅见的明代祠堂建筑,是研究古建筑的重要资料,现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刘氏桂花厅位于民族路世彩堂西侧,是慈城刘氏大族的一处宅院,因大门前有一座青云门坊,也称青云坊刘氏。桂花厅为刘家中堂,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重修,主人曾在此品桂吟诗,故称“桂花厅”。大门朝南,原建筑中轴线上为照壁、门楼、前厅、中堂、后楼及左右厢房。中堂面阔三间,高近6米,用中柱。后第三檩下明间有平身科四朵。前檐柱为小八角形,柱头多施十字科。梁下用丁头拱。台门、前厅已毁。后楼及西厢房已有更改,唯中堂仍保持原貌,东厢房大体接近原貌,前有照壁,后有井池各一。隔墙均以芦苇、木条为芯,外抹掺有谷壳的黄泥。中堂系典型的明代建筑,现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慈城陈氏
  慈城陈氏宗祠为世德堂,又称陈氏大堂,原位于慈城东横街学弄之东侧,元人陈绍建。世德堂陈氏,又称县前陈氏,以元时陈绍为始祖,是明清时慈溪著名科举家族之一。自明至清中进士15人,武进士2人,辟荐(相当于进士)11人,举人47人,贡生24人。其中有明代著名祭酒陈敬宗,广西道监察御史陈熙,南京尚宝卿陈鲸,刑部主事陈文誉、陈文谟,广西布政司右参议陈茂义,江西兵备副使陈茂礼,清康熙礼部主事陈吴岳,同治编修陈钦,光绪刑部主事陈康瑞等。
  元慈城人陈绍在大东门北侧幽远经堂内建有望烟楼。陈绍,字成甫,号幽远处士,居址在慈城东横街学弄右侧。尽管家极富有,但他崇尚淡泊,粗衣粝食,唯以行义为急。遇邻里丧不能举者葬之,死不能敛者资其衣棺,贫不能自存者赈以粟。陈绍是慈城历史上著名的善士,事迹载历代省、府、县史志。
  永乐祭酒陈敬宗宅原位于慈城骢马桥东南,今陶家弄南口原有大司成堂,为明永乐南京国子监祭酒陈敬宗所居。陈敬宗,字光世,号澹然居士,是陈绍后裔,为慈城陈氏家族标志性的人物。明永乐二年(1404)进士,选庶吉士,进文渊阁,参与修《永乐大典》,后授刑部主事。永乐十二年,又与修《太祖实录》《北京志》《五经四书大全》,授翰林院侍讲,后因母丧归里。宣德元年(1426)满复职,与修《两朝实录》,次年转南京国子监司业,宣德九年升祭酒。严立教条,痛改旧习,日励诸生,进学成德。景泰元年(1450)致仕归里,卒时年八十三,谥号文定,赠礼部侍郎。有明一代世称“贤祭酒”者,南陈(敬宗)北李(时勉)。著有《澹然居士集》《北京赋》《纪玄录》等。
  陈氏符卿第始建于明代嘉靖间,是南京尚宝卿陈鲸故居,坐落于慈城民权路29号,现存建筑清中期进行过较多改修,今为宁波市江北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两浙名贤录》:陈鲸,字石卿,自号闲山。嘉靖五年(1526)进士,授湖广浏阳知县,治称神明。秩满当迁,士民疏留,复任三载。擢吏部考功司主事,转文选司,升员外郎,晋稽勋司郎中,转验封司。周历四司,积题本稿成帙,读者称其曲尽事情,通达国体执政。欲转春坊,谕德引以为助,鲸力辞之。夏言当国数对人称鲸才,拟大用,忌者间之。当外补,鲸闻喜曰:“吾母老矣,得外任以就养,相公之赐,孰大焉?”遂授南京尚宝卿。该宅由厅堂、后楼、厢房等组成。大门、二门朝东,大门前后有轩,倒抱鼓石,南院墙是照壁。前面天井隔壁墙分三段空间。前厅重檐山式,马头墙,九开间,中三间为厅堂,前廊为抬头轩。宅的梁、枋、雀替、砖墙等处有木雕、砖雕、石砖等建筑装饰艺术作品数十幅,雕刻有故事人物、亭台楼阁及松鼠、葡萄、石榴、佛手等。据冯氏后裔叙述,此宅清道光时已全部卖给冯骥才高祖冯汝霆先生,一直到民国时都是冯氏后裔居住,为此笔者专门查考了1937年慈溪县城地籍图,符卿第果真全为冯氏子孙所有,而此宅中心厅堂也名叫“存仁堂”,与冯骥才祖上支祠——启承祠的堂号完全一致。
  陈翰林第位于慈城光华路藕田墩,是清钦点翰林院庶吉士陈钦故居。陈钦,字子仙,同治六年(1867)中举人,十年中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陕西乡试副考官。陈翰林第今入选宁波市首批历史建筑。
  (九)慈城钱氏
  钱氏在慈城主要分东街和骢马桥下两大支派,都是吴越王钱镠十三世孙在元代时迁往慈城的。东街钱氏祠堂为钱正宗祠,堂号“致思”。城内分居在金家井弄甲第世家、永明路钱家门头、陶家弄钱大夫第、鼎新桥钱知县房等处。骢马桥下钱氏祠堂为大祠堂,堂号为吴越世家。城内分居在日新路冯尚书第、蔡家弄钱氏大屋、光华路、南门等处。慈城钱氏明清时中进士8人,中举人26人。
  钱氏甲第世家位于慈城金家井巷西段,故宅西侧即为钱家弄,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代嘉靖间(1522—1566),宅主人钱照,嘉靖七年(1528)中举人,十一年中进士,官至翰林院佥事。其子钱维垣,诸生,事祖父至孝。孙钱文荐,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授新野(今属河南省南阳市)令。后代又有数人登第,因题门匾“甲第世家”,原匾额为明苏州才子文徵明所题。该宅坐北朝南,由台门、二门、前厅、后厅及左右厢房组成,大门南向在宅的东侧。中轴线上共有前后两进主体建筑,前进为三开间,明间两缝为抬梁式结构,边帖为抬穿混合结构。前厅单檐硬山式,五开间,通间阔17.35米,深11.83米,明间为抬梁式,前后檐下铺条石,后堂是五开间高平屋,面阔同前厅,除明间外,皆施隔栅,上有阁楼,屋顶硬山式,左右厢房,楼屋重檐,南端上檐仿歇山式,北端为硬山式。全宅、大厅为明中晚期建筑,后堂稍晚。它是宁波市保存较完整的一组明建筑群,为明代晚期建筑的典型,已被写入《中国建筑史》。钱照之孙钱文荐为明慈溪名士、文学家,所著《丽瞩楼文集》十一册,明刻全本现被日本收藏。据清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九《列传》:“钱文荐,字仲举,别号石楼。生而白皙,风神韶秀,望之如璧人。十五成诸生,甲午(1594)举于乡,登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授新野令。邑俗悍,文荐取巨猾置之法。设仓廒,贮粟备。丁艰,起补宜春。升工部主事,榷税清江,省耗蠹以万计。”
  钱知县房位于慈城日新路,此宅原为明万历十二年(1583)进士、江西新建县知县钱景超府邸,俗称钱知县房。由南往北依次为前厅、前楼、后堂、后两楼,共五进。前楼为明代建筑,20世纪80年代被火烧毁,今存建筑为原钱知县房后三进,即第三、第四、第五进,清时进行过改建。相传晚清时钱氏后裔曾在外地经营药材发财,著名诗人徐志摩为钱氏外甥。
  钱大夫第位于慈城陶家弄,清代建筑,二进院带偏院形制,正堂建筑坐北朝南,五开间。头门已毁,二门基本完整,门楼背面上有“世德相承”四字。正堂栋梁用木粗大,做工考究,在慈城地区难得一见。曾任上海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政协副主席的鄞县人石祝三家与钱家有特殊的关系,石祝三童年时曾在钱大夫第内生活,并在慈城接受正规的教育。
