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编 宗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1184
颗粒名称: 第三十九编 宗教
分类号: B928.2
页数: 22
页码: 1821-1842
摘要: 本编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宗教的情况,包含了佛教、道教、天主教和基督教。
关键词: 宁波市 江北区 宗教

内容

江北是宁波乃至浙东各大宗教发祥地之一。原生的道教,外来的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都可在这里找到其发展的轨迹,在宁波各大宗教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江北地区于东汉时期传入佛教,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传播、兴盛、繁荣、衰落、中兴、再衰落、复兴七个时期;至2008年底已有开放寺庵11所,常住僧人170余人。道教传入江北的时间史籍无记载,而最早的道观为唐天宝八年(749)所建的清道观,其后一直为江北名观,在浙东颇有影响,后被毁。2004年10月起,道院房屋陆续重建,2008年10月1日向游人开放,但未作宗教活动场所。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基督教传入宁波,各教派互争传教范围,江北岸盐仓门渡到浮石亭为美国长老会的传教范围;浮石亭至伯利特转新马路为西侨散步区;江北岸外马路、白沙路、泗洲塘为英国循道公会的传教范围。新中国成立后,基督教各派逐渐摆脱了外国的控制,在宁波市基督教协会和“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的管理下开展活动,实行联合礼拜。“文化大革命”期间,活动停止。1980年始江北区域基督教活动逐步恢复,慈城堂、庄桥堂、洪塘堂、江北堂相继被批准开放。1993年11月,江北区基督教协会和“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成立。
  清同治九年(1870),天主教传入江北。法国教士苏凤文出任浙江教区代牧主教,次年兴建江北岸教堂,名为“圣母七苦堂”。光绪十年(1884),法国教士赵保禄接任主教,在宁波传教40余年,民国16年(1927)病逝后由法国教士戴安德接任主教。新中国成立后,天主教逐渐摆脱了外国的控制,在宁波市天主教爱国会的管理下开展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活动停止。1980年起活动逐步恢复。
  第一章 佛教
  第一节 历史概况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浙东,而今江北区境也是在这一时期就有了佛教活动,是宁波最早建立寺庵的地方之一。东汉建武年间(25—56)骠骑将军张意与其子中书郎张齐芳辞官隐居于此,佛教传入宁波后,其舍宅为寺,因地处灵山,故称,灵山寺,即为保国寺前身。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吴太子太傅、都乡侯阚泽在今慈城镇慈湖北畔设立书堂,后舍堂为寺。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赐普济寺额,遗址为今慈湖中学。普济寺是江南最早的佛寺之一。
  唐朝,今江北区境内的佛教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寺院数量增加,新增寺院有永明寺、口圣禅院、保国寺等。五代时,明州为吴越王钱镠辖地,镠信佛护教,增建梵宇,佛教逐渐进入了兴盛期。这一时期,境域内新增有赭山寺、云湖寺、法莲院等。
  宋元两朝400余年,是宁波佛教最为繁盛的时期,主要表现为天台宗的传入和中兴,禅宗的鼎盛,净土信仰的流行及“家家观音,户户弥勒”等现象的出现。此外,随着明州地区佛教的勃兴和明州港地位的上升,明州地区又成为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枢纽和中心地。这一时期,今江北区境内新建大量佛教寺庵。宋朝建有宝庆讲寺、潺浦经堂、菩提庵、白龙寺、崇福寺、开庆庵、树德庵、善庆寺、福源经堂、种德庵、阮山寺、妙应寺、华严院、东教寺、梅庄庵、真际庵、宝严寺、无畏堂、正济庵、永寿庵。元朝建有会龙庵(小灵峰)、幽远经堂、莲花庵、跨塘庵、横山庵、蔡氏庵、南善庵、归源观音堂、塔头庵、隆兴寺、崇善庵、报亲庵、慈风经堂、三元经堂,其中建于元至正元年(1341)的会龙庵(小灵峰),释道合一,其格局别具特色。
  明、清两代,区境的佛教与全国一样,虽然没有像隋唐时期那样辉煌,但是通过造家庵,供奉佛像、吃素、念佛、放生、节会等活动,使佛教信仰从寺院庵舍向民间延伸,信徒由僧尼扩大到普通民众,世俗化成为明清佛教的主流,而且佛教信仰与道教信仰和其他民间信仰之间,互相协调,深深地渗透到了民众生活的各个层面。明代境内新建寺庵有饭佛禅院、慈寿庵、幽隐经堂、乐善庵、茶亭庵、宝城庵、玉皇阁、净土庵、集福庵、普济庵、宝积庵、永济庵、善庆庵、师隐庵、永福庵、朝清禅院、西隐庵、草舍利庵、谢墅桥庵、止觉庵、东镇桥庵、日相庵、祖师庵、会善庵、普度庵、思孝庵。清代,境内增建寺庵有祗园、隐息庵、法华庵、晓月庵、娑罗庵、迎宝庵、法喜庵、护龙寺、龙王堂、延生经堂、栖隐禅院、吉庆庵、天德庵、清节庵、大圆庵、密云庵、西竺庵、景德庵、华严庵、老庵、法镜庵、太平庵、云居庵、广润庵、会龙庵、法云庵、云岫寺、福寿庵、萃宝庵、慈福庵、太平桥庵、象王庵、听松庵、西亭庵、普济庵、太慈庵、慧日庵、祗树庵、永济庵、知有堂、宝云庵、戒定庵、深云庵、普陀庵、隐息庵、宁寿庵、长陇庵、万寿庵。
