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284
颗粒名称: 绪论
分类号: K820.9
页数: 17
页码: 001-017
摘要: 鉴于慈城冯氏的文化现象,笔者以《千年望族慈城冯家——一个宁波氏族的田野调查》(以下简称《田野调查》)为题将南迁慈城的冯氏家族作系统梳理。其中包含: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观点与价值、有关概念与定义、谋篇布局与结构。
关键词: 慈城镇 绪论 口述史

内容

2011年5月作无主题慈城老人口述史时,时年98岁的姚婉宜谈到其夫六兄弟,其中3人参加了新四军,且有一定声望。姚婉宜为慈城槐花树门头冯家媳妇,她的介绍填补了笔者原有资料中慈城冯家百年逸事的空白。难道慈城冯氏不是毁于鸦片?慈城冯氏的百年转型如何再创辉煌?..瞬间,冒出一连串的疑问。
  自2000年写作《千年望族》之后,笔者一直关注、思考着慈城冯氏的文化现象。慈城地处宁波西北边缘,东经121°49,北纬29°22,逼近北纬30°。众所周知25′58′的北纬30°线上,有大西洋上的百慕大三角区,有世界最高山峰——珠穆朗玛峰,有世界最深海沟——马里亚纳海沟,还有埃及金字塔、中美洲玛雅文明遗址、中国三星堆遗址等诸如此类奇特的地方。东汉末年,慈城冯氏南迁时,选句章金川定居,近北纬30°。唐开元二十六年(738),慈溪县首任县令房琯选浮碧山建慈溪县衙,而慈城冯氏始迁祖忠贞公冯冕葬于浮碧山南麓。前者是县城规划师,后者是家族规划师,不同时期却同选北纬30°这一奇特地方,为什么?
  始迁祖忠贞公为子姓编次行第(96字),此为慈城冯氏宗行字辈。后慈城冯氏又族分三祠六支,各支派另编字号世系,各祭祀支祖,而慈城冯氏的斯文会却又是合族共祭。为何有宗分支族、合族共祭的分分合合,其演变年代与文化意义是什么?
  慈城冯氏在科举史上创造了65名进士、103名举人的辉煌,呈现出千年望族科第相继、进士辈出的家族文化特色。科举制度取消后,冯氏众子姓或以不同流派治学,或在金融、商业、工业各领域自谋职业,并以不凡的业绩在中国近当代的文化、经济界产生影响,由此慈城冯氏自诩金川世家、南省名家,慈城民间有“冯半城”之称。那么冯半城何以能成功转型?
  现当代,不时有全国各地的冯姓到慈城寻根问祖,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当代著名作家、画家冯骥才。1992年春天,冯骥才和他的母亲、儿子一家三代,到宁波慈城寻根。2006年6月,时称“国药传人”的中国青春宝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冯根生,亦到慈城寻根访问。
  早在清末,一温州冯氏后人到慈城谋职,顺便寻根问祖,对不上祖脉仍落户慈城,居城内小西门。后其子冯光宇[1]于1925、1926年任省会警察厅长[2],曾接任夏超代理省长,慈城小西门中华路宅第被称为府爷台门。慈城冯氏不接受温州冯氏的认祖归宗,是因无家谱确认彼此的世系,这是慈城冯氏为维持世系不乱的族规之一。而事实上,慈城冯氏并非顽固遵循此道,如统宗祠允许继妻舅的儿子为嗣,惠宗祠也有认书童为子等现象。这又是为什么?
