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区图书馆
江北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江北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记忆中的小关圣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城 中国古县城标本(下)》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618
颗粒名称:
记忆中的小关圣殿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5
页码:
528-53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城的小关圣殿其庙址坐东朝西,门外是三开间的过街凉亭。又因临近三水汇流的河口,故一些上海的老慈溪亲昵地称其为“三河口小关圣殿”。如今,为开发古县城的旅游资源,地处县衙与考棚两景点中间的小关圣殿被绘入了重建的蓝图,也许不久,人们将重睹它往昔的光彩。
关键词:
慈城镇
名胜古迹
小关圣殿
内容
小关圣殿拆除已有些年头,今天若仔细寻找,仍能在后盖的民房中,发现根把残剩的石方柱。现在流传下来的,仅仅是耳熟能详的一个地名。它的位置在县前东半里,东大直河的尽头,也就是中华路与民权路岔路口。其庙址坐东朝西,门外是三开间的过街凉亭。又因临近三水汇流的河口,故一些上海的老慈溪亲昵地称其为“三河口小关圣殿”。那里也是我外婆家的所在。
小关圣殿的叫法其实并不确切。其名称冠以小,可是它的大殿却比大关圣殿要高要宽,只是没有院墙和天井罢了。而称关圣殿也不相符,凡见过的人都知道其门楣上高高挂着的是“关岳庙”的额匾。这个中由来还同中国的一段史料有关。元时金人当朝,抗金英雄岳飞自然不在崇敬之列,而到了清代又是八旗天下,岳王再次被冷落在所难免。直到民国3年(1914),当时的袁世凯大总统为激励北洋政府的军队能像岳家军那样骁勇善战,特颁布了关岳同祭的通令。当然,清后期对地方上的一些信仰和崇拜也可能任其自然。慈城小关圣殿究竟是同治年重修时就塑有岳飞像,还是后来民国初全国关岳同祭风潮时增补的,只能有待专家考证了。
小关圣殿是单体建筑,没有前殿后殿、配殿马殿,进门就见正厅坐像。依稀记得庙里左手位供奉的是汉关壮缪公,头戴绿巾,一身戎装,执书拂须,面如赤枣;右手位则是宋岳武穆公,面孔白生,紫色蟒袍,臂露金甲,双目炯炯有神。龛边对应的挂有一副楹联“志在春秋”、“精忠报国”,虽简洁却高度概括了两位武圣的坎坷一生。两旁墙边还有四员侍将分列,前面挡有黑黑的栅栏,可惜,我只认得其中一个背大刀的叫周仓。香案前那方又平又滑的地坪倒是我小时候的所爱,我和小伙伴儿们常在上面玩游戏擂铜板。有时玩腻了,索性往后门边嘎嘎会响的楼梯冲。大殿上还有层阁楼,那里好像也有几尊小菩萨,是否关老爷的祖宗,不得而知。记得这里灰蒙蒙的,也没兵器,一点不威风。
小关圣殿的香火以每年五月十三关帝菩萨生日和正月初头几天最为旺盛。黎民百姓认为敬奉关岳才能逢凶化吉、财源广进、四季升平。更有城厢北门头那些小脚老太风行烧十庙香,小关圣殿往往是她们结伴朝拜的首选之地。当日,诚男信女纷纷抽签祈福、顶礼膜拜,庙堂内外烟火缭绕,门外凉亭里也因此会聚集一些讨饭的,他们等待的是香客们比平时要爽气的施舍。
和大关圣殿一样,小关圣殿对面同样有一座戏台,也称庙台。庙台为歇山或屋顶,石柱落地,飞檐高翘,天穹上的藻井宛如一只硕大的鸡笼,斗拱灵巧,漆画栩栩如生。三面临空的楼台,靠前围有一圈弓形“吴王靠”,后台则分设两道门额,写有“出将”、“入相”,戏班到时会挂上绣花帘幕。
