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区图书馆
江北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江北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大宝山下朱贵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城 中国古县城标本(下)》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588
颗粒名称:
大宝山下朱贵祠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2
页码:
399-40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大宝山下朱贵祠以及朱贵将军的生平事迹简介。
关键词:
慈城镇
朱贵祠
宁波市
内容
火车途经杭甬线上的慈城站时,我们总会向北边巍巍群山,投去深情的一瞥,并会在心头泛起历史上的往事。那边,大宝山上下,在157年前的刀光剑影中,筑起了一道中华民族子孙抗击外族侵略的血肉长城,近千的“红夷”尸体横陈在大宝山下。朱贵将军及为国捐躯的将士们的英名震古烁今,成为我们这个优秀民族的脊梁,大宝山下的朱贵祠,当然成为我们后人永远凭吊和纪念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朱贵将军,又名天豹,出身将门,祖籍南京。清代乾隆四十四年(1779)出生在甘肃临夏东川慈王村的朱贵,17岁时已是将门虎子,骑射刀枪无不精通,且勇猛过人,善于领兵作战。道光六年(1826),朱贵以军功卓著升为副将。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的战火烧到浙东,
舟山、镇海、宁波相继沦陷。当时慈溪贡生张淇的诗中写道:“狡焉红夷忽构乱,突入蛟门海道断,承平日久武备驰,浙东郡邑势披靡……”道光二十三年(1842)一月,当时已64岁的朱贵将军率900余名汉、回、藏族及东乡族军士屯兵于慈城西门大宝山,担负狙击英国侵略军继续西犯的使命。
农历二月初四,曙色微明,全副洋枪洋炮装备的2000余英兵,分乘三艘小轮船,从姚江北岸登陆,进入慈溪县(今慈城)城内,烧杀抢掠后出西门径直扑向大宝山,自以为所向无敌的英军头目巴麦尊等400具尸体很快就横七竖八在大宝山下。英军恼羞成怒,继续增兵围攻,而朱贵将士们终因弹尽粮绝,孤军无援而陷入绝境。在浴血奋战的肉搏格斗中,朱贵身中数枪,仍手持大刀,沉着指挥杀敌。因寡不敌众,朱贵父子等215位将士血洒热土,壮烈殉国,其余军士趁夜朦胧突围而去。“孤军誓死相角犄,临阵义声动天地”。大宝山血战,成为中华民族抗击外族侵略战争史上响彻云霄的凯歌。哀鸿传到英伦,朝野震惊,侵略者闻风丧胆,士气大消,不久终于退出了侵占的浙东土地。
“将军之师,非败也,胜也!将军之身,非死也,生也!”战火熄后,慈溪县知县查勘战场,将阵亡将士葬于后山,并建墓立碑,而英军尸体用
三艘小火轮运了数日。
1848年秋,慈溪县士民捐资为朱贵将军建立的祠堂落成,林则徐欣然命笔,题写了“忠规孝矩”的匾额,至今仍悬在祠内正梁上。名士何绍基的楹联,礼部右侍郎的碑记,仍挂在柱前,嵌在祠内墙壁上。朱贵祠落成之日,慈溪贡生张淇写了一首200余字的长诗,其中结尾用了“生而为英死为灵,呜呼将军真人杰”之句。
朱贵祠建立以后,民间祈求平安香火不绝,又有一位诗人途经朱贵祠时,写下了“是何感慨悲凉地,六十年前问劫灰。一角从祠遗恨地,夕阳无语下蒿莱”的怀旧诗。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1961年,朱贵祠又经修缮,成为首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朱贵祠再次扩建,包括祠东的郑山庙在内。1985年4月,朱贵将军的第6代后裔从甘肃前来祭扫祖祠,赠送的“浩气长存”的四字已制成匾额。不久后,著名书法家沙孟海挥毫,也为朱贵祠留下“陟大宝山原百端交集,抗外族侵略万古留芳”的楹联。
如今,大宝山下,朱贵将军祠内又修缮一新,雄姿英发的朱贵像已新制落成,祠后的大宝山抗英英烈的墓也再次修葺。大宝山下朱贵祠,显示了中华民族抗御外侮的浩然正气,将受到世世代代炎黄子孙们的崇仰和颂扬!
知识出处
《慈城 中国古县城标本(下)》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慈城的历史演变,地理环境,人文景观,重大事件,传统特色等多方面多角度反映了慈城的历史文化和独具的地域风貌。
阅读
相关人物
杨古城
责任者
曹厚德
责任者
朱贵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