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区图书馆
江北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江北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章 古城商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988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古城商贾
分类号:
F715
页数:
7
页码:
1479-1485
摘要:
本章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商业的历史发展情况。
关键词:
商业
管理
慈城
内容
第一节 商帮
慈城不仅城内商贸繁华,而且由于“人稠土狭,丰穗之岁犹缺民食十之三”,自南宋以后,多有人离乡行商,“半游食于四方”。这些另谋生路的商人们,或贩运,或设店肆,逐渐形成了对行业的贸易垄断,以及行业内外的集体声誉,也就被称为商帮了。这批人在外闯荡,都得到同乡和同乡会组织的帮助和提携。随着各地相继创立会馆,同乡扶助声势更加壮大。从建立各帮各业会馆到成立公所,到统一的同乡会,其功能也有变化,不仅叙同乡之谊,联同业之情,赡老济贫,还作为集议场所,维护共同利益,以求“有利则均沾,有害则共御”。
慈城商人具有宁波帮的典型文化特征:赤子情怀,开拓精神,开明思想,诚信品德和互助风格。慈城商帮在宁波商帮的形成发展鼎盛的各个时期都有代表人物,众多慈城商人一直是宁波帮的主要力量。比如在明末清初宁波商帮初始形成阶段,其主要活动地域在北京,主要经营行业是药材业和成衣业。而药材业的乐良才及其后代的万金堂药铺和成衣业的浙慈会馆就是这个时期的主要人物和商帮的核心。在宁波帮发展重要时期的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慈城人严信厚等在上海创办华人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光绪二十八年(1902),上海商业会议公所成立,首任总理是严信厚,光绪三十年(1904)改称上海商务总会,严又继任会长。此后又有金融巨子秦润卿。秦润卿(1877—1966)名祖泽,晚年号抹云老人。光绪十七年(1891)入上海协源钱庄当学徒,满师后任跑街。勤慎自持,,为店主赏识,升副经理、经理。协源改组为豫源、福源后,仍任经理。率先引用西式簿记等,又以处事稳健,恪守信用,杜绝馈赠,使钱庄信誉日著,并历渡金融风潮。民国6年(1917)后,历任上海钱业公会会长、上海总商会副会长、中央银行监事、上海垦业银行董事长、四明公所理事、宁波旅沪同乡会副会长等职,在上海先后创办修能学社、储能中学,兼任南洋模范中学、育才中学董事。清宣统二年(1910)参与募建慈溪保黎医院。民国4年(1915)于故里兴办普迪学校,后又资助筹办慈溪县立中学、宁波效实中学。1952年捐献藏书4万余册及“抹云楼”房产给国家。