  民国年间,今江北区境增建的寺庵极少,其中最出名的当数慈城妙音精舍,系著名女尼本空法师弘法道场,现仍为宁波著名女尼道场之一。抗日战争期间,各寺院的活动陷入困境。一些寺院的僧人,在住持率领下,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筹措药品、粮食,支持抗日游击队伍,有的为此惨遭日军枪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的佛教由衰落走向复苏。新中国成立初期,经过土地改革,部分寺院僧尼还俗,过上了乡居生活;继续修行的僧尼,或利用寺院土地,以耕种为生,或成立福利工厂,生产自给,走上农禅并重的道路。1961年3月,保国寺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文保所管理。“文化大革命”期间,佛事活动停止。1985年,妙音精舍与娑罗庵首批恢复活动。此后,宝庆讲寺、灵山禅寺、龙华寺、永济禅寺、护龙禅寺、普照禅寺、赭山禅寺、迎宝庵、永宁庵等相继恢复活动。至2008年底,江北区已有开放寺庵11所,常住僧人170余人,佛教又进入复兴时期。
  第二节 活动场所
  宝庆讲寺
  宝庆讲寺位于宁波市江北区庄桥街道姚江边上的青林渡北岸,始建于北宋端拱二年(989)为释宗定所创,初名为“青林庵”,后来释宗本住持,更名“西资庵”。南宋开禧年间(1205—1207),寺僧广清进行扩建,并奏准朝廷赐名“宝庆”参知政事楼钥题写院额。嘉定十五年(1222),宋宁宗赐额“宝庆讲寺”。传至广净,装饰佛像,轮奂鼎新,寺院“蔚为丛林伟观”。一代大儒王应麟为之撰《宝庆讲寺记》,立碑寺寺中。其后,昙华住持,新建观音殿落成后,大儒黄震撰《宝庆院新建观音殿记》,寺院名声为之大振。时为宝庆寺鼎盛时期。元延祐年间(1314—1320)改名为“宝庆教寺”。至正四年(1344)寺毁于火。至正八年(1348)寺僧肱江募资重建。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寺僧真珂文学和如静师,徒在郡守杨钟英的支持下,,俱兴百废,寺貌为之一新。清康熙七年(1668),,寺院焚毁。康熙二十年(1681),释守静致力重兴。康熙三十年(1691),僧崖与慈定师徒着手重建,并易名“普济”。雍正二年(1724)住持僧一归建自在堂,收复寺产,复名“宝庆”。乾隆二十六年(1761),僧普照改造大殿、山门,培植,荫木,铺砌甬道。次年又重修观音殿。同治元年(1862),大殿毁于火,寺产遭劫,寺院荡然无存。光绪四年(1878)天童寺慧修宏智住持宝庆寺,苦心经营十余年,渐次修复。光绪十五年(1889),国史馆编纂杨泰亨,重建殿宇,并重书“宝庆讲寺”匾额(今存)。光绪末年,益舟住持,重建天王殿,又对其他殿宇、厢房进行整修。民国时期,寺院逐渐破败。新中国成立后,寺院一度辟为学校,后又做过仓库及民宅。“文化大革命”期间,寺院香火中断。1993年9月7日寺院被批准为开放宗教活动场所,定名“宝庆禅寺”,释朗宇法师出任监院。此后寺产逐步收回,并,募资整修了天王殿、地藏殿,新建了玉佛殿、三圣殿、祖师殿、药师殿、伽蓝殿,新造了山门、钟楼、鼓楼、省省阁及4幢仿古厢房、放生池等。1998年后,又重建了大雄宝殿、水陆内坛、观音殿等,新建了真如塔、普渡桥、大悲殿、藏经楼等。耗资累计近2000万元。2003年4月8日复名“宝庆讲寺”。2006年被批准为对外开放的宗教寺观教堂。2007年9月,释清修法师接任监院。
  灵山禅寺
  灵山禅寺位于宁波市江北区庄桥街道灵山村。寺前身为灵山庙,又称骠骑将军庙。相传汉高祖时,骠骑将军张意父子战功显赫,后辞官隐居灵山西麓,兴修水利、发展农业、赈灾济贫、治病救人,深受乡民之爱戴。此后其又舍宅建寺(初名灵山寺,后易名保国寺),移居山之东麓,即灵山。乡民为纪念其功德,称灵山为骠骑山,并在其移居处——骠骑坪上建骠骑将军庙,四时祭拜,香火不断。民国以后逐渐衰落。1995年2月,经批准在骠骑坪上建寺,定名“灵山禅寺”。1996年3月18日被批准为开放宗教活动场所,释戒旺法师出任监院至今。2006年被批准为对外开放的宗教寺观教堂。经数年建设,耗资1500万余元,现已粗具规模,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三圣殿、西方殿、钟鼓楼、藏经楼等,殿宇巍峨壮观,两侧厢房齐整。重建了骠骑将军殿,供奉张意父子。殿旁一通古碑巍然屹立,记载着此处的悠久历史。
  龙华寺
  龙华寺位于宁波市江北区洪塘街道洪塘村下宅桥东侧。寺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年间(1875—1908)此地尚存龙化庵。1991年,庵毁于火。1996年重建,耗资1000万余元;同年8月7日被批准为开放,宗教活动场所,并改名为龙华禅寺。释为正法师出任监院至今。2006年被批准为对外开放的宗教寺观教堂,并更名为龙华寺。重建后的寺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万余平方米,有山门照壁、放生池、天工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三圣殿和东西厢房等,其中大雄宝殿为三重檐歇山顶建筑,多彩绘木雕,雄伟壮观。
  永济禅寺
  永济禅寺俗称草舍庵,位于宁波市江北区庄桥街道袁陈村王家,原址在其东300余米青林河西岸。寺始建年代不详,明崇祯间(1628—1644)已存,相传为僧德耀所创。清嘉庆七年(1802)僧维高重建。该寺独特之处乃是与都神殿相连,互为依存,浑然一体。都神殿祀五方治瘟之神,,百姓尊称为五都元帅。新中国成立后此处一度做过仓库,堆放杂物,“文化大革命”期间无香火。1993年8月30日复寺,并被批准为开放宗教活动场所,释心意师太出任监院。心意师太圆寂后,释正心法师接任监院。其后,释照云法师代管过半年。2002年底,因城建所需迁建现址,更名为“永济禅寺,”释果律法师出任监院。2006年被批准为对外开放的宗教寺观教堂。寺内现有大雄宝殿、三圣殿、放生池、天王殿、钟鼓楼和4幢厢房,总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耗资近千万元。
  护龙禅寺
  护龙禅寺位于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小西门外妙湾自然村,原址在相距半里的大宝山麓。寺前身为元代学者赵偕创办的“宝峰书院”。清乾隆年间(1736—1795)改建为护龙寺。道光二十二年(1842)二月,英军入侵慈城,护龙寺毁于战火,仅剩山麓厢房1幢。清咸丰元年(1851),秦姓重建大殿,未落成而圮。1999年,护龙禅寺在妙湾山麓重建。同年12月28日被批准为开放宗教活动场所。释源湘法师任监院至今。2006年被批准为对外开放的宗教寺观教堂,。重建后的护龙禅寺有山门、大雄宝殿及厢房等,寺前石牌坊巍然高耸。
  赭山禅寺