  书法家钱罕故居,原位于马桥下10号,为明朝嘉靖冯岳尚书第老屋。关于钱罕,他的门生、书法大师沙孟海曾在1980年10月写过钱罕小记:钱罕(1882—1950),字太希,号觉于居士,浙江慈溪(原慈城骢马桥下)人。早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理化,后弃去。泛览群经诸子,钻研文字声韵之学,尤擅书法,功力深厚,晚岁就上海教席,订例鬻书,当时沪上书法界有“浙东二妙”之目,即指先生与绍兴任堇叔(堇)也。
  (十)慈城王氏
  历史上慈溪县有多支王氏支派,但影响最大的两支为慈城花园王氏和三凤王氏,其他有骢马桥下王氏、子孙弄王氏、毛力王氏、小西坝王氏等十几支。花园王氏始迁祖是北宋王景山,从鄞县武康乡迁徙慈溪县城华家巷浮鳖山之东麓,因家辟有一座大花园,故后族号为“花园王氏”。花园王氏宗祠建于明代,堂号世庆,位于慈城县前王家祠弄。三凤王氏始迁祖是王万五,南宋初从北方迁往慈城唐家堰桥,因明初族中出过工部尚书王来、刑部主事王复、广东佥事王鼎三位高官,人称“三凤”,故后名其族。三凤王氏宗祠称懋宗祠,堂号崇本,位于慈城唐家堰桥东侧。王氏是慈溪县有名的科举世家,出过进士36人,举人60余名。名人有宋文学家王休;被明洪武帝称为老学士的王桓,以举人升为工部尚书的王来,景泰十才子之一王淮,都御史、名医王纶,监察御史王术,九江知府王惠,都御史王纯,工部主事王朝阳,万历探花、翰林院编修王应选;清顺治知府王嗣皋,监察御史王益孚,礼部主事王肇成。并有清末开创中日民间文化交流的四位先驱,即王治本、王惕斋、王琴仙、王汝修,旅美幼童之一王凤喈,以及1951年为珠穆朗玛峰正名的王勤,著名科普作家王幼于,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等。花园王氏主要居住在县前王家祠周边,小关圣殿东王同知房、小西门外翰第、坦园等地。三凤王氏主要居住在唐家堰桥周边,尚志桥、东山下、黄山村、湖塘下、相岙等地。
  王桓,明洪武帝呼他为老学士,他为三凤王氏带来第一缕书香,是第一个走上仕途的标志性人物。王桓,字彦贞。洪武四年(1371),以通经学古荐于朝,朱元璋召见,便殿问桓:“乡里好恶,如何?”桓对曰:“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一言称旨,乃命与尚书魏杞山、钱惟明,学士宋景濂讲论治道,逾年授国子监学正,未几,转河南卢氏县令。他赴任后政教一新,百姓怀其德。洪武十二年(1379)致仕,卢县百姓立祠祀之。王桓告老还乡后,乡人有什么不平事,无论大小都取决于他,时人称王桓为明白先生。子王伯熩(尹发),广东参议;王伯辉(尹实),中书舍人;王伯燻(尹和),金溪县令;王伯爖(尹哲),石城县令。
  王纶故居位于慈城县前王家祠弄。王纶,字汝言,又号节斋,是明代湖广巡抚,杰出的医学家,他是花园王氏家族杰出的代表。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除工部都水司主事,改礼部仪制司,转主客司员外郎、鸿胪寺通事。正德间历广东参政、湖广右布政、广西左布政,后擢都御史,巡抚湖广。王纶精于医,外任时常朝听民讼,暮疗民疾。有《本草集要》《明医杂著》《国史经籍志》《伤寒参戒》《医论问答》《节斋小儿医书》《胎产医案》等医籍,以及《学庸要旨》《节斋杂稿》《礼部要稿》《分守要稿》等著作。王纶不仅是一位造福人民、有益于社会的官吏和学者,更是一位造诣极高并有创识的著名医学家,对于后世医学发展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黄山大夫第为三凤王氏后裔王严理在清嘉庆年间建造,相传占地数万平方米,前后五进二弄,另有前后花园及数幢附属用房。目前除了中堂及西厢房、花厅外,大都已被毁。而原黄山大夫第中堂超大砖雕屏风,为国宝级的珍品,1982年初被移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国寺珍藏。这堂16扇门状砖雕屏风,每扇砖屏的高度为2.5米,宽度为0.5米,砖厚4—5厘米,采用特制的细腻而坚实的水磨青砖雕刻,每块青砖的高宽均为40厘米。整扇画面分为五段,分别包括花鸟、博古和如意吉祥图纹,而主体画面在80厘米×40厘米的范围内,采用了16个中国古代的名人故事,即高山流水、北海牧羊、博士传经、东坡尝砚、候涛题壁、圯桥受书、写经换鹅、敬忠敬宰、东篱采菊、踏雪寻梅、贤母教勤、商山四皓、孤山放鹤、君子慕莲、百尺梧桐、竹林七贤。这套砖屏的16个人物故事,大都有历史依据,画面上人物的男女老幼、喜怒哀乐,景物中的春夏秋冬、山水花鸟,都表现得生动有致,情景交融,看得出属我国明清时期民间雕工的丹青体手法,采用宋元以来山水人物的传统表现技艺,有的画面上还题诗盖印,足见该套屏风的画稿设计追求文人画的意境。如再从雕刻技艺上来研究,整套屏风采用统一设计,分块雕刻,经分工以后再集中组装,浮雕的层次分明,质感强烈,刻工的刀法纯熟,整体效果极佳。雕成以后再用砂石打磨,不留痕迹,诸如“北海牧羊”中苏武,“圯桥受书”中之张良,“高山流水”中之伯牙和钟子期,“孤山放鹤”的林和靖,以及陶渊明、王羲之、苏东坡、王安石、周敦颐等,令我们目不暇接,百看不厌。
  王铭槐故居位于慈城黄山村。王铭槐(1846—1918),宁波帮在天津早期的领袖,曾任天津、沈阳两地德商永和洋行买办。因他的关系,他的儿子、孙子、曾孙数人在洋行任买办,王家因此被誉为“买办之家”。同治年间,他初在叶澄衷所开上海老顺记商号任司账,光绪五年被叶氏派统天津任顺记分号经理,负责对外联络。通过同乡严信厚的关系,奔走于李鸿章门下。不久离开老顺记,任德商来洋行买办,专事军火及机器生意。1896年由李鸿章推荐出任华俄道胜银行天津行买办。该行参与列强向中国政府的贷款活动,王从中赚取佣金和回扣。同时利用道胜银行库存现金大做生意,广置产业,在天津拥有大量房地产,占据天津新开辟地区沿今和平路一带最繁盛地区,开设道胜洋行、久福源绸庄、回春大药房等,又投资辽宁铁岭一处金矿和牛庄道胜金店,并在津开设胜豫银行,20世纪初在津、京到奉天沿途重要城镇设有20余家银行,垄断了这一地区的信贷业务,成为天津巨富和四大买办之一。他的儿子王采丞年轻时曾做过杭州胡庆余堂坐办,后去天津任青岛德华银行、天津中法工商银行买办;族孙王品南曾任天津永丰洋行、中法工商银行买办,还数次向慈城黄山崇本小学捐款,并担任董事长;重孙王义范,也曾任天津永丰洋行买办。
