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欢笑送给人民群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北之骄(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427
颗粒名称: 把欢笑送给人民群众
分类号: K825.7
页数: 7
页码: 43-4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姚慕双把欢笑送给人民群众的记事,都说讲起我姚慕双,就会想起我在滑稽戏里扮演的角色,就会笑;其实,我们唱滑稽的创业是很艰辛的。
关键词: 姚慕双 传记 江北区

内容

都说讲起我姚慕双,就会想起我在滑稽戏里扮演的角色,就会笑;其实,我们唱滑稽的创业是很艰辛的。
  我祖籍在浙江慈溪庄桥镇姚家。人人都讲家乡好,我的家乡也是个山青水秀的好地方。这里有清澈见底的甬江,有全国闻名的保国寺;春天一片绿,秋天一片黄,真美!不过,我的祖父年轻时候就到上海经商,是第一代上海移民。
  我父亲姚复初生在上海,我于1918年的农历3月16日出生在上海的新闸路,虽然如此,但从小一直听大人们讲起家乡宁波,一直很向往祖籍的风光。小时候我就一直盼望能够有一天到宁波去看看,走走祖祖辈辈走过的路,吃吃祖祖辈辈吃过的饭。可是年轻时因为忙于生计,中年时忙于演出,虽然也常常路过宁波,但一直没能到祖父的出生地看看,这个愿望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正式实现。那年,我已年逾古稀,家乡亲人在“杨梅节”上为我组织了“故乡行”的演唱会。家乡真美丽,家乡的杨梅真亲口,家乡的人真亲热!我来到庄桥老家,欢迎我的人群以我的名望为荣,我却以家乡的美而振奋,以家乡的繁荣而自豪,深深为家乡人的亲情而动容。
  我年幼时,父亲在银楼里谋事,曾做过宁波泰亨元银楼的经理,家里吃穿不愁,记得我5岁时,家里就有了私家车。我们兄妹共三个;我是老大,取名为姚一麟,老二是妹妹,叫姚一凤,老三是弟弟姚一龙,即是我一生不离的拍档周柏春。
  不是吹牛,我从小就占了宁波老家山青水秀的灵气,十分的聪明。不管什么事情,只要大人一说,我就知道了应该怎么去做,所以父亲母亲一直夸奖我既聪明又乖巧。那时候,我善于思考,读小学时就有了一个叫做“老世故”的绰号。我从小喜欢读书,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一直激励自己要有自信心,只要自己肯吃苦肯用功,定会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里占有自己的位子。
  小时候的我十分顽皮,有些“狡猾”。反正现在老了,“坦白”出来也无妨。有一次,母亲给钱让我和弟弟一龙一起去看电影,半路上我碰到了一个漂亮的女同学,和一个女同学讲话让自己的弟弟看见多难为情,于是我就想了一个点子将弟弟甩掉,而与那位女同学一起去看了电影。还有一个时期,我“敲诈”了弟弟的零用钱。弟弟刚上学时,还有到学校去之前吃口奶的习惯,我就利用弟弟好面子的弱点向他敲诈:如果他不将零用钱交出来,我就要把他的“丑事”在同学中公布于众,吓得弟弟只得乖乖地将零用钱悉数“上交”给我。当时,我很得意,但现在想起来很内疚。
  人们常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父亲终因生意失败,家道开始破落,很快陷入绝境。当时我刚入育才公学读初中,学名姚锡祺。为了生活,家里值钱的东西都被变卖了,当然那辆小汽车也成了别人家的了,我作为长子,17岁的时候就义无返顾地挑起了家中的重担。我先到美国人开的“沙利文”面包店做服务生。到这家店里消费的多为外国人,在那里我一边打工一边也学得了流利的英语口语。我很快月薪到了20块,每天还有2块小费,挑起了全家的重担!
  虽然忙于“养家糊口”,但我仍然想着读书,19岁时我到了当时小有名气的大陆商场“量才补习学校”专补中文和英文,一边打工一边读书。家庭的教养,自己的好学,使自己身上渐渐有了一种“书卷气”。那时的书本学习和社会大课堂,为自己以后滑稽戏的创作和表演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我进入滑稽殿堂,其实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20岁时,上海的滑稽虽然还是开创阶段,但已有一百多档;无线电里常有滑稽前辈和响档的播音。我模仿能力很强,加上经常从无线电里听滑稽节目,平时也能讲上几段滑稽小段子。我同学中有姚敏、姚莉兄妹俩,他们在电台里演唱歌曲已经崭露头角。一次,姚家兄妹邀我到她们播音的电台去玩,我邂逅了接在姚家兄妹节目后面播音的滑稽大家何双呆,姚家兄妹向何双呆介绍了我的情况,何双呆要我即兴表演一段,我随口学了几句市声,讲了几句英语,不料何双呆十分喜欢,答应愿意收我作徒。当时,只有学生认老师,很少有老师主动要找学生收的,这一下触发了我下海的愿望,回家筹了一百块“压帖”,便拜了何双呆为师,改艺名姚慕双。
  当时,拜师多为一种名义,拜师后一直没有机会实践和表演。有一次,何双呆突然生病,让我在电台里顶替他表演。我匆匆忙忙上场顶演了一个自己平时哼唱的《上寿开篇》,开唱“天降麒麟福寿全⋯⋯”想不到就此一鸣惊人,听众好评如潮,纷纷打电话到电台了解我的情况并点播我的节目。
