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生活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1165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生活习俗
分类号: K892.455
页数: 7
页码: 1791-1797
摘要: 本章介绍了宁波市江北区区域的生活习俗。包括饮食、服饰、住宅、器用、出行等几方面。
关键词: 风俗习惯 生活习俗 江北区

内容

第一节 饮食
  主食 江北区域习惯一日三餐,主食大米。早稀,中、晚两干。有的乡村或山区农忙时节,早、中两干,晚稀,亦有三餐均干;农闲时吃早、晚两头餐,甚至一稀一干。旧日农家多以番薯干与米掺和着吃,俗称“番薯干饭”、“番薯泡饭”;也有将玉米、高粱磨成粉,与米粉煮,成糊,俗称“六谷糊”、“芦穄糊”。早稻收割前吃“麦碎”(碾碎的大麦),下半年吃番薯、薯干,还有六谷、大粟(高粱)、荞麦,青黄不接时吃草籽(即紫云英)煮薯干。改革开放后以大米为主。
  菜肴 多为本地物产,蔬菜品种较多。荤菜有猪、牛、羊等肉类及禽蛋,淡水水产及海产品。喜食海鲜,“黄蛤、吐铁,穷人鲜食”“海蜇皮子虾子酱,小鱼小虾沙白蟹”。传统菜肴制作方法有腌(腌菜、腌泥螺、腌蟹等)、霉(霉干菜,、霉千张、霉豆腐等),瞈(用腌苋菜梗卤浸制的豆腐、菜头、冬瓜、毛豆等)、酱(用蚕豆、黄豆、麦粉等发酵制成,是农家常年菜肴或作料,也有用来制酱瓜、茄等)、晒(春天,以笋为原料,辅以佐料,晒花生笋脯、咸齏笋脯、黄豆笋脯等)、糟(糟鸡、糟肉,以酒糟作调味配料),其中“茄糊苋菜头”是“常年老过口”。油菜蕻在滚开水中一汆,然后晾干,称作“阴晾菜蕻”(美称“万年青”),用以泡汤,色青菜香,别有风味。烹饪方法,有煎、炒、烤(干煮)、炖、蒸、煨(在火缸中炖)。宴筵菜肴,贫富相差悬殊,富豪人家,有12会千、16会千、甚至24会千的。贫困农家,乏力讲究。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生活逐步改善。80年代以后,多数人家日常不断荤腥,除部分农村居民及年长者仍喜食传统菜肴外,多讲究营养,注重色、香、味。至于宴请,其规格日趋高档,往往饱食有余,颇多靡费。
  饮水 旧时,江北民众城镇家家户户备有七石缸、青果缸、腰子缸等盛屋檐水,烧饭煮菜等饮食天落水;洗涤(洗衣洗菜)用河水、井水。山区村民多饮泉水、淡水,其水质纯而透明,含矿物质丰富,味如甘露,清澈微甜,俗称沙泸水。20世纪80年代中期,自来水渐进乡村。21世纪初,乡村除零星几个自然村外,全部饮用自来水。
  饮酒 祭祀、宴客,以绍兴老酒(黄酒)为主,自饮则黄酒、烧酒为多。入冬之后,农家习惯用糯米自酿白酒饮用,俗称白酒水。杨梅季节,用杨梅浸烧酒,称“杨梅烧酒”药饮兼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些农家以自种高粱、大麦吊制烧酒自用。20世纪70年代起,,啤酒风行。80年代,时兴各色瓶酒,送礼时尚高档酒。
  点心 旧时有一特殊的时间名称“点心时”,意为吃点心的时分。一般指上午九、十点钟与下午三、四点钟。这是古代农耕劳作遗留下来的生活习惯。长时间在野外耕作,十分劳累,一日三餐不足以维持体力,中间需要补充吃食,点心就是用来“抵饥”的。常年点心有面条(切面、束面)、团类(金团、麻团、蒸团)和麦饼类(大饼、和尚饼亦称咸光饼、花类饼干、油条、馒头、包子);时令点心有糕类(年糕、麦馃、花糕、骆驼蹄、米饺等)、汤馃类(汤团、麻糍)、粽类(各花色粽子)。