  旅美幼童王凤喈故居位于慈城尚志桥北。留美幼童是19世纪70年代初由清政府派往美国留学的120名中国幼童的总称,是中国自古以来由政府派遣的第一批官费留学生。他们出国时平均年龄为12.5岁。其中就有慈城三凤王氏后裔王凤喈。王凤喈,字仪廷,慈城三凤王氏后裔,住尚志桥北。作为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王凤喈勤奋好学、谦逊待人的日常表现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学毕业后,王凤喈以优异成绩考入美国著名学府哥伦比亚大学矿业学院。正当他潜心攻读之时,风云突变,由于留美幼童的“西化”令清政府不能容忍,1881年秋季留美学生被迫中断学业,凄然回国。民国十年(1921)慈溪《王氏宗谱》崇本堂刻本载:“王凤喈,出洋官学生,保举守备衔,拔补千总,委充天津水师学堂教习,奏调英、法、比等国出使随员。”回国后,王凤喈在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任教8年,成绩卓著。其间有驾驶、管轮各两届学生毕业,学生中有后任民国时期大总统的黎元洪,历任海军部军学司长、参事、次长的谢葆璋(著名作家冰心的父亲),曾任烟台海军学校校长的郑汝成等,还有他的胞弟、甲午海战时定远舰管轮,后任复旦公学教授和沪宁铁路、津浦铁路总工程师的王如璋。1890年至1894年,薛福成出任英、法、意、比四国公使,王凤喈以其丰富的西学知识和高超的外语才能被选作随员,以候补翻译官的身份随同薛福成出使欧洲,成为我国第一代留学生外交官。可惜在归国途中,王凤喈不幸染上黑热病,殁于行驶于地中海的轮船上。
  (十一)慈城董氏
  董氏是慈城最早的土著,从西汉大儒董仲舒孙子董春迁往慈城后,代有闻人。慈城董氏有东汉孝子董黯,唐进士董淇,宋福建转运司提举董添,明淮安知府董允升,参议董允茂等。董氏在慈城主要分居有董太守房、庆泰董家、民族路董宅、董家桥董氏。城外董氏主要聚集在西乡三七市及其周边。董黯故居原在慈湖董孝子溪边,董黯是西汉大儒董仲舒的六世孙,他孝敬母亲,感天动地,受到和帝的嘉奖。他去世后,安帝延光三年(124),皇帝诰旨在慈城董溪边故居立祠祭祀。此后董孝子对慈城一直有着深刻影响,慈孝之风弥漫每一寸土地,历代孝子层出不穷,以至于今天以慈城慈孝遗迹为中心的宁波市江北区,成为首个“中国慈孝文化之乡”。
  慈城董孝子井原有两口,一口在浮鳖山西,一口在小东门慈溪巷(今慈城太阳殿路林家桥西),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董孝子本名董黯,自从他的祖父董洵由北方迁来后,先居阚湖畔。董黯的父亲早亡,母亲是县南大隐人。他母亲晚年双目失明,一次生病时,非常想喝大隐的溪水。于是董黯每天起早摸黑去30多里外的大隐背水,日子久了,他的孝行感动了上苍,一天他家边上冒出泉水,他母亲喝后,觉得味与溪水一样清甜,于是董黯随泉水挖了一井,即浮鳖山西的孝子井。后董黯徙居慈城小东门,乡邻们想办法在他屋后边挖了一口井,相传此井与大隐溪水相通,味道也一样清甜,此即慈溪巷的孝子井。后来董黯还因孝行受到东汉和帝的嘉奖,被奉为浙江境内有史以来第一位著名孝子(原宁波南站附近的祖关山董孝子庙就是纪念他的)。宋景定三年(1262),状元方山京曾为慈溪巷孝子井作《慈井》一诗:“古井千年尚著名,只缘慈孝不胜情。碧烟自好浓霜白,何必溪流擅独清。”慈溪巷孝子井历代都受到保护,井边原有一块刻有“孝子董黯之井”字样的石碑,相传为南宋皇帝的御书,可惜于“文革”时被毁。
  董太守房原位于慈城骢马桥南一百五十米东侧,为明淮安府知府董允升的居所。董允升,字吉初,号二醇,董时彦长子。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历知莆田、六合二县。调溧阳,为民勤政,爱惜士人,以明敏称。升南京兵部主事,历武库郎中,出知淮安府。其弟济南道佥事董允茂,字承初,号豸章,崇祯十年(1637)进士,授刑部主事,调兵部员外郎,升山东济南道佥事。
  (十二)慈城秦氏
  秦氏以元时秦元辅为始祖,是慈城著名科举世家,自明至清以来考中进士11人,辟荐(相当于进士)1人,举人22人,贡生14人。其中明代有山西参议秦岳,江西道监察御史秦钺,南京刑部主事秦金,湖广兵备秦钫,广西按察司佥事秦宗道,江西左布政使秦淦;民国时有上海金融业巨子秦润卿,武汉钱庄界领袖秦禊卿;当代有青岛市长秦家浩等人。
  秦氏祖祠位于慈城东镇桥北侧,名祖堂。而秦氏的来历,据民国十七年(1928)秦润卿所作《重修宗谱序》:“吾秦本叶姓,宋石林公梦得后也。公七世孙元辅府君,讳宰,顺帝时由余姚徙居慈溪,为迁慈一世祖。次子复道府君,转叶赘秦,秦无子嗣,袭其姓至今,遂为秦氏云。”除这座祠堂外,秦氏另在慈城小东门外东山下建有一座家庵——蔡氏庵。也许让人有些迷糊,秦家人的家庵怎么姓蔡?据明初文学家乌斯道撰《蔡氏教庵记》一文中云:“公辅本出叶氏,盖宋丞相梦得公后,秦从外姓也。叶既不复称,而秦亦非初姓,乃因其文之近似者,各杀其半而两用之,故总名之曰蔡氏,云教庵,遵时制也。”
  秦宅坐落在慈城解放路西侧新弄(太平天国公馆旧址)内。此建筑系清代建筑,1860—1862年太平军将领范汝增、黄呈忠曾以此作公馆。民国初由上海商业巨子秦子敬购得此宅后加以修葺。20世纪50年代后曾作慈城供销社仓库,今作民居。总面积为980余平方米,主体木结构建筑,分前后两进,台门朝南,前进为二合院,均为楼屋。正楼两弄两厢楼,后天井狭而长,后厅为五开间,进深两间,明间为抬梁式。台门三开间,砖雕门楼,门外天盘石下,左右各有石质雀替,透雕龙、凤、麒麟,上层用泥灰作出线脚,中间宽,左右设五个框子,自西而东,框内砖雕内容为:第一图,一人穿官服端坐,寓意“天官赐福”;第二图,二人和一梅花鹿,寓意“高官厚禄”;第三图,一人和一立鹤,寓意“延年益寿”;第四图,人物男女各一,寓意“和合如意”;第五图,四个人物,自左至右为持芭蕉扇之侍女、着官服者主人、着盔甲者卫士及布衣跪伏者纳贡。门楼朝北一面,上部亦为五框,正中为篆文“天水长流”的题额,下端左右方为二垂莲柱,雕饰双金钱纹和如意,左为“太平天国”,右为“正德通宝”。具有清代建筑的艺术风格及历史意义,1986年被公布为江北区文保单位。
  金融巨子秦润卿故居位于慈城孔庙前学弄。秦润卿(1877—1966),名祖泽,晚号抹云老人,他是中国近代著名金融家,钱业领袖。他早年入慈溪名儒何幼鹿书塾求学。15岁由表叔林韶斋介绍,赴上海协源(后改名为豫源、福源)钱庄学业,拜沈子烁先生为师,三年后出师,不久升任跑街、信房。1907年任上海豫源钱庄经理,后又兼任福康、顺康钱庄督理。1917年,上海钱业公会成立时担任副会长,1920年后任会长达15年,是上海钱业界无与伦比的领袖。其间参与创建钱业市场、现金公库和银钱业联合准备库。1921年起相继创办《钱业月报》、修能学社和钱业中小学。1920年8月任上海总商会副会长。1924年7月任江苏省兼上海市财政委员会委员。1927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上海商业联合会,次月任财政部会债委员会委员,多次代表钱业认销国民政府库券。1928年兼任交通银行上海分行经理、中央银行监事。1929年与同乡王伯元等接办天津垦业银行,并将其迁往上海,任董事,并兼任上海华人纳税会董事,宁波旅沪同乡会副会长等职。1935年在嘉定参与创办嘉丰纺织整染厂,任董事(后任董事长),同年被委任为全国钱业监理委员。在20世纪30年代前期,他还兼任中国亚浦耳电器公司、大有余榨油厂董事长,上海市银行、交通银行、辛泰银行、天一保险公司、太平水火保险公司、大丰庆记纺织公司董事,上海钱业联合准备库常务委员会主席等职。抗战期间,辞去各种社会职务隐居。抗战胜利后,任福源钱庄董事长、上海钱业公会理事。1947年10月,被推举为全国钱业同业公会联合会主席。新中国成立后,他引导福源、福康、顺康、鸿祥4家钱庄参加公私合营。1952年上海市公私合营银行成立后,任副董事长,并任上海市政协委员。秦先生热心公益慈善事业,无论是家乡的教育、卫生事业,还是修路、造桥、平粜、救灾、治安诸事,无不积极倡导或热心参与,却不求闻达。他曾参与创办慈溪普迪小学、慈湖中学、宁波效实中学,曾担任慈溪云华堂、体仁堂、保黎医院、宁波佛教孤儿院、四明孤儿院等多家慈善机构的董事、董事长。
