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始祖溯源 句章家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285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始祖溯源 句章家园
分类号: K820.9
页数: 29
页码: 019-04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城镇始祖溯源,句章家园的基本情况。平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慈城冯氏营造了宁静的家园;农商并重的经济环境、繁荣兴盛的县城环境,为慈城冯氏提供了发家发族的平台,大家望族的双赢衔接慈城冯氏的千年望族长链,在这些因素作用下,慈城冯氏“世修礼乐”、“继美簪缨”,使家族久负“金川世家”与“南省名家”之盛名。
关键词: 慈城镇 溯源 家园

内容

一、溯源与南迁
  对慈城冯氏的研究,还得从冯姓的渊源说起。据记载,中国姓氏至今已发现24000多个,蹚过五千年的历史长河,现仍在沿用的还有4000多个,这包括现代少数民族使用的姓氏。在众多的姓氏中,冯姓排人百姓之中。截至2001年11月,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有姓氏674个,冯姓列第20位;全区有人口271223人,冯姓为2816人。江北区慈城镇有姓氏370个,冯姓有1295人,列于陈、王、徐、张、朱、周、杨、叶、孙等9姓之后,居第10位,慈城镇第一姓陈氏有4759人,第十一姓胡氏有1293人,同期慈城镇人口为43457人。[1]
  冯氏溯源
  冯姓是中国人口数排第31位的大姓,在广东、华北和华东地区最有影响[2]。据记载,汉族冯姓组成分归姓、姬姓。约4000年前的尧舜时期,在东夷中有一支以白头翁为氏族图腾的归夷,原居住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归姓的一旁支东迁今山东菏泽地区,形成以荷为图腾的河伯族。进入夏朝芒帝时代,河伯族出了一位杰出的首领冯夷,在河洛地区称霸一时,后为夏有穷氏所迫,向北过黄河,其后人在陕西大荔县建立了冯夷国,此乃归姓的冯氏。源于姬姓的冯氏,是周武王封其亲族于冯夷故地,仍称冯。春秋初,被晋国吞并,冯邑后人仍旧以冯为氏。公元前661年,晋灭魏,大夫毕万封魏,毕万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毕万的旁支裔孙长卿(即文孙)食采于冯邑,古城在今河南荥阳西,子孙遂以封邑为氏,此为姬姓冯氏的渊源。慈城冯氏为姬姓冯氏之后,对此,慈城冯氏早在宁崇元年(1102)冯端敏编修的《始平族谱》里就有明确记载。清同治元年(1862)镌刻的《慈溪冯氏支谱》重申:“冯氏之先出于周文王子毕公高之后毕万封魏支孙食采冯城。”[1]
  姓氏研究学者认为,春秋以前,冯姓名气很小,仅仅在发源地周边活动,春秋战国时已迁徙到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汉唐之间,冯姓繁衍迅速,支派甚多,最著名的有:出自汉征西大将军冯异的颍川冯姓,出自汉宜都侯冯参的上党冯姓,出自汉燕王冯宏的京兆冯姓,出自西魏宁州刺史冯宁的弘农冯姓,出自唐朝监察御史冯师古的河间冯姓。
  慈城冯氏出自上述四脉中的汉征西大将军冯异的颍川冯姓。此说已在慈城冯氏历代编纂的谱牒中考证,其中明崇祯六年(1633),大宗祠大街支27世孙冯煐(字存贞,号点与)在《冯氏宗谱(钞)》文中记载如下:“近获睹中宪大夫制公行述云,出汉云台将异二十七孙,则大树之本深末茂,千五百有余岁。”[2]
  清康熙三年(1664),统宗祠福聚支冯培初在《冯氏宗谱(钞)》序言中也论述:“按周文王十五子毕公高之后,毕万支孙食采冯城,因是为姓,延及齐五侯,历著封爵。远至汉世,有忠毅公异(字伯奇,公孙)、忠懿公翊等二十四公。”[3]
  当代学者认为:“‘大树将军’冯异是辅佐光武帝刘秀中兴东汉的二十八将领之一。其后代冯冕于建安六年(201),南下任句章尉,定居句章(原称慈溪县金川乡,现称慈城镇八字桥石神桥村),系慈城冯氏始祖。[1]”
  对于大树将军冯异,《资治通鉴》有载:
  秀部分吏卒各隶诸军,士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大树将军者,偏将军冯异也,为人谦退不伐。敕吏士非交战受敌,常行诸营之后。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故军中号曰“大树将军”。
  建武三年(27)春,三月,甲子,以冯异为征西大将军。
  冯异与赤眉约期会战,……降男女八万人。帝降玺书劳异曰:“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圣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
  建武十年(34),阳夏侯冯异等与赵匡、田弇战,且一年,皆斩之。隗纯未下,诸将欲且还休兵,异固持不动,共攻落门,未拔。夏,异薨于军。[2]
  慈城冯氏对祖先冯异的谱载:
  冯异,字伯奇。仕汉为侍卫将军。尝从帝北伐,诛莽,破赤眉、尤来等贼。所在有功,不与诸将争能,号大树将军。帝遇危险,公独不离左右,芜蒌、滹沱之变,非公则帝危矣。此天所以生公,而资汉之中兴也。公尝曰:“人臣,而爱生,终不足以成忠将军,而畏敌,终不足以为武。吾生平无所能,但知不爱生,不畏敌而已。”年六十七而卒,谥忠毅。称葬北陆右平。由此可见,慈城冯氏以为冯异之后而自豪,尊称冯异为忠毅公。现存于世的《福聚冯氏宗谱》、《慈溪冯氏支谱》、《金川冯氏宗谱》均将忠毅公刊入“五侯二十四公传赞”之编,有的还绘像敬刊。《田野调查》,发现不少慈城冯氏后裔自诩为大树将军后,惠宗祠西桥支启承祠存仁堂元房坤房忠房39世孙冯骥才敬书“大树将军后,凌云学士家”古联悬挂于书房。惠宗祠西桥支启承祠存仁堂贞房仲房40世孙冯子昂出差到武汉,发现当地冯家也贴“大树将军”门联,参见第六章第一节《父亲冯骥才》、《后新屋新大门逸事》等文。
  综上溯源,慈城冯氏的远祖乃周文王子毕公高之后,又以齐五侯历著封爵谓二十四公,南迁的慈城冯氏乃是望族之后。
  众所周知,南北朝、宋元两朝等时期发生的几次全国性动乱,导致数次中国人口大迁徙,也就是北方人口一批又一批向南方流动。在南迁流动大军中有相当多的氏族大家,而在此百年前,望族冯氏约于东汉末年迁居南方,落户于山清水秀的句章之地。
  望族南迁
  冯氏南迁,迁居慈城的始祖是谁?慈城冯家家谱有以下6种说法:
  1.《金字谱》载:吾句章一支乃庄宪(字洪)公4世孙忠贞公冕(字端甫),汉末为句章录事参军中尉,公生三子,长善光、仲善庆、季善宁,以避董卓之乱,卜居句章焉,其后子孙日繁。[1]
  2.《(冯氏)宗谱》载:余族旧谱经毁,所存惟宗图耳。自正纺辛酉19世祖曰:“循图复立为谱。始于尚书叔和,谱亦始于尚书叔和。”[2]
  3.《福聚冯氏宗谱》载:吾福聚之冯与金川、大街并出于吴越尚书叔和(字伯通)翁。[1]
  4.《抄存冯氏宗谱辑序》载:吾浙句章一支自庄宪公4世孙忠贞公冕,仕汉为句章录事参军中尉,因避董卓之乱,卜居慈邑,绘像立谱,时汉献帝建安六年也。公生三子..传世十余世,曹(遭)唐末黄巢之乱。本宗子姓散亡殆尽,惟太师宁公(字伯晨,号柏轩)旦中翰成公继居朝宁,幸得保全。越四世,至尚书文直公叔和后嗣衍炽续有宗谱,然第尊文直公为始祖而未及公。[2]
  5.《迁慈考》载:福聚谱云,吴越尚书文直公叔和次子行宷(名恒采,字仲文)与其(行宷)弟行琛(名恒栗,字仲谨、伯堇)遂家慈溪。金川谱职而至。[3]云,文直公次子行宷于天成丙戌(926)因裴迪荐授定海(今镇海)镇边使
  6.《迁慈考》又载:吾族迁慈实始于忠贞公冕,并无行宷、行琛始迁之说。谨按忠贞于汉建安六年(201),举贤良科,累官至朝散大夫,避董卓作乱,请外职除句章尉,及曹氏篡汉,遂隐句章之金川乡,卒葬浮鳖山(今称浮碧山)南麓,题曰:故汉大夫冯公之墓。[4]
  归纳上述六条,三条记载冯氏迁慈始祖为忠贞公冯冕,两条记载慈城冯氏为文直公冯和叔之后,还有一条记载冯行宷是冯氏迁慈始祖。其实最后这一说法不合理,因为冯行宷授镇边使的时间与冯叔和于天宝三年(928)授礼部尚书的时间互相矛盾,而荐举授冯行宷之职务源于其父尚书之职,可天成丙戌年(926),冯叔和还未任尚书,何来其子之职呢?由此统宗祠福聚军支宗二房36世孙冯祖宪(又名冯择夫,号辨斋)在《迁慈考》否定冯行宷为迁慈始祖之说。而且冯培初在《冯氏宗谱(钞)》也对“慈城冯氏为文直公冯和叔之后”提出了异议。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冯祖宪《迁慈考》依据充分,冯氏望族南迁慈城的始祖应是忠贞公冯冕。
  冯冕迁南卜居句章,建造了家庙。当代学者认为:慈城(金川)冯氏在隋唐前已建庙。[1]
