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父与他的恩师冯君木一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343
颗粒名称: 先父与他的恩师冯君木一家
分类号: K820.9
页数: 6
页码: 521-526
摘要: 本文沙孟海与他的恩师冯君木一家是2013年1月在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由沙茂世口述展示了宁波近当代文化名人的风采。
关键词: 慈城镇 恩师 冯君木

内容

冯君木太先生离世时,我才8岁,先父沙孟海早年又外出工作,而我自小学五年级(年仅11岁)到大学毕业,一直住校就读。1942年,从宁波沦陷区历时近六个月,途经六个省到达重庆后,才与先父一起生活了四个多月,这短暂的日子,几乎没有直接了解他与君木太先生之间的逸事。然而从先父遗留下来的日记和他的有关笔墨所记中了解到,他与其恩师,他与慈城冯氏的族人交情不浅。
  先父有五兄弟,原来的名字分别是:文瀚、文浩(灏)、文沅、文溶、文濬,是祖父为他们取的名,而且在乡下(邻里)亲戚之间都是如此称呼。后除先父到宁波第四师范读书时仍用沙文瀚外(以后也不再使用),四个叔叔外出读书时均不再使用祖父取的名字。如二叔1920年在效实中学读书时的名字是“文求”;两年后,三叔入甲种商业学校时用“文舒”;四叔于1921年入第四师范附小及第四中学时用的是“文威”;五叔入上虞春晖中学时用的是“季同”。那么,叔叔们用的这些名字是谁取的?大约在何时?为什么改名?一直无处可查,也是大家关心的疑问。
  20世纪90年代,我在四叔史永(即文溶)家闲谈时,才知是君木太先生于1915年为他们取的名那大约是先父在宁波第四师范读二年级时(师范是预科一年,本科四年),君木太先生发现先父的才气,特别喜欢他,遂为他和他的兄弟们分别更名为文若、文求、文舒、文威、文度,并定他们的字为孟海、仲已、叔起、重叔、季同。
  关于先父的字,先父在1920年的《僧孚日记》中就明确指出,他的号沙邨、兰沙、決明、石荒等,均是君木太先生先后所定,先父还因此分别刻有印章。据记载,君木太先生还为先父当时所喜欢的两个学生谢镇涛(字彦沖中)和屠洵规(字孟昭)分别更名为:谢道用(字冲尹)、屠果(字武仲)。甚至将先父的族叔沙松寿,也就是留学比利时的油画家沙耆的父亲,更名为沙孝肩(字仔甫)。1923年,君木太先生在沪就任宁波旅沪钱业公会主办的修能学社社长后,修能学社学生的名字亦很古雅,都是入社后,求君木先生为之更定的。[1由此可见,父辈五兄弟更名及字的出处虽无文字可查,但有了四叔的口述和史料记载的对照,多年的疑问也就解答了。
  先祖父过世早,先父上有祖母,下有四个弟弟,家庭经济相当拮据。1920年,先父在君木太先生寓所进修后,得到太先生在文学诗词诸方面的指教。为了帮先父自立,太先生还想方设法介绍他去太先生寓所附近的屠家做家庭教师,从而得到一份不影响进修的经济报酬。后来,太先生还曾介绍先父去银行工作,但因远离太先生寓所,先父又不忍弃诗书之业,而没去银行谋职。次年10月,屠氏携子去上海,迫于生计,先父不得不随同去沪。别离恩师的心情与期望交织在一起,真是情意绵绵。君木太先生为先父去上海特赋诗两首相赠,而且亲笔书写成手卷,以便先父携带在身边随时展读砥砺。惜此手卷在“十年动乱”中遗失,曾令先父伤心不已。