  如今,慈城冯氏众子姓对族支、祖先了解甚少。比如,迁居天津的一子姓家传其祖明代时因海难而定居慈城,通过这次田野调查弄清是统宗祠福聚军支之后;有的张冠李戴,有的比如误认冯霭云(也作冯阿云)为己祖的不少,尤其是迁居在外的慈城冯氏前新屋后裔,至今仍分不清己出冯云濠还是冯云祥。以冯霭云作参照的更多,却不知冯霭云何许人也。
  近代,慈城冯氏有两个较大迁徙期,一是太平天国时期,一是清末民国初,因而当代的慈城冯氏是外埠名声比本地响。当代著名作家、画家冯骥才在宁波天一阁举办“冯骥才甲子省亲画展”时感言:“是我在外面画画,拿回到家里挂起来给我的乡亲看。”
  鉴于上述慈城冯氏的文化现象,笔者以《千年望族慈城冯家——一个宁波氏族的田野调查》(以下简称《田野调查》)为题将南迁慈城的冯氏家族作系统梳理。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关于《田野调查》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具体有以下八个方面:
  其一,按历史阶段分两大部分,即千年望族与百年记忆。千年望族的研究,以志书、家谱、地方文献等史料为主,佐以口述史、参考并补充当代学者研究成果等资料;因社会变迁、时局动荡而造成史料缺乏等原因,百年记忆部分以口述史为主,用老报纸、历史档案等资料佐证、阐述研究观点,力求《田野调查》的学术观点论从史出,遵从历史原貌,符合当代价值观。
  其二,作为家族文化研究,置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并结合地域文化,探索慈城冯氏的家族文化特点、家族性群发的文化现象。因此《田野调查》的研究地域(地域界定参见其六)基本是以慈城为中心的原慈溪县域,因为无论是家族,还是家族子姓,并非绝对固定在这一地域,部分迁居在外的慈城冯氏仍是《田野调查》的研究对象,《田野调查》仅简述其所在地域或时代背景。鉴于此,家谱等史料是《田野调查》的基础史料。由于慈城冯氏族分大宗、统宗、惠宗等三大祠数支,笔者将这些支祠分支、迁徙以及变化的年代对应众子姓世系年代作为《田野调查》的时间坐标。根据家谱与口述史等内容,《田野调查》首先编制了《部分慈城冯氏分支、迁徙世系表》(表九),以此作参照,挖掘、阐述慈城冯氏族支间的共性与差异,显示家族文化特点;此与编制的《冯氏姓名(字、号)、生卒年限、族(支、世系)对照索引》(附录六),形成以家族发展为经,以子孙业绩为纬的叙述法,以避免因“家族庞大”、“人丁兴旺”而引起论述庞杂,以求《田野调查》行文条理的清晰。
  其三,为描述慈城冯氏的历史原貌,《田野调查》在充分挖掘志书等史料的基础上,如表五所列的18种宗谱(或支谱),还作了苏冯村及180余人的田野调查。田野调查采用面对面交流的方式,或书面与电话等通讯形式。田野调查的对象分慈城冯氏“本宗”或“外姻”的亲戚、乡邻及知情者。根据田野调查的内容,整理出一组“百年家族的人文记忆”的口述史。这些口述史,一是补充史料之不足,尤其是近当代的史料不足,以基本保持唐代至当代的千年家族的系统性不断代,填补近当代各个时期的史料盲点;一是揭示千年望族、百年转型的历史真相,基本厘清扑朔迷离的家族传闻,增加故事与细节,避免因论述的“假、大、空”而使行文枯燥乏味。
  其四,通过挖掘慈城冯氏的家族文化,在与同地域同时期的他姓家族的文化对比中,诠释“慈城冯半城”之意。《田野调查》旨在通过挖掘“金川世家的文化特性”、“南省名家的近代影响”等,提炼出慈城冯家望族文化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以及一个家族历史带来的当代思考。从“人有祖鼻如水之有源”、“败落乡绅不走样”、“富不过三代”、“成由业,败由枭”四个层面,提出凝聚人心、启蒙教化、财富拐点与守业创业等方面的思考,从而诠释一个家族的文化内核与外在影响的辩证关系,一个家族受社会影响又影响社会的双向影响的辩证关系。
  其五,从史料到现实,从史料到现场,从异乡到故乡,“复活”史料中的古代名人,力求其与近当代的名人血脉连接。“抢救”史料中既找不到族支又联系不到后代的各个时期的名人,是《田野调查》的追求目标;力求历代冯家名人能在慈城家园“安家落户”,是《田野调查》的归宿。如考证抗清复明义士、史称“三忠”英雄的冯京第为统宗祠福聚民支观音堂29世孙,根据天启《福聚冯氏宗谱》追溯到冯京第的高祖冯元伟(字德俊,号愤斋)才俊,有大志,所交皆一时英彦;其曾祖冯备(字子完,号庄轩)和叔祖冯日望(字见中,号未菴),官历叶县知县、平度州知州,由此可知这位英雄的家族成长背景;又根据口述史,找到冯京第所在的观音堂后裔,寻找英雄精神的传承,以此“复活”英雄。再如找到上海鸿祥钱庄创始人冯受之孙子等人,不仅考证了冯受之的祠支世系,寻到其冯氏家园,还“抢救”了一批钱庄人,如冯以奎、冯作舟、冯迈群、冯鸿甫等。此外,从口述史到档案资料,《田野调查》“复活”了一批活跃在上海的宁波帮冯姓人物,如冯斯仓、冯箴年、冯清庵、冯镛声等。
