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外婆和冯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363
颗粒名称: 外公外婆和冯宅
分类号: K928.725.5
页数: 6
页码: 614-619
摘要: 本文梅培红外公外婆和冯宅是2014年10月在宁波市天一广场由梅培红口述展现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和文化情怀。
关键词: 慈城镇 冯俞宅 冯宅

内容

外婆姓张,名如玉,学名张邃,后改张秀娣。他们是四兄妹,外婆是家里的小囡。外婆的父亲,应是我的曾外公一直是开药店(铺)的,家境殷实。可惜外婆还未成年,3岁丧母,8岁丧父,好在曾外公临终立下“13亩良田专门供小囡生活、读书、办嫁妆”的遗嘱,因而年幼成孤的外婆物质上没有受苦,衣食无忧,还到慈城的东城女校读书,兄长还替外婆雇了女佣,以专伺外婆的生活起居,直至出嫁。出嫁时,兄长根据曾外公的遗愿,又将13亩良田换成嫁妆,所以是十里红妆到冯家,十分风光。
  外公冯瑞棠有一弟一妹,他们是布政使第冯宅的六世孙。据外婆的口述,冯宅上代有高陵墩、休休亭、姜官岭、太公、公公、外公,高陵墩、休休亭、姜官岭是祖宗墓葬地,后以此简称祖宗。冯宅就是高陵墩祖宗建造的,母亲还记得幼时与外婆一起上坟的情景,那儿的地名称高陵墩,祖坟气势不小,有五拜台。风风雨雨几百年,到了外公这一辈已家道中落。外公的母亲,我的曾祖母李双林一堂兄李寿山,曾祖母托其介绍外公到上海学生意,那时外公才12岁。外公出门后在上海钱庄、水产公司等处做账房一职,为不失介绍人寿山舅舅的面子,外公工作十分勤奋,几乎不顾家里的事,也不大回慈城,只委托信客带回生活费和上海食品。外公是旧时代的读书人,温和善良,文质彬彬,不擅长与人打交道,绰号“素火腿”。后来失业回到慈城,家里大大小小的事仍由外婆操心。这样外婆嫁到冯家也不轻松,她虽是冯家的长媳,传统上的夫妻,丈夫听母亲的多,而且冯家的儿子大多是孝子,外公极其孝敬他的母亲(即外婆的婆婆,我的曾祖母);又因冯家复杂的人际关系,比如妯娌是曾祖母的娘家人,曾祖母自然偏袒小媳;再讲小姑又是曾祖母的遗腹囡,自然深得曾祖母的宠爱,这样婆媳关系、妯娌关系、姑嫂关系就变得十分微妙。好在外婆的成长经历使她养成自律的习惯,遇事总会上半夜忖忖自己,下半夜忖忖人家,特别是自己有童年失怙之痛,因而更理解婆婆对小姑的爱,这样外婆的懂事明理赢得曾祖母的器重。随着小姑出嫁,曾祖母去世,妯娌一家去了上海,冯家的大家庭结构一下子变了,时为1936年。
  当时的冯宅有11底11楼的正屋,厢房、厅屋,还有十多间平屋,外婆不得不担起管理冯家宅院的重任。祖上的家业不能卖,不愿让其损毁于自己的眼皮底下,要对得起列祖列宗,这是外婆坚守冯宅的观念。然而坚守冯宅十分艰难,时局动荡的年代,伪保长隔三岔五要来收费,稍有不愿之意,便以派宪兵队入驻等来威胁,而当时的外公、外婆有一儿一女,外公虽在上海工作,但收入不高,外婆不得不出卖金银首饰、皮袍绸缎之类的嫁妆,以换钱来维持一家的生活,或维护冯宅之需,用外婆的口头禅说,是败落门庭不走样。有道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冯宅的面子总要撑,外婆还雇了小娘阿姆,无论多么困难,外婆都没动过卖房的念头,要把祖传的家业完整无损地传到下一代,是绝对不能败在自己手里的,一定要保护好。然而,时局动荡,物价飞涨,说保护谈何容易,卖完嫁妆后,外婆实在没办法,卖了一只冯家祖上留下来的德国时钟,外公过年回家发现后很不开心,这让外婆感到好委屈。因为外公长期出门在外,可能不了解外婆坚守冯家的辛苦,除了冯家宅院,外婆还要操心历代祖宗的祭祀,还有各处祖坟的保护与维修。
