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礼仪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1159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礼仪习俗
分类号: K892.2
页数: 9
页码: 1782-1790
摘要: 本章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各种礼仪习俗。包括婚嫁寿庆、生育取名、祭祖丧葬、交际礼仪。
关键词: 风俗习惯 礼仪习俗 江北区

内容

第一节 婚嫁寿庆
  婚嫁 旧时结婚仪式,从三代“六礼”(一纳采、二问名、三纳吉、四纳征、五请期、六迎亲)演变而来。其过程繁复,耗时费财。夫妻结婚,本人不能做主,直至拜堂成亲,才能相见碰面。
  托媒说亲 男女婚姻大事,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谓“拣亲不如择媒”,民间男婚女嫁全是由热心肠的“媒人”撮合而成。这媒人存在各类人群中,亲戚邻居、师父、先生、族人中都有人热衷于这成人之美的差使,尤其是老年女性把说成一宗媒看作是一次行善积德,胜过念三年佛。
  定亲订婚 定亲订婚是谈婚论嫁的谈“嫁资”阶段。定亲后,男方将礼品用杠箱抬到女方。女方回礼多为金团、油包及闺女自做的绣品。订完婚后的四时八节,男方要向女方送节日礼品,有立夏蛋、端午粽、中秋月饼及鸡、鱼、烟、酒,蹄髈、大白鹅等,直至迎娶成婚。
  择日成亲
  备妆搬嫁 男方选定迎娶吉日后,于前一年腊月请媒人告知女方,女方许诺后,男方即送去财礼。女方根据所送财礼多寡和自己财力置办嫁资,俗语“好囡不讨嫁资衣”寓意女儿要体谅父母。之后,双方分别准备婚嫁,民间约定俗成的是男方管房子、打家具之类硬件,,而女方管衣料、日用物品细软小东西。男方去女方搬嫁资(嫁妆),女方置嫁资于厅堂,让人观看,称“看嫁资”。器物披挂红色彩线,衣服等都熏以檀香,箱底放数枚银元,俗称“压箱钿”。搬嫁妆时,箱杠、夹箩、元宝篮,排成长队,颇为壮观,便是民间谓之的“十里红妆”。运毕,挑夫能收到一份红包,俗称“折扛钿”。男方家还要设宴款待。嫁妆到男方家后展示在厅堂供人观看,亦叫“看嫁资”。由阿婆取女主钥匙包,取钥开箱,俗称“淘箱”。
  迎亲拜堂 浙东女子出嫁坐花轿。花轿俗称“大红花轿”有四人抬、八人抬之分。迎亲日,花轿出门,以净茶、四色糕点供“轿神”。放铳、放炮仗,大红灯笼,开路,沿途吹吹打打。新郎不到岳父家迎亲,以喜娘(也有称送娘)为使用,持名帖前往。女方喜娘用五色棉纱线为新娘绞去脸上汗毛,俗称“开面”,客人兴吃“开面汤果”。花轿临门,女家放炮仗迎轿,旋即虚掩大门,即“拦轿门”,待塞入红包后始开。起轿时,女家放炮仗,并用茶叶、米粒撒轿顶。新娘兄弟随轿行,谓之“送轿。”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后,废除烦琐礼仪,崇尚文明结婚。