  赭山禅寺位于宁波江北区慈城镇虹星村赭山之麓,始建于五代周显德六年(959)初名赭山寺。宋治平二年(1065)改赐赭山清果院额,有寺田220亩、山田12亩。元代废弛,明洪,武元年(1368)重建,仍名赭山寺。嘉靖初,寺院为女尼所居,清康熙年间(1662—1722)里人复请男僧住持。嘉庆八年(1803)僧宗传修建大殿,道光二十三年(1843)建造法云堂及两庑、南北厢和环翠楼、众香阁,旧有蟾山十题以纪其胜,道光二十六年(1846)改建山门。咸丰十一年(1861)毁,仅存山门及天王殿。后又重建殿宇。20世纪60年代殿宇毁尽,唯存旧址。90年代复建。2006年12月13日被批准为对外开放的宗教寺观教堂,释妙重法师出任监院。
  普照禅寺
  普照禅寺位于宁波市江北区庄桥街道童家村,寺址原为古龙江书院,墙上嵌有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上著名学者徐时栋所撰“塾田记”碑。新中国成立后,此地办过童家村小学,后又易做仓房之用。2001年,释证隆法师在此地办寺,定名“普照禅寺”同年9月26日被批准为宗教个人修持活动点,释证隆法师为负责人。2006年被批准为对外开放的,宗教寺观教堂。寺内现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伽蓝殿等殿堂,均系原古龙江书院内清代木结构房屋改建而成。
  妙音精舍
  妙音精舍又称妙音庵,位于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小西门,是宁波市著名的女尼道场之一。该庵原系清代冯氏仓舍,民国初,由阿育王寺购买作为后院。民国24年(1935)6月,众居士捐资一万银圆转购,作为观宗寺方丈根慧打禅坐关之用,取名“妙音精舍”。民国38年(1949)根慧又传给其女弟子本空法师作为弘法道场。1958年,活动停止,妙音庵易为女尼劳动生产场所,(办慈城福利纸盒厂)。1966年4月,庵划归部队使用,为驻军家属宿舍,女尼外迁。1985年5月复庵,并被批准为宗教个人修持活动点,释园修师太(童月英)为负责人。随后部分房产得以收回,外迁女尼陆续返归。至1987年6月,寺产全部收回。1989年6月2日被批准为开放宗教活动场所,释园修师太(童月英)出任监院。此后大殿修复,又新建了观音殿、净土堂、烟水阁、本空法师纪念堂、放生池、斋堂、天王殿等,耗资1000余万元。现占地1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余平方米,面貌一新。2001年10月园修师太圆寂,释常根师太(童文英)接任监院。2002年释安磬法师接任监院至今。2006年被批准为对外开放的宗教寺观教堂。
  娑罗庵
  娑罗庵又称娑乐庵和娑罗园,位于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慈湖北侧。娑罗庵始建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为僧性忍、海藏所创。同治十一年(1872)冯允鸿修,称娑罗院。光绪元年(1875),尼莲元于其地小岙筑茅修行,定今名。民国3年(1914),尼陈善椽建殿堂、厢房,改称紫寿庵。民国18年(1929),增建庵舍。1954年,庵易为他用。1958年收回作为老尼养老静修之所。1960年改名为勤劳院。1985年复庵,并被批准为宗教个人修持活动点,释益定师太为负责人。1993年6月2日被批准为开放宗教活动场所,释益定师太出任监院。1999年益定师太圆寂,释愿静师太任监院,后释安磬法师代管过两年。2005年3月,释慧性法师接任监院至今。2006年被批准为对外开放的宗教寺观教堂。庵内现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及厢房等,整个庵堂小巧古朴,是慈城古镇中保存较为完好的占庵之一。
  迎宝庵
  迎宝庵位于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小西门外,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创建。同治五年(1866)重修,后屡经葺修,现存大雄宝殿、三圣殿和部分厢房。“文化大革命”期间,香火中断。1993年8月30日被批准为宗教个人修持活动点,释则芳师太为负责人。2004年则芳师太圆寂,释照云法师代管两年。2006年被批准为对外开放的固定宗教活动处所,释智明法师出任监院至今。
  永宁庵
  永宁庵位于宁波市江北区庄桥街道颜家村青林渡口,清光绪《慈溪县志》称永宁寺,俗称渡头庵,始建年代不详。清乾隆十五年(1750)里人杨邦武修,道光十二年(1832)姜宾修,咸丰九年(1859)颜继中重修。民国年间又修。新中国成立后易作他用,“文化大革命”期间为渔业大队修船的场所。1990年复庵,庵内设施陆续修复,并重建了三圣殿、天王殿等。1993年8月30日被批准为宗教个人修持活动点,释慧和师太为负责人。2006年被批准为对外开放的固定宗教活动处所,释慧和师太出任监院至今。
  第三节 佛教团体
  境域内历史上有关佛教社团的情况,未见于史料。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01年9月,江北区陆续批准开放的寺庵,均隶属于宁波市佛教协会。
  江北区佛教协会
  江北区佛教协会于2001年9月14日成立,为江北区域历史上的第一个佛教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有正式代表42人,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理事13人、常务理事7人。会长释朗宇,副会长释戒旺、释安磬,秘书长释慈目,副秘书长释为正、释源湘,常务理事金莉莉。2001年12月18日理事会改选,王介堂任秘书长。
  江北区佛教协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于2006年9月4日召开,有正式代表61人,选举产生了第二届理事会理事15人、常务理事9人。会长释朗宇,副会长释戒旺、释安磬、释为正、释清修,秘书长王介堂,副秘书长释果律、释源湘,常务理事金莉莉。
  第四节 重要活动和事件