  其六,一千多年来,慈城家园于慈城冯氏而言似一驿站,一直存在着人口或一家支脉的流动。如抗日战争时期,就存在来与去的流动现象,在上海非居住在租界内的慈城冯氏回家乡避难,而居住在租界内的慈城冯氏则是举家离开慈城去上海,尤其在慈城被日本人侵占时期。因而面对这一流动、庞大的家族研究,《田野调查》的地域范围选择以慈城为点,向外延伸,按如今行政区划的路径是慈城、江北、宁波、浙江,上海,天津,或更远的海外,如慈城冯氏的家园,《慈城冯氏城区宅地分布表(1937年)》(表三)与《慈城冯氏的宁波家园》(表四),加以说明。
  其七,如今家族和名人研究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门,笔者从事慈城地域文化研究十多年,因行政区域变动等原因,慈城史料不多,近代档案更少,就慈城冯氏家族史料而言,最基本的研究史料——家谱也是残缺不齐,慈城冯氏除统宗祠的《福聚冯氏宗谱》与后仓支的《后仓冯氏宗谱》外,大宗祠、惠宗祠均没有发现宗谱。《田野调查》对无法确论(或存有争议)的问题,一概采用口头论述,亟待进一步研究。如慈城冯氏抱珠楼,笔者时为记者,全程参与抱珠楼的发现、想不到引起如此的热炒;2005年,笔者参与“慈城望族文化研究”、“慈城名人文化研究”时,确认慈城冯氏抱珠楼是宁波目前第二古藏书楼。[1]这次《田野调查》,对慈城冯氏抱珠楼重新考证,发现如此定论史料依据不足,因而笔者做了一份抱珠楼后裔的口述史,不作定论,以免产生更大的历史谬论,同时也亟待学者进一步研究。其八,慈城冯氏众子姓的同名现象是《田野调查》遇到的难点之一,同名者大致分以下四种情形。
  第一,同祠堂同世系的同名。如两个冯文奇均为统宗祠28世孙,一个是统宗祠道一民支的冯文奇(不列索引),生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一个是统宗祠宗二房27世孙的冯文奇(字正之),生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邑庠生,世系参见下卷表6.2.6。
  第二,同祠堂不同世系的同名。如两个冯叶(不列索引)均属统宗祠,一个是道一民支29世孙,生于万历三年(1575);一个是军支尹六房24世孙,生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
  第三,不同祠堂同世系的同名。如两个冯钢,一个是惠宗祠西桥支24世孙冯钢(字号不详),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贡生,世系参见表十七;一个是统宗祠福聚匠支宗一房24世孙冯钢(字仲坚,号凤巢),成化十年(1474)举人,世系见表十七。由于同世系仅相差12年就科举有名,而且举人冯钢载入统宗祠科举匾额,家谱作了注解,故引起注意,没有产生混淆。
  第四,不同祠堂不同朝代的同名。如三个冯云龙,一个是明代统宗祠福聚匠支宗二房27世孙冯云龙(字际之,号明扬),以子冯任贵累封陕西参政,世系参见表6.2.6;一个是清代惠宗祠西桥支启承祠存仁堂元房乾房34世孙冯云龙,世系参见表6.3.1;此外,还有一个冯云龙,是统宗祠福聚支17世孙冯云龙(字端径,号玉泉),官提领,族称玉泉公。这样的同名同姓使本已扑朔迷离的慈城冯氏变得令人更加疑惑重重。如同祠堂不同世系的两个冯梦香,因史料无注而两人均是统宗祠子孙,一个是光绪二年(1876)举人,参见表十九;另一是统宗祠福聚军支树德堂槐树门头34世孙。编制相关世系表时,因把两个冯梦香当作同一人,造成祖孙三代年龄只差19年的错误,幸亏有冯君木的《先兄莲青先生事略》等史料佐证,才得以纠正,参见表6.2.4。为了避免因同名而造成史料误用,《田野调查》特对慈城冯氏史载名人尽可能作族支、世系考证,如表十七所列的科举名人等。对慈城冯氏的历代名人作族支、世系考证也是《田野调查》的思路与方法。
  二、研究观点与价值
  慈城冯氏出自东汉征西大将军冯异的颍川冯姓之后。冯异军中号曰“大树将军”,众子姓恪守“大树将军后,凌云学士家”的家训,以“败落乡绅不走样”的信念,书香传家、官商并重、和衷共济,使慈城冯氏在“潮起潮落”的历史长河中,绕过“富不过三代”的暗礁,实现千年望族的绵绵不绝。《田野调查》旨在梳理千年望族的文化脉络,揭示千年望族的文化特性,从而提出三个研究观点。一是慈城冯氏的望族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通过家族载体的展现,当代冯氏众子姓的行为处事虽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之核心价值观的个体展示,但对促进“和睦家庭”、“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借鉴样式。二是《田野调查》发现的近当代慈城冯氏许多都广为人知,构成慈城冯氏名人文化,是“宁波帮”的重要组成部分。此观点基于2004年杨馥源主持宁波市社科项目(G2004A12)“慈城望族与名人”研究时提出的“慈城学”概念而再次重申。杨馥源认为,“慈城学”是历史文化学科,与地域文化学科“宁波学”是不同的,前者是后者的核心组成部分,凝聚了后者的精华;后者有利于促进前者的发展。三是慈城冯氏之所以能在每一个动荡时期,顺势转型,其秘诀主要是人众族旺与族规教化,也就是广义的教育促使慈城冯氏避开了财富拐点,从而创造了千年望族、代有达人的家族辉煌。就此而言,《田野调查》的学术价值,分挖掘史料、发现人物、研究方法和认识诸方面,具体如下:
  其一是挖掘、整理原始性史料,填补、丰富了宁波帮的文化研究。笔者关注慈城冯氏的文化现象已达十余年,平时注重史料积累,《田野调查》开题后,陆续采访了慈城冯氏后裔、知情人等180位,这些口述人中年龄最大的98岁,最小的39岁,平均年龄75岁,参见附录一。整理出不同主题的90余篇30多万字口述史,这些口述史包含慈城冯氏离乡背井、异乡创业和造福桑梓等主题,如冯祖宪对上海钱庄业的影响,冯受之父子的鸿祥钱庄,冯友苓父子、冯占祥在天津经济界的影响等,口述史内容鲜为人知,是宁波帮研究的原始史料,因而填补、丰富了宁波帮文化研究。同时,《田野调查》立足家族,还系统介绍了近当代慈城冯氏在海内外从政、治学、经商等领域的影响,如《刊入母校校刊的慈城冯氏人与事》(表四十七)、《刊入〈江北之骄(或江北志书))的慈城冯氏人与事》(表四十八)、《刊入直辖市(省)志书(媒体)的慈城冯氏人与事》(表五十二)和《近当代刊入国家级媒体等的慈城冯氏人与事》(表五十四)中的众子姓,这些人物有的还没进入学者研究的视野,有的虽引起关注但尚未系统提炼与挖掘,还有一些虽有介绍但只是从资料到资料的组合复制,缺少鲜活的细节。就此而言,《田野调查》从数量上丰富了宁波帮人物长廊,从内容上填补了宁波帮研究的空白。
  其二是系统梳理慈城冯氏的文化脉络,从古代的科举与从政,近当代的治学与创业等方面进行研究,是一部慈城冯氏辉煌的千年家族史。慈城冯氏在千年古县城被誉为冯半城,一部冯氏家族史,展示慈城文化底蕴,揭示慈城文化个性,尤其是史料人物在慈城的“安家落户”,既有效揭示慈城冯氏的历史作用,更有利于推进慈城保护开发,也就是为慈城古建筑群增加文化内涵,为慈城古建筑群策划筹建名人博物馆填补史料空白。如“诰封三代冯岳”以及“兄弟登科、一门双士”等内容,丰富冯岳故居彩绘台门的文化内涵;冯叔吉和他的儿孙创下的“四世登科第,一门七进士”的科举佳话,可成为冯布政房当前开发的文化亮点;还有表四十六、表四十七、表五十二、表五十四中所列人物,这些人物的故居或祖居仍在,而且他们在政治、文化、经济等领域的成就闻名海内外。如慈城冯氏走向辉煌的代表人物冯骥才,近十年来,冯骥才关于“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理论学说及其“精卫填海”似的实践,与费孝通齐名,被誉为“推动我国文化发展、高举‘文化自觉’旗帜的领军人物”],2008年10月,温家宝总理向冯骥才颁发“国务院参事”聘书。2012年9月,在北京画院举行冯骥才的“四驾马车”展,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参观冯骥才的“四驾马车”展,并与冯骥才一家合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刘延东也参观了冯骥才的“四驾马车”展;文化部部长蔡武向“四驾马车”展发去贺信,呼吁大家学习冯骥才为文化、为民族、为社会殚精竭虑的精神。《田野调查》从文学、绘画、教育及文化遗产紧急抢救四方面,全面论述冯骥才“四驾马车”的海内外影响。就此而言,从一部冯氏家族史,展示一个古镇的文化个性,乃是其又一学术价值。
  其三是口述史创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口述史亦称口碑史学,是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在国际上已成为一门专门学科,用来搜集、抢救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中国藏族的《格萨尔王传》等都是用口述史抢救下来的文学作品。进入21世纪,我国党史研究部门普遍采用口头史来征集党史资料,而社科研究相对采用得较少,宁波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采纳得更少。笔者于20世纪末开始尝试口述史研究方法,用于慈城堕民、慈城年糕等研究,取得研究成果,积累了一些运用口述史的经验。《田野调查》中的口述史,以客观、真实、中立为原则,除向口述人介绍采访背景外,坚持做到不诱导、不加工、不修改,以保持口述整理稿的原汁原味。