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疾病预防与控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1014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疾病预防与控制
分类号: R199.2
页数: 10
页码: 1597-1606
摘要: 本章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等疾病预防与控制的情况。
关键词: 江北区 卫生 疾病预防

内容

第一节 传染病
  唐开成五年(840)今宁波市境域有最早的疫病记录,以后历代都有零星记载。据清《明州系年录》记载,清顺治十三年,至光绪二十一年(1656—1895)发生痘疫7次,大疫12次。嘉庆二十五年(1820)霍乱经航道水路传入宁波,此后一直流行不止。民国时期,疫病频发,俗话说:“一到农历七月半,,疟疾痢疾又霍乱。”民国9年(1920)8月,经宁波江北岸红十字会提议,筹办成立江北区临时防疫医院,院址借张家弄陈宅。以后设于江北财神殿。民国14年(1925)8月,经江北公会协调开办临时治疫医院,院址在江北岸显德庙,至9月26日结束。据统计,来院求诊者786人,治愈出院者305人,门诊者439人,不及救治者42人,由院成殓者49人,自行成殓者23人;募集资金2800余元,又岁捐900余元,共计3700余元。宁波沦陷期间,尤在民国31年(1942)疥疮一度流行甚广。民国34年(1945)登革热肆虐,系国民党军队从福建调动带来。民国35年(1,946),城区霍乱病死率高达50%,时疫医,院病床不敷应用。天花也常有发生。慈城向有保赤善会,专办施种牛痘;民国11年(1922)起由保黎医院实施,并且免除挂号费,减轻贫苦家属之负担,以期推广。肺结核俗称痨病,宁波流行相当严重,据说30万人口中有1万患痨病者。当时尚无特效药,被视为难治之症,重在预防。民国36年(1947)夏,宁波成立防痨委员会;次年3月,在江北岸青年会大礼堂举行扩大防痨宣传运动大会,参加者达500余人。同时,危害人民健康的还有血吸虫病、丝虫病、钩虫病等,在农村尤为严重。麻疹流行每年夺去大批儿童的生命。
  1984—1989年,江北区传染病平均年发病率达2090.25/10万人。其中1988年,宁波甲型肝炎爆发流行,当年传染病发病率为2588.87/10万人。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划免疫开展,免疫相关传染病发病明显下降,有的传染病在江北区已经消灭,如白喉、脊髓灰质炎、钩端螺旋体病、疟疾。1990—2003年,江北区传染病平均年发病率为353.41/10万人,有明显下降,其中最高为1991年,发病率也仅为611.64/10万人。传染病种类仍以肠道传染病为主,包括病毒性肝炎、痢疾、伤寒和副伤寒等。2004年1月1日传染病开始实施网络直报制度,监测信息更加及时准确,监测敏感度大幅提高。2004—2008年,传,染病平均年发病率为860.35/10万人,显著高于历年,主要原因是漏报减少。
  肠道传染病
  霍乱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霍乱经航道水路传入宁波,是年秋大疫,其病脚筋缩即死亡,又名吊脚痧。清同治十三年(1874)宁波港实施海港检疫。1962年8月,埃尔托霍乱传入宁波。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为01,群埃尔托霍乱小川型流行期;1979年为01群埃尔托霍乱稻叶型,一直到1989年;80年代均为稻叶型1d流行阶段;90年代霍乱流行菌型又转回小川型菌株,其中1994年小川型1b株强流行年,江北区年报告发病率达63.06/10万人,1995年下降到14.34/10万人。1999年起,发病率下降到0.90/10万人以下。2002年,发生非流行株霍乱病例1例。此后一直未有霍乱病例报告。
  伤寒副伤寒 1950年始,宁波市有伤寒副伤寒疫情记录。1950—1987年,年发病率较低,为4.24/10万人。20世纪80年代后期伤寒发病率明显上升,1990年出现高强度暴发流行,宁波市年平均发病率达65.15/10万人,江北区为119.26/10万人,其中慈城、妙山、云湖3个乡镇位于前三位,以后发病率呈持续下降趋势。1996年年平均发病率仅为4.20/10万人。但2004年江北区报告发病率有所上升,高达27.37/10万人。
  伤寒副伤寒发病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集中趋势,1950—1979年,多发生于7—10月。1980年以后出现两个较为明显的季节高峰,第一个高峰在2—4月,第二个高峰在7—10月。前者多与春节至清明期间市民多生食毛蚶、牡蛎有关;后者则与其他肠道传染病发病高峰相一致。1992年8月下旬至9月中旬,宁建一公司混凝土预制品厂暴发伤寒29例,罹患率10.39%,江北区卫生防疫站及时对疫区采取了综合性措施,控制了疫情的扩散蔓延。2004年起,江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每年的2—4月开展对毛蚶、牡蛎等小海水产品病原学监测;5—10月开展对小海水产品、粪便、水等外环境监测。2004—2006年,监测中未发现伤寒副伤寒、霍乱致病菌。2007年开始,江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了其他致病性弧菌监测,在对毛等539份小水产品检测中,分别检出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弧菌共80株,总合格率仅为14.84%。
