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为众人 默默奋力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城 中国古县城标本(下)》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578
颗粒名称: 修身为众人 默默奋力行
其他题名: 应修人烈士传略
分类号: K827
页数: 4
页码: 366-36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人应修人烈士的生平传略。
关键词: 慈城镇 应修人 人物传

内容

一、起跑点
  应修人原名应麟德,字修士,“五四”以后改名修人。1900年2月7日,他诞生在慈溪县赭山应家河塘村一户小康人家。
  应家河塘村现在归属宁波市慈城半浦后洋村,村前村后都是澄清明亮的河流。“清江一曲抱村流”,真是风物宜人的好地方哇!“那边呢母爱溟蒙”,修人从小对家乡对母亲就有着无限的深情。
  应修人自幼温顺灵秀,喜爱读书,勤勉自强,志在凌云。他的《放鸢》诗写道:
  晴空万里一风筝,风扶铃声宛转鸣。
  羡煞凌霄无限乐,儿时我亦乘风行。
  诗无疑是他童年生活的投影,表达他渴望自由,要求挣脱束缚的心情,是他凌云壮志的形象记录。
  五四运动给我国带来了科学和民主的新声。给修人影响最大的是提倡白话诗的写作。他在1920年就开始写新诗,在当地进步刊物《少年中国》、《文学周报》、《诗》、《晨报副镌》上发表,并广泛结交在诗坛上崭露头角的新作者为诗友。
  1922年3月,应修人和汪静之、潘漠华、冯雪峰在西子湖畔会面,一见如故,共游西湖,交换诗作,相互切磋。4月4日,在应修人的提议下,成立了湖畔诗社。当时,诗人满怀激情地在《心爱的》一首诗中写道:
  柳丝娇舞时,我想读静之底诗了;
  晴风乱飓时,我想读雪峰底诗了;
  花片纷飞时,我想读漠华底诗了。
  漠华的——使我苦笑;
  雪峰的——使我心笑;
  静之的——使我微笑。
  这里不仅生动地道出三个诗友的风格特点,而且传达出诗人细腻的感情和与诗友的友谊。
  湖畔诗社是狂飙突进的“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产物。诗的创作动机很明确,乃就是扉页上所写:“我们歌笑在湖畔,我们歌哭在湖畔。”
  他们既要尽情地歌唱祖国,又为祖国遭受深重灾难而悲哀。
  湖畔诗社的发起者、组织者——应修人,不仅从中得到很大的锻炼,而且这也是他走向革命道路的起点。
  二、在腾跃
  1925年5月30日,上海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应修人立即投入到了这伟大的反帝爱国斗争的行列中去。他创办了《上海通信图书馆》,并发行《上海通信图书馆月报》。它“最大的意义,终应该是使借书者与馆之间有条具体的息息相通的桥梁……不断地挑动借书者读书兴味”。借书者“渐由上海一隅之地,遍达国内二十省区,更及南洋群岛、日本、美国、法兰西等海外各处”。
  应修人在创办“上通图”的五年历程中,广泛地接触了群众,看到了阶级的对立和社会的痼疾,已开始参加一些革命活动。“五卅”运动的怒潮,更使他激情腾跃,他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任“上通图”第一任团支部书记。从此“上通图”公开提出“发扬进步思想,摒斥反动潮流,灌输革新精神”,“旨意在使得无产者有得书看”的口号。同年七八月间,应修人在商务印书馆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在党的旗帜下,他嚼火奔驰去谱写生命史上更加雄壮的诗章。