男女双方在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婚登记即为合法夫妻,婚礼从简,迎娶不用轿,有的以船代之,也有步行的。20世纪70年代以后,偶有旅行结婚,迎娶婚礼,也较简单,但是聘金彩礼,发嫁妆奁,日见增多、丰厚。80年代,嫁妆有洗衣机、电冰箱、彩色电视机、收录机,有的嫁妆还有录像机、空调器,迎娶用面包车、小轿车,有的人家婚宴在饭店包桌。90年代起,嫁妆铺张,男女两方共同在饭店包桌,不再忌讳毛蟹、甲鱼等。进入21世纪,嫁妆更是出现房和车,旅行结婚到国外亦不鲜见。
  旧时婚姻
  在封建社会,婚姻变成买卖,女子沦为商品。辛亥革命后,风气渐变,但是积重难返。青年男女虽然情投意合,如未履行宗法手续而成婚,则被视为大逆不道,必遭鄙视,甚至重罚。旧时,婚姻有如下几种特殊现象。
  换亲 双方父母为节省财礼,各以自己的女儿互配对方儿子,俗称“换亲”,亦明媒正娶,唯婚礼从简。多是贫穷人家为之。
  摇篮亲 男女双方还在婴儿摇篮时,父母即为之缔结婚约,甚至子女尚未出世,即指腹为婚;婚约订定,终身不得改变。
  逃婚 多系青年男女对封建婚姻的反抗。其原因一为男女青年情投意合,私订终身,遭一方父母或双方父母反对而逃;亦有不满父母所订之亲事,愤而逃婚。
  童养媳 俗称“养生媳妇”。女方家贫,将未成年女儿卖或送至男家,成年后结婚。童养媳在婆家,多受虐待。
  再嫁 有的地方称改嫁,也称“再醮”至民国时期仍受鄙视,被侮为“二婚头”。寡妇再嫁,必须秘密进行,入夜后要庵庙或凉亭里动身,,不得坐花轿,不准携带前夫家里任何物品,以示一刀两断。贬称被遗弃妇女为“活切头”,再婚时与“二婚头”同样被鄙视,所带前夫子女,被称为“拖油瓶”,倍受冷遇。
  入赘、拜进 有女无子者招进女婿,称“入赘”,俗称“上门女婿”。其所生子女从母姓,为女方延香火、续后代。在宗族修谱时,不能如亲子丁用红线而只能用蓝线相连。“拜进”是指妇女丧夫之后,招一男子进家为夫,操持家业,抚养前夫子女,其地位比入赘女婿更低。入赘、拜进者,旧时以贫穷男子为多。
  纳妾,续弦 男子有妻室后又娶女子,是为“纳妾”。妾俗称“小老婆”,也称“侧室”、“偏房”,以别于正室。为人妾者,地位低下,所生子女,入宗祠、上族谱有时也吊蓝线。子女称父之妾为“庶母,”妾所生之子为“庶子”。妻死再娶,称为“续弦,”再娶之妻称“继室,”前妻子女称其为“继母”,俗称“晚娘”。旧时续弦,有别于“发妻”连同续生子女常受歧视。
  租妻、典妻 因妻不育,或有女无子,为求,嗣,出钱租或典贫苦人家之妻,期限有3年、5年,甚至10年的。租典期内,被租典之妇女必须住在租典主家中,不得回夫家,甚至不准与原夫见面。租典期内所生子女,归租典主所有。租费付清不还,典金在期满时归还。
  抢亲 男女从小定亲,长大后,男方贫穷,无力送彩礼聘金,或女方暴富,图谋毁约,男方趁女方不备,设法将女子抢来成亲,谓之“抢亲”。有的寡妇,不愿再嫁,被公婆叔伯卖掉,或由父母作主另配,男方将寡妇强行抢去成亲,也称“抢亲”。