  天启《慈溪县志》有“金川世家,八字桥金川冯祠”[2]的记载。所谓世家,就是古代官爵世袭的家族。由此推理,慈城冯氏是官爵世袭的家族。中国汉魏南北朝数百年间,按门第高低选拔与任用官吏,而到隋唐开科取士之后,不再以出身取士,建立了按资历晋升的官僚体制,虽没本来意义上的世家,而因世家记载而被称之为望族,又因世家一称影响对慈城冯氏的称呼。因而历代修谱的撰写序言者均称慈城冯氏为望族。如宋舒绍宗[3]述,“冯氏累世尚德,虞廷风化万古犹存,五侯德泽至今”、“冯氏之族,皆尚礼义而守先德,所以爵不绝籍,德不绝书,翰墨流香而余响益振,真所谓明州之望族也”。
  明袁炜[4]述:“金川冯氏乃吾慈望族。[5]而且元明间,迁鄞县慈城冯氏在四明有一定影响,其冯家库被载入明代宁波地方文献《敬止录》[6]。
  清周锡年述:“冯为慈溪望族,自汉朝散大夫冕始迁至今子孙繁盛。”[7]
  望族规划
  忠贞公南迁慈城后,像家族规划师一样,在建造冯祠的同时,还为家族子姓编排了宗族行第——“助庆千载,元亨永贞,大中至道,与世昌宁..”四字一句,24句,共96个字,参见表一。也就是说,按忠贞公的设计,慈城冯氏能行96世,以20年为一世计,慈城冯氏能行1900多年,这不就是一个千年家族吗?由此说来,千年望族原来还是由迁慈始祖忠贞公总设计的。
  如果说忠贞公是慈城冯氏望族规划的设计师,那么忠贞公第十四孙冯旦是望族规划第一实施者、执行人。唐光启年间,冯旦(族称忠安公)开始采用这96个字的宗族行第,以助行为一世,由此,慈城冯氏在江南浙东海边的慈城一邑生息繁衍,创祠发族,传世40余代。如今,回顾慈城冯氏千年族史,由衷地感慨忠安公之后历代慈城冯氏子姓,他们是忠贞公设计的望族规划的忠实执行者。
  慈城冯氏众子姓对望族规划执行得如何?这可以从民国二十六年(1937)慈城测绘地图中找到答案。根据笔者对该测绘图地块所标的姓氏统计得出结论,慈城冯氏在孝中镇、东巽乡和护中乡拥有房屋、农田、杂地、山林等性质的土地657宗,时为慈城诸姓拥有地块之首,参见《慈城诸姓氏土地丘数统计表(1937年)》(表二)。另据该地图统计显示,慈城冯氏约有六分之五的土地丘数是城区宅地,而且连丘分布在县治各街巷,参见《慈城冯氏城区宅地分布表(1937年)》(表三),据表三可绘制出《慈城冯氏城区宅地示意图(1937年)》,笔者认为此示意图是1937年前后的慈城冯氏家园,也是众子姓根据忠贞公的望族规划在慈城大地上的冯氏望族图。
  1937年前后,慈城冯氏因战争抑或生活原因,于慈城来来往往,有些迁离县治家园,选择慈城周边村庄,或宁波城内外定居。根据20世纪末出版的《宁波市地名志》统计,慈城冯氏近的已在慈城镇翁冯村、湖心村,妙山乡冯家庄、八字村、浮上桥、浦丰村,洪塘镇裘市冯家村、横峰堰,庄桥镇冯家村,费市乡苏冯村,乍山乡南冯家龚冯村、东江沿等行政村或自然村落户安居,出江北区的在宁波市西郊乡,镇海区庄市镇、骆驼镇,鄞县(现鄞州区)石碶镇、黄街镇、集士港、古林镇,余姚三七市镇、二六市乡、车厩乡、罗江乡、梁弄镇等地的行政村或自然村落户,笔者将这些村落称作慈城冯氏的宁波家园,参见《慈城冯氏的宁波家园》(表四)。
  二、家园与环境
  忠贞公为冯氏南迁至山清水秀、风土淳厚的句章之地,并在句章的金川构建了慈城冯氏的第一家园。时隔一千八百多年,实在无法考证,亦无法描述南方冯氏家园的规模与景色,不过从忠贞公“玩适山水、淡然自乐”[1]的心情,他选择的身后之事(葬于浮碧山南麓),以及为后人编次行第等史料分析,这位慈城冯氏的始迁祖对句章的和环境还是相当满意的。按现代说法,句章金川是望族冯氏南迁的宜居之地。笔者认为,可以从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农商并重的经济环境、繁荣兴盛的县城环境和大家望族的人才优势五个方面来诠释“宜居”两字。
  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
  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平稳定的社会乃是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先决条件。应该说,中原地区农耕文明萌芽早,成熟发展也快,经济相对比沿海地区繁荣。但自魏晋以来,战乱不断,到东汉末期,中原的一些地区或多或少呈现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冯氏族人目睹这一惨象,必然寻求安定的生活、工作环境,事实也是忠贞公为“避董卓作乱,请外职”而来慈邑。