如《皋拜桥冯和我家》,口述者自述为“慈城大宗祠”之后,而去祠堂的地点与提供的祖孙三代世系排行均为统宗祠,但为保持其原真性,笔者按口述内容实录,同时作脚注加以说明。为了有的放矢,笔者的口述史由通讯、面谈、通讯三个环节组成,先向口述人寄口述提纲,再根据回寄资料选定口述人及口述主题,然后约定面谈。整理口述稿原则上只删减同类内容,再以面谈或通讯方式回访口述人,审定口述稿。考虑到访问对象的年龄原因,笔者尽量采用面谈审稿,以免造成整理的错误。为防止记忆失误,笔者尽可能采用独访的形式,这样从各人不同的口述来互证同一件事,如冯子贻家的枪案,《田野调查》采用陈阿兰的口述,另有孙友谊等三人均提及,而且情节类似。《田野调查》的口述史花时间最多,但搜集史料效果好,如《惠宗祠祭祖的一些记忆》,寥寥数语描述了当年代办轮值祭祀的情景,而且所说人物与史料略记无误。可以说,本《田野调查》的口述史是宁波社会科学项目研究的创新,或许能为宁波历史文化研究提供可借鉴的方法与经验。
  其四是注重细节,融入文学手法,增加可读性。“长期以来,由于受‘假、大、空’文风的影响,人文社会科学著作教条化、抽象化、概念化的现象相当普遍”,“史学著作成为枯燥乏味的代名词”[1。笔者十分赞同金普森[2教授关于社科著作可读性的观点,人文社会科学著作写作格式虽有严格的程式。但笔者从叶永烈的科普文章中受到启发,在《田野调查》中,运用“细节表达主题思想”的叙事手法,尝试史料运用的细节化。如第一章第一节引用《资治通鉴》中有关冯异的记载:“建武三年(27)春,三月,甲子,以冯异为征西大将军”,如此年份、季节等细节一并引用,似情景再现,历史因这一细节而生动。毋庸置疑,平铺直叙应是社科文本写作之要求,而在本《田野调查》中,笔者偶尔抒发一下感叹,实在是文出于情,以此尝试社科文本的写作,不知可否,亟待读者认可,方家指评。
  其五是研编20支族世系表,延续慈城冯氏的当代传承。慈城冯氏一后裔凭着六岁时家变的一幕和母亲一生经历的苦难,误认为自己是惠宗祠西桥支启承祠存仁堂贞房孟房后新屋中央大门冯度的孙女。而根据中央大门一脉家谱记载及冯度孙子冯禅曾的口述史,冯度没有这位孙女。那她是谁的孙女?后经数次寻访,才弄清这位冯家女是慈城冯氏后仓支冯瀛官的孙女。因为家族体系庞大(明清时期,同祠同支同辈人有百余人)、家属成员的迁徙,导致不少人对祖宗张冠李戴,这也是本研究遇到的最大困难之一。正是这一困难,萌发笔者研编支族世系表的念头,旨在延续慈城冯氏的当代传承,并感谢口述者对《田野调查》的支持。
  三、有关概念与定义
  关于望族:辞海释,有声望的世家大族。秦观[1]《王俭论》:“王谢二氏,最为望族;江左以来,公卿将相出其门者十七八。”天启《慈溪县志》记载:“八字桥金川冯祠。[2]且慈城民间称慈城冯氏为“冯半城,金川世家,””据此可见慈城冯氏是世袭的、声名显赫的大家望族。史评“(慈城)冯氏累世尚德,虞廷风化万古犹存、五侯德泽至今”,“冯氏之族,皆尚礼义而守先德,所以爵不绝籍,德不绝书,翰墨流香而余响益振,真所谓明州之望族也”[3]。
  关于冯氏称呼:从古到今,慈城行政名称有句章、慈溪、慈城等变化,冯氏南迁始祖冯冕任句章尉职缘故,民间便将慈城冯氏分称句章冯氏、慈溪冯氏、慈城冯氏。《田野调查》发现,史料有以居地而称的记载,如“金川冯氏”,而大多还以慈溪冯氏而称,很少有句章、慈溪、慈城之别,为避免与现行政地名浙江省慈溪市混淆,《田野调查》统称研究对象为慈城冯氏(或慈城冯家)。
  关于研究对象:宗族制度是中国古代以家长制为核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特殊社会体制。传统习惯上,将由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联结起来的人称之为亲族,一般包含“本宗”和“外姻”两个类型。本宗,是指由自己和男系血缘关系联系起来的人以及他们的配偶;外姻则指有婚姻关系的女系血族,妻子的娘家、女儿的夫家等。《田野调查》对象以慈城冯氏本宗为主,外姻只叙其本人而儿女不作展开,这是其一;其二,《田野调查》研究对象还包括迁离慈城而史料有明确记载的慈城冯氏,如作家苏青(谱名冯和仪)为鄞县后仓卯支下恤房(迁鄞后)15世孙(女),因《后仓冯氏宗谱》(光绪元年版)明确记载明初自慈溪迁居鄞南乡后仓,故属于《田野调查》研究对象。类似后仓冯氏,家谱中明确是慈城冯氏同支的还有江西遂川西赤石冯氏、海宁赭山冯氏、花溪上党冯氏和姚南西岙冯氏,也属于研究对象。由于时间有限等原因,笔者没有走访这些地方的冯氏后裔,《田野调查》不再涉及,此为“千年望族慈城冯家”研究留下的另一课题。
