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区图书馆
江北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江北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人杰地灵的江南古县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城:中国古县城标本》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478
颗粒名称:
人杰地灵的江南古县城
其他题名:
析古慈城的人居环境
分类号:
K925.5
页数:
4
页码:
28-31
摘要:
作者采用文献调研、实地考察和DEM地形分析方法,进行人居环境的地学研究,证实古慈城是在原始自然地貌的基础上,经人为适度改造,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人居环境。同时调查发现的炸山取石、森林垦殖等形局受损现象,在古城保护中须引起重视。
关键词:
慈城
人居环境
自然地貌
内容
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浙东平原上,曾经闪烁着一颗耀眼的“明珠”,她就是唐宋明清时,鼎甲相望、进士辈出、举人比肩、秀才盈城的古慈城。据《慈溪县志》记载,“自唐至清,共有进士519名”,而其中的70%—80%出自慈城。其中有状元4名、武状元1名、榜眼1名、探花3名、尚书5名、御史33名、知府40名、知县41名。古慈城,可谓人文荟萃的“宝地”。
“宝地”建城历史悠久,史记:“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越王勾践城——勾余。”其又称“大城——勾余”,这个“勾余”就是慈城最早的古名。“勾余”,实为越时余姚、勾余二邑之界山,邑城以山命名。后又曾改名“句章”。至唐开元二十六年(738)设慈溪县,自此,古城改名慈溪县城。由此可见,古城历史已逾2400年,可称中国南方罕见的古城。
宁波市政府作出“保护古城”的决策,并积极推进“古城保护与发展规划”。这无疑是十分正确和及时的。但是保护什么?发展什么?怎么保护?怎么发展?诸如此类的问题还值得深入探讨。作者认为,只有对古城的自然和人文内涵有深刻认识后,方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与发展。为此,本文试从研究传统人居环境出发,解读古慈城的风貌特色,为古城的保护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一、城处盆边一隅,地向东南倾伏
慈城地处宁波断陷盆地西北边缘(E121°25’49”—E121°26’37”,N29°58’22”一N30°),北倚熔岩丘陵,南俯湖沼平原,西邻姚江谷地,东屏红层低丘,近看慈江,远眺姚江及江南群山,可谓浙东山水尽收眼底。
宁波盆地和姚江谷地,在第四纪地质时期曾遭多次海侵,那时的古城之地,只是一片汪洋中的避风小港。从钻孔资料表明,古城基底为熔岩丘陵延伸海湾,有水下暗礁。城区海拔16.5米、城郊海拔29.0米以上,有海积、湖积层;基岩埋深,城区比东南城郊高出12.5米,并向东南倾伏,直至距今7500年前的最后一次海退,宁波盆地和姚江谷地才稳定地出露海面,成为潟湖,进而成为湖沼平原。古城基底也成三面临水的高滩海涂,从此始有人类活动。
二、“九龙戏珠”的形势,“四灵”围合的格局
姚江以北丘陵,原为四明山余脉,但因近东西向的“昌化——普陀”大断裂,使姚江南北的山脉失去联系。故江北丘陵自成体系,自尊五磊山(424米)为太祖。其中东出一脉,直奔东南古城,在离古城6公里的东北隅,起天柱峰(现名黄泥尖,385.8米),可谓古城“太宗山”。后向南延伸至八羡山,成古城“少祖山”。东起大长龙(262.1米),西至长龙山(石刺峰191.2米),呈弧形山脊,如“孔雀开屏”横亘在古城之北,并向南发出数条支脉,拱抱古城,形成堪舆家所谓的“九龙戏珠”之势。
其中由长龙山(石刺峰)中心出脉的“石刺岭”最为罕见。其如游龙延伸1公里,两翼有岗丘护卫,一路从拥入城,城内昂首成丘。西丘曰“抱珠”(15米);东丘名“浮鳖”(18.1米),也称“珠山”,成为慈城之“玄武”(主山)。按中国传统人居环境观,宝地必有“生气”,石刺岭能将后山“生气”输送入城,如胎儿之脐带,似结瓜之长藤。又因石刺岭多处“束腰结咽”,似断似连,故又可免遭崩塌、滑坡等山地之灾。由此可见,石刺岭实为古城之命脉。