  与中原地区相比,浙江的战祸少得多了。从现代看发生在浙江版图上的影响全国的战役,不外乎吴越间的争霸战争,东晋的孙恩起义,北宋末年的方腊起义、宋金间的交战,清初的抗清斗争,近代的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和抗日战争。而冯氏南迁句章的年代,正是没有战争硝烟的和平稳定年代。
  慈城作为浙东一邑,虽处杭甬咽喉,地势重要,但遭遇硝烟弥漫的大战只有三次,人们历经动荡时局也不过三个时期:一是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发生了大宝山战役;一是18629月开始,太平军将领驻防慈城,即民间所称的长毛造反,打、烧、抢,影响慈城人民的生活;一是20世纪40年代,日本侵略者占领慈城的日子。除此之外,慈城地区的社会相对安稳。对此,地方志书记载:“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异俗,俗诚异也,转移之则,系乎人尔。[1]
  慈城地区的社会稳定,另一因素是“邑有董孝子之遗风,人知孝爱,乐循理事旧矣”[2]。这里的董孝子就是东汉孝子董黯。慈溪之名,源于董孝子挑水孝母的事迹,一邑小城曾有慈水、慈江、慈镇、东孝、西孝和慈溪巷等名称,这既是乡风民俗的烙印,又是闻名而知慈孝之提醒。董孝子在慈城地区的影响极大,慈城的风俗是“其民皆勤于其身,俭于其家,力沟洫,奉祭祀,有禹之遗风焉”[3]。
  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既能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也利于家庭宗族的发展。慈城冯氏在这样的环境中,安居乐业。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锦绣江南,素以风光秀丽而著称。慈城北倚熔岩丘陵,南俯湖沼平原,西邻姚江谷地,东屏红土低丘。近看慈江,远眺姚江及江南群山,可谓四明山水尽收眼底。故有“慈枕山为邑,五曜归垣,九龙回合,兑位宝山,兀然翼蔽,干青霄而蔽白日,隐然室有障,车有屏也”[4]。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时慈溪县第一任县令房琯选浮碧山为址建县衙门,并运用中国风水中的五行相生相克原理,因势利导,在城北开挖一湖,以蓄北山之水,并以应北方属水之意,将有形的自然环境融以无形的风水理论。东为青龙,故东山蜿蜒至南,草木葱茂,青翠如黛。西山如虎雄踞一角,石白且坚,是为白虎。南山如雀,振翅欲飞,石赤如火,号为朱雀。北湖似龟,仰吻珠山,蕴华凝碧,湖泥似墨,是为玄武。居中为城,街衢如矢,河道如带,纵三横六,方如棋局,是为中土。且东山的塔山高于西山的大宝山,南边的赭山与城北的慈湖又山水相对,水火相衬。
  在县治城内,房琯采用传统的城池规划。东西两侧的建筑和街弄以中街为轴,相互对称。街弄设置取《易经》八卦“乾三连”、“坤六断”之意,建三条南北向大街和六条东西向横街。东郭、西郭都有酒楼,楼中有戏台,楼前是河道,河上商船云集。除北面是慈湖外,东、南、西三面都围着护城河,护城河之水在东南方的巽位上与慈江水合并直通姚江。城内有一条主河道叫骢马桥河,自东门到西门穿城而过。连接主河道的则是遍布全城的小河,河道是三纵四横,与三纵六横的街巷相对应。这些宽不过一丈、深不逾六尺的小河似全城的血脉,河道互相连接,北接慈湖,南通慈江。朝夕之间,潮起潮落,东海的波涛沿甬江、姚江、慈江直拍河岸,使慈城之水直通大海而成活水。整个城区形如龟背,意寓一只向北俯伏的“神龟”,正在汲饮慈湖“圣水”。
  这样的天地人合一的江南一邑吸引了南下的北方士族落户。早年南下定居城外金川乡的慈城冯氏也纷纷往县治迁居,时为元朝前后。慈城冯氏居县治者,分上下宅,下宅为大街支,上宅为观音堂、西桥、大桥、檡树四支。[1]南宋时期,金川支冯氏族人也在金川乡(今慈城镇八字桥村)修家庙、立神像。[2]
  烟火数百家,风俗朴厚宛如一晋时桃源也。[3]慈城冯氏一子弟被自然风光所吸引,投身自然怀抱,竟乐不思蜀而迁居四明山区,因而有了传说《冯家村的来历》,参见下卷第六章第四节。
  慈城地区物产富饶,花木繁茂,且处于绪论所述的北纬30。特殊地理环境中,这不仅仅是自然造就的宜居之地,还是人类所追求的精神世界,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对南迁后的慈城冯氏保持望族文化长链至关重要,也是影响慈城冯氏的望族文化长链的外因。
