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外国传教士在江北岸的慈善事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潮涌城北》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259
颗粒名称: 二、外国传教士在江北岸的慈善事业
分类号: D632.9
页数: 5
页码: 106-110
摘要: 本文记述的宁波青年会为代表的近代外国教会在江北岸倡导的慈善公益事业,不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而且有着宁波本土慈善事业所未有的新鲜元素,由此深刻地影响了近代宁波慈善事业的发展,并成为推动近代宁波社会变迁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 江北岸 慈善 事业

内容

近代宁波新式的慈善事业是由欧美传教士带来的。宁波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以传教士为代表的西方教会势力在宁波一地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为顺利开展传教活动,外国传教士在宁波城乡兴办了大批慈善设施。史称五口通商后外国传教士在宁波“大兴土木,造教堂、开学堂、医院、养婴室等,颇事救济事业,穷民无告者渐以归向”〓。教会慈善事业是近代宁波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又以江北岸最为集中。这不仅为近代宁波慈善事业增添了新的内容,而且有力地影响了宁波传统慈善事业的近代化进程。
  除了作为慈善教育的教会学校与慈善医疗的医院外,近代以来,外国传教士还在宁波举办其他慈善事业。早在1844年,美国浸礼会传教士即在江北岸设立恤孤院。而同治九年(1870)由法国天主教会创办的普济堂则是规模与影响较大的教会慈善机构。该堂位于江北岸天主教堂后侧,后由于收养人数渐增,原址不敷容纳,由前任院长法籍徐修女前往欧美各国募集资金,宣统二年(1910)在江北岸草马路购置土地数十亩,于次年开始建造房屋,落成后定名普济院,内分育婴、孤儿、安老、残疾、疯人、医务、毛巾等部。普济院比较重视育婴事业,并在收养中注重教养结合,这对19世纪70年代宁波一地保婴会的兴起无疑是一个示范与促进的因素。
  经1910年扩建而颇具规模的普济院为外国教会在宁波规模最大的慈善机构。到1920年时,“广收废疾无靠贫民,为数不下五百人”〓。当时该院内分7部:安老院、残废院、疯人院、育婴院、孤儿院、工业场、施医院。由院长1人总摄全院事务,各部各设主任1人,督促本部事务;佐治1人,分任管理事务。“皆由主教聘请仁安会贞女(俗称白帽姑娘)充任之。”“安老院收鳏独贫苦老而无依者,残废院收养哑、聋、著、盲、跋、驼、疯、瘫谋生无力者,疯人院收养疯狂癫痫者,皆衣食之、医治之,终其余年,每部六十人(今皆足额)。育婴院收养弃儿或寄乳邻舍或雇娠抚养,男女不相杂处(女婴在药行街仁慈堂内),其经费全由欧洲保婴大会拨助。”〓“育婴院长大之儿童则以人孤儿院,教以识字读书及手艺工业。候习艺即成,能自谋生,乃择男女年相若者为之婚配。今成家自立出外经营者已六十余人。工业场则为已成立青年不愿离院远适者可入场工作而设,视其作息勤惰、生产多寡,给以相当工资。施医院聘常年住院医师一人,病者不限内症外疾,皆得求医,不取资费,其病重者亦得住院,药行街之仁慈堂育婴、施医办法与普济院同。”普济院不仅收养人数众多(详见下表),而且其施医规模也相当庞大。据统计,1931年该院施医院及施医所门诊达108509人次,超过了号称规模最大的鄞县县立中心医院(5742人次)与鄞县救济院施医所(37750人次)之和。〓
  上表显示,清末民初即以规模庞大、教养功能齐全而享誉甬城慈善界的江北天主堂普济院进入南京政府时代继续得到发展。其所附孤儿院收养孤儿人数均超出佛教、四明等甬上其他著名孤儿院2-3倍,1934年收养孤儿人数更达到374人。
