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区图书馆
江北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江北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淡出生活的一些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城 中国古县城标本(下)》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616
颗粒名称:
淡出生活的一些店
分类号:
K892.28
页数:
7
页码:
519-52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慈城的一些便民小店、家庭作坊,如话事店、老妈店、贳器店、瞎子店等。
关键词:
慈城镇
民俗风情
便民小店
内容
本文所谓的“店”,不是当今商品买卖的百货商店,也不是旅客住宿、饮酒、吃饭的大酒店,而是在社会上已被遗忘,甚至在中老年人印象中也已淡出的一些便民小店、家庭作坊,如今它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了。
话事店
这也叫荐头店,类似今天的劳动力中介,但又不完全相同。
在城里厢运动场西侧,有一排平房,都住着平民百姓、小户人家。临街有一间屋住有一位老婆婆,人家叫她话事人(也叫话事婆),她是专门给人家介绍娘姨、奶妈与出窠娘(护理产妇)的。穷苦的劳动妇女,愿出外给人家服务,便在她这里口头登记,讲明需求、年龄、体质及劳动力情况,愿意服务什么。而话事人心中有数后,根据已联系上的东家要求,作了分析,然后按主仆双方条件予以介绍,把愿受雇人员陪到东家去,当面洽谈,双方满意后成交。受雇人就留在东家试服务,试行期一般为三天、十天、半月不等,等熟悉了情况、了解了工作内容后,东家没意见,就敲定关系,正式上班。一般说东家不很挑剔、受雇人又手勤脚勤嘴巴亲的话,双方就视若家人,可一起生活了。工资按月给,谢话事人付的中介费随东家客气,也看受雇人的服务态度。工资最高的是出窠娘,因为服务产妇(生姆娘)很艰苦的,这一个月里既要照顾产妇,又要护理婴儿(小毛头),还要洗衣裤、尿衲,照顾吃、休息,特别是生姆娘的饮食,除三餐主食之外,还有上下午点心与夜点心。饮食需要考虑营养,又要细要软,容易消化。一般满月后再要照顾半个月或十天,出窠娘就解雇回去。报酬除讲定的正式工资二三百斤谷钱之外,还有红包及赠送礼品,特别是来看望生姆娘的亲戚,吃了糖面后大多数留下一个红包,归出窠娘所有。出窠娘一般早已有预订,东家都要找有经验的,好的出窠娘是一家尚未满月,下一家已预订好了,而话事人心中有一本账,知道供需双方的信息。
还有一种叫奶妈。主妇产下孩子后自己奶水不足或根本没奶,甚至有的阔少妇自己不愿给小毛头喂奶,就得寻找奶妈来喂。这个条件很苛刻,做奶妈的要年轻体健,五官端正,奶水充足。有的奶妈是因家中穷苦,小孩托付婆婆扶养,自己出外给人家做奶妈,靠这一收入来供养家庭;有的奶妈是产下的孩子夭折了,便迅速托话事人找东家给人家奶孩子,这得在短时间内供需双方接上头。话事人得勤跑腿,信息
灵,把有奶的妇女迅速叫到东家试喂几天。东家要求奶妈讲卫生,奶水足,做奶妈的在喂奶时不能想到自己的孩子而哭哭啼啼,得强颜欢笑讨好东家。有的主妇很挑剔,爱子心切,冀求能一下子就奶成大胖子。做奶妈的为了生活,即使想到自己家里,流泪也得留到夜里入睡时。