京城“四恒钱铺” 创办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的北京四恒号钱铺,是慈城嘉德堂罗氏宗铺。慈城罗氏从宋元以来,为书香门第,历代有人中举,是慈城地区较著名的儒族。四恒者,即恒兴、恒利、恒和、恒源,是浙东地区文字记载最早、资本雄厚的银号。乾隆年间征伐金川之役,四恒号曾经主办过京兵家属赡养钱粮款,并为此垫银百万余两,受到户部和内务部的重视,自此以后经营更加顺利,营业发达。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五六月间,京城由于战乱导致20多家制造钱币的炉房被毁,金融业受到影响,当时“四恒钱铺”怕受损失,同时宣布歇业,导致京城市场大乱。为此,慈禧太后紧急召见大臣,称“四恒为京师金融机关,岂可一日闭门”。传谕顺天府三日内解决。明示如资金不足,由皇家和政府各出50万两白银供其使用。
慈城国药业 《溪上遗闻集录》中记载有“五马桥冯氏初以药肆为业,后遂致饶富。..冯氏之药肆,且始于北宋矣”。明永乐帝朱棣迁都之际,慈城人乐良才行医卖药,随一群家乡书生来到北京。他除了照顾好京城慈溪会馆里的家乡学子外,还手摇串铃,周游胡同间,负笈行医卖药,被当地人称作“串铃医”、“走方郎中”、“草泽医”等,乐良才后来就成了北京同仁堂的始祖。乐良才的后代在北京的崇文门外,于明末创办过万金堂药铺。这一时期的慈城籍药商依附在同郡鄞县药商的旁边,参与设立了被誉为宁波商帮初始形成标志的明末北京“鄞县会馆”。鄞县会馆碑文记述:“相传为明时吾郡同乡之操药材业者集资建造,以为死亡停柩及春秋祭祀之所。”
慈城五马桥冯映斋于康熙元年(1662)在宁波又新街开设冯存仁药店。旅居京城的乐良才曾孙乐尊育于康熙八年(1669)在北京前门大栅栏开设同仁堂药室。从康熙元年至乾隆年间,慈城药商从北京和宁波开始,迅速扩散到全国各地。“县人以贩药为大宗、川湖等省亦无不至者”。尤其后来在上海,慈城人“挈子携妻游中者更难悉数”。慈城药商在全国各地开设的药号不断增多,并能不失时机地开拓活动地域,充分发挥在人才、行业、资金、货源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亲属之间传、帮、带的作用,把药材业的生意越做越大。鸦片战争后,特别是民国时期,慈城国药商中的新一代商人出现。他们生活在通商口岸,从小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经营思想熏陶和祖辈经商基因的遗传,依靠宁波商帮群体的力量,开拓药业的深度和广度,以市场为导向,占领各城市药业市场。这一鼎盛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北京同仁堂的乐平泉,乐平泉的孙子乐达仁;宁波冯存仁堂创办人的四世孙冯缦生,及其侄子冯吾楼;上海童涵春堂的童祥权。
浙慈会馆 该馆原址位于北京的小甜水井巷,馆里立有乾隆三十七年(1772)《财神庙成衣行题名碑》、道光二十九年(1849)《重修财神庙碑》和光绪三十一年(1905)《财神庙成衣行碑》。其中以光绪碑的记述最为详尽,内称:“在南大市路南创造浙慈馆,建造殿宇、戏楼、配房,供奉三皇祖师神像。当时成衣行皆余浙江慈溪人氏,来京贸易,教导各省徒弟,故名浙慈馆,专旧成衣行祀神会馆。”说明慈帮裁缝在清代北京具有行业垄断性,同时还可见浙慈会馆的建筑规模宏大。过去很多附近的小会馆也都商借“浙慈馆”进行祭祀酬神活动。
在京城设立会馆起于明代,至清代达到鼎盛时期。最初主要是为了方便进京赶考的举子,让他们可以有一个共同切磋文章、交流经验的场所,还可以互相照顾,增进乡谊,渐渐就形成利害与共的同乡团体。会馆还是一个福利团体,对贫困同乡还可赞助生活费和回乡路费等,所以有很强的凝聚力。浙慈会馆是由慈城商人垄断的行业会馆,除了敦叙乡谊、加强互助外,还在一起商讨有关业务;入会得有必要的资格并遵守行帮行规。会馆加强了慈城帮成衣业在北京的地位。
