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城三书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城 中国古县城标本(下)》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595
颗粒名称: 慈城三书院
分类号: G649.299.55
页数: 5
页码: 421-42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慈城德润书院、慈湖书院、宝峰书院的简介。
关键词: 慈城镇 教育事业 书院

内容

让我们沿着历史的旧踪,到闻名遐迩的“慈城三书院”去寻迹:
  德润书院
  青山巍巍,绿水涟涟。那山,它叫“阚峰”,那湖,它叫“慈湖”,原名叫“阚湖”或“德润湖”,湖旁边有一所书院,原叫“德润院”,究其名,要从隐居在慈城的吴相阚泽说起。
  史载:“阚泽字德润,会稽山阴(今绍兴)人也!”但山阴史册无此记载。据《三国志·阚泽传》载,阚泽(约170~243)世代务农,清贫好学,他在年轻时,常向人借书来看,并为人抄书糊口。他看了一遍或等书抄完,便把内容记熟了。于是,他访师求教,“穷览群籍,兼通历数”,有口才,更有胆略。建安五年(200),地方官察举他为“孝廉”,孙权任他为钱塘长。可宁波学者周君根据阚泽出仕的经历和史上对他居宅的记载,认为他是地道的句章人。句章,乃越王勾践为了表彰自己受封伯爵之功,以示子孙而取的地名。汉时置县,治所在今慈城镇西南十五里,今属慈城的城山渡。据当地史料记载,他少年时代曾在现慈城耕读……由是显名。孙权称帝时,任阚泽为尚书令,加侍中,进拜太子太傅。传说他死后,孙权有几天不进食,后人为了纪念他,将他所居背后的山,取名叫“阚峰”。
  《三国演义》将阚泽演化为小说人物,第四十六、四十七回写《献密计黄盖受刑》、《阚泽密献诈降书》的故事,说他与黄盖相善,孙权召为参谋。赤壁鏖战前,周瑜行苦肉计,阚泽一言道破这条苦肉计,并慨允前去曹营投诈降书,一场斗智之战,终于使曹操深信不疑,为周瑜火烧赤壁立下第一功。他还善识英才,以全家性命保荐陆逊,说服孙权重用陆逊并拜为大将,赢得了火烧连营七百里的胜利。这些故事在陈寿的《三国志》并无记载,为什么在《三国演义》中有呢?那是因为罗贯中在元末明初之间曾来宁波慈城,了解到当地许多关于阚泽的传说而进行小说人物塑造的。
  又据史载,阚泽晚年信佛,他不仅说服孙权也信佛,在建康(南京)首建“建初寺”,而且自己也在赤乌二年(239)舍献自己在慈城的住宅建“普济寺”,从此摒弃功名利禄。故后人在寺门两侧的楹联写道:“昔为吴相宅,今作法王城。”横额为“超然物外”。
  明代钱希言也留下一诗云:“阚公山绕阚公湖,舍宅年犹记‘赤乌’。寂寂山寺霜叶里,水禽飞上石浮屠。”“普济寺”是宁波第一座寺院,也是浙江最早建立的寺院之一。后阚泽又利用寺院里所设书屋,招收弟子。唐大中二年(848),县令李楚臣复立“德润院”。此举与唐代慈溪第一任县令房琯开渠造湖称之为“德润湖(或阚湖)”几乎同出一辙。
  “德润书院”屡兴屡废,最后建筑于北宋,明赵文华曾重修。书院约在乾隆年间迁至“学宫”(即孔庙),嘉庆二十年(1815)又迁到大东门处(清道山脚下)。
  据记载,明清时德润书院与慈湖书院竞争很厉害,事业办得颇兴旺,弟子考中举人、进士的数以百计。县志卷二十载,慈城明代选举举人600名,选举进士220名;清代选举举人450名,选举进士93名。真所谓“满朝朱紫贵,尽是慈城人”。
  清乾隆时知县戴椿歌曰:“富润屋,德润身,士人读圣贤书,所学何事,盖将澡身浴德,置己于古大儒之列,以树不朽焉。”
  原普济寺旧址由于年久失修,于1970年全部倒塌。现在遗址上,慈湖中学建造了学生宿舍和餐厅。