抗战之前这里经常演戏酬神,尤以夏至节与关帝生辰最为闹猛,要连唱三五天。据我外婆回忆,那时班子主要是昆腔或绍兴大班,都是由商贾人家出钱定的。那时边上看楼还没拆掉,里面的包厢和凭栏只供有铜钿大人家及官长享用,百姓看白戏全仗台下的庙道地。我舅舅每逢演戏,大清早就得去抢位子,为避免“长子看戏矮子吃屁”,他总是把家里雇裁缝时用的搁板高脚凳也抽了去。我仅在慈城解放后看到过一次文明戏,好像是宣传婚姻法的。戏台上有一个能说会道、嘴唇皮滴薄的媒婆,她的耳朵挂着两只电灯泡,特别发笑,所以至今还有印象。
后来几乎再没演过什么戏,戏台就空荡荡的闲着。小关圣殿周围的小顽(方言,指小男孩)野忽忽的多,时不时会爬上去演一阵全武行。我的小邻舍是个孩儿王,会做篾匠的陆家埠舅舅常给他削来竹刀、竹剑供我们玩。除了兵器,我们还能扮相,比如将帽是纸折的,面具用硬纸板画成,“六角须”有颜色,是现成的老爷胡子,连将帅背上的四面三角旗也能仿制得惟妙惟肖。玩时开心,但也经常“欠头皮”,一会衣裳钩破啦,一会儿又鼻头管弄出血啦,被大人骂一顿是家常便饭。我就在戏台上挂过一次彩,那时正好被对手推了个仰面朝天,摔倒在“吴王靠”上,碰巧这一段护栏又脆断,人像乌龟一样重重地落在台下的石板地上,痛得我直叫皇天。一检查,肩肘脱了白。还好,到下横街伤科摇摇进,就无大碍了。不出一个月,我照样又攀到了戏台上,照样翻顶倒、竖蜻蜓,外婆赶来拖也拖不下。
别地方的小顽也会来小关圣殿戏台玩,因此吵架是免不了的事。记得有一次慈湖大池头的那帮读书顽,放学路过,和我们干上了,从台上打到台下凉亭沿。眼看对方人多力大,我们索性奔进庙里,抓来一把香灰就撒……老底子慈城桥头老三有句顺口溜“大关圣殿坐书摊,小关圣殿看野顽”,极形象地道明了两座关庙一文一武的特色。
戏台凉亭之间便是庙道地,面积约有九块篾垫大小。数十块长条石下面,慈湖来的活水穿过一里长的暗渠从三河口流出,汇合桥岭头河后直奔戏台后,就在道地的正中东大直河与桥岭头河相交。因此,庙道地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角尺桥。
小关圣殿庙道地除了看戏外,每逢祭神赛会时也是人山人海。由于其地处北门地区的中心,场子又大,行会队伍中舞狮、舞龙、踏高跷,还有震天动地的放火铳,都会在这儿停留,每次围观者里三层外三层,年年水泄不通。平日里,江湖汉说大书、土郎中售草药、耍猴子变戏法、甩藤圈套小白兔、小热昏卖梨膏糖,再后来敲着铜锣张小电影等,几乎都能围出一圈人墙来。镇上本土的胡家班,也会在三市八节到庙台前来献艺看伤科。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顶板开石”的节目,班主在高潮时会从观众中挑出两个铁尺介后生,扛来半块很沉的双盖板,压在自己屏足了气的肚皮墩,然后令那两后生一记一记轮番地敲,吓得胆小的看客纷纷闭拢了眼睛。结果却是有惊无险,碎石落地,掌声响起。我那时真佩服大力士的本领,心想自己如果也有这般气功该多棒!
平时庙道地的早晨也是十分热闹的。中小学堂生上“慈湖”、下“尚志”,都从凉亭下走过。而从东悬岭、汶溪方向十里八村来的柴担更是必经之地。百步呒轻担,他们去大街市心口之前则定要在凉亭下的梅园石凳上歇歇脚。各种软柴、抢柴或柴爿就款款地停放在庙道地上。附近的居民很乐意在这里就近买柴,山民也总指望早去快回。这样,这里就有了个小市场。我外婆有时也赶过来,不光是买柴,也会像“三代凌封”王家里的几个老太那样在山民那里掏些“下饭”。挂在柴担上的往往会有现落山的横扁笋、带豆等地作货,新鲜又便宜。戏台边就是北门救火会,值夜班的蔡家老大每天都起得很早。只要没下雨,他总是捧着一壶茶在庙道地转悠,凭着他半个岙里头人的资格,常为买主讨价还价,据说洽妥的概率还挺高。