  关于研究对象个体:一般冯氏后裔明确的非慈城冯氏,不属《田野调查》研究范围,如上述的冯光宇。《田野调查》对象个体以冯氏后裔口述与资料记载互证为准,若口述与资料记载发生矛盾,以研究对象亲属口述为准(而其他基本以史料为准)。如书法家冯恕(1867—1948,字公度,号华农),《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增补本》[1]载原籍浙江绍兴,而《北京晚报》等报刊均称冯恕原籍浙江慈溪,寄籍河北大兴(现属北京)。冯恕曾任清政府海军协都统,1904年与同仁史履晋、蒋式惺在北京创办京师华商电灯股份有限公司,为北京第一发电厂(现石景山发电厂的前身)。冯恕生前喜爱并收藏了大量文物,1959年,其儿女遵其遗嘱将国家级文物古玉周公刀、邵公发箍以及金文砚等147件,青铜器135件,藏书17000余册无偿献给国家,受到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的嘉奖。笔者曾到北京羊肉胡同73号寻访冯恕故居及其曾孙冯忠淦,确认冯恕祖籍浙江慈溪(今慈城)。因此,冯恕和其后代(符合上述研究对象条件)均属《田野调查》研究对象,并编录于《刊入〈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的慈城冯氏》(表六十),由于冯恕近代的影响,而笔者又没有进一步考证冯恕族支与世系,因而《田野调查》正文不再叙述冯恕及其曾孙的口述史。《田野调查》对慈城冯氏个体的写作格式,首次出现人名,均以宗族世系排行为参照,写明笔者所考证的祠、族支、房、几世孙,名(生卒年份、字、号);没有表述的均为无考,这些表述依次编录于附录六,如冯云濠的首次出现,应是“惠宗祠西桥支启承祠存仁堂贞房季房淮房34世孙冯云濠(1807—1855,字文濬,号五桥)”。
  关于祠堂:祠堂是宗族制度中专门用于祭祀祖先的建筑,也是宗族祭祖敬宗的活动中心。祠堂,因时因地也有宗庙、祠庙等称呼。宗族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以宗族为单位的基层管理模式。这里的宗族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宗族是同一曾祖或高祖的若干家族构成的一个血缘系统。广义的宗族,包括家庭、家族、宗族、族系四层概念,即同一对夫妻及其子女二代,有时还有其祖父线共三代所构成的共同生活家庭;由若干独立生活的兄弟家庭所构成的家族;由同一曾祖或高祖的若干家族所构成的宗族(即狭义的概念);由同一始祖、居住在一个或相邻乡村的若干有远亲关系的宗族所构成的族系。《田野调查》则根据广义的宗族概念来选定。
  关于史料选取:《田野调查》写作史料(含资料)等素材有以下六类。
  一类是地方志等出版物。其中地方文献有《慈溪县志》(天启版和光绪版)、《溪上遗闻录》、《民国慈溪新志稿》、《甬上耆旧诗》等;史书资料有《上海钱庄史料》、《旧上海的金融界》、《宁波金融志》、《周佛海日记》、《民国职官年表》、《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等,具体参见附录二;谱牒家乘,查到上海图书馆、浙江图书馆馆藏的慈溪冯氏家谱九部(册),其中《福聚冯氏宗谱》是明末以前的统宗祠宗谱,是本《田野调查》采用较多的史料之一(参见表五),慈城冯氏后裔提供家谱(或祭簿)抄本虽只录单支一脉,但是有的宗谱延续,如《积高堂后房祭簿》是《福聚冯氏宗谱》军支褒德堂一脉,一谱一簿合一,使统宗祠福聚军支绩高堂褒德堂(西高址楼)自16至41世的世系不断代(参见表6.2.1)。
  除上述史料外,天一阁馆藏的《孝溪旧闻》一卷、《书同文诗草》一卷(清抄本)等文献为《田野调查》提供足以论述的史料,能与地方志等互相补充、印证,这是《田野调查》之幸。
  一类是近代报纸所刊的有关资料。近代报刊创办比较繁荣,自1845年创办《中外新报》以来,先后有100余种报刊问世,尤其是《时事公报》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1],现存旧报刊,能通过宁波图书馆馆藏地方报纸检索系统查阅到,其中《时事公报》刊登的有关醉经阁两次失窃案的新闻有助于历史事件的原生态呈现,参见附录四。《申报》是近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综合性大报。由于慈城冯氏创业于上海,再者旅沪宁波人众多,《申报》刊登慈城冯氏消息也较频繁,故起到补充慈城冯氏史料的作用,如有关宁波同乡会的消息等。
  一类是档案资料。众所周知,档案资料具有原始性,一直被史学界所重视。《田野调查》运用宁波档案馆、上海档案馆、天津档案馆、武汉档案馆等馆藏档案较多,上述研究思路中谈及“复活”了一批活跃在上海的宁波帮冯姓人物,线索均来自上海档案馆同业公会会员名册,这是《田野调查》采用档案的目的之一。其二,档案史料还重点用于对口述史的佐证。
  一类是田野调查对象口述史,上已详述;同时口述者提供的私藏日记、书信、祭文、纪念文集以及家族文化交流留下的文字资料等,也是研究考证较为关键的史料,如《国药根生·冯根生从业中药六十年》(图片册)、《缅怀冯伯华同志》、《冯舜华纪念文集》等。