  1923年,君木太先生赴沪就任宁波旅沪钱业公会主办的修能学社社长,先父又能聆听先生的教诲了。其间,先父时常遵嘱去学社代课,还跟随太先生与沪上名人吴昌硕[2]、况蕙风[3]、朱疆邨[4]等交游。他们茗坐清言,常达深夜,先父侍坐旁听中学到了不少知识,尤其是观摩吴昌硕先生的挥毫。这使先父的胸襟更开阔,眼界更远大。从此,他的创作注意气魄,注意骨法用笔、章法变化,自觉进步不少。同时,他的篆刻创作还得到昌硕先生的指点圈评和题词鼓励,使之能深入堂奥,更是受益匪浅。
  1927年底,先父因替共产党人冯定(君木太先生的侄子)、李求实转递信件,沾上赤化嫌疑,被商务印书馆解聘之后,一时在上海难找工作。君木太先生颇为着急,及时转托同乡、时任杭州市市长的陈屺怀[1先生,经其介绍谋得浙江省府秘书处第二科科员之职,这使才在“四一二”事变后已迁居上海的(先父)七八口家人得以勉强度日。
  冯贞胥先生是君木太先生的长子,我并未见过他,平时在家中谈到时,都叫他都良先生。1917年,先父在宁波第四师范读书时就与同学冯昌世(即冯定,字稚望)、君木太先生的外甥葛夷谷[2],和在效实中学读书的他,四人志趣相投,交往频繁。1919年的暑假,他发起组织了以研讨诗文的心得、观摩彼此诗文创作为宗旨的“越风社”;1920年暑假,他又在效实中学内组织举办文史讲习班,请太先生以及陈屺怀、张于相[3]、陈彦及(训恩、布雷)[4等前辈教授、指导时,先父均积极参加,自然从中受益。后来先父入太先生寓所进修,住在宁波宝兴当弄时,先父与他朝夕相处,更是情同手足。
  当先父去上海工作时,他已在沪的《商报》工作,后在《申报》馆工作,相距不远,交往甚密。先父离开上海之后,虽然两人分处两地,而书信往来却十分频繁。孤岛上海时期,他不愿为敌伪做事,毅然辞职离开报馆。他不是共产党员,而他却表现出如此的浩然正气,他与进步人士抑或地下党员相交相知,甚至相帮,他上海的家成为地下党员约晤联系的场所,因而先父对这个60余年来的挚友非常尊敬、钦佩。抗战胜利后,凡先父出差去上海,就必定拜访他,且是放弃宽敞的旅馆而挤宿在冯家,促膝长谈,可见两人相知之深。
  君木太先生还有一侄子叫贞群,是宁波著名藏书家,他的藏书楼伏跗室就位于宁波孝闻街,当年君木太先生的寓所就在宝兴当弄的弄口。伏跗室有藏书10万余卷,碑刻拓本400余件。先父寄宿恩师家进修时,常去伏跗室翻阅极为珍贵的藏书和碑帖,在那儿还认识了在他家执教的著名书法家钱太希(罕)先生,由此得到钱先生的指教,是先父书法的又一良师。日后,贞群先生收藏到新的藏书或碑帖,常与先父互通书信研讨,使先父获得不少有关书法碑帖、文物考古等方面的知识。