  (十三)慈城周氏
  周氏是慈城世族,南宋时从宁波月湖迁往慈城,分居在大西门、德星桥、鼎新路、费家桥、夹田桥下大小周家、半浦、周家庄等地。周氏是慈溪科举世家,中进士13人,中举人36人。有明御史周叔逵、知府周翔、布政周津、参议周旋、主事周镐,清副使周曾发、编修周晋麒,宁波帮早期领袖周晋镳,当代京剧大师周信芳。沪商领袖周晋故居原位于慈城鼎新街周御史房。周晋(1847—1926),字金,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从祖。他四任上海总商会总理,首任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会长,是宁波帮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弃仕从商前,曾任江西广昌县知县、南昌县知县。1887年弃仕去上海创业,先与同乡严信厚创办宁波通久源轧花厂。1890年投资并参与创办上海华新纺织新局,任协理并董事会负责人,同年还投资上海中法药房。1896年前后又弃商从仕,任江西清江县知县,周信芳幼年曾随父旅居清江县任所。20世纪初,他又弃仕从商,再一次来到上海,先投资轮船投商局,并任董事。1905年参与创办上海华兴保险公司,1908年参与创办四明商业银行,是首届董事会总董,1902年上海商业会议公所成立时被委为副总理兼坐办,1907年后又连任四届上海总商会总理,是任上海总商会总理年份最长的人,1909年参与筹办南洋劝业会,1912年任中华银行董事,1913年任第一届中华全国商业联合会会长,1915年参与创办上海元丰面粉厂,同年任上海道尹。周仰山房位于慈城观音堂西百米,是一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的中西合璧式洋楼,建成于1929年。周仰山,民国实业家,曾在上海、苏州、宁波经营电力公司,是上海总商会执委会会员。周仰山房总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200平方米。三合院式,前厅五间二弄,面阔27.6米,进深14米,前厅、东西厢楼上下前廊与二门门廊天桥形成四周环通,前柱采用混凝土磨光方形柱,上下前廊均采用水泥花式地面。后进五间二弄,东西两侧连接三间一弄,共有八间三弄,通面阔42米,进深8.2米,前后进为一狭长天井,连接前后两弄设有两座过天井的楼道。整组建筑还有朝东大门、配房以及前后花园。该宅20世纪70年代作宁波市委党校址,后一直为宁波市工人疗养院所用,建筑及环境保护较好。
  周信芳故居位于慈城鼎新桥下秧田弄口,即周氏支祠全恩堂,因原为周信芳故居的屋基,故称周信芳故居,是周信芳于1925年出资5000元建造而成的。周信芳,艺名麒麟童,是当代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祖辈世居慈城,是书香门第。其父周慰堂,少而好京剧,因家道中落,下海在春仙班当二路旦。旧社会以倡优为贱业,周父被周氏族长逐出宗祠,当周信芳在沪成名,周慰堂嘱其另起造自家支系祠堂,即全恩堂。原前有台门,中间为堂,后有楼房及左右厢房。现仅存主体建筑大堂及后天井,台门、楼房、左右厢房均被拆除。堂内有一块镌有《重建全恩堂记》的石碑,民国十四年(1925)立,撰文者为族人周毓邠。碑高1.94米,阔0.81米,642字。另一块禁条碑也是民国十四年立,碑高0.41米,阔0.81米,132字。此祠现为宁波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四)慈城胡氏
  慈城胡氏的始迁祖为吴越侍郎胡毅,他与刘昶谏钱王不要纳土归宋,钱王不听,献吴越版图于宋太宗,二人得知后遂弃官遁去,隐居于慈城东遐追山。后钱王悔之思毅、昶之贤,遣侍臣鲍昭致之,欲图谋恢复。胡、刘二公知年事已高,坚守气节,不想出山,最后于此地终老。胡毅去世后葬于慈城西北五里朱春岙与五湖村之间的孔家岭,后人仰其德者,立庙纪念。而胡毅之后裔如草木欣荣,浩然成慈溪县一大族。宋后分成三大支,其一位于大西门外二里,宋元祖地胡家桥(明清时称十都二图,地名胡坑桥,今称上胡坑基、下胡坑基村)。其二是城内县前支,其三是县城东北华家巷一带。出现过多位历史名人,如宋武进士胡光,其子武状元胡应时,文进士胡从义、胡机;明万历进士胡亮工;清顺治进士、西安府推官胡应期,康熙举人、临川令胡亦堂,道光进士、刑部郎中胡江,清末有举人、书法家、名中医胡炳藻,辛亥革命功臣胡良箴。
  (十五)慈城姜氏
  旧称东镇桥姜氏,元时从慈城东乡迁往慈城姜家岙,再迁至东镇桥与尚志桥,另分居观音堂西面、探花第、姜颜、姜湖等地。姜氏中进士4人,中举人10人。有明参议姜国华、太仆寺少卿姜应麟、御史姜思睿,清探花、文学家、书法家姜宸英等。清初被誉为“江南三布衣”之一的姜宸英,故居姜探花第在慈城观音堂东,至民国时有姜氏后裔多人居住。姜宸英祠在慈城大东门德润书院内,清道光年间慈溪文人捐资建造。据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八十:“姜宸英,字西溟。太常卿应麟曾孙。工制艺,兼善诗古文。康熙戊午(1678),有修《明史》之命,相国徐元文以宸英有史才,荐入馆,遂奉特恩授文林郎,食七品俸。己巳(1689),徐司寇乾学即家纂修《一统志》,设局于洞庭东山,疏请宸英与黄虞稷偕行。寻中顺天乡试,丁丑(1697),廷试一甲第三,授编修,时年已七十矣。宸英读书以经为根本,于注疏穷其精蕴,自二十一史及百家诸子之说,俱经批阅。为文必先立意而后下笔,略无凝滞。书法钟、王,于唐宋诸家亦靡不临写,晚尤加意章草及篆隶。人得片纸,藏弆以为宝。著《明史·刑法志》三卷,《列传》四卷,《土司传》二卷,《一统志·总论·江防海防》共六卷,留馆中。别有《湛园未定稿》十卷、《韦间诗集》八卷行世。”
  (十六)半浦郑氏和孙氏
  宋末元初慈城南十里姚江畔半浦,也称灌浦、鹤浦、寒村、安仁里,先后从福建、河南迁来两支郑氏,他们同姓不同族,却世代隔河而居。福建郑氏也称灌东郑氏,宗祠为佑启堂。宋理宗朝从福建迁来,始迁祖为嘉定元年(1208)状元郑性之,因居东面张江浦、矮笆等地,故称灌东郑氏,此支元明时以耕读自娱,人丁不旺,少有显杰,而清开始四处经商,族遂凸显。而后读书科举,人才辈出。有道光二年(1822)举人郑芬,官杭州府训导;道光十一年(1831)举人郑一夔,芬从弟,官丽水教谕,曾捐资费三万金建慈溪县校士馆;光绪五年(1879)举人郑世璜,官江西宜黄县知县,后受清廷使派去印度、锡兰考察,为中国茶业出国考察第一人;还有民国第一批法学研究生、著名律师郑保华等。河南郑氏也称半浦复训堂郑氏,为文化世家、藏书世家、官宦世家,宗祠为复训堂。其远祖从河南迁至嵊州,宋末元初从嵊州迁来半浦。始迁祖是义不出仕的郑毓,自号安仁居士,训诫子孙积德。此支郑氏科举发达,人丁兴旺,家族富裕。明、清两朝曾中进士7人、举人21人、贡生30人,并有明成化乙未进士,历任湖南长沙、广东高州知府的郑重;明嘉靖乙卯科解元、丙辰进士郑卿;清康熙年间的翰林、庶吉士、高州知府、文学家郑梁,雍正年间的浙东名士,建有二老阁的藏书家郑性等。
