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家妙语说古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城:中国古县城标本》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467
颗粒名称: 一、名家妙语说古城
其他题名: 名人眼中的慈城
分类号: K925.54
页数: 17
页码: 1-1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名人名家所作的有关慈城的作品,分别有陈布雷所作的《故乡大有佳山水——题亚子分湖归隐图》、应昌期所作的《慈城,我可爱的故乡》、冯骥才所作的《故乡》等。
关键词: 慈城 名家 名人

内容

故乡大有佳山水①
  ——题亚子分湖归隐图
  陈布雷
  君旧籍慈溪,于余为同里,慈溪邑治之北,有湖作半规形,曰慈湖,为杨文元旧讲学处,环湖三面有异峰、阚峰之胜,烟波浩淼,风景森秀,以意度之,殆视分湖不弱,亚子②异日能一舸翩尔,来访斯迹乎!敢为山灵企予望之。
  归农梨里人争羡,
  飞梦分湖此一时。
  ③大抵中年嗟摇落,
  秋怀渺渺竟谁知。
  尺幅生绡照眼明,
  仲宣吾土未忘情。
  故乡大有佳山水,
  我为慈湖讼不平。
  柔石笔下的慈城
  王静
  左联作家柔石与慈城有缘,1924年春天,他经妻舅吴文钦介绍,到当时的慈溪普迪小学教书。说实话,柔石是讨厌当老师的,这从他在慈城的日记就能读到:“小学教师,我真似吞石般的苦楚而难下咽了!早餐后,心头就发闷了,就厌烦了,朝会的叫子,曜,〓,〓,一声声叫来,竟似粗大的索子,来捆绑我的灵魂一样;上课钟一打,意念就完全灰了,无谓的纠缠,不美化的孩子们的胡闹,不自然的功课,简直这半天似监狱里被鞭挞一样。”也许柔石讨厌教书,也许有更多的原因,就在这一个冬天,柔石离开慈城。
  慈城的幸运在于,柔石在慈城的那些心灰意冷的日子,在他无处倾吐郁闷的烦恼中,他写下许多的作品,有日记、诗歌、自传体小说《生日》和短篇小说《船中》、《疯人》等。此后,柔石又以慈城的生活经历为原型创作了中篇小说《二月》,此篇后被谢铁骊改编为电影《早春二月》。因为柔石与慈城的缘分,民国慈溪县新志稿(卷十八)收入柔石的诗作《战》。正是这一缘分,让我们能从这位让鲁迅先生赞为“具备台州式硬气”的作家笔下,读到二月里的慈城人、慈城景和慈城的一些风俗。
  柔石喜欢“萧”字,他的两部有影响而与慈城有关的作品《二月》与《生日》的两个男主人公都姓萧,一个萧涧秋,一个萧彬,颇有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侠义与悲壮。
  这种侠义与悲壮反映在柔石的作品中却是对低层贫民的怜悯与同情,多种情愫下的慈城人欣然跳跃于柔石笔尖:“一位年约十四五岁的女郎,身穿柳条花布衫裤,手挽花篮,盛着一篮香气扑鼻的桂花,几乎拦住在底身前…女郎就从篮里拿取一枝,递给他。同时又用微笑的眼给他…女郎活泼地,伶俐的眼珠不住的看他…他问:‘小姑娘,你家住在什么地方?’‘西门,美记花园是我底爸爸底。我们都靠养花养活。我们底园里四季都开着好花。先生有闲,可以到我们那里来玩玩的’。”(《生日》)
  “掌柜是一个身躯肥胖的矮子,口边有八字胡须。这时却正动着他底八字胡须,骂着一个十三四岁的小伙计。小伙计掩着脸在门边哭。”(《生日》)因为打破了店家的盆子,小伙计还在哭,掌柜“仍声势汹汹地继续骂着”,“甚至要伸手去打那位小伙计”。柔石实在看不下去,替小伙计付了二角二分的赔偿钱。
  卖花姑娘是《生日》中的一个人物,柔石笔下的慈城平民,她淳朴、热情。柔石作品中小人物有小伙计、农人,他们虽是普通人,可很具有慈城人的个性,就连乞丐也是如此。
  慈城多山,盛产杨梅。杨梅成熟的季节,柔石约上同事由一小学生带路,去西门外的西悬岭采摘杨梅。他看到忙于采摘杨梅的农人,记下了:“来者多负杨梅,去者多担货物,没一个空手闲游的人。个个人都有一副可爱的面庞,老者则慈祥可亲,壮者则勇毅可敬,少者则清和可爱。我们购得三十四个铜子的杨梅…临起身的时候,有一丐妇,怀抱着小孩向我们求乞。我说‘给你些杨梅。’她说:‘杨梅不能饱肚,一个铜子。’于是给她一个铜子。她和蔼地说:‘谢谢老板。’我说:‘我们不是老板,叫老板,就要讨还铜子了。’她也就笑了起来..”