话事店也介绍娘姨,就是现在的保姆,有钱人家找个农村或贫苦人家的妇女来做家务。一种叫房里娘姨,专为小姐、少奶奶生活服务的,似乎有点过去的丫头味道,成天侍候在小姐、少奶奶左右,要倒水、叠被、洗衣服,成为主人左右手。如果碰到善良主人,好侍侯,对待娘姨犹如姐妹;而挑剔的难侍候的贵妇人,成天打鸡骂狗把她们当丫环使用,往往一个月有两三个好换。这种房里娘姨要纤巧一些,文静一些,温顺一些。另一种叫灶跟娘姨,是给主人一家烧饭煮菜、成天在厨房做事的。往往主人家是大户人家,吃饭满满一桌,主妇只起督促作用,前一天派好买什么菜,荤菜鸡鱼肉,蔬菜青菜萝卜,八大盆十大碗,东家要喝酒,少爷喜鱼肉,诸如此类,都得熟悉。有的早上采购有主妇,只要照吩咐烧菜就是了;有的得由灶跟娘姨起早去菜场采购,不过这得在主妇高度信任与娘姨极为熟悉东家的情况下才得“有职有权”。
这两种娘姨是话事店正常业务,所以,话事人得广泛交际,信息灵,腿勤口亲人头熟。她家门口没有招牌,也没有“广告”,全凭口碑,而且要“良心好”,因为来托她愿做娘姨的大多是农村里生活不下去的妇女及城里贫民,生活无着。来到话事店的妇女,只是小包袱一只,带几件换身衣裤,常常身无分文。话事人往往给予一宿两餐,与她同吃一桌,让她吃个半饱。待找到东家后,中介费是由东家付的,受雇人往往把话事店当娘家走动,节日来看望“恩人”,送点小礼。如果一时找不到东家,生活又没有着落,话事人有好心的会暂时给予住宿,免费吃饭,同吃同住,很有同情心。话事人收入主要靠东家付给的中介费,她有起点价,介绍成功可挣多少钱,也要看东家的派头如何,客气不客气。当然受雇的娘姨、出窠娘、奶娘服务态度好,主仆融洽,双方满意,话事人也会得到红包,在过年过节时她去走动,人家作谢礼,数目上不封顶。
老妈店
市心口学前埠头就有一家老妈店,有一位有经验的接生婆,人家都叫她老妈,也叫老娘。她是老式接生的助产婆。
旧社会科学不发达,妇女做产叫“一脚在棺材里,一脚在棺材外”,死亡率很高。接生不科学,不懂卫生常识,消毒不严格,小毛头发“七日疯”死亡的是常事。而产妇碰到难产,接生婆没经验,产妇倒血(大出血),婴儿产不出,往往母婴会双双死在“红房”里。所以,请一位有经验的助产婆很重要。
学前埠头这位老妈,年老有经验,我们一家兄弟姊妹全是她接生,所以尊敬她叫她外婆。有的一家两代人都是她接的生,婆婆做产,媳妇做产,都由她承包,有很高的知名度。所以她的生意很兴旺,若不事先预约登记付过定金红包,到时候紧急要求助产,她若没空,已在“出诊”,就得产妇自担风险了。
一户人家有了大肚皮(孕妇),就得先找妥老妈,请她到家熟悉一下,算准预产期,由她传讲一些孕妇常识及临产的准备工作,及早备好襁褓与小毛头衣裤及尿布、水衲,预付定金红包一只。定金多少她有个底数,也看孕妇人家经济实力,客气的殷实富裕户则多几元银洋,那她有空会在预产期内来走访走访。到了落月,孕妇肚子痛了,立即派人到老妈家里,她是随叫随到,拿起助产包跟来人就走,路远的人家如在城外农村的,产妇人家会派人抬了元宝篮来接。她一到就嘱咐这家人做好各种准备,时间有余的话,主人还请老妈先吃一大碗糖面,要加鸡蛋。产后母子平安,她要嘱咐产妇休息,及时喂奶、换尿衲,特别嘱咐要保护好婴儿的脐带,一星期后婴儿脐带脱落,她会再来看望一下。
但乡下还有更土的土法接生,婴儿死亡率极高。