  病毒性肝炎 20世纪50年代,宁波市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0.84/10万人;60年代逐渐增多,发病率为65.93/10万人;70年代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61.22/10万人。1984—1989年,江北区病毒性肝炎年平均发病率为636.28/10万人,远远高于宁波市同期发病率452.34/10万的水平。90年代江北区年平均报告发病率146.96/10万人,1996年降至65.32/10万人,以后呈缓慢下降趋势,至2003年达到历史最低点29.66/10万人。2004年起实行网络报告后,报告发病率有所增加,达到78.65/10万人,2008年回降到38.14/10万人。
  甲型肝炎 甲型肝炎发病趋势与病毒性肝炎总体发展趋势相同。宁波市有记载的甲肝暴发疫情有2起,第一起发生于1977—1978年间,共发生甲肝2121例,发病率为524.79/10万人;第二起发生于1988年,报告病例47313例,发病率为949.78/10万人。1988年1月1日至4月25日江北区共报告病例3285例,占同期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6.65%,与上年同比上升459.6%。是年,江北区病毒性肝炎报告发病率高达1727.39/10万人。这2起暴发疫情均发生在1—4月,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与生食被污染的毛蚶有关。
  乙型肝炎 1990年开始,江北区有乙肝发病情况的记录,报告发病率为39.26/10万人。1992年开展了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的调查,共调查102户312人,进行乙肝三系检测,其中HBsAg携带(表面抗原阳性)率为14.10%。1996年报告发病率降到最低,仅为5.13/10万人。随后发病率呈现平稳态势,年报告发病率为25/10万人左右。2002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将乙肝疫苗也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程序。2003年报告发病率有所降低,为13.96/10万人。2004年回升为28.24/10万人。2005—2008年,发病率较为平稳,维持在19.59/10万人左右。
  戊型肝炎 江北区戊型肝炎病例较少,发病率较为平稳。戊型肝炎与甲型肝炎有相同的传播途径,人群普遍易感。
  1984—2008年,无聚集疫情或暴发疫情出现,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2.15/10万人。
  细菌性痢疾 1990年,江北区开始有细菌性痢疾报告,发病率为160.49/10万人,其后开始下降,2000—2008年发病率基本维持在50/10万人左右。2004年实施传染病网络报告以来,细菌性痢疾报告发病率出现上升,其中2006年发病率最高,为106.86/10万人,2007年随即回落,2008年发病率仅为28.27/10万人。
  呼吸道传染病
  麻疹 1984年开始,江北区有麻疹疫情记录,年报告发病率为9.10/10万人。1986年出现疫情高发,发病率高达39.92/10万人。随后20年内,江北区麻疹疫情基本符合5年为一个周期的流行规律。2007年7月,江北区按浙江省卫生厅部署,将麻腮风(即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纳入计划免疫。2008年与浙江省整体疫情相同,出现覆盖整个区域的麻疹大流行,发病率为50.75/10万人。自2008年起,浙江省多次开展了大规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随着免疫屏障的逐步建立,发生率随之下降。是年2月,区卫生监督所开展了以麻疹防控工作为重点的学校、幼儿园传染病防治工作及全区发热门诊专项监督检查。
  猩红热 1984年,江北区首次出现猩红热,年报告登记发病率为1.82/10万人。1985—2000年,江北区猩红热发病率均在1~2/10万人左右,偶有全年无报告。2001年起,江北区猩红热开始出现上升趋势,发病率均在5~7/10万人左右。2006年出现了1起学校突发疫情,当年发病率为12.26/10万人。经调查,该起疫情为食堂厨师手部外伤污染食物,引起的食源性暴发疫情。是年开始,江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猩红热作为学校症状报告系统重点疾病进行监控。
  流行性脑膜炎 1985年,江北区首次出现流行性脑膜炎,报告登记13例,发病率为6.75/10万人。1990年开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在江北区处于散发状态。1997—2005年,无病例报告。2006年报告1例,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流行性腮腺炎 2004年,流行性腮腺炎纳入报告系统。2005年,洪塘街道文体幼儿园和洪塘中学暴发流行性腮腺炎疫情,无死亡病例。2007年,麻腮风疫苗纳入计划免疫。
