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教育科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983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教育科举
分类号: G527.55
页数: 4
页码: 1475-1478
摘要: 本章介绍了宁波市江北区慈城教育和科举的历史发展情况。
关键词: 地方教育 教育事业 慈城

内容

第一节 学宫
  学宫统称孔庙,亦称文庙,因庙与学并建,且由政府出资,故亦称县学。慈城的学宫始建于宋朝雍熙元年(984),由县令李昭文兴建。庆历八年(1048),慈溪县令林肇重建,鄞县县令王安石撰《慈溪县学记》碑记,此碑现存于孔庙大成门东侧墙中。元朝以降,学宫曾有近百次规模较大的修葺、重建、增建及御书额悬置换等。学宫占地16亩,建筑面积约7000平方米,共有祠、阁等房屋128间,布局完整,气势宏大。据记载,历代学官共有228人,其中宋朝教谕2人;元朝教谕10人、训导3人;明朝教谕46人、训导62人;清朝教谕54人、训导51人。
  学宫外墙上有“宫墙万仞”四个字,寓意才学之高。左右还有两块石碑,叫“下马碑”,要求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步行进入学宫。学宫正门,叫棂星门。棂星,人才辈出的意思。棂星门祭祀时才开,平时学生从旁边儒学门进出。
  学宫的中轴线上,进入大门是“泮池”,池上有三座桥,中间“状元桥”,两旁为“榜眼桥”与“探花桥”。然后是大成门,与前面三座桥相对应,所以也称状元门、榜眼门、探花门,平时不开,只有祭孔时才开。大成殿,南向五间。两庑各三间,翼庙庭。东西庑之北廊屋各一间,后有门,北达明伦堂前。庭东曰“天衢”,庭西曰“云路”。大成殿供奉孔子,屋顶雕有“螭吻”,传说是龙的九子之一,有降雨、镇邪作用。屋顶中间是“福禄寿”三星图,寓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学宫由众多建筑构成,其中堂、阁、祠、亭、门、甬道等都具有独自的功能和特色。如崇圣祠、梯云亭、文昌阁、明伦堂、通衢左右的两座牌坊、儒学门等。宫内西面的一群祠庙计有:文昌祠、魁星阁、土地祠、名宦祠、乡贤祠、忠义孝悌祠、节孝祠、广文祠等。另有存放专供祭祀所用食物、五谷的飨房;祭祀时准备供奉的牲口的宰牲所;学宫专门储放藏书的尊经阁,内有御制、圣谕、钦定、圣训等,四书五经,通礼学政,礼乐祭器。
  学宫的财经来源主要依靠学田。宋代有田392亩1角22步,地28亩2角4步,山6亩2角6步。元代学田462亩28步,地46亩30步,山地19亩2角20步,海涂田地599亩2角35步,鱼池124口。明代学田在洪武初并入官,洪武十五年(1382)拨赐学粮600石,无学田。万历十九年(1591),邑人布政冯叔吉始创义捐田27亩零,自后经中丞刘一焜、鹾院胡继升等人增置,共有田149.99亩,计租282石零。清代学田140.9亩。雍正五年(1727)奉文归县,征收额租银21两8钱2分,解司转院给赈贫生。
  第二节 书院
  慈城的书院起源于唐代,发达于宋代,至清代达到顶峰,光绪二十七年(1901)后改制为学堂。书院为私人创立,与官学相对应。古慈城书院林立,讲学风气盛行,学风浓厚,其中以德润书院、慈湖书院、宝峰书院最为著名。还有石坡书院、西溪书院、石峰书院、冬泉书院、阚湖书院、宝阴书院、崧生书院、山后峰书院、屿湖书院、慈湖精舍、长冈书院等。
  德润书院始建于宋,书院前的四株银杏树至今仍在,宋代王安石曾以“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的诗句赞叹其风骨。清雍正初,知县张淑郿设为义塾;邑人郑性捐田39亩以资掌教薪水。乾隆十六年(1751),知县陈朝栋就尊经阁下为学舍,额曰“德润书院”。嘉庆二十年(1815)知县黄兆台暨邑人冯璟徙建于东门内,中为讲堂,翼以两庑。道光六年(1826)学政朱士彦以慈湖,书院旧管北乡沙地900亩拨入,以补掌教薪水。道光十二年(1832),邑人冯云,濠、叶维新建先觉堂于讲堂后,祀虞翻、阚泽、虞喜、虞预、杨适、杜醇、杨简、黄震,旁建祠以祀姜宸英。道光二十三年(1843)知县赖晋捐资建魁星阁于讲堂前。咸丰十一年(1861)毁。光绪三年(1877)邑人冯全琛、冯伟才重,建讲堂、先觉堂。光绪五年(1879),知县施振成拨入籍没官田55.3亩。光,绪九年(1883),知县赵煦与掌教冯可镛暨邑人陈锦荣、童春、赵家薰、周晋镳劝捐集资拓地建东西两庑并门房、庖福、缭以垣墙。瞿鸿禝写碑记“重建德润书院”。
  慈湖书院在慈湖之滨,宋宝庆年间(1225—1227)杨简创办,亦称谈妙书屋。杨简是陆王心学体系中承先启后的关键人物,上承陆象山,下启王阳明,从者如云,建立起以其居地为名的哲学流派——慈湖学派。慈湖书院是当时浙东心学的中心。元代普济寺僧曾恃权势侵夺其地,毁祠像,诸生诉于官,后旧宅遗址复建礼殿、祠宇。明正统四年(1439),书院又毁。景泰、天顺年间(1450—1464)重建。嘉靖二十四年(1545)知县刘逢恺修祠,请复春秋二祠,载在祀典,以至于书院之前泮池、照池各一所,共4亩30步。万历,二年(1574)提学滕伯轮发官帑增置学田。宁波府推官周光镐复推广之,颜鲸写记,知县戴洪恩立石。清道光六,年(1826),知县黄锡祚以书院久废,创议建复,建屋三层,前为堂,中为楼。