  1926年,冯定在商务印书馆国文函授部工作时,先父尚在修能学校任教,鉴于两人上述的双重关系。有一天,冯定向先父建议加入中国共产党,且愿做他的介绍人。先父考虑再三,认为虽有共同的志向,而几个弟弟已入党,倘若自己再选择此,一旦出了问题,全军覆没,整个上有老人下有子女的大家庭生活怎么办?先父认为还是自己留在党外做工作为好。冯定觉得有理,遂不再坚持。
  一年后,先父亦到商务印书馆国文函授部工作,成了冯定的同事。不久,冯定受命去武汉工作,而在商务印书馆内宣称是因患肺结核回老家休养。临行前,冯定告诉了先父实情,并委托转递信件。为了安全起见,先父建议寄给冯定的信,用冯定的字,即“冯稚望”,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四一二”事变后,时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部长的李求实也来上海工作,也委托先父转递信件。这样,当时全国各地寄给李求实的信件较多,有些是寄给冯定的。但有人把“冯稚望”误写成“冯雅望”,从而引起怀疑。商务印书馆怕惹火烧身,就发生了上述的辞退先父一事。
  冯宾符(贞用)原名感孙,是君木太先生的次子。先父因与其工作各处两地,来往不多相对而言,他在上海工作,因之与我的叔叔们联系较多,后由三叔文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秋天,他陪一朋友去南京拜访先父,两人寒暄之后,他说想借一辆车陪朋友游览一下南京的名胜古迹,先父就将国民政府配备的上下班乘坐的吉普车借给他们。其实,宾符此行并非游览南京,而是借有国民政府出入证的吉普车进入中共设在南京的办事处“梅园新村”,去请示营救被捕人士的有关事宜。
  俞叔平[1]是奥地利回来的学生。朱家骅[2]是老资格的留德学生,是中德关系中的重要人物,又是国民党政府中的红人。所以一般德、奥留学的学生,回国后就投奔在朱家骅门下。先父是朱家骅的秘书,因而与他们熟悉。抗战胜利后,俞叔平出任上海市警察局局长。1948年的一天,先父因编纂《武岭蒋氏宗谱》一事出差去上海,冯宾符要求先父介绍结识俞叔平。介绍他俩时,先父不仅介绍冯宾符是恩师的儿子、自己的学生,还着重介绍了是陈布雷先生的外甥这层关系,俞叔平因此看重冯宾符。一次,上海地下党邀请在沪文化界人士在锦江饭店举行了一次会议,闻风前来准备动手的特务们看到局长俞叔平端坐在主席台上,面面相觑,不得不黯然撤退。原来,结识俞叔平,邀请俞叔平参会,全是冯宾符使用的妙计。
  其实先父由于恩师君木太先生的关系,已结识不少慈溪籍人士,除布雷先生及洪塘洪左湖先生外,较著名的还有周信芳先生。周先生1927年在上海已是很有名望的京剧艺术大师,艺名“麒麟童”,“麒”派艺术已是家喻户晓。是年9月,经君木太先生介绍,先父曾为周信芳先生刻一名印和一方闲章“地上麒麟”[3]。太先生曾亲自戏书七言打油诗一首催促:地上麒麟周信芳,请君赶快刻图章;
  邮书雪片来催逼,莫使池鱼共及殃。
  “地上麒麟”四字系出自苏堪(即郑孝胥[1])先生赠周信芳先生的一首诗中。
  上述先父与恩师一家的逸事,全是我听说或看先父的日记、遗存的零杂资料中所知。其中所反映的师生情,还有沙家与冯家的关系实令我感慨不已。