  并亲 鳏夫和寡妇结婚,其子女年龄相当,亦同日结婚,谓之“并亲”。
  冲喜、阴婚、阴配 订婚后男子病危,女方践约,拜堂成亲,称作“冲喜”,意在用喜气冲走病魔;如男子亡故,女子即成寡妇。也有男子已经亡故,仍要女子按婚约与男子的神主牌拜堂,称为“阴婚,”此女子即成为男家成员,守寡终生。双方为亡故子女婚配,两块神主牌拜堂后合穴同墓,此谓“阴配”。
  兄死弟承嫂,弟死兄承弟媳妇 凡双方订婚后,男方突然死亡,若男方有未婚之兄弟,经双方同意,可继续姻缘,即女方改嫁亡夫之弟或其兄。亦有已婚之兄或弟,年轻亡故,经家长作主或双方愿意,弟与嫂或兄与弟媳妇可正式同居。
  寿庆
  做生 旧时,富家至30岁即做生,含“三十而立”意,有“三十不做,四十不富”之说。30岁以后逢十举行。50岁前称“做生”,50岁后称“做寿”。做生排场较小,受请者送些生日礼品。
  做寿 俗谚“富做寿,穷做亲”。富家五十始逢十做寿,称几十大寿。做寿讲排场、比阔绰。做寿这年春节过后,寿者就能收到亲朋送来的寿礼,多为贵重物品,礼品上置一金色“寿”字。送礼的寿烛须“足斤”上书“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金字。寿诞食品有玉(猪肉)堂(白糖)富(麸)贵
  (桂圆)和寿桃(即馒头,,又称双寿馒头),向有名气的南货店定购,置于5只大镴盘。有叠成五层宝塔状,称“五代富”。寿庆活动由子孙筹办。
  “六十六”生日 俗谚:“年纪六十六,阎罗大王请吃肉。”故江北旧俗老人在66岁时,女儿或儿子等小辈要烧66块猪肉(若父母吃素则用烤麸代),一碗糯米饭,饭上放一根带根葱或带根菜,另加两根龙头烤,送给父母吃。送肉时不进屋,从窗口递进。盛饭盛肉的碗盏拣“缺牙”碗,说吃过“缺牙”碗,日后无缺陷,吃了66块肉会平安度过66岁得以长寿。
  第二节 生育取名
  避鱼 妇女婚后怀孕“有喜”有的地方俗称“避鱼”(宁波话“鱼”读“五”),谓鱼有腥气,实为孕妇妊娠反应,嗅腥气要呕吐,故要,避之。娘家得知后,即送肉、鸡、金团等食物至女婿家,凡孕妇想吃食物,公婆、丈夫也设法采购。不然生出孩子会“馋唠”(贪吃),俗称“掩耳朵”。
  催生 孕妇临产之月,娘家送“催生担”有衣、食两项。衣有婴儿穿的黄棉袄、黄夹袄、黄布衫、黄单衣、单衣毛毛衫、斜襟衫不缝下襟、涎兜,及包被、大纳、横纳、夹纳等婴孩用品,露毛边,黄色衣裳寓意皇子皇孙(旺子旺孙)。食品有鸡蛋、长面、红糖、桂圆、胡桃、黄鱼鲞等。催生衣物用包袱包扎,从窗口丢进孕妇床上,以包袱朝向预卜生男或生女,包袱朝里朝下为男,朝外朝上为女,故称囡为“朝外货”。旧时还以产妇动态卜生期,送催生担者见孕妇立着,说快要生了;坐着,认为还不会生。
  孕妇禁忌 旧时禁忌甚多,忌坐地栿,坐了会招致难产;忌看别人砌灶,否则小孩生下来会缺唇;忌食生姜,食了生下小孩要叉指头;忌看蛇,否则生下小孩要伸舌头;忌拿吊着的饭篮,否则胎儿将会脱落;尤忌跌跤,谓跌一跤,胎儿脐带要在头上缠上一圈,缠多了胎儿会缠死。
