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社区特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115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社区特色
分类号: D669.3
页数: 2
页码: 1766-1767
摘要: 本节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姚江社区的基本情况。
关键词: 姚江社区 特色 江北区

内容

姚江社区 姚江社区是由原方界村、刘马湖村、小郎家村、大郎家村、上宅村、叶家斗村、宅前张村等14个行政村农民拆迁户组成的一个新型农民安置社区。现已居住1269户、3725人,其中有外来务工人员550户、1958人。
  姚江社区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社区,社区住户以失地农民为主,他们仍然保持着以前的村级行政管理体制,同时也正受着现代都市文化氛围的熏陶,处于社会体制转变的过渡期,既对新潮的东西表现出非常开放与欢迎的态度,但也存在着许多劣俗、陋习,心理起伏波动较大。如何安抚和帮助失地农民,时刻关注他们在市民化进程中的心理变化,成为姚江社区社区工作的重中之重。
  2006年4月4日,由江北区民政局、洪塘街道与宁波大学联合成立的“江北农村社区居民心理咨询与教育服务中心”在姚江社区挂牌成立,推出了“三步走”的工作思路:第一步:面对面授课,每周三下午安排宁波大学的专业人员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第二步:走访调查,不定期地深入居民家庭进行问卷调查或个别访谈,针对特殊个体提供上门服务;第三步:跟踪服务,根据需要策划一些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活动,如为社区在校学生提供学习、心理辅导,为中年居民提供工作压力疏导、人际关系、子女教育、消费观念转变等心理咨询服务,为社区老年人提供谈心服务,针对老年人的社区生活适应、孤独感、与晚辈沟通、隔代教育、婆媳关系、心理健康保健等提供咨询和心理疏导。姚江社区的市民学校也举办类似“夕阳别样红”之关注老年人身心健康的讲座,转变他们在农村的不良卫生习惯,解决村改居以后从农民到居民身份转变后的困惑和不适等,从思想观念和文化素养上帮助新居民成功转型,适应市民生活。
  失地农民再就业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他们年龄大、学历低、劳动技能单一、择业观念陈旧、就业期望过高,制约着他们找到理想的工作。姚江社区在思索失地农民再就业的问题上独辟蹊径,创办了“女子创业坊”和“心连心就业合作社”。针对中老年妇女人数多,自身文化程度低,职业技能掌握少,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弱,还要承担照顾家庭的主要责任,无法在规定时间内上下班,而现代企业也由以往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适合中年妇女的工作少之又少的就业困顿,2006年3月,在区妇联的指导下,社区居民郎月琴牵头组织起一个占地400多平方米的“女子创业坊”,专门为失地农妇提供培训,掌握来料加工制作手艺,并主动与周边服装、编织物、工艺品等生产企业互通信息,承接相关加工业务。不仅如此,还根据失地农妇的实际情况,创新了“不限制学历、不限制年龄、不限制时间、不限制场所、不限制身体”“五个不限制”的灵活就业模式,让妇女能够随意选择工作场所或工作时间。家里房屋面积小的,可在“创业坊”内工作;要照顾家庭或腿脚不方便的,可将原材料领回家加工。“女子创业坊”创办至今,已经发展到600多人,人均月收入近800元,有效地缓解了家庭经济压力和周边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用工荒”的困难,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好评,2006年11月1日的《宁波日报》“致富新说”对此进行了专门报道,推广姚江社区“女子创业坊”的经验。而成立于2008年2月的“心连心就业合作社”则是针对社区内“三多”(失地农民多,男50岁以上、女40岁以上人口多,外来务工人员多)的难点,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窗、现场咨询、发放宣传资料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大力宣传相关政策法规及用工、培训信息,使社区居民比较全面深入地了解相关的劳动就业、培训、政策法规,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引导他们转变观念、适应市场,自强不息、自主创业,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还组织开展了插花、服装、电工、保管员等技能培训,专门针对失地农民不定期地举办“百家企业劳动力人才招聘会”方便有需要的农民就近选择合适的岗位,截至2008年底,通过这样的招聘会已帮助约400名社,区居民找到了工作。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姚江社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