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东西的归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北之骄(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449
颗粒名称: 南北东西的归属
分类号: K825.6
页数: 5
页码: 305-309
摘要: 本文记叙了洪丕柱通过自己在澳门十几年里,通过饮食文化差距体现对故乡的归属感。
关键词: 早餐 文化 洪丕柱

内容

洪丕柱
  在澳洲住了十多年,我提心自己是忘记祖宗的了。
  使我忽然有此担心的是,几次去新西兰、悉尼、墨尔本、香港、新加坡、中国大陆等出差或开会,住在酒店里,我发觉自己竟已明显有了偏好西式或所谓欧陆式、美式早餐的倾向。
  在新西兰、悉尼、墨尔本时,我还不太感到自己的这种倾向,因为自助早餐全是西式的,别无选择。但即使这样,有几次我带着中国大陆来的培训团去澳洲各地学习参观,住在酒店,每当吃早餐,察觉到他们脸上痛苦无奈的表情,看到他们笨拙的动作和因不懂吃法和规矩闹出的种种洋相,听到他们在丰盛的食物前载道的怨声和对稀饭酱菜的怀念,而我却津津有味地大嚼这种早餐(若不是对腰围负责,我可以胃口很好地吃上一大堆),我忽然觉得有种背叛同胞的负罪之感,虽然不太理解他们何以对西方美食如此深恶痛绝。
  然而到了香港、南京、上海、青岛、广州、新加坡等地的四、五星级的酒店,自助早餐中亦有油条、豆浆、包子、酱菜、咸蛋、稀饭之类的选择了,我却仍然宁可舍弃这些从前视为美食的中式点心(有时也会尝尝豆浆、油条、小笼包),而选择加冰块的果汁、烤麸皮面包片、pouchedegg、冷牛奶冲谷类、新鲜沙拉水果、加烫嘴的咖啡这样在中国人眼中不伦不类、搭配古怪、温度从冰点到沸点的早餐,只可惜连上海华亭、富豪、城市、青岛贵都、南京中心、广州中国这样一些大宾馆,其西式早餐的内容仍然有限,比如没有pouchedegg这种清淡的鸡蛋,只有油腻的。melette或与煎红肠、培根搭配的煎荷包蛋。
  更叫我暗暗脸红,不好意思告诉同胞的是,我有一次在上海某酒店只住了一晚就退房搬去其他酒店了,因为它的早餐基本单纯是中式的。
  我居然沦落成假洋鬼子,一种似乎被某些移居西方的华人揶揄的黄皮白心的香蕉人了——其实厚颜无耻地说,离香蕉人相去还甚远呢。
  记得留欧多年,回国后因吃不到地道的西方食品而在晚年经常痛苦地回忆芝士(cheese)滋味的父亲,只能在给我上英法文课时大讲法国、瑞士、荷兰那几百种芝士如何美味,那时我也不懂这肥皂似的怪物有何好吃。
  我最多只是被华人揶揄,父亲可是被贬为洋奴的。
  我到底还是东方人,抑或已变成了西方人?在同事眼中,我仍然是东方人,尽管我的午餐同他们一样西式——沙拉三明治肉馅饼;但去中国时,亲友却把我当成西方回来的,拼命用他们认为我多年没尝到的东方食品招待我,其实我侨居的澳洲在南半球,而且还在中国的东面,并非在西方。
  真奇怪,在世界范围内,讲到文化、民族、政治认同等的时候,好像南北两个方向都消失了,只剩下东西(“中”有时是“东”的代名词)两个方向,比如东西(中西)文化、东西(中西)艺术、东西方世界、东西方人民、东西方情调、中西结合或中西合璧、东风压倒
  西风等等。
  而在我们的思想中,也有一种定型化(stereo-typing),即西方人一定是碧眼金发高鼻白肤、食面包牛奶芝士、信耶稣基督,而不管他们生活在北面的加拿大,还是南面的澳大利亚。
  以此来衡量,黑发褐睛扁鼻黄肤、食米饭馒头豆腐、拜菩萨的才应是东方人。所有你生得黑发黄肤,却食面包牛奶、信耶稣基督、谈西方文化,是可能被同胞揶揄或嗤之以鼻,甚至责为背弃祖宗文化的危险的——华文报上常可读到呵斥“融入”是误区,一厢情愿、献媚取宠、放弃认同,在多元文化社会中毫无必要的文章。
