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客封的我家祖辈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374
颗粒名称: 信客封的我家祖辈生活
分类号: K827
页数: 5
页码: 720-724
摘要: 本文信客封的冯思真家祖辈生活是2014年4月在上海唐韵茶坊由冯思真口述。
关键词: 慈城镇 信客封 祖辈

内容

记得有一年,我们全家从慈城扫墓回来,晚上,我儿子在电脑上输入“慈城冯家”进行搜索,跳出来宁波郑挥先生的博客。打开发现有我家祖辈的一些信息。我是从宁波郑挥先生的信客封了解我家祖上一些情况的。
  原来我家是大户人家。我的曾祖辈是永甫、闲甫兄弟俩。曾祖父永甫有两个儿子,长子梅卿,次子干卿。梅卿即我的祖伯父,是曾祖父书信中的枬儿,祖伯父已于1916年离开慈城来上海,在福源钱庄谋事。干卿即我的祖父,是书信中的棠儿,祖父1918年9月毕业。之前,曾祖父在信中对祖伯父说:“汝弟年已十六为望觅业实为当今之急。”由此推断,祖父约生于1902年。祖父也是两个儿子,长子承贻、次子炳贻。
  我是承贻(1926—1976)的幼子。叔叔炳贻因我二舅公林祖庭无子,过继作嗣子而改名为林炳贻,其上海纺织专科学校毕业后,后居泰国,其儿女现均在美国。父亲上海银行专科学校毕业后,曾在福源钱庄工作,1952年支援西北建设去陕西,先后在洛川、延安等地工作,当时有不少上海钱业界同人均去那边工作。
  我姐思一、哥思强和我都是在延安出生的。姐出生不久,被带回上海跟随祖父母长大,我们兄弟俩随父母在延安。每年春节前,父亲带我们回上海,与祖父母一起过年。祖父长得清瘦,戴一副眼镜,勿大与我们说话,即使说话,语声也轻轻的。我们说的是普通话,而且是北方普通话,祖父听勿懂,又弄勿清,往往要绕一绕,绕清了,也就不出声。有时,祖父用上海话对我们讲,而我们又不会说上海话,又是弄勿清,这样又要绕一绕。第一趟来上海时,有亲戚来,长辈让我叫奥松,我听不懂奥松是什么,后来才知原来就是叔叔。即使这样,祖父也从不与我们开玩笑,给我们的是老夫子那样的印象。
  1969年,祖父去世,父亲因关牛棚没回上海奔丧。关牛棚结束三年后,父亲就将祖父送回慈城,安葬在慈湖龙藤山区,好像与祖伯父安葬在一起。
  父亲是在陕西认识母亲的,母亲虞文瑛,镇江人,做临柜工作。母亲家亦有人吃金融饭,我的大舅舅也在银行工作。父亲最后的工作单位是延安人民银行,我家住在银行宿舍。而我们被托养在五保户老妪家,星期日才回家。父亲不做临柜,他一会儿在银行,一会儿到牛棚,一会儿在家里,每年年底的专区人民银行总结报告都由他起草,这段时间他不用关牛棚和下乡,由于各种原因父亲一直只担任股长……1970年,母亲去世。父亲有高血压,六年后突发心肌梗死去世。我们成了没有父母的孤儿,被接到上海,我们姐弟仨就由祖母抚养。
  祖母林琢之,1907年出生,也是慈城人。祖母的祖父林韶斋是秦润卿之表叔,早年介绍秦到上海钱庄工作[1]。秦润卿一直牢记表亲林家的这一滴水之恩,成名后尤其关照林家子孙。林韶斋儿子林少斋,也是我曾外祖父,有二子一女,长子林瑞庭,即曾祖书信中提到借“珠皮袍子、缎靴”的林瑞庭,不知当时冯林两家是否已定亲。而从1922年伯祖父写给祖父的书信“贞甫先生阿侄做媒事,据说年龄不合”等内容分析,祖父与祖母可能当时还未定亲。我甚至想,冯林两家联姻很有可能是曾祖信中的秦师(即秦润卿)做的媒,祖伯父拜秦润卿为师,又在秦先生执掌的福源钱庄谋事,而从曾祖书信中提及的“秦太师母古稀寿辰送寿屏(寿对)”、“秦宅进屋的礼担”等往事分析,我家曾祖亦是十分感激秦先生对祖伯父的栽培之恩,冯秦两家关系颇好,加上祖母,冯、秦、林三家是亲上加亲。1949年前,祖母一直在垦业银行工作,也是秦先生对林家的关照。