  生产 产妇多在原来卧室,亦有另设于空屋杂间。旧时称产房为“红房”,男子不可入。产桶叫“坐桶”又称“子孙桶”。接生婆称“老娘”故有骂人俚语“多老娘钿”。老娘进门先拜“灶君”祈生育顺利,。未推行新法接生前,产妇临产,,多由阿婶、阿姆抱住,老娘助产。遇到难产时,行迷,信一套,将缸缸甏甏、大桶小桶的盖子揭开,橱、柜、箱子、抽斗打开,谓能使产妇开大“产门”生下婴孩;有的要产妇使劲吹“吹火管”谓能运气催生;有的放炮仗,以响声震生;亦有焚香祈求祖宗保佑。故旧时妇女做产有“一只脚在,棺材里,一只脚在棺材外”之说。产妇眠床底下往往放着一只藏“胞”的“胞翳甏(瓶)”,内有稻草灰生石灰垫覆,使之久藏。
  贺生 产妇生育,俗称“做生姆”、“做月里”、“做产”。婴孩一出世,向亲友和四邻分送糖面,表示添丁之喜。娘家要送“贺生担”俗称“生姆羹”。礼品有鸡、肉、鸡蛋、长面、红糖、河虾、鲫鱼(食之奶多)等。亲友亦送红糖、鸡蛋、,长面或婴孩衣着之类。
  做三朝 婴儿出生的第三天,在产房内摆简单羹饭,用米筛搁在床前方凳上,点香燃烛,供花生、豆腐、素鸡、豆芽等素食,并放12只酒盅满盛糯米饭,饭上各放一小块黄糖,供“床公床婆”,以祈婴儿日长夜大,“像呒郎黄狗一样儇儇过(意谓无病无痛)”俗说”解魇”。谓之“做三朝”,亦称
  “还落地福”。同时,在床帐上扎一枚针以避邪,以示锁住婴儿。,祀毕,将糖盖糯米饭送给邻舍小孩,以祈婴儿长大与孩子们和睦相处,故叫分“商量盏”。
  坐月里 产妇在做生姆内禁忌照镜子、动刀剪、晒太阳,且不出产房门,茶饭点心送到床上,故亦称“坐月里”。
  满月 婴孩出生满一个月,娘家送来“满月担”礼品有肉、鱼、鸡等食物,及老虎头帽、鞋、抱裙、披风等衣物。姨母、姑妈、舅母等以五色丝线编成,之彩带挂于婴孩项上,并赠以银锁片、银项圈等饰物,祝贺长命百岁。是日请福寿双全老太太抱着婴儿剃满月头。设祭享神祀祖,举办丰盛酒筵宴请亲友,谓之“满月酒”并,向四邻分肉丝炒面。产妇抱着婴儿向亲友致谢,亲友见婴儿时,要说反话:“介(很的意思)难看,介难看!”谓如此孩子日后会越长越好看。宾客告辞后,在婴儿鼻间点上一点墨,由“出窠娘”(服侍产妇的妇女)撑纸伞,产妇抱婴儿到外婆家或到近邻去串门,俗称“乌鼻头管望外婆”。外婆见了多赠以饰物、银钱作见面礼。
  取名字 为使婴儿长大,其出生后不取名字,以阿大、阿二、阿三,也有以动物取名者,阿毛(猫)、阿狗、小狗、小毛、阿牛代之。正式取名要排生辰八字,看其在金木水火土“五行”中缺什么,就在名字中补什么,如缺“金”则取带金字旁的字为名。小孩上学,要请先生(老师)按宗祠排行取书名。
  拿周 又称“试周”。婴儿出生满周岁,即于其面前陈列百玩,任其拿以测其性情爱好。是日,外婆馈赠以丰富的衣饰之类物品,亲友中也有赠送饰物银钱的,婿家则酒筵请之。
  第三节 祭祖丧葬
  旧时,人死后多为土葬,丧仪烦琐,解放后丧事从简,迷信渐除,挂遗像、送花圈、佩黑纱、戴白花以示悼念的新风渐盛。城区提倡火葬,火化率提高。丧事由追悼会、向遗体告别取代,近年也有按逝者遗愿不予举办。但有些农村、山区,旧时丧俗复行,坟墓越做越好,丧事大办,耗资颇多。