  一类是照片。由于田野调查对象提供的与人抑或与事相关的照片,如上海福源钱庄青年职工赴大西北参与建设等老照片,具有一定史料价值,因而《田野调查》采用数百张老照片,上卷第五章配用的十余家的全家福跨越半个多世纪,从中展现了冯家子姓的精神面貌,既是败落乡绅不走样的家族文化写照,也诠释了一个浅显的道理,无论遭遇多少艰难险阻,仍是家和万事兴也。由此,照片成为《田野调查》的又一史料。为体现照片的史料价值,书稿的照片在图注后多注明拍摄年份,无注的表示年份不详;人物肖像注生卒年份。
  一类是网络资料。网络作为第四大媒体,具有信息大、检索快捷等优势,《田野调查》非冯姓人物的注解大多来自百度百科;此外,刊登在《大公报》、《益世报》等报刊的旅津慈城冯氏民国活动史料有些也是通过网络图书馆查阅到的;宁波收藏家收藏的慈城冯氏信客封资料,也是通过郑挥、张介人等的博客搜集到的。
  《田野调查》史料选取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如关于统宗祠福聚支军支尹四房25世孙冯㸅(字侮之,号飬浩)妻王氏有两种记载:
  一是冯㸅妻王氏年十七归㸅,㸅贫无书,日向坊间翻阅,归即录之百纸不漏一字,屡应乡试不售。嘉靖丁酉(1537)科副贡,大恚呕血死,氏年二十三,抚棺誓不独生,念两孩而止..
  一是冯㸅妻王氏年十七归㸅,㸅贫无书,日向坊间翻阅,归即录之,百纸不漏一字,屡应乡试不售。弘治四年,中魁改副榜,大恚呕血死,氏年二十三,抚棺誓不独生..
  按“明代乡试举人中式外之成绩稍欠者,另列一榜名曰副榜”分析,“嘉靖丁酉(1537)科副贡”提法比较准确,“中魁改副榜”不符科举制律,因而采用“嘉靖丁酉(1537)科副贡”记载。
  《田野调查》还坚持各种写作素材的互相印证,尤其是当史料与口述史产生矛盾时,除类似上述冯恕个体后裔确认外,一般优先采纳文字史料。
  四、谋篇布局与结构
  《田野调查》分上下两卷,上卷设5章18节,下卷设1章4节。
  上卷第一、二两章,简述冯氏渊源、南迁概况与慈城冯氏的千年家族迭变。因年代悠远,又因史料(尤其是家谱)局限,谋篇布局着重从家族支系、人口、家居、家学等方面切入,以展示“冯半城”、“金川世家”、“南省名家”的家族共性与特点。中国自秦汉到明清的约两千年间,一直是以家庭农耕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体,是家族制和君长官僚制的社会结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主要内容的传统社会伦理。慈城自唐开元以来一直是慈溪县治所在地,社会伦理更是以“仁慈”为核心,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以“孝”、“悌”为准则,强调尊长敬上的等级秩序;以“礼”、“义”为行为规范,力求人们日常生活的言行举动遵循传统伦理的礼仪做法,也就是以道德修养为基本方法,提倡克制欲望、修身养性,以培养符合传统伦理的道德意识,形成“邑有董孝子之遗风,人知孝爱,乐循理”[1]的社会风气。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传统价值观影响作为大树将军之后的慈城冯氏,其家族声誉与众子姓道德培育是本《田野调查》的重中之重,因而专设《金川世家的文化特性》一章,分“族规教化”、“和衷共济”、“户诵诗书”、“造福桑梓”四节展示南省名家的海内外影响。
  冯氏于东汉末年南迁至慈城,谱记自唐光启三年(887)至今至少有43世。千百年的春去春来,千百年的绵延不绝,5章的篇幅怎能承载慈城冯氏众子姓治学、从政、经商的趣闻逸事呢?本《田野调查》紧随每一章节,编制了70余张表格,以简明扼要地展示千年冯家的家族概貌、科举辉煌、代有达人与海内外影响,如《部分慈城冯氏分支、迁徙世系表》(表九)、《慈城冯氏参与家乡教育一览表》(表十)、《慈城冯氏著述、刻印、点校、收藏图书目录表》(表十二)、《慈城冯氏科举、世系汇编表》(表十七)和《近当代刊入国家级媒体等的慈城冯氏人与事》(表五十四),参见附录三。
  下卷“百年家族的人文记忆”包括慈城冯家的口述史和慈城冯氏20余支脉的世系表。为了实现慈城冯家名人在慈城家园的“安家落户”,世系表以祠、支、分祠(支脉)堂名、房与居地而名,如《惠宗祠西桥支启承祠存仁堂元房花园后书房世系表》(表6.1.1)、《统宗祠福聚军支绩高堂树德堂槐花树门头世系表》(表6.2.4)、《统宗祠福聚军支绩高堂复古堂布政房世系表》(表6.2.5)。世系表标题标有“××”或地名空缺的,如《统宗祠福聚军支××堂完节坊世系表》(表6.2.3)、《统宗祠福聚匠支宗一房××堂世系表》(表6.2.9),说明堂名或居地无考。上述慈城冯氏一直存在着人口或支脉的流动,因为流动等原因,慈城冯氏的居地并非固定一处,表三所列是1937年相对固定的一个家园,这前后的冯家居地又可能有所变化,因而下卷所列的世系表只能表示慈城冯氏的曾经居住地。