  半浦孙衡甫故居位于半浦村,20世纪80年代曾做过半浦乡政府办公之地。孙衡甫(1875—1944),又名遵法,全国著名银行家。清光绪年间在上海久源钱庄任职,后在信裕、恒隆、恒来、益昌等钱庄拥有股份。1907年在上海参与创办泰来面粉厂,为大股东。1908年投资四明银行。1910年任浙江银行上海分行营业主任,后升任经理。辛亥革命时,上海四明银行发生挤兑,该行董事会急请孙垫款接办,孙由此任经理。上任后,他整顿组织,开办四明储蓄会,扩大业务,使该行迅速发展,存款最多时达4000万元,使该行成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全国著名的商办银行之一,成为新式银行业的典范。1931年起他任四明银行董事长兼总经理,并兼任四明保险公司董事长。广泛投资上海浙江银行、统原银行、明华银行、苏州信孚银行、苏州电气厂、宁波永耀电力公司、穿山轮船公司、上海童涵春国药号、镇江胎成新记面粉公司、长江煤矿公司、上海宁益银团等的股东、董事、董事长或总经理,还大量进行房地产投资,建造里弄房屋1200幢,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大富豪之一。孙衡甫是个热心公益的慈善家,为宁波建造灵桥捐资五万大洋,是捐资最多的两人之一。在家乡慈城捐资建造半浦小学,修建慈城至半浦道路,深得乡人的称赞。
  (十七)慈城方氏
  方氏在南宋时迁往慈城,分居在大方桥、中山路、方家弄、玉皇阁弄、方家山头等地。慈溪方氏中进士5人,中举人8人。有宋状元方山京,清守备方鼎新。
  方状元第,据雍正《浙江通志》载:“县治东大方桥,宋景定三年(1262)进士及第方山京所居。”即今慈城太湖路24号民宅,是原方山京状元第旧址,而宋元以来世代为方氏后裔所居住。此宅现存规模较大,为清乾隆前后所建的古建筑群,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主要由前楼、后楼及砖雕二门组成,两旁还有偏屋数十间,总占地面积4000余平方米。临太湖路一侧的原朝东主大门已毁,朝东两大门却保存完好,大门硬山式梁架结构,两侧磨砖墙。前后楼坐北朝南,各五间两弄,面阔26.5米,进深12.2米,硬山式五马头墙,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结构,设月梁前廊。穿过前楼过天井,迎面有一座制作精美的高大砖雕门楼,门楼面宽4米,高6.4米,正面采用磨砖墙式,上有“迎薰受祜”篆书砖刻门额及“辛亥(1791)岁十一月,以斋冯全修(乾隆六十年乙卯科进士)题”。门楼斗拱飞檐,背面有砖雕草龙、花卉、蝙蝠云纹、垂幔等精美装饰。
  方家砖雕台门位于慈城方家弄张家园6号清嘉庆举人方钦华的故居,现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砖雕台门原为方家大屋的二门,头门已毁,现宅旁存有带月洞门的花园。砖雕台门里为正楼,两厢房前部天井,用隔墙分割为三处庭院,幽雅清静。堂置七柱十檩,有中柱,童柱鹰嘴式,除明间外,楼顶有船篷式天花板,前有丰富的雕刻。在堂两侧之封檐墙上也有细致之人物、楼阁等砖雕,檐柱石柱础刻花。方家台门是砖雕牌楼式,气势宏大,上置筒瓦滴水,方形飞檐椽,阴面雕刻精美,上端斗拱,平身科六攒,边上各半攒一斗六升出翘,上为象鼻假昂,夔龙式拱翼,更上为方头状耍头,与几何纹外拽瓜拱相交,拱眼刻花,下分三层,上层首先是一行卷草几何纹带,不分三段,上为一带卷草几何纹,左童子寿翁,右童子仙姑,更右八人,室内为两家人跟一老翁,门口二人报喜,前为一骑马新官,后跟持华盖之侍从,更右,一娘娘下车,旁二宫女,一太监,室内为皇帝。二太监一官。其下为一排栏板望柱。中间雕绘官宦九人,左之博士架上置花瓶,花瓶内插带流苏之如意,右之博古架上置带“福禄寿”三字的瓶,瓶内插带流苏之如意,旁为卷轴。中层以白鹤云彩为边饰的匾额上楷书上款“人孝出第,道光己丑秋月谷旦”,落款“董国华书”。下层排几何纹带,下分三段,左右皆大凤凰,中间九人,三翁鉴赏一幅有太极图之画卷,旁之二侍者,左右各一主一仆,配以仙鹤、牡丹。阳面雕刻较简,中为一块镶有牡丹葵花纹花边之匾额,上款书“韫玉环珠,道光己丑秋月谷旦”,下款书“施丙全书”,并配有卷草纹带。这是清道光前期一处典型的住宅建筑。
  (十八)慈城林氏
  北宋时林氏从福建迁居慈城,相传是慕当时慈溪的慈孝之风而来,初居慈湖北岸董溪之上,过了几代,移居城内平政桥东(今井弄周边),另分居于林家巷、三民路东头、德星桥下等地。林氏出过进士6人,举人9人。
  南宋时,慈城出了个驸马名叫林埜,是理宗皇帝赵昀的女婿。林埜成为驸马之后,其母厌平政桥喧闹嚣杂,故于浮鳖山之西、大宝山之东筑基构室,新造寓所别墅。因此,现在的小西门一带从顾家巷到中华路,民主路到环城西路,宋元之际全为林家所有。在慈城顾家巷(旧称林家巷),今尚存一处建筑规模较大的建筑,坊间相传此为南宋林驸马第原物,但专家考证为明代早期建筑,现为江北区文物保护单位。此建筑坐北朝南,七间两弄,明代楼屋为原整体建筑之后进,通面阔32米,小青瓦硬山式,穿斗与抬梁混合式梁架,月梁为扁作梁(明代特征)。中柱上端脊檩处和前柱上端设斗拱,方形柱,式石柱墩,中厅楼板桁条按柱设置,间距非常大,因而楼板特别厚实,达3.5厘米,部分已严重糟朽,显现年代的久远。建筑的另一显著特色是所有隔墙的基础侧石统为扁砖拼砌而成,这在其他古建筑中极少见。墙体为磨光龙骨砖砌成,建筑上层月梁部隔墙用竹筋黄泥制作,檐下阶条石用材巨大,最大条石长达5米,宽1米,厚约30厘米。另存二门半座,位于中厅正前方,原大厅之后。据考,原二门为下石上木牌楼式建筑,现存石质门框,面阔3.8米,残高3米,造型简朴,具有明代风格。从原有的建筑规模和形制考证,应为明代官宦宅第。
  (十九)慈城赵氏
  赵氏是慈城望族,南宋时宋太祖十世孙赵与筹因崇拜杨简心学,从外地迁居慈城,并创建慈湖书院。赵氏分居于慈城郑家桥、水门下、顾家巷、赵家洋、赵界等地。赵家宗祠明嘉靖时在大宝山,明末迁徙至城南朝北门头水门下,堂号世敬。赵氏中进士11人,中举人13人。历史名人有元代理学家赵偕,明代医学家赵继宗、主事赵暕、工部尚书赵文华、佥事赵珽,清代钱庄业巨子赵立诚。
  赵文华尚书第,俗称狮子门头,位于慈城骢马桥下郑家桥南,即南门与郑家桥中间。赵氏三世进士,其宅本广东佥事继宗所建,赵文华乃其从孙。据耆老相传,尚书家有楠木厅,清咸丰间烧了七天七夜才烧毁。赵文华认权相严嵩为父,官至工部尚书,后以骄横失宠,革职病死。明天启《慈溪县志》)卷七有他的传:“赵文华,字原实。幼颖异为,举业时出古格,不作世俗语。第嘉靖己丑(1529)进士,为兵部主事。力追古作,蔚然成章。然性素豪宕,不拘小节。谪东平州州同,已而复起,为南京稽勋主事,改刑部主事,历升通政司使、工部侍郎。时东南倭寇绎骚,奉命督察有功,进太子太保、工部尚书。会内逆徐海又召夷为患,再上疏请计。率先戎行,卒破贼。建慈邑城,功隆保障。加少保。已而以疾乞骸,遂卒。其孙昌期,第庚戌(1610)进士,官南京兵部主事。”赵文华著有《三史文类》五卷,《世敬堂集》四卷,《嘉兴府图记》二十卷,《家藏集》八卷,《祗役纪略》八卷,以及《防海策》等。