  做寿域 寿域,俗称“寿坟”。富家老人多择地做寿域,域内放“寿砖”两块、茶壶两把、油瓶(称“寿油”)两只。刻墓碑习惯把“寿域”两字涂以红漆,以示空穴,待进柩方涂黑漆。做寿域须择双日,以初十为吉日,忌本人出场。丧事
  送终 老人或病人弥留之际,家属侍于病榻前目送其断气,小辈要跪在榻前。也有长子扶逝者趺坐,俗谚“晓得死,爬起坐”,谓坐着死去,死者坐化,灵魂可升天。送终以子女到齐为“福气好”,倘有儿子尚在途中未赶到,有为临死者灌参汤,以延续时辰。待一断气,俗谓咽下最后一口“海底痰”,送者齐声嚎哭,掀帐,焚香燃烛,同烧锡箔纸钱,谓之“送盘缠”。
  浴尸、穿寿衣 老人一死,孝子身穿素服,撑伞、挈桶至水井或河边焚烧纸钱,汲回井(或河)水,用新毛巾擦抹死者,谓“买水浴尸”。一般是子浴父尸,媳浴母尸,也可女浴母尸。有的地方有往河埠头或向井丢一个铜钱,佯装打水,佯装为死者沐浴者。之后,为死者梳发整容,修剪指甲。浴毕,为死者换衣,有的地方亦有临终先换,谓“穿寿衣”。
  移尸 由长子捧头,幼子扛脚,移尸于中堂或堂前间的木板床上仰卧,俗称“移板头”,慈城等地称“歇床”。一般直摆,头朝外,脚朝里。移尸过天井,则要撑伞遮住,谓尸不见日。移尸时,眷属跪送不许哭,防泪水滴尸。尸体移妥,死者脸上盖一块白布,俗称“盖面白”。脚后点一盏油灯,谓给死者照明,俗称“脚后头灯”。洪塘等地有在死者脚后还放一磨盘的习俗,在磨孔内插上一杆大秤,秤钩吊麻袋,袋内装五谷。停尸后方可哭啼,并焚烧死者睡的席子及其他杂物焚烧于三岔路口或河埠头,俗称“燃荐包”。
  报丧 移尸后,派人向亲戚报丧。路远者发电报报丧,路近者由报丧人倒挟一把雨伞,低头赶路,途中不与人谈讲,到达目的地,将伞柄朝下放置门外,以示凶信。报丧人进内吃点心后,告知入殓日子即走。乡间有的地方,待报丧人一走,主人将报丧人用过的茶碗连同一张瓦片摔出门外,意示“百病消散”。
  守灵 移尸中堂后,床前悬巨幅孝幔,设祭桌。祭桌由三张八仙桌拼成,上首悬五色帐沿,桌上供各色糕点,中间一张供鸡肉鱼等牲礼,下面摆一只香炉、烛台,炉中点香,烛台上燃洁光大烛,昼夜不灭,做“灵前羹饭”,由尼姑诵经,念佛打醮。孝眷裁制孝服,谓“破孝”孝子寝卧在尸侧草荐(草垫)上,谓“陪尸”,到“大殓”(落材);再轮流守灵,直到“出丧”。
  吊仪 亲戚得报,皆来吊唁。至亲好友送被,被面多为红绸,里为白布或帐子纱布,内衬薄棉,称“重被”,亦称“情被”;也有送香烛、纸钱、锡箔、果品、祭轴、馒头之类副食等。一般亲友送香烛一副,果包两只,亦有送钱者。对吊唁送礼之亲友回赠白布,制作丧服,俗称“散白”,或叫“回白”。
  丧服 孝子孝孙身穿麻衣,脚着蒲鞋,腰束草绳,头戴“三梁草冠”,孝孙于帽沿扎一块圆形红布,以示孝中有吉。侄子辈戴“二梁草冠”。嫡亲,男者“白帽头”圆顶;远亲,男者“白帽头”方顶。女眷戴孝兜,状如披风,有长有短,女儿、媳妇所戴最长,一般女眷亦戴白包头。族内本家晚辈穿麻衣,平辈则穿白衣。