山民们把柴送到买家叠好后,还会回到小关圣殿,背着柴绳扁担,在几家店铺前遛上一遛。通常他们会在豆腐店拎两串油豆腐,这样可白送几团豆腐渣。而郭庆成的烟纸店是一定要弯的,那里的“盛有茂”酱油有着其特有的味道,他们每每进城总是带着毛竹筒子,据说一次能拷上十来斤呢。这个时候阿鲁师傅大饼摊的伙计也显得格外忙络,他们挽着筲箕将一分两只的咸光饼、和尚饼、田鸡饼往山民的十二两篮里塞。最后,山民也会迈进关岳庙,虔诚地拜上一通,如果发现脚底已磨穿,出来时则会顺便摘一双在门外挂着的百纽草鞋,像自己家里一样。外婆告诉过我,那些草鞋是念佛婆编的,专用来做好事,所以不用付钞票。
小关圣殿临河浜,边上有两处河埠头。一座在庙道地的南首,步阶有八尺宽,称大河埠头;另一座在西边戏台后,习惯叫庙河埠头,步阶较窄,若两人相遇则要侧身上下。不过它在近水处横跨着一块拖水石板,两尺宽,人蹲在上面淘米刷锅倒也自在。由于东南两面房屋遮挡,埠头大多时间照不着太阳,一到冬天就少有人光顾了。唯有埠头对上的方家豆腐店例外,他们做豆腐,每天要舀水淋黄豆,这能放得下箩筐的拖水板好像是专为他们家定制的一样,这就有点近水楼台的味道了。
拖水板的后背就是戏台下的暗河了,天热时里面很凉爽,不过有点“吓丝丝”,听说里头有大蛇。然而还真有人进去过,那是早年为避东洋人掷炸弹——小关圣殿附近的百姓尽管有关岳老爷庇护,但人们还是担心弹片不生眼睛,于是争先恐后地演了一次“瞎子摸狮螺”。
大河埠头就光亮得多了,水面也要宽。边上的救火会时常在这儿试手揿的“唧唧龙”,水从河里抽上来,又喷回河面去,很是壮观。船是挺稀罕的,老底子只有在庙台做戏文时,才有一两只小板子农船撑进来,靠在埠阶横头,向人们叫卖闲食,其中多半是甘蔗、菱角之类的农产品。我表哥也是个“孽出骨头”,大河埠头那天汆着一块褙过袷的门板,他爬上去想当船撑,可一失稳脚就滑落到河中央。人是被长晾竿拖了上来,可当晚就发起了高烧,至清晨未见好转,便跑来找外婆。这可急了外婆,她当即想到了降妖伏魔的威神,忙拉过表哥来到小关圣殿庙里烧香求菩萨。庙祝会点小巫术,他把锡块加热熔化后浇到一只铅碗的水中,这水就从出事的埠头取来,只听得“吱”的一声爆响,水花飞溅,冷却后捞出的锡块变成了怪怪的“十勿全”。庙祝仔细地瞅了一阵说:“像只断了脚骨的水獭。”然后,表哥的额头被弹了些碗中的圣水。菩萨的结论是:河死九(水鬼)手已断,不会再来“寻着”你。回到家里表哥迷迷糊糊睡了一大觉,还真灵验,到半夜额角头就不再烫手了。
现在看来这也不全是迷信,对于那些不是实质性的病变,心理因素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关帝公是炎黄子孙庶民百姓公认的守护神,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时全国竟有几万座关帝庙,而像慈城这样一个地方同时拥有多座的也不在少数。
弹指光阴,一晃过去了半个世纪,如今小关圣殿早已荡然无存。也就是在50年代,关岳及众多泥塑木雕在一次破除迷信的运动中首先被铲除,空着的大殿曾由一个姓姚的先生经营杂货铺,“文革”中使用权转到北门慈湖大队那里,当时殿里办了家集体轧米厂,整日里马达皮带嘀哒响,加上轧草机喂入稻草时的啸叫声,让人叮心咬肺的烦。终于到了80年代初,一辆由妙山那面过来的拖拉机一不小心撞在过街凉亭的石柱上,顷刻间瓦泻椽落,宽沿层塌了老大一片,房管所为安全起见,干脆把凉亭给拆了。不久,慈城进入了汽车时代,填河拓路势在必行,处在路中央成为拦路虎的大殿和戏台不到两天就搬了个精光。现在想来实在让人扼腕可惜。
如今,为开发古县城的旅游资源,地处县衙与考棚两景点中间的小关圣殿被绘入了重建的蓝图,也许不久,人们将重睹它往昔的光彩。在此,笔者将童年时代的一些经历与听说的献给读者,以勾起人们对古县城的美好回忆。
知识出处
《慈城 中国古县城标本(下)》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慈城的历史演变,地理环境,人文景观,重大事件,传统特色等多方面多角度反映了慈城的历史文化和独具的地域风貌。
阅读
相关人物
袁昂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