  第二节 服饰
  服式 旧时,男人服式单调,妇女服式花色较多。民国初期,服式沿袭清代,男人穿长衫的以商人、知识分子为多,外加一件马褂,且以蓝长袍、黑马褂为礼服;穿直襟胡桃纽扣衫的以工人农民为多,农民还常常戴方巾,既可擦汗又可用作挑担垫肩。裤子是中式大裆裤,腰头以白色布镶腰带,俗称“迭拢裤”。城乡富家妇女流行花色多样的旗袍,农村一般中老年妇衣则穿中式大襟衫,腰间常围蓝布襕,女子上袄以大襟喇叭袖居多,下穿长裤,外加罩裙。衣服质料,贫富相差悬殊。富者绫罗锦缎,皮裘呢绒,麻纱洋布(旧时称机织棉布为洋布),农村大多为自织土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流行人民装、列宁装、中山装,男女老少均相仿,少有特色。农民劳作时,仍以穿对襟布衫为主。20世纪80年代起,盛行西装、休闲服。女人服装式样日新月异,色彩鲜艳夺目。
  鞋袜 旧时,城镇男人多穿布鞋、皮鞋、橡胶鞋,下雨天穿元宝套鞋;妇女多穿布鞋,极少有皮鞋。布鞋多手工制作,鞋样以深口或小圆口布夹鞋为主,妇女鞋头绣花。冬天所穿布棉鞋有“二脱头”、“河蚌口”、“鸭舌头”3种;夏天穿拖鞋,有的前头绣花。乡村男人多穿草鞋或布系草鞋,农村也有穿木屐者上山下地劳作。雨天外出,穿木屐、行板、钉鞋、桐油布鞋、箬壳鞋,农村鲜见穿胶鞋者。小孩有绣花老虎头鞋、绣花草鞋。清代至民国初期,多穿细白布缝制的袜子,后行针织线袜。20世纪40年代出现翻袜、套袜、长筒丝袜。农民上山下地,穿草鞋连山袜,外护龙裤。新中国成立后,胶鞋、皮鞋、塑料鞋逐渐流行,中老年平时仍喜穿自制布鞋。城乡多穿线袜,20世纪60年代后流行尼龙袜、卡普隆袜。80年代末,女子流行连裤丝袜。
  帽子 帽式有冬夏之分。夏天农民等劳动者出工多戴草编凉帽,商人、知识分子戴金丝草帽。冬天多戴猢狲帽,即只留脸部,其余都盖住;商人、知识分子戴西瓜皮帽(旧时称铜盆帽为大帽,西瓜皮帽为小帽);老年妇女戴黑绒包头,中青年妇女有戴绒线帽的。儿童帽子大多仿戏帽,用金银线刺绣或镶边,有的用银子作“福”、“禄”、“寿”三星,佩在额前的帽边上,或绣“长命富贵”等字样,也有绣石榴、荷花、菊花等象征吉祥的花草,还有老虎头帽、老虎帽圈(一般夏天戴),认为小孩戴可驱邪。新中国成立后,风行戴八角帽、人民帽、解放帽;中老年戴罗宋帽,妇女仍有戴绒线帽的。20世纪80年代起,式样、质量日趋时髦,渐失地方特色。
  发式 清代,男子留辫,妇女头发盘成“牛粪头”未婚姑娘梳辫子。辛亥革命以后剪辫,年长男子多剃光头,俗称“光郎头”;青年男子多剃平头,即额,前留短发,俗称“水平头”;小孩多剃童花头,头额上留一块短发,有的头后留一束长发,俗称“孝子发”。以后流行三七分“西式头”,也有剃圆头。老年妇女梳头髻,俗称“绕绕头”;中青年女子大多梳二角辫,额前留有盖丝,即“刘海”;城镇妇女也有烫发。新中国成立后,男子光头少见:女子短发为多,也有单辫、双辫。20世纪80年代起,男女发型多样,烫发流行。21世纪初,出现彩色焗油。