  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吴太子太傅、都乡侯阚泽在今慈城镇慈湖北畔设立书堂。后舍堂为寺,历代毁废。唐大中二年(848),县令李楚臣复立为德润院,以泽字德润,故取名之。乾符年间(874—879),敕赐应天德润寺。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赐普济寺。至民国28年(1939)毁于战火。
  唐会昌五年(845),武宗灭佛,灵山寺被毁。广明元年(880)重建,赐名“保国寺”。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又重建,其中大雄宝殿建于大中祥符六年(1013),为江南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
  北宋端拱二年(989),僧人宗定于姚江北青林渡边建“青林庵”,后易名“西资庵”,是为宝庆讲寺前身。南宋开禧年间(1205—1207),僧广清扩建青林庵。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宁宗赐宝庆院额。3年后,理宗改元“宝庆”,适与寺额相合,寺僧同庆。元至正四年(1344)、清康熙七年(1668)、同治元年(1862),宝庆讲寺遭遇大火,寺院3次被烧毁。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英军入侵慈城,护龙寺毁于战火。1999年,寺移址妙湾山麓重建。
  民国初,阿育王寺购慈城冯氏仓屋作为后院。民国24年(1935)6月,俞福泰、林雁友、徐文俊、傅妙法等居士捐资1万银圆转购,作为观宗寺根慧老和尚打禅坐关之用,取名“妙音精舍”。1949年,根慧又传给其女弟子本空作为弘法道场,是宁波市著名的女尼道场之一。
  1961年3月,保国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文保所管理。
  1966年,赭山禅寺被拆。20世纪90年代复建,2006年12月被批准为开放宗教活动场所,2008年4月20日,大雄宝殿重建上梁。
  1985年5月,妙音精舍和娑罗庵首批被批准为江北区开放寺庵。
  1996年12月7日,宝庆讲寺举行“王应麟逝世七百周年纪念会暨《宝庆讲寺记》碑重建仪式”,宁波市文化界150多人参加,影响深广。
  1998年10月,澳门佛教界贺龙华、陈珊瑚居士一行访问灵山寺。
  2000年4月,宝庆讲寺住持朗宇法师作为宁波佛教代表团成员,先后访问日本、韩国、泰国、新加坡,与当地佛教界进行了友好交流。
  2001年9月14日,区佛教协会在花园宾馆举行成立大会。
  2003年4月,应重庆市佛教协会、重庆佛学院、重庆华岩寺邀请,区佛教协会会长、宝庆讲寺住持朗宇法师赴重庆华岩寺参加道坚大和尚荣任方丈升座庆典法会。
  2003年10月10日,宝庆讲寺隆重举行“宝庆讲寺修复开放十周年暨重建大悲殿千手观音圣像开光庆典法会”,国内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四大佛教名山及西藏佛教界、云南鸡足山等海内名刹均派员祝贺。同日,举行《宝庆讲寺丛书》首发仪式,以后每年出版的系列丛书送往全国各大佛学院和各大名刹,至2008年5月已发行27种,在全国佛教界影响广泛。
  2004年5月,区佛教协会组织所属寺庵当家师到九华山等地名刹取经参访。
  2004年9月,宝庆讲寺与重庆华岩寺联合在北京工人文化宫举办“中国大陆首届佛教音乐会”,弘扬禅说,引起轰动。
  2005年2月,区佛教协会会长、宝庆讲寺住持朗宇法师应邀访问四川新都宝光寺。
  2005年4月,区佛教协会会长、宝庆讲寺住持朗宇法师应邀赴重庆华岩寺传戒,荣任三师七证中的尊证者。
  2005年5月,区佛协会会长朗宇法师、秘书长王介堂应邀赴四川峨眉山参加永寿大和尚任方丈升座庆典法会。
  2005年6月,区佛协会副会长、灵山禅寺住持戒旺法师应邀参访重庆华岩寺、龙车寺等。
  2005年10月,重庆市宗教考察团访问宝庆讲寺。
  2006年4月,香港东林念佛堂方丈圣怀大和尚应邀参加“龙华寺大雄宝殿落成暨佛像开光庆典法会”。海内名刹河南少林寺武僧专程表演助兴,为宁波佛教界首次。
  2006年5月,香港佛教界彬慧法师一行参访灵山禅寺。
  2006年9月4日,区佛教协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宝庆寺召开。
  2006年10月,应台湾宗教清流促进会邀请,区佛教协会副会长、宝庆讲寺监院清修法师赴台湾访问佛光寺及中台寺等名刹。又在香港拜访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觉光长老。
  2007年1月,区佛教协会组织所属寺庵当家师参访台湾佛光寺等名刹。
  2007年4月,区佛教协会组织所属寺庵当家师到河南名刹少林寺、白马寺等地参访取经。
  2007年6月,区佛教协会副会长、宝庆讲寺监院清修法师,区佛教协会秘书长王介堂应邀赴云南鸡足山参加宏圣大和尚荣任方丈升座庆典法会。
  2007年10月,中国著名佛学专家、北京大学教授楼宇烈应邀到宝庆讲寺授课,受到僧众热烈欢迎。
  2008年9月,区佛教协会组团参访江西名刹云居山真如寺、南昌佑民寺、宁都永宁寺等。
  2008年10月,区佛教协会副会长、宝庆讲寺住持清修法师,区佛教协会秘书长王介堂应邀参加四川省绵阳市圣水寺方丈升座暨佛像开光法会。
  第五节 教会事业
  历史上有关江北区域佛教教会事业的情况,未见于史料。20世纪80年代以来,江北区恢复开放的寺庵相继为所在村庄修桥铺路、安装水管、老年安养等公益事业捐钱捐物,同时积极参加扶贫济困、结对助学、慈善捐款、赈灾捐款等活动。1989—2008年,江北区佛教界各类捐款累计达416万余元。其中宝庆讲寺在四川省宣汉县上峡乡助建“弘茂”教学楼两幢、校内桥梁1座、校门1座、电脑若干,龙华寺在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田头镇助建“希望”学校教学楼1幢,灵山禅寺在福建省福鼎市助建“希望”学校教学楼一幢,区佛教协会在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田头镇璜山小学助建“弘茂”教学楼一幢,合计为希望工程捐赠款物近200万元。2004年5月,四川省宣汉县遭遇特大山洪,损失严重,宝庆讲寺购置20万余元的救灾物资运送灾区。2006年10月,宝庆讲寺又在江北区慈善总会设立慈善冠名基金100万元。2008年5月,区佛教协会组织各寺庵为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捐款23.17万元。同年10月获得浙江省慈善总会授予的“慈善爱心奖”和江北区人民政府颁发的“慈善先进单位”称号。2008年9月26日下午,区佛教协会又在花园宾馆举行了“扶贫强村‘251’爱心工程”结对捐助仪式,承诺3年内捐助区内2个贫困村、50名贫困学生、100户困难家庭,总计60.5万元。
