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判房冯的一些事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395
颗粒名称: 通判房冯的一些事儿
分类号: K820.9
页数: 3
页码: 787-789
摘要: 本文通判房冯的一些事儿是2011年7月在宁波翠柏西巷36号由冯丽芬口述。
关键词: 慈城镇 冯氏 通判房

内容

我是通判房冯家之后,家住慈城启承路2号(即小北门附近),原有110间老房子,房子虽破旧,但从大门看进去三进两天井,很有气派。人称皇道大门,据说是皇帝赐封的,可惜现早就拆除了。
  阿爷,名辅臣,无兄弟,阿娘早亡,娶双顶村岑氏作填房,谁知没多久,留下三儿两女也离世了。
  父亲伯桢,生于1899年。他和他的弟妹由太婆和小阿娘抚养长大,祖上有温州“五味和”12股中的3股,一家人以此和农田等祖产为生。父亲是老大,生前是上海五和织造厂职员,母亲是慈城王同知房的后代。
  听母亲讲,她嫁过来时,冯家比较富裕,家里雇有佣人,有专门的轿夫,还有专门抱小孩的小娘阿姆。阿爷、阿娘过世早,冯家由太婆当家。太婆很能干,也严厉,大小事情都由太婆做主说了算。大凡太婆说好的,下辈才能做。我(上面)有个阿哥,是长房曾长孙,太婆特别欢喜。这一欢喜就让母亲为难了,因为一有闪失,太婆就要拿母亲试问。可偏偏小娘阿姆不懂事,一次小西门外大宝山有人枪毙,一转眼小娘阿姆就抱着阿哥看热闹去了,母亲不知道,太婆更不晓得了。回来时,阿哥还学着犯人出场时“大大都”的音乐唱,母亲一听赶紧堵儿子的嘴,生怕太婆追问:怎么好让小人看去介杀气腾腾的场面?
  母亲很怕太婆是因为结婚不久后发生的一件事。母亲嫁到冯家后,父亲出门去上海工作,母亲在家里没事,又加上生病痨发(方言,意为发烧),一时糊涂没请示太婆就让轿夫送回了娘家。因病没好就住了两天,不料出门的父亲回来了,这令母亲十分惊喜。原来是太婆书信一封,让信客带信告诉父亲母亲回娘家的事。太婆不动声色,让孙子回来,这是太婆当家的水平。这事没有一句闲话,却让母亲明白了冯家的规矩,此后母亲再也不擅自做主,也曾以此事为例告诉我们姐妹做人的道理,为人女、为人媳的道理。
  不过太婆管得紧、管得严好,通判房冯家人都很规矩,很和睦,也很懂得互帮互敬;不像有的慈城冯家因抽鸦片,家产被抽光不说,家也被抽得四分五裂。而我家的大奥松毕业于中国工业大学,后在新加坡开大明眼镜公司,他的两个儿子,一个接他的班,一个是留美博士,现是新加坡的泌尿科医生;小奥松婚后早逝,没有儿女,小奥婶孤寡一人,晚年由我的弟、妹及表姐妹们(十一人)共同照顾。说起小奥松,我想起了他结婚时的情景。那年,我大约五六岁,家里的两个天井搭起了绢篷,木板将石板地铺得像街沿一样平,从大门朝里看,汽油灯点得锃锃亮,大门口挂四只血红的宫灯,二道门又是四只。租来新花轿,据说还没人用过,头一日就抬来放在堂沿间,孩子们好玩,就坐进坐出……只可惜,他结婚没几年,没留下根苗就走了。我的两个奥姑都在上海,一个是家庭妇女,一个做过一针织厂厂长,她们的儿女大多是高等院校毕业,不是教师,就是工程师。
  我家弟妹四人,因求学先后离开慈城。作为长女,我替父母(弟妹还末立业他们就过世了)把弟妹培养到大学毕业。我的儿女没时势无法读大学,但他们力求上进,读了在职大学。最令人欣慰的是祖父一脉的通判房冯家之后,虽不如过去住在一个大门内,但相互联络从没间断过,无论是住宁波的、住外地,还是海外的,无论是我的上辈(如今全过世了),我的同辈的堂、表兄弟姐妹,还是我的儿、孙辈。大家相聚碰面,常常要说到老家慈城,偶尔说到冯氏,好像有种莫名的大家望族的自豪感。
  我弟弟的女儿雪蓉现为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的讲师,她每次回来,总要来看望我,而且堂的、表的亲戚总要相聚一次,至于平时电话联络更不用说了。如果先辈们地下有知的话,我的太婆,我的父亲、母亲肯定会为我们高兴。

知识出处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是以慈城冯氏众子姓及家族文化为对象,以慈城及海内外的家族文化为参照说明,以历史文献及口述史为依据,结合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与民俗学,对慈城冯氏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研究。认为慈城冯氏以寻根、联宗等形式营造家族的精神家园,以凝聚众子姓之心是千年望族的内核,启蒙教化是慈城冯氏得以绵延千年不绝的家族秘诀。

阅读

相关人物

冯丽芬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慈城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