  柔石《二月》中的慈城人,还有聪明而乖张的陶岚,有孤苦无助的烈士遗孀文嫂,还有穿着由羔皮换了灰鼠、由灰鼠换了青缎袍子的纨绔子弟。这些有钱的抑或无钱的,抑或界于有钱或无钱间的人物,构成民国时期慈城的两个阶层的两个画面。柔石出身于小商之家,在他刚从浙一师毕业的那一年,迫于生计,也为助妻子上学,他背井离乡来到慈城,在普迪学校当老师。
  普迪学校是当时上海钱业公会会长、福源钱庄经理秦润卿在家乡创办的学校,专门免费招收贫苦人家的孩子,培养那些连笔墨纸张都买不起的穷苦孩子。柔石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在穷富两个阶层矛盾尖锐的县城,感受了富豪成群底下的一种穷困。巴尔扎克说:苦难于弱者是万丈深渊,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是一笔财富。穷困而个性鲜明的底层贫民深深打动了富于同情心和正义感的柔石,于是他用手中一管笔墨书写了不朽的篇章,有了这些篇章也就有了栩栩如生的慈城人的形象。
  对于柔石来说,教书生涯是枯燥的:“在白天,我只觉是一团的紊乱所吹发的烦恼郁闷之热气,使头昏,使心乱..”而到了晚上,出了校门,柔石则感叹:“在夜哟!如今般明月的光辉清澈万表,绿萌树下红花畔,情意阑珊地眠着,忘记了过去,想不到将来,只简简单单的咀嚼着舒适清凉之眼前花月之美味,纯纯粹粹的一个‘我’,何等痛快哟!”(1924年6月15日《日记》)如此的心境之下,柔石的作品一字一句无不赞美着慈城的自然风光。
  “乐极了,晚餐后,牵牛棚下,十位同事聚坐着,自由的谈,任情的唱…大大小小的星辰,从隐隐里的天空,一颗颗的明现出来,我们所坐之四周的房里,点起荧荧的膏火,光从窗中出来,穿过牵牛绿叶,影映缤纷的在我们身上跳舞,微风动荡着白衣,演现出我们如绰约的仙子。神不自主的嚼着杨梅,喝着白酒…杨梅呈珍珠的色光,白酒翻琼浆的馥郁,自正悠悠然羽化,在翱翔缥缈乎八荒之外,流览四极之所穷。舒哉!畅哉!..真美乐哉!忽闻寺里钟声起,不知黄昏之二更。”(1924年7月3日《日记》)
  旧时的慈城,出门要跨桥,出城可见山,街巷差不多是半路半水,柔石在如此的山水环境中,快乐的是山水,寄情的也是山水:“日光虽如烈火之烧来,但清风从左边为我们吹去,我虽汗流满背,但仍然觉得身体是飘飘然畅快。路一边傍竹树,一边稻苗青青,幽凉没暑期气象。至一村,再上岭,时将十一点矣!于是就坐在一山坳之回环处,两旁的古树,萌遮了我们透不进一线阳光。岭通青天如天梯然,人从岭巅踏过,恰似天上下来;人从岭脚上去,恰似回归天宫。”(1924年7月6日《日记》)
  慈城有慈湖,还有月潭、日潭,只可惜月潭与日潭现已消失,只有慈湖如今完好保留了下来。慈湖于慈城,犹如西湖于杭城那般。她时而宁静似镜,映鸟儿之斜影,衬朵朵之彩云;时而层层涟漪,拖起无数条光带,似一条条素练飘浮于水面。慈湖的美更在于她的内涵:唐开元年间,县令房琯开凿的湖,这之前东吴名相阚泽选湖北岸建室讲学,后杨文元在湖上筑室讲学,他借汉时孝子董黯汲大隐溪之水侍奉母亲的典故,自诩号为慈湖…柔石十分喜欢这钟灵毓秀的慈湖,常常相约几个同事,带去白酒,带去茴香豆,或临水饮酒而谈,或倚栏赏景而歌,情景交融,笔下勾画出一幅幅慈湖图来。