  宝峰书院由元代学者赵偕所建,赵偕为宋宗室,号宝峰,他入元不仕,学宗杨简,在大宝山设院授徒,著名的弟子有高则诚、乌斯道等。
  第三节 校士馆
  校士馆也称试院,民间又称考棚,是县治慈城唯一专设的一个科举制度考试场所。清道光十五年(1835),乡贤郑廷荣父子捐资24000银洋建造慈溪校士馆。此前,每年一次的县考都设在县署,官吏们就把县署内房屋和走廊、天井等空闲的地方作为试场。每年应考的童生有七八百人。
  校士馆坐北朝南,由大门、仪门、堂室、廊舍、偏房等117间房屋组成,分为前院和后院,是比较典型的清代三进两院建筑。前进为大门和仪门,大门前有照壁、东西两辕门;大门右侧建小屋4间,左侧建有土地祠。仪门右侧建有门房6间。第二进分左右两廊为考屋,平房中间为考生进入考棚的入口,俗称“龙门”。考屋共69间,每三间筑地墙一道,外留一方小天井,能保证光源充足,可避风雨之苦。每间考屋有考桌4张,凳子4条,考试时被分成4格,每格坐1人,称号舍。正厅为大堂5间,左右各有偏房4间。三进有一个天井和正房5间,还建有朝南5间为挑试前列所,是考生交卷、考官封卷的地方。西建韩(愈)昌黎祠3间,东建黄(震)文洁祠3间。东北隅建有5间厨房。考棚内凡试场所需的物品(试案、屏几等)都一应俱全。
  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进入慈城后,校士馆被毁。同治二年(1863)县人桂馥、凌庆弘、冯可镛等乡贤筹款重建。科举制度被废除后,校士馆闲置。民国15年(1926)作为普迪二校,之后又被挪作他用。
  第四节 科举
  慈城在历史上作为慈溪县的县治所在地,在科举中只进行院试。院试是科举最基础的考试,院试前还须经过两次预备性考试—县试和府试。学子们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县试。参加县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一般学子不论年龄大小,凡未取得秀才资格前都统称为“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直接进入县学(孔庙),称为学宫。
  自唐至清,慈城进士辈出,数以百计,举人无数。其中状元2人,分别是明代的姚涞与杨守勤;榜眼与探花各1人,为清代的杨九畹与姜宸英。
  元代尽管民族歧视相当严重,慈城也出了2名进士,5名乡举,最为突出的有桂彦良等。桂彦良名德偶,号清溪。元乡贡、进士。当朱元璋正在南征北战之时。为包山书院山长,因而以满腹经纶,名闻天下。当张士诚和方国珍等人聘其人幕府时,遭其拒绝。明立国后,他才出山入仕,以“有所咨问,对必以正”而著称。改平江路教授,罢归。洪武年间(1368—1398)被征为公车,授太子正字。洪武帝经常出御诗叫他对诗,他每一次都能对得很工整。后来被升迁为晋王府左傅,帝曰:“江南大儒,唯卿一人。”于是改升为左长史,曾经上书《万世太平十二策》,帝又称他为通儒。后告老还乡,潜心著作,死后被追溢为文裕。著有《清溪》、《清节》、《山西》、《老拙》等作品。
  明清两代慈城人才又步入一个兴盛时期,其中著名人物有姚涞、杨守勤、刘安、刘世龙、冯元飙、陈敬宗、赵文华、姜宸英等。姚涞,字维东,号明山。姚镆之子,生年不详,卒于明世宗嘉靖十六年(1537)。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癸未科状元。授翰林修撰时,朝廷争“大礼”,姚据理力争,而被廷杖。又议郊祀合祀,不当轻易。召修《明伦大典》,恳辞不与,累官侍读学士。杨守勤(1566—1630)字克之,号昆阜,慈城人。明神宗万历三十年(1602)甲辰科状元。父亲杨世思是饮誉乡里的清贫,塾师。杨守勤从小聪慧,后连中会元、状元。此前,万历二十五年(1597)浙江乡试时,他已考中经元。三元及第后,杨守勤先在翰林院任修撰,数年后,被万历皇帝选中,擢升两级,担任左谕德,专职做东宫太子朱常洛即未来的泰昌皇帝的老师。据雍正《宁波府志》记载,20多岁的太子殿下对这位学识渊博、仪表非凡,人称“杨三元”的老师非常尊敬。每逢杨守勤讲解《资治通鉴》、《贞观政要》等史书时,朱常洛总是饶有兴致地恭恭敬敬“竦听”。姜宸英(1628—1699)字西溟,号湛园,又号苇间,慈城人。清代书法家、文学家。年七十始举进士,授编修,后因科场案牵,连,死于狱中。平生喜读书,经史子集无不精研,诗文、书画、鉴赏样样精通。其书画名重当时,草书作品《语摘》自然流畅,清新爽利,为其佳作之一。曾参与《明史》纂修,所作《刑法志》揭露了明代“厂卫”之害。所著有《湛园未定稿》、《苇间诗集》等。
  这些人都是古城历代科举考试中的佼佼者,他们都对中国文明的进程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众多品位高、影响大的名人,为慈城积淀了名人文化的独特底蕴。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