  农商并重的经济环境
  慈城地区是浙东农业生产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据清康熙十年(1671)统计:慈城地区有26246户,人口为63184人,田地只有4884亩;邻县镇海13150户,人口33279人,田地有4192亩;邻县奉化计17149户,人口44772人,田地有4187亩。四十年后,慈城地区人口增加近3000人;而同期的镇海只增加242人,奉化只增加123人。[1]如此人多田少,后又由于人口猛增,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已无法满足生存的需要,迫使一部分家族成员弃农经商,慈城也就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农商并重的经济环境。
  我国古代贵土重农,以商为末,贱而抑之;而在慈城地区,却不轻视经商。其原因有:一是慈城商业开埠比较早,句章港始于秦朝,时与碣石(今秦皇岛)、转附(今烟台)、琅琊(今青岛)、会稽(今绍兴)为全国的五大港口[2];句章港移至三江口时为明州港,又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四大港口之一。港口的地域优势培养了一邑居民的贸易能力,也养成商业的传统,乡风所及,不以商为贱而轻之。二是中国第一个职业经济学家、中国商圣范蠡的经济老师和顾问——计然安葬在慈城西面的计家山村,他对商业的推崇和经商之计,深为慈城地区的士人所钦佩。三是经商确实能迅速获得丰厚的财富。农商并重的环境下,早在北宋年间,五马桥的冯氏就以经营药业致富,被同乡赞为“药肆万金饶”[1]。
  慈城地区的经济作物生产比较发达。栽桑养蚕是慈城地区农村的主要副业,栽种茶叶、果品、棉花、花木也是当地农村耕地不足副业来补的一种办法。由于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慈城冯氏以屠贩为业,以酿酒为艺,以榨油为事,创出一条农工商结合的经营之道,既形成了家族经济来源的多样化,又促进形成慈城地区特殊的经济环境,如统宗祠福聚支东江沿支的冯氏族人在慈城下横街开牛行、猪行和鸡、鹅、鸭行等,参看第六章第四节《东江沿冯家》;惠宗祠启承支贞房季房汉房的冯氏族人利用丰富的黄豆资源,创办了冯恒大,加工酱油,成了慈城著名的百年老字号。
  耕地不足而从商,慈城地区的农商并重还经历了从农工商到纯商业的转变,这个转变没有明显的界线,早在宋代已初现,而时至明清时期,慈城地区的农工商业已成规模。上面提到被称“药肆万金饶”的冯氏,在外开药店,在慈城建胶厂,同时参股其他商业。慈城冯氏是早期尝试农工商联合经营的家族之一。
  从农工商到纯商业的转变,反映了慈城地区经济结构的巨大变迁;而经济环境的优越,有利于家族文化环境的优化,经济与文化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是相辅相成的。慈城冯氏正是在这种地域环境和时代背景下安居与发展的。
  繁荣兴盛的县城环境
  对慈城西北的河姆渡遗址、傅家山遗址和慈湖遗址进行考古发现,慈城地区的农业文明萌发较早。秦朝以后句章港的贸易,证明了慈城地区开埠也不晚,自汉以来,海外已有20多个国家的商人来会稽郡从事贸易,句章港舟楫云集,繁华昌盛。2011年2月,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布,宁波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句章故城位于慈城镇西南面的王家坝村,城址堆积范围在10万平方米左右,这次考古试掘还发现了一段卵石路北段坡度,推测遗迹使用年代应早于唐朝。[2]这是否说明句章故城与慈城县治的彼此时间相衔接呢?上面已提到慈城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始至1954年,一直为县治所在地,因而学者将慈城的历史简缩成一句话,曰:7000年文明史,2500年建城史,2200年建县史,以及1200年县城史。[3]
