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宫及学弄、学前的琐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城 中国古县城标本(下)》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599
颗粒名称: 学宫及学弄、学前的琐忆
分类号: G127.55
页数: 3
页码: 439-44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城孔庙以及周围一带学弄、学前、学前埠头的简介。
关键词: 慈城镇 孔庙 中城小学

内容

慈城孔庙(文庙)亦称作学宫,它周围一带叫做学弄、学前、学前埠头。慈城人对学宫十分亲切,不只是因为它是至圣先师的殿宇,还因为它是中城小学原址。
  中城小学是慈城著名的小学,历史悠久,在中城小学读过书的人,有的兄弟姐妹同学,有的祖孙三代为校友,人数多得数不过来。我也曾是中城小学的一名学生。
  1936年,我在中城小学“开学”(慈城人把第一次上学叫“开学”),先由家长带入学宫的大成殿向至圣先师的牌位跪拜行礼,礼毕把随身挑去的一担定胜糕(松糕)和喜团(金团)分送给同学,表示团结友好。然后由老师起“学名”。我的家名叫“伟臣”,老师起的“学名”叫“济民”,意思是做了官不能忘记老百姓,要为老百姓办事。“以民为本”的思想很明确。
  中城小学不但师资优秀,课程设置也很齐全。小学一年级就有体育课,教体育的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女老师,后来她是应校长的儿媳妇。她穿着露胳膊的短衫,紧腰的西式裤,吹着口哨,带领孩子们跨过竺巷东路到对面中城操场去上课,在当时也可说是新潮的了,常有行人围观。
  中城小学在学宫西侧的配祠,与学宫正殿(大成门、大成殿等),隔着一条长长的弄堂,虽然配祠与正殿有栅门相通,但平时门是紧闭的,不让学生进殿,所以正殿始终是那么宁静与肃穆。只是有一次是校庆纪念,才让学生列队进入,排立在大成殿前。老师在殿前平台上演讲,演讲完了还有“余兴”。当一位老师将一杯白水倒入一杯黄水、黄水立即变蓝时,学生啧啧称奇。
  学宫的东侧配祠曾由国民党县党部借用。在“儒学门”前面照壁上写了“礼义廉耻”等大字标语。无论是作学校还是作党部,慈城人对学宫都极力保护,从不作践。可是日本飞机却把炸弹扔在它的头上,炸毁了大成殿的东后角。
  学宫东边有一条狭长的过路,从竺巷东路一直通到东横街,这条过路就叫“学弄”。
  学弄的东侧是秦润卿先生的住宅群连着“秦家祠堂”,西侧是秦氏的抹云楼图书馆。抗战胜利后,抹云楼图书对外开放,聘请管理员,收拾得整齐干净,每天有许多人来此阅读报刊。阅览室里的书本杂志也很多,有一套完整的《鲁迅全集》,当时颇觉珍贵。
  学宫棂星门前有一条深广的柏道,直通学前埠头。柏道两旁古柏耸峙,翠绿成荫,鸟雀飞鸣,野花斑斓,环境十分幽美。柏道南北都有牌楼式的石柱仪门。北门开在竺巷东路,南门开在东横街,东横街这一带就叫“学前”。学前有一块空地连着一个广大的河埠头,就是“学前埠头”。
  这条古朴高雅的柏道一直关闭,从未见开放过。据老一辈的人讲:清朝的官员来慈城上任当县令的,所乘官船在学前埠头停下来后,这柏道的仪门才打开,官员下船步行,走过柏道,过棂星门、大成门,才进大成殿祭祀先师。
  后来,这些仪式没有了,学前埠头也成为各类货船的停靠地,船夫、脚夫、挑夫、行贩等都来此聚合,学前一带也开起了菜馆、理发店、酱油店、米店、漆匠作坊等,一时十分热闹。
  茶馆的生意很好,每天喝剩的茶渣铺了一地,晒干了,买去可以充填枕头。
  茶馆前有一个肉骨头粥摊,洁白晶润的白粥,泛着油光,冒着热气,再洒上几颗嫩绿的细葱,浇上几滴鲜红的酱油,更加香味诱人,一碗下肚,寒气全消。不过要想喝粥,必须天蒙蒙亮就起床去排队,若等天放光了再去,那就连镬底也舔不着了。不过也不必懊丧,邻近大饼摊的新鲜大饼已经出炉,有一个铜板一个的咸光饼、两个铜板一个的甜光饼和三个铜板一付的大饼油条,真是价廉物美。大饼到下午三四点钟“点心时”还要再做一次,这次不只零售,还批发给提篮小贩。于是,即使在偏弄僻巷也可听到“火热啦,大饼油炸桧”的吆喝叫卖声了。
  1936年学前曾搭台唱戏,演出大戏十来天。戏台搭在学前空地上,背靠学前埠头,面对柏道,遥向学宫。看戏的人山人海,路为之塞。我外婆家住在学前,我们得地利之优势,将长凳、椅子等高高地绑在柏道仪门的石柱子上,人坐在上面,高高地边吃闲食边看戏,简直是“高级包厢”了。每天午饭后开戏,开场锣鼓要敲上老半天,台上锣鼓喧天,台下人声鼎沸,直把人等得不耐烦了,才出来一个跳加官的,左作一个揖,右拂一个袖,台下才安定下来,总算演出开始了。
  至今已是六十多年过去了,演些什么戏,当然渺无踪影,但是看戏时那种祥和欢庆、热烈兴奋的情景仍留在我心底。

知识出处

慈城 中国古县城标本(下)

《慈城 中国古县城标本(下)》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慈城的历史演变,地理环境,人文景观,重大事件,传统特色等多方面多角度反映了慈城的历史文化和独具的地域风貌。

阅读

相关人物

王伟臣
责任者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