  (二十)慈城袁氏
  明初袁氏从乡下迁往城内,分居在下横街袁府大门、袁家巷、袁家弄大屋等地。袁氏是慈溪县世族,城外分居于南乡袁马、西乡祝家渡、夹田桥袁家等地。
  袁府也称袁炜阁老第,位于慈城下横街。袁炜(1507—1565),字懋中,号元峰。明嘉靖十七年(1538)会试第一(会元),殿试第三(探花)。袁炜10岁时,县令在慈城清道观审案,袁炜随其父在旁观看。县令见其人虽小而神情专注,气宇不凡,就有心试试他的才学,出了一句上联:“三清殿上飞双鹤。”袁炜应声而答:“五色云中驾六龙。”县令大喜称赞,学正却不以为然,认为不过借用了林洪宫词罢了。于是县令又出一联:“投子四方开六面。”袁炜立刻又对出:“丈夫一德贯三才。”学正大惊,叹为神童。此联也以神童对著名于联坛。他17岁补县学生,在县学求学,嘉靖十六年(1537)参加乡试,获第二名。嘉靖十七年夺得会试第一名。廷试时,内阁拟陆师道为状元,世宗御笔改陆师道为二甲第五名,改袁炜为第一。文华殿得读时,又因袁炜直言边事,改为第三,称探花。当时邑人为他骄傲,在县治前大街建有会元及第坊,县学前建有太子宾客坊。袁炜官至建极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傅,官一品,是慈溪宋代以来唯一的宰辅。袁炜告老还乡时在慈湖北阚峰西麓建造别业——阚湖书院,又称元峰书院,致力于培养家乡后进青年。他谢世后,邑人将书院改名为阚湖书院,并把书院之北山,即阚峰延伸至西面的小山改名为袁峰,改阚湖书院为祭袁炜祠——袁少师祠,每岁于春秋仲月上戊日致祭。清光绪时祠圮,改祭于慈城下横街袁府门头。明苏州文人王稚登曾专程赴袁少师祠哭祭,并撰《谒袁文荣祠》诗:“云中烟火映荒祠,遗像萧条入拜疑。马策叩门唯有泪,雀罗张户不胜悲。山光夜暗围棋墅,海色寒埋挂剑枝。千载何人能下士,断肠空忆郑当时。”袁炜后裔袁宗泗曾作《故少师祠》诗:“丞相祠堂草不锄,可怜三径日荒芜。百年世事真棋局,一览江山总画图。石去平泉谁是主,鹤归华表自相呼。空庭独立频惆怅,几片风花落满湖。”
  (二十一)慈城颜氏
  南宋颜氏从外地迁入,原居东乡,明中期迁居慈城南城,今自新路颜御史房,占地面积上万平方米,为慈城颜氏的大本营。
  颜御史房,旧称颜太仆宅,也称柱史文宗第,位于慈城光华路东南角,为明少卿颜鲸所居。此宅原规模较大,宅中间建有家祠,四百年来一直为颜氏所居,今尚存部分老建筑。据清道光《四明谈助》卷四十五载:“颜鲸,字应雷。儿时受书,即慨慕圣贤之学。中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授行人,擢御史。出视仓场。奸人马汉,怙定国公势,贷子钱漕,卒偿不时,则没入其粮。鲸立论杀之。四十一年(1562)辅山东西、河南北大稔。鲸请:‘州县赃罚银毋输京师,尽易粟备赈,且发内府新钱为籴本。’帝悉报可。明年,出按河南。伊王典楧怙恶,久结掖廷中官,严嵩父子内外应援,鲸欲除之。时嵩已败,鲸奏记徐阶说诸大珰,绝其援。乃会巡抚胡尧臣,劾典楧抗旨、矫诏、僭拟、淫虐十大罪。帝震怒,废王为庶人,两河人鼓舞相庆。景王之国,越界夺民产为庄田;魏国公亦占产树碑,假名钦赐。鲸擒景藩用事者五人伏法;仆魏国公碑,戍其人。改督畿辅学政。以劾都督朱希孝乱法,帝怒,责鲸诬勋臣,贬安仁典史。万历(1573—1620)中,以湖广副使致仕。刘宗周谓其有见于万物皆备之体,故所至树立磊落如此。”
  颜鸣皋故居位于慈城日新路许家弄向御史房,此房是颜鸣皋祖上从向氏手中买来的。颜鸣皋(1920—2014),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我国材料科学的先驱,著名材料科学家、金属物理学家、一代宗师、中国航空钛合金创始人,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航空材料学报》主编,国际材料力学行为理事会名誉主席。1920年出生于父亲铁路工作所在的河北定兴,1926年回到故乡慈城中城小学求学,两年后随家转学去武汉完成小学和中学学业,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庆中央大学机械工程系。不久留学美国,1949年7月获得耶鲁大学的工学博士学位。2003年,正当故乡慈城镇被列为“千年古县城”之际,颜鸣皋却和在世的直系亲属共同商议决定,将在慈城占地400多平方米的祖居,上交给慈城人民政府管理使用。2007年初,这座老宅被命名为“慈城院士陈列馆”,里面陈列有谈家桢、颜鸣皋等多名院士的生平和先进事迹介绍。
  (二十二)慈城俞氏
  俞氏自元初从外地迁往慈城,先居浮碧山东麓,后分居城内各处,其中以小东门倒墙缺俞家最为著名。明清中进士2人,中举人10人。有明三海关总兵俞茂才,清温州游击俞兆翀,清贡生、藏书家俞挺芝等。
  倒墙缺俞家坐落在慈城小东门,前临太阳殿路,西至太湖路,北至完节坊,是由多座院落组成的建筑群,现为宁波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体建筑为前厅、后楼、东西两厢房以及后厅,绣楼前有大门,左右还散布着大大小小的屋、天井,总占地面积10000多平方米,房屋100多间,合十多亩地,其规模为江北区古建筑的首位。1566年明嘉靖间湖广布政使冯叔吉所建,清初冯氏后裔卖给俞姓,康熙时俞氏经过修理,并在大门外河对面建造仓屋、船埠。俞氏置有很多农田,租谷甚多,慈城人有“冯家屋”“俞家谷”之称。大门内左侧有一硬山式之高平屋,门开在南北两端之东侧;梁杂架呈东西向,三开间,进深三间,明间施五架梁与三架梁,脊瓜柱与承托,三架梁的两童柱下端皆呈舌形。主体建筑面阔六间,进深两间,有中柱,用先后两双步,有飞檐。前厅面阔十三间,进深六间,面阔39.9米,通进深12米,有中、东、西三厅相连,中厅为五开间,梢间较窄,明间梁架用五架梁,前后两端支于前后全柱上,其余檩间都有纹饰。东西厅面阔各四间,梢间安装楼梯,整个前厅,凡柱头作出圆斗的,皆用数根藤条加固。后楼重檐,梁架用中柱,前后又加两单步梁,明间以外,皆以薄板作出船篷顶。前厅、后楼、两厢风格基本一致,厢房有大部分瓦当可能是原来之物,其纹为上端数条平行之锯齿状,弧线下为一对桃子。这是慈城一处占地面积最大的清代前期建筑。
  (二十三)慈城应氏
  应氏元时陆续从外地迁入,分居于杨家巷、慈溪巷、福字门头、骢马桥下、城外应家弄、应家河塘、夹田桥应家等地。应氏中进士4人,中举人12人。有明代江西右布政应朝玉,福建监察御史应喜臣,清顺治进士应纯仁,康熙进士应宗文,清末上海机械工业的先驱应渭渔,台湾实业家应昌期等。