  1976年后,我们与祖母一起生活。当时,祖母很少谈及家事,尤其是冯家的上面林家与秦家的关系也是大伯伯林心传(林瑞庭长子)近年才告诉我的。当我看到郑挥先生的信客封所记载的冯家往事,我曾搜索与祖父母一起的记忆。在上海祖父家看到一只冯存仁堂药瓶,倒梯形样式;还有与祖母来往的亲戚中,有一位我叫方家嬷,她的丈夫姓方,与我们家很是亲近,但不知她与祖父母是什么亲戚,我们也常到她家玩,现在分析,可能方家嬷的丈夫与曾祖书信中提及的“方家太亲母”是同一家,那到底是冯家女嫁到方家,还是方家女嫁到冯家呢?我弄不清。还弄不清的是,我们择业时,祖母说啥也不让我们学金融。
  1989年,祖母提出让父亲叶落归根,与慈城母亲合葬,于是我到延安烈士陵园迁父亲的坟墓。在延安碰到父亲的老同事,
  当时这位叔辈编辑《延安金融》一刊,对父亲由衷敬佩,还说每年延安专区人民银行向上级报告之类的行文,出自父亲之笔。现在想想可能是银行同事到家里找父亲写报告有关,只可惜当年我太小,而父亲去世得又很突然。1995年祖母去世,与祖父合葬于慈湖龙藤山区。如今,我每年回慈城一趟,扫墓,看望安息在那儿的父辈、祖父辈们。
  慈湖龙藤山区不是慈城的公墓地,朝西南的山坡零星有一些墓穴,有林家曾祖公林少斋墓;祖伯父与祖父墓地紧挨着,左边是父母亲,左右两旁有冯蕙生、冯雪香、冯宝庆三穴冯姓墓地。其中右边的冯雪香墓,立碑人是其子方君瑞于1975年5月,同穴另一墓碑雕刻了“先父方君瑞主怀安息,生于1915年4月,亡于1976年5月”,没具立碑人,此是母子合葬。曾祖父的书信中多次提及“怀安会款”以及“怀安会三舅母”、“怀安款舅母”等,那墓碑上的“主怀安”有可能与“怀安会”是同一事,那三舅母与冯雪香系同一人。这么说来是冯家女嫁到方家,而以曾祖父向大伯祖“三舅母”与“方家太亲母”之称呼推断,曾祖母可能是方家女儿,否则称冯雪香应是姑母而不是舅母。一般民间称呼,儿辈大多称父亲的姐妹为姑妈或姑姑,姑妈的丈夫多称姑夫,如今称舅母,应是舅舅的妻子。由此分析,如果冯雪香是曾祖的姐妹,嫁给曾祖妻弟才称舅母,那是婚俗中的还亲。由此,不难理解三舅曾祖婆与祖辈同葬一个山区。
  我分析冯蕙生极有可能与曾祖书信中的惠生是同一人,他应是曾叔祖闲甫的儿子。前年上坟,偶遇冯蕙生家人前来上坟,有两女一男,都在六十岁左右,讲冯蕙生是他们的娘舅,他们母亲在上海家中,可惜当时没问他们的联系方式,现在难以再联系。因为曾祖书信中没提及宝庆之名,我不知冯宝庆墓中人与我家是否有关系。
  祖母在世时,与祖伯父家还有来往。近些年我都到慈城上坟,没看见其后人来扫墓,不知他们现在何处。祖伯父墓碑上书1972年,落款男是伯贻、倡贻两个名字,女下面石头被风化,字看不清。伯贻、倡贻与父亲之名承贻相连,我找到父亲的一枚“冯肃章”图章,正好与伯贻的肃范、倡贻的肃祥相对应。
  从郑挥先生收藏的曾祖父书信看,祖伯父当时已经结婚,信中的鞠荪与雇奶妈正是祖伯父的长女,真是太有意思了,若没有这些书信的文字记载,我根本无法想象我家祖辈、父辈的生活和他们的立业。