  “苍穹更展开它宽阔的怀抱,大地吐着媚人的颜色——绿的水,青翠的山,金黄色待割的禾。他走向翠桥底石栏杆边,坐下,口子吮吸着像鱼吸水一样,这时他好像和阳光接吻。他回首望望城墙的危圮,耳又听到隔岸的捣衣声,想象他自己是一个落魄的英雄,一边就记起了数日前读过的陆放翁的一首《秋思》来。”
  此时此刻,柔石寄情山水的情调与旧文人寄情于山水的情调如出一辙,让我们在享受慈城的美景后,品读了这位烈士作家由一介文人到革命者的心曲。
  旧时的慈城多桂花,河岸边栽着一棵棵桂树。“八月桂花拦路香”的时光,河堤上的桂花树落下星星点点的桂雨,河水漂浮着一抹金色,空中则飘荡着淡淡的清香,古城的桂花曾让小城的游子魂牵梦萦。我曾试图寻找慈城与桂花的文字记载,然而一直无果,现在柔石的笔端却飘来“桂花!桂花!”尖脆的凄凉的卖花声。
  这就是柔石笔下的慈城,他笔下的翠桥、埠头。他去大成殿祀孔,柔石生日巧与孔子诞辰同一天,他又在寺院求签,求了第九十九签,是支中平签。一切的一切无不展现着二月里的慈城模样。甚至在我合上泛黄的书页后,这模样画面仍在脑海间清晰地一幅幅翻动…我感叹岁月如梭,感慨小城依旧,柔石当年执教的普迪学校虽然已改为农技学校,但学校的格局依旧,仍是他笔下的“半西式,布置、光线都像一座学校”那样。想当年,柔石的房间紧挨花园,他打开窗的那一刻望见窗外的梅花还在落瓣,如今房间仍旧,墙角边的梅花还在落瓣,只可惜斯人已逝,渐行渐远…
  慈城,我可爱的故乡
  应昌期
  浙江之东,有座名镇,叫做慈城。慈城,便是我的故乡。
  故乡好比一棵树,我便是长在树上的果子。我的甜蜜,我的富贵,可以在风月里消逝,但果子里却有一颗永不枯烂的核——赤子之心!旅游海外50多年,哪一夜不在重温儿时梦?哪一夜不在刻骨思念着我的家乡!
  前年的春天,这一愿望终于实现了!当我踏上朝思暮想的故土,与亲人泪眼相见,竟无语凝噎,面对斯情斯景,我心中真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
  我在旧时的山,旧时的水,旧时的路,旧时的街上,追寻着儿时的欢乐。虽然,而今我已逾古稀之年了。
  穿过曲曲折折的小巷,缓步出了北门,映入眼帘的是平静得像铺着一块明镜似的水天世界。这便是有名的慈湖了。那清清的水,还是像过去那样,流溢着一股股令人沉醉的乳香,带着无穷的柔情、无穷的蜜意,流进了我的心坎,洗落了我在海外都市的喧闹烦嚣,荡涤着我旅途的仆仆风尘,使我竟忘却老之已至。我真想一跃而游,像孩提时那样痛痛快快、扑通扑通地打几个沉浮,喝几口湖水!是呵,我不是喝这湖水长大的么?这碧波荡漾的慈湖,多像一位端庄明丽、善良质朴的母亲的乳汁!正自感慨,抬头望处,忽见一座玲珑小巧的师古亭,这便是我青少年时期玩得最勤的地方。亭的周围树高草低,花娇鸟语,一座古刹静卧于荫翳树木之中,出奇的幽静,那是我最不能忘记的地方——普济寺。想当年,与同伴携手结伴游玩寺院,或攀参天大树,或采路边小草,嬉笑打闹,笑声朗朗。而今,这笑声一定还藏在寺里吧?