  综上所述,慈城曾是方圆2500里,下辖6个区、103个乡、21个镇[4]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千百年的县城环境,自然助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商品的流通。上面提到的农副产品、工业经营与沿海贸易的发展、联合经营,是城市经济的一个方面。有资料显示:到清康熙年间,慈城地区的商业富豪已形成一定规模,如当年慈溪县令林梦溪在境内疏浚姚江流域水系,他征调经费的对象是拥有土地五十亩以上的地主,以及典当业的商家..这表明,以商业流通为业的大富人家已经占据了较大比例。[5]
  “下横街市,月逢四、八日市,连周边的鄞县、定海、余姚三县各乡的俱来贸易,物物俱备。”[1]
  “市中交贸,以番银权钱,谓之鹰洋,亦曰番饼。”[2]
  随着县城经济的繁荣,五口通商后的宁波,其农业经济已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与此同时,慈城地区的有些居民擅长渔业和运输,这样就有了更大的贸易,而贸易的发展也推动了钱庄业的发展。
  钱庄是慈城地区的金融枢纽,凡巨额交易所需资金,多仰赖于钱庄以为调节,故钱业兴盛。据民国《中国实业志》统计:慈城地区在清光绪十七年(1891)已开设了“包源泰”钱庄。四年后,泉余钱庄开张。之后的二十年间,慈城地区先后开设了9家钱庄,足见县城经济的繁荣。
  县城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就能吸引大批外埠商人来此贸易,带来新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其市之人,午前开肆,午后闭肆,击鼓吹箫,讴歌唱曲,凡戏玩无不为”[3]。既是慈城人的生活习惯,又是文化生活的一景。
  外商的贸易还刺激了慈城人走出去经营,“生齿日盛,地之所产,不给于用,四出营生,商旅遍于天下,如杭州、绍兴、苏州、吴城、汉口、牛庄、胶州、闽、粤,贸易綦多”[4]。这是慈城风俗,而遍于天下的商旅中就有慈城冯氏众子姓。
  大家望族的人才优势
  统宗祠军支尹四房冯光域(字新原,号抑斋)为家乘作序,开篇写道:“慈溪前代称世家曰姚、刘、冯、陈。”[1]冯光域提到的四姓家族便是慈城的大家望族。据统计,明清时期,姚、刘、陈三家分别有16人、25人、11人高中进士[2],姚家还出了两位状元,这便是慈城大家望族的人才优势。
  2006年,《慈城望族与名人》的研究观点认为:慈城望族的人才优势是重视教育的结果。这些大家望族的人才优势首先得益于良好的教育;其次是家庭文化链;再是科举考试的激励催进。[3]应该说,冯氏南迁慈城后,既受着慈城地区的人才优势影响,而冯氏家族的人才优势也提升了整个地区人才优势的标准高度。
  在“仁以守之”的传统训诫下,中国历代皇朝建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差不多都是兴教化、尚文德,与民休息。宋朝也不例外,宋太祖、真宗、仁宗等三代君王竭力提倡国家的文化教育,使得北宋三次掀起全国性的兴学高潮,仁宗庆历四年(1044)诏全国州县立学。如此在全国范围内立县学、建孔庙是为了祭孔子、扬儒学、敦教化、厚风俗,也是为了培养治国平天下的英才。
  在这方面,慈城先行了一步。早在北宋雍熙元年(984),慈溪县知事李昭文已在县西建儒学,这比鄞县县令王安石立县学还早了六十多年[4]。全国性的重教兴学,则再一次推动了慈城地区教育的发展。宋庆历八年(1048),慈溪县知事林肇选择前文庙后学宫的格局在县衙西北新建了孔庙,聘杜醇先生为师。
  当时的慈城地区教育,分官学、私学和书院三大类。孔庙作为官学,规模自然要比后两者大得多,后又经历代修建和扩建,到了清乾隆年间,已修葺成“规模宏敞,庙貌巍峨,四方过而谒者,称为宁郡六邑之最”[5]。
  官学的教学一般以儒家经书为主,学生除四书五经之外,还学习《性理大全》、《大学衍义》、《资治通鉴纲目》、《历代名臣奏议》、《文章正宗》等,“若非圣贤之书,一家之言不立于学官者,士子不得诵习”[1]。为了培养优秀的学生,县学对授业于官学的学官或教官也相当严格。从宋建炎初年(1127)开始,教官必须经经义、诗赋考试合格后才能任职。明朝时,又出台了按察使岁考、地方官月考的专门检验教学成果的制度,凡有六名学生无长进,教官要罚傣,十二名学生无长进,教官受“罢黜”处分。慈溪县学在选择教师时,由于当地宿儒硕彦代不乏人,因而比其他地方更胜一筹。在县学创办初期,就聘请了名儒杜醇为师,令鄞县县令王安石惊羡不已。