  根据《宁波地名志》和《秦润卿日记》等史料所知,光绪二年(1876)举人冯一梅家居朝北门头,且有孙子居上海(参见附录五),而本《田野调查》没有找到冯一梅后代,也没有找到完节坊冯岳后裔,此两支脉的口述史,冯一梅支采用《慈城冯家在衢州的痕迹》一稿,冯岳支采用图片及史料简介。冯挺五是慈城冯氏近代经商颇有名声的人物,虽联系到其后代,但由于众多原因,仅实录《我家是冯挺五之后》一文,以抛砖引玉,希望以此寻找更多的慈城冯氏子姓来讲述他们的冯家故事..下卷收录这些篇目,并以族支谋篇布局,旨在绘就慈城冯氏概貌。
  综上所述,《田野调查》是以慈城冯氏(或迁徙外埠的慈城冯氏)众子姓及家族文化为对象,以慈城及海内外的家族文化为参照说明,以历史文献及口述史为依据,结合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与民俗学,对慈城冯氏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研究。在对慈城冯氏的文化现象逐一归类,编制图表,并从数量、程度分析、推理后,认为慈城冯氏以寻根、联宗等形式营造家族的精神家园,以凝聚众子姓之心是千年望族的内核;启蒙教化是慈城冯氏得以绵延千年不绝的家族秘诀,而广义的教育促使慈城冯氏绕过“富不过三代”的暗礁,从而创造了千年望族、代有达人的家族辉煌。这些治家经,与慈城冯氏的“立业守业并举”、“创业重于守业”的治家理念和成就,给当代留下不少可圈可点的借鉴之处。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所承载的社会功能正是当下倡导幸福生活的关键所在,这便是笔者十余年来关注慈城冯氏,今又做《田野调查》的初衷。

附注

[1] 冯光宇(1887—1935)字伯鲁,,浙江省慈溪县人。刘寿林、万仁元、王玉文、孔庆泰编:《民国官职年表》,中华书局1995年8月第1版,第1407页 [2] 刘寿林、万仁元、王玉文、孔庆泰编:《民国官职年表》,中华书局1995年8月第1版,第282、283页 [1] 杨馥源:《儒魂商魄——慈城望族与名人》,宁波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第11页 [1]向云驹:《冯骥才文化自觉思想的构成和意义》,《文艺报》2013年5月8日第2版 [1] 金普森,序二,引孙善根《民国时期宁波慈善事业研究(1912—1936)》,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3页 [2] 金普森(1932—)名允通,号重阳,浙江义乌人。历任杭州大学历史系副主任、主任,杭州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杭州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院长等职 [1]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号淮海居士,北宋著名词人,元丰进士,官至太学博士[2]《慈溪县志》,(明)天启四年(1624)修,卷四,第12页 [3] 舒绍宗:《表名记善宗谱序》,引冯祖宪纂修《慈溪冯氏支谱》,(清)同治元年(1862)镌,旧序第2页 [1] 张根全编著:《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增补本》,西泠印社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135页 [1] 孙善根:《民国时期宁波慈善事业研究(1912—1936)》,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19页 [1]杨泰亨、冯可镛纂:《慈溪县志》,(清)光绪己亥年(1899)修,卷55,第64页

知识出处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本书是以慈城冯氏众子姓及家族文化为对象,以慈城及海内外的家族文化为参照说明,以历史文献及口述史为依据,结合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与民俗学,对慈城冯氏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研究。认为慈城冯氏以寻根、联宗等形式营造家族的精神家园,以凝聚众子姓之心是千年望族的内核,启蒙教化是慈城冯氏得以绵延千年不绝的家族秘诀。

阅读

相关地名

慈城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