  长溪岭就在城的小北门外,我是不能不去的。这山峦是慈城坚固的屏障,岭下大宝山麓那座为民族英雄朱贵将军建造的朱贵祠,多年来总是牵动着我的心。面对古朴的祠堂,遥想当年朱将军金戈铁马,驰骋沙场,刀剑拼杀之声,顿时在耳际作响,那场面该是何等壮烈,何等惊心动魄!呵呵,万种的民族情思,万种的祖国恋情,又一次唤起!
  故乡的夜,月色朦胧,云影朦胧,人群朦胧,慈城罩上一层轻雾。归途中我车过东门外的清道观旧址,清道观已不是旧时模样,掩映于星月的薄纱中,影影绰绰,含羞迷人。那份温馨,那份沉静,那份端庄,不就是慈城的化身?我像孩儿般天真无邪地斜窥着这历经百年沧桑的清道观旧址,又凝望着那幽深的小巷,顿发出思古幽情!那小街,那深巷,不是有着一个个历代状元、榜眼、探花、进士第等遗址么?多像一串串明珠在我身旁发光!这又是名镇慈城的化身!
  慈城,过去是慈溪县城,它建于唐代,算来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唐代的名相房琯,就曾经当过慈溪大令(即县长)。谁都说自己的家乡好。我的家乡啊,不仅好,还人才辈出呢!历代的名贤先哲真是一个又一个。汉朝的董黯(孝子),三国时的阚泽,都是非常有名的人物,到了近代,在海内外出名的人就更多了。比如曾任宁波中学校长的杨敏曾,曾任效实中学校长的陈谦夫、陈布雷、冯度等,以及北大教授何育杰、魏友仿;在书法界有姜西溟、梅调鼎、钱罕(太希);还有金融界巨子秦润卿、李寿山、郑秉权、陈润水、冯受之、孙蘅甫、葛莘木等,都是慈溪县里出生的人。近代尤为令人钦佩的要数抹云老人秦润卿了。他一生热爱故乡的公益教育事业,先后筹资创办了宁波效实中学、慈湖中学、普迪小学。更令人称颂的是,凡进入普迪小学读书的,都可完全免费,课本、练习本、笔墨,全都不要钱。这普迪小学便是专门给穷人孩子读书的。学生毕业后,成绩优良的,还给介绍工作。这在国内可是一件罕见的培育贫民子弟翻身的事呢!穷人的孩子能不高兴么?秦润卿先生还筹资创办了抹云楼图书馆,将天一阁、醉经阁流失的图书珍藏于阁中。
  受到故乡先辈的影响,这些年来,我这个游子也为家乡的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尽了一点绵薄之力。我平时爱好围棋。围棋又出自中国。我这次出资百万以上美金在故乡宁波举行了世界“应氏杯”围棋赛。
  这几年,我来过几次故乡,故乡的情呵总是萦绕着我的梦魂,就像一根无形的绳紧揪着我的心。
  故乡的一山一水,总是牵着我的心,我希望故乡更美。但说实在的话,我心里还有一丝遗憾。我记得早年的慈城三面皆山,郁郁葱葱,一眼望之,染绿了双眼,也染绿了心灵。但现在,这可爱的绿色很少见到了。据说是开山取石的缘故。过去,县城里面小河交错,河水清澈,现在因为扩建,小河极少留着。即使偶尔见到旧时的小河,却是黑色的水,河面上杂物飘浮,还有综合电镀厂、泡沫塑料厂等几家工厂就造在东门的民宅之中,几支烟囱黑浪排空,也实在令人讨厌。想必,这里的居民一定有说不出的由衷之苦。当然这也是历史前进中的短暂现象。
  每每重游故乡,我总有这么一个想法:慈城的教育事业一向在宁波各县中是出了名的,以小学来说,有中城、东城、西城、南城、北城,还有冯氏的尚志、藕田,俞氏的继善、正始、道本、念慈、普迪,还有一个慈湖中学。慈城在历史上出了那么多的文人,又有那么多的学校,进一步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很有条件。城镇里面还遗留着浙江省保存得很完整的孔庙,如果旧地重新修复建筑,集浙东各文庙佚散的编钟、碑石、古籍等文物,实在是一件很有益的事。大成殿旁边的明伦堂现在还基本上保存完好,这是以前讲文吟诗的地方,修葺一下,与中城小学相望相对,情趣无限。竺巷东路是镇里较热闹的去处。小菜场就设在这条街上,热热闹闹的。我倒希望这条街道清静一点,多一点文化的氛围和气息,成为一条很有家乡文化特色的街道。还有,希望慈溪能复县。慈溪因孝水而定名,原有历史名人先贤,后人读史都易出错,现在的慈溪市应为三北市,应该把慈溪名称还给故乡,否则我子孙将来未经我陪同,一定误到浒山去。建县建市应该有历史知识,才能名实相符。
  我现是70余岁的老人。老了,路总是要走下去的。一颗赤子的心却永远留在我的故乡。鬓雪丹心,漂泊在海外,虽说我已是稍有名气的国际企业家,但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句,总令我有无限的惆怅和无穷的感慨…
  我的故乡!合着时代的步伐,迈进吧!