  听母亲讲,现代的冯宅住过国民党的军人,也住过解放军等,也许是受解放军的影响,舅舅后来参军成为解放军,这是后话坚守冯宅真的十分艰难,树大招风,屋大招人。在动乱的旧时代,冯宅曾被政府看中借作他用,并勒令三天内搬清,不到三天,就来人按需改装房屋,用外婆的话说是鸡飞狗跳一团糟,外婆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上哪儿去找自家的安身处,不光是一家人,还有一大家子存放的家具,有些是妯娌的,有些是小姑的,还有些是亲友寄放的,他们都已迁居上海。外婆通告他们来处理,而他们的回话是请外婆做主处理。面对众亲友的信任,外婆是先管他家,再管自己……外公遇到此事,束手无策。而外婆还担心,怕这一借用会失去祖传的家业,就以众多家具没处存放为由,恳求当局暂留偏屋几间,这是外婆无奈之下保全冯宅的计策……这样,外公外婆被迫伤心地搬离冯宅。事后,外婆常去有关部门询问、交涉,以待时机讨回祖传的冯宅。由于外婆的努力,不到一年,外公外婆又搬回了老家。
  冯宅是数百年的老屋,不能让房屋自然损毁。1949年后,外婆下决心将部分房屋出租,一般有人住的房子损毁慢些,同时可以房养房,以保全百年老宅。由于冯宅是连片结构,他姓人的人住再次打破冯宅的宁静,年老的外婆再次面临房东与房客、房客与房客间的关系……为坚守冯宅,外婆不得不深思每一细节,以避免邻里问的种种矛盾,比如公用的堂前、公用的道地怎么用,怎么保持冯宅的干净与安全,还有每户人家早出晚进等等事项,外婆与房客间一一关照,一一商量而定……总之,为冯宅外婆没轻松过,尤其是冯宅的多次变动,对外婆来讲是何等的劳心劳神,还落下心脏病……母亲经常嘀咕外婆,没操心过儿女的工作与婚嫁,一生只管了冯家房子,仿佛冯家房子重于儿女。
  直到1960年初,私房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外公家只留自己住的冯宅内小部分。外公不抵触,不埋怨,而是坦然接受祖宗留下来的一大批房屋归属国家所有,由房管所接管的事实。外婆倒是还能想通,暗暗庆幸自己可减少些辛苦,终于卸下了背负数十年的房子包袱。因为补漏、修葺、出租管理那些事,实在太耗神耗力耗资了。我的父亲梅杰十分佩服外公,一直在我们跟前说外公思想开明,有审时度势的肚量。据说当年私房进租,有不少人情绪低落,有的甚至抵触。倒是后来我们姐妹离开慈城的这桩事,让外公、外婆何等不舍,特别是外公十分伤心我和妹妹均出生于慈城保黎医院。我家在慈溪县(今为慈溪市)浒山,我的父母工作亦在那儿。我11个月大时又被抱回慈城,由外公、外婆抚养,妹妹6个月大时因故也抱回慈城,这样年老的外公外婆就成了我们姐妹的“保姆”,我们也就在冯宅成长。外公、外婆没亲自带过母亲、舅舅,而对我们姐妹却是一把屎一把尿地养大。幼年的好多事我不曾有记忆,而外婆和我一起上幼儿园的事,我一直难忘。因为外公外婆的宠爱,所以当6岁上慈城幼儿园时,我说啥都不肯去,外婆说通老师,与我一起上了十天幼儿园,坐在我的座位后面,成为当时一大奇闻,以致升中、大班还有人提起。这就是宠爱我的外婆。母亲曾经说过一件事,那是我出生的第一年冬天,外婆为洗我的尿布,于严冬跌落冰封的河水中,幸亏及时发现,外婆才幸免于难。我感恩上苍,使我仍有那么疼爱我的外婆。
  外公也极其爱我们,称我们为大宝、小宝,送我们上学,接我们回家,直到老师提出,外公才放弃这样的接送。记得刚上学时,学拼音,我被难住了,回家哭闹说不想上学了。外婆不懂拼音,外公亦不懂拼音,但外公向懂拼音的邻居请教,还做拼音学习纸片,以哄我消除学拼音畏难情绪。外公的这一招果然有效,赖学了一天,我又乖巧地去了学校,外公做的拼音纸片还成了我和同学游戏的玩物。我们住的房间到厨房有一段路,没有路灯,晚上黑咕隆咚吓人,夏天又有蛇,吓得我们不敢独去房间,每天晚上,外公手拿油灯走在前头,一手拉我,我一手拉妹妹,妹妹一手拉外婆,外婆一手拿油灯断后,差不多每晚,我们都是这样排成直队手拉手去房间的,外公一路走,一路还蹬脚,重重地蹬脚,安慰我们别怕,蛇被外公吓跑。一天又一天,春去春又回,我们度过欢乐的童年。
  我11岁时,母亲将我带回浒山,这让外公外婆十分难过,外公更是食宿无常,饭不思茶不喝,写各种诗文,以排解内心的思孙之情……隔壁邻居秦家阿太看着心疼,开玩笑认外公为干儿子,烧好饭请外公一起吃。外公也没食欲。而我在浒山也同样水土不服,想着念着外公外婆,每学期考试一结束,等不到拿成绩报告单,也等不到母亲把事情忙完,就迫不及待跟着熟人来慈城,与外公外婆团聚。三年后,因浒山有三算(珠算、笔算、口算)教育,而慈城没有,母亲怕妹妹没学三算影响初中学习,又想带妹妹走。这下,外公是整天地流泪,外婆突然间亦没有话语了……父亲见状,觉得很无奈,为安慰老人,决定我来慈城,妹妹去浒山。这下,我乐坏了,觉得自己回家了,回到了我朝思暮想的冯宅——我的家。