  大殓 又称“入木”、“入殓”、“落材”。灵堂停尸为三日、五日、七日,俗称“几日排场”。一般择单日、拣潮涨时辰大殓,俗称“看潮水落材”。尸体入木前,先在棺材底铺一层稻草灰,富家亦有铺一层石灰,上铺灯芯碎沫,俗称“灯芯眼”,上盖一棉被,摊上枕席,两头分置“元宝枕”供尸搁头和脚。由孝子捧头扛足,帮忙者四人抓起兜尸被的四角,纳尸入棺,俗称“落材”。尸脚须碰着棺材板,并要说一声“脚踏实地”。尸周围放24包或32包石灰,俗称“包头”,放置死者生前所爱的器玩,连浴尸时剪下的指甲、趾甲用纸包好一并纳入。忌放镜子。然后依次叠盖眷属亲友所送“重被”,由执事者两人一呼一应,盖一条要喊一声是某人所送(如同今日报送花圈者名单)。合棺盖敲梢钉封棺时,亲人须抚摸棺材,谓可减轻死者痛苦,然后分批跪拜祭奠。贫家即日或次日出柩,富家择日出殡。
  开吊 吊客临门,孝眷在孝幔内举哀,吊客赴灵前上香叩拜,孝子匍匐案侧草荐之上叩头答礼谢吊。礼毕,吊客上前慰问。
  上饭 灵堂祭桌东侧设一灵位,上设神主牌,牌位后设一坐椅,椅上铺花椅披,椅前置新鞋一双,鞋底贴荷花。孝眷一日三餐点香作揖馈食于灵前,并默念生前尊称,谓之“上饭”,夜半供上茶果,谓“上夜香”。
  孝榜 大殓后丧家廊柱上边贴武汉对,门窗上贴斗方,大门外张贴孝榜讣告。
  堂祭 出殡前,行堂祭礼。吊祭者着孝服,以亲疏尊卑为序,一家一堂,外客后祭,行跪拜礼。长者立于前,晚辈列于后。东首赞礼生手持焚香一束,撮出一支赞礼曰:“一上香。”随将此香递予案前长者,长者双手接香,高举额前向灵位作揖后递予西首赞礼者插入香炉。上香毕,赞曰:“拜。”长幼随声跪于膝前蒲团上,供手于额,随躬身之势,双手下置左右,额角俯触蒲团。此时赞礼曰,“伸”拜者随声起,垂手肃立。赞礼继曰,“再拜”、“伸”、“三拜”、“伸”,行礼如仪,最后赞曰:“退。”即退立,两侧,换班行礼如上。堂祭开始至结束,燃放炮仗十分隆重。
  殡葬
  出殡 俗称出丧。大户人家灵柩上盖上一幅红毡条。一般人家即盖一条红被面,两人抬出,称“独龙杠”。大户人家灵柩罩一柩套(贳器店有贳),形如方顶床帐,四角扎以白花球,顶中立一纸扎白鹤,鹤首朝天,谓“独鹤朝天”。官宦人家,竖五只白鹤,一只居中,四角各一只,称“五鹤朝天”,有八人抬。大官僚用玻璃材套,称“玻璃”杠,边扎花球,前伸龙首,后凤尾,十六人抬,称“阔绰天平杠”。
  灵柩上路前,丧家请贵宾题神主,即于有神位牌位之“王”字上加一点使成“主”字。点主者称“主师,”点主仪式隆重。主师来时,孝子着素服,围白毡于内,红毡条于外,跪迎入灵堂,请上坐。然后抬柩出门,门外孝子向棺跪进三杯酒,抬棺人接酒一一泼洒于杠,谓“醮杠”。抬棺上路,孝子起步。富家多以“方相”即“开路神”为前导,两只大灯笼,左右两面“引路幡”各写“魄归窀穸”和“魂返家堂”。随后有人提纸扎为仆婢状的童男童女及其他冥器。女婿手捧神主牌位,坐“魂桥”内。再是“像亭”亭内悬遗像。其后是灵柩,孝子孝孙孝侄等披麻戴孝,手扶两尺“丧仗棒”,在孝帐内躬身而行,也有,不置孝帐,则随柩躬行。送葬亲族殿后。灵柩过桥,孝子先过桥跪迎,还要呼一声“过桥啦!”待柩过再起行。途中逢亲友祭奠,称“路祭”则歇柩受祭,孝子叩谢。