沙船轮船业 宁波府内较早涉足沙船业者,为慈城董氏家族。嘉庆末年,董氏家族靠经营沙船贩运业而致富。以慈溪董萃记船号为代表的宁波船商在上海创建船商浙宁会馆。而董棣林的儿子董秉忠开始“以巨资营运辽东”。董秉忠还联合其弟董秉愚在上海创办了大生沙船号。由于董氏家族财力雄厚,大生沙船号后来成为上海沙船业中最有名的沙船号。除了董氏家族外,经营沙船业还有慈城地区的冯氏、费氏、童氏、郑氏、杨氏、王氏等家族。
慈城船商贩运业最繁盛的时期是咸丰、同治年间。特别是太平天国战争期间,各省陆路交通受阻,各省的货物都在宁波集散,宁波南北号商人几乎独占沿海南北货物贸易。当时有7家北号船商为慈城商人所属,船主是冯公一、董大生、费敦大、费复大、盛悖记、童歆记、葛大成等。道光三十年(1850)到咸丰三年(1853)船主们耗10万两白银,在宁波建成了天后宫及庆安会馆。咸丰年初,船帮领袖慈城人费伦志、盛植,,首议购买轮船护航。咸丰四年(1854)冬,集资7万两白银向外商购得大轮船——宝顺号。这是由民营资本购置的大轮船,开创的不仅是宁波之最,亦是中国之最。此船名震海内外,也引起当时李鸿章这位洋务大臣的特别关注。大约在光绪十二年(1886),上海商人仿效宁波,也引进了一条轮船。“宝顺轮”驶入江北岸的轮船码头,标志着古老而传统的木帆船时代的结束。
第二节 名号
慈城古镇商业繁华,历史上商品交易一直十分发达,城内形成了众多的商业名号。这些商家早就意识到商业用名也是一种商业活动,因此商业用名要遵循商业原则,根据自身商业项目、商品、消费对象等情况因地制宜,因商品而异。这些商号的主要特点有:店名与经营商品的密切吻合,比如药店的万福堂、回生堂、仁寿斋、二成斋等。“堂”、“斋”作为中药铺已成了约定俗成的识别标志,故人们只一看招牌,就知道是卖中药的;同时这些商号名称,大都是用带有吉利、吉祥的汉字组合而成,取其经营生产吉利之意,如南货店的穗芳南货店和泰昌南货店,布业中的春华祥、荣华祥、锦泰、正昌祥、元春、大生、荣昌祥、成章,主营绢、绸、绵。纸业中的名号有宝康、古竹、三泰、宝记、同茂5家。慈城酱油名气很大,当时有冯恒大、益和、盛治大、盛裕懋4家制作和经营的名店,四面八方的来客成担成担地买回家。慈城的老名号很多,还有如老凤宝银楼、鼎丰镬厂、老大兴伞店、老顺和水作业、盛源茂豆芽厂,等等。
民国31年(1942)5月,慈溪县商会会员名册登记,慈城城乡共有商贸115家,会员128人。其中经营米业的12家,肉业3家,南货10家,国药6家,染坊及染料4家,鲜咸货5家,绸布8家,典当1家,酱酒4家,电力1家,居间业2家,油、烟、纸、盐23家,水作5家;饼2家,杂货7家,山货、锡、铜、银楼、旅社、镬7家,鞋、帽、印刻、伞、蛋、糖果、茶、皂、成衣15家。
慈城鸿记电灯公司 始创于民国10年(1921)装机容量24千瓦。民国30年(1941),始营工商业主周仰山和秦润卿创建永明电厂,装机容量12,00千瓦。民国32年(1943),并入宁波永耀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慈溪办事处。
冯恒大造坊 创建于清代同治年间。清同治年间交予股东胡开泰经营。民国31年(1942)商会会员册中更名为年糕、香干,名气仍盛。坐,落于横街西闸桥以西,原来为石库门大门,坐北朝南,沿街的高围墙,白而高大,墙上“官酱园”三个大字与墙高平齐,每字足有20平方米,乌黑、挺拔、气势非凡,引人醒目传说为梅调鼎的手迹。在石库门的两扇大门上,铭刻了钱罕书写的“恒其德”、“大其有”的门联。冯恒大主要产品为香干、酱油、黄酒、白酒,其中以“冯恒大香干”、“金龙牌秋油”和“竹叶青黄酒”最为有名。冯恒大于民国34年(1945)重建董事会,董事有冯久潮、孙初、杨养生、蒋才忠、陈宝庆、叶觉民等,由冯久潮任监理,孙鼎初任经理。
