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祭祖丧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116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祭祖丧葬
分类号: K892.2
页数: 4
页码: 1785-1788
摘要: 本节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祭祖丧葬风俗习惯。包括做寿域、移尸、报丧、吊仪等。
关键词: 风俗习惯 礼仪习俗 江北区

内容

旧时,人死后多为土葬,丧仪烦琐,解放后丧事从简,迷信渐除,挂遗像、送花圈、佩黑纱、戴白花以示悼念的新风渐盛。城区提倡火葬,火化率提高。丧事由追悼会、向遗体告别取代,近年也有按逝者遗愿不予举办。但有些农村、山区,旧时丧俗复行,坟墓越做越好,丧事大办,耗资颇多。
  做寿域 寿域,俗称“寿坟”。富家老人多择地做寿域,域内放“寿砖”两块、茶壶两把、油瓶(称“寿油”)两只。刻墓碑习惯把“寿域”两字涂以红漆,以示空穴,待进柩方涂黑漆。做寿域须择双日,以初十为吉日,忌本人出场。丧事
  送终 老人或病人弥留之际,家属侍于病榻前目送其断气,小辈要跪在榻前。也有长子扶逝者趺坐,俗谚“晓得死,爬起坐”,谓坐着死去,死者坐化,灵魂可升天。送终以子女到齐为“福气好”,倘有儿子尚在途中未赶到,有为临死者灌参汤,以延续时辰。待一断气,俗谓咽下最后一口“海底痰”,送者齐声嚎哭,掀帐,焚香燃烛,同烧锡箔纸钱,谓之“送盘缠”。
  浴尸、穿寿衣 老人一死,孝子身穿素服,撑伞、挈桶至水井或河边焚烧纸钱,汲回井(或河)水,用新毛巾擦抹死者,谓“买水浴尸”。一般是子浴父尸,媳浴母尸,也可女浴母尸。有的地方有往河埠头或向井丢一个铜钱,佯装打水,佯装为死者沐浴者。之后,为死者梳发整容,修剪指甲。浴毕,为死者换衣,有的地方亦有临终先换,谓“穿寿衣”。
  移尸 由长子捧头,幼子扛脚,移尸于中堂或堂前间的木板床上仰卧,俗称“移板头”,慈城等地称“歇床”。一般直摆,头朝外,脚朝里。移尸过天井,则要撑伞遮住,谓尸不见日。移尸时,眷属跪送不许哭,防泪水滴尸。尸体移妥,死者脸上盖一块白布,俗称“盖面白”。脚后点一盏油灯,谓给死者照明,俗称“脚后头灯”。洪塘等地有在死者脚后还放一磨盘的习俗,在磨孔内插上一杆大秤,秤钩吊麻袋,袋内装五谷。停尸后方可哭啼,并焚烧死者睡的席子及其他杂物焚烧于三岔路口或河埠头,俗称“燃荐包”。
  报丧 移尸后,派人向亲戚报丧。路远者发电报报丧,路近者由报丧人倒挟一把雨伞,低头赶路,途中不与人谈讲,到达目的地,将伞柄朝下放置门外,以示凶信。报丧人进内吃点心后,告知入殓日子即走。乡间有的地方,待报丧人一走,主人将报丧人用过的茶碗连同一张瓦片摔出门外,意示“百病消散”。
  守灵 移尸中堂后,床前悬巨幅孝幔,设祭桌。祭桌由三张八仙桌拼成,上首悬五色帐沿,桌上供各色糕点,中间一张供鸡肉鱼等牲礼,下面摆一只香炉、烛台,炉中点香,烛台上燃洁光大烛,昼夜不灭,做“灵前羹饭”,由尼姑诵经,念佛打醮。孝眷裁制孝服,谓“破孝”孝子寝卧在尸侧草荐(草垫)上,谓“陪尸”,到“大殓”(落材);再轮流守灵,直到“出丧”。
  吊仪 亲戚得报,皆来吊唁。至亲好友送被,被面多为红绸,里为白布或帐子纱布,内衬薄棉,称“重被”,亦称“情被”;也有送香烛、纸钱、锡箔、果品、祭轴、馒头之类副食等。一般亲友送香烛一副,果包两只,亦有送钱者。对吊唁送礼之亲友回赠白布,制作丧服,俗称“散白”,或叫“回白”。
  丧服 孝子孝孙身穿麻衣,脚着蒲鞋,腰束草绳,头戴“三梁草冠”,孝孙于帽沿扎一块圆形红布,以示孝中有吉。侄子辈戴“二梁草冠”。嫡亲,男者“白帽头”圆顶;远亲,男者“白帽头”方顶。女眷戴孝兜,状如披风,有长有短,女儿、媳妇所戴最长,一般女眷亦戴白包头。族内本家晚辈穿麻衣,平辈则穿白衣。