  当时母亲带我去慈溪的起因是我患近视眼,外婆家当时没装电灯。为什么没装电灯呢?我要说的是外公外婆的为人处事。
  外公不问家里大小事,但关心时政,每天必做的一事,就在堂前门口听广播,平时大多是静静地看书,十分喜爱历史,常给我们讲故事,我的很多做人道理,也是受外公故事的影响,如《驴子、老子、小子》故事。外公讲的有许多故事,其道理当时我年幼并不懂,长大了才慢慢懂得故事所寓的道理。外公曾说你们长大后不要被人捏在手里,之后,我常想一只手可以捏一个人,那最大的手有多少大,最小的人又是多少小呢?我是百思不得其解,长大才明白,外公所说是做人要有主见,有独立人格。童年时,外公与我们一起吟词作诗,唱戏讲故事,开发我们的智力与情商。外公曾任新民区小组长,做些抄抄黑板报、写写标语之类的事,还要发一个组里每家每年的票证。分票证时,外公从不允许我们同去,怕弄错。十余年的业余小组长工作从没出过错,谁家有困难他也乐意相帮。外公从不与人争论,他有句口头禅:“你前门讨债乱如麻,我后门踱出看梅花。”记得一大堆在“文革”中被红卫兵抄去的东西,后来有两个处理政策,一是自愿签字送给国家所有,一是不签字可以去领回。外公选择了签字送给国家。
  外婆的性格与外公不太相同,一切都按部就班,按自己的习惯生活,不接受电灯是外婆按自己节奏生活的一例,当然也是外婆不想麻烦他人。外婆不太关心政治,只过自己的日子,常说举头三尺有神明,要凭良心做人做事,就像自鸣钟,一切按节奏报点,而动作慢悠悠。她常讲《狼来了》的故事,要我们老老实实做人。外婆信佛,会背诵好几部经书,偶尔也会拿出经书悄悄看,但时为“破四旧”,不可公开看,我出于好奇凑热闹,外婆不许我碰经书,说佛书很神圣。不过偶尔会教我几句,讲讲经书里的道理,至今影响着我。外婆疼爱我们,也疼爱远在福州的孙子孙女,每年外婆切好年糕,晾好菜蕻干,还有三北豆酥糖等零食,带到舅舅家。后听表弟们讲,儿时的他们很盼祖母寄去的包裹解馋。平时生活中,外婆讨厌灰尘之类的脏物,床头收拾得十分干净,睡前脱下的衣服折叠得整整齐齐,每天睡前要掸我们身上的灰尘。她要求我们上学要端正,放学回家也要端正,不让我们在野外乱跑,而我们实在想去外面玩。这样外公总在冯宅的大门口替我们站岗放哨,我们玩够了回家,没顾及鞋子上的泥土,后被仔细的外婆发现,招来一顿骂是小事,日后的玩耍更难,就这么被严厉地看管中。我们很少在外婆面前跳橡皮筋,按外婆的说法,“跳橡皮筋,疯起屙缸”,以外婆传统的思维,小姑娘要文静矜持些,不能像乱头婆、骚疯婆那样,我们只被允许参加走走棋子之类的课外活动。老实说,我十分庆幸自己能在外婆家的冯宅长大,否则父母忙于自己的工作,谁给我们讲故事,而没有故事的童年,必定是个苍白的童年。
  可能是外婆读过书的缘故,她佩服孔夫子,因而不太关心政治的她居然反感当年的批林批孔,但她从不声张而是悄悄地嘀咕。舅舅讲到冯宅的遭遇,遭过日本人的抢劫,伪军的欺压,外婆既害怕又坚强,以她的说法是一手拿香,一手捏枪,就这样历尽辛苦,靠随机应变保全冯宅到慈城解放。
  可以这样讲,没有外婆这一辈子对冯宅的坚守,就没有今天原汁原味的冯宅;没有外公当年在我的心灵播下读书有为的种子,就没有我送年幼独子去万里之外留学的决心。

知识出处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是以慈城冯氏众子姓及家族文化为对象,以慈城及海内外的家族文化为参照说明,以历史文献及口述史为依据,结合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与民俗学,对慈城冯氏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研究。认为慈城冯氏以寻根、联宗等形式营造家族的精神家园,以凝聚众子姓之心是千年望族的内核,启蒙教化是慈城冯氏得以绵延千年不绝的家族秘诀。

阅读

相关人物

梅培红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慈城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