附注

[1] 《沙孟海全集》日记卷2第656页有40余名之多(朱关田,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年9月第1版) [2] 吴昌硕(1844—1927),原名俊,字昌硕,别号缶庐、苦铁等,浙江安吉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与任伯年、赵之谦、虚谷齐名为“清末海派四大家”,“诗、书、画、印”四绝的一代宗师。 [3] 况蕙风(1859—1926),字夔笙,一字揆孙,别号玉梅词人、玉梅词隐,晚号蕙风词隐,人称况古,况古人,室名兰云梦楼,西庐等;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原籍湖南宝庆。一生致力于词凡五十年,尤精于词论,与王鹏运、朱孝臧、郑文焯合称“清末四大家”。著有《蕙风词》、《蕙风词话》。 [4]朱彊村(1857-1931 ),名孝臧,一名祖谋,字古微、藿生,号沤尹、疆村,浙江归安(今吴兴县)人。光绪八年举人,次年进士,历官编修、侍讲学士、礼部侍郎。词作“融诸家之长,声情益臻朴茂,清刚隽上,并世词家推领袖焉。诗能入品”。著有词集《疆村语业》二卷,生后其门人龙榆生为补刻-卷,收入《疆村遗书》 [1]陈屺怀(1872—1943),名训正,字无邪,又字屺怀,号天婴。浙江省慈溪县西乡官桥(今属宁波余姚)人;早年参与组织“石关算社”、“剡社”以及在上海参与创立“通社”;清末先后出任宁波教育会首届副会长、浙江省咨议局议员,1910年加入同盟会,系早期同盟会成员;宁波光复,参与组织宁波市军政府,主管财政;之后历任浙江省政府委员、杭州市市长、浙江省民政厅代理厅长、西湖博物馆馆长、国民政府参事等多职;曾主办《生活杂志》、《商报》,著述有《国民革命军战史初稿》、《天婴室丛稿》、《晚山人集》、《天婴诗辑》、《论语时训》、《甬谚名谓考》、《伣言》等八种,并修纂《定海县志》、《掖县志》、《鄞县通志》等 [2]葛夷谷(1862—1949),原名夷甫,一名旸,字夷谷,号夷之,浙江慈溪人,居鄞县,善书法,为民国时宁波名家 [3]张于相(1880一1950),名原炜,号悦庭、葑里老人,清光绪二十八年举人。1907年后历任鄞县教育会副会长,市政府文书课长,是浙江省议会第二、三届议员;抗战爆发后,避日隐居甬上,著有《葑里剩稿》四卷54篇,沙孟海题写书名,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4]陈彦及(1890—1948),原名训恩,字彦及,号畏垒,笔名布雷,浙江慈溪县西乡官桥(今属宁波余姚)人。1911年毕业于浙江高等学校(浙江大学),同年任上海《天铎报》记者。1912年3月加入同盟会,1927年加入国民党后,历任浙江省政府秘书长、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兼《时事新报》主编)、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蒋介石侍从室第二处主任、最高国防委员会副秘书长等职,长期为蒋介石草拟文件,被称为蒋介石的“文胆”。1948年11月13日在南京自杀 [1]俞叔平(1909—1978),浙江诸暨人;1938年获维也纳大学法学博士学位,为中国第一个警察博士生。回国后先后任重庆中央警官学校教官,国民党中央组织部人事室主任(时朱家骅为组织部长),国立重庆大学训导长兼商学院教授,上海市警察局副局长、代理局长、局长,兼任国立同济大学法学院、东吴大学法学院教授,讲授刑法 [2]朱家骅(1893-1963),字骝先,浙江省吴兴县(今湖州)人,1908年6月,赴上海考取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白克(今凤阳)路创办的同济德文医学堂(同济大学前身),为自费生,先随纳少华博士习德文,二年级后,跟德人学史地、动植物、理化等课程;是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奠基人;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总干事、代理院长;还先后任中华民国行政院和考试院副院长、中华民国教育部部长、国民政府交通部部长和浙江省政府主席等职务;是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德关系的重要人物 [3]《沙孟海全集》篆刻卷第132、133页 [1]郑孝胥(1860-1938),福建闽侯人,清光绪八年(1882)举人,曾历任广西边防大臣,安徽、广东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辛亥革命后以遗老自居,1932年任伪满洲国总理兼文教部总长等,1935年下台。书法工楷、隶,尤善楷书,取径欧阳询及苏轼,而得力于北魏碑版,所作字势偏长而苍劲朴茂,为诗坛“同光体”倡导者之一

知识出处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是以慈城冯氏众子姓及家族文化为对象,以慈城及海内外的家族文化为参照说明,以历史文献及口述史为依据,结合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与民俗学,对慈城冯氏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研究。认为慈城冯氏以寻根、联宗等形式营造家族的精神家园,以凝聚众子姓之心是千年望族的内核,启蒙教化是慈城冯氏得以绵延千年不绝的家族秘诀。

阅读

相关人物

沙茂世
责任者
冯君木
相关人物
吴昌硕
相关人物
况蕙风
相关人物
朱彊村
相关人物
陈屺怀
相关人物
葛夷谷
相关人物
张于相
相关人物
陈彦及
相关人物
俞叔平
相关人物
朱家骅
相关人物
郑孝胥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慈城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