  故乡
  冯骥才
  1992年春天,我陪母亲,并携妻儿,赴老家宁波举办“敬乡画展”。我父亲年轻时离家来津务商,创办实业,此后再没回家省亲。我就更不知故乡是何模样了。然而血液中却有一份情意,与遥远又陌生的家乡依依相牵。1989年父亲辞世后,心中生出回乡探亲的愿望。一是为了安慰母亲,二是寻找父亲旧日的踪迹,扯住远去的父亲的衣袂。
  在父亲出生的故地慈城,寻寻觅觅,居然找到了不少往日的遗痕。譬如父亲出生的老屋,爷爷坐过的椅子,老井、古瓮以及爬满青苔的雕砖的高墙。我还在父亲儿时玩耍的院子里取出两抔泥土,回来在为父亲迁坟时,将其中一抔与父亲骨灰合葬,另一抔放置在我的书架上。
  更重要的是我与本族老老少少都见了面,由此始知过去不曾知道的事情。大到整个家族的变迁,小至一砖一瓦一点遗物;远至唐宋时代的列宗列祖,近及我的晚辈,全都热烘烘地向我拥来。
  一天,一位名叫冯一敏的族人,请我到她家看她珍藏的家谱和几幅先祖神像。这几幅神像是明代之物,上有题跋,写着我先祖的姓名。大家都说我的模样酷似先辈。一下子使我感到自己身后的背景竟如此深远与厚重!我将神像拍照下来,留作纪念。明代没有照相,这便是真实的影像了,而且从绘画角度看,皆是五百年前肖像画精品。
  谁料第二天,冯一敏女士竟带着女儿到我下榻于市内的旅店来访,并捧来这几幅神像,外边包了红纸,竟然要送给我这个冯氏后人。我惊喜又感动,我怎么能接受如此珍贵的馈赠?我回赠给她自己的一幅画做纪念,仍觉受之有愧。但从此每逢过年,都要把这几幅先祖神像悬挂于壁,烧香磕头,表达对代代先人的虔诚与缅怀。
  那次从宁波归来,感触万千。个中最奇异者,便是觉得宁波也是我的出生地了。我的一切一切分明都源自那里。于是,每每见到那里的图像与消息,都百倍亲切;倘一时见不到,亦会诗之画之思之想之。我画过一幅《雨竹图》,上边题过一首诗,曰:疏疏密密雨,轻轻重重声,浓浓淡淡意,深深浅浅情,远远近近事,都在此幅中。
  那幅《雨竹图》早已送给我家乡的一位族兄,但这诗却同样在这幅《故乡》中。
  慈城的保护与开发
  ——阮仪三答《宁波日报》记者问
  宁报
  作为著名园林建筑大师陈从周的弟子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
  日前,这位以敢说敢做著称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应邀来宁波主持“慈城古镇保护与发展规划”的制定,抽空接受了《宁波日报》记者非武、励成杰的采访。
  记者:听说您去某江南古镇考察时,当地的领导一听到您来了,就赶忙避而不见,这是真的吗?
