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农耕文明的见证和缩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城:中国古县城标本》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473
颗粒名称: 远古农耕文明的见证和缩影
其他题名: 冯骥才谈傅家山遗址
分类号: K925.5
页数: 3
页码: 15-17
摘要: 本文是王静所作的冯骥才谈傅家山遗址。
关键词: 慈城 冯骥才 傅家山

内容

编者按:甲申年冬,江北广播站记者王静到天津拜谢冯骥才,特地送去几块出土于慈城傅家山的陶片请他鉴赏。不料,这几块黑色的“破陶片“却引得这位慈城游子赞不绝口,王静趁机采访了这位当代文化名人。
  傅家山遗址博物馆必须建立在傅家山遗址上,因为遗址的意义非常大。遗址博物馆有两种方式:一要保持遗址的原状不动,比如我们发掘的时候,一层一层地发掘,我们整个做个博物馆,发掘的地层原状要保留下来。不能把发掘的土坑(回土)填上,上面再加水泥再建博物馆,这个不行。应该(按原样)建一个博物馆,用玻璃把它罩在里面。
  当了解到遗址上面将建个高速公路服务区,并建一个博物馆时,大冯沉思了一下,轻声地说“糟糕”两字。他接着说,服务区可以挪一个地方。为什么要在遗址上建一个服务区呢?因为这个博物馆的重要性是中国最早时期的农耕文明。
  人类的历史就是两个文明的转换期,一个是渔猎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换,还有一个转换期就是现代的转换,也就是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换。它的这个转换,也就是各个时期的农耕文明开始时间都不太一样,比如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都不太一样,那么河姆渡文化和傅家山文化都很早,有六七千年时间,这其实是比较早的农耕文明,它证明我们中华民族的发源早,起源早。有了农耕文明,人类就进了很大一步,因为在渔猎文明的时候,人类的文明很难积累,因为(这时期)人是要走的。这里有鱼,到这里捕鱼,那儿有猎物,到那儿打猎,那个文化是比较浅的。为什么马背的文化比较浅,有了农耕文明,他要在这儿种地,他就得在这里住下来,他(人类)的文化就有了积累,他住在那儿就可以做陶器了,可以盖房子,甚至于可以织布了,这些东西都开始有了。如果骑着马到处跑,他不可能做陶器呀。所以有了农耕文明,这种农耕文明的方式,就使得人类进步很大一块,人类迈出很大一步,由渔猎到农耕。
  我们发现了一个遗址,我们开掘了一个地层,考古学叫灰堆,那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一个个不同时期的积淀。那个遗存是非常重要的,开掘的过程是非常有意思的,因为人类生活的过程是越来越高的,比如现代的城市要比清代的城市高一些,因为人类要不断地运上、拆房子呀,堆垃圾啦,它(土地)要不断增高。所以考古过程中是一层一层往下找,很早是清代的,再早是明代的,它像翻书一样一层一层地往下翻,一直要发现到农耕文明开始时期,非常遥远。所以我们从历史上可以看地层,它的变化,所以发掘这样远古的文明,我们发掘的本身就是非常有历史的价值,我觉得把地层的灰堆都保留下来,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慈城这地方历史很悠久的见证,既有科学的考证价值(因为就近我们现在不可能把大地翻个够挖掘),另外还有旅游价值。它应该做一个房子,像一个大的盖一样。(举例天津的做法)
  当记者把傅家山的宣传照片,那张鹰的图腾照片给大冯看时,大冯说:我看到这照片觉得非常好,先民雕刻很夸张。我觉得应该将灰堆保留下来.河姆渡是不是也回填了?回填太可惜了,应该把原来的地层保留下来。如果没有保留下来,那么这块地是我们先人生活的地方。
  我认为现在的高速公路的服务区是个功能使用的地方,没有更高的价值,就是一个功能区。一个高速公路的功能服务区应该给历史让步,它不应与历史争地盘,它应该迁移开了。在傅家山现在的遗址上,假如土已经回填了,那么应该在上面建一个博物馆,保持这个土地的原貌,不能动。
  在上面建一个博物馆。包括发掘出来的文物,对它的考古研究,还有相关的文物,我们在电脑里经常讲链接的东西,这些内容都把它放进去,然后做一个非常好的傅家山博物馆。我们傅家山博物馆与河姆渡博物馆是一对并驾齐驱的遗址,也是慈城最重要历史文化资源。
  它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有历史考证的价值、有研究的价值、有认识的价值,还有观赏的价值、旅游的价值等多方面的价值。绝不能用异地来建博物馆,应该是在原址建博物馆。
  我的意思不是说在遗址的周围不能建服务区,也可以建服务区,这样做也有好处。人们从服务区下来可以看博物馆,人们可以伸伸胳膊伸伸腿,吃点东西再看看博物馆,有的客人专程到这里来的机会也不是很多,但是它不能侵占傅家山遗址的土地,它应该挨着它建一个博物馆,服务区绝不能建在遗址的上面。我想,遗址上面最核心的博物馆应该是原址博物馆。
  土回填有些遗憾,但要保持原来的地貌。具体建的方式可以是:建一个很大的博物馆将土地包围起来,或者建一个环形的博物馆,其中间的部分是原来的遗址。方式非常多,我看过一个博物馆,可能是在德国的一个博物馆,是U形博物馆,这个博物馆的中间是遗址,其U形开口的地方还是广大的土地连在一起,让人觉得遗址广阔无边,在U形中间陈列着挖掘出来的文物。建一个什么样的博物馆这是值得讨论的话题,是另一个话题,但是遗址的中心地带、中心地区绝不能有现代的功能性的建筑。

知识出处

慈城:中国古县城标本

《慈城:中国古县城标本》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慈城的历史演变,地理环境,人文景观,重大事件,传统特色等多方面多角度反映了慈城的历史文化和独具的地域风貌。

阅读

相关人物

王静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慈城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