第三节 名产
慈城的物产十分丰富,名产众多。举凡日常生活中必备的茶叶;农林牧渔中的蛋禽,蔬菜,肉类,海产,水产,山珍,水果,五谷等;小吃中的腌菜,面点,糕饼,干果等;酒类饮品中的果酒,黄酒,药补酒,白酒等;药材花木中的药材,花卉,补品,名木等,慈城都有产出,并赢得了很响的名声。
古慈城的物产主要依托背山面水又通海的自然环境,原产品和只含简单加工技术或半加工的产品由城外向城里供给,如渔业类的海鱼,需要盐卤加工的海蜇,直接采摘的杨梅,山农初加工的笋干等。而需要深加工的一些产品,则主要由城里完成制作以后向城外辐射,如酱油,糕点,香烛等。
茶叶 慈溪诸山所产茶叶称“山茶”园中所植茶叶称“园茶”。《茶经》云:浙东以越中为上,名气最大的茶名为“仙茗”又名“炒青”。旧有,茶叶每年上贡,系“原出慈溪,水蒸造精,择如雀舌细者”。岁贡茶260斤。慈溪,贡茶始于元代,至明代万历二十三年(1595)停止。
酒 民间最喜爱的是“双印酒”,为余家所酿,旧名“幻江春”。取赭山之水为之,味香而色清。新造酒又名“紫露春”、“琼玉露”,又云“十洲春”,宋代时甬上常用作入贡。还有“明州金波”、“双鱼酒”,都是明清时期的名酒。酒名体现了江南名城的本地特色。
杨梅 杨梅的起源史载不详。民间盛誉以慈城城外云湖所产杨梅最著名。史载:“繁而佳,为合郡之冠。”云湖又以金沙岙一带所植为最,“熟时,邑令馈送上官恒百余笼”。慈城杨梅分紫红白三种,而黑者最佳,紫色的称“老鸦乌”红色的称“荔枝红”味类甘蔗而风致胜之。由经年,始熟,冬辣春苦夏酸,,夏至成熟时甜,过小暑则生虫不可啖。慈城有俗语:“夏至杨梅满山红,小暑杨梅要出虫。”慈城杨梅以“荸荠”种为主要品种,“荸荠”种杨梅色泽鲜艳,质地纯正,甘甜如蜜,回味清香,汁润微酸。具有止咳生津,开胃健脾,益肾利尿,除湿去寒,祛闷解暑,提神强精等功效。又有以杨梅泡烧酒做酒饮用的,称“杨梅烧酒”。
笋 笋类不一,四时皆有,山中人晒干作脯,盈筐压担苞苴售,有笋干、笋鲞等名。慈城盛产毛笋。笋谱“毛笋为诸笋之王”可用作多种食品。慈城毛笋因土质、气候和培育方法特殊,所产之笋鲜嫩清口,回味甘甜,制成笋,干、咸笋、腌笋可长期保存,四季食用。毛竹还可产鞭笋、冬笋,而且都是制作上乘佳肴的主料。春节前后产的笋,故名“春笋”。春笋是当地在春节期间必备的一道特殊蔬菜,非常受人青睐。慈城还有数不清的野生小竹,所产的笋有猫笋、乌笋、淡笋、龙须笋、筋笋、四季笋等,种类很多,是名副其实的天然食品,当地人上山采之,经过加工处理成为常年备用的家庭菜。平时把鲜笋用来炒菜或烤成油焖笋等待客请人,味道鲜美,能祛痰清肠。慈城的笋制品一直以来是待客的上乘菜肴,并成为馈赠亲友的特产礼品。
兰 俗称“兰花”,有荪、蕙两种。句章土物志:秋兰深山中有之,兰似泽兰,亦曰都梁香;蕙为零陵香。蕙有一杆一花,一杆五六花之别。当地兰花俗称“草兰”、“九头兰”,九头兰属名贵兰花,价值不菲,一杆九花而名。附近山中都有生长,人们采之培养,成为大户人家中“梅兰竹菊”四大装饰花卉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茭白 水生植物,叶如蒲苇,中心生白苔,如小儿臂。品种有浙大、六月、秋茭等,古时野生,春发冬枯,自然繁殖,分蘖丛生,所产茭白外白内黑,俗称“灰茭白”。慈城所产茭白洁白鲜嫩,美味可口,可炒、烤、作脯、腌制多种食用。