  杨家巷应宅是清乾隆早期砖雕艺术的代表建筑,它保持了宁波砖雕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对研究宁波地方清代建筑具有重要意义。应宅坐落在慈城镇杨家巷15号,是江北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应氏后裔讲述,应氏原籍为东乡费家市应家村,元时先祖迁往县城慈城杨家巷(今应宅基址及周边),明代时,部分从杨家巷迁往慈溪巷(后称慈溪巷应家)及花屿湖东面的应家弄。杨家巷应宅建于乾隆甲子年(1744),原为五进,规模宏大,太平军进慈城时被焚毁大部分。今仅存照壁、门楼及前进东厅。砖雕照壁三开间,高4米,宽7米,雕刻精细,内容为双龙抢珠、喜鹊、牡丹、凤凰、麒麟、“卍”字、“寿”字等花纹。东厅天花板漆有缠枝花卉,久不褪色。
  应昌期故居位于慈城玉皇阁桂花厅,原为慈城望族刘氏祖居一部分。应昌期(1917—1997),父应星耀,曾任慈溪县中城小学校长40余年。应昌期早年就读于中城小学及慈湖商校。1932年进上海统原银行当练习生,工作之余自修英语、会计等科。1938年考入福建省银行任会计主任,继升该行衡阳分行经理。1946年随严家淦到台湾,接收银行。严任台湾银行董事长,应任业务部主任,旋升副总经理、代总经理。20世纪60年代初,先后参与创办华夏塑胶公司、利华羊毛公司(任董事长)、国泰化工公司、益华食品公司、国华海洋企业公司、国际票券金融公司(任董事长)及美国印科电子公司等,成绩斐然,被台湾企业家奉为楷模。他一生爱好围棋,1981年捐资1亿元新台币创立“应昌期围棋教育基金”。他还创立“计点制”围棋规则,组织各项比赛。他热心公益事业,1947年参与发起成立宁波旅台同乡会。1989年后捐资重建中城小学、慈湖中学、慈城保黎医院等多项社会公益项目。1992年开始,曾先后投资1亿美元在宁波设立现代建筑材料公司、利华(宁波)工业公司、应氏棋具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为宁波市荣誉市民。
  (二十四)慈城谈氏
  谈氏约在清乾隆年间从外地迁入,祖传铜匠手艺在慈城城乡闻名。晚清时谈家桢父亲谈振镛先生任慈溪县首任邮政局局长,谈家桢母亲出身书香门第,为明万历状元杨守勤的后裔。
  谈家桢故居位于慈城大街糖坊弄。谈家桢(1909—2008),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中国遗传学之父。出生于慈城大街糖坊弄,曾就读于家乡教会办的道本学堂,后分别就读于宁波斐迪学堂、湖州东吴三中、苏州东吴大学、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师从现代遗传学先驱摩尔根教授,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任浙江大学教授、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国遗传学会会长、《遗传学报》主编、第15—17届国际遗传学会副会长、第18届国际遗传学大会会长,美国、意大利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和纽约科学院荣誉终身院士。因在遗传学领域有独特发现以及为锻造“我们自己的遗传学”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获“杰出科学家奖”,并被誉为“中国的摩尔根”“生命科学的领头羊”,国际天文组织则将一颗编号为3542的小行星命名为“谈家桢星”。
  (二十五)慈城朱氏
  朱氏清初以来从东乡更楼、南乡朱界、西乡朱家山头陆续迁往城里。城里朱氏主要分居在朱家道地、德星桥下。
  朱祖祥故居位于慈城德星桥下杨家弄。朱祖祥(1916—1996),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我国著名的土壤学家和农业教育家,是浙江省科协的创始人之一,曾任浙江农业大学校长,中国水稻研究所第一任所长、中国土壤学会副会长、省科协名誉主席等。他是九三学社浙江省委主委、名誉主委,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常委,为九三学社的参政议政和地方组织建设,团结广大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还担任过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务。曾先后在慈湖高等小学堂(今慈湖中学)、效实中学求学。193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农化系,1948年获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博士学位。1952年起,历任浙江农业大学教授,土壤农化系主任、副校长、校长、名誉校长,为浙江农业大学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并先后编写出全国最早的《土壤学》《土壤化学》和《土壤物理学》教材,其中《土壤学》教材,被广泛采用,1988年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还担任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委、《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总编委委员、《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土壤卷》主编。他对家乡、母校有很深的感情,1994年10月回乡参加应氏家族捐资重建慈湖中学落成典礼,并任慈湖中学首届校友会的名誉会长。
  (二十六)慈城何氏
  何氏宋末明初分别从外地陆续迁居慈城,分居于彭山下、金家井巷、德星桥下、何家弄、陶家弄等地。
  何育杰(1882—1939),字吟苡,慈城东街钱家弄人,其故居被邻里称为洋翰林第。他是中国近代物理学的首批拓荒者之一,为我国近代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教授在20世纪30年代写的《近数年来国内之物理学研究》一文中,称颂何育杰是我国最早而最好的物理大师。何育杰自幼聪慧好学,其姻亲陈布雷曾回忆道:“君(何育杰)生而端颖,嗜学成性,十一岁丧父,弥自奋励,尝于食间操箸若觚,就案点画,如作书然,寝馈之深,有如是者。”何育杰通过自身的努力,古诗文学得相当好,15岁时就考中秀才。次年他进入宁波中西储才学堂(今宁波中学前身)求学,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中举,1902年考入京师大学堂。在师范馆格致科学习期间,不仅刻苦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和外文,还积极参加了1903年的拒俄运动,上书要求“誓保国土,坚决拒俄”。1904年他去英国留学,先在维多利亚大学,后转入曼彻斯特大学,在物理学家舒特指导下攻读物理,并有幸得到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教授的指点,于1907年毕业,获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硕士学位,成为我国第一位物理学硕士。