  如此完善的教育设施,如此健全的管理体系,促进了慈城地区的官学发展,也培养了慈城学子,使他们能在科场如意发挥。据统计,慈城地区各朝的进士人数是:唐代8人,宋代162人,元代6人,明代255人,清代105人。自明朝以来,慈城地区以学风鼎盛、进士盈城而闻名遐迩。对慈城冯氏来说,科举是整个家族追求的目标,通过科举入仕而巩固家族的望族地位,连接千年望族的文化长链。也许正因如此,在慈城地区,无论普跻身于全国9个进士数超200人的地方之列。[1]
  通家庭,还是大家望族都非常重视科举,因而在明代,慈城以人口小县成为科举强县,慈城大家望族的另一人才优势是北方士族在慈城的落户,这使得慈城有了“户口、人物,几几与中原大邑争盛矣”[2]的记载。北方的“外来”文化与慈城地区的“土著”文化碰撞、融合,使慈城地区产生了新的人才文脉,更主要的是人口数量和质量均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新的大家望族,而这些对慈城冯氏增强望族的文化链是难得的契机。秦氏是民国年间产生的享有声望的大家氏族,秦氏子孙秦润卿(1877—1966),名祖泽,号抹云老人,于1920年始连任上海钱业公会会长15年,被称为金融业巨子[3],慈城冯氏不少族人在这位乡亲的栽培、提携下成为金融家。当然这得益于清末上海钱业界的宁波帮领袖人物奠定基础,而领袖人物之一是冯祖宪[4],是慈城冯氏子孙。悠悠数百年来,慈城冯氏的人才蜂拥汇入慈城大家望族的人才群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达到双赢。
  综上所述,平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慈城冯氏营造了宁静的家园;农商并重的经济环境、繁荣兴盛的县城环境,为慈城冯氏提供了发家发族的平台,大家望族的双赢衔接慈城冯氏的千年望族长链,在这些因素作用下,慈城冯氏“世修礼乐”、“继美簪缨”,使家族久负“金川世家”与“南省名家”之盛名。

附注

[1] 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时间为2011年11月1日零时。慈城镇数据包含乍浦乡,见宁波市江北区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编《江北姓氏录》,2012年7月 [2] 袁义达、邱家儒:《中国姓氏·三百大姓》,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第118页 [1] 郑清之:《始平族谱序》,见冯祖宪纂修《慈溪冯氏支谱》,清同治元年(1862)镌,旧序第1页 [2] 冯祖宪纂修:《慈溪冯氏支谱》,清同治元年(1862)镌,旧序第7页 [3] 同[2],旧序第8页 [1] 蔡继承:《金川世家神像考》,宁波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第9页 [2]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4月第1版,第319、330、338346页 [1] 冯断新:《表名记善宗谱自序》,见冯祖宪纂修《慈溪冯氏支谱》,清同治元年(1862)镌,旧序第2页 [2] 冯秉仪:《宗谱大成序》,见冯祖宪纂修《慈溪冯氏支谱》,清同治元年(1862)镌,旧序第6页 [1] 冯云龙:《福聚冯氏宗谱序》,见冯绍功纂修《福聚冯氏宗谱》,(明)天启间抄本(初修本) [2] 冯祖宪纂修:《慈溪冯氏支谱》,清同治元年(1862)镌,旧序第8页 [3] 同[2],第14页 [4] 同[2],旧序第7页 [1] 蔡继承:《金川世家神像考》,宁波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第48页 [2] 《慈溪县志》,(明)天启四年(1624)修,卷四,第12页 [3] 舒绍宗:内苑监丞继新、内阁舍人 [4] 袁炜(1507—1565),字懋中,号元峰。浙江慈溪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嘉靖四十一年(1562)万寿宫建成,袁炜升为少保,两年后又晋少傅兼太子太傅、建极殿大学士。第二年,因病致仕,请归。行至途中去世,享年58岁。赠少师,谥文荣。