  第二章 道教
  第一节 历史概况
  今江北区境域内道教始于何时不详,今可考最早道观当为唐天宝八年(749)所建的清道观,1000多年来为慈溪县(今江北区慈城镇)名观,在浙东颇有影响。北宋末年,宋徽宗自封“教主道君皇帝”诏天下访求道教仙经,一时道教大盛。元至正元年(1341)道佛合一的马鞍山龙王经堂(俗称小灵,峰,祀奉葛洪,后改名会龙庵)创建于马鞍山上(今属洪塘街,道境)。时道教已分为正一派和全真派,由于全真派主张道释儒三教合一,凡道士须出家,不得结婚,不食荤腥,故迎合了佛教盛行的江南群众的宗教信仰,“甬上道观,什九隶之”①。明、清两朝道教日趋衰落,由于信徒日少,有的道观仅靠卖符篆维持。进入民国时期,道教处境更显窘迫。民国16年(1927),国民党鄞县县党部破除迷信,将县城内各祠庙的木主偶像迁至佑圣观和报德观(今属海曙区),使道观(宫)变得不伦不类,很多道观停止活动。1953年,宁波市道教小组成立1957年停止活动,老市区内仅存佑圣观和慈城清道观,其余全部关闭改作他用或废圮。1966年,清道观被拆毁。
  第二节 活动场所
  清道观
  清道观位于江北区慈城镇东南山上,唐天宝八年(749)建,后废。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道士叶景虚重建,并于右侧建东岳行宫。开禧年间(1205—1207)参知政事楼钥题匾入观之路为“列仙游馆”。元至元十七年(1280)火毁,至元二十四年(1287)重建。山门东侧塔山旧有东山道院,为云水往来息肩之所,崇奉真灵像,题额“真圣观”,后圮,并入本道观。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收并至道、崇寿二宫,名清道观,道士王智静重修。成化四年(1468)道士吴以诚重建其东一室,,亦称官厅,曰“天开图画”,面江带野,景最幽胜。其山多鬻于民间,万历,二十年(1592)郡丞龙德孚或赎或劝,归之本观,于是在官厅左侧建龙公生祠。祠西文昌阁,旧名蓬莱轩,为明正德(1506—1521)、嘉靖年间(1522—1566)道士顾洞明所建。清康熙二十年(1681)道士张继祖重建大殿、云亭。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建官厅。康熙二十六年(1687)重建文昌阁,。雍正八年(1730)其徒孙冯守恒创建符官阁,重建灵官殿,修筑石级。乾隆三十二年(1767)道士周启宗重修。道光,八年(1828)道士王元任复修,并重建灵官殿。同治元年(1862)八月毁于战,火。同治九年(1870)邑人冯汝霖、,冯汝霆重建文昌殿,额曰“斯文在兹”。光绪十三年(1887)道人冯廷、冯全墉集资重,建。至1965年,尚有道观殿堂两进及厢房等。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被毁,仅存古柏3株、“石床”1方。2004年10月起,为配合慈城古镇旅游开发,道院房屋陆续重建;2008年10月1日向游人开放,但未有宗教活动。
  第三章 天主教
  第一节 历史概况
  明天启七年(1627)葡萄牙天主教传教士费乐德应鄞县教徒王济芳(1624年在北京入教)邀请,自杭到甬传教,发展教,徒80人(其中王济芳一家25人),为天主教传入宁波之始。明崇祯十一年(1638)意大利传教士李类思应鄞县朱宗元之请到甬传教,发展教徒15人,内多学者,清顺治五年(1648),朱宗元中举人,著有《答客问》、《极世略说》等,宣传教义。明崇祯十三年(1640)意大利传教士孟士表(又名孟儒望)首任宁波天主教神父,历5年,发展教徒560人,内多官吏。清顺治,五年(1648)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又名卫济泰)到甬设天主堂(址无考),旋被清兵所毁。康熙四十年(1701),法国耶稣会传教士郭中传(又名高尚德)、利圣学自江西到甬,居甬20年,建药行街住宅和小教堂,。雍正元年(1723)禁教废堂,教衰。
  道光二十二年(1842)法国味增爵会传教士顾芳济到甬传教。道光二十七年,在药行街建楼房5间,楼上为临时教堂,楼,下为住宅。道光三十年(1852)顾芳济出任浙江教区代牧教主,遂以此堂为主教座堂。咸丰四年(1854)顾芳济建药行街教堂,越一,年圮坍,直到同治四年(1865)才重建,一年后落成,名“圣母升天堂”。同治九年(1870)法国教士苏凤文出任浙江教区代牧主教,次年在江北岸中马路40号兴建天主教堂,一年后落成,,名“圣母七苦堂”天主教始传入江北。光绪二年(1876)扩建后,成为主教常驻堂。光绪五年(1879),法国传教士,赵保禄至甬。光绪九年(1883)苏凤文病逝。光绪十年,赵保禄继任浙江教区代牧主教,历42年,权势显赫,民间流传“道台一颗印,,不及赵保禄一封信”的说法。光绪二十三年(1897)江北岸天主堂有教徒287人。宣统三年(1911)在江北岸草马路建白沙天主堂。民国5年(1916)10,月,赵保禄又在草马路建宁波保禄大修道院,自,任院长。翌年1月,将原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的宁波增爵小修道院也迁至草马路新院舍,自任院长。天主教宁波教区的女子修会——拯灵会原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民国5年(1916)也由赵保禄迁至草马路新会舍。时天主教浙江代牧区分浙东和浙西两个代牧区,浙东又分宁波、台州两个代牧区,宁波代牧区管宁波、绍兴、舟山、温州、丽水等地教务(1931年7月丽水与宁波教区分离,成立丽水代牧区),赵保禄遂转任宁波教区代牧主教。民国16年(1927)赵保禄病逝于法国巴黎,法国籍传教士戴安德接任宁波代牧主教。民国30年(1941)宁波沦陷,日,军集中荷兰、比利时、英国、加拿大籍神父迁往上海首善堂。民国36年(1947)6月,宁波代牧区升格为正式主教区,戴安德任宁波主教。
