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家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372
颗粒名称: 我家的家教
分类号: K820.9
页数: 2
页码: 715-716
摘要: 本文冯佩秋家的家教是2012年10月在上海大统路938弄由冯佩秋口述。
关键词: 慈城镇 家教

内容

我阿爷叫味琴,与诗琴公是三块桥板第四房的子孙,后过继到大房。阿爷成了族里的族长,旧时族人清明上坟去,总送鹅头颈给阿爷吃,说是尊敬族长。在我印象中,阿爷好像是垦业银行的行长[1],似乎是三块桥板冯家最出挑的人物。当时,我们住在上海张家花园福字里1号,家里规矩老严(方言:意为严格),比如与阿爷一起吃饭,大人没有动筷,小孩是不能先动筷的,否则是不敬长辈;若是小孩先动筷,阿爷就叫佣人把小孩抱下去,这顿饭就不能再回桌上吃了。
  去慈城时,我看到家里的大门进口有“登科”匾额,大人说族里曾有人中举[2]。我们住在后堂,当中央挂着书画,正中是幅画了“两只老虎”的画,两边有一副对联,上书“此生无病方为福,凡事遇缘便是喜”,两旁墙壁上也挂有画,左边是“牡丹”、“菊花”,右边是“三匹马”和一幅“朱柏庐治家格言”字画[3],内容至今还记得,“黎明即起,洒扫庭院,要内外整洁”等,厅堂布置得富丽而不落俗套,代表着当时冯家望族的气派。我们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懂得尊敬长辈、勤俭持家和做人的道理。
  阿爷66岁那年银行倒闭,他到北京找友人帮忙,送客时摔了一跤,得了哑口中风,从此一病不起,撒手归天。那年我才10岁(虚岁)。
  阿爷生一子一女,儿子就是我父亲,3岁时生脑膜炎落下残疾,因为订的摇篮亲,母亲是钱家的大小姐,书法家钱罕的侄女,我们叫钱罕四外公。父亲虽然身体不好,但我们兄妹四人都很健康。当时,我们都回慈城,在尚志小学读书。阿爷去世后,家里像倒了顶梁柱,父亲没有工作,因此阿哥叔琛去田胡村教书,认识了一个好朋友,他就是我现在的姐夫。慈城沦陷,23岁的阿哥去了诸暨工作,从此杳无音信,这是我珍藏的阿哥的照片,不知他是否还在人间。
  阿爷、父亲相继去世,阿哥出门工作没消息,家里只剩下母亲和姐妹仨。为了生活,我们帮人家绣鞋头花、包香烟,以赚钱贴补母亲持家的开销。我13岁那年得伤寒,小学都没毕业,21岁我出嫁来到上海,生育六个子女,虽然生活比较艰苦,但个个都受过高等教育,知书达理,孝敬父母,兄弟姐妹和睦相处,这和冯家从小对我们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附注

[1]1921年,上海棉业界的巨商筹建棉业银行,由时任兴业银业营业部主任的冯味琴为行长(《申报》1921年4月2日) [2]冯樵琴,参见表6.3.1 [3]朱柏庐(1617—1688):名用纯,字致一,江苏昆山人,《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

知识出处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是以慈城冯氏众子姓及家族文化为对象,以慈城及海内外的家族文化为参照说明,以历史文献及口述史为依据,结合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与民俗学,对慈城冯氏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研究。认为慈城冯氏以寻根、联宗等形式营造家族的精神家园,以凝聚众子姓之心是千年望族的内核,启蒙教化是慈城冯氏得以绵延千年不绝的家族秘诀。

阅读

相关人物

冯佩秋
责任者
朱柏庐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慈城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