  首饰 旧时,城镇男女青年有镶金银牙齿的习俗,有大包金、银牙、嵌金、嵌银等,主要为了美观。女子多戴手镯(有玉制、银制、金制)、戒指、耳环、项链(均有银、金制),头饰有金钗、珠花。戒指品种繁多,有的镶各类翡翠、玉珠,有的为纯金;式样有泥鳅戒、方戒等;还有一种名字戒,即在戒指刻有名字。但视家境而定,富户多戴金质或珠宝,中等户戴银质或镀金,家境贫寒,也戴铜质,可谓“穷做穷,还有三样铜”。20世纪60年代后,此俗消失。80年代,男女又时兴金戒指、金项(手)链,90年代时尚钻戒,女子流行饰脚链,头饰品种多,花色繁。近年,城乡流行戴金佩玉,不分男女老少。旧俗,小孩多佩戴银制手镯、脚镯,男童项挂长命锁,戴银项圈,也有佩戴海贝壳,俗称“海宝贝,”有的腰间还佩戴“宝玉”,女孩手戴“带铃镯子”。近年,小孩亦多佩戴金项链、玉挂件。
  第三节 器用
  家具 家具材质多木制或竹制。晚清至民国年间,富户家具由红漆涂金型向紫檀漆骨雕嵌镶型转化。眠床讲究,大床有倚栏、卷帘、七弯等式样;凉床有平板、三弯、卷书式样等。习惯睡棕绷,铺席有草席、篾竹席。桌子有八仙桌、夔龙桌、半月形圆拼桌等。富户客堂增设“四茶(茶几)、八椅(太师椅)”、“搁几、净桌”。房间有衣橱、箱橱、书橱、幢橱、钱柜等。衣箱大多为板箱,少数富户用樟木箱、皮箱。座椅一般用竹椅、板凳,富户有太师椅、藤椅、皮椅。一般农家,一张小桌,几把竹椅,几条长凳,摆设简陋。20世纪50年代后,新式木床、双斗桌、写字台等进入普通人家。70年代起,五斗橱、三门橱、被柜等甬、杭、沪各式家具,进入城乡家庭。80年代中期始,流行组合家具。21世纪初,家具多样化,又开始出现红木家具。
  厨具 20世纪50年代前,乡村烧柴草,一般有大小两灶,大灶煮饭、烧菜,小灶醇茶、热酒。灶间置灰缸,俗称火缸,内贮灰火,用作热水、煨粥、烘尿布。另有水缸、疥橱。炊具是铁镬煮饭菜,铜壶烧开水,锡壶洒酒,锡瓶贮茶食,铜火熜取暖。另有洗碗桶、挈当、拗斗、菜刀、砧板、勺子、镬铲等。五六十年代后,煤球(饼)炉子渐进城镇和市郊乡村,厨具亦渐简化,炊具多被铝、搪瓷等制品所替代。80年代中期起,电饭煲、电茶壶、不锈钢餐具在城镇也不少见。90年代后,出现微波炉、玻璃炊具。但是民间尚喜用传统铝、铜、锡器皿。农村、山区仍多用柴灶。
  器物 日用器物有食用器皿、照明用具、计时用具、书写用具和祭祀用具。
  食用器皿用于盛、浸等用途的器皿惯用陶、瓷器皿。缸类分米缸、水缸、粪缸;甏类分酒甏、油甏、苋菜甏;甑类有大小斗甑等陶制品,碗、盏、盆、碟、杯、盅、调羹等瓷制品,富家用精制上品,贫寒家庭用粗劣大路货。瓷制“狮子饭盂”为嫁女必备,此俗至今未变。
  辅助厨房炊事的器皿多为竹制品,有菜篮、羹蒸架、淘箩、饭箩、蒸笼、筅帚、扫帚、畚斗等;送食品盛器主要有幢篮,每对有四格、六格之分,编制精巧,内外漆红,旁扎红绒,至今农村仍偶见使用。20世纪80年代后,塑料制品盛器开始替代陶、瓷、竹制品盛器。
  城区照明民国初期开始用电灯,但乡村照明多用火油灯,抗日战争时期一度用菜油灯盏和蜡烛。20世纪50年代城镇少数人家用电灯,70年代起电灯普及城乡,灯具有白炽灯、日光灯、节能灯等。以白炽灯为主。式样有台灯、吊灯、壁灯、吸顶灯等,从单一照明趋向房内装饰。
  清代晚期,钟表始入城镇殷富人家。民国时期,一般人家有座钟或挂钟,怀表、手表尚稀。20世纪60年代推崇上海牌手表和三五牌台钟。80年代流行电子表。手表已普及到工人、农民和中小学生。家庭多以石英钟或手表计时。
  古代视笔墨纸砚为“文房四宝”20世纪30年代学生作业用铅笔、毛笔,钢笔少见,60年代新增圆珠笔。80年代普遍使用钢笔、圆珠,笔,且式样众多。毛笔、砚台、墨除书画爱好者外,多已不备。
  第四节 宅居