  大殓 又称“入木”、“入殓”、“落材”。灵堂停尸为三日、五日、七日,俗称“几日排场”。一般择单日、拣潮涨时辰大殓,俗称“看潮水落材”。尸体入木前,先在棺材底铺一层稻草灰,富家亦有铺一层石灰,上铺灯芯碎沫,俗称“灯芯眼”,上盖一棉被,摊上枕席,两头分置“元宝枕”供尸搁头和脚。由孝子捧头扛足,帮忙者四人抓起兜尸被的四角,纳尸入棺,俗称“落材”。尸脚须碰着棺材板,并要说一声“脚踏实地”。尸周围放24包或32包石灰,俗称“包头”,放置死者生前所爱的器玩,连浴尸时剪下的指甲、趾甲用纸包好一并纳入。忌放镜子。然后依次叠盖眷属亲友所送“重被”,由执事者两人一呼一应,盖一条要喊一声是某人所送(如同今日报送花圈者名单)。合棺盖敲梢钉封棺时,亲人须抚摸棺材,谓可减轻死者痛苦,然后分批跪拜祭奠。贫家即日或次日出柩,富家择日出殡。
  开吊 吊客临门,孝眷在孝幔内举哀,吊客赴灵前上香叩拜,孝子匍匐案侧草荐之上叩头答礼谢吊。礼毕,吊客上前慰问。
  上饭 灵堂祭桌东侧设一灵位,上设神主牌,牌位后设一坐椅,椅上铺花椅披,椅前置新鞋一双,鞋底贴荷花。孝眷一日三餐点香作揖馈食于灵前,并默念生前尊称,谓之“上饭”,夜半供上茶果,谓“上夜香”。
  孝榜 大殓后丧家廊柱上边贴武汉对,门窗上贴斗方,大门外张贴孝榜讣告。
  堂祭 出殡前,行堂祭礼。吊祭者着孝服,以亲疏尊卑为序,一家一堂,外客后祭,行跪拜礼。长者立于前,晚辈列于后。东首赞礼生手持焚香一束,撮出一支赞礼曰:“一上香。”随将此香递予案前长者,长者双手接香,高举额前向灵位作揖后递予西首赞礼者插入香炉。上香毕,赞曰:“拜。”长幼随声跪于膝前蒲团上,供手于额,随躬身之势,双手下置左右,额角俯触蒲团。此时赞礼曰,“伸”拜者随声起,垂手肃立。赞礼继曰,“再拜”、“伸”、“三拜”、“伸”,行礼如仪,最后赞曰:“退。”即退立,两侧,换班行礼如上。堂祭开始至结束,燃放炮仗十分隆重。
  殡葬
  出殡 俗称出丧。大户人家灵柩上盖上一幅红毡条。一般人家即盖一条红被面,两人抬出,称“独龙杠”。大户人家灵柩罩一柩套(贳器店有贳),形如方顶床帐,四角扎以白花球,顶中立一纸扎白鹤,鹤首朝天,谓“独鹤朝天”。官宦人家,竖五只白鹤,一只居中,四角各一只,称“五鹤朝天”,有八人抬。大官僚用玻璃材套,称“玻璃”杠,边扎花球,前伸龙首,后凤尾,十六人抬,称“阔绰天平杠”。
  灵柩上路前,丧家请贵宾题神主,即于有神位牌位之“王”字上加一点使成“主”字。点主者称“主师,”点主仪式隆重。主师来时,孝子着素服,围白毡于内,红毡条于外,跪迎入灵堂,请上坐。然后抬柩出门,门外孝子向棺跪进三杯酒,抬棺人接酒一一泼洒于杠,谓“醮杠”。抬棺上路,孝子起步。富家多以“方相”即“开路神”为前导,两只大灯笼,左右两面“引路幡”各写“魄归窀穸”和“魂返家堂”。随后有人提纸扎为仆婢状的童男童女及其他冥器。女婿手捧神主牌位,坐“魂桥”内。再是“像亭”亭内悬遗像。其后是灵柩,孝子孝孙孝侄等披麻戴孝,手扶两尺“丧仗棒”,在孝帐内躬身而行,也有,不置孝帐,则随柩躬行。送葬亲族殿后。灵柩过桥,孝子先过桥跪迎,还要呼一声“过桥啦!”待柩过再起行。途中逢亲友祭奠,称“路祭”则歇柩受祭,孝子叩谢。
  祭故山 灵柩到达生圹前,祭祀山神土地,告以开圹动土,,祈神庇佑。
  入域 孝子率送葬众人列队先左后右绕墓域三圈,启开墓门,用芝麻秆点火烘墓穴,谓之“暖圹”。再以青毛竹一株对剖为二,并列复置穴底,然后将材头朝里,滑推入穴,最后封闭墓门,立墓碑、铺铭旌、藏志铭(石或砖),覆土墓顶,罗拜墓前,倚丧棒于墓侧,卸丧服,凡草冠、草带、纸扎仆婢皆焚之。
  吃羹饭 自移尸中堂后,丧家日日办羹饭待客,凡属戴白者,皆可就餐。出殡日中午为正餐。葬毕,晚餐称“上堂饭”。
  剃孝子头 丧事期间,孝子须剃两次头,第一次在出丧前;第二次在做“五七”时,谓之“剃孝子头”。祭奠
  做七 人死后,每隔七天做祭奠羹饭,谓“做七”,其中以头七、五七、七七为大七,亦有逢单作大七。五七则谓死者在“望乡台”,有不吃家乡饭之说,由女婿祭奠。至七七,除“断七”。在“七七”四十九天中,如遇初七、十七、二十七相重,称“重七”,须补做一次,延至做百日。
  做周年 人死后一周年称“周年”,二年称“二周年”,三年称“三周年”,皆以羹饭奠亡灵,俗称做“周年羹饭”。
  上棚 三周年日,送神主入宗祠,谓之“主进”亦称“上棚”。
  做阴寿 即为亡父亡母做寿,亦自50岁起每逢十做寿。寿堂陈素色,阴寿寿宴称“做十头”,至满百岁而止。
  招魂 死于他乡,或死于“飞来横祸”,无尸骨可归,家人以衣服饰为人状,置于竹竿上摇晃,望空遥祭,谓之“招魂”。也有做“衣冠冢”者。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