后来,保黎医院有新法接生了,母婴安全感大增,可惜普及不快。特别是农村,土法老式接生还在流行,慈城新中国成立后一二十年还有,主要是为了贪图方便与省钞票。随着科学普及与生活提高,年老有经验的“老妈”多已消亡,农村卫生院也有了助产士,老式接生已逐渐消失,婴儿基本上做到生一个养活一个,计划生育早已家喻户晓,农村里已很少听到“阿五、阿六、七妹、八弟”了。
贳器店
红白大事,民间常事,一户人家有了男婚女嫁大事,得好好热闹一番,要办酒宴请亲朋好友祝贺聚餐。这时宾朋满座,孩子们穿红着绿,吃瓜子、花生、糖果、点心,还上桌吃肉喝酒。办喜事少则一天两天,有面子人家往往一个星期了远来的亲戚还没走散。
经过媒人穿线、男女青年见面相亲、请瞎子排过八字和生肖,男女双方就拣出日子先下定(叫订婚),然后拣定大吉大利的“广好日”正式结婚。这些手续有点繁复,但有其一套祖宗传下来的礼教,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几十年几百年相传,说是老式结婚要大吉大利。
结婚必得有一顶高档次、合身份的花轿,大闺女一定要坐过花轿,以显示自己正统,是明媒正娶,有身份,社会上讲得响,到男家后有地位,必要时也可摆摆身份:“我是坐过花轿、四人抬来的。”这顶花轿非常重要,男家得隆重迎接,显示男家有地位、有身价、有实力、有财富。用大红花轿接来的新娘子大福大利,今后人丁兴旺,生出儿子做大官发大财,子孙满堂,大富大贵。
结婚时花轿用一次,极个别大官宅第会自己打造一顶特贵重花轿,一般人家是不会自备的,因为做一顶花轿得耗大量财力物力,用一次就束之高阁,不合算。于是,有一种店应运而生,叫贳器店,投下资本打一顶花轿,供结婚人家来贳用。花轿很精彩,装饰品及雕刻非常珍奇,龙凤呈祥,五子登科,闪闪发光,五彩缤纷,叮当发响,四人抬起来前呼后拥,热闹非凡,鸣锣开道,比县官出巡还热闹。贳费越贵越显示男女婚家的气魄与身份。贳花轿的贳器店下横街有,直街县前也有,高档次的要事先预订,“广好日”一到,头一天即由四名轿夫抬到女家,上午吃过早中饭,新娘子上轿,又有一番热闹仪式;抬到男家,放爆竹拦轿门又一番热闹。如果到贳器店定得迟了,高档次的花轿肯定被人家定完,只能贳到一般的花轿,这样男女双方都感有失面子。
结婚得设喜堂、办酒席,这都得布置环境、准备酒菜。譬如女边办十桌,男边办二十桌,得事先采办老酒、杀猪、宰鸡鹅。单说桌儿板凳碗筷调羹得多少?八仙桌一桌八人坐,得四条长凳,一桌四冷盆四热炒一暖锅,八只酒盅,八只调羹,八双筷,酱油醋各一盏,一桌一套,二十桌就得二十套,平日谁家也不便备的,邻居要借也不可能成箩筐的借到。
这些东西只有贳器店里有贳的,事先订好,一担又一担的挑来。专门有这样的人替人家做“账房”,当“值堂”,只要事先讲明,交代清楚,到时候有条有理办酒请客就是了。
场地不够怎么办?有的酒席摆在隔壁邻居屋里,这总不大方便,只要周围有道地、天井甚至晒场空地,就有办法。办喜事人家可以请雨篷店来搭临时篷,不妨叫做活动临时房。尚志路大桥头就有姓周的一户雨篷店,要办酒席了,请雨篷店周老板(也叫周师傅)来,向他讲明要办多少酒席,办几天几餐,雨篷搭在什么地方。他根据东家的要求,实地查看后作了心算,要搭多少平方,需多少材料,他都有现存料作。讲明价钱,订好口头合同,他会叫人一批又一批把需要用的各种规格木料、顶篷陆续运来,搭好后还要明亮宽敞,特别是天篷,不是用玻璃,也不是有机玻璃,而是用直径饭碗口粗的鱼鳞片排列起来,半透明,能挡雨水,并且不像玻璃那般容易破碎,可以小块一小块调换,夜里还有汽油灯可租用,照得如同白昼。