  创办于1912年的伯特利妇女爱养所位于江北岸草马路,由美籍女教士倪爱胜、英籍女教士卫安福等发起创办,“以收养流离失所之妇女为职志。老稚并抚,教养兼施,孤女长成,妥为择配”。1922年时,该所以优惠价格购得附近8亩土地,进行扩建,为此向甬上各界募集建筑之费。会稽道尹黄庆澜还专门就此发出“通启”进行劝募。〓后该所改称妇孺济养所,附属圣经学院,收养范围也有所扩大,兼收男孩。1930年5月31日,时为奉化孤儿院院务主任的张泰荣率同仁参观该院。当天他在日记中写道:“该所经济困难,迥异他机关。主持人员多尽义务,由西人主办。女子部婴孩到老死止,现在所者尚有六七十人。男子部儿童十余人。其维持之困苦,办理之完善,几极人世间之至仁至义者矣,予叹不如焉。”到1937年时,共“收养男女小学学龄儿童三十余人,此等孤儿大都并无亲属,长成后即升入圣经学院,以宗教为职业。其经费全由教会自动输捐,教外捐款极少”〓。
  由基督教女传教士等发起组织的宁波妇女益智会成立于1919年,也是20世纪20年代甬上颇为活跃的公益性团体。“平日除研究中西文学及烹饪、手工、家政等科外,对于社会服务,靡不奋发勇为,若保育展览会、振灾展览会、振灾游艺会、贫病救护队、平民女校均先后著有成绩。”其与基督教友谊社合办之贫病救护队,自1922年7月间成立后,贫病者受惠不浅。成立之初,该队“聘到向任苏州妇孺医院看护之李女士为看护妇(现寓江北槐花树下崇德女校),而北门内孝闻坊大英仁泽医院亦允助治难症。凡贫家患病者或将生产者随时可往崇德女校或仁泽医院求施手术,医费全免,药资酌收铜元数枚”〓。仅1924年,贫病救护队即治愈病人500余名。至于平民学校女校1924年夏毕业一次,“计有学生五十余,本年又添设高级一班,业于本月开学”〓。
  当时传教士还积极参与甬上其他慈善事业。如1920年夏秋季节,浙东台风灾害频发,同时北方直、鲁等地旱灾奇重,哀鸿遍地。为有效进行赈灾工作,当年10月,会稽道尹黄庆澜与崇信中学校长梅立德夫妇、斐迪中学校长雷汉伯发起成立宁波华洋义赈会,下设经济、交际、文赎等股,不久因名称与上海华洋义赈会雷同而改名为“中西协赈会”。该会成立后设立募捐队,与宁波青年会等团体合作开展大规模的募捐活动,并得到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与生产华吉牌毛巾的文成厂等企业大力支持,共筹集资金达1.7万余元,汇解台州及北方灾区。到1921年7月,宁波中西协赈会宣告结束。〓
  1922年秋,宁波发生大水,造成严重的人员与财产损失,社会各界奋起赈灾,江北岸教会各慈善机构与教会学校也积极开展赈灾工作。他们一方面参与有关方面组织的救灾活动,其负责人应邀加入各类救灾组织,并担任繁重的劝募、调查、收容等工作。如宁波基督教青年会总干事胡詠骐担任宁绍台华洋义赈会的总干事,天主堂教士戴安德担任该会西董事,宁波浸礼会教士郝培德担任该会定海奉化支会副会长。另一方面,教会组织还自发进行救灾活动。如江北岸天主堂主教赵保禄,热心赈灾,在教堂内设一赈品收集处,收集赈品,售卖所得皆充赈款。
  进入12月份天寒地冻季节,学界助赈活动更是进入高潮。江北岸泗塘毓才中学学生,“以本岁吾浙各属迭遭灾荒,际此隆冬雨雪,灾民饥寒之状,有不忍卒言者,爰特发起演剧助赈之举”〓。游艺会于12月16、17日举行,先由华洋义赈会职员戴司铎报告开会宗旨及灾区状况后开演,至动情处,“观者掷银元于台上者颇不乏人”。两日下来,“共售券洋五百元有余,除缴费外,悉数充赈”〓。同处江北泗塘的斐迪学校学生,为筹款赈灾,也于12月21、22日举行游艺大会。“第一天观客竟有千余人之多,非常拥挤。首由史实瑜演说毕,即按照预定节目次第进行。”〓当场由学生分售蛋糕、水果等物,并有英美烟公司将各种香烟在场售卖,连本悉数充作赈款。第二天,“中西来宾到者约五百余人,其票价收入总数,颇为可观,又当场拍卖花篮”〓。12月26日,毓才演剧助赈团赴慈溪城隍庙开演,两日即得券价银九百元。〓
  如上所述,以天主教堂普济院、宁波青年会为代表的近代外国教会在江北岸倡导的慈善公益事业,不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而且有着宁波本土慈善事业所未有的新鲜元素,由此深刻地影响了近代宁波慈善事业的发展,并成为推动近代宁波社会变迁的重要力量。

知识出处

潮涌城北

《潮涌城北》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近代宁波外滩研究包括历史沿革、经济社会篇、公共事业篇、慈善公益篇、文化教育篇、人物篇、文献篇、附录等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