  1958年6月30日,宁波市天主教爱国会成立,舒其谁首任宁波教区中国籍主教,时有药行街、江北岸、余姚、宁海城关4座本堂,神父19人、修生6人、修女14人,教徒5400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宗教活动停止。1979年,宁波市天主教爱国会恢复。1980年12月24日江北岸天主堂复堂。1983年2月,舒其谁病逝,柴日昶任教区长。1985年,拯灵会恢复,接纳修女4,人;同年,柴日昶病逝,贺近民接任宁波教区长。2000年5月,贺近民祝圣为正权主教。2004年5月,贺近民病逝,胡贤德接任正权主教。2008年,宁波有天主教本堂10座,大小教堂76所,神父22人,修生10人,修女30人,教徒约25000人。其中,江北区域内有主教公署、本堂1座、固定活动场所1处,祈祷点1处,教徒500余人。
  第二节 活动场所
  江北区天主教现有教堂两所,即江北堂、慈城堂,祈祷点一处(乍山祈祷点),教徒500余人。
  江北堂(天主教)
  江北堂位于宁波市江北区中马路2号(原为40号),建筑面积4280平方米,哥特式建筑风貌。清同治十年(1871)建,同治十一年(1872)落成,名“圣母七苦堂”。光绪二年(1876)起为主教常驻堂,增建了主教公署、藏经楼、神父楼等,光绪十三年添建了钟楼。此后又修建了本堂区修道院、偏堂等建筑群。1963年宗教活动停止,教堂、主教公署等易作他用。1980年12月24日复堂,改名为“耶稣圣心堂”。宁波市天主教爱国会设此办公。此后,教产陆续收回并得以修缮。1989年12月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12月被列为宁波市十佳近现代建筑群,2006年5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有神父2人,修女2人,教徒400余人。20世纪80年代以来,贺近民、徐吉伟、徐文洲、方维平、施维贤先后担任过天主教江北堂本堂神父。2008年下半年始,王中启担任天主教江北堂本堂神父。
  慈城堂
  慈城堂位于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尚志路114号。民国4年(1915),江北岸天主堂神父方达徒购买了慈城莫家弄一套建筑面积为350平方米的两层楼房,作为慈城天主教祈祷所。时有教徒近百人,江北岸天主堂神父方达徒、姚铎民、柴日旭、顾石峰先后到此传教。“文化大革命”期间,活动停止,祈祷所易作他用。1980年复堂,教产陆续收回。1997年6月被批准为开放宗教活动场所。2005年,天主教江北堂出资30万元购买慈城镇尚志路114号平房新建教堂,2006年11月30日落成,占地面积180平方米,定名为天主教慈城安德肋堂。同年被批准为固定宗教活动场所。目前有教徒60余人。传道员蔡连英常驻教堂,天主教江北堂神父每月一次前去传教。
  乍山祈祷点
  乍山祈祷点位于慈城镇洪陈村冯家。民国元年(1912),江北岸天主堂神父在赭山洪陈村村民裘民福家中二楼一间房间设立聚会场所,定名为皋拜桥祈祷所。时有教徒50余人,江北岸天主堂神父每季度到此传教一次。新中国成立后,祈祷所被取缔,活动停止。1980年恢复活动,1997年6月被批准为开放宗教活动点,传道员方亚素常驻点。现有教徒50余人,天主教江北堂神父每月一次到此传教。
  第三节 教会事业
  孤儿院
  清宣统二年(1910),法国籍主教赵保禄在江北岸草马路购地建了一座孤儿院,定名“普济院”首任院长为意大利籍仁爱会修女田玉亮。普济院主要收容被遗弃的婴儿和孤儿、残疾人以及无依,无靠、丧失劳动能力的男青年,最多时达1000余人。1951年9月普济院解散,院内婴儿、孤儿、老弱共270余人交由宁波市政府接管。
  教会学校 修道院
  毓才学堂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建于江北草马路泗洲塘,当年秋季开学。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底,因生源不足停办,宣统元年(1909)二月续办,当年秋季停办,宣统三年(1911)三月又续办,民国16年(1927)又停办。民国34年(1945)8月复校,改名为益三中学。1949年10月,该校并入浙东中学,1954年改为宁波第四中学。
  培德小学 民国元年(1912)建于江北中马路慈母堂内。1950年停办。
  毓才小学 民国24年(1935)创办于江北草马路泗洲塘毓才学堂内,抗日战争时期宁波沦陷后停办。民国34年(1945)秋季续办,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停办。
  保禄大修道院 民国5年(1916)建于江北草马路,民国37年(1948)并入嘉兴文生总修道院。
  增爵小修道院 清咸丰元年(1851)创办于舟山定海,民国6年(1917)1月由赵保禄迁建于江北草马路,1955年停办。
  类思备修道院 清咸丰元年(1851)创办于舟山定海,民国6年(1917)迁建于江北草马路,1950年停办。
  拯灵会 拯灵会为天主教宁波教区的女子修会,其宗旨为培养教中有志修道的女子,授以宗教道德及中等教育,兼设卫生、缝纫、家事、保姆等科,以造就女子小学师资和能办理慈善事业的人才。清光绪十八年(1892)1月25日由赵保禄创办于宁波。初址在药行街仁慈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迁至江北岸慈母堂,民国5年(1916)年建新会舍于草马路,作为总院,并设分院于绍兴、余姚、宁海、临海、温州、平阳等地。民国4年(1915)有修女39人,其中城区23人。1955年移址药行街天主堂。“文化大革命”期间,活动停止。1985年,拯灵会恢复,并招收青年修女。1990年有修女27人,2008年有修女30人。
  教会产业
  为解决教徒的就业问题,宁波教区约于民国8年(1919)在江北槐树路兴办光明肥皂厂,在草马路的姚江边上兴办正大火柴厂。后因经营不善,肥皂厂停办,火柴厂转让。
  教会墓地
  槐树路墓地 清同治十三年(1874)建造,坐落在江北岸槐树路姚江边上,占地面积近6亩,主要用于安葬已逝的神父、修女。1958年后,易作他用。
  马岙山墓地 1958年建造,坐落在今江北区慈城镇东面马岙顶山上,占地面积30亩,主要用于安葬已逝的教徒。后易作他用。