  如今在慈湖中学内,还有四棵高大的银杏,已有三百多年树龄了。
  阚泽于民,德润桑梓。德润书院和慈湖书院既有师承关系,又相互竞争。它们都是宁波市慈湖中学的前身。
  慈湖书院
  在中贯慈湖的长堤中,有一座飞檐斗拱、重檐六角的“师古亭”。“师古”嘛,还总得先“思古”,脉脉的风情,不由得叫人想起了“慈湖”的来历:
  “慈湖”姓“慈”,典出于东汉董孝子事。相传原郡县城(城山渡)的东北隅有一条溪流,水味十分甘洌。有个叫董黯(汉朝著名儒学家董仲舒的六世孙)的人,每天到这里汲水供奉老母,并筑室于溪旁,艰辛所至,母病竟愈……日子一久,不但董黯成了出名的孝子,连这条溪水也被人们取下一个温顺善良的名字——“慈溪”(俗称“董孝子溪”)。到了公元738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时,一位叫齐瀚的浙东采访史,在调整浙东部分州县建制时,把句章故地划为一个县,为了褒扬董黯的孝道,奏置“慈溪县”归明州管辖。
  “慈湖”系人造湖,其名因人而称。南宋时,这里出了一位著名的学者,名叫杨简(1141-1226),孝宗乾道年间进士,初官浙江富阳主簿。理学家陆九渊路过富阳与杨简相会,两人一见如故,问答甚相投机,遂定为师生之谊,为陆九渊入室四弟子之一。嗣后,杨简又出任温州知府。一到任,首先布告禁止娼妓,尊重贤士,郡县官尉有违者亦追究,纪律严明。有个当地土豪,建造宅第,障碍了官河,杨简亲自查看以后,当日即令拆掉,全城百姓为之欢踊,遂名此河为“杨公河”。后杨简又在绍兴等地为官,颇有政绩。理宗即位,进杨简为宝谟阁大学士,赐金带,诏入见,但他屡次以病退辞。以后,他索性隐居慈城,筑室湖上,宣讲性理之学,自署“慈湖书院”。从此,四方学者踵接影从,书院名声大震,世称杨简为“慈湖先生”,卒溢杨文元公。后人为纪念一代大儒,因改“阚湖”(或“德润湖”)为“慈湖”。南宋景定五年(1264),县令金昌年疏浚筑堤。
  清乾隆年间,县令胡观澜再疏并建亭于堤间,额曰:“师古亭”。
  从此,“慈湖”和“慈湖书院”联翩成了名。
  “慈湖书院”有老新之分:杨简原筑室于谈妙涧旁,因而称“谈妙书屋”。此屋经明清修缮后,可惜因未鉴定为文物于1989年被拆除,拆后隐壁内的碑文显露,为时已晚,悔之莫及,这就是“老慈湖书院”。据考,杨公殁后,在此建祠以作奉祀;“新慈湖书院”是指宋度宗咸淳(约1271)年间于普济寺东侧重建的“慈湖书院”。两处故址都在慈湖中学校园内。
  “慈湖书院”是“慈湖中学”的前身,每当谈起光辉校史的时候,人们往往追溯到“慈湖书院”和“慈湖先生”,赞扬其严谨的治学精神。
  “慈湖书院”在浙江教育史上享有重要地位。据光绪《慈溪县志》载:当时除宁波慈城外,在平乐县长乐坊、绍兴嵊县北门内都设有“慈湖书院”,均系“慈湖先生”杨简作宰时的讲学地。
  宝峰书院
  在元朝的时候,宁波慈城出了一位著名的理学家,姓赵名偕,字子永,人称“宝峰先生”。他为宋宗室,入元不仕,再传陆九渊入室子弟“慈湖先生”——杨简之学,就在离城西一里的大宝山麓创办宝峰书院,招徕了许多有识之士。
  在弟子中,出类拔萃的有《琵琶记》作者高明(则诚)、《三国演义》作者罗本(贯中)以及青史上留名的慈溪县尹陈麟(文昭)……他们在赵宝峰先生的指导下,晨读夕省,就学悟理,互学互勉,都有了一番作为。
  先说高明,字则诚,自号“菜根道人”,原温州瑞安人。他于元至正十六年(1356)左右,解官隐居宁波栎社,闻赵宝峰先生大名,特来大宝山麓宝峰书院拜师学习。早年高明热衷功名,期望自己有所作为,“几回欲挽银河水,好与苍生洗汗颜”(《游宝积寺》),但在官场得到的却是“数杵权势”,感到的是“忧患”……晚年避居宁波后,高明厌功名,事创作。