1909年他学成回国,历任京师大学堂格致科教习,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兼系主任,并主编了我国第一部大学用物理学教材和教学大纲,他除了悉心讲授物理学、热力学、气体动力论等课程外,还花费不少精力撰写过《X线与原子内部结构之关系》《爱因斯坦和相对论》等介绍物理学的文章。中华民族史上第一届(1916年)大学物理学毕业生,就是他和夏元瑮先生培养的,其中有后来成为著名物理学家的丁绪宝、孙国封等。何先生的译著有《波动力学通论》《自然之机构》《物理与量子》等。他在我国高等学府执教20余年,在当时中国近代物理学这块贫瘠的土地上,辛勤开垦播种,终于迎来了桃李芬芳。辛亥革命时期,何育杰曾回甬发起组织效实学会,参与效实学校的创办工作,在效实给学生教授过物理、数学、英语等课程,奠定了效实“重科学、重实学”的校风。该校高年级学生共9人,尚未毕业就于1913年7月赴京参加大学考试,结果竟有5人被北京大学等校录取,使效实学校在社会上赢得了声誉。他还热心公益事业,曾为家乡的保黎医院发展医疗事业捐过款。后历任北京师范大学讲师、东北大学物理系主任兼教授,《物理学报》编委等职。1939年1月19日,何育杰教授在重庆病逝。为了纪念这位卓越的中国物理学家、教育家,表彰他在开辟中国物理学,培养人才方面的重大贡献,1940年,中国科学社特设立“何育杰教授物理学纪念奖金”,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专为物理学设立的奖金。
  (二十七)慈城魏氏
  魏氏清初从西乡魏家桥迁往慈城,分居于九曲弄、小关圣殿、永明路等地。慈城魏氏的名人,清末有北大教授魏友枋、举人魏陔香、名医魏长春、书法家魏友棐等。
  魏长春故居位于慈城观音堂西侧大屋。魏长春(1898—1987),字文耀,为全国著名中医,曾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浙江省分会顾问,浙江省中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他初学药业,得姚精深先生启迪,自学中医,攻读经典,继又问业于名医颜芝声,尽得其传。魏长春于1918年悬壶慈溪县城慈城,在尚志路84号宅所挂牌行医,时年21岁。1935年付梓《慈溪魏氏验案类编初集》四卷,得到施今墨、黄竹斋等全国名家好评,在慈城行医历时38年。1956年受聘去杭州,翌年初起任浙江省中医院副院长,时年60岁。“文革”前被选为省人大代表,“文革”后恢复原职,又被选为省政协常委。魏先生治学严谨,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一生从事临床,救死扶伤。诊余之暇,勤于著述,历年来发表论文30余篇,已出版的《魏长春临床经验选辑》《中医实践经验录》等,是他晚年力作。其学术经验先后被辑入中国现代医学丛书之《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第一集》以及《现代中医名家学说》《当代名老中医临床经验荟萃》《浙江省名中医临床经验选辑》等书中。其治学门径被载入《名老中医之路(第一辑)》。治验案例早在1959年就被南京中医学院内科教研组编著的《简明中医内科学》一书作为例案选入,1983年后又被先后选入《现代名中医类案选》和《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等书中。其所创订的20余个经验效方曾先后被列入《中医方剂小辞典》《名医妙方精华千首》《当代名医验方大全》等书中。其生平业绩先后被编入《中国当代名人录》《中国当代医界精英辞典》等数本辞书。
  (二十八)慈城梅氏
  梅氏为宋末慈溪尉梅宽夫之后,晚清时分居于顾家巷、南门头、王桥等地。
  梅调鼎故居位于慈城南门狮子门头,即明尚书赵文华宅旧址。梅调鼎(1839—1906),字友竹,号赧翁,他是清末著名的书法家、画家,开创了近代甬上清峻秀逸的书风,而且影响至今。幼好书法,早年临习钟繇、王羲之,兼涉晋唐诸家。应省试时,因恶馆阁体,执意不附俗,被取消考试资格。既绝仕进,一意砺字,大雪日常双手插雪堆,待冻僵后起而奋笔疾书,直至发汗,如此书艺大进。中年起掺入欧阳询、李北海笔法,变圆为方,笔力拗拔。耻于替达官贵人作书,后以卖字为生。晚年潜心北碑,笔势转为沉雄。与阿育王寺方丈宗亮往来甚密,常住寺中,书写匾额对联(今尚存石刻楹联三副)。其书法博采众长而独树一帜。清光绪帝老师翁同龢评其书法“三百年来无这样高逸之作”,日本书法界称其为“清朝王羲之”。当代书法大师沙孟海曾这样评价梅调鼎的书法:“不但当时没有人和他抗衡,怕清代二百六十年中也没有这样高逸的作品。”然而梅调鼎的生平并不为人们所知,遗墨多散于浙东,美国亨利尔美术馆有藏,后人辑为《赧翁集锦》等影印传世。梅之后,有钱罕、冯君木、吴泽、葛夷谷、沙孟海、凌近仁、刘惜阁、张莘良以及现今的沈元魁、沈元发等名家,梅派书风一脉相传。梅调鼎喜品赏佳茗,更爱紫砂茶壶。晚年出于文人爱好,与友共同在家乡慈城德星桥下林家花园创办“玉成”紫砂茶壶窑,梅公亲自设计题铭,并以“调鼎”落款,聘请宜兴名师制坯,由山农(慈城人)、东石、曼生等名家刻铸。玉成窑产品品位甚高,数量不多,均为精品。梅调鼎在秤砣形“秦权”砂壶上所题“载船春茗桃源卖,自有人家带秤来”,及“月白风清良夜,心投意合主宾。九十百年容易,此情此景难频”等在其他茶壶上所提之字,不但书法精妙入神,而且壶铭短小隽永,清新可诵,妙趣横生。
  (二十九)慈城凌氏
  凌氏明代时从外地迁居慈城,分居于日新路、新弄、尚志路等地。清有同治举人凌鸿藻,光绪举人凌师皋,当代书画家凌近仁。
  凌宅(太平天国兵营旧址):坐落在慈城日新路13号,原为清代向复章宅,后转卖给慈城书法家凌近仁父亲凌春如,故称凌宅。现存有址界石一方,文曰“嘉庆庚辰(1820)三月吉立”,故建筑年代明确。凌宅门楼朝北,门内南北向长弄,弄之西隔墙上开一正门和二边门,通向里面的三合院,由正厅和两厢楼组成。正厅朝南,七开间,有中柱。1862年9月,太平天国将领范汝增、黄呈忠率兵占领慈城时,曾据此驻兵,三合院天井青石板有部分破裂,是锻造兵器时受热所致,大厅柱上还留有试刀砍痕。这对研究太平天国在宁波的活动时有一定价值,1986年公布为江北区文保单位。

知识出处

天赐慈城:解读中国古县城的标本

《天赐慈城:解读中国古县城的标本》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介绍慈城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包括慈城七千年的文明史,以及慈城的街巷、城墙、古迹、建筑、宗教文化、名人与故居、风土人情与岁时习俗、民间故事与慈孝文化等,涉及慈城人文与历史的方方面面。

阅读

相关地名

慈城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