  阮仪三:(笑)这倒是真的。当年我给一位文化名人的故居做规划,看镇上有那么多老铺子,多难得呀。后来,他们镇上提出要“旧城换新貌”,也要造几条水泥马路来“改变形象”。我一听说这事,就急着赶来阻止,还是不行。最后,他们在老街区当中开了一条新路,我就骂“古镇在你们手上给毁掉了”,所以他们当地领导怕见到我。
  不过,后来这个镇大体上还是保住了,现在还靠“千年古镇江南风情”赚了不少钱。现在他们就后悔了,来问我该怎么样补救。我说,这些历史沉淀下来的建筑、街区都是先人留存下来的文化,是民族的根。但这些一砖一瓦做成的历史又是不可再生的,如果一念之差,红线一划划错了,就像人杀头杀错了一样,再也活不过来了。当年一座千年古城看北京拆城墙了,也赶快拆,现在怎么样呢?那个当年的领导一看到我,就拼命说:“哎呀,我是有罪呀!”
  所以你们现在这样,政府对慈城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开发,这才是高明决策。记者:现在宁波请您来主持制定慈城的保护与发展规划,您对慈城印象如何?
  阮仪三:中国的历史文化城镇是非常多的,就是在这20年里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现在慈城算得上是“硕果仅存”了。
  慈城的历史文化保有量和其本身遗存的历史文化价值很高,像文庙、冯宅等明清大宅,都极富特色。另外,慈城本身出了很多名人,像一个镇单是冯氏就出了56位进士,老慈溪县共出了519位进士,这就让我感到很有“震撼力”。再说慈城周围的历史文化特征很浓,比如河姆渡遗址、保国寺等,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很少见。如果保护开发得好,慈城完全有条件做得像乌镇、周庄、西塘一样。
  这些都是慈城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镇的优势。现在特别要做好的,首先就是规划。如果规划做不好,就可能把其中的文化价值全给丧失了。有些地方改造古街区,太像商业行为了,结果只能成为一个“有古代风貌的历史文化景点”,而不是真正的“历史文化街区”。
  所以慈城要保护发展,只能有一个规划方案,这是历史形成的,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在慈城有苏南浙北的六个“江南古镇”作路标,可以少走一些弯路。
  记者:现在许多地方,包括您所关注的六个“江南古镇”,都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您觉得慈城可以加入其行列吗?
  阮仪三:我觉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其目的应当是要促进人们去认识其价值,从而更好地保护好当地历史的文化的遗存。“申遗”不应该是急功近利的。
  一般来说,要“申遗”,得具备4个性质,即原真性、可读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也就是说,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要注意修旧如故,承认其历史发展的局限,以延续原来的历史信息。
  从这个角度讲,慈城如果规划得好,加上周围的文化遗存组合,完全有资格像苏南浙北的“江南古镇”一样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也是提升其价值的过程。实际上,如果这次“江南古镇”申报成功的话,我看以后慈城可以加入到这个框架中来。
  远古农耕文明的见证和缩影
  ——冯骥才谈傅家山遗址
  王静
  编者按:甲申年冬,江北广播站记者王静到天津拜谢冯骥才,特地送去几块出土于慈城傅家山的陶片请他鉴赏。不料,这几块黑色的“破陶片“却引得这位慈城游子赞不绝口,王静趁机采访了这位当代文化名人。
  傅家山遗址博物馆必须建立在傅家山遗址上,因为遗址的意义非常大。遗址博物馆有两种方式:一要保持遗址的原状不动,比如我们发掘的时候,一层一层地发掘,我们整个做个博物馆,发掘的地层原状要保留下来。不能把发掘的土坑(回土)填上,上面再加水泥再建博物馆,这个不行。应该(按原样)建一个博物馆,用玻璃把它罩在里面。
  当了解到遗址上面将建个高速公路服务区,并建一个博物馆时,大冯沉思了一下,轻声地说“糟糕”两字。他接着说,服务区可以挪一个地方。为什么要在遗址上建一个服务区呢?因为这个博物馆的重要性是中国最早时期的农耕文明。