红白大事,对一户人家来说一生只有一次两次,所以当成大事来办。而在整个社会,就成了常事了,所以,贳器店很兴旺,需要是多方面的,以致有了多家。他们也有分工,如下横街与直街县前的贳器店靠近观音堂,这两家规模很大,有花轿,也有普通小官轿,另有八仙桌几十张、长凳上百条,碗分大小,成箩成筐的备用。一到节日办庙会,办酒宴几十桌,贳器店常忙得不可开交。这个行业随着市场的兴旺而发展。比如关帝会(正月上灯)、朱帝会(三月初八)等等,三时八节的祠堂进主,大户人家开吊(追悼会)、出丧,还有同业公会年会、入会办酒宴,以及五桌八桌临时性聚餐会等等,都得与贳器店打交道。
瞎子店
瞎子(盲人)是见不到光明的残疾人,生活在黑暗世界里,起居作息也很难自理,在旧社会没有什么职业可从事。不知从哪个朝代开始,算命、测字、排八字,成了瞎子的职业,于是,客气点的称他们为“瞎子先生”,瞎子先生住的街面房子就叫“瞎子店”了。
逢天气好,瞎子串街走巷,敲着“叮、叮”响的一面碗口大小的铜板当小锣,以此宣告瞎子先生来了。谁家要算命、测字、排八字的便留心了。瞎子先生有的自吹半仙,说算的命很灵,测的字、排的八字很准。其实在现代科学面前,这只是一行“迷信职业”,新中国成立初曾由瞎子以身说法道出其奥秘所在,他们利用心理学、讨口气等方法,来一套口头花样,骗得人家的一时心理满足。随着社会发展,关怀残疾人的社会福利事业不断深化,聋盲人也有职业可从事,因而走上自立道路。测字、算命、排八字已退出社会了,但它们还在一些角落,因死灰复燃,说明扫帚没有到,灰尘还没全掸尽。
瞎子住的房子叫“瞎子店”,是说瞎子也有一间房子住,能解决基本生活要求,可以不似乞丐流浪。有人上门去找瞎子算命,尤其是征婚做媒要排男女双方的时辰八字。瞎子店什么设备也没有,竺巷东路老小菜场前面沿街房子就有一家,没招牌,进门一张八仙桌,两旁单靠椅两把,桌上有简单的“三事”(插蜡烛的两只烛台,中间一只香炉,点着一炷清香)。有人求上门,他就在家里接待。
瞎子店虽说是迷信职业,但他是行商(犹如小贩挑担深入街头巷尾叫卖或修修补补服务的),也是坐商,居然被公认为“瞎子店”。
豆腐店
生产豆腐的家庭式小作坊,现在的农村还能见到。不过,现在城镇的豆腐坊已改进为豆制品加工厂了,农村的豆腐作坊,也用上了小电磨加工豆浆,而不再用人工半夜起来磨豆腐了。
城里厢豆腐店不少,小关圣殿附近有一家,东镇桥西堍也有,下横街及南门、西门附近都有。豆腐店需要一定的生产工具与较强的劳动力,往往是夫妻家小、场坊家庭结合。下午,他们从街上收购进黄豆,倒入小缸浸水,把黄豆浸涨,并从河里挑水将水缸灌满,然后吃完晚饭提早一些上床睡觉。到半夜三更,夫妻双双起床,男的磨豆腐浆,往往用人力转石磨。小关圣殿的一家还养了一只比狼狗略大一些的驴子,用驴子代人工转磨。他们把水缸里已浸涨的黄豆全磨成豆汁后,用布袋筛出豆渣。此时,妻子已生火烧灶,大汤锅里烧沸豆汁,倒入大桶,点上卤水,凝成豆腐,再一勺勺倒入豆腐木格子,是为嫩豆腐,供早市门市出售。豆腐一碗一碗的卖,给居民佐早餐,是早泡饭的好菜肴,如果点上麻油、抽油,又香又滑口,味道好极了。所以,天亮正好早豆腐上市,门售一下卖光。豆腐也有挑担沿街去叫卖的。有的豆腐店劳动力强,豆腐师傅勤劳肯花脑筋,做豆腐也要深加工,如做千层、油豆腐,甚至白色淡味的豆腐香干,生意当然做大了,利润也丰富。但这必须有强劳力,肯吃苦,又能花力气做技术生活,但做豆腐而成大老板的还没听到过,因为那是小本生意,利润不高,又很艰苦,下午得挑出去沿街外卖,妻子、儿子做帮手,一人也没有空。妻子与女儿还会被人家戏称为“豆腐西施”,据说那是因为常喝豆浆当点心,而把皮肤养得又白又嫩的缘故。