在城东,由八羡山向南发脉为花瓶山(邵夹岙山)、马岙山、清道山(塔山),呈“青龙”蜿蜒;在城西,八羡山向南出脉,为大样山(西县岭)、大宝山(光荣山)、鹏山,似“白虎”伏地;东南,巽位有官山低丘为案,城南广袤的湖沼水网平原,星点状出露的双顶山、赭山(乍山)、卢家山和江南四明群山,均可视为“朝山”,如“朱雀”翔舞。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四灵”空间围合,既能有效地阻挡西北寒流入侵,又能导引东南季风入城。
三、江河湖溪相连,四水汇流归堂
风水中讲“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这是因为,无形的“气”有“乘风则散,界水则止”的特殊性。故风水宝地大都山环水抱。
成为古城基址的海湾高滩地,在山地径流的切割下,周边形成多条溪涧,其中东北的上岙涧、城北的谈妙涧水量较大,二水在城东合二为一,在汉时称“慈溪”。慈溪环城南流,入东南“夹田洼地”。至唐开元元年(713),县令房琯开凿慈湖,蓄谈妙涧之水灌溉农田,慈溪被整修围田,成东护城河。城西北的黄夹岙,也有山水径流,向南流入月湖(又称永明湖)。后因上游截流,建黄夹岙水库而消失,溪被整改为西护城河。城东南,原为一片汇水的“夹田洼地”,同月湖一样,现已成一片“泥炭心青紫泥水稻土田”,可以佐证,这里曾是水草茂盛的湖沼地。南宋宝祐五年(1257),宰相吴潜组织挖江治理,将姚江、慈江、城河之水连成一体,使江河湖溪回流成网,令官山江、慈江、护城河在官山脚下合流,出夹田桥东流入海。由此,古城构成一个“四水汇流归堂”的水系格局。按风水说,水能“纳气”、“载气”,这一格局不仅使城区“生气”聚而不散,而且能不断通过姚江之水,带来更为广浩的四明山之“生气”。
四、城区穹起顶,街衢坤龟设计
山水环抱的慈城,犹如一个朝天的“抛物天线”,它可接收来自宇宙的各种电磁波。其中4080兆赫的宇宙背景辐射,是一种对人类有益的微波。但它只有在“抛物天线”中心高突处“聚焦”。因此,风水是有“穴不起顶非真穴”之说。
为此,越人在选择山环水抱的海湾高滩基础上,通过挖河开渠,将城治地面整理成中间高、周边低的“穹隆状”,现状地面仍保留0.5米左右的起伏高差,城区地面又比城郊水田高出1米以上。这能达到宇宙之气聚焦城内,受益居民之目的。
古城北倚丘陵,南面平原,南低北高,为山南水北,“负阴抱阳”的纯阳之地。为此,古城先民将城区设计成“坤卦”街衢,以通风纳凉,平衡阴阳。方志有记:“新城堞循山而起,街衢缩三衡六,方如棋局画像,坤爻圜阓整整..”
以后在“缩三衡六”基础上,改造成“龟背”状城区,意象为一只向北俯伏的“神龟”,正在汲饮慈湖“圣水”。秀美的山水,美好的寓意,怎不令人游兴大起?后有“秦始皇游句章三十余日”,汉儒董仲舒六世孙董黯定居古城,宋时王安石、元时罗贯中、明时祝枝山等达官贵人、文人雅士慕名而至,这就是古城的环境效应。
五、结语
慈城,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自然形成了“马蹄形”海湾高滩,具有“九龙戏珠”、“四灵围合”的意象空间。在此基础上,历经数代志士仁人对自然山水的整治,造就了江河湖溪相连、四水汇流归堂的水系格局。在城市建设中巧用地形,按“坤卦”、“神龟”寓意设计,从而达到了“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体现了“人杰地灵”互为因果的真理。
然而,今天我们也看到一些极不协调的现象:其一,维系古城的石刺岭植被已遭破坏、农垦种植、水土流失;其二,城东“青龙”首的塔山,城西“白虎”头的彭山均被炸山取石,已残缺不全;其三,古人为“完形补缺”而营造的“水口塔”、“官山亭”已不复存在;其四,“九龙”山地原始植被已荡然无存,失去了自然“氧吧”之功能,这都是我们后人无知的“杰作”。更令人担忧的是,现行规划准备在“沿官山河两岸,建设4至6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它将使导引东南季风的古城“气口”,成为污染源。类似上述种种现象,是当前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而又值得注意的问题。
知识出处
《慈城:中国古县城标本》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慈城的历史演变,地理环境,人文景观,重大事件,传统特色等多方面多角度反映了慈城的历史文化和独具的地域风貌。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深法
责任者
俞义
责任者
陈苇
责任者
陈和平
责任者
童力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慈城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