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宅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1169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宅居
分类号: K892.455
页数: 3
页码: 1794-1796
摘要: 本节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生活习俗-宅居。包括村落、宅居、合院建筑。
关键词: 风俗习惯 生活习俗 江北区

内容

村落 亦称自然村,是居住的环境。旧时境域居民多以同姓而聚居,也有个别外姓迁往杂居。有的山区小村往往以姓氏取名,如王夹岙村等。同姓聚居由族长掌管民事。民国时期建“乡”、“保”、“甲”制。俗语“乡长买地起屋(造屋),保长吃鱼吃肉,甲长奔上奔落(方言:忙)”。新中国成立后,曾建立人民公社,设社长,下设大队、小队,有队长,分段掌管生产与民事。现在设乡(镇)、村制,由镇长、村长掌管生产与民事。
  宅居 以居住的功能分民居和公共用房;以房子的材料结构分,有草木(草竹)结构屋、木结构屋、砖木结构屋、钢混结构屋;以形式与高低分,有高平屋、屋棚、合院建筑、多层建筑、小高层、高层建筑、连体别墅、单体别墅;以产权所有者分私产房、公产房、公共产房、宗教产房等。
  合院建筑 简称院子,俗称墙门。房屋多朝南或东南,忌正西正北朝向。民房禁朝正南,须略偏东或西,庙宇大殿朝正南。山民依山坡而建宅。平原居民靠河道造房。
  明清留下的墙门以二层三合院为多,适合氏族聚居,间数多少不定,有三间二弄、五间二弄、七间二弄之分。官宦豪富之家,屋前有照壁,两边厢房互相对称,中间是天井,俗称“明堂”。正屋中间为中堂,下层会客,上层供祖神,中堂左右旁边为正堂房和弄堂间,以中轴线左右对称分间。前左右为厢房,以读书休闲用。楼房屋顶多为天花板。中为天井见天,阳光透入众房。全幢以紫红色为主,地板也是如此,俗称“金漆地板”。三合院式的正堂房光线阴暗,正房后面或旁边多为盖披屋,间数不定,随贫富而别。披屋作为灶间,或放谷柜、杂物,或作佣人的住舍。
  屋顶形式多以象征富豪的元宝砖压顶,脊梁上绘有“寿星”、“梅兰竹菊”和塑有“福”字或“八卦图”的精致花板。屋面多用中式蝴蝶瓦,檐口多用印有“双龙抢珠”图案的封口盖瓦。屋外四周有高墙围护,以防火、防盗。豪富人家以造二道围墙,二墙之间仅1米宽,作巡更和防御用。双屋之间用“马头墙”分隔,以防火。一般采用一、三马头为多,五重马头属于望族大户。
  慈城、庄桥、洪塘至今仍保留有部分合院建筑。
  石屋 旧时,山区偶有所见,一面紧靠山洞、顶用石板盖屋。今已消失。
  草屋 亦称草木结构屋,多见农家自己搭建草屋。搭建方法简单,先用毛竹或木料搭建空屋架,然后把稻草或茅草在一根竹子上编织成一扇扇草扇。最后,把草扇覆盖到屋顶与左右、前后成为泥墙体。此屋有冬暖夏凉。
  棚屋 城区简陋的住处,建造者取断木、残竹、碎油毛毯、石棉瓦等为材料,自行搭建、加工的房屋。曾存在于城乡接合部,如今早已无存。高平屋 比较正规搭建的砖木结构房屋。以屋架分类有五架梁、三架梁之分,一般临街,朝南一面比北面多一木屋架,放廊梁,作为雨天行路躲雨用。沿口下铺阶沿石,高于路面。在乡村屋前屋后用竹篱笆围进空地,种植四季瓜果蔬菜,篱笆爬满丝瓜,牵牛花藤,别有一番民俗风景。慈城、洪塘等地的农村有此建筑。
  洋房 俗称石库门,为中西合璧建筑。特点是保留了封闭式传统合院建筑风格,但不就中轴线对称,主张自由空间,保留了传统的小青瓦屋面。用刨砖实叠墙代替传统一砖一斗;混凝土过梁代替笨重石制大门(即石库门);摆脱大量砖雕、木雕的烦琐,增设了墙炉取暖和宽敞的二层走马楼空间。混凝土立柱、平顶、走廊代替惓篷式和烦琐雕刻与装饰的月廊。目前保留完好的洋房有外滩建筑群、槐树路、慈城的工人疗养院等。