  祭故山 灵柩到达生圹前,祭祀山神土地,告以开圹动土,,祈神庇佑。
  入域 孝子率送葬众人列队先左后右绕墓域三圈,启开墓门,用芝麻秆点火烘墓穴,谓之“暖圹”。再以青毛竹一株对剖为二,并列复置穴底,然后将材头朝里,滑推入穴,最后封闭墓门,立墓碑、铺铭旌、藏志铭(石或砖),覆土墓顶,罗拜墓前,倚丧棒于墓侧,卸丧服,凡草冠、草带、纸扎仆婢皆焚之。
  吃羹饭 自移尸中堂后,丧家日日办羹饭待客,凡属戴白者,皆可就餐。出殡日中午为正餐。葬毕,晚餐称“上堂饭”。
  剃孝子头 丧事期间,孝子须剃两次头,第一次在出丧前;第二次在做“五七”时,谓之“剃孝子头”。祭奠
  做七 人死后,每隔七天做祭奠羹饭,谓“做七”,其中以头七、五七、七七为大七,亦有逢单作大七。五七则谓死者在“望乡台”,有不吃家乡饭之说,由女婿祭奠。至七七,除“断七”。在“七七”四十九天中,如遇初七、十七、二十七相重,称“重七”,须补做一次,延至做百日。
  做周年 人死后一周年称“周年”,二年称“二周年”,三年称“三周年”,皆以羹饭奠亡灵,俗称做“周年羹饭”。
  上棚 三周年日,送神主入宗祠,谓之“主进”亦称“上棚”。
  做阴寿 即为亡父亡母做寿,亦自50岁起每逢十做寿。寿堂陈素色,阴寿寿宴称“做十头”,至满百岁而止。
  招魂 死于他乡,或死于“飞来横祸”,无尸骨可归,家人以衣服饰为人状,置于竹竿上摇晃,望空遥祭,谓之“招魂”。也有做“衣冠冢”者。
  第四节 交际礼仪
  送往迎来 旧时客至,先请坐、敬烟、献茶、点心招待。贵客至,农村多煮糖蛋或面蛋招待;城区或煮糖蛋或买馄饨、或蛋糕、糕饼等招待。来者如是亲戚,要煮一大碗点心招待,客人不吃完留一点,叫留碗底,寓意有吃有余。若带小孩,且第一次作客,要给蛋或钱,并挂其脖子上,称挂胡须,意祝长命。春节期间客至,请坐、敬烟、敬茶后,先以炒葵花子、南瓜子、花生、沙炒豆、小胡桃、黄豆和糖果等干果招待,再裹汤团或炒年糕等点心招待,有的人家还请留客人食宿。贵客或远客以一顿丰盛的菜肴招待,现在一般上酒店宴客。
  筵席礼节 旧时,家宴只有男主人才能上桌陪客,而接待较密切的客人,孩子和女主人也可上桌,现仍沿此俗。宴席多设在厅堂,朝大门方向的左边里一桌为首席桌。四方桌(每桌8位)左边里座为首席,称东一位;右边里座为次席,称西二位;左边外座为三席,右边外座为四席;与大门同向左座为五席,其对面为六席;与大门同向右座为七席,其对面为末席。末席要执酒壶斟酒,每次斟酒须按上述席位顺序逐一进行。斟毕,酒壶口顺向自己,否则视为外行。每次饮酒后,顺请宾客用菜。其间恭听宾客谈天说地。一般请客人先下箸,每上一道菜,主人请客人或将菜挟到客人的盘碗。酒过三巡,常有猜拳行酒令(俗称“划拳”)以助兴。客人离席,主人及亲属常端着脸盆、拿着毛巾在旁边侍候,待客人擦洗完后,送客出大门。现宴席礼节已经没有那么多讲究。