  结核病 1997年开始,江北区有肺结核疫情记录,报告发病数27例,发病率12.40/10万人。1997—2003年,江北区肺结核报告发病率一直处于20/10万人左右的平稳状态。2004年实施传染病网络报告后,结核病的报告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报告发病率骤升至36.50/10万人;2005年高达83.7/10万人。自2006年开始,江北区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DOTS)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全面铺开,新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现率达到70%,登记的新涂阳肺结核病人治愈率达到85%,提前一年实现了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结核病控制阶段目标和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中期目标。
  非典型性肺炎(SARS) 2003年4月,江北区卫生局成立非典防治领导小组。同时成立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及各种应急小组,实行24小时值班并设置咨询热线电话。2005年,江北区开展了非典型性肺炎应急演练,尽量确保各级医生和防保人员都熟悉非典型性肺炎的诊断和处置,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立即组织专家组会诊,确定或排除SARS预警病例,一旦发生疫情,及时启动预案响应。
  抗击“非典”期间,江北区卫生监督所共出动卫生监督人员840人次,监督检查医疗机构、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学校幼托机构1403家,其中限期整改396家,立案查处116家,有效督促了各行业防治“非典”措施的落实。2003—2008年,江北区无非典型性肺炎病例报告。
  手足口病 2008年前,江北区无发病资料。是年,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当年发病率为485.02/10万人。结合网络报告系统,手足口病的管理控制工作逐步完善,建立了一条以学校—医院—防保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教育局一学校为主线的管理系统,并对患儿较为集中的城乡接合部建立患儿粪便样本送检制度,将结果及时报告,以此了解江北区手足口病患儿病原学特点。
  动物源性传染病
  鼠疫 民国29年(1940)10月27日上午约7时30分,日本军用飞机一架窜犯宁波,在东后街靠开明街一带闹市区上空,撒下带鼠疫杆菌的面粉、小麦、传单,造成鼠疫灾难。民国30年(1941)以后,境域未再发生鼠疫。20世纪50年代政府加强灭鼠工作。1985—1987年,防疫部门在槐树、白沙街道所属地段进行鼠疫监测,经血清间接凝集试验均属阴性。此后每年仍坚持进行常规监测,结果均为阴性。
  狂犬病 1980—2005年,江北区(江北地区)无病例报告。2006年报告病例1例,死亡1例,系洪塘街道横山村人,被外来流浪犬咬伤后发病死亡。2007年1月,洪塘街道再次发生狂犬疫情,洪塘工业园区死亡1人。
  2003年7月1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设了常年犬伤简易门诊。2004年、2007年,慈城镇医院、孔浦医院分别增设,犬伤简易门诊。至2007年底,有慈城镇医院、孔浦医院、育才社区卫生服务站3个犬伤门诊。
  流行性出血热 1984年,江北区最早出现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报告记录。2001年发病率最高,达到3.55/10万人。2003年出现死亡病例1例。2004—2008年未见死亡病例报告。
  禽流感 2006年根据国家要求,人禽流感纳入报告系统。截至2008年底,江北区无病例报告。
  布鲁氏菌病 1995年,宁波市达到控制布鲁氏菌病标准。1996—2008年,江北区未发现布鲁氏菌病例。
  虫媒传染病防治
  疟疾 1989年4月,江北区设立了湾头、洪塘、妙山3个疟疾监测点,“血检”覆盖率均达到100%。1989年4—6月,3个监测点血检计划任务数完成率为98.86%,血片合格率为87.12%,各项指标达到上级规定的要求,由省卫生厅批准,被列为基本消灭疟疾区。2000年开始,按照浙江省疟疾监测方案,江北区每年开展对疟疾、疑似疟疾、不明原因发热(简称“三热病人”)进行监测。
  乙型脑炎 1984年,江北区最早出现乙脑病例登记1例,报告病例1例,年报告发病率为1.82/10万人。1985—1992年累计报告病例2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78/10万人,其中1986年报告病例最多,为5例;1992—2002年无病例报告;2003年开始再次出现病例报告,2003—2007年累计报告病例9例,主要集中在城乡接合部流动人口较为集中区域,主要原因是区域经济发展,城镇改建,大批无免疫史流动儿童迁入导致易感人群增加。2008年开始,开展人群乙脑免疫水平监测。