“如此江山行足乐,莫将尘土污儒冠”(《送朱子昭赴都》),他思想的显著变化,主要是得益于赵宝峰的教育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他创作的不朽名篇《琵琶记》(被誉为“我国十大悲剧”之一),就是他“借戏曲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弹心源之音,抒治世之见”。高明作《琵琶记》深受赵偕的思想影响,虽无直接记载,但有旁引。光绪《慈溪县志》记有:至正十四年(1354),庆元路慈溪县尹陈麟(字文昭)同受业于宝峰书院,陈县尹礼贤下士,恭谦求教,在封建社会里实属难能可贵。他虚心地在赵偕(宝峰)老师的指导下“愿闻过,采公论,谨礼节、彰善、瘅恶……杜妄告、谨勾销”,制《论治县规条》有十,并以实际的政绩“以渎高明”,将辅成王化以教民……所以在《琵琶记》的情节中,还留有陈麟处理“杀人婚姻”的斑痕,在赵五娘这一人物身上留有慈溪表彰的贞烈女(有似于传说中“守三贞”赵贞女)的影子。
  《琵琶记》创作的动机,在开场“创作宣言式”的词中已明旨:“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这些都表明了《琵琶记》创作既如慈城有“地缘”又和宝峰书院有“师缘”呢。
  小说家罗本(贯中),山西太原人,号“湖海散人”。据傅惜华《明代杂剧全目》卷一载:元仁宗延祐年间,罗本出生在山西太原城东一个丝绸商人家里。又据《罗氏谱序》中称,其父叫罗五训,母刘氏,为了其独养子长大继承自己的事业,就将他取名叫罗本(罗家之本——独生子,一本万利、财源兴隆),字贯中(根据当地“水贯中而流畅,地毓秀而灵气”的地势而取),十四五岁时,母故,父带他到苏杭一带经商,可罗贯中毫无兴趣,一会儿窜到街上去听“魏蜀吴三分天下”、“梁山泊宋江起义”说唱,一会儿又在家里绘声绘色地说唱起来。后来他父亲听说宁波慈溪(今江北慈城)有位著名的学者赵偕(宝峰)先生,设帐授徒,讲习理学,就送罗贯中前去拜师入塾,继续读书。在宝峰书院学习期间,罗贯中不仅采集了有师承关系的德润书院可谓“师祖”的阚泽(德润)的事迹,写入《三国演义》中,而且稍后又和另一个老师施耐庵合力创作《水浒》,融进江南宁波风俗图画,甚至直接地将同窗好友——慈溪县尹陈麟(文昭)作为模特儿,塑造成正面人物形象,写入《水浒》二十七回书中。
  罗贯中在宝峰书院读书一说,不仅光绪《赵偕传》中有叙弟子罗本(贯中)之名,《四明丛书·赵宝峰集》附有《门人祭宝峰先生文》记述至正二十六年岁次丙午(1366)“门人”三十一人参加祭奠赵偕(宝峰)活动,其中赫然有罗本的名字,传说祭文也出于他的手笔。
  饶有风趣的是:北作《水浒》,南续《琵琶》,高罗两杰,同出一师,两作又有异曲同工之妙。《三国演义》、《水浒》、《琵琶记》三书,均誉为“十大才子书”之一。
  宝峰书院里出了三位名弟子,这里既有赵宝峰的光荣,也为我们宁波市的文化教育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可惜是宁波慈城大宝山麓的宝峰书院旧址,年久失修,至明倾废。万历十七年(1589),宁波府同知龙德孚公改建“宝峰庵”,前供菩萨,后仍为书院,院址现已泯没,只留下当地书法家钱罕(太希)书写的“宝峰璅翠”的石碑,以示其迹。

知识出处

慈城 中国古县城标本(下)

《慈城 中国古县城标本(下)》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慈城的历史演变,地理环境,人文景观,重大事件,传统特色等多方面多角度反映了慈城的历史文化和独具的地域风貌。

阅读

相关人物

金建楷
责任者
阚泽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慈城镇德润书院
相关机构
慈湖书院
相关机构
慈城镇宝峰书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