  村落 亦称自然村,是居住的环境。旧时境域居民多以同姓而聚居,也有个别外姓迁往杂居。有的山区小村往往以姓氏取名,如王夹岙村等。同姓聚居由族长掌管民事。民国时期建“乡”、“保”、“甲”制。俗语“乡长买地起屋(造屋),保长吃鱼吃肉,甲长奔上奔落(方言:忙)”。新中国成立后,曾建立人民公社,设社长,下设大队、小队,有队长,分段掌管生产与民事。现在设乡(镇)、村制,由镇长、村长掌管生产与民事。
  宅居 以居住的功能分民居和公共用房;以房子的材料结构分,有草木(草竹)结构屋、木结构屋、砖木结构屋、钢混结构屋;以形式与高低分,有高平屋、屋棚、合院建筑、多层建筑、小高层、高层建筑、连体别墅、单体别墅;以产权所有者分私产房、公产房、公共产房、宗教产房等。
  合院建筑 简称院子,俗称墙门。房屋多朝南或东南,忌正西正北朝向。民房禁朝正南,须略偏东或西,庙宇大殿朝正南。山民依山坡而建宅。平原居民靠河道造房。
  明清留下的墙门以二层三合院为多,适合氏族聚居,间数多少不定,有三间二弄、五间二弄、七间二弄之分。官宦豪富之家,屋前有照壁,两边厢房互相对称,中间是天井,俗称“明堂”。正屋中间为中堂,下层会客,上层供祖神,中堂左右旁边为正堂房和弄堂间,以中轴线左右对称分间。前左右为厢房,以读书休闲用。楼房屋顶多为天花板。中为天井见天,阳光透入众房。全幢以紫红色为主,地板也是如此,俗称“金漆地板”。三合院式的正堂房光线阴暗,正房后面或旁边多为盖披屋,间数不定,随贫富而别。披屋作为灶间,或放谷柜、杂物,或作佣人的住舍。
  屋顶形式多以象征富豪的元宝砖压顶,脊梁上绘有“寿星”、“梅兰竹菊”和塑有“福”字或“八卦图”的精致花板。屋面多用中式蝴蝶瓦,檐口多用印有“双龙抢珠”图案的封口盖瓦。屋外四周有高墙围护,以防火、防盗。豪富人家以造二道围墙,二墙之间仅1米宽,作巡更和防御用。双屋之间用“马头墙”分隔,以防火。一般采用一、三马头为多,五重马头属于望族大户。
  慈城、庄桥、洪塘至今仍保留有部分合院建筑。
  石屋 旧时,山区偶有所见,一面紧靠山洞、顶用石板盖屋。今已消失。
  草屋 亦称草木结构屋,多见农家自己搭建草屋。搭建方法简单,先用毛竹或木料搭建空屋架,然后把稻草或茅草在一根竹子上编织成一扇扇草扇。最后,把草扇覆盖到屋顶与左右、前后成为泥墙体。此屋有冬暖夏凉。
  棚屋 城区简陋的住处,建造者取断木、残竹、碎油毛毯、石棉瓦等为材料,自行搭建、加工的房屋。曾存在于城乡接合部,如今早已无存。高平屋 比较正规搭建的砖木结构房屋。以屋架分类有五架梁、三架梁之分,一般临街,朝南一面比北面多一木屋架,放廊梁,作为雨天行路躲雨用。沿口下铺阶沿石,高于路面。在乡村屋前屋后用竹篱笆围进空地,种植四季瓜果蔬菜,篱笆爬满丝瓜,牵牛花藤,别有一番民俗风景。慈城、洪塘等地的农村有此建筑。
  洋房 俗称石库门,为中西合璧建筑。特点是保留了封闭式传统合院建筑风格,但不就中轴线对称,主张自由空间,保留了传统的小青瓦屋面。用刨砖实叠墙代替传统一砖一斗;混凝土过梁代替笨重石制大门(即石库门);摆脱大量砖雕、木雕的烦琐,增设了墙炉取暖和宽敞的二层走马楼空间。混凝土立柱、平顶、走廊代替惓篷式和烦琐雕刻与装饰的月廊。目前保留完好的洋房有外滩建筑群、槐树路、慈城的工人疗养院等。
  低层建筑(工人新村) 20世纪50—70年代的民居。大批连排,楼高四层。一梯四户、走道狭窄,有的二户并灶间,没有卫生设备,时称非成套房。随着旧城改造,此建筑逐渐消失。孔浦街道的孔浦一村为此建筑。