  第二节 寄生虫病
  1991年3月,江北区卫生防疫站根据《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实施细则》,对裘市镇郎家村进行抽样调查,初步掌握了江北区人体肠道寄生虫的种类及分布。2007年5月,江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抽取了辖区内2所小学和2所幼儿园14岁以下儿童的粪便样本进行蛔虫病监测,结果605份样本中检出蛔虫卵(蛲虫卵)阳性1份,符合14岁以下城镇儿童蛔虫卵感染率小于等于3%的国家标准。
  血吸虫病 1949年前,宁波市为血吸虫病流行区。1955年开始防治血吸虫病。20世纪70年代初采取发动群众与专业队伍相结合的方法,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通过切断传播途径、反复查治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进行血吸虫病防治。1981年,原江北区通过各项指标的考核,达到了消灭血吸虫病的标准。1992年,江北区卫生防疫站开展了对输入牛群的血吸虫病监测工作,100份牛血清监测中阳性率为12%。2006年,传染病网络报告输入性血吸虫病例2例。为巩固血吸虫病防治的成果,江北区在达标后继续开展巩固监测工作。从1985年开始,积极开展外环境中钉螺监测,对历史有螺区的洋市乡、慈湖村、三官塘等地开展5年1次的查螺,未发现钉螺存在。2005年在查螺过程中发现,由于环境治理及城镇扩建,3个监测点已不存在钉螺生存的环境。2006年,江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人员,对来自安徽、河南、湖北、江苏、江西、四川、云南等7个省血吸虫病疫区的670余名外来务工人员进行血吸虫病监测,对806名流动人员开展外来传染源监测,结果均为阴性。2008年,又结合艾滋病监测,在建筑工地、大型企业中开展主动监测,全年共检测615人,发现阳性3例。
  丝虫病 1984年江北区基本消灭丝虫病。1989年,在开展丝虫病防治工作中成绩显著,被宁波市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授予“市先进集体”称号。1996年达到了卫生部消灭丝虫病的标准。1997年开始,江北区进入消灭后的监测工作,监测的重点是继续肃清残存传染源,病原监测人数每年不少于200人,病原监测的对象为5岁以上人群。
  第三节 地方病
  碘缺乏病 江北区属于轻度碘缺乏病地区。1995年起实行以全民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进行碘盐和病情监测,至1999年,各项指标考核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消除碘缺乏病的标准。2000年开始,江北区继续按照国家统一的监测方案进行碘盐和病情监测(甲状腺肿大调查、尿碘测定),每年开展居民碘盐常规监测。
  第四节 慢性非传染病疾病
  2005年,江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科,承担辖区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是年始,江北区推出组织俱乐部的形式对慢性病进行干预。2006年,内部科室调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划归健康教育与促进科,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配有兼职慢性病防治人员。2008年起开展区级、市级示范点创建、示范点慢性病社区诊断调查及全区慢性病监测工作现状调查工作。
  高血压 2005年底,白沙街道桃源社区建立高血压俱乐部,共有成员150人。社区卫生服务站对35周岁以上首诊病人免费测量血压,及时发现新发高血压病人,建立相关健康档案,进行随访,实现高血压病人健康档案动态管理,力争做到“发现一个,防治一个”。
  糖尿病 2006年6月,孔浦街道怡江社区成立糖尿病俱乐部,截至2008年底共有成员43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免费测试,及时发现病人并建立档案和病人随访制度。2007年6月起,试行由16名糖尿病患者参加的能量测试管理项目通过专用软件系统,规范、全面地管理糖尿病病人,运用综合手段平衡能量收支,以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肿瘤 恶性肿瘤是江北区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江北区自1990年实施居民死因报告制度以来,恶性肿瘤一直居死因顺位的第一位。20世纪90年代,恶性肿瘤的粗死亡率为160.38/10万人,死亡数占全死因的27.28%,且男性高于女性,其中肝癌、胃癌、肺癌位居前三位。进入21世纪,恶性肿瘤的死亡率依然居死因顺位的第一位,并且呈现上升趋势,2008年达205.57/10万人,其中肝癌、肺癌、胃癌位居前三位。
