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区图书馆
江北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江北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寄生虫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101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寄生虫病
分类号:
R53
页数:
1
页码:
1601
摘要:
本节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寄生虫病的预防及控制方面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
江北区
疾病预防
寄生虫病
内容
1991年3月,江北区卫生防疫站根据《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实施细则》,对裘市镇郎家村进行抽样调查,初步掌握了江北区人体肠道寄生虫的种类及分布。2007年5月,江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抽取了辖区内2所小学和2所幼儿园14岁以下儿童的粪便样本进行蛔虫病监测,结果605份样本中检出蛔虫卵(蛲虫卵)阳性1份,符合14岁以下城镇儿童蛔虫卵感染率小于等于3%的国家标准。
血吸虫病 1949年前,宁波市为血吸虫病流行区。1955年开始防治血吸虫病。20世纪70年代初采取发动群众与专业队伍相结合的方法,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通过切断传播途径、反复查治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进行血吸虫病防治。1981年,原江北区通过各项指标的考核,达到了消灭血吸虫病的标准。1992年,江北区卫生防疫站开展了对输入牛群的血吸虫病监测工作,100份牛血清监测中阳性率为12%。2006年,传染病网络报告输入性血吸虫病例2例。为巩固血吸虫病防治的成果,江北区在达标后继续开展巩固监测工作。从1985年开始,积极开展外环境中钉螺监测,对历史有螺区的洋市乡、慈湖村、三官塘等地开展5年1次的查螺,未发现钉螺存在。2005年在查螺过程中发现,由于环境治理及城镇扩建,3个监测点已不存在钉螺生存的环境。2006年,江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人员,对来自安徽、河南、湖北、江苏、江西、四川、云南等7个省血吸虫病疫区的670余名外来务工人员进行血吸虫病监测,对806名流动人员开展外来传染源监测,结果均为阴性。2008年,又结合艾滋病监测,在建筑工地、大型企业中开展主动监测,全年共检测615人,发现阳性3例。
丝虫病 1984年江北区基本消灭丝虫病。1989年,在开展丝虫病防治工作中成绩显著,被宁波市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授予“市先进集体”称号。1996年达到了卫生部消灭丝虫病的标准。1997年开始,江北区进入消灭后的监测工作,监测的重点是继续肃清残存传染源,病原监测人数每年不少于200人,病原监测的对象为5岁以上人群。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