  顾家桥墓地 2001年建造,坐落在北仑区陈山西北坡顾家桥,定名“兴安公园”,主要用于存放已逝主教、神父、修女、教徒的骨灰。天主教宁波教区培训中心设址于此。
  教会乐队
  天主教江北堂乐队建于1998年,由教徒中的10余名中青年教友自发组成。后又与天主教药行街堂乐队合并成立宁波色辣芬乐队,共有队员30余人。主要活动是为教友们举行的婚丧嫁娶伴奏。
  铜管队和秧歌队由教徒中的中老年妇女自发组成,主要活动是为教会重大节日庆祝活动伴奏、演出。
  慈善捐款
  民国元年(1912),绍兴遭受自然灾害,严重歉收,法国籍主教赵保禄向绍兴灾区捐款12万法郎。民国6年(1917)顺直水灾,浙江连续遭受台风、洪水,赵保禄向在华各外籍主教劝募4万余银圆赈济救灾,为此于,民国8年(1919)获得中华民国二等禾勋章。新中国成立后的1998—2008年间,天主教宁波教区为长江抗洪救灾、印度洋海啸受灾地区、强台风温州受袭地区的少数民族同胞、西部贫困地区、四川汶川地区抗震救灾等捐款累计达95万余元。其中天主教江北堂捐款24万余元,2002年拿出4.2万元帮助贫困地区山西省临县刘家洼村修建饮水工程,2003年竣工,解决了当地群众的用水困难问题。
  1999年4月和2001年9月,天主教江北堂先后被评为浙江省五好宗教活动场所、浙江省宗教界“情系西部献爱心”活动表现突出单位。
  第四章 基督教
  第一节 历史概况
  基督教新教(又称耶稣教)在19世纪初传入中国,但发展不大。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黄埔条约》签订,西方传教士凭借这一不平等条约获得了来华合法传教的权利。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美国浸礼会传教士到甬传教布道。次年,美国北美长老会入甬。道光二十八年(1848)和咸丰五年,(1855)英国圣公会和英国内地会相继传入。同治三年(1864),英国循道公会入甬传道。据咸丰十年统,计,浙江省5个基督教总堂中有4个在宁波,美国浸礼会和英国圣公会均以宁波为基地向上海乃至全国各地发展。自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的百余年间,宁波有基督教大小宗派14个,教徒2.5万余人。
  西方基督教各教派传入宁波后,互争传教范围,在多次牴牾后订立口头或书面的所谓“睦谊条约”划定孝闻街、双池头、白衣巷、李衙桥一带,为英国圣公会的传教范围;盐仓门到北门外碶桥为美国,浸礼会的传教范围;江北岸盐仓门渡到浮石亭为美国长老会的传教范围;浮石亭至伯利特转新马路为西侨散步区;江北岸外马路、白沙路、泗洲塘为英国循道公会的传教范围。在乡间则规定“凡他会已设有布道区之五里内,不得另设新堂”“若非预先议妥,虽在工作区之二十里内,也不得推行新事业”等。为培养教牧人员,基督教各教派,在甬开设神道院、圣经学院,专收教徒及其子女入学。清光绪九年(1883)英国圣公会传教士霍约瑟在三一书院内附设三一神道院,学制3年,为浙江教区培养教牧人员。光,绪二十五年(1899)美国长老会在江北槐树路创办妇女学道馆,供妇女教慕徒学道,为适应家庭妇女学习,每年办一,期,每期3个月。光绪三十一年(1905)英国圣公会女教士慕德华创办短期学道班,后改“仁爱女子圣经学院”。民国6年(1917),长老会在,中山东路租屋开办福音研究所布道。民国20年(1931)美国伯特利派女教士倪歌胜创办伯特利圣经学校,学制4年,培养伯特利教会的教牧人员。民国,37年(1948)3月,灵粮世界布道会创办于苏州的华东圣经学院迁至宁波,借基督教公会远华英学校校舍开学。
  基督教新教传入江北区域,始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是年,美国北美长老会传教士麦嘉缔在江北岸建成“美华礼拜堂”并立医局,同时向鄞县、镇海、慈溪、奉化等地布道。咸丰元年(1851)二月,长老会宁波支会江北,岸礼拜堂建成。咸丰二年(1852),英国圣公会在慈溪县庄桥镇南街建造基督教堂,立名“圣善堂”。同治十三年(1874)英国圣公会又向蒋永康购买慈溪县城(今慈城镇)东镇桥祖遗地基,建屋设堂做传道之用。光绪二,十三年(1897)英国循道公会分支偕我公会派遣燕乐拨和海尔德到甬,传教范围由城区拓展到江北和江东。翌年,购得靠近甬江(老海关旁)的一块土地,建江北岸圣教堂,外国教士随之迁居江北岸。偕我公会传教入岸后,逐渐向邻乡庄桥、洪塘、慈城等地扩展,并以江北堂为主轴心,发展教堂、布道所几十个(处),办教会学校、女塾、医院数十家(所)。各会堂从讲道、洗礼、圣餐、礼拜、祈祷,到每年纪念耶稣圣诞节、受难节、复活节,都按外国教会传统习俗活动,与外国教会有着直接的联系。
  新中国成立后,基督教各派摆脱了外国的控制。国家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基督教活动正常开展。1954年,今江北区境内有教堂4所、聚会点17处,教徒3000余人、教牧人员30余人。1956年10月,宁波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成立。原江北区、郊区等地基督教各堂点响应号召,积极开展“三自”革新运动,推动基督教各派求同存异、联合礼拜,结束了基督教教派林立、各自为政的局面。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各教堂停止活动,房产相继被易作他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党的宗教政策,至1996年归还基督教房产1560余平方米,旧的教堂大部分得以维修、改建或扩建。1980—1993年,慈城堂、庄桥堂、洪塘堂、江北堂相继被批准开放。1993年11月,江北区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江北区基督教协会成立,在爱国爱教的基础上,坚持自治、自养、自传的原则,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同时建章立制,加强管理,选送优秀青年到浙江省神学院学习、培训,选拔了一批40岁左右的年轻牧师担任各堂会主任。1993—2006年,有牧师3人、教师5人、长老2人,基本上解决了江北区基督教传道后继乏人的问题。
  第二节 活动场所
  江北区基督教现有教堂4所,即江北堂、庄桥堂、洪塘堂和慈城堂,聚会点17处,信徒2100余人。
  江北堂(基督教)