  祠堂 属于旧时宗族的公有财产。各氏族都建有祠堂,用于祭祀本姓氏列祖列宗。祠堂的形式与结构以宗族大小强弱而定,大祠堂比较考究,还建戏台,供节日做社戏用。祠堂的建筑一般为一座封闭式的殿堂,三面高墙卫护,内有存放祖宗神主神位堂。左右厢房供子孙读书办私塾用,另有披屋杂屋,供管祠堂人(多为堕民)居住。祠堂正门均画有“武将”、“文官”神像,两边石雕狮子,前面照墙画有象征吉祥的獬豸、二十四孝子、梅兰竹菊等。每逢春秋祭日,凡有血缘关系的本姓族人都汇聚在氏族宗祠参拜祭祖、享受族田族产酒席、观戏。
  建屋 俗称造屋。旧时有众多的习俗。
  选地 旧时,农村造屋动土前,先请风水先生“看风水”选地。用向盘(即八卦盘)定向立桩,并用水果、香烛祭祀土地公公。择基原则,一般是地势高燥,水源有保障;能坐北朝南,采光通风好;不要太喧闹,没闹鬼传闻,周边没有坟墓。择地忌讳有二,一是“有钿不买疙瘩产”,宅地产权有纠纷的;二是隔壁邻舍霸道的。
  择日 选定风水宝地,东家要择黄道吉日并在江潮上涨时举行祭祀动土奠基仪式,意为金银财宝随潮水滚滚而来。择日首先要避开东家,的本命年,唯恐犯了“太岁”;具体的月日同样不能与家里人的生辰八字有大的冲,突;此外不能择类似七月半鬼日神灵及祖先的忌日。慈城等地的动土还要避开每月农历的初五、十四、廿三的几个晦气日;如周边,有人家出丧,或周边有出殡队伍经过,都得剔除。
  动土 造屋开工俗称“动土”。是日,东家三更起床,五更祭祀。一张画桌、一张八仙桌拼在一起。上摆朱红大祭盘,用三牲猪羊、四色果品、大红蜡烛、印度奇南香、锡纸元宝、红纸鞭炮,供奉当方土地神和鬼谷神仙。横头摆一把靠背椅,上贴“太岁头上忌动土”或“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等安镇灵符。工匠设案请三界地主鲁班仙师。主持要先唱祝词,然后由把作师傅拈香拿锄、在墙基四周锄动。旧时,也有用狗血、鸡血洒奠基。习俗认为狗是天上二郎神养的;鸡是天上皇母娘报晓的,都能避邪。祭祀毕,工匠正式破土动工。
  上梁 上梁是指屋面最高一根梁,俗称“正栋梁”。习俗认为“梁”按位置而论,属一屋之首,按阴阳八卦论,属阳位,“乾卦”。按功能论它承受屋子的屋面重量,它象征一家之主体。为了家居的平安,东家对上梁仪式十分重视。其中包括:进山选梁、砍梁、起梁、制梁;上梁、浇梁、抛上梁馒头、抛五谷、办上梁酒、分发赏钱等。慈城等地的浇梁习俗是:木作头叫一个门生协助来上梁,他们身背工具袋骑在两边的梯子上,做好了一切准备。随着炮仗响起,屋主先高喊:“上梁呖,上梁呖!”众人也跟着高呼数遍。然后,梯上两人缓缓拉动绳索,东边的一头谓青龙座要先拉,稍高些,西边一头谓白虎座,跟上;如果梁木特重,下面的人也可拿杈木顶升,栋梁最后平稳地落在栋柱的槽里。唱毕上梁歌,作头解散绳结,把麻袋往下丢,屋主的儿孙们要争着去抢,寓意传宗接代,苞子苞孙。接着,作头再摸出梅树翼销,插入槽中。这种翼销的作用是将梁和柱固定住。很快,梁上垂下的百子炮被点响,接着开始掼上梁馒头,上梁仪式进入高潮。
  乔迁 即搬到新屋居住。旧时有俗语:“上屋搬下屋,至少一袋谷。”意思要一袋谷约100斤的价钱,才能搬家。在未搬前要祭门,用各式糕饼祭神,然后以金团馈送邻居。新屋造好,东家先扫庭屋,扫地必须朝内,“财不外扫”。搬屋选定“黄道吉日”。住进新屋后,要办“进屋酒”。宴请至亲好友、帮工喝酒。至亲好友要送“人情”表示祝贺。吃酒时,邀请能说会道的长者举杯讲祝词,如“一赞新房像皇宫,安屋乐业家繁荣;二赞房屋像皇印,子孙满堂如麒麟;三赞墙门如衙第,子孙发达在眼前..”等,搬家具要先“搬火种”、“立灶神”、“祭屋神”、“祭列祖列宗”。然后,搬农具、家具,象征安居乐业。