  重症精神病 2002年7月,江北区成立精神卫生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逐步形成了由江北区政府牵头,卫生、民政、公安、残联、劳动和社会保障等多部门协作的区、街道(镇)精神障碍防治组织管理网络和专业技术网络两个三级网络。宁波市康宁医院承担江北区精神病防治和康复工作的专业指导、技术培训。对列入社区管治的精神病人实施“社会化、综合化、开放式”的精神病防治、康复措施,使精神病人得到有效管理和关怀。2006年起,江北区实行三级精神卫生防治康复管理。以精神卫生领导小组办公室为核心,负责精神卫生防治康复工作的部署、组织、计划、协调等;二级精神卫生防治康复设在辖区医院,负责防治工作的具体实施,对下级精神卫生防治康复医生进行业务指导,资料搜集、汇总和整理等;一级精神卫生防治康复设在各医院防保科,由防病人员负责病人随访、咨询等。同时启用社区精神病计算机专案管理系统,建立精神卫生防治康复工作数据库。2007年,江北区精神卫生工作顺利通过全国中残联的检查验收,同时获得“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称号。截至2008年,检出现有精神病1393人,检出率达6.02‰。监护精神病人数1386人,监护率99.50%。显好精神病人数1267人,显好率达90.95%。参与社会精神病人数1137人,社会参与率达81.62%。无一例病人肇事。
  第五节 传染性皮肤病及性病
  麻风病 民国24年(1935)10月,境域在慈溪县最早发现病例,以后续有发现,在市区街头乞讨常有所见,但无确切统计。20世纪50年代开始,宁波麻风病防治由绍兴第三医院管理,以后凡发现患者在50例以上的县,建立皮肤病防治站。1990年底,经浙江省专家组考核,江北区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病标准。1991年,江北区麻风病社会防治归鄞州皮肤病防治站负责。1997年初,确定慈溪皮肤病防治站负责宁波市新发和60名麻风晚残病人收治工作。2004年,江北区麻风病防治工作由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麻风病临床诊治和晚残病人康复管理由慈溪市皮肤病医院负责。江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要负责定期对医务人员(包括村医)进行麻风病相关防治知识培训;开展麻风病日常性监测;对新发病例或疑似病例及时报告并转诊至专科医院进行诊治;利用大众传媒向公众宣传麻风病预防知识等。截至2008年底,江北区有晚残住村患者2人,非晚残住村已治愈患者1人。
  性病 20世纪90年代以来,性病在江北区的城区和农村再次流行。1990年起,江北区开始性病监测工作,并首次发现淋病病例。1995年首次发现梅毒病例。2005年以来,梅毒病例的报告呈现每年20%以上的增长态势。截至2008年12月31日累计报告各类性病4192例。
  艾滋病 1990年,江北区发现宁波市首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此后陆续有报告。截至2008年12月31日,江北区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17例,其中感染者12例、病人5例。
  哨点监测 2005年起,江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常洪停车场的长途卡车司机开展艾滋病哨点监测工作,2006年起被列为省级监测点,2008年起升级为国家级监测点。2005—2008年共检测1513人次,发现梅毒阳性4例,艾滋病病毒检测无阳性发现。
  自愿咨询检测 2006年起,江北区实施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服务,为愿意接受有关艾滋病病毒检测人群提供免费检测、咨询、相关健康教育、发放安全套和转诊服务。
  高危干预与健康教育 2007年,江北区加大对艾滋病监测力度,在高危人群监测中首次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3例,艾滋病病人1例,全年累计新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例、病人2例。
  “红丝带”志愿者 2005年11月,江北区成立了宁波大学红丝带志愿者青年团,由20名宁波大学同学担任红丝带志愿者,为在校学生宣传艾滋病预防知识。
  2007年3月起,江北区启动了各街道(镇)领导干部“艾滋病防治政策巡回演讲”,截至2008年底,已完成江北区7个街道1个镇所有党政干部的艾滋病防治政策巡回演讲。
  第六节 计划免疫