梅花 有红梅、白梅、绿萼梅、玉叠梅、腊梅。《谿上遗闻》:自相岙谢家岭至九曲,有径二十里,曰“梅花径”,夹路梅林幽香,苾馞又云,云湖梅花之盛甲于四明,东为东岙,西为西岙,北为金沙岙,延袤十里余,望之若白云,出山麓而带束其腰也。也云,东山在石鱼山之北,其地旧名朱村,宋、元时梅花最盛,春初花放,烂烂夹径路。《句章土物志》:云湖梅花如香雪海,诚盛景也。
梅 慈城的梅有早梅、晚梅、消梅、夏梅,还有鸳鸯梅。一花二实。早梅四月熟,晚梅实大,五六月熟。当地家庭院落、宅边零星碎地都有栽种,梅季时大街小弄到处是梅,有青的、黄的。青梅酸而微苦,常作梅酱和果脯食用;黄梅作水果上品,有梅人家当礼品送人。宋、元、明、清时代,慈城地区被称为“梅乡”。
年糕 古代称“米糕”,创制年代不详。传说大禹治水时民工就是用这种米糕作餐。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立志复仇。起兵时连日做年糕分发给将士随身携带,以致数目内所有将士沿途以年糕充饥,赢得了战机。年糕是慈城最具盛名的传统食品,每年春节前家家户户都要制作年糕,年糕成了当地过年的必需品。
慈城年糕经数千年磨炼研制,具有自己独特的工艺和做法,以选料讲究、精工制作著称。它用优质晚粳米洗净后,用水浸泡3~4天或一周,用水磨成粉,压去水分至不干不湿之恰到好处,粉碎后置蒸笼中猛火蒸透,或舂或轧成大小均匀的条状年糕。所产年糕纯洁如玉,柔韧匀称,光滑润口,煮而不糊,水藏不烂。年糕的食用方法有煮、炒、炸、片炒、汤煮等,且咸甜皆宜。如糖炒年糕、荠菜年糕、汁水年糕汤等,烹饪方法不下数十种。
光饼 有咸、甜两种,用面粉制成,表面黄亮,直径2寸许,中开一孔,可以穿绳,备行人路中带用。此饼柔韧匀称,光滑可口,回味香甜(咸)。其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当时东南沿海倭寇频繁入侵,骚乱民间安定,朝廷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平乱,受到了当地民众的挚诚欢迎。以防军士行军作战时挨饿,制饼人通过精心设计,制作了既可随身携带、随时可吃,又可串在一起挂在脖子上触口可食,且香柔适口的饼送于军中作为备用品,深受南北军士们喜爱。平定倭寇后,为纪念他们的功绩,以戚继光的名起名为“光饼”。
小王糕 呼小香糕,以米粉加配料烘制而成,小如小指,长方形,色淡黄而香脆,松脆自如,内含多种芳香配料,是当地有名的糕点。其名出自宋朝,建炎三年(1129),金兵入宋,小康王赵构逃难途经慈溪境内,当时正值下半年做香糕旺季,大户人家当作待客礼品都有所储备,康王临走时,城中百姓和官宦人家,特别是赵家,拿出许多可随身携带的食品赠予康王,其中用米粉烘制的小香糕是当时最流行的一种糕点。康王受赠匆匆起程。建炎四年(1130)四月,金兵撤退,小康王从海上返回再次回访慈溪城,当地人士座谈中无意间有人问及康王,慈城的食品味道如何?康王想了想说,上次送的一种小小的黄糕味道很好。有人就随口答了句“是小王糕吧”?康王喜而答之“是”。从此,人们就把小香糕称之为“小王糕”了。后来外地学徒到慈城学取了“小王糕”的制作配方工艺,回家后另辟蹊径制作香糕,其形态虽不同,味且有许多相似之处,却不敢冒名“小王糕”,恐触犯皇帝。
乌馒头 城地区特有的慈孝食品。用精制面粉蒸制而成,每年五月初五端午节,乌馒头作为主要礼品奉献给长辈,以示用新麦粉做成的食品给长辈尝鲜,是体现孝顺之心的代表作。乌馒头用模型制作,一是体现按规定进行,二是表示向慈城的汉代董孝子模范典型学习。馒头造型背是圆的,当地俗语“涨背”,暗示为“长辈”;边似齿轮,即为年龄,意思做到“年年如此”;底是平的,加上一层鲜美的暗色糖馅,表现出“平安甜美”之意。这样整个馒头就体现了孝顺的下一代祝愿长辈“年年平安,生活甜美”的美好心愿。