  1926年底,应修人受党的派遣到广州黄埔军校工作。黄埔军校里有不少秘密党员,他们每逢星期日就一起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听恽代英、萧楚女、陈延年等人的政治报告。1927年4月8日,应修人受党的委派,到广州中山大学去陪同鲁迅(事先已邀约)来黄埔军校作了题为《革命时代的文学》的讲演。嗣后广州发生了“四·一五”政变,应修人根据党的安排,离开了黄博军校潜回上海,转入地下。“为了保存实力,党又决定派遣一部分干部到苏联学习,修人同志也是其中之一。”(曾岚《战斗的一生》)……船到海参崴,作为诗人、战士的应修人怀着将投入到红色的革命中心的无比喜悦,写下了一首抒发革命情怀的小诗《海参崴的海》:
  远山隔着有红霞一痕,
  我要来摇船,直上波心;
  让这小船随着你,海哟,
  随着你把我上下浮沉!
  这是一首洋溢着无产阶级感情的作品,象征性地表达了准备为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一切的决心。
  在海参崴,他认识了曾岚,共同的理想把他俩的心联结在一起。两人又共同进了莫斯科中山大学,终于在1928年结婚。1930年8月应修人从莫斯科回到上海。1931年夏调到临时中央担任会计:他在他叔叔开的古董店里做账房作掩护,每天在家里为革命打算盘。当时,中央领导人伍豪(即周恩来)同志时常到他家通宵不眠地工作;陈云同志也常到修人家跟他坐在桌前,以“谈生意做买卖”为掩护研究中央的财经工作。他还在百忙中每周两次到寄住在南市的瞿秋白同志处一起研究拉丁化新文字。那时的应修人,怀着“修身为众人”的信念,像一只展翅的雄鹰,在翱翔,在腾跃……
  三、惊民魂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为了加强抗日宣传工作,应修人被调到江苏省委担任秘书,并负责省委出版小报的编辑工作,不久即担任省委宣传部长,主编《大中报》。1933年,在抗日热潮的推动下,工人运动蓬勃兴起,应修人投入了新的战斗。4月底,他跟沪东区委联系,号召工人起来反对减班,酝酿再次罢工。
  5月13日晚上,修人开完会回家已经很迟了,而且眼病发作,但还是连夜赶写了《援助英美烟厂罢工工友》的传单,准备次日下午发放。14日下午4时许,他根据原计划到昆山路昆山花园7号丁玲处联系工作,想不到因叛徒出卖,丁玲及来联系的潘梓年已被秘密绑架,屋内埋伏了国民党特务。修人一跨进门即与特务展开了搏斗,因寡不敌众,不幸坠楼壮烈牺牲。
  应修人拒捕坠楼壮烈牺牲的时候,只有33岁。他的一生是短暂的,却又是不平凡的。他是被“五四”号角唤醒的狂飙式诗人;他是一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革命者。正如楼适夷所赞:“他默默地用自己的血,完成了战士的一生。”
  1954年,为缅怀应修人烈士光辉的一生,当地人民政府决定:将应修人读过书的“后洋小学”改名为“修人小学”。1983年5月14日,为纪念应修人烈士牺牲50周年,在烈士家乡宁波市江北区半浦乡应家河塘村,举行隆重的纪念大会。1984年4月,由应修人烈士的战友、全国政协副主席陆定一亲笔题写了“宁波市修人小学”的校名。学校还辟有展览室,搜集保存烈士的诗稿、日记、文章和照片等珍贵文物,供下一代瞻仰。现扩大为“修人中学”。
  用“修人”烈士的英名作为校名将激励青少年踏着革命先烈的足迹,争做革命事业接班人。
  正如烈士生前的诗友、老作家汪静之在《应修人烈士赞》中写道:
  赤诚一片最忠贞,赴火蹈汤早许心。
  粉骨碎身何足异,坠楼惊醒万民魂!

知识出处

慈城 中国古县城标本(下)

《慈城 中国古县城标本(下)》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慈城的历史演变,地理环境,人文景观,重大事件,传统特色等多方面多角度反映了慈城的历史文化和独具的地域风貌。

阅读

相关人物

金建楷
责任者
应修人
相关人物
汪静之
相关人物
潘漠华
相关人物
冯雪峰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放鸢》
相关作品
《心爱的》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