  第五节 出行
  江北之地由甬江、姚江围拱而成,境内河道密布,道路变化大。旧时,平民出行以步行为主,富裕人家坐轿子或元宝篮。远路乘船,城乡交通工具多为航船,有固定航线和航班,回来俗称“倒撑”。另有乌篷划子,称“脚划船”。20世纪初期,江北岸至慈城出现小轮船。30年代城镇开通客运汽车,但乡、村之间仍以航船代步。70年代,乡、镇通了汽车,乡、村逐渐以拖拉机、自行车等代步。80年代起,许多单位自备汽车,自行车普及并作为城乡主要交通工具。90年代,摩托车进入家庭,后渐成城乡的代步工具。21世纪初,民间出行除了乘公交客车外,基本为家用轿车和电动自行车。
  陆行工具
  轿子 亦称“肩舆”有木制、竹制之分,成四方,周幔布帘,轿腰两侧贯穿木杠,轿夫肩抬。旧时,城镇官吏、名医和大户,望族等阶层出门多坐轿子,一般人家出远门亦坐,民间俗称小青轿,亦称蓝面轿。
  元宝篮 元宝篮是用竹篾编织成,形如元宝,高的一头靠背脊,另一头较低,坐者的脚可抵地,由两人肩抬。此乃旧时乡间,尤其是山区殷实人家出门的代步工具。有的大户遇婚丧红白喜事,常用元宝篮上门邀请长辈,以示尊敬。
  独轮车 木制车架,人在其后用手推行,载客载货皆宜,适用狭窄小道。民国时,山区等农村有见,后消失。
  手拉车 分木制、铁制两种,双轮,人在其前用手拉行。20世纪50年代车轴改装轴承,车轮改装橡胶气胎。70年代后减少。现已被“货的”机动车代替。人力车 用铁皮做支架,双轮,设车篷和垂帘,一车一座,因车身呈黄色,俗称“黄包车”。车夫在车杠前面拉着跑,雨天头戴雨帽(或凉帽兜篷),身穿雨衣。有公众租乘和私家自备两种形式。解放后不久消失。
  三轮车 前一轮,后二轮;分客、货两种。客车为铁制支架,三轮橡胶质气胎,脚踏驱动,上置折叠式油布蓬和垂帘,一车双座。1947年出现,1954年4月全面替代黄包车。20世纪60年代一度消失。货车的车架上则仅铺底板,货载其上,承重量250千克左右,俗称“黄鱼车”。21世纪初,城区除特殊行业外被禁。
  水行工具
  汽油船 俗称小火轮,钢质,装汽油发动机,内河客、货船。航行时后拖数艘木船,俗称“拖船”不论载人、装货都成一长列,省时、省力。作客运时,有固定航线,固定班次,行驶于城乡,俗称航船,。上下客站同如今的公共汽车停靠站那样,供乘客上船下船。船舱设船板,供乘客坐。沿途有唱新闻、卖小吃等。航船有摇橹,纤夫拉纤,撑风帆等使船速度加快。
  夜航船 为内河船。分上下两层,下层装货,上层载客,每客给一席之地,以供夜眠。夏天供应茶、扇,冬天出租被褥。每日黄昏开船,老大双橹并使,交错摇动,借以保持船身稳定,乘客睡在船中无动荡感觉。翌日黎明到埠,一般都赶早市。回程俗称“倒撑”。
  帆船 旧时,以手摇风帆驱动,有桅杆和篷顶。航行于内河或近海,有捕鱼和运输两种。后改机器,有风时得风力前进,无风时用机器行驶,为主要水运工具。20世纪90年代逐渐减少。现乡间偶见。
  乌篷船 俗称脚划船,木质,体小轻捷,时速5~6公里,为旧时境内水上客运工具,也是富裕人家出行工具,平常人家无事不敢问津。现偶作渔船。水泥船 分农用、交通两种。交通水泥船载重量较大,一般在150~500吨,主要用于江海货运,内河载客,20世纪70年代兴盛,90年代逐渐减少。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