  疫苗接种 1984年,江北区开始实行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制度,为辖区内适龄儿童进行卡介苗、麻疹疫苗、百白破疫苗和脊灰疫苗“四苗”的免疫接种工作。1985年,除卡介苗接种率为84.3%外,其余”三苗”的接种率均在90%以上。1987年,计划免疫建卡率达100%,“四苗”单苗接种率为100%,“四苗”覆盖率为100%,均名列宁波市前茅。1993年首次开展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工作,于2月8—13日和4月1—10日对0~4岁组儿童进行2轮脊灰糖丸强化服苗工作,人数分别为8594人和8185人,服苗率分别为,98.2%和98.5%。1995年5月,江北区卫生防疫站被授予“宁波市计划免疫先进集体”称号。2002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将乙肝疫苗也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把“四苗”扩充为“五苗”。2002年10月1日起,江北区实现卡介苗、麻疹疫苗、百白破疫苗、脊灰疫苗、乙肝疫苗、乙脑疫苗、A群流脑疫苗7种疫苗的免费接种。2006年列入国家计划
  免疫的“五苗”接种率均在98%以上,常住儿童乙肝疫苗的首针及时接种率也在90%以上。2003年11月,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江北区计划免疫工作进行综合考评,流动儿童建卡建证率在90%以上,在册儿童“五苗”接种率为100%。2004年又开展对0~7岁儿童的麻疹强化免疫工作,接种率为100%。2007年7月,对2006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满18~24月龄未接种过麻腮风疫苗的儿童开展免费接种。2008年7月1日起,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在现行使用的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白破疫苗6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基础上,以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替代百白破疫苗,将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腮风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对适龄儿童进行常规接种。
  接种管理 1988年,江北区开始实行儿童计划免疫保偿制,每位新出生儿童每年须缴纳保偿金3元,保偿期限为7年,经费主要用于弥补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经费不足以及儿童患病补偿。1997年调整儿童计划免疫保偿金收费标准,开始每年向新出生儿童一次性收取50元保偿金。2002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取消了儿童计划免疫保偿金收费制度,宁波市卫生局与宁波市财政局,决定成立儿童计划免疫专项经费,江北区政府按1∶1的比例配套,合计每年财政支出计划免疫专项经费10万元。
  1984年,江北区开始实行预防接种门诊制度,建设以乡镇级接种门诊作为主要接种服务机构的接种网络。1985年2月建立“四苗”基础免疫按月接种制度,市区中马、白沙等4个街道卫生院每周四实施接种,农村14个乡镇卫生院每月10日、25日为接种日。1997年出台《江北区计划免疫实施办法》,将原先的14个接种单位合并为9个接种单位。2000年9月,江北区中马、庄桥接种门诊通过示范化接种门诊资格认定,孔浦、白沙、姚江通过规范化接种门诊资格认定。到2006年底,全区有儿童预防接种点7个,其中乡镇级接种门诊6个,分院接种点1个;示范化接种门诊2个,规范化接种门诊4个,合格接种门诊1个。2007年再次强化接种门诊的规范化建设,从8月1日开始,全面推行每周一至周五上午常日预防接种门诊制度。
  第七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
  传染病监测、预警和报告体系 2004年1月1日,江北区正式启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对法定传染病监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行网络直报,重点加强对急性传染病综合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对重点传染病实施监测,并针对各种重大传染病的特点,制定了“非典”、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应急处理预案。今已建立起覆盖城乡、功能较完善、适合于江北区急性传染病综合防治的三级监测网络系统,有效地提高了对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网络直报制度 网络直报制度的建立和运行,改变了长期以来疫情搜集处理手段落后(填写传染病报告卡、邮寄、逐级统计上报)、数据搜集不及时、分析和利用能力薄弱的状况,大大提高了传染病报告的及时性。法定传染病从诊断到报告的时间从原来的4~5天缩短到现在的不到1天;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也明显上升。江北区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均建立了网络直报体系。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