  江北堂位于宁波市江北区中马路196号。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建筑面积320平方米。原属英国循道公会,系中华循道公会教产。“文化大革命”期间活动停止,,房产被易作他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复堂,房产逐步得以归还。1993年被批准为开放宗教活动场所,并作为区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基督教协会的办公地点。现为宁波市市级历史文物,是江北区唯一保留的教会历史文物。该堂因年久失修,被鉴定为危房,于2000年停止活动。维修后虽恢复了活动,但只适用较小范围的活动。2004年获得白沙路一处占地面积3686平方米的教产置换地块,2006年10月28日举行江北堂新堂(建筑面积4700平方米)建设奠基仪式。
  江北堂建成后,由英人海尔德驻堂传道。后继的传教士有牧作霖、汤灵生、柯义培等,历任的中国籍传道人有徐学传、黄美成、顾宝绥、盛足风、郑新民、区东盛等。新中国成立后的传道人有陈更新、崔灵恩、严恩频等。
  江北堂下属的活动场所:戚家聚会点、孔浦聚会点。有教徒700人。
  慈城堂(主恩堂)
  慈城堂位于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东镇桥。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建筑面积1010.26平方米。原属英国圣公会,系中华圣公会教产。“文化大革命”期间活动停止。,1980年复堂。1989年被批准为开放宗教活动场所。1992年因教堂太小不够用,新选址人民路,自筹资金另建。慈城堂第一任牧师沈昭恩,后继的传道人有洪秀心、王彼得、张之平、郑月铭、虞慧琴等。慈城堂下属的活动场所:半浦聚会点、朱家聚会点、浦丰聚会点、白米湾聚会点、妙山聚会点、洪陈聚会点、王山聚会点、云湖聚会点、方家聚会点、上岙聚会点。有教徒800人。
  洪塘堂(洪恩堂)
  洪塘堂位于宁波市江北区洪塘街道棋杆弄19号。民国27年(1938)有教会,但无房产。1985年复堂,自购棋杆弄民房改建教堂。1989年被批准为开放宗教活动场所。1997年,因原堂太小,又自购供销社仓库房改建教堂。后又因平时聚会人数超过300人以上,改建的教堂容纳不下日益增多的信徒,于2006年申请建造新堂。洪塘堂传道人先后有高远光、夏提摩太、石受灵、陈根兴、王彼得、柴雪梅、王瑛等。
  洪塘堂下属的活动场所:灵山聚会点、荪湖聚会点、裘市聚会点。有教徒300人。
  庄桥堂(彰恩堂)
  庄桥堂位于宁波市江北区庄桥街道庄桥南街7号。建于清咸丰二年(1852),原名“圣善堂”,属英国圣公会,系中华圣公会教产。民国32年(1943),日本侵略军侵占宁波时,“圣善堂”被日伪军宋庆云部拆光卖掉,成为一片废墟,活动停止。1950年由张东山发起,众信徒自动捐款,在原圣善堂的废墟上重建高平屋5间,其中2间作圣殿,3间作寝室、食堂,立名“圣善堂”。1957年,教会合并,“圣善堂”亦被停止礼拜,房屋被工厂占用。1983年复堂,先后在庄桥张东山家和自购金葛曹姓民房做礼拜。1989年被批准为开放宗教活动场所。1996年,庄桥南街老“圣善堂”房产政策落实,将葛家小学1560.2平方米地块作为政府落实宗教房产政策置换,归属庄桥基督教圣善堂。1998年自筹资金在金葛小学原址新建教堂,易名“彰恩堂”。庄桥堂传道人先后有叶文焕、沈昭恩、崔志干、朱良才、张东山、胡志坚、周志芳、崔灵恩、岑政其等。有教徒300人。
  第三节 基督教团体
  江北区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1993年11月4—5日,江北区基督教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正式代表40人,选举产生了江北区基督教首届“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委员会由5人组成,主席崔灵恩,副主席张之平、胡志坚,秘书长张之平(兼)。
  1999年12月10日,江北区基督教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正式代表66人,选举产生了江北区基督教第二届“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委员会由7人组成,主席崔灵恩,副主席郑月铭、胡志坚,秘书长郑月铭(兼)。
  江北区基督教协会
  1993年11月4—5日江北区基督教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正式代表40人,选举产生了江北区基督教协会。协会由,5人组成,会长崔灵恩,副会长严恩频、张之平,总干事严恩频(兼)。
  1999年12月10日江北区基督教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正式代表66人,选举产生了江北区基督教第二届协会。,协会由7人组成,会长崔灵恩,副会长严恩频、郑月铭,总干事严恩频(兼)。
  第四节 教会事业
  1949年前,在江北的基督教各派除积极传教外,还致力于各项社会事业,借以扩大其影响,相继兴办了学校、医院、慈善等社会事业,客观上给江北带来了西方文化和近代文明。
  民国元年(1912)伯特利派美国籍女教士倪歌胜创办伯特利孤儿院,设在草马路;1955年停办。伯特利妇女爱养所,,由伯特利派创办,专门收容老弱残疾及无家可归的贫困妇女。民国35年(1946)8月,基督教各派分别在江北玛瑙路及北门外设立第一、第六难童福利所;1951年前后停办。
  江北区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江北区基督教协会成立以来,积极组织基督教界人士救灾扶贫,慰问老人和少年儿童,截至2008年底,为长江抗洪救灾、四川汶川抗震救灾、贵州贫困地区等捐款总计96万余元,其中支援民族地区19.61万元、助医9.70万元、助学9.96万元、助残7.60万元、扶贫18.69万元、赈灾30.50万元。

附注

①(民国)《鄞县通志·政教志·宗教·道教》,宁波出版社2006年版。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