  低层建筑(工人新村) 20世纪50—70年代的民居。大批连排,楼高四层。一梯四户、走道狭窄,有的二户并灶间,没有卫生设备,时称非成套房。随着旧城改造,此建筑逐渐消失。孔浦街道的孔浦一村为此建筑。
  祠堂 属于旧时宗族的公有财产。各氏族都建有祠堂,用于祭祀本姓氏列祖列宗。祠堂的形式与结构以宗族大小强弱而定,大祠堂比较考究,还建戏台,供节日做社戏用。祠堂的建筑一般为一座封闭式的殿堂,三面高墙卫护,内有存放祖宗神主神位堂。左右厢房供子孙读书办私塾用,另有披屋杂屋,供管祠堂人(多为堕民)居住。祠堂正门均画有“武将”、“文官”神像,两边石雕狮子,前面照墙画有象征吉祥的獬豸、二十四孝子、梅兰竹菊等。每逢春秋祭日,凡有血缘关系的本姓族人都汇聚在氏族宗祠参拜祭祖、享受族田族产酒席、观戏。
  建屋 俗称造屋。旧时有众多的习俗。
  选地 旧时,农村造屋动土前,先请风水先生“看风水”选地。用向盘(即八卦盘)定向立桩,并用水果、香烛祭祀土地公公。择基原则,一般是地势高燥,水源有保障;能坐北朝南,采光通风好;不要太喧闹,没闹鬼传闻,周边没有坟墓。择地忌讳有二,一是“有钿不买疙瘩产”,宅地产权有纠纷的;二是隔壁邻舍霸道的。
  择日 选定风水宝地,东家要择黄道吉日并在江潮上涨时举行祭祀动土奠基仪式,意为金银财宝随潮水滚滚而来。择日首先要避开东家,的本命年,唯恐犯了“太岁”;具体的月日同样不能与家里人的生辰八字有大的冲,突;此外不能择类似七月半鬼日神灵及祖先的忌日。慈城等地的动土还要避开每月农历的初五、十四、廿三的几个晦气日;如周边,有人家出丧,或周边有出殡队伍经过,都得剔除。
  动土 造屋开工俗称“动土”。是日,东家三更起床,五更祭祀。一张画桌、一张八仙桌拼在一起。上摆朱红大祭盘,用三牲猪羊、四色果品、大红蜡烛、印度奇南香、锡纸元宝、红纸鞭炮,供奉当方土地神和鬼谷神仙。横头摆一把靠背椅,上贴“太岁头上忌动土”或“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等安镇灵符。工匠设案请三界地主鲁班仙师。主持要先唱祝词,然后由把作师傅拈香拿锄、在墙基四周锄动。旧时,也有用狗血、鸡血洒奠基。习俗认为狗是天上二郎神养的;鸡是天上皇母娘报晓的,都能避邪。祭祀毕,工匠正式破土动工。
  上梁 上梁是指屋面最高一根梁,俗称“正栋梁”。习俗认为“梁”按位置而论,属一屋之首,按阴阳八卦论,属阳位,“乾卦”。按功能论它承受屋子的屋面重量,它象征一家之主体。为了家居的平安,东家对上梁仪式十分重视。其中包括:进山选梁、砍梁、起梁、制梁;上梁、浇梁、抛上梁馒头、抛五谷、办上梁酒、分发赏钱等。慈城等地的浇梁习俗是:木作头叫一个门生协助来上梁,他们身背工具袋骑在两边的梯子上,做好了一切准备。随着炮仗响起,屋主先高喊:“上梁呖,上梁呖!”众人也跟着高呼数遍。然后,梯上两人缓缓拉动绳索,东边的一头谓青龙座要先拉,稍高些,西边一头谓白虎座,跟上;如果梁木特重,下面的人也可拿杈木顶升,栋梁最后平稳地落在栋柱的槽里。唱毕上梁歌,作头解散绳结,把麻袋往下丢,屋主的儿孙们要争着去抢,寓意传宗接代,苞子苞孙。接着,作头再摸出梅树翼销,插入槽中。这种翼销的作用是将梁和柱固定住。很快,梁上垂下的百子炮被点响,接着开始掼上梁馒头,上梁仪式进入高潮。
  乔迁 即搬到新屋居住。旧时有俗语:“上屋搬下屋,至少一袋谷。”意思要一袋谷约100斤的价钱,才能搬家。在未搬前要祭门,用各式糕饼祭神,然后以金团馈送邻居。新屋造好,东家先扫庭屋,扫地必须朝内,“财不外扫”。搬屋选定“黄道吉日”。住进新屋后,要办“进屋酒”。宴请至亲好友、帮工喝酒。至亲好友要送“人情”表示祝贺。吃酒时,邀请能说会道的长者举杯讲祝词,如“一赞新房像皇宫,安屋乐业家繁荣;二赞房屋像皇印,子孙满堂如麒麟;三赞墙门如衙第,子孙发达在眼前..”等,搬家具要先“搬火种”、“立灶神”、“祭屋神”、“祭列祖列宗”。然后,搬农具、家具,象征安居乐业。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