  其实,不管你自觉不自觉、愿意不愿意、知道不知道、饮茶不饮茶,是钻在中国城的华人圈内还是经常同洋人为伍,在西方生活多年后,你的思想方法、观点行为,包括你说的中文,总会打上西方文化的烙印,夹杂几个英文词,以致你返回母国母文化时,总会有这样那样看不惯的事,而母国的亲友也可能认为你说话时不自觉地夹带的那几个英文词是故意装腔作势,扮假洋鬼子吓唬人。
  再一想,就是我们中国人,认同也是个难题。也是真奇怪,在中国内部,讲到认同,同在世界范围恰恰相反,东西两个方向都消失了,只剩下了南北两个方向,比如只说南方人和北方人,而不说东方人和西方人。
  而在人们的思想中,对什么是南方人、什么是北方人,也有一种定型化:南方人肤色深个头矮吃大米;北方人肤色浅个头大吃窝头。政府还有个一刀切的规定:长江是南北的分界线,冬天南方室内不准取暖,尽管上海的冬天比北京更不好受;作为补偿,南方人有吃大米的优惠,哪怕户口迁到北京,从前粮食定量时还能享受几斤大米配给。
  但其实什么是北方人、什么是南方人,又谁也说不准。上海人看来,不管苏北人、山东人、陕西人都是北方人,都吃饺子说官话(其实他们的语言极不相同);北京人看来,上海人、广东人、福建人都是南方人,都吃大米说难懂的方言。
  再以本人来说,父亲生在浙江、我生在上海,所以按官方定义应是南方人。但据说我祖上又是北方人,南宋时从河南迁去安徽,清朝又南下浙江,但从我曾祖、祖父、父亲到我,完全没有丝毫北方人的生活习性。
  还有,以南方人自居的我,去广州、海南讲学时却被叫做北佬。所以,乡土观念甚深的中国人,也很难绝对乡土化。
  所以我们有什么必要在移居西方后全盘保持国粹呢?对祖宗文化的认同和弘扬固然重要,但也不必、忧虑它会在子孙身上完全消失,因为从宏观来说,最终必然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未来的澳洲文化必然含有中华文化的因素,而这儿的中华文化也必然有别于母国文化,吸收了主流文化的精华。
  我们反对人家歧视我们,但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作茧自缚,怕同人家融合?其实中国人是实际的,满世界乱跑的。我们不是说:到啥山砍啥柴,入乡随俗吗?
  听过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欢合唱》的人,一定会被它“一切人类成兄弟”的主题深深打动,狭隘的民族主义在激荡欢乐的乐声中无地自容。
  还是汤沐海说得对:我是世界公民。从造物主来看,地球上的一切人类,无论来自东西南北黑白棕黄,都是它的创造物,都是弟兄姐妹,更何况现代交通和通讯,信息高速公路和网际网络,早把地球变成了一个村落,无论你住在村东村西,都是一个村的村民。
  这就是我的认同归属感。
  (本文原载《文化的认同与归宿》,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版)

知识出处

江北之骄(二)

《江北之骄(二)》

出版者:学苑出版社

本书收录54名专家学者的墨宝。这些文章体裁不一,内容各异,生动地再现了当代江北籍专家的理论风格和精神风貌。尽管他们的人生道路、专业领域不尽相同,但字里行间犹如碧空繁星熠熠闪烁,巍巍身影中散发出荡荡英气,那就是:敢闯敢立的开拓意识,求真务实的打拼精神,爱国爱乡的殷切情怀,正是有了这些精神,在事业上拼出一片新天地,为故乡赢得一片赞誉声。

阅读

相关人物

洪丕柱
责任者
洪丕柱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