  人类的历史就是两个文明的转换期,一个是渔猎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换,还有一个转换期就是现代的转换,也就是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换。它的这个转换,也就是各个时期的农耕文明开始时间都不太一样,比如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都不太一样,那么河姆渡文化和傅家山文化都很早,有六七千年时间,这其实是比较早的农耕文明,它证明我们中华民族的发源早,起源早。有了农耕文明,人类就进了很大一步,因为在渔猎文明的时候,人类的文明很难积累,因为(这时期)人是要走的。这里有鱼,到这里捕鱼,那儿有猎物,到那儿打猎,那个文化是比较浅的。为什么马背的文化比较浅,有了农耕文明,他要在这儿种地,他就得在这里住下来,他(人类)的文化就有了积累,他住在那儿就可以做陶器了,可以盖房子,甚至于可以织布了,这些东西都开始有了。如果骑着马到处跑,他不可能做陶器呀。所以有了农耕文明,这种农耕文明的方式,就使得人类进步很大一块,人类迈出很大一步,由渔猎到农耕。
  我们发现了一个遗址,我们开掘了一个地层,考古学叫灰堆,那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一个个不同时期的积淀。那个遗存是非常重要的,开掘的过程是非常有意思的,因为人类生活的过程是越来越高的,比如现代的城市要比清代的城市高一些,因为人类要不断地运上、拆房子呀,堆垃圾啦,它(土地)要不断增高。所以考古过程中是一层一层往下找,很早是清代的,再早是明代的,它像翻书一样一层一层地往下翻,一直要发现到农耕文明开始时期,非常遥远。所以我们从历史上可以看地层,它的变化,所以发掘这样远古的文明,我们发掘的本身就是非常有历史的价值,我觉得把地层的灰堆都保留下来,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慈城这地方历史很悠久的见证,既有科学的考证价值(因为就近我们现在不可能把大地翻个够挖掘),另外还有旅游价值。它应该做一个房子,像一个大的盖一样。(举例天津的做法)
  当记者把傅家山的宣传照片,那张鹰的图腾照片给大冯看时,大冯说:我看到这照片觉得非常好,先民雕刻很夸张。我觉得应该将灰堆保留下来.河姆渡是不是也回填了?回填太可惜了,应该把原来的地层保留下来。如果没有保留下来,那么这块地是我们先人生活的地方。
  我认为现在的高速公路的服务区是个功能使用的地方,没有更高的价值,就是一个功能区。一个高速公路的功能服务区应该给历史让步,它不应与历史争地盘,它应该迁移开了。在傅家山现在的遗址上,假如土已经回填了,那么应该在上面建一个博物馆,保持这个土地的原貌,不能动。
  在上面建一个博物馆。包括发掘出来的文物,对它的考古研究,还有相关的文物,我们在电脑里经常讲链接的东西,这些内容都把它放进去,然后做一个非常好的傅家山博物馆。我们傅家山博物馆与河姆渡博物馆是一对并驾齐驱的遗址,也是慈城最重要历史文化资源。
  它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有历史考证的价值、有研究的价值、有认识的价值,还有观赏的价值、旅游的价值等多方面的价值。绝不能用异地来建博物馆,应该是在原址建博物馆。
  我的意思不是说在遗址的周围不能建服务区,也可以建服务区,这样做也有好处。人们从服务区下来可以看博物馆,人们可以伸伸胳膊伸伸腿,吃点东西再看看博物馆,有的客人专程到这里来的机会也不是很多,但是它不能侵占傅家山遗址的土地,它应该挨着它建一个博物馆,服务区绝不能建在遗址的上面。我想,遗址上面最核心的博物馆应该是原址博物馆。
  土回填有些遗憾,但要保持原来的地貌。具体建的方式可以是:建一个很大的博物馆将土地包围起来,或者建一个环形的博物馆,其中间的部分是原来的遗址。方式非常多,我看过一个博物馆,可能是在德国的一个博物馆,是U形博物馆,这个博物馆的中间是遗址,其U形开口的地方还是广大的土地连在一起,让人觉得遗址广阔无边,在U形中间陈列着挖掘出来的文物。建一个什么样的博物馆这是值得讨论的话题,是另一个话题,但是遗址的中心地带、中心地区绝不能有现代的功能性的建筑。

知识出处

慈城:中国古县城标本

《慈城:中国古县城标本》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慈城的历史演变,地理环境,人文景观,重大事件,传统特色等多方面多角度反映了慈城的历史文化和独具的地域风貌。

阅读

相关地名

慈城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