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从余姚迁徙而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385
颗粒名称: 我家从余姚迁徙而来
分类号: K820.9
页数: 3
页码: 770-772
摘要: 本文冯鸿烈家从余姚迁徙而来是2011年6月在慈城光华路由冯鸿烈口述。
关键词: 慈城镇 余姚 冯氏

内容

我的曾祖父冯守珍,世居河姆渡黄耆弄,那儿旧属慈溪,现属余姚市。据家谱记载,曾祖父一脉于明朝年问从慈城迁居而去,是慈城冯氏统宗祠匠支子孙。
  曾祖父生了三个儿子。曾祖的长子名嘉龄,有一个儿子叫厚德。厚德公于20世纪50年代偕妻、子、女赴临安谋生,从此与我们失去了联系;曾祖的季子名爱人,没有生育,继子厚发亦偕妻、子、女去上海谋生,失去联系而没有音讯。曾祖的次子生益[1],就是我的祖父。
  祖父(1865—1913),经媒之言与钱氏(1872—1948)结婚,新婚不久,祖父东渡日本经商,而钱氏在家乡生下一个女儿孟如,后孟如姑母嫁到祝家渡袁家。祖父在日本经商较为成功,将赚得利润的一部分寄回家。祖母钱氏用祖父寄的钱在当时的慈溪县城,今慈城购房置业,不久举家迁居慈城,也就是我现在所居的光华路。我家就是这样从余姚迁徙而来。
  再说祖父在日本期间,一边带钱回家,一边娶日本姑娘平田繁子为妻,而且在日本神户结婚,生下儿子光雄[1]。光雄(1905—1963)就是我的父亲。
  祖父等儿子光雄长到5岁时回国。祖父回国后并没在家乡定居,而是在上海创业,来回于上海与日本之间。据祖母回忆,祖父在上海创业的项目是与好友合伙在上海创办大中华火柴厂(公司),时为清朝末年,祖父受海外文化影响,旨在实业救国,此公司后合并到刘鸿生的火柴厂,到20世纪50年代还有股票发行。不幸的是祖父的理想没实现,却被病魔击倒了,也就是祖父创业不到三年,便离开了人间。祖母将祖父运回慈城,葬于城山渡里罗湾庙旁,漂泊了数年的祖父终于叶落归根了。
  祖父病逝后,日本的祖母送9岁的父亲回国。这样,父亲在大祖母钱氏抚养下成长,父亲在完成基础教育后,考入上海南洋医科大学。大学毕业后,怀揣医学学士文凭的父亲,先在上海吕班路开设国光诊所,后入股陈润水先生的统源银行成为一名银行职员。由于当时金融业的竞争,统源银行倒闭歇业,父亲又先后自创棉布字号、贸易公司、水电公司等,然而由于时局不稳定等,父亲命运不济,创业不如祖父那么成功……尽管如此,30岁的而立之年,父亲去日本把他的生母接到上海,又接我去上海时,我正好中城小学毕业。而弟弟鸿甫跟着祖母在慈城。
  我们两兄弟很不幸,年幼(五岁时)丧母,幸好有祖母呵护。我去上海升学,又有日本祖母呵护,度过了幸福的童年与少年。只是父亲后来娶了继母,相对而言,继母对我们关怀不多……实在是年幼无知,成年后回想往事,我深感母爱与亲情的可贵。不幸的是20世纪中期,因战争时局动荡,我祖母、弟弟先后离开人间,父亲也因种种不快,患了肺病……新中国成立后,父亲在上海区级卫生院当医生,成为共和国建设的一位人民医师,可是父亲命运不济,肺病带走了不到天命之年的父亲,让我成了一个孤儿。
  我虽然有当年祖母所置的慈城的家,但由于历次运动,加上莫须有的罪名,使我有家不能回,而处于胆战心惊的状态。幸亏我们冯氏家族的基因中有一种抗体——那就是不卑不亢,我没有被命运击倒。阳光总在风雨后,改革开放以后,我的一切历史问题都被平反了,只是祖母所置的慈城的家,东起光华路21号西至张家园,共计房屋十余间[1],只剩现居的几间,其余的都一去不复返了,就像祖母等亲人离我们远去那样……
  不管怎样,我们统宗祠匠支子孙自明朝年间从慈城迁居而去,自我祖父这辈又迁回慈城了。

附注

[1]冯生益:1911年,保黎医院缴纳会费人员之一(见《保黎医院十周年纪念册》) [1]冯光雄启事:鄙人旅沪日久,对于慈溪亲友向无银钱出入,嗣后家族中不论任何人如有同亲友中他人告贷及抵押、典卖等情形,概以鄙人亲自签字盖章为凭,否则一概无效,特此登报声明(《时事公报》1943年10月7日) [1]据1953年慈城乡农业税土地产量分户清册:冯鸿烈,张家园,房二宗,一宗20间,合1.508亩,一宗12间,合1.796亩,耕地(菜园)1亩,1957年改为晒场

知识出处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是以慈城冯氏众子姓及家族文化为对象,以慈城及海内外的家族文化为参照说明,以历史文献及口述史为依据,结合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与民俗学,对慈城冯氏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研究。认为慈城冯氏以寻根、联宗等形式营造家族的精神家园,以凝聚众子姓之心是千年望族的内核,启蒙教化是慈城冯氏得以绵延千年不绝的家族秘诀。

阅读

相关人物

冯鸿烈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慈城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