  1916年,曾祖父已患病卧床,但他还颇具雅兴,啜茗看戏,读小说看报纸,真是大家族的精致生活。再看看当年祖辈的用品,如真欧绸面秋被、拷香云纱夏裤、珠皮袍子、椭圆式铜边摆镜、华美香水,这些东西在一百年前够奢侈的吧,还有曾祖父抽不停的雪茄烟,婴儿鞠荪喂的洋奶,这些食品在一百前不仅奢侈,更是稀罕。从书信所载的内容分析,一百年前的我家有三大生活来源:一是投资红利收入,如衍泽行,一是西乡租谷,还有是祖伯父钱庄薪水收入。即使收入颇丰,但祖辈生活还是奢而不腐,较有说服力的有两点:一是曾祖父给祖伯父寄了一批旧衣衫(裤),可作夜睡之用;一是曾祖父让祖伯父“挖打些”(每斤约三分)买莱阳梨,当收梨发现不太好时,曾祖父马上写信告诉大伯祖生梨不划算,以后不要买。这两事说明祖辈们还是很节俭的。
  1916年,祖伯父离开家乡独闯大上海,在福源钱庄谋事。其间,祖伯父工作勤奋,力求上进,白天工作晚上夜读,学习英语,曾祖父既高兴又担心,不时寄鸡蛋、麂肉、黑芝麻糕等乡土特产,以示关怀;又不断书信鼓励祖伯父要以工作为重,甚至连曾祖母百日祭祀都劝祖伯父不用回家,而当听说祖伯父身体不适时,却写信劝祖伯父回慈城调养,这不同的两劝既体现冯家的父子深情,又是曾祖父的教子之道。
  病榻上的曾祖父学而不止,不时地让祖伯父寄报纸,如买《亚洲日报》,以供消遣。据张介人先生收藏的双块桥板冯梅卿藏品一览表分析,早在1915年,曾祖父家已订《英语周刊》,这些均影响着祖父的成长。祖父是家里的幼子,且在富裕环境中长大,容易养成骄、娇二气,而祖父却刻苦学习,富有责任意识,不说毕业得到笔、墨奖励,就在1918年8月慈城遭受严重干早之时,祖父写给祖伯父的信有“乡民曾来城求雨,湖白适要浪花,愿天公早沛甘霖得以人心稍可安定”,这一言在今天读来都很感人,而那时祖父才十六七岁,足见祖父的智慧和才干。
  这就是我从信客封,对祖辈的了解。据家传,祖父后来也离开慈城到福源钱庄工作,一直工作到公私合营才停止工作。

附注

[1]兴发:又名冯振声,云汉乡国民兵队警卫班自七月三十成立以来,队附冯振声为保护地主安全起见,每夜率班长庄时雨与队士,分组向各保巡察……(《云汉警卫班队士巡夜遇匪徒》,《慈溪报》1946年8月2日) [1]光绪九年(1883)春,任职于上海程氏钱庄的林韶斋介绍表兄秦九龄(秦润卿父亲)到宁波招商局做账房(会计);1886年春,林韶斋又荐保秦九龄到上海新康洋行任会计;光绪十七年(1891)冬,时任上海协源钱庄督理的林韶斋“既荐且保”介绍秦润卿到协源钱庄学生意(孙善根,《钱业巨子秦润卿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第14、15、17页)

知识出处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是以慈城冯氏众子姓及家族文化为对象,以慈城及海内外的家族文化为参照说明,以历史文献及口述史为依据,结合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与民俗学,对慈城冯氏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研究。认为慈城冯氏以寻根、联宗等形式营造家族的精神家园,以凝聚众子姓之心是千年望族的内核,启蒙教化是慈城冯氏得以绵延千年不绝的家族秘诀。

阅读

相关人物

冯思真
责任者
兴发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慈城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