著有《袁文荣公集》 [5] 袁炜:《金川冯氏重修族谱序》,引冯祖宪纂修《慈溪冯氏支谱》,(清)同治元年(1862)镌,旧序第5页 [6] 徐兆昺著,桂心仪、周冠明等点注:《四明谈助》,宁波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第372页 [7] 邑人周锡年《序》,引冯祖宪纂修《慈溪冯氏支谱》,(清)同治元年(1862)镌,序三第1页 [1] 冯祖宪纂修:《慈溪冯氏支谱》,清同治元年(1862)镌,第80页 [1] 冯祖宪纂修:《慈溪冯氏支谱》,清同治元年(1862)镌,第36页 [1] (宋)《四明志》,见《宁波市志外编》,中华书局1998年5月第1版,第17页 [2] 杨泰亨、冯可镛纂:《慈溪县志》,(清)光绪己亥年(1899)修,卷55第64页 [3] 同[2] [4] 同[2] [1] 冯祖宪纂修:《慈溪冯氏支谱》,(清)同治元年(1862)镌,旧序第3页 [2] 蔡继承:《金川世家神像考》,宁波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第121页 [3] 慈城黄山村王氏家族,《黄山小志》,第1页 [1] 雍正《宁波府志》,见《宁波市志外编》,中华书局1998年5月第1版,第579页 [2] 乐承耀:《宁波古代史纲》,宁波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第15页 [1] (清)尹元炜辑,冯本怀参订,王清毅、岑华潮点校:《溪上遗闻集录》,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192页 [1] 董有华、李建树:《宁波与日本航海交往史话》,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4、5页 [2] 陈青、周建平:《宁波日报》2011年6月4日第1版 [3] 戴松岳:《风流千古说慈城》,宁波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第1页 [4] 干人俊编,晓洋、童心点校:《民国慈溪县新志稿》,1987年10月,卷1第2页 [5] 杨馥源:《儒魂商魄——慈城望族与名人》,宁波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第66页 [1] 杨泰亨、冯可镛纂:《慈溪县志》,(清)光绪己亥年(1899)修,卷3第5页 [2] 同[1],卷55第70页 [3] 同[2] [4] 同[2] [1] 冯祖宪纂修:《慈溪冯氏支谱》,(清)同治元年(1862)镌,旧序第2页 [2] 杨馥源:《儒魂商魄——慈城望族与名人》,宁波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第45页 [3] 同[2],第68页 [4] 杨泰亨、冯可镛纂《慈溪县志》,(清)光绪己亥年(1899)修,卷4第1页 [5] 同[4],卷4第9页 [1] 曹屯裕:《浙东文化概论》,宁波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第158页 [1] 杨馥源:《儒魂商魄——慈城望族与名人》,宁波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第70页 [2] 杨泰亨、冯可镛纂:《慈溪县志》,(清)光绪己亥年(1899)修,卷55第34页 [3] 同[1],第187页 [4]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编:《上海钱庄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3月,第53页

知识出处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本书是以慈城冯氏众子姓及家族文化为对象,以慈城及海内外的家族文化为参照说明,以历史文献及口述史为依据,结合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与民俗学,对慈城冯氏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研究。认为慈城冯氏以寻根、联宗等形式营造家族的精神家园,以凝聚众子姓之心是千年望族的内核,启蒙教化是慈城冯氏得以绵延千年不绝的家族秘诀。

阅读

相关地名

慈城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