  称呼礼节 新中国成立前,路遇陌生人,若老年男性称“翁”或“阿伯”女性则称“阿婆”或“阿母”;若是中年男性称“阿叔”、“阿哥”女性则称“阿嫂”;若是青年男女则称,“阿弟”、“阿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论男女老少,陌生,人相遇概称“同志”。20世纪80年代后,常有称“师傅”的。后称男的“老板”,也兴称“先生”,女的称“小姐”。近年不管男女通称“老板”,对女同志禁呼“小姐”。
  相见礼节 旧时,路上遇见长辈等熟人,拱手作揖,请安问好;路遇同事、朋友拱手作揖,互道寒暄。现是互相问好,握手,打招呼,“上哪儿”“饭吃了没有”“身体好吧”“有空到我家玩”..路遇陌生人,主动让路,青让老,男让女,大让小,,空手让挑担,,轻担让重担,,挑担让扛抬。现在仍有旧俗,以示礼貌。
  送礼礼节 平时,凡遇喜事,除亲朋好友送礼祝贺外,左邻右舍亦互相邀请,并送糕点喜糖,表示友善、敬意。送礼,如果送钱,喜事要双数,取好事成双之意;丧事则送单数。一般女人作客,都随身带点东西表示意思,俗称“带面前”。
  送礼礼俗 凡结婚、嫁女均为先请后贺,绝无先贺后请之例。凡寿庆、三朝、丧事等均为先贺后请。亲朋闻讯,先送贺礼(包括丧事冥仪),然后主人根据送礼户数多少,安排筵席。先贺后请,主人难以计划,客人多了,酒肴不足;客人少了,造成浪费。最近几年,三朝免了,生日许多人也是先请后贺。
  客人送礼 客人常用篮子盛装礼物,贴上红纸(丧事用黄纸),婚丧喜庆,三代亲、姻亲、姑表亲、姨表亲均送厚礼,族人和朋友邻里只送一个红包。迎娶通常是喜联、烛炮、鸡(或鸭)及拜见礼(现钞若干)。祝寿则加寿糕、衣料、鞋袜。嫁女送衣料、化妆品等。丧事送挽联、三牲、猪头、豆腐、香纸等。无论喜事、丧事,三代亲的联挂首位,再挂其他人的,以示对外家的尊敬,饮水思源。
  主人回礼 客归,主人要回礼。喜庆活动,主人回条肉×斤(通常与送的鸡同重)。结婚、生日、盖房加回糍粑,送寿糕的要寿糕心,除鞋子外,衣服、寿糕都要回钱。丧事的,猪头可以割一点肉,三牲、果品可以收一点,但都要折价回钱,很是麻烦。凡送过礼而未赴宴的宾客,均将原礼送还,另加部分糖、饼,或将送实物的折价奉还。主人给一般拜年或第一次登门的客人,回赠米花、糖豆、小饼干,添些红包钱。对送远行的礼,主人收下礼物后也以各种礼物还谢。此俗现为参军的青年、上大中专的学生送礼,主人收下礼物,设宴请客以表回谢。
  其他礼节 待人接物,礼尚往来,旧时十分讲究,可谓富裕人家礼节多,贫寒人家乏力讲究。除上述人与人交往外,还有认干亲、拜师学艺、就业迁居等项目的礼尚往来。其中拜师学艺,择日行拜师礼,呈送红包,办敬师酒,终身执礼,情同父子;3年满师,师父送给徒弟手艺工具1副;徒弟结婚,师父送结婚衣服1套;婚宴请师父坐上席;师父去世,为徒者执弟子礼,有的还戴孝悼念。
  第五节 称谓
  称谓有血亲、姻亲之分。血亲又有直系、傍系之分;姻亲有父系、母系和妻系之别。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