状元糕 种象征性食用糕点。状元糕品质与一般糕点相似,只是制作人刻意在长方形的糕面四角打上红印,中间盖上“状元”二字,状元糕的名也就由此而起,是慈城人民在唐代时人们自行设制的,表彰进士及第后的礼点。最初这是族中有人高中状元时用于庆贺,后即作为庆贺志禧的特殊物品遗用。慈城书香门第多,读书人成功率高,为祝愿上京赶考者满誉而归,途中不饥不渴,人们制作的糕点加盖“状元”二红字予以鞭策。其时,每逢考试季节来临,城区内各大店铺日夜赶制,通宵达旦。因而“状元糕”风行慈城,成了慈城的特色食品。
和尚饼 佛教型糕点。它起源于普济寺,原名“和尚馒头”,曾为僧人、佛徒的餐食。普济寺规模宏大,佛事非常兴旺,来自四面八方的信徒终日不断,加之寺中和尚成日不下千计,很多信徒用膳于寺中,为求简便快捷,常蒸制一种圆形胖顶的小馒头供求佛者食用,信徒们则因其形似“小和尚头”,遂起名叫“和尚馒头”。久之,僧人们认为馒头不能久储,就把“和尚馒头”加诸配料,经加工改造烘制成饼,给名”和尚饼”。“和尚饼”赢得了笃诚信士的青睐,争相采购,或作祭品,或作礼品,代代不衰,流传于世,成了慈城又一名特产。
菊饼 传,菊饼源于慈城庙会。每年九月重阳节,人们习惯在城隍庙一带举办庙会,庙会也是为城隍庙而设立的。城隍庙西北角有个广场,占地十来亩,原作孔庙射圃,庙会期间人们把它用来办菊展,慈城种花人家很多,凡有菊人家都会把喜爱的名菊拿出来参展,盆盆叠叠,满场花浪似潮,五彩缤纷,煞是好看。花展中组织者做了一个标志物——圆圆的一朵盛开的硕大白菊花,高高地竖立在中间,代表着菊展的形象。这个标志物后来人们干脆把它做成饼,称之为“菊饼”。菊饼以菊花造型,圆周30余厘米,厚度1厘米左右,花瓣用白芝麻点成,花蕊用红,形似一朵盛开的白菊花而名。菊饼的做法亦颇特别,其大小厚薄非常匀称,中间嵌馅,经压制烘贴而成,吃时韧结结、甜咪咪、香喷喷,因掺和菊汁,故菊香自然;因面铺芝麻,回味油香润口,当称“奇饼似菊,芳香纯然”。菊饼配方中有菊汁,故它具有清火解热、健脾降压之功能,常吃菊饼对高血压患者具有一定的帮助。
香干 优质黄豆提炼而成,有厚薄大小数种形态。因加工方法和配制上的差异,各种香干口味不一。慈城香干的主要特点是薄而香,色深而质醇,口感柔软,回味清爽,鲜美实惠。
松花 香可食,淡黄,是做糕点的天然配料,采之作食品外敷,常年备用,制作很有特色的松花饼、松花糕、松花粞、松花馅,既替代色素,又具自然香味,食之味美清爽,在慈城有千年食用之传统。
芸苔 俗称“菜蕻干”。春初发蕻曰菜蕻,收取作脯甚美,名菜花干,又名万年青。慈城菜蕻干用指定蔬菜制作,曰“本地油菜”,此菜质地鲜美,润滑可口,当地人常同年糕配作“油菜炒年糕”、“油菜年糕汤”,入口鲜美香润,在当地的饮食中享有盛名。菜籽具有很高的含油量,可榨油,故名“菜油”,菜油香而醇,一直是当地食用油中的主要用油。本地油菜株大易再生,可多次采蕻,是做菜蕻干的主要原料,且采蕻后再生力极强,可继续采蕻或留作菜籽打油,是当地菜中的一张“王牌”。菜蕻干采用嫩蕻制成,成品后深绿清纯,品味清香,是当地的常菜,许多家庭都有储藏,可作汤可做菜,四季享用,其味如故。
白腐乳 名“醉方白腐乳”。以菽(豆类的总称)乳制之,正方约半寸,厚二三分,色白而质酥,味极鲜洁,出自慈溪,在当地流传甚广,上至官宦,下至民间,都有嗜食者。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