  不久,我找了个搭档正式在电台演播独脚戏。但是搭档的艺术趣味与我截然不同,“合作”了没几个月便分手了,我只得将学名姚振民的三弟“拉”进电台,改艺名周柏春,一起在电台播音。那时,周柏春还在育才公学读书,是瞒着家里出来担任我的下手的。由于我们俩都有较好的文化,比起同时期的各档滑稽,文化修养、知识层次都略胜一筹,以“书卷气”的风格在滑稽界独树一帜,因此,较快地赢得了听众和观众的青睐。
  周柏春“初出茅庐”,我“先进山门”带他出道。毕竟是同胞手足,我与周柏春的搭档心有灵犀,在表演的时候,我们相互学习,演技提高很快,以至成了滑稽界拍档时间最长、享有盛誉的“滑稽兄弟”。
  滑稽,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很多从业人员素养的先天不足,历来有些像“臭豆腐干”——吃吃味道不错,闻闻气味不佳。当时很多人看不起“唱滑稽的”,特别是文化层次略高的,都有些把滑稽当成“下三流”。对于那种状况,我是很不服气很不买帐的,我认为滑稽带给人笑,应该是高尚的艺术,有信心让“有文化”的人也愿意欣赏滑稽!为了让更多的听众喜欢我们的节目,我们兄弟俩就不断地创造新的段子,特别注重在节目里注入文化的内涵。经我们创造的独脚戏《英文翻译》、《牛排调猪排》、《新老法结婚》、《医诗博士》、《宁波音乐家》、《七十二家房客》等等,很快成了上海滩老少咸宜的滑稽快餐,并赢得了知识分子层面听众的欢迎。我和周柏春成了红挡,名扬上海。街头巷尾有“京戏要看梅兰芳,滑稽要听姚慕双”之说。
  20世纪40年代初期,我参加了滑稽史上第一个滑稽剧团“笑笑剧团”;新中国诞生后,我与周柏春一起组建了“蜜蜂滑稽剧团”。此后,我一直是又演独脚戏又演滑稽戏,始终在滑稽园地里耕耘。在蜜蜂滑稽剧团,我在滑稽戏《小儿科》、《老帐房》、《不夜的村庄》、《满园春色》等现代剧目里塑造了各种性格的喜剧人物。一次,周恩来总理、陈毅元帅等中央首长看了我主演的《满园春色》后大加赞赏,陈毅元帅还学着我在戏里扮演的“4号服务员”的样子,对着我翘起大拇指,连说“伟大!伟大!”
  1960年,蜜蜂剧团被吸收进了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粉碎四人帮后,上海人艺滑稽剧团先是以“上海曲艺剧团”团名恢复演出,不久又正式更名为上海滑稽剧团。这期间,除了四人帮横行时滑稽戏被“砸烂”、我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外,我们滑稽事业还是得到了健康而迅猛的发展,我的创作激情在滑稽这个天地里也被充分调动了!创作独脚戏是我心中永远的情结,我和周柏春一起一生演出了几百个独脚戏,这个阶段则是我们独脚戏创作演出最成熟的时期,重新整理和作了极大丰富的《汉朝》、《广东上海话》、《各地堂倌》、《十三个人叉麻将》、《吃酒水》等等,以及精心创作的《学英语》、《啥人嫁拨伊》等等,都成了上海滑稽宝库里的宝贵财富。在滑稽戏的创作上,我一生一直走着“塑造滑稽典型人物”的道路,不管是在《笑着向明天告别》中扮演华祖康,还是在《路灯下的宝贝》里扮演一个人民教师,或者在《出色的答案》中扮演工人老方,以及在《海外奇谈》里扮演外国老板,我都挖掘人物的滑稽个性,努力既使人物栩栩如生,又让人物给观众带去愉悦和笑声。
  1985年我和周柏春一同去香港演出,这是粉碎四人帮以后上海滑稽第一次赴港,演出十分轰动,我俩被当地报纸誉为“大陆超级滑稽双档”。1992年,我获得了国务院颁发的“突出贡献证书”和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底,我与周柏春又到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去演出,我们浓烈的乡音引起了华人同胞的强烈反响,并受到了美国观众欢迎,当地专门为我们举办了一次研讨会,美国加州蒙特利市长向我俩赠送“城市钥匙”,还专门举行了授予“终身荣誉市民”称号的仪式。
  我现在已经是86岁,所谓已经进入耄耊之年。令我十分欣慰的是,不仅我的“双字辈”的学生们都已为滑稽事业作出了巨大的成就,出色地完成了滑稽事业传帮带的任务,而且我所有的子女都十分争气:儿子姚祺儿是上海市十一届人大代表,国家一级演员,上海青年滑稽剧团副团长,电视海派情景剧《老娘舅》的主演:女儿姚贞儿原来在杭州滑稽剧团工作,后来到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担任培养和辅导滑稽票友的指导老师,现在移居德国;儿子姚勇儿原来也是上海滑稽剧团的演员,现在在港澳经商;女儿姚斌儿是上海广播电视艺术团的主演之一;女儿姚敏儿原是上海纺织局一个公司的工会主席,现在也到了退休年龄。我们家庭和睦,个个事业有成,生活幸福美满。
  曹操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现在活到100岁的人都多来兮,我80多岁也还是个小弟弟呢!我这个“小弟弟”将永远把欢笑送给人民群众!

知识出处

江北之骄(二)

《江北之骄(二)》

出版者:学苑出版社

本书收录54名专家学者的墨宝。这些文章体裁不一,内容各异,生动地再现了当代江北籍专家的理论风格和精神风貌。尽管他们的人生道路、专业领域不尽相同,但字里行间犹如碧空繁星熠熠闪烁,巍巍身影中散发出荡荡英气,那就是:敢闯敢立的开拓意识,求真务实的打拼精神,爱国爱乡的殷切情怀,正是有了这些精神,在事业上拼出一片新天地,为故乡赢得一片赞誉声。

阅读

相关人物

姚慕双
责任者
姚慕双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