而做豆腐的师傅自叹命苦,一天除上半夜能休息一下,全日十几小时一点也没空闲,要收购原料(黄豆、卤汁、烧火的燃料)、挑水、磨浆,深加工,挑担沿街叫卖,妻儿管门售,一点也没空的。尤其是磨豆汁,人代畜力转磨,又紧张又艰苦,手工劳动,又是加工,又是门售,又是沿街叫卖,一道扣一道,有一道出毛病就得影响收入,甚至亏本关门。譬如收购的黄豆质量差,譬如挑来水不清洁,譬如下大雨下大雪买主少,门售冷清,挑出担子没人买,就白做了。所以手工家庭操作,做豆腐而发财致富的很少听到,但还是有人开豆腐店。即使今日劳力用电气马达了,在农村,家庭作坊的小豆腐工场仍有存在,可见其生命力。
香店
东镇桥从张太守房往东一直到大东门口,这样前作坊、工场,后住宅(房间、灶间连在一起的)的香店有三四间,没有招牌。东家一人主劳力,一个小学徒(或儿子、侄子)做助手,手工做香。他们劈好篾竹,捣好香樟、木屑做香粉,一枝一枝用手加工,一板一板的在太阳下晒干,包成一束一束。十束为一大束,叫一箩,就在沿街店面上柜出卖,过路人上清道观,到庙宇或祠堂祭祖拜佛求菩萨,都得买香烛。初一月半、节头节尾、菩萨生日、庙会堂会,过路人路过香店多要买点香烛,算是祭神拜菩萨的必备品,所以生意很兴旺。另外,平日家里做羹饭也要备有香烛。香烛有的说是迷信品,有的说是祭祀必备礼品,甚至有人说是民族礼节的必备品。
现在,香店已没有,全已消失于街头了,但是,香烛仍有卖,而且相当普遍。其实当年在扫“四旧”时,香烛是首当其冲的,但香烛死灰复燃相当快,地摊上有卖,寺庙门口有卖,善男信女“朝山进香”的香袋上有,可见必有场所在生产,只是,沿街小作坊难觅了。
绱鞋店与箍桶店
随着社会发展和变化,绱鞋店和箍桶店已经消失了。过去人穿鞋,主要靠手工制作,鞋底要千层破布叠成后用粗线“砌”成,鞋面则用布帕与直贡呢鞋面布糊成,再到鞋店与专业鞋师傅把底、面绱成鞋子。后来,这逐步被皮鞋、胶鞋与机制布鞋代替了,家庭妇女也从为丈夫、子女做鞋的琐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现在极少能见到家庭妇女自制的布底鞋了。其实那家制布底鞋又软和又舒适,叫软底鞋,不会轧脚痛。如今这种鞋店在乡下还能见到,但都是家庭作坊式的。上世纪50年代“一化三改造”时,手工业改造入了合作社。“一化三改造”时还有箍桶店,小关圣殿就有一家,主人姓舒。水桶、脚桶、面盆、提桶、果桶,以及木蒸笼、木锅盖等,全是木材制作,要使箍成圆的不漏水,木板得一块一块锯、刨、箍成圆圈,用竹条或钢丝做圈箍成,这很得需要点技术。特别是嫁女儿的嫁奁,七桶八桶一大批,要很早就定做。现在,那些果桶、提桶,形形色色的脚桶、面桶在古色古香的老式住宅里尚可看到,但是已成古董了,因为搪瓷问世,塑料制品普及,连高锅盖、羹架也不用木料了。箍桶店早已从手工业圈子淡出,进出于街头巷尾的“打—箍—嗬”叫唤声也已听不到了。
祝由科、肚仙婆、念婆
祝由科、肚仙婆、念婆(读“盘”),这些属于迷信活动一类,虽也有店,有些地方还在死灰复燃,本文就不谈了。
知识出处
《慈城 中国古县城标本(下)》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慈城的历史演变,地理环境,人文景观,重大事件,传统特色等多方面多角度反映了慈城的历史文化和独具的地域风貌。
阅读
相关人物
俞士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